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丑七 稱揚讚德 分二
│ │ ││┌─寅一 總科
│ │ │││◆自下大文第七、稱揚讚德分,亦是發起序。◆
│ │ │││★「第七、稱揚讚德分」,初標章有二:一、對十「分」之名,「稱揚讚」詠本師功「德」;二、云「亦是發起序」
│ │ │││ 者,對三「分」科經,謂「序」、正、流通。一品是「序」,常途分二:一、證信,二、「發起」。今以前六「分
│ │ │││ 」皆為證信。此下四「分」總為「發起」。「讚」「揚」、「發起」佛「德」,出眾顯於佛用,正「發起」大經,
│ │ │││ 不同古德,但用天地禎祥為「發起」也。★
│ │ ││└─寅二 別釋 分三
- Dec 16 Fri 2016 01:56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08)【舉果勸樂生信分之初會、菩提場──通辨教起因緣分】:一、〈世主妙嚴品〉(02)》
- Aug 12 Fri 2016 18:43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07)【舉果勸樂生信分之初會、菩提場──通辨教起因緣分】:一、〈世主妙嚴品〉(01)》
│ └─戊二 正解經文 分三
│★疏「上來十例各顯一理,然亦無盡」者,第二、正釋經文。於中三:初、總結前義,二、依三分,三、依四分消經。★
│ ┌─己一 總結前文
│ │◆上來十例各顯一理,然亦無盡。◆
│ ├─己二 依三分略科分為 分二
│ │┌─庚一 總科三分
│ ││◆若依常用,應依三分,謂:初品為序;〈現相品〉下,正宗;〈法界品〉內「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下,明流通。◆
│ ││★疏「若依常用」下,二、「依三分」略科。於中二:先總科「三分」;★
- May 12 Thu 2016 22:02
八十八佛 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愍眾生 大喜大捨濟含識 相好光明以自嚴 眾等至心皈命禮 一拜
南無 皈依十方盡虛空界 一切諸佛 一拜
南無 皈依十方盡虛空界 一切尊法 一拜
南無 皈依十方盡虛空界 一切賢聖僧 一拜
南無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一拜
南無 普光佛
南無 普明佛
南無 普淨佛
- Feb 19 Fri 2016 21:15
佛說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呢經
◎◎◎◎◎◎◎◎◎◎◎◎◎◎◎◎◎◎◎◎◎◎◎◎◎◎◎◎◎◎◎◎◎◎◎◎◎◎◎◎◎◎◎◎◎◎◎◎◎◎◎
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羅尼
sta-thA-ga-to-sni-sam si-tA-ta pa-tram a-pa-rA-ji-tam pra-tyu-ngi-ram dhA-ra-ni
第壹會 毘盧真法會
曩莫 薩嚩母馱 冐地薩哆[口*大]毘藥。 曩謨 颯跢喃 糝藐糝母馱 俱胝喃 娑室囉嚩迦 僧伽喃。
na-mah sa-rva-bu-ddhA bo-dhi-sa-rva-byah. na-mo sa-ptA-nam sa-mya-ksam bu-ddha ko-ti-nam sa-srA-va-ka sam-gha-nam.
曩謨 盧雞 阿囉罕跢喃。 曩謨 素嚕哆半曩喃。 曩謨 塞訖唎跢 誐弭喃。 曩謨 阿曩 誐弭喃。
- Feb 19 Fri 2016 21:04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藏音咒


釋迦世尊於廣嚴法會,應文殊師利之請,宣說藥師七佛因行果德,令諸有情,持誦憶念,禮拜供養,所願皆滿。並云:彼佛國土,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又云:有能受持八支齋戒,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見無量壽佛。若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去處。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足見藥師與彌陀,實為一體雙照,普攝衆機。
世尊於宣說阿彌陀經後,暢演此經,又足見與此土眾生,機緣最契。時丁末法,人沉物質;藥師本願,對於眾生資生之具,世間企求,皆令滿足,然後安置於無上菩提。更足見此經於現代眾生,能投其所好。然則此經之弘揚,豈可緩乎?本經中土共有五譯:其東晉帛尸梨密多、宋慧簡、隋達摩笈多、唐玄奘諸師等四譯,皆單譯出琉璃光如來部分;唯唐義淨三藏法師,始將藥師七佛全經譯出。而文章之優美、覆義之精確,視奘師譯本,並無少讓。行者欲圓修藥師功德,自以此本為勝。顧本經譯時遠在唐代,迄今歷千餘載;其中真言譯音,因時代遷流,音讀演變,已失梵音正調!竊念真言功德,全繫於音,音讀不正,感應難期;今歲之秋,金剛上師 西康 諾那呼圖克圖,自匡廬返錫金陵,特將所傳本經各咒梵音,請加印證,用藏漢英三文對譯,漢音以北平音為標準,照原經段次編入,期惠行者。至於經文,則採天津刻經處刊本;並於梅光羲居士處,取日本大藏本,及金陵常州上海佛學書局各刊本,校正期舛訛,釐定其節段;徵檀付梓,以廣流布。此校印本經之動機與經過也!
夫藥師七佛悲願之深、攝機之徧,已於經中盛陳,無庸贅述;所幸者,諾那大師,係乘願再來住世之佛。妙證如如,顯密圓融。康藏仰推泰斗,五印尊為名碩。今得親傳其真言梵音,使行者循文持誦,宛如受自如來世尊金口親宣,東土衆生,何其與七佛宿緣之深歟。本經出後,所願十方善信,共起弘傳!令此總持妙諦,處處聞持!七佛勝行,人人修習!永離九橫之慘阨,長脫六道之沉淪;即穢土而見琉璃,莊嚴顯於自性。隨所願往生極樂,菩提證自一心。謹綴蕪辭,奉勸隨喜!是為序!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 甲戌冬 金剛乘弟子 吳潤江 王家齊 薰沐敬序
- Feb 19 Fri 2016 20:44
《事師法五十頌釋》 馬鳴菩薩 造頌 宗喀巴大師 造釋 湯薌銘 等 譯
敬禮妙音菩薩
本為諸佛父,孺童佛子身,妙語慰有情,恐怖諸魔部。
常住一切上,亦作有情僕,妙音希事業,惟願恒護持。
如理依止普善積,賜予喜樂獨一門,依善知識五十法,如力所能我當釋。
得具貴勝金剛薩綞上位因 上師足蓮如實恭敬為作禮
清淨續說依止彼,今總集說其敬聽。
已能獲得勝灌頂,如是金剛軌範師,十方所住諸如來,三時現前為作禮。
以最勝信日三時,獻花中圍而合掌,頭頂接足為作禮,開演上師當敬事。
- Feb 19 Fri 2016 20:36
《上師五十法頌略釋》 丹吉仁波切口譯 大福藏智慧劍 記
序(本文係由藏文原序譯出)
印度大班智達跋維諦瓦大師所作的「上師五十」頌法,不但是學金剛密乘的根本,而且對學顯教各宗來說,也同樣的重要。本頌的論註解,是班智達 婆拉遮達尊者所輯注的。譯者與大福藏智慧劍(廣定)法師,花了很多時間,經過很仔細的考證,才把藏文一句一句的法頌以及註解,翻譯成為中華漢文。
奉事上師法五十頌,是真學金剛密乘,為眾生而想得到正確成就的學者,所有一切學法所不能缺少的先法(首先必須學的要法)。根據密乘很多根本經論裡所說,上師是這麼的重要!所以,希望本法頌以及註解(略釋)譯成中文後,能有助於真正想學正確密法的人。
過去有一少部分的人,對於上師法等,以及學法最重要的根本預備法,一點也不了解。有的人並不是不了解,而是他沒有把學金剛密乘法,所必要的根本預備法放在心中。這種學法或者作法的人,使他自己和別人都漂流在苦海中。修學金剛密乘的人,也許因此而種了墮落金剛地獄的大因。
本法頌的最大功能是,幫助不斷集堆的人,返回正路,而且使他能夠以正心、正慈、正悲的修學而得成就。
希望真學無上金剛密乘,為眾生而想得大成就的學子們,應該先學本法──上師五十法頌。真正明暸本法,是修學密宗最重要的第一步。
西元一九八三年藏歷四月三十曰 西藏大神通轉世佛爺(丹吉仁波切)序於台北
- Feb 19 Fri 2016 20:13
禪宗傳心付法偈
釋迦牟尼佛: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初祖摩訶迦葉:
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 有法有非法
阿難陀:
本來付有法 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 悟了無無法
商那和修:
- Feb 19 Fri 2016 20:04
何謂密宗及密咒簡介
密宗又稱金剛乘,乃佛法中,以眾生因位,而由諸佛果地起修之特殊法門。因諸佛果地,
深密難思,十地菩薩尚難測其境,故稱「密宗」;又其修持,以三密相應為本旨,轉眾生之三業成
本尊之三密,故稱「密宗」。而諸佛果地覺,即眾生因地心,因果非異,此心清淨、堅固、不動,
惑業無明所不能壞,喻為金剛,故稱「金剛乘」;又其教法,能速登覺地,如金剛之堅利,
破無明煩惑,無所不摧,故稱「金剛乘」。此宗法門深妙,能令眾生即此凡身,證成佛果,
不歷三祇大劫,速超十地階位。
密宗之起源
密宗(尤其舊派藏密)以「九乘」判釋一切佛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此三為顯教三乘;
- Feb 19 Fri 2016 19:55
《達摩祖師─四行觀;血脈論;悟性論;破相論;觀門》《弘忍禪師:最上乘論》
菩提達摩大師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達摩祖師著 弟子曇琳序
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摩訶衍道,故捨素隨緇,紹隆聖種;冥心虛寂,通鑒世事,內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邊隅正教陵替,遂能遠涉山海,遊化漢魏。亡心之士,莫不歸信;存見之流,乃生譏謗。于時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門年雖後生,俊志高遠。幸逢法師,事之數載,虔恭諮啟,善蒙師意。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爾。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止想無求。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達摩大師四行觀終
- Feb 19 Fri 2016 19:48
《傳心法要;宛凌錄》 黃蘗山 斷際禪師
唐河東裴休集 并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蘗山鷲峰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孫,西堂百丈之法姪。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昇虛空中,光明照耀,淨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運念即乖,然後為本佛。故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觀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予會昌二年廉于鍾陵,自山迎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復去禮迎至所部,安居開元寺。旦夕受法,退而紀之,十得一二,佩為心印,不敢發揚;今恐入神,精義不聞於未來;遂出之,授門下僧太舟法建,歸舊山之廣唐寺;問長老法眾,與往日常所親聞,同異何如也?時唐大中十一年十月初八日序。
師謂休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已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及眾生心亦如此。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箇無心道人。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能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趨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崖而退,例皆廣求知見,所以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文殊當理,普賢當行;理者真空無礙之理,行者離相無盡之行。觀音當大慈,勢至當大智,維摩者淨名也;淨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異,故號淨名。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離一心,悟之即是。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恆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乃住,更無可修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祇是歷劫枉受辛勤耳。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總不如言下便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卻成有,默契而已,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祇為妄想分別,造種種業果;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縱使三祇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時,祇證元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鄰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故如來云: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若有所得,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又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祇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於心,歷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額內珠,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能得;智者指之,當時自見本珠如故。故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為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歷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當下無心,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及證道時,祇證本心佛,歷劫功用,並是虛修;如力士得珠時,祇得本額珠,不關向外求覓之力。故佛言: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見,五語所言,真實不虛,是第一義諦。
學道人莫疑四大為身,四大無我,我亦無主,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五陰為心,五陰無我亦無主,故知此心無我亦無主;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滅亦復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蕩然清淨。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飢瘡為患;隨順給養,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唯求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聲聞者因聲得悟,故謂之聲聞;但不了自心,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語運動,聞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屬聲聞道,謂之聲聞佛。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學道人祇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祇是教化接引門,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但離一切煩惱,是無法可得。
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此是喻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虛空,虛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虛空;但莫作虛空解,虛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虛空;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象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不可以法更求於法,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擬心即差,以心傳心,此為正見。慎勿向外逐境,認境為心,是認賊為子;為有貪瞋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有菩提?故祖師云: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淨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佛性同虛空,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終不能住;但迷本性,轉不見耳。所謂心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無境即無,不可於淨性上轉作境解;所言定慧鑑用歷歷、寂寂惺惺、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暫為中下根人說即得,若欲親證,皆不可作如此見解,盡是境法有沒處,沒於有地;但於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九月一日師謂休曰:自達磨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餘佛;以法傳法,不說餘法;法即不可說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淨心也。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般若為慧,此慧即無相本心也。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見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不見有生,唯見有滅,即落緣覺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不起二見,不厭不忻,一切諸法唯是一心,然後乃為佛乘也。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祇益紛擾;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十月八日師謂休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之教,並為化城。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建立,無佛無眾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若問此既是化城,何處為寶所?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寶所也,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但當體會契之即是。言闡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眾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菩薩者深信有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佛與眾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聲聞,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學道人多於教法上悟,不於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若不於心悟,乃至於教法上悟,即輕心重教,遂成逐塊,忘於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貪著。然捨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捨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井。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捨;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捨;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捨;所謂三世俱捨。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佛有三身:法身說自性虛通法,報身說一切清淨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說法,不可以言語音聲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自性虛通而已,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所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學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契本心。如來現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若都不說,則墮慳貪,不為眾生,溥捨妙道;遂設方便說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淺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餘二則非真;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故召迦葉同法座,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此一枝法令別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問: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師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問:諸方宗師相承,參禪學道如何?師云:引接鈍根人語,未可依憑。云:此既是引接鈍根人語,未審接上根人復說何法?師云:若是上根人,何處更就人,覓他自己尚不可得,何況更別有法當情,不見教中云法法何狀?云:若如此,則都不要求覓也。師云:若與麼,則省心力。云:如是,則渾成斷絕,不可是無也。師云:阿誰教他無,他是阿誰?你擬覓他。云:既不許覓,何故又言莫斷他?師云:若不覓即便休,誰教你斷;你見目前虛空,作麼生斷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師云:虛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異,我暫如此說,你便向者裏生解。云:應是不與人生解耶?師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屬於情,情生則智隔。云:向者裏莫生情是否?師云:若不生情,阿誰道是。
- Feb 19 Fri 2016 19:32
《藥師王修法滿願寶藏》 安欽上師 傳授 釋觀空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