├───────┼──┼────────── 上士道次第中之「別學後二波羅密多」
│ │ │ 敬禮具大悲尊勝師長足
│ │ │
│ │ └─丑二 特別修學最後兩種波羅密多 分六
│ │ 「特別修學最後兩種波羅密多」就是修習
│ │ 「奢摩他」(意譯「寂止」;簡稱「止」)及
│ │ 「毘缽舍那」(意譯「勝觀」;簡稱「觀」)的方法;
│ │ 因為「寂止」和「勝觀」是分別屬於「靜慮波羅密多」和「般若波羅密多」。
- Jan 09 Thu 2014 14:35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5-5)〈上士道中之別學止觀〉 宗喀巴大師 造論 妙音佛學叢書 翻譯組 漢譯
- Jan 09 Thu 2014 13:21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5-4) 〈上士道〉 宗喀巴大師 造論 妙音佛學叢書 翻譯組 漢譯
├────┼────────── 上士道
│ │ 敬禮至尊成就大悲諸善士足
├────┼───── 第一節 入大乘門
│ │ 從各種不同觀點長時這樣修習生死輪廻的過患後,便會看見三有一切如同火坑,於是我們便會全心
│ │ 全意求取證得惑苦息滅(即是苦、集盡滅)的解脫。只要我們學習「三學寶」的道軌,便能夠證得
│ │ 了生脫死,決不退轉的解脫;不會像輪廻善趣盛事那般。不過,我們所斷的過失及所證的功德,尚未
│ │ 究竟,所以不能圓滿成就自利;亦只能夠以有限的方式成就利他。要到最後得佛陀策勵,我們才會
│ │ 趣入大乘,所以,具有慧力的人在最初便應該進入大乘。如《攝波羅密多論》所說:「
- Jan 09 Thu 2014 12:58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5-3) 〈共中士道〉 宗喀巴大師 造論 妙音佛學叢書 翻譯組 漢譯
├────┼─────────── 共中士道
├────┼───── 第一節 希求解脫
│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
│ │ 應當念死及思維死後將會墮落惡趣的道理,令自心厭棄這個世間,精進求取後世受生善趣。然後,
│ │ 應以具量的皈依修持,並透過思維善不善業及其果報的定解,盡力斷惡修善,這樣便能得生善趣。
│ │ 但是,切勿因此而自足,當我們已發起「共下士」的意樂之後,即應修習「共中士」的意樂,亦即
│ │ 厭離生死輪廻中的一切事物。在這種基礎之上,我們便能發起無上大菩提心,希求成為「上士」。
│ │ 因此,我們必須修學「中士」的意樂。理由是因為我們即使已獲得人或天的階位,可是我們尚未脫離
- Jan 09 Thu 2014 12:27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5-2) 〈共下士道〉 宗喀巴大師 造論 妙音佛學叢書 翻譯組 漢譯
├───┼──────── 共下士道
├───┼── 第一節 念死無常
│ └─戊二 盡取暇滿優點的真正方法 分三
│ 盡取暇滿優點的真正方法,分三:(一)共下士道的修心次第。(二)共中道的修心次第。
│ (三)上道的修心次第。
│ ┌─己一 共下士道的修心次第 分三
│ │ 共下士道的修心次第,分三:(一)正式修學下士意樂。(二)下士意樂的標準。
│ │ (三)遣除對下士意樂的誤解。
- Jan 09 Thu 2014 12:14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5-1) 〈道前基礎〉 宗喀巴大師 造論 妙音佛學叢書 翻譯組 漢譯
《菩提道次第廣論》
sKyes bu gsum gyi rnyams su blang ba'i rim pa thams cad
tshang bar ston pa'i byang chub lam gyi rim pa
(簡稱: Lam rim chen mo)
┌──────────── 序分
├────── 第一節 論前皈敬
├─甲一 序分 分四
│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梵:Namo guru Manjughosa)
- Jan 06 Mon 2014 11:15
《佛教聖眾因緣集》 丹仁絨臬 編著
一、至誠感應 信女得道
詩曰:「摩訶羅者老年修,受供人愚說法愁;自嘆無知生苦惱,恭聆此語證初流。」
中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外,有一座著名的佛寺--「松寺」,通常住有聖眾百餘位。
距離松寺不遠的村莊中,有一位虔誠的優婆夷--在家學佛的女居士、信女。這位優婆夷非常的聰明,她認為:「佛經所說的教理,是修行學佛的途徑,通達了佛理,才能夠得到悟道成就。否則,盲修瞎練,反招惡果。」所以,她經常以竭誠恭敬的清淨心,懇請法師開示佛法。
優婆夷每天供養一位比丘,由「松寺」的住持安排眾僧應供的次序,依次前往優婆夷的家裏去接受供養。每天在供僧之後,她總是至誠地恭請法師開示佛法,求問經義。僧團中有些對於聞、思、修三慧學習不甚深入的比丘,時常不敢輕率的前往受供。
摩訶羅比丘,是一位一無所知--新出家的老人,有一天,正好輪到他去應供。這位在晚年才出家的老比丘,時常聽到寺中的僧眾說:「這位優婆夷非常難得,她不但竭誠供養三寶,而且精通一般的佛經教理。」因之使他感到膽怯,不敢前往受供。可是,寺中常住的安排,又不得不去。老比丘懷著惴惴畏懼與憂惱的心情,徐緩的步行前去,內心則感到進退兩難,結果到達優婆夷的家裏,已經超過約束的時間了。
優婆夷看見這位老比丘,非常歡喜的說:「今天這位長老,年高德劭,行步詳序,與眾不同。」她暗自想道:「這位老比丘,一定是得到成就的聖者,他所說的話一定也是至為寶貴的妙法,我要特別慎重的聆聽,不可失去這次求法的好機會。」於是她就特別的供養老比丘。
- Jan 06 Mon 2014 11:05
了生脫死全集(又名:念佛救度中陰法) 繆滌源居士 編輯 范古農居士 校閱
重印了生脫死序
台北來函詢及「了生脫死」要訣。令即將「了生脫死」一書寄去。囑為再版,以廣流通。復問序於余。余以後學者繼往開來,責無旁貸。於是為之序曰:
學佛行人,意欲得大解脫超出三界者,必先明瞭皈依真義,合掌儀式及真義,發菩提心要訣,及修心要訣。
若依修心要訣修持,任持諸佛菩薩之一尊聖號,守其六根,念至一心不亂,得六根清淨,塵銷智圓,匯歸法界,此為上品成就也。
若依此口訣,念至一心不亂,三昧現前,安住實報莊嚴土,此為中品成就境界。
若依此口訣,念至一心不亂,三業清淨,往生方便有餘土,此為下品成就。
至修淨土行人,念持名號,念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此為下下品成就。
- Jan 06 Mon 2014 10:15
《蓮師剎土雲遊記》 伏藏大師 多傑德欽朗巴 造 索達吉堪布 譯
譯 序
《蓮師剎土雲遊記》為伏藏大師多芒寺的多傑德欽朗巴所造。大師生於一八六四年,圓寂於一九二八年,享年六十四歲。他出生在屬於甘孜爐霍境內的一處聖地,從小就表現出強烈的悲心與殊勝的智慧。漸至年長,則與普通僧人無有兩樣地依止善知識聞受佛法,其後即將顯密一切佛法教義完全通達無礙。當時,蔣陽欽哲旺波仁波切親自認定其為藏密大成就者轉世再來。其後通過上師三寶之加持,他以前善取伏藏之善緣再次得以成熟,從此即可隨緣開取一切伏藏。據德欽朗巴本人之自傳介紹,從第一世開始算起,到他已轉曆兩世。其第一世乃比丘雲巴江措,大成就者菩提金剛認定其為喬美仁波切之轉世。雲巴江措的舅舅名慈誠多傑,據自傳介紹,這個慈誠多傑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國師,詳情如自傳所雲:“我第一世之舅舅為漢地大清國乾隆帝之國師慈誠多傑,以此緣故,眾多藏、蒙教徒成為其弟子。乾隆帝曾敕命其廣佛事、繕寫經論,受命後,彼即大興廟宇,並繕寫《賢劫經》等經典。彼督造之寺廟名為多芒寺,亦即賢劫寺。”德欽朗巴的第二世名為更桑南傑。蒙古色勒王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叫子紮,他的兒子就是更桑南傑,而他再轉世即是德欽朗巴。對於德欽朗巴的出世,很多教典都作過授記。比如《秘密菩提心金剛橛續》中就如是說道:“未來濁世,會有集甲瓦秋陽之身、貝若匝那之語、南克陽波之意的一位殊勝化身應世,其名為班匝斯卡波智。他會取出眾多伏藏品,並廣弘密法,且培育出為數不少之成就者。”此中所雲的“班匝斯卡波智”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多傑德欽朗巴。這一授記說得清清楚楚,即尊者實乃蓮花生大師三大弟子之總集化身。另據《集密意經續》記載:與其教法、教言結下法緣之傳承弟子中,虹身成就者二十一人,真實成就之眾生六萬餘。而在這本《蓮師剎土雲遊記》中,就有很多蓮師親傳的教言,若能以信心聞思並依而實修,實際上也就是與大師本人的教法結下了殊勝的法緣,其中意義自不必多言。還有些授記中則說,蓮師弟子甲瓦秋陽的第二十五世轉世即是德欽朗巴。尊者後雲遊藏地的四川、青海、拉薩,以及印度、錫金等地,在多座神山中為利益眾生而開取出了諸多伏藏。此等具有近傳加持力之伏藏,眾生若能對之生起信心,必可獲得不共的利益。這些伏藏品中,如今仍存世的尚有十一部之多。
在德欽朗巴的自傳中還記載了許多對我們很有啟發的小事,諸如:當他離開多康前往西藏拜見蔣陽欽哲旺波仁波切時,原本以為自己會無緣見到仁波切本人,因很多非常有名望的高僧大德等了很長時間,甚至一年,最終也未能一睹仁波切的尊顏,故德欽朗巴一路上也一直心存顧慮。結果當他剛一抵達仁波切住地,老人家立即對人說道:“我以前認定的那個活佛現在來了,我一定要接見他。”言罷,不僅接見了他,還賜予了他很多殊勝教言;又比如,他還曾在大成就者恭智雲登江措前聽聞過五個月的佛法;同時還依止過眾多教派的高僧大德。儘管他的內在智慧早已超凡脫俗,很多次都在各種境界下現見蓮師並親得指點,但在顯現上,他卻完全把自己擺在一個普通修行人的位置,經常都以平凡喇嘛的形象聞受《大藏經》等傳承後來,尊者即定居在錫金,並於那裏示現圓寂。關於伏藏大師德欽朗巴一生弘法利生之具體經歷,他的自傳中有廣說,此處就不再贅敘。在其圓寂之後,人們公認他有兩個化身繼續存世:其中之一就是陽塘活佛,如今仍呆在錫金,實為現今爐霍多芒寺的住持;另一個則是格瓊活佛,六十年代時已圓寂於監獄中。在藏傳佛教中,高僧大德的雲遊經歷確實可謂舉不勝舉,這其中較著名者有:秋甲朗巴的《蓮師剎土雲遊記》、根尼活佛的《蓮師剎土遊記》、薩迦祖師的《極樂剎土雲遊記》等等。
一般的藏傳佛教徒對這些雲遊經歷都不會生起絲毫異議,他們均會以清淨信心恭敬待之。與之相同,漢地也有許多雲遊記述,諸如極樂剎土、兜率天宮、地獄遊記等。不過令人惋惜的是,某些地方依然有很多人,特別是一些佛教徒,他們根本不想著怎麼與外道辯論好說服對方,或者如何遮破外道斷滅派邪說以正視聽,反而要以很多似是而非的相似理由,肆意誹謗、詆毀這些雲遊經歷所展示的清淨境界,這實在有損智者的莊嚴形象。在對待這一問題時,有一點是必須要加以澄清的,即一般人去不了各種剎土、境地的事實,絕不應該成為否認這些剎土、境地的存在以及別人有可能前往的理由!
佛陀曾親口在佛經中講過,等持力不可思議。這一觀點,我們用來觀照這一時代時,則會顯得更為清晰:現時代的一些憑藉人的暫時之心力及物力,也能不斷地發現或發明前人想也不敢想的新事物、新科技、新創新,並迅速地加以利用,更何況說,當我們本有的智慧顯發出來的時候——特別是當佛教所謂的心的自在境界能現前時,決定可以享受到眾多不可思議的神奇風景。尤其是對藏密修行人而言,借助於幻身、光明夢境或等持之力,雲遊十方?土都不會是不可為之事。在自己去不了某個?土的情況下,以清淨心猛厲祈禱才是促使自己也能早日來去自在的明智之舉。
在四川丹巴的巴底村有一座吉祥寺,此寺附近的山坡上有一個蓮師洞,尊者雲遊前做會供的山洞就是這裏。那裏風光恬靜、自然,流水潺潺,青山常在,鳥語花香,幾無車馬之喧,天然就是一個極具加持力的修行道場。記得八九年的夏天,我曾朝拜過這個山洞,當時洞中住著一位曾按德欽朗巴尊者的伏藏法在此閉過關的修行人。他叫益西繞傑,是一位格魯巴的僧人。八七年在洞中苦行時,有六個月的時間他每天只吃七顆比米粒稍大一點的藥丸子,除此之外,再不進食任何食物。而他本人的感覺卻非常舒服,沒有一絲一毫的饑餓及不適感。之所以能夠這樣,原因全在於他當時日日都在修持伏藏大師可以讓人省去飯食之累的取精法。當地民眾全都知曉這件事,在跟他做過長談後,我也最終確認了此事的合理性、真實性。
因此我想說,某些伏藏品的加持力確實不可思議,我們理應清楚,分別念理解不到的地方,往往就是超越現實、超越言思的境地,若能以信心祈禱、以上師教言次第實修,我們最終也可親證這樣的境界。
- Jan 06 Mon 2014 09:59
《見修行修持及始終完善教言──聖者心中之寶:扎巴楚仁波切著》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頂果欽哲 仁波切》
《見修行修持及始終完善教言──『聖者心中之寶』》
扎巴楚 仁波切 著 噶陀仁珍千寶.貝瑪旺晴 譯
何名甘露一滴落流故,生生世世耳中之法音,盈滿奇妙三種之珍寶,以此稱嘆願一切吉祥。
凡是臨於秋季之芒果,某些內澀但外似已熟,如此吾乃行法之影子,心法未融之因稀法語。
雖是如此但勝士勸告,敦請莫能拒絕之緣故,異於濁世凡夫之形式,非誑誠心之告請垂念。
大仙能仁自在天中天,於正道上證得正果位,真實善道正示於眾生,由此稱為大仙不是乎。
唉呀濁世眾生之心續,正直善行已衰行諂誑,因此心思即衰語已曲,引心騙人誰能信賴彼。
- Jan 06 Mon 2014 09:01
《文殊讚》(亦名:吉祥勝妙智德讚;亦名:妙吉祥智德讚)

敬禮妙音世尊
怙主大智離二障雲 如日清淨極明朗 所有境界如實知故 手托經篋在胸間
三有獄中所有眾生 無明闇迷苦所逼 悲憫彼等皆如獨子 為說六十支音語
如雷大震煩惱睡醒 業力鐵鏈使解開 無明闇除為令斷盡 一切苦芽持寶劍
- Jan 03 Fri 2014 17:25
六字大明咒 大持明 蓮華金剛藏班智達 吳潤江 上師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菩薩名除蓋障—八大菩薩之一,懇求釋尊傳授六字大明咒,釋尊云:“我於過去世,曾經向蓮花象王佛學習此咒。”而蓮花象王佛又從何處學習此咒耶?
原來蓮花象王佛經歷無數世界,學習此咒不得結果,及至西方極世界,謁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乃請觀世音菩薩傳授,當時大地震動,天雨寶華,種種神變瑞相現前。蓮花象王佛獲咒後,普度眾生,無量無數。
釋尊在過去世,未成佛前,曾得蓮花象王佛傳授此咒,而成佛後,亦曾傳授此咒多次。惟當除蓋障菩薩請求傳授,釋尊卻云:“印度某大城中,觀音菩薩化身為一居士,彼起止污穢,且有妻有兒,但不可輕視,彼實為觀音菩薩化身也”。
除蓋障菩薩於是率領千二百名羅漢,旨謁居士。居士傳授六字大明咒之後,即示現種種神通變化,除蓋障菩薩以瓔珞供養居士,居士卻之云:“我不須要供養,你供養釋迦牟尼佛可也”。
- Jan 03 Fri 2014 16:47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解》(4-4)〈第四卷:30~48品〉
第四卷(從第卅品至第四十八品;末為後記、再記及附錄),本卷重點為:
(一)繼前第廿八品、第廿九品,明極樂菩薩願力,修持真實功德。行圓德滿,諸佛共讚。兼明國土安樂清淨,壽樂無極,勸諭往生。
(二)對淨顯穢,痛斥濁世惡苦,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勸修世善,重重誨勉,令持經戒,度脫其身。經中備敘眾生造三毒五惡之業,招輾轉痛燒之報。切指致苦之由,復示出苦之方。欲令眾生深明因果,止惡行善,饒益有情,造福人間。以此迴向,同生極樂。
(三)禮佛現光,此會四眾,皆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普令見者獲益,聞者生信。
(四)顯邊地疑城。示疑惑未斷,但仍念佛修善,願生極樂者得生之處。
(五)本經流通分,讚歎念佛,勸於此經生導師想。當來經滅,獨留此經。常念不絕,則得道捷。「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普勸種福修善,念佛發願,往生淨剎。
菩薩修持 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