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一生說的教法,總的說來是說阿羅漢、辟支佛、大乘權教菩薩、實教菩薩實踐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四攝法、三心、四願各種法門。現在介紹如下:
        第一節 聲聞行果——四諦法門
    (一)阿羅漢的概念
  阿羅漢有三層意思:
  第一殺賊:意即殺掉煩惱之賊。阿羅漢在因地修行滅受想定,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即五陰中的受陰與想陰的煩惱,也就是見惑煩惱與思惑煩惱,斷得乾乾淨淨,得到我空真智,證入阿羅漢果,了脫分段生死。阿羅漢人子縛煩惱雖斷,還有果縛這個色身,他知道五陰之中是無我相可得,可是對五陰之法還未知當體即空,認為實有五陰之法,所以說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羅漢又叫做愚法聲聞,得證有餘依涅槃,還要努力前進,加行用功,來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從空出假,才能稱為大阿羅漢,得證無餘依涅槃。這就是殺賊的道理。
  第二無生: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跳出了三界生死輪迴苦惱,要經過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個階段。
須陀洹初果聖人,還要到天上,人間各七返受生。斷除八十八使見惑之外,又斷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聖人,一生天上,一來人間,進斷欲界的後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聖人,雖不來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進斷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說只有阿羅漢果,才是真正無生。這就是無生的道理。
  第三應供:就是應當受到天上、人間的供養,因為阿羅漢,既然證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養禮拜,為眾生作大福田。我們寺廟裏如果有信眾打千僧齋時,就會有一位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化身來應齋主的供養,令布施的施主得大福田。佛教裏有這樣四句祝願的偈文:「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個弟子名叫阿少兔樓陀,我們中國話稱為無貧尊者,在因地修行時,做一個種田的農民。有一天中午,他正在田裏種地,帶了一包粗米飯菜,用作午餐。正巧來了一位辟支佛遊戲神通,隨緣出現,再到世界上來化現做一個貧僧。他遵守佛的乞食制度,七天下山一次向施主們乞食。這一天,化來化去,連化七家都沒化到,就空缽回來。路過田間,這位農民見到老和尚就問:「老師父您今天緣法好嗎?飯菜化到了嗎?」老和尚歎了一聲說:「不用提了,什麼都沒有化到。」農民一聽,立即產生同情憐憫的心。想到了今天老師父沒有化到飯菜,回去就要挨餓七天,再下山來化。因此就發大心,把自己所帶的飯菜,誠誠懇懇地雙手捧著供養老師父。他以慈悲心接受了這份飯菜。飯吃完以後,就遵照佛陀的教導,念誦祝願偈文:「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老和尚祝願完畢,就回去了。再說這位老農民餓了肚子,到下午收工的時候,對面突然跳出來一隻金光閃閃的兔子,一跳一跳地跳到農民的背上不肯下來。這位農民吃了一驚,趕快回家,叫他妻子把背上的兔子捧了下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隻金兔子呀!從此以後這位農民的家庭生活一天天的幸福起來。這是現世供養一位辟支佛所得的花報。轉生以後做一個名叫無貧尊者。他在九十一劫這麼長的時間內,生生世世不受貧困的果報,享受榮華富貴。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節 釋迦牟尼佛名號的由來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為我國廣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
  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義,對淨化人間,解除人們的煩惱和痛苦,產生了無比威力。正如圓瑛大師所開示的「欲無煩惱須學佛,知有因緣不羨人。」
  我們既是一個佛教信徒,首先對於釋迦牟尼佛一生的簡要歷史和他所說的教法,就應該有一個概括的瞭解,從信仰佛教,進而理解佛教的道理,然後依教奉行。由修得證,最後達到了生脫死得道成佛的目的。這就是以發菩提心為因,成菩提道為果的一件大事因緣。現將釋迦牟尼佛的歷史介紹如下:
  我們首先要知道,釋迦牟尼是一位怎樣的人和如何成佛的。因為十方世界有很多很多的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就叫做釋迦牟尼佛。但是有了這個名字,那一定就有他的道理。為什麼這尊佛叫做釋迦牟尼呢?
「釋迦」漢譯能仁,能以仁愛的心來憫念眾生,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大慈大悲心。因為佛能夠給眾生以安樂,能夠拔眾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心去救度眾生,這就是佛所具足的悲德。「牟尼」漢譯為寂默,是指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迴光返照,斷除煩惱,智慧圓滿,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德。佛具足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德與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釋迦牟尼佛。
  可是釋迦牟尼佛,他智悲二德,福慧莊嚴的名字,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據說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名叫釋迦牟尼佛。他有大神通妙力,能夠觀機施教,化度眾生。有一天這位古釋迦牟尼佛,觀察到有一位大光明陶師,名叫廣熾。他的善根已經成熟了,應該得度。於是佛就帶了阿難、迦葉二個弟子,到大光明陶窯裏去教化他。這位陶師一見到佛和二位弟子來到他的瓦窯,萬分激動。心想,窯裏到處都是爛泥和灰塵,非常髒,這樣偉大莊嚴的釋迦牟尼佛的到來,怎麼辦呢?當下急中生智,趕快拿了許多稻草,把爛泥蓋了起來,鋪了三個座位。佛在中間,二個弟子在兩邊坐了下來。大光明陶師就恭恭敬敬地對佛頂禮。在禮拜的時候,他心裏想,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具足悲智二種功德、福慧莊嚴,實在太好了。就發願說:願我將來成佛時候,我的名號,也叫做釋迦牟尼佛,同樣也有阿難與迦葉二位弟子。後來經過多生多世,勤修苦練,依願行持。到了這一生,坐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就叫釋迦牟尼佛。
  另一說法,釋迦牟尼佛這個名字,是過去燃燈古佛與他授記的。據《金剛經》說:「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傳說在過去無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走,正巧遇到燃燈古佛也在路上走著。善慧童子發現地面有一灘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這污水一定會弄髒了佛的雙腳。就頓發大心,親身撲在地上,把自己的寶貴頭髮,鋪在污水上面,等著燃燈佛從他頭髮上走過去。當時燃燈佛,看到善慧童子這種布發掩泥的情景,就授記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吾人為什麼要學佛呢?為因世間有生老病死及六道輪迴。欲免此苦,只有學佛一途門徑;學佛是了悟自性,由修心而至見性成佛,謂之學佛。佛學為世間最高深之學問,將世間宇宙內之事、物、理,聖凡幽顯,洞徹無遺,宇宙以外之境界事物理,亦包涵無餘,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無盡事理,謂之窮研法界。佛經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一切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佛學包括世間一切學問,無盡無窮,凡人對於佛學有所知見,決不放棄學佛!
  世界者,無量時間與無量空間聯貫而成之幻體也;亦謂之世間。世界現象繁複極矣,科學者局部研究之,哲學者大體觀察之,所得者,不過枝枝節節之幻景因果律而已,於世界真相,未有能明之者也,有之厥為佛法。夫世界真理,俯拾即是,本無待向外馳求,世人殫竭心力而不能得者,為不知其要之所在也。佛法者,獨得其要焉,利根一超值入,當下了了;其次學而知之;又次困而知之,其能有成一也,然而其要安在,曰在明吾心。
  心有真妄,一而二、二而一,凡眾之心,奔逸放弛、念念流變,曾無一息之停,此妄心也;奔逸知所止、放弛知所攝,寂寂然歸於光明普照之妙,此真心也。握要言之,妄心之所以為妄,在已能覺之心,對待所覺之境;心境角立、能所溝分,使焉以妄心開妄境,繼焉以妄境熏妄心,輒納陳跡為種子,一遇機緣適合,又復開為對境,相開相納,流變靡已。從起滅無定言,謂之生滅心;從納種開境言,謂之藏識。真心寂照一如,故又曰真如;語其究境,舉心即錯,動念即乖,實無一字可說,若強說之,則「即心即境、能所雙忘」八字。其庶幾乎,然不可隨文字轉也;蓋作能所雙忘之念,此念分明是所,而作念之心,分明是能,並此能所而求盡之,是亦能所也。輾轉求盡,根蒂仍存;必實地行持,得諸離言絕思以外,庶可稍分相應耳。當其相應也,大而山河震撼,小而蚊蚋嗷嘈;顯而萬象森羅,隱而一念忽動,無不消歸自性。世界現象,遂與吾心交相融化,無跡可尋;其中寂靜光明,靡可言喻,一不相應,則妄心妄境,相與判然。世界輒復脫露而出,是知世界或融或露,完全操自我心;一言以蔽之曰:「世界者,我心之所表現耳!」
  雖然,猶有說焉,凡具妄心者,皆謂之眾生,亦謂之有情;
眾生多至無量無邊,我祇其中之一,我心能現我世界,一切眾生,亦莫不各現其世界。我所現者,應如我之夢幻,他眾生不能相知;他眾生所現者,亦應各如一己之幻夢,非我所能知。而事實上,彼此身形仍能互見,且復有山、河、草木等無情器界,為眾所共覺,抑又何也?曰此同分妄見使然也!夫有一牆於此,能碍我身,亦能碍他人之身,為各起妄見,適相契耳,非實有牆之存在!如以牆為實有,彼趙囊子安得見石壁之人出入自如耶?(出列子)一牆如是,一切器界可以類推。質言之,同一世界之眾生,環界能相符合,必大眾妄見從同之分量,不能逾最低之限度。使逾限度,即不能入此世界,而附於所能合格之他世界矣。西洋學者,不審世界之虛妄,紛取一切同分妄見為研究之對象,所得因果定律,雖資歸納演繹而來,不知所資,亦依同分妄見而建立,故無論如何觀察經驗,終屬幻影上一種比例法。或曰,既屬幻影,何以能施諸實用?曰實用二字,何嘗能逾「同分妄見」一步!即此一問,亦妄見也!打破此關,方足與知世界之真相!

            三界篇
  吾人所居世界,號曰娑婆!娑婆者,忍受煩惱之義。所以蒙此名為大眾同分妄見,恆為煩惱纏縛故。就纏縛之現象言之,凡分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欲界眾生,身形、心狀、情慾三事具足。色界能脫情慾。無色界則並身形亦無,為於心識而已!
  欲界具含六道:曰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前三、名三善途,後三、名三惡途。六道所由成,各緣藏識所伏種子之成熟,種子良者,善途中現;種子劣者,惡途中現。種子或良或劣,視夙昔造業善惡為之因,善惡業細目繁多,括其要,則各具十種:殺生、偷盜、邪淫,此惡業之形諸身者也;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此惡業之宣諸口者也;貪欲、瞋恚、愚癡,此惡業之動諸意者也。戒此十惡,則為十善業!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密宗法義精要 序
  觀現在許多有心學密宗的人,常苦於法海浩瀚。雖然也曾聽聞修學,但不知抉擇實踐的重點與次第之法要,無從正確入手。因此,沒有辦法生起真實的相應功德。修學密宗,最主要的是皈依上師、三寶與發菩提心。因為人生無常,苦、空、無我,尤其是六道輪迴,更為痛苦!如果想要了脫生死痛苦,得到究竟安樂,非先皈依上師、三寶不可。不皈依上師、三寶,則不能得聞顯密佛法,有了聽聞佛法的機會,而不自思維修學,則永久不能得到成就。所以想要速得成就佛道,一定要先皈依上師、三寶與發菩提心。
  如果只有皈依上師、三寶,不發大菩提心與光修福慧二種資糧,也不能得到成就。因為成佛必須要有福慧具足,所以佛陀稱為「福慧兩足尊」。秘密法云:「未六二資糧(福慧)而求成佛,是欲煮沙出油,倘資糧如芥子芝麻,則積幾許當得幾許;如一奶取酥,雖多少不同,終必有得。發心廣大,則圓滿無缺」。龍樹菩薩云:「福慧二資糧具足,則成報、化二身,再通達空性,則證法身矣!」
  學密宗除了注重皈依三寶與發菩提心之外,更重於上師。只一點,應該特別注意!因為修學密宗的人,必須要聽從上師的指導,供養上師。但其中最大的供養,就是身、口、意的供養。你把你的罪業身供養上師,換成了佛的法身,你就不能再去做殺、盜、淫的罪業;口供養上師之後,換成聖人的清淨口音,你的口也不能再造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等罪業;你的意(心)供養上師以後,你的心便換成本尊的大菩提心,不能再有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罪業心。
  要把你的身、口、意三業,變為佛(本尊)的身、口、意三密。這樣就是學密行者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合一(無二),你就是佛(本尊),本尊就是你,你既是佛(本尊),還能造出身三、口四、意三的十惡業嗎?上師有這麼大的恩德,所以弟子必須要身、口、意都聽從上師的指導。
  專修密宗者,又重於自認有罪,自知慚愧。因為罪障能夠障礙學佛的菩提路。學密宗的人,必須要時時持鏡自照,如果與三門(身、口、意)清淨相合,再加上精進修持,很快就可以得到即身成就。如果發現自己有點罪業,便應當時時懺悔對治,不可以不滿百年之身,常作千年之計劃。
  阿底峽尊者云:「第一善知識,能自呵斥過患者是。第一口訣,能自觀過患是。第一良友,能照見罪障之心是。第一行持,心與法相合是。」宗喀巴大師云:「人生無常,一切皆苦,求菩提道,非從皈依發心不為功。」因此,西藏根桑澤程仁波切(佛爺)所著「密宗法義精要」這本書的內容,從「人身難得、念死無常、觀六道痛苦,乃至依止善知識,皈依上師、三寶與發菩提心。」等都有詳細說明,真是一本稀有難得的法寶,可以說是初學佛法的導師,也是修學密宗的準繩。           
                     一九八一年元月十日 釋廣定 序於佛教出版社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