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從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
  上卷表彌陀因地大願之發起。本卷表彌陀究竟果覺圓滿大願之成就。經中備顯極樂依正主伴,清淨莊嚴,微妙奇麗,圓明具德,超逾十方,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於第廿四品,標顯本經綱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之勝行,復於廿五品更廣明往生之正因。故祈讀者,於如是章句,應深尊重,發起淨信也。
  上卷明發願,本卷表願成。故知經中種種超勝獨妙之處,均由於本願之最勝極妙也。且經中再三拈出「願」字,如第十五品末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第廿七品曰:「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卷末第廿九《願力宏深品》云:「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由是可見,上卷是因,本卷是果。佛國超逾十方,唯因佛願宏深,恩德無極。
  第廿九品末復云:「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故我儕今日,正宜乘阿彌陀佛所施恩德,發願往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如第廿三《十方佛讚品》曰:「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往生正因品》曰:「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故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乃我等唯一直出生死之寶筏。以佛果覺,作我因心。因果如如,直趨究竟。自覺覺他,唯此普施真實之利。
  又經中從第十一《國界嚴淨品》至第卅二《壽樂無極品》,廣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事事無礙之相。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奇麗、不可思議之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願之所成,亦即極樂導師本淨明心之所現。事理無礙,故經中所宣妙相,悉是實際理體。復以事事無礙故,彼國一毛一塵,無不圓明具德。事事無礙乃《華嚴經》所專擅,今經復廣顯事事無礙,故知今經何異《華嚴》,極樂不離華藏。如曰弘法大師《秘藏記》曰:「華藏世界義。華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諸法於其中。故曰華藏。是華藏世界者,最上妙樂在其中,故曰極樂。當知極樂與華藏。雖名異而非異處。」又《秘藏記鈔六》曰:「天親《淨土論》(又名《往生論》),極樂世界名華藏世界。是其證也。以蓮華成國土,故云華藏。受最上妙樂,故曰極樂。是一處異名也。」
  又《住生論》謂極樂三重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曇鸞大師註曰:「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
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卷從經中第四品至第十品,詳陳彌陀因地,見佛聞法,初發大心,五劫精勤,結得大願。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積功累德,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是內容,淨土三經,唯此獨備,故稱本經為淨土第一經也。
      貳、正宗分
  經之正宗分,如人之身軀,心肺各髒皆備於是。本經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為正宗分。彌陀因行,法藏大願,極樂依正莊嚴,三輩往生正因,極樂菩薩修持,邊地疑城生因,娑婆穢土惡苦,極樂顯現證信等,皆攝於此。故不但為全經之主體,實亦為一部淨宗妙法之綱宗也。
  本經於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殊勝誓願等等無邊妙法行,陳述詳盡,廣於餘經。本卷內容,即彌陀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之經過。經中首云,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之劫。此表過去之時極為久遠。此時彌陀為世饒王,遇佛出家學道,法名法藏,發起宏深誓願,故知彌陀因地發心修行,為時實難稱計。但更應知彌陀發願之時,已非凡夫,古德多稱此時已是地上菩薩,如是則彌陀最初發心之時,更遠於此也。是故淨宗學人於此應生淨信,彌感佛恩。蓋此極樂依正及持名妙法,乃彌陀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劫,精勤修習之妙果。今則以此果覺,作我因心,此恩此德,匪言可喻。再者彌陀因地久證法身,故此一乘願王、六字洪名、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甚至一毛一塵,無非彌陀無為法身、真實智慧之所流現。一一皆超情離見,一一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一一皆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故此法門,不可思議。
  下第四品,首明法藏比丘因地學道發心之因緣。
        法藏因地  第四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無央數劫」。梵語阿僧祗,翻為無央數。央者,盡也。無盡數之劫,稱為無央數劫(或阿僧祗劫。劫之義,見上品「布施累劫」。劫為極長之時間單位,非算數所及之劫,名無央數劫),亦名阿僧祗劫。而此阿僧祗劫又復是無有限量,非思議所能及,故「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指過去之時,久遠無極。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極樂世界莊嚴圖  

  菩薩戒弟子 鄆城 夏蓮居 會集各譯 敬分章次
     金剛乘 三昧耶戒弟子 黃念祖 敬解
 
      編輯說明
一、本書《大乘無量壽經》乃近代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原譯,廣擷精要,圓攝眾妙,彙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為《無量壽經》中最善之經本。
 梅光羲居士於經序中讚曰:「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沈晦使之爽朗,繁複冗慢歸於簡潔,淩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黃念祖居士於前言中曰:「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悲智雙運,宗說俱通。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為宏淨宗,故願此淨宗第一之經,破塵生光;冀此無上之典,饒益當來。乃繼前賢,重行會集。屏棄萬緣,掩關三載,淨壇結界,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倓虛老法師序
  接江士謙居士函告:偶借到「宇宙萬有本體論」原稿一冊,不悉作者為誰,經呈印順法師及李炳南居士,均謂可以刊印利人,並為分別作敘或讚。今又承囑倓作一簡略敘文,以增讀者信心。倓披讀一過,亦以為如廣布流通,誠足資為如來之法輪,度眾生之寶筏,實為末世中不可多得之書也。倓老矣,自愧無力報答四恩,空過歲月,但於一切善知識弘揚佛法之崇論宏文,無不贊歎隨喜,推薦流布;以冀慧日高懸,甘露遍洒,扇慈風於處處,蕩腥膻於寰宇,發聾振瞶,導歸蓮池,於此書之行世,有厚望焉。要之宇宙萬有本體,吾人非加認識不可。宇宙者,無量空間無量時間之幻想;萬有者,結合時空幻想之紛呈;本體者,諸法之源泉。靈山會上八萬人天,世尊拈花,箇箇看在眼裏,獨迦葉微笑,要在當人薦取耳。是為序。
                          倓虛 五月十六日
        印順老法師讚
統經論於一極 示佛法之宗本 明迷悟於一心 會禪淨而無諍 定熙居士於此發心 於此趣向 更舉此以告人 悲心殷重 可謂 末法之大心眾生矣          印順 題
        屈映光老居士序
  佛法橫遍虛空,豎窮三際,斷四句,絕百非,非宇宙所能容,亦非萬有所能盡,惟言空,必須言有,言非有非空,必須言亦有亦空,定熙居士博覽群經,集為宇宙萬有本體論,集宇宙即虛空,合萬有盡三際,誠探本之談也,余因之更進一詞曰,依自性成際,原無際,亦自性成亦原無際,自性成與原無二者俱非自方成際,彼四際者,如兔角,決定無有,但是依明而破,彼所執之知即執實,本離四際,一切法之本性即真空,通達一切法本離四際之智,即通達真空之智,同學江士謙攜來囑題,特開懷與談,即以為序。 中華民國四十七年戊戌仲春 臨海 屈映光 撰
        李炳南老居士序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況
  佛教傳入我國,先後形成十宗,流傳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區。十宗有俱舍、成實、三論、天台、華嚴、法相、律、淨土、禪、密等宗。本書對禪、淨土、律三宗已有專章敘述,這裏不談。其他七宗概況,現分述如下:
        第一節  俱舍宗
  佛滅後九百年,犍陀羅國有世親尊者,取「經藏中有義」造《俱舍論》。發揚諸法的有諦。陳代真諦三藏,即將此論傳入中土,其本人並著有論疏五十卷,闡釋弘揚,惟後漸次亡失,迨至唐代玄奘大師,在慈恩寺內譯成三十卷,傳於門人普光、法寶二師,普光並有《論記》三十卷,法寶亦著有《論疏》三十卷,析理分類,頗帶科學的色彩。六朝時有專弘此宗,唐後失傳,典論亡失,近始由日本取回。現為唯識學者所研究,以明破立的妙用。本宗的成立,全在一部《俱舍論》,但《俱舍論》有二種譯本:陳真諦三藏所譯的,稱為舊譯。唐玄奘三藏所譯的,稱為新譯。《俱舍論》的組織分為九品,前八品說明一切萬法的有漏、無漏的因果。後一品闡明無我的理論,這是本宗立論的要旨。因為宇宙的業力不滅,所有萬法皆是實有、有漏的我,亦無非由諸法的和合而成,故我體亦是虛妄,這即是「我空法有」,一部《俱舍論》的內容。本宗對於宇宙間一切萬有的認識,別為五位,即:一、色法。二、心法。三、心所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為法。
  《阿毗達摩俱舍論》,意譯為「對法藏論」。對法是指「發智本論」而言,這有二種意義:一、是對向涅槃義,二、是對觀四諦義。現先述「本論」的組織如下:
                【《阿毗達磨俱舍論》組織】
  品 名   卷 數
一、界 品‧‧‧ 二  明諸法之體 ┐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八章  律宗初探
        第一節  序言
  如來成道記說:「淨法界事,本無出沒,大悲願力,示現受生」。我佛釋迦牟尼、他親證了法事、本來是沒有生、沒有滅。可是為了大悲心切,度生願深,因此於無生中示現有生,於無滅中示現有滅。才有從兜率、降王宮、八相成道的一大事因緣,應化事蹟,風聞世界,道播四方。
  「法華經」云:「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就是為「開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為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為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為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總的說來,就是要令眾生,人人成佛,個個得道的唯一目的。我們要知道,佛陀所說的律學,就是「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就是要達到這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偉大目的。
  其次,在古代印度,當釋迦如來降生時期,它的經濟文化、學術、建設等都非常興旺發達。這時婆羅門的知識界人士,如雨後春筍,到處可見。實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分河飲水,各立門庭。在佛教看來,當時就有以六師為首的九十六種外道,制定了許多修習苦行,來延誤眾生。這為首的六師是一、富蘭那迦葉,二、末迦黎拘舍尼,三、刪闍夜裏羅胝,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五、迦羅鳩馱迦栴延,六、尼犍陀若提等。他們提出許多論點和一些規律,例如持牛戒、持雞戒、拔發、臥刺、投灰、拜水等。有的婆羅門所定的戒律,看起來和佛教戒學相仿佛,甚至超過,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主要是所修苦行,決不是我佛所教導的戒定慧三無漏學道理,雖然吃一番苦,不能得到了生死、成佛道的真實道果。佛陀出世應跡之後,正如昊日當空、群昏爍破,戒雷震響,法雨遍施,使佛日永耀於中天、慈雲普蔭於大地。
  現在先向大家介紹一位清代高僧玉琳國師的簡歷。在清朝順治十五年間世祖章皇帝召國師入宮,在萬善殿封他為「大覺禪師」。後來到了庚子年春天。皇帝又派遣使者敕賜玉琳國師一隻寶貴的紫金缽,兩頂袈裟,有二十五條四長一短(俗稱為祖衣)也就是僧人受三壇大戒時所披的僧伽黎大衣,一是紫色,一是紅色。又稱為說法衣,它是僧人講經說法或在隆重莊嚴的法會道場中主法大師或方丈大和尚所披的。當時皇上又加封玉琳國師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的光榮稱號。到辛丑年春,國師南旋來到浙江杭州附近的天目寺安住。丙辰年秋天,即康熙十五年八月國師世緣已畢,度生願滿,撤手圓寂,世壽六十有三,僧臘四十有四。
  玉琳國師的尊師是一位有道高僧,當時隨侍左右的兩位弟子就是玉琳和他的師兄岩頭祖師,師兄確是一位老實樸素,專事精修,閒靜少言,一心用功的和尚,可是玉琳國師適得其反,他是一位聰穎玲俐,善說會道的幹事專家。因此他能得到師父的垂愛,另眼看待十分歡喜。而岩頭祖師則不然,經常被師父當做一個老修行,無所作為的啞羊僧。幾年後,有一天玉琳國師廣發大心,要想出外去朝山拜頂參訪名師,以博見聞,幸得師父同意,在束裝就道之前,去向師兄岩頭告假,想不到這老修行別出心裁地贈給玉琳師弟三個錦囊並且囑咐說:第一個錦囊要等到遭遇最危險的時候啟用,第二個錦囊要等到最緊張的關頭使用。第三個錦囊要等到最光榮顯赫的時候動用。玉琳國師素來認為這個笨頭笨腦的師兄,只會吃飯用功,終日有口難開的老修行,怎麼今天變了樣子,而且還會有未卜先知這一套錦囊妙計呢?起初玉琳國師還是半信半疑地接受了三個錦囊也並不予以重視,既承師兄慈悲美意只好帶在身上便是。
  下面好戲來了,請大家細聽會有啟發。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
        第一節  淨土法門所依的經論
  淨土法門,是佛教最容易使人接受和信仰的一個宗派。它方便易行,所以導致人們歡喜修學、信受奉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真是「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的無上法門。我們按此修去,盡此一生,就一定能達到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橫超三界的崇高目的。淨土宗的依據是出在淨土三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在天台五時教法裏,屬第三時方等部。在佛教看來,一切諸法,都是隨著因緣和合而發生發展,這是一條客觀存在的規律,淨土法門也不能例外。
    (一)觀無量壽佛經
  淨土法門的發起因緣,是根據《觀無量壽佛經》。漢譯《觀無量壽經》,在《開光釋教錄》卷五列有兩種譯本。即:
一、觀無量壽佛經 一卷 劉宋僵良聖合譯    二、觀無量壽佛經 一卷 劉宋曇摩密多譯
  本經是釋尊在摩羯陀國王舍城的東北方耆闍崛山(別名靈鷲山),於千二百五十人之聲聞眾和三萬二千的菩薩眾之前說法之時,以王舍城所發生的宮廷事變為起因而述說的經典。
  王舍城太子阿闍世,被提婆的惡言煽動,將其父王頻婆娑羅王予以禁閉,他自己作了國王。頻婆娑羅的王后韋提希夫人,恐王被餓死,把身上塗了面蜜,在頭上寶冠中裝入了蒲桃酒,秘密獻給了頻婆娑羅王。佛弟子大目犍連,每日還到王處說法。阿闍世王盼望其父早日身死,他聽說母后韋提希夫人和佛弟子目犍連到關禁處所作之事,深為震怒。他想把自己的母親韋提希夫人處死。此時有月光、耆婆兩位大臣,勸誡阿闍世王說:「古時為奪取王位,弒父之人不少,但尚未聞有殺母之王。如王行此無道,實有汙王族,與栴陀羅(四姓以外的屠人)無異,又安得稱之為王」。阿闍世不得已,將其母韋提希夫人亦關閉於深宮,韋提希夫人被囚禁之後,悲愁痛苦,他遙望靈鷲山頂禮跪拜,請求釋尊救援。釋尊慧眼已知韋提希夫人之心,即由耆闍崛山現神通出現於王宮。韋提希參拜釋尊後,即告以其子的惡行,使他憂心如焚,請釋尊予以開示。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六章  禪宗史話
            第一節  禪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傳
  禪學是佛教根本教義的一個中心論點,它是佛說一切教法之中的一大總相法門。這正是《華嚴經》所說的,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在開悟的人看起來,所謂頭頭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見色聞聲,無非這個,揚眉瞬目,儘是玄機。可是對於迷昧的人看起來,所謂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頭認影,當面錯過,翳眼空華,無中生有。我們要知道,開悟的人,所悟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禪學嘛。迷昧的人,所迷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禪學嘛。這樣看來佛教的禪學的的確確是一切法門的大總相法門了。也就是我們信仰佛教,發心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最後所要達到唯一的目的。
  禪宗,它是中國佛教最主要的一個宗派。是根據初祖達摩大師依《楞伽經》與六祖惠能大師依《金剛經》而創立的宗派。禪宗的產生,也是有它的歷史因緣,這就是說:法不孤起,依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說,有一天大梵天王在靈鷲山,為了要令一切眾生得大利益,就請佛說法,並且就把一枝金色的波蘿花貢獻給佛。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答應了他的請求,就高升法座。可是佛升座後一句話都不講,只是手裏拿著這枝波蘿花靜靜地給在會大眾看看。當時在座的許多弟子和護法諸天,看到這一情景,心裏都在想著,佛平日一升法坐,就開口說法。今天很奇怪,為什麼坐了好久,只是拿一枝鮮花給我們看看,這是什麼道理呀?大家都不理解佛拈花示眾的主要意義。正在這個時候,站在佛旁的一位老比丘,名叫摩訶迦葉尊者,看看之後,就領悟到佛拈花意旨,突然間破顏含笑起來。
  我們要知道大迦葉尊者,為什麼看到佛的拈花示眾,會破顏含笑起來呢?這就是他與佛一個是機,一個是教,機教相當,碎啄同時。他能夠深深地徹底領悟我佛拈花的微妙法門,默契了佛的心宗,所以到了大迦葉尊者微笑之後,佛馬上開口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與摩訶迦葉」。佛就把正法眼藏,傳法給摩訶迦葉尊者,同時佛又把自己所搭金縷袈裟和青色天所貢獻的缽統統都給了迦葉,這就是「衣缽真傳」,成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釋迦牟尼佛傳法所說這幾句法語,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就是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三歎奇哉所說的「大地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的真理,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真理。如來的淨智妙慧一切功德,就叫做正法眼藏。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智慧擇法眼,能夠普照一切,含藏萬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這一法就叫做正法眼藏,什麼是涅槃妙心呢?也就是說不生不滅的妙真如心。這個真如妙心,是一真一切真,法法皆真,一如一切如,法法皆如。它是不變又能隨緣,隨緣依然不變。它隨迷緣,就做六道眾生,它隨悟緣,就成四聖法界。這就譬如冰之與水一樣的,隨冷氣之緣就水結成冰,隨熱氣之緣,就冰化為水。這個真如心叫做妙心,妙字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實相就是無虛無妄真實之相,這就是妙真如心,實相無相,無相就是無有一切千差萬別虛妄之相,唯是真實平等一相。平等一相,就是微妙智慧德相。
  這正法眼藏是依照真心的大用方面來說,涅槃妙心就是按照真心本體方面來說,實相無相是按照真心德相方面來說,合起來就是根據真如妙心的體、相、用三個方面道理來講,這個妙真如心真是一種幽微奧妙秘密的無上法門,這個微妙法門就叫做一法界大總相法門。它真是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如來智慧德相。這種智慧德相,不但是佛有,我們眾生也有,所以說即心即佛,即佛即心,這就是佛教禪宗的學說。簡單的稱為禪學。
  我們要知道,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這是無說而說,無言之道,要我們從眼根與耳根方面,能夠得個消息,體會佛的無言妙道。到了摩訶迦葉破顏含笑以後,佛開口說了幾句法語,這是以言遣言,無言之道。古人說:「大道本無言,因言而顯道,真心本無相,即相而明心」,就是這個道理。我想到孔子,有一次對幾位弟子說:「余欲無言。」弟子說:這怎麼辦,如果夫子你不開口講話,那麼我們這些小小的弟子們,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說:不要緊,你們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沒有講話麼。那春夏秋冬四時的節氣,不是照樣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沒有講話,那萬物不是也生住異滅,輾轉循環終而復始嘛。你們看,天何言哉。這就充分說明了,無言才是真正的大道。所以說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到了第二峰頭,才說出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五章  佛滅後的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
            第一節  三藏聖典的結集
    (一)第一次結集
  結集二字包含有編輯的意思:而古來翻譯法師使用「結集」的詞語,是指大家聚集在一起會誦佛說過的遺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古印度還沒有文字記錄,只能用語言把回憶的知識,通過師承傳誦保存下來。
  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許多佛的弟子請求摩訶迦葉尊者,把佛一生所說的教法,用會誦的方式,統統把它結集起來,以作後世人天眼目,大迦葉接受了請求,就派人到彌盧山頂上,撞鐘集眾,一下子就召集了四百九十九位羅漢聖眾,無學長老。在摩竭陀國王舍城竹林精舍西邊的大迦葉居住地方畢缽羅窟,也就是七葉窟,邀請阿闍世王為護法,在這裏結集了經律論三藏的教法。先請阿難尊者結集經藏。
  當時阿難尊者,在修證上還是初果須陀洹有學的果位,大迦葉認為這次結集,參加法會的,全是羅漢、辟支佛,無學聖人,因此剛開始,就不讓阿難參加大會。阿難尊者感到非常慚愧,就發憤圖強的跑到山林中間,勇猛精進修習禪定,把煩惱殘餘結縛斷盡,得證阿羅漢果位,就再來扣打畢缽羅窟的大門,要求參加大會。大迦葉說:阿難,你如果真正得到無學果位,那麼你自己就由門縫進來吧!當時阿難就從門縫進來。向大眾頂禮,要求參加大會。大迦葉請阿難尊者高升法座,結集經藏。
  正當阿難升座的時候,蒙佛加被,頃刻之間,居然與佛一樣的相好莊嚴,與會全體大眾,產生了三種懷疑。第一,難道是釋迦牟尼佛復活了嗎,第二或許是他方世界的古佛再來吧,第三是不是阿難尊者已經成了佛的果位?
  全體大眾聽到阿難尊者:「根據佛臨終最後的遺囑,開口結集,首先就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與多少弟子等六種成就。」使在會大眾的三種懷疑,頓時得到消除。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章  五大菩薩
            第一節  彌勒菩薩
    (一)彌勒的事蹟
  彌勒,全譯梅達麗(maitreya),又譯為慈。彌勒是姓,名阿逸多,義譯無能勝。西元前六世紀人,與釋迦牟尼同時。生於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他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異常。按印度的習俗,生了孩子要請相師看相。相師驚異地說:「此兒具足輪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輪聖王」。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裏,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內要發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其父預感大禍臨頭,即將其匿藏於母舅家中。及長,舅氏慮其禍終不能免,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彌勒由於從小生活在經濟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後,依然交遊族姓,喜愛穿著。如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給諸比丘,大家看到這般華麗的袈裟,誰都不敢要。唯彌勒受之,並天天穿在身上,到處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議論,他聽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彌勒在《楞嚴經》裏說:「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遊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也說他「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說明他這一習性的養成,並非始於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由來已久。
  彌勒學佛的歷史,比釋迦牟尼資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遊,愛吃穿,而重視慧學。勇猛精進,不如釋迦,結果是後來居上了。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裏,釋迦回憶說:「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三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彌勒出家後,不與小乘比丘為伍,生活或修學。而與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大菩薩同事,所以在大乘法會上,彌勒都佔有重要的席位。如《華嚴經》彌勒故現樓閣,而令善財入於法界。《般若護國》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華會上,而與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經》釋迦以瑜伽了義之教,傳與彌勒,九百年後,暢弘於世。
  釋迦牟尼在他的眾多弟子中,對彌勒總是另眼看待的。他選擇彌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議。如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優波離問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說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釋迦牟尼回答優波離說:「十二年後,彌勒於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顯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密,字義炳然。時諸天人,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天,七寶台內,摩尼殿上,獅子床坐,忽然化生,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不停地轉大法輪,度諸天子」。
  在優波離等人的眼中,彌勒是一個「不修禪定,不斷煩惱」,「未盡諸漏」的一介凡夫。釋迦選這樣的一個人接班,記作佛,是難以想得通的。說明二乘人的偏見,對一乘佛道是不能望其項背。彌勒精神體現菩薩在艱苦條件下,行菩薩道,著重利他。於利他中實現自利,完成佛國依正莊嚴。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冊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
        第一節 舍利弗尊者
    (一)八歲走上論師寶座
  舍利弗譯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所生,故名。又譯鶖子,母眼明淨,如鶖鷺眼。生於摩竭陀國王舍城郊區迦羅臂拿迦村。父名婆陀羅,是婆羅門教中著名論師。舍利弗八歲時,即能通曉一切書籍。時摩竭陀國有吉利、阿伽羅兄弟二人宴請王太子、大臣論師,談古論今。八歲的舍利弗走上論師的寶座,與諸論師及其子弟辯論。舍利弗言詞清晰,義理周詳,語驚四座,折服了所有的人,受到人們的讚歎。國王對他很欣賞,當即賜給他一個村莊。二十歲時拜六師刪惹夷為師,與同學目犍連為知友,經過一個時期學習,對刪惹夷的學問不滿,想另投高師。恰巧一天遇到馬勝比丘為說:佛所教導的修行法語,「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使其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和目犍連一起帶領二百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了佛陀。
    (二)著名的建築師
  舍利弗不僅精通四吠陀、奧義書和佛學,還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喬薩羅國舍衛城的須達多長者,用金磚布地買下祇陀太子的花園,給佛陀建造一所說法的精舍。要求派一位設計和管理施工的人,佛陀即派舍利弗去擔負此項重任。在舍利弗的設計下,造有十六所殿堂專供集會之用,六十所小堂,分寢室,休養室、盥洗室、浴室、儲藏室,廁所等設施,是當時舍衛城著名的建築群。在施工過程中許多外道一致反對須達多建造精舍,供養佛陀,要求與舍利弗辯論。如果外道勝了,舍利弗離開舍衛城,工程停止。辯論結果,舍利弗戰勝所有的外道,紛紛要求舍利弗介紹,皈依佛陀,棄邪歸正,使佛陀在舍衛城的教化,奠定群眾基礎。
    (三)不退菩薩行
  傳說舍利弗於六十小劫前,行菩薩道,不但願意把所有的房屋,田園,財產等資財布施與人,甚至連身體、生命也願布施與人。一天,一位青年對他說:母親患有不治之症,醫生說要一位修道者的眼球作藥引,才能治好母親的病。舍利弗毫不猶豫地將左眼取下,交給青年。青年手接眼球說:醫生說是要右眼。舍利弗接著又挖出右眼球交給青年。青年接著眼球放在鼻下嗅了一嗅說:你是一個什麼修道的人?眼球臭得難聞!扔在地下,用腳一踩,拂袖而去。舍利弗聽到青年的話和踩眼球的聲音,歎了一口氣說:眾生難度,菩提心難發,菩薩行難行,我還是當一個自了漢算了。立即有人對舍利弗說:剛才那位青年是你的大善知識,是考驗你的菩薩行是否堅定。你不應退失菩提心,應更勇猛精進,上求佛道。舍利弗聽後,更加堅定菩薩的行願,所以一些大乘佛經,幾乎都有舍利弗為當機眾。如《阿彌陀經》說西方極樂國土依正莊嚴。《般若經》裏佛為舍利弗說深般若法門。《法華經譬喻品》佛為舍利弗授記未來成佛,號曰華光如來,國名離垢。其土平整清淨嚴飾,玻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其國有無量無邊菩薩,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華光如來,壽十二小劫,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涅槃後,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