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初來乍到 (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敬禮妙音菩薩
本為諸佛父,孺童佛子身,妙語慰有情,恐怖諸魔部。
常住一切上,亦作有情僕,妙音希事業,惟願恒護持。

如理依止普善積,賜予喜樂獨一門,依善知識五十法,如力所能我當釋。

得具貴勝金剛薩綞上位因  上師足蓮如實恭敬為作禮
清淨續說依止彼,今總集說其敬聽。
已能獲得勝灌頂,如是金剛軌範師,十方所住諸如來,三時現前為作禮。
以最勝信日三時,獻花中圍而合掌,頭頂接足為作禮,開演上師當敬事。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序(本文係由藏文原序譯出)
  印度大班智達跋維諦瓦大師所作的「上師五十」頌法,不但是學金剛密乘的根本,而且對學顯教各宗來說,也同樣的重要。本頌的論註解,是班智達 婆拉遮達尊者所輯注的。譯者與大福藏智慧劍(廣定)法師,花了很多時間,經過很仔細的考證,才把藏文一句一句的法頌以及註解,翻譯成為中華漢文。
  奉事上師法五十頌,是真學金剛密乘,為眾生而想得到正確成就的學者,所有一切學法所不能缺少的先法(首先必須學的要法)。根據密乘很多根本經論裡所說,上師是這麼的重要!所以,希望本法頌以及註解(略釋)譯成中文後,能有助於真正想學正確密法的人。
  過去有一少部分的人,對於上師法等,以及學法最重要的根本預備法,一點也不了解。有的人並不是不了解,而是他沒有把學金剛密乘法,所必要的根本預備法放在心中。這種學法或者作法的人,使他自己和別人都漂流在苦海中。修學金剛密乘的人,也許因此而種了墮落金剛地獄的大因。
  本法頌的最大功能是,幫助不斷集堆的人,返回正路,而且使他能夠以正心、正慈、正悲的修學而得成就。
  希望真學無上金剛密乘,為眾生而想得大成就的學子們,應該先學本法──上師五十法頌。真正明暸本法,是修學密宗最重要的第一步。
           西元一九八三年藏歷四月三十曰     西藏大神通轉世佛爺(丹吉仁波切)序於台北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牟尼佛: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初祖摩訶迦葉:
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 有法有非法
  阿難陀:
本來付有法 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 悟了無無法
  商那和修: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密宗又稱金剛乘,乃佛法中,以眾生因位,而由諸佛果地起修之特殊法門。因諸佛果地,
深密難思,十地菩薩尚難測其境,故稱「密宗」;又其修持,以三密相應為本旨,轉眾生之三業成
本尊之三密,故稱「密宗」。而諸佛果地覺,即眾生因地心,因果非異,此心清淨、堅固、不動,
惑業無明所不能壞,喻為金剛,故稱「金剛乘」;又其教法,能速登覺地,如金剛之堅利,
破無明煩惑,無所不摧,故稱「金剛乘」。此宗法門深妙,能令眾生即此凡身,證成佛果,
不歷三祇大劫,速超十地階位。

        密宗之起源
  密宗(尤其舊派藏密)以「九乘」判釋一切佛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此三為顯教三乘;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機學佛,必須明瞭世間法與出世法:世間法一切一切,以唯物為主;
出世法以唯心為主。世間一切物質,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礦物,
必經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一切物質終必空壞,一切生物終必老死!
學佛者先看透一切畢竟空,而將唯物觀念打破;繼看破一切生命畢竟死亡,
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畢竟空寂,其不空者何?
惟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團心而言,分為心識心性兩種。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一 前行七支
│┌─乙一 禮讚
││┌─根本總禮
│││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徧禮盡無餘。
││├─觀力身禮
│││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刹塵身,一一徧禮刹塵佛。
││├─信解心禮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一 三寶之名體 分三
│┌─乙一 讚三寶體相 分二
││┌─丙一 讚歎歸願 分三
│││┌─丁一 讚佛寶   
││││┌─總讚
│││││  諸一切種諸冥滅 大悲三智十力身 
││││├─別讚悲智
│││││  法界虛空一切種 如其所有盡所有 無上正等正覺知 觀諸眾生同一子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仁慈的上師,請垂顧這個可憐愍者……我這一生的作為,是如何地自欺!請您慈悲,垂視這個愚癡凡夫!

這是給你自己的至要忠告──心匙──謹記在內心深處。
切莫掉以輕心!切莫掉以輕心!打從內心最深處,慎重地省思這一生的境況。

無始以來的輪迴,直到現在還沒有終止,雖然流轉生死無數次,多生多劫經歷種種苦樂,你卻始終沒有從中獲得絲毫利益。

雖然現在你獲得這麼難得的閑暇和幸運,可是,直到目前都是這樣,空洞而無意義的虛擲生命。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敬禮焚燒諸戲論,圓證深廣二種身;事業光明流十方,末世法王然燈智。

  正法有無,依於受持宏演之行者;有諸行者正法住世,無諸行者正法隱沒。俱舍云:「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受持講說修行,亦依有傳承者為言,若不爾者,則邪正爁矣。西藏佛法,大宏於持松德尊王朝,三傳至朗達瑪王朝,大滅佛法,未久朗達瑪遭變,佛法重興。然當一切時憶度邪徒,隨自聰辯,不依師承,濫傳教法,數百年中,真偽莫辨(至今尚存餘習)。俟有王名哦日(原地名)出家號曰智光,智遊綸言,聖意莫決,參訪諸師,疑情尤甚。遂集智童,遣送天竺,遍學顯密諸宗,訪迎宏法彥德,凡經兩代(智光後有菩提光續之,下文廣述)殷勤訪學,始阿底峽尊者至藏,破邪顯正,重樹法幢。是為西藏佛法中興之時代也(阿底峽尊者所傳者,曰迦當派,宗喀巴大師,大宏此派之宗義,即今之所謂黃教派其實亦名修行派,又稱新迦當派。又依俱善寺為名,稱俱善派等)。阿底峽者,教證德圓,非以少智而能測,僅依傳記所載,隨自勝解,略錄少分,以供國內之有緣云爾。  譯者識

            第一章:自身所具廣大功德
        第一段  在家時代
    第一節  受用圓滿
  中天竺金剛座之東方,有國曰伽邦羅。國內大都,曰薩訶囉,有二十七億戶。城中王宮,平潔高廣,有無量金幢宜飾,故名金幢宮,受用圓滿可見一斑耳。譯者按:鍾敦仁波卿所造傳謂:東印度地名薩訶囉,都名邦伽羅,宮名金幢。有居戶一億,遊園七百二十,浴地二萬五千,多羅樹五萬六千株,圍繞城邑,城有七重垣牆,城中有橋三百六十架,金幢二萬五千,王宮金頂凡有十三。受用富樂,可與香城比,正法熾盛,等同法上菩薩而無有異。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抉擇見》
  見者,於內外輪寂一切法,決定其體性,而印持之,無有動搖者也。各因其種性知解,而有種種不同,試略述如下:
(一)執實見:凡夫於一切法,執為真實,而起愛、憎、取、捨,堅固纏縛,為生死因,不得出離。
(二)外道見:如數論、方論、時論、斷論、常論、自然論、勝身論、神我論諸師,略有六十二見,及諸邪執,於一切法,橫計其體性所由來,與妄度有無等,而起愛、憎、取、捨,堅固執著,為輪迴內,不得出離。
(三)人無我見:知補特迦羅,無有自性,依止修證,得解脫果;而於佛法四諦、十二有支等法,則執為真實,取住偏空涅槃,未能究竟解脫。
(四)唯識見:知三界萬法,皆為自心所現影像,正破外道、小乘、心外實有諸法,即無境唯識義也。依此多門觀,轉捨轉得,而證佛果。
(五)中觀見:亦名無生見,知一切法無自性,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藏識影像,與世出世法,俱無自性,用多門觀察,破外、小、唯識,顯諸法本不生故,依此修證,而得佛果。
(六)俱生智生:亦名法身見,知一切法為本明。即此無生明體,而保持之,相續堅固,便成正覺。不用轉捨轉得,諸對治方便,亦不用八不等,多門觀察,一切法即是俱生智故。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澄基博士(一九二O ~ 一九八八年)湖北安陸縣人,十五歲學佛,十六歲即在江苗蘆山閉關,十七歲遠赴西康貢噶雪山,追隨貢噶仁波切學習大手印八年,其成就曾獲得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讚許。其藏文造詣之深亦為藏人所讚佩,因其在國學、藏文和佛法三方面之深厚學養,故成為中國近代能直接由藏文翻譯經論之大譯師,金剛乘行者蒙受其譯??嘉惠者不計其數。其中文主要??有:(一)什麼是佛法、(二)佛學四講、(三)佛學今注、(四)密勒日巴大師全集、(五)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
☆☆☆☆☆☆★★★★★★☆☆☆☆☆☆★★★★★★☆☆☆☆☆☆★★★★★★☆☆☆☆☆☆★★★★★★
  佛教的中心問題,是如何淨除一切苦痛的根由—煩惱,和達成解脫圓滿的覺位—涅槃或菩提。小乘佛教的教旨,是以徹底斷除煩惱的辦法,來達成涅槃解脫。後期大乘,則對煩惱是否一定要用斷除的方法才能達成解脫,有進一步的看法。煩惱的本性如果與菩提並無差別,二者之區別只在「迷」或「悟」之間,那麼「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較「斷」更好麼?因此就有轉識成智的說法。妄念遷流的第六識,可以轉變成妙觀察智,執我的末那識,轉變成平等性智,執持根、身、習氣及大千世界的阿賴耶識,轉變成大圓鏡智。這樣就與佛性不增不減本來圓滿成就的看法一致了。密宗(金剛乘)的見解,與後期大乘並無二致,全部接受了「轉」識成智,或「悟」識即智,和即心是佛的見解;且更進一步說,煩惱即菩提,眾生即佛。在眾生位似乎有「轉」的必要,其實開悟以後,並不覺得有什麼可轉變的。因為佛性和佛果不增不減,早就圓成的在那裏了。因此,說密宗的見和行都是由「果位」的觀點出發的。所以叫做「果位見」。有了這煩惱即菩提的見,密宗就安排了一套煩惱即菩提的事相和實際修持的方法:如貪道之空樂瑜伽,瞋相之忿怒金剛,癡相之睡夢光明等。因為自己的身體,本來是化身佛的體性,所以有自成本尊觀的修法。因為隱蔽於自己內部之微妙身,即是報身佛之體性,所以有報身佛體氣脈明點的觀法。因為自己的心即是法身佛,所以有直契明空雙運心體之大手印觀法。因為八識的本性即是五智,於是安排了五方佛壇城的瀕法。
  密宗的事相和觀法,雖然是五花八門,撩人眼目,但說穿了,其根本原理仍是建築在認取煩惱即菩提、即身是佛和即心是佛的「果位圓成見」上的。
  密宗的分類,有所謂四部、二續、五大金剛、九乘道次第等花樣繁多的千般名目;本尊佛和大小金剛也多不勝數。這一套令人昏頭轉向的密宗法相,初學人會覺得新奇、神秘。其實這些繁雜的法相,其作用亦無非是「方便」和「表相」而已。但方便和表法一旦過了度,就反而會成為障礙,使人看不清密宗的本來面目了。現在去繁就簡,就我個人淺學所知,略述西藏密宗之主要教旨如下:
  宇宙和人生之最根本原理是「二合一」或「二即一」。亦即「相對之統一」或「矛盾的統一」之原理。此原理可應用於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物。此原理應用於密乘之課題上就有:生死與涅槃之合一,煩惱與菩提之合一,心與物之合一,意與氣之合一,陰與陽(或紅與白)之合一;起與滅之合一,明與空之合一,有與無之合一,悲與智之合一,自與他之合一,生與死之合一……等等。這些相對諸法之合一,並非只是空洞的理論;密宗皆備有實際之修持方法,使道些差別和矛盾之相對法,皆現量的融成一味。趨入此「差別即平等」之一味境界,最直接最主要的方法,是通達自心。因為自己的心才是人人最直接接觸到和經驗到的東西。於自心得通達秘自在,則於一切法亦能通達和自在。因此學密宗的人,應有下面的幾點根本的認識:

(一)一切事物和現象都脫離不了心,它們的存在只是心的經驗而已。一切事物既然只是心所感覺到的影像,那麼也就是說,心是一切萬物之根來源和創迨。

(二)心是純極的單元而又能包含萬物;它孕育創造出一切世出世法,為一切奇跡之母,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廣涯無際,深不可測,但它卻又近在目前,當下即是。自心即是人人的本來面目。自心的廣大面又可稱之為「宇宙心」、「法界心」或佛心。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卷第一  生品  第一
 甘蔗之苗裔 釋迦無勝王 淨財德純備 故名曰淨飯 群生樂瞻仰 猶如初生月 王如天帝釋 夫人猶舍脂
 執志安如地 心淨若蓮花 假譬名摩耶 其實無倫比 於彼象天后 降神而處胎 母悉離憂患 不生幻偽心
 厭惡彼諠俗 樂處空閑林 藍毘尼勝園 流泉花果茂 寂靜順禪思 啟王請遊彼 王知其志願 而生奇特想
 敕內外眷屬 俱詣彼園林 爾時摩耶后 自知產時至 偃寢安勝床 百千婇女侍 時四月八日 清和氣調適
 齋戒修淨德 菩薩右脅生 大悲救世間 不令母苦惱 優留王股生 畀偷王手生 曼陀王頂生 伽叉王腋生
 菩薩亦如是 誕從右脅生 漸漸從胎出 光明普照耀 如從虛空墮 不由於生門 修德無量劫 自知生不死
 安諦不傾動 明顯妙端嚴 晃然後胎現 猶如日初昇 觀察極明耀 而不害眼根 縱視而不耀 如觀空中月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節 三寶皈依法
  「皈依」是入教之門,也是佛教信徒和非佛教信徒的唯一分界線;因此,信仰佛教的人首先應該瞭解「三寶皈依法」。
  凡正式受戒的僧人和居士,在受戒時,首先要受三寶皈依戒,這是佛律的規定,藏、漢佛教都是一樣。這裏所說的「皈依」,不是指形式上和表面上的皈依,而是說真正的皈依。按照真正的標準衡量,在當今社會的佛教徒中,夠標準的雖然不敢說沒有,但也不會太多。
  皈依法包括皈依法基本知識和皈依法具體修法兩部分,下面依次介紹。
      一、皈依法基本知識
  皈依法基本知識包括皈依物件的可信性,皈依的起因,皈依的本質,皈依的方法,皈依法規,皈依效益等。
    (一)皈依對象的可信性
  「皈依」是「依靠」,「信仰」、「投靠」、「寄託」的意思。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節:三寶原理
        一、 三寶總述
  (一)「三寶」與佛教的關係
  「佛教」是佛陀的聖教。佛教是由施教的佛、所教之法、受教的眾生三個因素組成的。「佛」是受此教、依此法得道的先知先覺,眾生是未開悟或半開悟的施教物件,法是施教的內容,包括佛陀的思想學說和覺智、善行、品德。
  佛和眾生是相對的存在。佛從眾生中生,未成佛之前也是眾生,成佛要靠眾生,因為佛體和佛的功德都是利眾行善的結果。眾生是行善的物件,如果沒有眾生,利眾的善行無法實施,利眾的功德無法圓滿。因此佛離不開眾生,眾生的聰明才智和善德良心的開發,生存條件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創造,有佛的愛心和智慧的參與。佛在世的利眾形式,是以眾生自覺為基礎的正義、良心的存在,和快樂向上事業的不斷創造、完善得以維護。從這個意義上講,眾生的幸福來源於佛──覺者的愛心和智慧。佛和眾生的關係不是「主子」與「奴僕」的關係,而是「已覺」和「未覺」的關係。佛存在的前提是眾生,當一切眾生脫苦得樂,大徹大悟之時,即無眾生,佛與眾生的對立關係也就消失,因此佛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法是道,是事物的本質規律,及正確反映事物本質規律的智慧。眾生行此道成佛,佛以此道教育眾生、化度眾生。僧是進入解脫聖道的道人或聖者,是證得「見道」以上的修行眾。佛和僧伽的關係,有以下三種類型:
  1.師徒關係。如釋迦牟尼佛和眾菩薩、聲聞弟子之間的關係。
  2.眾生和佛關係。如一個人在未成道以前在學道是僧,成佛進入無學道便是佛。未成道之前,聖人和凡人一律屬於「眾生」範疇。無論聲聞、緣覺、菩薩,凡開悟生出超世智慧者都是聖人。開悟是「見道」的境界,未證見道者一律稱凡人、迷眾。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節:導論
        一、佛法的總概念
  「佛」這個名稱的含義是「醒悟者」,即從虛妄顛倒意識的夢中覺醒,完全徹底地悟出一切事物的終極真理者。但這只是「佛」;這個名稱的含義,作為佛的定義還需要補充這樣一句話:「無我、無私,以無比慈愛的憐憫心和大智慧、利樂眾生為已任者為佛。」「醒悟」是自身的解脫,以慈悲和智慧度脫眾生是「度眾功德」。「自度度眾」才是佛的完整的含義。
  「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陀的共同道路和超凡成佛的方法。經典學說之類的文字性佛法是施教佛法,化度眾生的主要工具。
  佛法的內容,總的可以分為三大類,即特殊戒學、特殊定學、特殊慧學。印度教等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戒、定、慧,但佛家戒、定、慧和其他世間宗教的戒、定、慧有著性質完全不同的質的區別,故加「特殊」二字。漢傳佛經譯作「增上」,但沒有「特殊」確切,好懂。
  「戒學」是佛門戒惡揚善的行為準則和法規,包括大、小、密三乘戒學。
  「定學」也稱心學、禪學,是控制意念、定動止散、澄清昏濁、顯現真境的修持法,包括世間禪和超世禪。
  「慧學」是開發智力,明察事理,去惑見真,完成自度度眾智慧功能的培養鍛煉,包括世間智、超世智、為眾服務智三種。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起初不信藏密,尤其不信紅白教,在紅白兩教中,又特別不信紅教,不特不信,有時還加誹謗。
這也是個人的環境使然;在過去環境中遇到的人,多是謗譭密宗的,我因之也不敢相信密宗。
後來我漸漸和幾位學藏密的人接近了,壇場的莊嚴,咒聲的宏雅,使我不由自主的歡喜踴躍。但是這純屬是事相。
如果得不到他的理解,也不過有頰(觀劇)而已。
不過,那些學藏密的人,雖是打一塊好招牌,對於高深的密理,卻是不大懂的。
那麼我雖欲研求妙理,也是無處問津;直到一九四六年,我在上海,由一位元關先生介紹,
認識了一位元由藏返川,道經上海的太空法師(由印航海來的),這位法師是研習「黃教」很有歷史的大德。
他曾在西康跑馬山,依止將巴格西七年,又到拉薩哲邦寺(三大寺之一),研討藏中「顯密二教」,一住十年。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引  言
  在說到正文以前,我想先做一點「正名」的工作。
本文說到佛法中關於「秘密」的一部份,不用通俗的「密宗」兩個字,而用「密乘」兩個字。
這有好幾個原因。
第一、因為「密宗」一辭不見於佛說的「經」,和菩薩所造的「論」。
第二、因為佛法只有一個「宗」,就是「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另立一個密宗和顯教對立起來,
   和在顯教大乘中分立門戶一樣,在理論上,以及在教典裡,都找不出根據來。
  梵藏原文的經典,找不著相當於中國所謂「宗」的字眼。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念無常.精進求出離】
    學佛精進的人常會念及生命的短幻,因為我們從不知道未來將如何,或何時我們會過去。禪觀死亡的種種及它何時將到來,會讓我們學習並瞭解生命的無常,進而生 起出離心,並減少對塵俗的一切執著。就像我們計劃由這個地區搬到另外一個地區一樣,聰明的人心裡會先有個譜,嫻熟的在心裡計劃,事先把瑣碎的事處理好。這 樣,新房子準備妥當,就只等搬入:人一旦到達,馬上就能全心安頓下來,不必再去操心剛搬離的舊房子。
    同樣的,瞭解生命的短暫和無常,可以讓我們投入更多的精神去修行,這是一件比耽於物質享樂更有意義的工作,因為財富一件都帶不走的大限,隨時會到!那時我 們連自己的一縷頭髮都帶不走。現在朋友會很樂意幫助我們,但自己不修不行,將來即使朋友會幫忙或任何財富,都使不上一點力了。我們是佛法的修行者,這種因 緣是稀有難得的,因為很多有名有錢的人,不見得就擁有像我們這樣的學佛機緣。

【三寶人天寶.佛法從恭敬來】
    由於我們的生命有限,因此,應把佛法和精神導師視為非常、非常珍貴的。精神導師和弟子之間的關係,是永遠無法述說清楚的。過去的諸佛菩薩,開始時也是以凡 夫之身接近佛法的,他們經過了正確的指導,完全吸收法教之後,才證悟成佛,他們獲得了永不變異的偏知能力及永恆的喜樂。此等發心及利他的能力,唯有在與上 師維持純淨的關係後才能產生。以虔誠和真心來敬待上師是最基本的,因為他引導我們,使我們對修行和體悟有了正確的認知。修行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圓滿,不 可能在一兩天內,或幾年內就有結果的。

【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當下無心,便是本法】
    心性可以就以下三點來加以說明: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序      (初版)
  推薦「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
  這是佛教中開示入佛知見的一冊好書。大醒學菩薩近三十年,計共推薦過幾本好書:一者是梁任公先生的「佛學十八篇」(中華書局版),二者是尢智表居士的「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三者是陳海量居士的「佛化家庭」(皆係大法輪書局版)。以上三者,梁著最適合一般讀書人及受過高等教育者的閱讀,尢著適合受過科學洗禮及自以為有科學頭腦的人們閱讀。陳著很適合在家已學佛法的居士們閱讀。此外,民國以來,佛教中有價值的好書多得很,除去太虛大師歐陽竟無居士的各種專著外,單是佛學概論、佛法導論一類的書就有許多種。依立論而講,不是太高深,便是太偏狹,都欠合大眾讀者的需要。
  就大醒弘法的經驗,對佛法令人生信與令人增長,前者卻較後者為難,甚至困難萬倍。因為宣揚佛法,最難契機。時間已經到了廿世紀,所有佛教徒們多數都是「食古不化」者流,不是用的智者大師九旬談妙的方法,就是信守一宗一派的偏狹見解,比如講一部經總要浪費幾天的時間來談玄說妙,根本佛教的中心思想卻一點也談不到。所以今日一般國民全不懂佛教,乃至信了佛教連神佛也分不清楚了。這全是講佛法者不能契機的錯誤責任。李恒鉞居士講述的這一冊書,實是「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最契機的好書,至少對初學佛法未生信解者能夠令其生信。
  本書目錄,除前言後言外,計有六大章:一、一般人為什麼不研究佛學(佛理);二、我們為什麼要研究佛學;三、一般哲學對各種問題的解釋和我們認為解釋的不滿意;四、佛的解釋和我們對它的評判;五、佛教是什麼;六、怎樣研究與實行。在他的講題下面,更開宗明義的寫著:——以科學的方法與文字來解釋佛教。(說明佛教不迷信、不消極、不艱深、不怪異,而於救世的佛法。)打開全書的篇目來看,幾近一百目,從一般人為什麼不研究佛學到佛教是什麼,怎樣研究與實行,可以說對佛教能由佛教的根本原理寫到應用方便,對於佛教的信解行證——研究的方法、行持的方法,解說得都很明顯,恰到好處。所以我認為這冊書是一本最能契機於初學佛法者閱讀的,而且可以決定能使讀的人更進一步而悟入佛之知見的。
  當我初讀到這本書時,不想我發心要做的這一工作,已被李恒鉞居士做了。我讚歎這一功德不可思議。我就發了兩個微願:一是我願代為募印本書,廣為宣揚,願凡受過中等教育的本省與內地的人們皆能有緣讀到此書;二是願印本書,準備在回到大陸時,作為一種消毒聖藥。前者是我們學菩薩者傳教的責任,後者也是我們文化人為了救濟下一代應盡的義務。我想我的這兩個微願,與我相識而有同願的大善知識自必大有人在焉?
                           中華民國四十年七月卅日,大醒在臺灣香山。
                序      (第四版)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世音菩薩宏願解脫一切眾生的痛苦。自古以來,在世界各地,有數不清的靈感奇蹟,都和觀音有關。因為觀世音菩薩和這世界上的人類,有這樣深厚密切的緣份,所以效仿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方法,最易得到感應和成就。
   在《楞嚴經》裡,有一段極重要的經文,是記載觀世音菩薩自己講述他修行的方法及經過。這是在一次法會上,二十五位大菩薩遵照釋迦牟尼佛的咐囑,講述每個 人的修行經驗。二十五位講完之後,釋迦佛叫文殊師利菩薩作一個總結。在文殊師利的結論中,他指出:對這個世界上的人而言,觀世音菩薩以耳根修禪定的法門為 最契機。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選了這個題目,希望各位都能獲益。
  在討論觀音菩薩的修法之前,將若干有關聯的佛陀教示溫習一下,也許可以幫助各位的瞭解。
  佛法的目的是解除眾生的苦痛。佛說:人生的一切苦痛,都是因妄想執著而來,而妄想執著則是從我們的攀緣心所產生。
    什麼是攀緣心呢?
   攀緣心這個“緣”字是指人的一切感覺的對象,諸如五官所接觸、領會到的外界的山河大地形形色色,及腦筋裡面所生起的一切思想、意見及知識都包括在內。 “攀”的意思即是執著,抓住不放。所以,攀緣心者,是我們人類“見物即執著”的心理狀態。不但執著,而且相信這種現象是真實的。
  這種執著,即是妄想執著。因為這種妄想執著,妄生分別,認妄作真,所以生出貪瞋癡種種行為,造成種種痛苦。簡單的講,我們是生活在顛倒之中。
   佛陀傳下了很多法門,叫我們如何可以認清顛倒。這許多法門的中心教法,是叫我們不要攀緣(止),集中心力來觀照宇宙人生的真相(觀),這即是禪那,也譯 作靜慮。所以,習禪並不叫人像頑石枯木一樣地呆坐,而是叫人全心全意將心力專注一處(一點或一事都可以),使生理心理逐漸起變化,以達到三昧的境界。這種 專注浸沉,往往是層層深入,所謂過了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要到那麼一天,妄想執著猶如捕風捉影,連名相都不存在時,方才有個消息。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