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sKyes bu gsum gyi rnyams su blang ba'i rim pa thams cad
         tshang bar ston pa'i byang chub lam gyi rim pa
             (簡稱: Lam rim chen mo)
┌────────────  序分
├──────  第一節 論前皈敬
├─甲一 序分 分四
│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梵:Namo guru Manjughosa)
│    敬禮上師尊長妙音
│┌─乙一 論前皈敬
││  其身由萬千無量圓滿妙善所生,其語能成滿無邊有情眾生的希求願欲,其心意能如實觀見一切所知境,
││ 於此向釋迦尊主稽首頂禮。
││  身為無比大師佛陀最勝法子,應化示現於無量刹士,於此向阿逸多(梵:Ajita;意即「無能勝」,亦即
││ 慈氏菩薩或彌勒菩薩:Maitreya)及妙音(梵:Manjughosa;即文殊師利菩薩──梵:Manjushri)稽首頂禮。
││  能造論正確解說聖者佛陀所說《薄伽梵母》經中的極難測度密意(《薄伽梵母.藏:bcam ldan'das ma》。即
││ 是《般若波羅密多經.梵:Prajnaparamita-sutra》,尊貴猶如南贍部洲頂珠莊嚴,美名遍揚三地(即是天人所居
││ 的天空,人類所居的地面,龍族所居的地下),於此向龍樹(梵:Nagarjuna。又作龍猛)、無著(梵:Asanga)
││ 二大阿闍黎足前稽首頂禮。
││  能全無錯謬總攝龍樹、無著二大車軌(藏:shing rta chen po)所傳深見、廣行二派傳承的圓滿道體心要,
││ 於此向一切教授寶藏的持有者燃燈智(梵:Dipamkara。即阿底峽尊者)頂禮。
││  擁有遍觀無盡佛說(經教)的慧眼,由大悲起動,為有緣行者善巧開示趣向解脫的道階,
││ 於此向眾大善知識恭敬頂禮。
├┼─────  第二節 造論宗旨
│├─乙二 造論宗旨
││  現時勤修瑜伽者多屬孤陋寡聞,有一些人雖然博學多聞,但卻不懂得實修的扼要,而另一些人則帶著偏頗的
││ 門戶宗見眼光來看待經教,不能以正理抉擇教義,所以他們失卻智者所喜愛的殊勝圓滿教授及教法扼要。有見
││ 及此,我(宗喀巴)誓願造論闡述眾位大車的道軌。
├┼─────  第三節 敦囑勸學
│├─乙三 敦囑勸學
││  但願那些未被偏執邪暗蒙蔽,具有辨別善惡的慧力,不願浪費暇滿人身的有緣人士能一心諦聽。
├┼─────  第四節 略述本論
│└─乙四 略述本論重要
│  此論包含一切佛所說法的扼要,並採納龍樹、無著二大車的教規,能圓滿無缺總攝趣向「一切種智」勝者佛位
│ 的法門,亦即(上士、中士、下士)三種士夫的一切修習次第。所以本論所解說的法門便是按照菩提道次第的方
│ 式引導有緣行者達至佛地的道理。
│  至於講解的規則共有兩派,吉祥那蘭陀寺(梵:Nalanda。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施無厭寺。全稱那蘭陀
│ 僧伽藍 Nalanda-samgharama。是古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的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爾 Rajgir 北方約
│ 十一公里處的巴達加歐 Baragaon。此寺是笈多王朝的帝日王在五世紀初葉建立,歷代屢加擴建,遂成為古印度
│ 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的智者論師們認為應以三種清淨的方式來解說正法,也就是:
│ (一)導師語清淨;(二)弟子心清淨;(三)所說法清淨。
│  後來,聖教傳至「止迦摩囉室囉」(藏:Bri ka ma la shi la;梵:Vikramalasila。又作超戒寺,超行寺、能映覆
│ 戒寺。位於印度比哈爾邦 Bihar。是波羅王朝 Pala 的第二代帝王達摩波羅 Dharmapala 所建。到了西元十世紀,
│ 此寺已成為即度的密教中心,於那蘭陀寺、歐丹多普惹寺 Udantapura、別劄沙納寺 Vajrasana並稱印度四大寺。)
│ 一地,據說那裡的智者認為以下三種規則才是首要,此即:(一)造論者的優勝處;(二)所說正法的優勝處;
│ (三)說法及聽法的規矩。此處是依後者的規矩解釋。
├────────────  正宗分
├──────  第一節 造者殊勝
├─甲二 正宗分 分四
│  菩提道次第是分為四大綱領解說:
│(一)為證明教法的來源清淨,所以要顯示造論者的優勝。
│(二)為令世人對教授生起恭敬心,所以要顯示教法的優勝。
│(三)如何聽聞及講說具備上述兩種優勝的正法。
│(四)以正行教授引導弟子的方法。
│┌─乙一 為證明教法來源清淨,所以要顯示造論者的優勝(造者殊勝) 分三
││  總體而言,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便是至尊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梵:Abhisamayalamkara)
││ 中所說的一切教授,別者則為「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梵:Bodhi-patha-pradipa)。所以菩提道燈論
││ 的原作者大阿闍黎吉祥燃燈智(梵:Dipamkarasrijnana),世稱吉祥阿底峽尊者(梵:Atisha)也就是本論
││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作者。
││  尊者的優勝之處可分三點解說:
││(一)生於種性圓滿家族的經過。
││(二)依這種基礎獲得圓滿功德的經過。
││(三)功德圓滿後作弘法事業的經過。
││┌─丙一 生於種性圓滿家族的經過
│││  正如大譯師拿措於《八十讚》(藏:rNam thar rgyas pa)所說:在東印勝地「薩賀」(梵:Zahor,今
│││ 孟加拉 Bengal 一帶)的境內,有一座名叫「次第聚落」(梵:Vikramanipura)的大城市。城中有一極為廣大
│││ 宏偉的王宮,名為「金幢」,這個國家的權力及財富十分雄厚,於東方中國皇帝不相伯仲。其國王名
│││ 「善勝」(梵:Kalyanasri),王妃名「吉祥光」(梵:Sriprabha)。夫妻二人共生有三子,長子名「蓮藏」
│││ (梵:Padmagarbha),次子名「月藏」(梵:Candragarbha),三子名「吉祥藏」(梵:Srigarbha)。太子
│││ 蓮藏有五妃九子,長子名「福德祥」(梵:Punyasri),是當時的大學者「多聞古祥」(梵:Dhanashri),
│││ 即是「精進月比丘」(梵:Viryacandra)。而次子月藏便是後來的至尊上師阿底峽。
││├─丙二 依這種基礎獲得圓滿功德的經過 分二
│││  尊者獲得功德的經過分兩點解釋:(一)由廣學多聞得獲教功德的經過。
│││(二)由如理修行得獲證功德的經過。
│││┌─丁一 由廣學多聞得獲教功德的經過
││││  正如《八十讚》所說:「(尊者)在二十一歲時,已精通六十四藝(印度古代的六十四種技藝,即是
││││ 三十種文化體育等技藝,十九種演唱、器樂技藝,七種聲樂技藝,九種舞蹈技藝。)及一切技術,
││││ 語言文法(指梵文)及一切量學(指各派哲學及邏輯辯證學)。」
││││  這就是說尊者在二十一歲時已經遍學內道與外道的四種共同學科,亦即通曉:聲明、因明、工巧明、
││││ 醫方明。大師卓龍巴(藏:Gro lung pa)還特別提到尊者在十五歲時,只是聽聞法稱(梵:Dharmakirti)
││││ 的《正理滴論》(梵:Nyaya-bindu-prakarana)一遍後,便於一位擅於詭辯的外道論師對辯,而且把他折服
││││ ,從而名揚十方。
││││  之後,尊者於曾親見吉祥喜金剛(梵:Srihevajra)現身,並得金剛空行佛母(梵:Vajradakini)授記,
││││ 世稱「黑山道場瑜伽自在」(有說黑山 Krsnagiri 是王舍城 Rajagrha 附近的七座名山之一)的上師
││││ 羅睺羅笈多(梵:Rahulagupta)座前得受一切圓滿灌頂,獲賜密號「智密金剛」(梵:Jnanaguhyavajra;
││││ 藏:ye she sang wai dorje)。
││││  在二十九歲時,已親近多位成就大師學習金剛乘的經典及教授,圓滿通達一切密咒教授。
││││ 因此,尊者不其然地生起「只有我能精通真言咒乘」的傲慢想法。於是空行母眾便於尊者的夢境中現身,
││││ 向尊者展示許多前所未見的密咒經典,把尊者的慢心摧毀。
││││  從此以後,上師本尊屢屢於尊者醒時或夢中勸請:「倘能出家,將會對聖教及眾生帶來極大利益。」
││││ 於是,尊者便應上師諸尊所請出家為僧。正如拿措譯師的《八十讚》所說:「你的親教師已證得加行位,
││││ 為世人所稱頌。」因此,尊者恭請已證得「加行道真實一分三摩地」(即證得「加行道」的「忍位智」)
││││ 的大眾部(梵:Mahasamghika)持律上座「戒鎧」(梵:Silaraksita)為親教師,剃度出家,
││││ 法號「吉祥燃燈智」。
││││  尊者在三十一歲前,學習「法相乘」內明大小乘經論(顯教大、小乘經論),特於「能飛聚落」
││││ (梵:Odantapuri,有作飛行寺。位於印度比哈爾邦一帶。西元八世紀中葉,為放羅王朝開國之君哥波羅王
││││  Gopala 所建,與附近的那蘭陀寺、超戒寺共為金剛乘的中心。)親近法鎧大師(梵:Dharmaraksita,又作
││││ 法護)學習《大毗婆沙論》(梵:Maha-vibhasa)長達十二年。尊者不但精通根本四部(即是大眾部、
││││ 說有部、犢子部、正量部)教典,就是對四部以外各部派所說的施、受食等戒律,與及各種取捨止作的
││││ 微細處,皆能清楚了知,毫不混亂。
││││  由於阿底峽尊者已能度越自他各派宗義教海,達至彼岸,所以他能無謬瞭解一切「教正法」的扼要。
│││└─丁二 由如理修行得獲證功德的經過 分三
│││  至於(尊者)得獲證功德的經過,總體而言,佛說一切「教正法」(藏:lung gi bstan pa,又作「教聖教」
│││ ),是完全包含於「三藏寶」(是比喻經、律、論三藏珍貴稀有,如同寶藏)之中,由此可知,「證正法」
│││ ( 藏:rtogs pa'i bstan pa,又作:證聖教)亦必定包含於「三學寶」(比喻戒定慧三學珍貴稀有,如同寶藏)
│││ 之內,其中的「戒學」是「定學」、「慧學」等一切功德的基礎,所以在「經」、「論」之中屢屢讚歎。
│││ 所以必須首先具備「戒學」才能令各種證德增長。
│││ ┌─戊一 成就戒學
│││ │  戒學分三點解釋。先說成就最勝「別解脫戒」的經過,如《八十讚》所說:「尊者進入聲聞乘
│││ │ (梵:Sravaka)之門後,猶如氂牛愛惜尾毛一般護持戒律,故向這位具足清淨梵行的殊勝比丘及持律
│││ │ 上座頂禮。」文意是說,尊者正式受持圓滿比丘戒律後,就像珍愛尾毛的氂牛一般,只要有一縷尾毛纏
│││ │ 結在樹枝上,那怕會被獵人捕殺,氂牛仍不願為了逃命而扯斷尾毛。同樣,尊者即使對於一條微細的根
│││ │ 本學處(即輕戒)尚且嚴加守護,寧捨性命絕不違犯,其他重戒更不必說,所以《八十讚》把尊者稱為
│││ │ 大持律上座。至於成就「菩薩律儀」的經過,如《八十讚》所說:「尊者進入波羅密多乘之門後,具足
│││ │ 淨善增上意樂及不捨一切有情的菩提心。故向這位具大智大悲者恭敬頂禮。」
│││ │  總體而言,尊者(依止慈瑜伽師)修習以慈悲心為根本的多種菩提心教授,又特別依止金洲大師,修
│││ │ 學至尊彌勒傳予無著及至尊文殊傳予寂天的殊勝菩提心教授多年(據說長達十二年)。如《八十讚》所
│││ │ 說:「能捨棄自利,以利他為至上者,便是我的師長(阿底峽尊者)。」意指尊者心中發起珍愛他人勝
│││ │ 於珍愛自己的菩提心,並由這種「願菩提心」引生「行菩提心」受持修學廣大菩薩行與及一切有關的學
│││ │ 處,由於這些善行,尊者從不違越「佛子律儀」 (即菩薩戒律)的界限範圍。至於成就「金剛乘律儀」
│││ │ 的經過,如《八十讚》所說:「尊者進入金剛乘之門後,見自身即天並具足金剛心,故向這位擅修密咒
│││ │ 禁行的瑜伽自在阿哇都帝巴(藏:Avadhutipa,阿底峽尊者的稱號之一。阿哇都帝 Avadhuti 意即「中派」
│││ │ 。Avadhutipa 便是擅修無上續部中派瑜伽的大師。)頂禮。」
│││ │  由於尊者能成就見自身即是「本尊天」的「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三摩地」所以拿措譯師在
│││ │ 讚中總體是稱讚尊者為瑜伽士的尊主,此外還特別稱讚尊者能如理守護三昧耶誓句,絕不違越續部戒律
│││ │ 的界限。如《八十讚》所說:「尊者具足正念正如,從沒有違背戒律的念頭,謹慎防護,遠離讒誑,不
│││ │ 為犯戒罪垢所污染。」意指尊者不但勇於接受三種律儀的各種清淨戒律學處,還依照所受的戒律謹慎防
│││ │ 護,不會違越戒律,假如稍有染犯,便會依照各種律儀的還淨儀軌,儘快令淨戒律回復清淨。應知尊者
│││ │ 這種清淨風儀,是一切通達佛法心要的智者門所喜愛的作風,故應見賢思齊,以這些善知識為榜樣。
│││ ├─戊二 成就定學
│││ │  成就定學是分為共同、不共兩種。「共同定學」是指尊者由修習「奢摩他」令心自在堪能。
│││ │ 「不共定學」是指尊者具有極堅固的生起次第證德,並於三年或六年之中修習「明禁行」
│││ │ (藏:rig pa brtul zhugs)時,遙聞烏仗延那國(梵:Oddi yana)空行母眾的秘密道歌,
│││ │ 並把這些歌曲牢記於心。
│││ └─戊三 成就慧學
│││  「共同慧學」是指尊者證得「止觀雙運毗缽舍那三摩地」(即是達通達空性的加行位)。
│││  「不共慧學」是指尊者證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即是「密集五級圓滿次第」中的「幻身次第」)。
│││ 如《八十讚》所說:「依照密咒教典而言,尊者顯然已達至加行道。」
││└─丙三 功德圓滿後作弘法事業的經過 分二
││  尊者為佛教所作的事業可分為兩部分解釋:(一)在印度的弘法事業。(二)在西藏的弘法事業。
││ ┌─丁一 在印度的弘法事業
││ │  現在先說尊者在印度的弘法經過:尊者曾於印度金剛座大菩提寺與外道辯論三次,以正理戰勝外道邪論
││ │ ,住持佛教,不僅如此,尊者還妥善地把佛教內宗大小乘各派所有無知、邪見、疑點等惡垢一一澄清消除
││ │ ,令聖教廣大弘揚,所以尊者被教內大小各宗一致奉為頂嚴。正如《八十讚》所說:「尊者在大菩提宮大
││ │ 眾齊集時,以正理遮破內道、外道的謬見,猶如獸王獅子的吼聲,百獸聞之心膽俱裂。」
││ │ 《八十讚》還提到:「『能飛聚落』有二百五十位比丘,而『能映覆戒寺』則有近百位比丘,當中根本四
││ │ 部悉皆齊全。尊者雖然被摩羯陀(梵:Magadha)境內所有寺院的四眾弟子奉為頂嚴,但是從不自矜高上
││ │ 。由於尊者能共同住持十八部的教法,所以人皆受教於尊者。
││ └─丁二 在西藏的弘法事業
││ 現在講述尊者入藏弘法的經過:智光王(藏:Yeshes 'od)叔侄(侄兒是菩提光,藏:Byang chub'od)二人先
││ 後派遣譯師賈.精進獅子(藏:brGya brtson 'grus seng ge)、拿措戒勝(藏:Nag tsho tshul khrims rgyal ba)
││ 多次赴印慇勤勸請尊者入藏傳法。到了菩提光執政的時代,終於請得尊者蒞臨後藏上阿里地區(藏:mNga'ris)
││ 整頓佛教,由於這個因緣,尊者便把一切顯密要義總攝為修行次第而撰造《菩提道燈》等論典,令佛教復興。
││ 尊者在阿里駐錫了三年,在聶塘(藏:sNye thang)駐錫了九年,又在衛(藏:dBus)、藏(藏:gTsang)各地
││ 駐錫了五年,其間為許多善信弟子傾囊傳授各種顯密經論教授,令已經沒落的佛教重新復興,其他殘存的法軌
││ 亦再度興盛起來,並對那些被邪見謬解污染的法軌作出對治修正,令佛教寶藏遠離不淨垢染,回復清淨。
││  總之,雪域(西藏)前弘期時代的佛教教規,是由靜命堪布(梵:Santaraksita)及蓮花生大士
││ (梵:Padmasambhava)建立,但後來因為支那和尚堪布(藏:Hva shang。又作大乘和尚、摩訶衍)對空性的
││ 要點未能正確理解,從而譭謗「方便分」(如聞、思、修、積福、淨罪等修法),禁止一切思維修習,遂令
││ 佛法衰落,幸得大阿闍黎蓮花戒(梵:Kamalasila)破邪立正,彰顯勝者(佛陀)的密意,所以這位大師的
││ 恩德極為重大。
││  可是到了後弘期,又有一些以班智達、瑜伽士自居之輩,由於錯謬理解續部的意義,於是嚴重損害了聖教
││ 根本白的清淨梵行,幸得尊者把這些邪說善巧破除,令邪執消滅,無謬清淨聖教廣大興隆,所以雪域一切有情
││ 咸皆蒙受尊者之恩。
││  若要造論彰顯能仁教旨,還要具備三種圓滿資格:
││(一)精通五種明處。
││(二)具有教授,亦即擁有歷代大德修持「正遍知」(佛陀)所傳教義,而且從未中斷的精要教授。
││(三)親見本尊,得獲即可。雖然具備以上一種條生件亦能造論,但是能完全具備這三種資格自然最為完美,
││ 而這位大師正完全具備了這三種因素。尊者得本尊攝受的經過,如《八十讚》所說:「尊者曾親見歡喜金剛
││ (梵:Hevajra)、三三昧耶王(梵:Trisamayavyuharaja)、勇識世自在(梵:Lokesvara,亦即觀自在,梵:
││ Avalokitesvara)、至尊度母(梵:Tara)等本尊得獲印可。常於夢中或醒時得聞本尊開示甚深見及慈悲廣大行
││ 妙法。」
││  尊者擁有「共乘」(即小、大二乘所共有)及「大乘」兩種傳承,在後者大乘之中又分為「波羅密多乘」
││ 及「密咒乘」兩種傳承。
││  在「波羅密多乘」之中又分為「見傳承」及「行傳承」兩種。於「行傳承」中又分至尊彌勒所傳及至尊妙音
││ 所傳兩種,所以波羅密多乘的傳承共有三種。尊者所擁有的密咒傳承共有五派(即:一切密續總傳承、密集傳
││ 承、母續傳承、行續及瑜伽續傳承、降炎摩傳承),此外還擁有宗見傳承、加持傳承和其他多種教授傳承。
││  阿底峽尊者具有多種傳承的教授,尊者曾親近隨學的眾位師長,如《八十讚》所說:「尊者是常時親近的
││ 師長便是寂靜(梵:Santipa)、金洲(藏:Ser 1ing ba)、覺賢(梵:Bhadrabodhi)、智吉祥(梵: Jnanasri)
││ 等多位成就者。此外,尊者更具有由龍樹菩薩輾轉傳來的深見、廣行教授。」
││ 據說尊者有十二位得成就的上師及多位上師。
││  尊者精通五種明處的經過已於前文解說。所以,這位大師能善於抉擇勝者佛陀的密意。
││  這位擁有這些功德的大師在五印(指全印度)、迦濕彌羅(梵:Kashmir)、烏仗延那(梵:Oddiyana)、
││ 尼泊爾(NepaI)及西藏各地的弟子多不勝數。其主要的印度弟子共有四位,此即學識智慧與尊者不相伯仲的
││ 大班智達毘柁跋(梵:Mahapandita Bitopa)及法生慧(梵:Dharmakaramati)、中觀獅子(梵:Madhyasimha)
││ 、地藏(梵:Ksitigarbha),還有加上善友密(梵:Mitraguhya)而成五大弟子。在阿里的主要弟子有:
││ 寶賢譯師(藏:Lo chen Rin chen bzag po)、拿措譯師、天比丘菩提光(藏:Lha lama Byang chub 'od )。
││ 後藏(藏:gTsang)的主要弟子有:迦格瓦(藏:'Gar dge ba)、廓枯巴天生(藏:'Gos khug pa lhas btsas)。
││ 在洛扎(藏:lHobrag)的主要弟子有:格巴勝位(藏:Chag pa khri mchog)、善護(藏:dGe ba skyong)。
││ 康區(藏:Khams)的主要弟子有:大瑜伽師(藏:rNal'byor pa chen po)、阿蘭若師(藏:dGon pa ba)、
││ 智慧金剛(藏:Shes rab rdo rje)、察達敦巴(藏:Phyag dar ston pa)。中藏的主要弟子有:枯敦津珠雍仲
││ (藏:Khu ston brtson 'gurs gyung drung)、俄勒巴喜繞(藏:Ngog legs pa'i shes rab)、仲敦巴勝生
││ (藏:'Brom ston pa rgyal ba'i 'byung gnas)三師。在這些弟子之中,能繼承其師事業,令其發揚光大者,便是得
││ 度母(梵:Tara)授記的仲敦巴勝生大師。上文已對造論者的優勝處簡略介紹,若要詳盡瞭解,便要參閱
││ 阿底峽尊者的廣傳。
├┼─────  第二節 教授殊勝
│├─乙二 為令世人對教授生起恭敬心,所以要顯示教法的優勝(教授殊勝) 分四
││ 「顯示教法的優勝處」的「法」便是這種教授的根本論典《菩提道燈論》。阿底峽尊者雖然撰造了多種論典,
││ 但是要以《菩提道燈論》最為根本圓滿:
││第一、此論是總攝一切顯密法要而作開示,所以內容圓滿。
││第二、此論特重調心次第,容易實踐。
││第三、此論是以兩位精通二大車軌的上師〔即是精通彌勒所傳教授的金洲大師,及精通文殊所傳教授的小明杜鵑
││   論師(梵:Vidyakokila;藏:Rig pa'i khu byug chung pa;別名阿哇都帝巴 Avadhutipa。)〕的教授作為
││   莊嚴,所以勝於其他法軌。學習這種教授者能產生四種功德:
││ (一)認識一切聖教沒有矛盾。
││ (二)明瞭一切佛語皆是實修教授。
││ (三)容易獲得佛陀的密意。
││ (四)極大罪行自然消滅。
││┌─丙一 認識一切聖教沒有矛盾
│││  何謂「聖教」?正如《般若燈論廣釋》(梵:Prajna-pradipa-tika;造論者是觀誓論師 Avalokitavrata;
│││ 又作觀音禁。此論是解釋中觀自續派清辨論師 Bhavaviveka 的《般若燈根本中論頌》(梵:Prajna-pradipa-
│││ mula-madhyamaka-vrti)所說:「聖教的意思便是正確開示人天有情求證甘露勝位(藏:bdud rtsi'i go 'phang;
│││ 即無住大涅槃)所必須了知、必須斷除、必須現證、必須修行的薄伽梵法語。」
│││ 所以聖教就是勝者佛陀的善說。
│││  「認識一切聖教沒有矛盾」的意思便是(由《菩提道燈論》而)了知它們是一位凡夫眾生的成佛道軌。
│││ (但對向不同眾生而言)其中一些是道軌的主體,一些則是道軌的不同支分。
│││  由於菩薩的目標是要成就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的(現前、究竟兩種。現前意即暫時,究竟意即永久)
│││ 義利,所以便要攝受(聲聞,梵:sravaka;緣覺,梵:pratyekabuddha;菩薩,梵:bodhisattva)三種根性
│││ 不同的教化物件,因此必須學習這三種道軌。《釋菩提心論》(梵:Bodhicitta-vivarana。龍樹造)說:
│││ 「自己生起定解後,才能令別人生起定解,所以智者們必須正確無謬地開示法義。」
│││ 《釋量論》(梵:Pramana-varttika-karika。法稱 Dharmakirti 造)亦說:「自己尚未清楚『方便生』(苦諦、
│││ 集諦)及其『因』(滅諦、道諦),便難以為別人說法。」
│││ 意思是說自己未能正確理解便無法教導別人。通達三乘道軌是令菩薩達成目標的方法,彌勒菩薩曾說:「
│││ 凡是希望利益眾生者,皆是以『道種智』來成就世間的利益。」《薄伽梵母》(全名:聖薄伽梵母般若波羅
│││ 密多一萬八千頌大乘經;梵:Arya-astadasasahasrika-prajnaparamita-nama-mahayana-sutra)亦說:「菩薩應
│││ 生起一切道軌,應認知一切道軌,也就是一切聲聞道、一切獨覺道、一切佛陀道。同樣,菩薩應成辦這些
│││ 道軌的事業,令它們達至究竟圓滿。」所以若說大乘行者不應學習小乘法藏,便是與菩薩的目標背道而馳。
│││  進入大乘之道是有共與不共兩種。既然「共同道」是小乘法藏所說的道軌,那怎可以不屑一顧?所以,
│││ 除了追求自利寂滅解脫安樂等少數特點外,其他一切教法即使大乘行者也要修學,而這正是「方廣菩薩藏」
│││ 廣泛開示一切三乘教法的理由。
│││  再說,一位圓滿正覺佛陀並不會僅斷除部分過失及成就部分功德,而是盡斷一切各種過失,圓滿一切各種
│││ 功德。大乘行者要成就這種目標亦要斷除一切過失,生起一切功德,因此,大乘道是包含其他各乘的一切
│││ 「斷德」及「證德」,所以一切佛法皆屬於大乘成佛之道的支分。從未聽說有未斷除某些過失或未成就某些
│││ 功德的能仁(佛陀),所以其中沒有任何一者是大乘行人不必修習的。
│││  假如有人這樣說:「雖然趣修波羅密多大乘是必須學習小乘法藏所說的道軌,但是對於趣修金剛乘的行者
│││ 來說,波羅密多乘道並非共同,因為彼此的道軌並不一致。」(密續與殺盜淫、妄語、飲酒皆不遮禁,外表
│││ 似與顯乘相悖。<譯按>)
│││  這種見解極不合理,因為波羅密多乘的道體是由「意樂」(思想)及「行」(行為)組成,所謂「意樂」
│││ 便是菩提發心,而「行」便是修學六種波羅密多(六度),若是這樣的話,則一切皆須修學。
│││ 正如《金剛頂續》(全名:金剛頂大秘密瑜伽續;梵:Vajra-sikhara-maha-guhya-yoga-tantra)所說:「
│││ 即使為了活命也不可以捨棄菩提心。」又說:「六種波羅密多行,永遠不可以捨棄。」
│││ 除了這部經典外,其他密咒教典也有這種說法。
│││  許多無上瑜伽在入曼陀羅時亦屢屢提到要受持共同、不共兩種續部律儀,共同律儀便是菩薩律儀。受持律
│││ 儀的意思便是誓願受學「三聚戒」(攝律儀戒 nyes spyod sdompa ,又作制惡戒、攝善法戒 dge ba chos bsdus、
│││ 饒益有情戒 sems candon byed)等各種菩薩學處,所以在波羅密多乘之中,除了在發起菩提心後,依所發誓願
│││ 修學菩薩行外,便沒有其他的道軌。
│││  又由於在接受密咒律儀時必須立誓受持一切正法,以上述的質難是毫無道理。
│││ 《金剛空行》(梵:Sri-vajra-daka-nama-maha-tantra-raja)、《三補底》(梵:Samputi-nama-maha-tantra)、
│││ 《金剛頂》(梵:vajry-sikhara-maha-guhya-yoga-tantra)三續與行者領受「無量光佛誓句」(即是五部誓句中
│││ 的蓮花部誓句)時,也是這樣說:「應圓滿受持外(事續、行續)、密(瑜伽續、無上瑜伽續)、三乘正法
│││ (即是外、密兩類續部及被羅密多乘)。」所以,假如看見這些戒律在開遮(即是開許及遮禁)的地方有些
│││ 不同,便認定它們像冷熱一般互不相容,這顯然是一種武斷。
│││  同樣,除了少數開遮之處有分別外,一切佛法是極為一致的,所以要進修三乘、五道的上品階位,就必須
│││ 具備低下各乘的修道功德。《聖般若波羅密多攝頌》(梵:Arya-prajnaparamita-ratna-guna-sancaya-gatha;
│││ 漢名: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密經;又名:般若八千頌。)對於波羅密多道曾有這樣的說法:「
│││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道,唯是波羅密多。」因此,「波羅密多」(六度)是成佛之道的中流砥柱,
│││ 絕不可以捨棄。在「金剛乘」中亦多次宣說這個道理,所以「波羅密多」是經、續二乘的成佛共同道軌。
│││  在這種共道之上再加上密咒乘的灌頂、三昧耶戒、二級次第(指下三續的有相瑜伽、無相瑜伽或無上續部
│││ 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及其輔屬伴隨修法等各種不共道,便能快速達至成佛,若然捨棄波羅密多乘共道便
│││ 會犯下極大錯誤。假如不能理解這種意義,那當你們對於某種教法獲得一點認識時,便會譭謗其他教法,
│││ 尤其是對上乘(密乘)生起些微不其實的信解,便即捨棄「小乘」及「波羅密多乘」法藏,甚至在「密咒乘
│││ 」中也會照樣捨棄「下三部密續」,這樣便會積集果報極為嚴重的深厚謗法罪障。由於這種做法能輕易導致
│││ 這種罪障,所以非常危險。至於這種說法的出處根據,下文便會作出交待。
│││  因此,應當依善知識,對於善知識所說的一切修法,應視為一位有情(梵:pudgala;音譯補特迦羅;又作
│││ 數取趣)的成佛因支(即各種成佛的輔助因素),對於所有道理皆應生起定解。那些現在能修習的佛法即應
│││ 修習,即使現時尚未能真實進修或遮止,也不要因為自己暫時未能趣入便把它捨棄。
│││ 應這樣想:「不知在什麼時候才能依照這些法門所教,真實從事修學或斷除呢?」
│││ 然後便要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發願啟請,盡力為未來能修學這些教法做好準備。
│││ 不久之後,智慧及能力便會逐漸增強,這時便能修學任何前時未能修學的教法。
│││ 格西仲敦巴仁波切曾說:「我的師長(阿底峽)是一位能以四方道總攝一切佛法的人。」(如方桌、骰子
│││ 一般不論從任何角度觀看,也是方形。但阿噶雍增仁波切 Akya yongs 'dzin;又名雍增噶威羅著,
│││ 曾說「四方」是指三種學處及密續道。)應知這句說話是含有重大的意義。
│││  由於《菩提道燈論》這種教授能總攝顯經密續的一切扼要,引導弟子邁向成佛之道,
│││ 所以它具有能確認一切聖教沒有矛盾的優點。
││├─丙二 明瞭一切佛語皆是實修教授
│││  總之,唯有勝者所說聖教才能提供求解脫者成辦一切現前、究竟利樂的方便,唯有佛陀才能盡離錯謬,
│││ 開示一切取捨之處。所以《無上相續論》(梵: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全名:大乘無上相續論,即漢譯
│││ :究竟一乘寶性論)說:「世間沒有任何人比勝者佛陀更加善巧,除佛陀外,沒有任何人能以遍智正確了知
│││ 一切(諸法)及最勝真實(究竟實相),所以切勿擾亂大仙(即是佛陀)親自設立的經藏,若破壞能仁的
│││ 聖教教規,你們便會損害正法。」(索達吉堪布的譯本是作:「何故較佛善巧者,於此世間一亦無,
│││ 無餘真如殊勝者,如理遍知知非他,是故大仙自安立,如是契經勿錯亂,若壞能仁聖教規,
│││ 故彼亦損聖教法。」見《大乘無上續論》第五品。<譯按>)
│││  因此,勝者薄伽梵的寶貴經、續二藏教語皆是殊勝教授。然而,由於後世的學人若不依靠有正確理據的
│││ 定量釋論及善知識的教授,單憑自己的力量便難以獲得佛所說經的密意,所以大車們才撰造各種釋論和教授
│││ 來闡釋諸佛的密意。因此,只要是清淨的教授,就一定能帶給我們對各種經論的確實理解。不管我們如何勤
│││ 學某種教授,假如仍不能令我們對佛所說經及各大釋論的理趣獲得確定理解,又或它所說的道軌與經論相悖
│││ ,那麼它就只是一些要棄捨的東西。
│││  有一些人認為一切經論只屬於理論性的教法並沒有實修要訣,而另有一些則是專門開示實修精要的教授,
│││ 於是便以為正法是有兩種不同:一種是作為講解之用,而另一種是作為實修之用。
│││  須知這種態度能阻礙我們對清淨無垢的經續,與及闡明其密意的無謬釋論生起大恭敬心。
│││ 更應知道,若聲稱這些經論只是為了增加我們的表面認識和消除他人的誤解,並不能顯明深義,
│││ 從而對這些經論不屑一顧,這樣便會積集謗法業障。
│││  所以,對於那些追求解脫的人來說,經論確實是殊勝無謬的教授,可是我們由於慧力低劣等因素,
│││ 單憑經論實無法領悟這些教典便是殊勝教授。因此必須以這種想法來尋求教授:「應依善知識的教授來尋求
│││ 這些經論的決定理解。」切勿這樣想:「經論只能增加表面的認識,消除他人的誤解,所以並無實質意義,
│││ 而教授卻能顯示深義,所以才是最殊勝的。」
│││ 大瑜伽師菩提寶(藏:Byang chub rin che)曾說:「所謂通達教授的意思,並不是說僅能清楚瞭解某部只有
│││ 手掌般大的一小冊經書,而是指能瞭解一切經教皆是實修教授。」
│││  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藏:sGom ba rin chen bla ma)亦說:「阿底峽於一座修法中令身語意一切惡業
│││ 碎為微塵的教授,讓我瞭解到一切經論皆是實修教授。」所以我們也要達成這種瞭解。仲敦巴仁波切曾說:
│││ 「假如我們在學習了許多教法之後,仍然需要另外尋求實修教法的方式,那便是一種錯誤。」
│││  由此可知,有一些人雖然花了很長時間學習許多教法,但是竟然全不知道如何實修教法,所以當他們
│││ 要實修時,便要在其他地方尋找方法,這正是犯了上述所說的過失。
│││ 這裡所說的教法,就如世親(梵:Vasubandhu)的《阿毗達磨俱舍論》(梵:Abhidharma-kosa)所說:「
│││ 大師(佛陀)的正法分為兩類:一種是以教典為本質;一種是以體證為本質。」
│││ 意思就是說,除了教、證二種正法,再沒有其他正法。
│││  「教正法」便是抉擇我們所受教法的修法道軌。「證正法」便是依照這些已決定的道軌實踐修習。
│││ 所以,這兩者可以比作因與果,譬如在跑馬之前先顯示馬匹所跑的路徑,在顯示之後便要向著那裡跑。
│││ 若已經確定了這條路徑,但是卻跑了另一條,就會成為笑話。同樣,試問怎會由聞思抉擇這件事情,
│││ 到實修時卻又修習另一些事情呢?正如蓮華戒大師於《修習次第三篇》(梵:Bhavana-krama)的後編所說:
│││ 「再者『修所成慧』所要修習的,正是『聞所成慧』及『思所成慧』所通達的事情,而非其他事情。
│││ 就像先指出馬匹所跑的路徑,然後便依著路徑奔馳。」
│││ 所以,這些(道次第)教授能圓滿總攝一切經論所說──從依止善知識至修習止觀──的道軌扼要。
│││ 這些教授以簡明的修持次第引導我們,對於那些應要「安住修」的,便作「安住修」;要「觀察修」的,
│││ 便作「觀察修」。我們以這種做法便能明瞭一切經論皆是實修教授,否則便會缺乏「觀慧」,
│││ 花盡一生時間來修習某部分道體不圓滿的道軌,不但沒法明瞭經論是實修教授,還會認為它們只能夠增加
│││ 表面的認識,又或只能消除他人的誤解,從而譭謗它們。
│││  很明顯,在經論所說的義理之中,大部分也需要以「觀慧」來進行抉擇,如果我們在實修的時候把它們捨
│││ 棄,又怎能生起領悟它們是殊勝教授的定解?假如這些不是殊勝的教授,我們還可以從哪一位大師身上獲得
│││ 勝於這些經論的教授呢?
│││  所以若能清楚看見甚深廣大的經典及它們的論釋皆是實修教授,亦會馬上明瞭甚深續部的經論也是實修教
│││ 授,這樣便能確定它們皆是殊勝教授,能把認為「這些續典是可以捨棄的教法,並非真正的實修教授」的
│││ 錯誤想法完全斷除。
││├─丙三 容易獲得佛陀的密意
│││  經論教典雖然是最極殊勝的教授,但是,對於那些未曾進行廣大學習的凡夫初學者來說,倘若不依仗善知
│││ 識的教授,那即使苦心鑽研這些經論亦難以獲得其中的密意。即使能獲得,亦必須耗費極長時間和極大努力
│││ 。但是,若能依仗師長的教授,便能輕易地認識其中的密意。
│││  這些《菩提道燈論》的教授,能輕易給予對佛經及論典的扼要定解。
│││ 其中的道理於下文各別章節之中詳細解釋。
││└─丙四 極大罪行自然消滅
││  在《正法白蓮華經》(梵:Sad-dharma-pundarika-nama-mahayana-sutra。漢譯名:妙法蓮華經)及《諦者品》
││ 〔梵:Satyaka-parivarta,即《聖菩薩行境變現方便境大乘經》(Arya-bodhisattva-gocaropaya-visaya-vikurvana-
││ nirdea-nama-mahayana-sutra)的第四品;漢譯名: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曾說:一切佛說,不論是實說(直接
││ 徹底的說明)還是權說(間接不徹底的說明),皆是開示成佛的方便法門。有一些存有誤解的人,錯執某些
││ 教法是成佛方便,而男一些教法卻是成佛的障礙,於是便對佛陀的教語產生了是非好壞,合不合理或大乘小乘
││ 的分別。認為菩薩應該學習這些而不應學習那些,最後便會認定某些教法必須捨棄,於是便會譭謗正法。
││  《遍攝一切研磨經》(梵:Sarva-vaidalya-samgraha-sutra)說:「文殊師利!譭謗正法的業障是很微細的。
││ 文殊師利!假如你們把如來所說的教語,分為某些是善、而某些是惡,這樣就是謗法。
││ 由於謗法者譭謗正法,也就是蔑視如來,輕譭僧伽。
││ 若說:『這是合理,這不合理』這樣就是為謗法。
││ 若說:『這是為菩薩宣說,這是為聲聞宣說』這樣就是謗法。
││ 若說:『這是為獨覺宣說』這樣就是謗法。
││ 若說:『這不是菩薩所學』這樣就是謗法。」謗法的過患是非常嚴重的。
││  《三摩地王》(梵:Samadhi-raja-sutra)說:「
││ 譭謗經藏者的罪行,遠比毀壞一切南贍部洲的佛塔重大。
││ 譭謗經藏者的罪行,遠比弑盡恒河沙數的阿羅漢重大。」
││  總之,能導致謗法的方式雖有多種,但是以上文所說的最為嚴重,所以必須盡力把它斷除。
││ 還有,只要我們能對上文所說的首兩種優勝處(即是認識一切聖教沒有矛盾及明瞭一切佛語皆是實修教授)
││ 獲得決定瞭解,便能斷除謗法,從而便能自然遠離(謗法的)罪行。故應廣泛研讀《諦者品》及
││ 《正法白蓮華經》來尋求這種定解,至於其他的謗法形式,可從《徧攝一切研磨經》中得知。
├┼───────────  道前基礎
├┼─────  第一節 聽聞軌理
│├─乙三 如何聽聞及講說具備上述兩種優勝的正法(道前基礎) 分三 
││  如何聽聞及講說具備上述兩種優勝的正法又分為三部分:(一)聽聞的規矩。(二)講說的規矩。
││(三)於完結時聽說雙方的共同規矩。
││┌─丙一 聽聞的規矩(聽聞軌理) 分三
│││  前者分三:(一)思惟聞法的利益。(二)對正法及法師生起恭敬。(三)正式聽聞的規矩。
│││┌─丁一 思惟聞法的利益
││││  《法集要頌經》(梵:Udana-varga,又作《優陀那品》)的「聽聞品」(梵:Sruti-varga)說:「
││││ 聽聞能知曉諸法;聽聞能降伏惡行;聽聞能斷除無義事;聽聞能達證涅槃。」
││││ 又說:「就像有人進入完全被黑暗覆障的暗室之中,雖然有眼睛亦不能看見種種色相。
││││ 同樣善男子,即使具有慧力,但是在未聽聞前,仍不能知道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就像有眼睛者
││││ 以明燈看見種種色相;同樣由聽聞即能知道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從而便知道應該怎樣做。」
││││  《本生鬘》(梵:Jataka-mala)亦說:「由聽聞即能生起淨信,愛樂善法毫不動搖,智慧出生,
││││ 愚癡泯滅,所以即使要用自己身上的肉來購買也是值得。聽聞
││││ 是驅除煩惱暗冥的明燈;是不為盜賊所奪的最勝財寶;是擊敗愚癡怨敵的利器;
││││ 是開示方便法門教授的最勝友伴;是我們的患難之交;是醫治憂苦病患的妙藥;
││││ 是戰勝罪惡大軍的最勝雄師;是美譽及榮耀的無上寶藏;
││││ 是與善士會面時的最佳贈禮,在大眾之中最令智者喜愛。」
││││ 又說:「由聽聞即能趣入真實修行,這樣便可以毫不艱難地脫離生死(輪廻)的城堡。」
││││  所以,我們對於這些聞法利益應當至心愛樂信解。
││││  無著的《菩薩地》(梵:Yoga-carya-bhumaubodhisattva-bhumi;即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品)亦說應以
││││ 「五想」來聽聞正法,亦即:
││││(一)由於諸佛及佛法出現於世實在極為稀有珍貴,因此應作「珍寶想」。
││││(二)由於在聞法時生起的智慧不斷增長廣大,因此應作「眼目想」。
││││(三)由此所生的慧眼能見「如所有性」(藏:ji Ita ba。即是實相空性)及「盡所有性」(藏:ji snyed pa。
││││   即是一切諸法的差別)因此應作「光明想」。
││││(四)由於教法最終能賜與「涅槃」及「大菩提」果,所以應作「大利益想」。
││││(五)由於從現在這一刻開始即能獲得止觀之樂,這是「涅槃」及「大菩提」之因,所以應作「無罪想」。
││││  這樣思惟便是思惟聞法的利益。
│││├─丁二 對正法及法師生起恭敬
││││  《地藏經》(梵:Dasa-cakra-ksitigarbha-nama-mahayana-sutra)說:「專信恭敬聽聞正法,
││││ 不應譭謗嘲笑說法者,要供養說法師,對他們應生起如同佛陀的想法。」
││││ 經文的意思是說應視師長如同佛陀,以獅子座及恭敬利養來供養他,斷除不敬。
││││ 還有,應如《菩薩地》所說:應遠離「雜染」(指以下所說的驕慢、輕蔑兩種煩惱)而聞法,而且不應著
││││ 意法師的「五事」。
││││ 「遠離驕慢雜染」的意思是指依循以下「六事」而聽聞:
││││(一)於適當的時間聽聞。
││││(二)恭敬。
││││(三)服從。
││││(四)無忿恨心。
││││(五)依教奉行。
││││(六)勿伺機爭辯。
││││  「離輕蔑雜染」的意思是指敬重法及法師,兩者也不可輕視。
││││  「不應著意五事」是指要斷除以下的想法:此人
││││(一)失壞律儀、
││││(二)種性低賤、
││││(三)形貌醜陋、
││││(四)不善辭令、
││││(五)語言粗惡難聞,所以我不會隨他聞法。
││││ 《本生鬘》亦說:「應身處低下的座位,表現出莊嚴的威儀,以歡喜的目光正視(法師),恭敬虔誠猶如
││││ 飲用法語甘露。應以極為清淨無垢的歡喜心,恭敬聽聞正法,如同病人聽從醫師所囑。」
│││└─丁三 正式聽聞的規矩 分二
│││  正式聽聞的規矩又有兩種:(一)斷除器三過。(二)依止六種想。
│││ ┌─戊一 斷除器三過
│││ │  「器三過」就是:
│││ │(一)器口倒置。
│││ │(二)雖然向上,但不潔淨。
│││ │(三)雖然潔淨,但底部穿漏。
│││ │  假如器皿具有這三種毛病,那即使諸天雲行雨施,但是:
│││ │(一)雨露甘霖仍不能注入器內。
│││ │(二)又或雖能入內但被穢物污染,而不能成辦飲用等功能。
│││ │(三)又或雖然未受穢物污染,可是隨即漏失,不能留存於器內。
│││ │  同樣道理,即使我們身處說法會場,但是:
│││ │(一)但不專心。
│││ │(二)又或雖然專心,但是誤解所聽聞的教法,或懷有貪執等不良動機而聽聞。
│││ │(三)又或縱使沒有上述這些過失,但是在聽聞時,對所得的文義不能堅固憶持,任由它們因忘記等毛病
│││ │  而散失。這樣,我們的聞法便不會有很大的利益,所以必須令自己遠離這些過失。
│││ │ 在佛經之中曾以三句說話指出這三種過失的對治方法:要認真地聽聞,徹底地聽聞,並要緊記於心。
│││ │ (漢文佛經中常譯作:「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譯按>)
│││ │ 《菩薩地》亦說:「為求通達一切,專注傾聽,專心一意,極為冷靜地思惟聽聞。」
│││ └─戊二 依止六種想 分六
│││  ┌─己一 視自己如病人的想法
│││  │  寂天(梵:Santideva)的《入菩薩行論》(梵:Bodhisattva-caryavatara)說:「倘若害怕普通的疾病
│││  │ ,尚要遵照醫生的指示去治療,長久罹患貪瞋等疾病的人,該依教奉行就不用說了。」
│││  │ (原文為:若懼尋常疾,尚須遵醫囑,何況貪等患,宿疾恒纏身」。見「懺悔罪業品」)
│││  │  如寂天所說,我們已患上貪執等煩惱病患多時,這種久病能生大苦,極難治療,應認識到這就是
│││  │ 我們的處境。迦瑪巴(藏:Ka-ma-pa。迦當派大格西)說:「如果我們並非真實患病,但是卻要觀修
│││  │ 自已的病況,那便是顛倒錯謬。可是我們已遭受(貪瞋癡)三毒頑固惡疾所侵染,而且病情非常嚴重,
│││  │ 但我們卻全不知道自己有病。」
│││  ├─己二 視說法者如醫師的想法
│││  │  如果我們患上風病或膽病(西藏醫學認為風、膽、痰是引生罹患病痛的根由)等嚴重的疾病,
│││  │ 便要尋找良醫。若能延醫診治,便會欣然遵照醫師所教,尊敬有加。同樣,若我們能值遇善知識,
│││  │ 也要這樣恭敬善知識,要把此舉視為自己的榮幸而非負擔。《聖般若波羅密多攝頌》說:「所以凡是
│││  │ 志求殊勝菩提的具慧菩薩,定當降伏我慢。應像病者依止醫師治病一樣,精勤依止善知識。」
│││  ├─己三 視師所教如藥物的想法
│││  │  就像病者極為珍重醫師所配的藥物一般,我們也要極為重視說法師所說的教授及開示,
│││  │ 以極大的珍重恭敬心勵力奉行,切勿因忘記等問題而把它們白白浪費。
│││  ├─己四 視殷重修持如治病的想法
│││  │  病者知道不服用醫師所配的藥物便不能把病患治癒, 所以便會服用。
│││  │  同樣,若我們知道不修習法師所說的教授便不能降伏貪執等煩惱,便會殷重從事修習。
│││  │ 我們切勿以廣聞法語而自足,不事實修。還有身患嚴重麻瘋、手足脫落的病人,僅服用一帖、或兩帖
│││  │ 藥物實無作用。同理;我們無始以來已遭煩惱重病所侵,僅修習教授內義一次、兩次是不足夠的,
│││  │ 所以應如滔滔不絕的流水,不斷思維觀察圓滿道體的一切支分。
│││  │ 月官大阿闍黎(梵:Candragomin)於《懺悔讚》(梵:Desana-stava)說:「我們的心常常處於愚昧
│││  │ 迷亂,就像喪失手足,久病多時的麻瘋患者,試問只是偶然服一點藥物又有什麼幫助?」
│││  │  所以把自己視作病者的想法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只要具有這種想法,其餘的(五種)想法便會隨之
│││  │ 而生。但假如這種想法只是口頭空言,我們便不會為去除煩惱而修習教授的真義,而只是愛好聽聞
│││  │ 這些教授,這就好像求醫的病者,僅愛好配藥而不服用,其病患永遠不能消除。
│││  │ 正如《三摩地王經》所說:「病者身體多年以來飽受痛苦折磨,從未暫時減輕,由於他們長期被疾病
│││  │ 困擾,所以四處尋求醫師診治。他們屢屢訪尋,終於找到一位醫術精湛的醫師,並得醫師同情憐憫,
│││  │ 耐心地為他診治,給他配製名貴的藥物,教他服用。但是,病人若不服用這些治病的藥物,那便只是
│││  │ 病人的過失,而非醫生的錯誤又或藥物出了毛病。同樣,當我們為佛法而捨世出家,並且開始對各種
│││  │ 力、根、靜慮有所認識(即開始認識如何修成就五根、五力、四禪的方法),那為何還不精進修行,
│││  │ 現證解脫涅槃?」同經又說:「雖然我(佛陀)已經開示最善妙的教法,但如果你們在聽聞之後沒有
│││  │ 如法實行,這就像病者僅背著藥囊,永不能治癒身上的病患。」《入菩薩行論》亦說:「
│││  │ 應把這些教授身體力行,徒尚空談怎會成功?僅是閱讀藥方對病患有何幫助?」(原頌為
│││  │ 「應當躬謹行,徒說豈能成?唯閱療病方,於患有何益?」見《入菩薩行論》第五品。<譯按>)
│││  │  所以「視殷重修持如治病想」之中的「殷重修持」意思便是要實踐善知識所教應當奉行(取)及應
│││  │ 當捨棄(捨)的事情。若要這樣做的話,就必須知道這些教誡,要知道這些教誡就必須聽聞。由聽聞
│││  │ 認知這些教誡的目標就是要實踐這些教誡。所以,把所聽聞的法義盡力實行是最極重要。
│││  │ 正如《聽聞品》所說:「
│││  │ 縱然廣求多聞但是不善守護戒律(尸羅);由於(不善守護)戒律而被人鄙夷;這種聽聞即不圓滿。
│││  │ 縱然寡聞但是善於守護戒律,由於(善守護)戒而被人稱讚,這種聽聞便是圓滿。
│││  │ 既不多聞又不善於守護戒律,由於這兩種理由而被人鄙夷,其人的行持即不圓滿。
│││  │ 既能廣求多聞且能善護戒律,由於這兩種理由而被人稱讚,其人的行持便是圓滿。」同經又說:「
│││  │ 即使能由聽聞而知曉佛說聖教的心要,又或知曉修習三摩地的實義,但如果行為放逸粗惡,
│││  │ 這種聽聞及認知並沒有多大的意義。愛樂聖者所說教法,身語依教奉行的人,他們有忍耐力,
│││  │ 得朋友們的喜愛,而且有自製力(指能防護根門,守持戒律),定能究竟達至聽聞及認知的彼岸。」
│││  │ 《勸發增上意樂經》(梵:Aryadhyasaya-samcodana-nama-mahayana-sutra;即是大寶積經第二十五會)
│││  │ 亦云:「愚人死時心生憂苦,他們會後悔地說:『我的修行這樣低劣,現在還有什麼作為?』
│││  │ 由於他們未能精益求精,於是產生極大的苦惱,這便是愛好空談的過失。」
│││  │ 同經又說:「就像在觀眾面前演戲的藝人(此處包含兩種譬喻:
│││  │ 1、即使藝人能演活所扮演的角色,也和他的真實身份無關。
│││  │ 2、觀眾即使懂得欣賞藝人的演技,但自己卻不能粉墨登場);
│││  │ 又如大談某位英雄的事蹟,但自己卻失壞了殷重修持,這便是愛好空談的過失。」
│││  │ 又說:「甘蔗的外皮毫無精華可言,內裡才有令人喜愛的味道,啃嚼蔗皮是不能獲得甘蔗的甜味;
│││  │ 空談就像甘蔗的外皮,思維內義則像甜味。
│││  │ 所以不應徒尚空談,要時常不放逸地謹慎思思維內中的意義。」
│││  ├─己五 視如來如同善士的想法
│││  │  應隨念世尊便是說法的人師而生起恭敬心。
│││  └─己六 願正法長住的想法
│││  應思維:「假如聽聞這些教法能令薄伽梵的聖教長住世間便好極了! 」
│││  還有,當我們在說法或聞法時,假如心與教法相分離,那不論講說任何法門,也沒有什麼重要意義,
│││ 所以我們要確定怎樣才能令這些教法契入自心而聽法。譬如要知道面上有沒有污垢,便要持鏡自照,
│││ 把污垢清除;同樣在聽聞正法時,我們的惡行執著等過失,便會顯現在法鏡之中,這時我們便會對自己的
│││ 心念竟會變成這個樣子而感到後悔,然後便會斷除過失,修習功德。因此,必須隨法修學。
│││ 《本生鬘》說:「由於看見自己的惡行明現於法鏡之中,便會生起悔意,令自心趣向正法。」
│││  蘇達薩(梵:Saudasa)請求普明太子(梵:Sutasoma)說法時,菩薩太子知悉蘇達薩的意樂已成合宜法器
│││ ,所以便為他說法。總之,應發起菩提心,思維:「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當成就佛果。
│││ 為了成就佛果,就必須修學佛果之因。
│││ 要修學佛果之因,就必須認識它們。
│││ 要認識它們便一定要聽聞,所以我必須聽聞正法。」
│││ 應思念聞法的利益,斷除「器三過」等過失,以大歡喜心從事聽聞。
├┼┼────  第二節 講說軌理
││├─丙二 講說的規矩(講說軌理) 分四
│││  講說的規矩是分四部分解釋:(一)思惟說法的利益。(二)對師長及教法生起恭敬承事。
│││(三)應以怎樣的意樂及加行來說法。(四)分辨應說法或不應說法的對象。
│││┌─丁一 思惟說法的利益
││││  說法若能不耽著名、利、恭敬等世法,其利益便會非常巨大。《勸發增上意樂》說:「慈氏(彌勒)!
││││ 不求名利恭敬而施予法佈施,是有二十種利益。」是哪二十種呢?即是:
││││┌成就正念(聞所成慧);
││││├成就勝慧(修所成慧);
││││├成就覺慧(思所成慧);
││││├成就堅固(正見堅固,不為邪見引轉);
││││├成就智慧(「資糧道」與「加行道」的世間智慧);
││││├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見道」與「修道」的出世間智慧);
││││├貪欲微小;
││││├瞋恚微小;
││││├愚癡微小;
││││├魔眾無機可乘(貪瞋癡三毒微小,魔眾不能侵損);
││││├得諸佛世尊珍愛護念如愛獨子(續佛慧命,故得諸佛護持);
││││├得非人眾守護(得喜愛善法的人、非人眾護持);
││││├得諸天助護成就威德(得大梵天、帝釋等天眾助護成就權威);
││││├怨敵無機可乘(不求利養,怨敵不能損惱);
││││├親友堅貞不渝(得良師益友愛護,永不捨離);
││││├言教有力令人信服;
││││├沒有畏懼(在有識之士面前毫無畏怯);
││││├充滿喜悅(由於不計較得失,心極喜悅);
││││├得智者稱讚;
││││└其法佈施值得紀念。
││││  對於衆多大部經典所說的說法利益,應當至心建立信解(又作「勝解」;即是不動搖的肯定)。
││││  上文所說第四種「成就堅固」利益,在新譯的《集學論》(梵:Siksa-samuccaya)是譯作:成就勝解;
││││ 而一些舊譯本則譯為「成就勇進」。
│││├─丁二 對師長及教法生起恭敬承事
││││  正如佛世尊當年宣說《薄伽梵母》(藏傳佛教對《般若渡羅密多經》的稱呼)的時候,親自動手敷設
││││ 法座等敬事行為。一切諸佛尚且尊敬正法,所以我們在說法時,必須對於正法及大師(釋迦牟尼佛)生起
││││ 大恭敬心,思念他的功德及大恩。                          (待續)
│││├─丁三 應以怎樣的意樂及加行來說法
││││  所謂「意樂」(思想心態)便是要長養《海慧請問經》(梵:Sagaramati-pariprccha-sutra)所說的
││││ 五種想法,此即:視自己如醫師、視法如藥、視聞法者如病人、視如來如善士想、願正法長久住世。
││││ 應對聽法眾修習慈心,要斷除懼怕別人優勝的妒嫉心、懈怠耽擱、厭倦屢屢不斷解說、誇讚自己的功德、
││││ 奚落他人的過失、慳吝說法、追求衣食等利養。
││││ 應這樣想:「為了令自己和他人成佛而說法的功德,便是我的安樂順緣。」
││││ 所謂「加行」(行為舉止)便是首先潔身沐浴,穿著乾淨的衣服,坐於清潔舒適處的法座上。
││││ 《海慧請問經》說若能誦持「伏魔真言」,則方圓百由旬之內的魔羅及魔眾諸天便不會來臨,
││││ 即使來臨也不能製造障礙,所以必須念誦這種真言。(《海慧請問經》的伏魔真言如下:「
││││ 爹雅他,沙昧沙瑪瓦的,沙昧打沙呵,翁古惹,曼古惹、瑪惹枳德噶若打、格烏日、得坐哇底,
││││ 哦羅雅尼、毗松打哈尼,瑪來瑪拉瓦那巴,庫庫惹,卡卡扎色、扎沙那,阿母卡衣、巴讓母卡,
││││ 阿母卡、沙昧打瓦尼,沙爾瓦扎哈別扎那內、尼枳赫打、沙爾瓦巴惹,巴爾瓦的那,
││││ 毗母噶打、瑪惹巴沙、他毗打、邦打母打惹,阿魯噶兌打,沙爾瓦馬日,布咱日打巴述德哈,
││││ 毗噶欽杜、沙爾瓦瑪爾卡爾瑪尼。」然後,便要和顏悅色,引用教證、譬喻、正理,分析內義。
││││ 此外亦可以念誦《般若心經擊掌驅魔法》。)
││││ (「由旬」梵:yojana;又作「踰繕那」;意譯合、和合、應、限量、一程、驛等。
││││ 又作踰闍那、踰繕那、瑜膳那、俞旬、由延。為印度計算里程之單位。
││││ 蓋梵語 yojana 乃「附軛」之義,由語根 yuj 而來的名詞:即指公牛掛軛行走一日之旅程。
││││ 大唐西域記說:一由旬是指帝王一日行軍的路程。」若配合我國的裡數則有多種說法。
││││ 大唐西域記說:舊傳的一由旬是等於四十里;印度的國俗則為三十里;佛教則為十六里。《慧苑音義》
││││ 則說約為十六或十七餘里。義淨三藏的《有部百一羯磨》之夾注所載:印度的國俗為三十二里;
││││ 佛教為十二里。近代學者有基於印度之一肘(梵:hasta)為半碼或少於半碼,來換算起英里。
││││  一說舊傳的一由旬是等於十九點五公里;印度國俗則為十四點六公里;佛教則為七點三公里。
││││ 另一說則認為舊傳一由旬為二十二點八公里;印度國俗為十七公里,佛教為八點五公里)
││││  《妙法白蓮經》說:「
││││ 博學智者應該時常遠離妒嫉,以和雅悅耳的聲音開示各種法義。還要斷除懶惰懈怠,孜孜不倦講說正法。
││││ 博學智者應遠離一切厭惡心,對徒眾修習慈心的能力,日夜勤修殊勝正法。
││││ 博學智者應以千萬(俱胝)種譬喻,令聽眾愛樂聽聞正法,一點也不會追逐世間的利益,對飲食的粗細,
││││       寢具,法衣,甚至療病藥物等事情毫不著意。
││││ 博學智者對於聽眾一無所求,時常懷著『願自他一切有情得成佛果』與及『說法是為了利益世間,
││││       這就是我的安樂順緣』的想法。
│││└─丁四 分辨應說法或不應說法的對象
│││  功德光論師(梵:Gunaprabha)的《律經》(梵:Vinaya-sutra;有作:戒律論)說:「不請不說。」
│││ 意思就是未受啟請便不應宣說。即使受人啟請仍須觀察對方是否屬於適合接受教法的法器,若知道其人是
│││ 法器,那即使未受勸請亦可為他說法。正如《三摩地王經》所說:「如果有人勸請你們說法,
│││ 首先應這樣說:『在下孤陋寡聞,閣下則為飽學智者。我怎能班門弄斧,向你這樣的大德說法?』又不應
│││ 隨便說法,應觀察聽者是否合宜法器,然後才可以說法。假如知道聽者是合宜法器,即使不請亦應說法。」
│││  《律經》亦說:「在站立時不要為坐著的人說法;坐時不要為躺臥的人說法;坐於低坐時不可為坐於高座
│││ 的人說法。座位的好壞也是以同樣的方法處理(即是坐在普通座位時,不應向坐在莊嚴座位的人說法)。
│││  隨後行時,不應向走在前方的人說法;
│││ 走在路旁時,不應對走在道中央的人說法。
│││ 不應為以布衣蒙頭,捲起上衣,抄起下裳,把法衣摺疊於肩上,雙手交抱於胸前;或雙手抱肩;
│││  或雙手抱頸的人說法。
│││ 不應為束髻、戴帽、戴冠,又或以布纏頭的人說法。
│││ 不應為乘象、騎馬、坐轎、乘車、著鞋履的人說法。
│││ 不應對手執棒杖、雨傘,槍、劍等武器,或身著盔甲的人說法。」
│││  若與上述這些情況相反的,這樣便可以說法,還有一點就是:這些教誡是對向沒有患病的人而設。
├┼┼────  第三節 完結軌理
││└─丙三 於完結時聽說雙方的共同規矩(完結軌理)
││  應當猛勵發願:把說法和聞法所生的善根功德,廻向於各種現前、究竟目標。倘能以這種方式說法和聞法,
││ 那麼即使只是一座時間亦必定能夠獲得上述的利益,還可以把過往因不重聞法、說法的教誡,及不敬正法、
││ 法師等等所產生的業障完全淨除,更能夠停止積聚新的障礙。
││  還有,倘能重視說法和聽法的規矩,所講說的教授便能有益於我們的心相續。總之,先賢大德們在明瞭當中
││ 的道理之後,便會殷重實行,尤其是這種(菩提道次第)教授的歷代傳承祖師,對上述的做法更是推崇備至,
││ 殷重奉行。這種教授雖然非常殊勝,但是如果對這些教授不能獲得定解,便不能令自心有所轉變,
││ 不論我們怎樣廣泛開示深奧的教法,這些教法反會助長我們的煩惱,就好像「天」變成「魔」一般,
││ 故有「初一出錯,禍延十五」的說法。所以,有智慧的人應當勵力達成這種說法和聞法的規矩,
││ 最少也要在每次說法或聞法時具備部分的條件。以上便是開示這種(菩提道次第)教授的首要前行準備。
││ (說法者與聽法者,若不重視上述的規矩和態度,他們未來的學佛方向便會逐漸偏離佛陀設教的本懷,
││ 甚或背道而馳,可謂後患無窮。)由恐文繁,所以此處僅把重點扼要總攝,詳細可從餘處得知。
││ 教授前行的解釋至此結束。
├┼─────  第四節 親近善士
│└─乙四 以正行教授引導弟子的方法(親近善士) 分二
│ 第四、以正行教授引導弟子的方法,分二:
│(一)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的方法。
│(二)親近善知識後的修心步驟。
│ ┌─丙一 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藏:dge ba'i bshes gnyen)的方法 分二
│ │┌─丁一 為令生起定解略作廣釋 分六
│ ││  阿底峽尊者於《心髓攝要》(梵:Hrdayaniksepa-nama;藏:Snin-po nes-par bsdus pa shes bya ba;又作:
│ ││ 攝決定心藏)說:「住於大乘種性的補特迦羅,應當親近善知識。」
│ ││  還有,鐸巴(藏:Dol ba)所整理的《博朵瓦語錄》(藏:Po to ba'i gsung sgros)亦說:「不捨善知識」
│ ││ 是一切要門教授(藏:man ngag)之中的根本教授。
│ ││  因此,善知識是一切現前、究竟功德的根源,最初能令弟子心中生起一種功德,減少一種過失,最後
│ ││ 具足一切證德。所以,最初依止善知識的方法是極為重要,如《菩薩藏經》(梵:Arya-bodhisattva-pitaka-
│ ││ nama-mahayana-sutra。見:大寶積經第十二品)所說:「總之,獲得圓滿一切菩薩行,並同樣獲得圓滿
│ ││ 一切波羅密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藏:gzungs。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
│ ││ 又作陀羅尼;梵:dharani)、廻向、願、辯才及一切佛德,皆是依仗上師而有:上師是它們生起的根本;
│ ││ 上師是它們的生處及作者,它們依上師而廣大增長,它們依於上師;上師是它們的因。」
│ ││ 博朵瓦亦說:「對於追求解脫的人來說,是沒有任何事情比上師更重要。
│ ││ 試看現世那些可由觀摩別人而學習的事情,沒有導師尚且無法學成,何況我們剛從惡趣轉生過來,
│ ││ 而且還要前往從未到過的地方,又怎能無師自通?」
│ ││  因此,親近善知識的方法分六:
│ ││(一)所依善知識的德相。
│ ││(二)能依弟子的德相。
│ ││(三)弟子依止善知識的方法。
│ ││(四)依止善知識的功德。
│ ││(五)不依止善知識的過失。
│ ││(六)總結上述五者的意義。
│ ││┌─戊一 所依善知識的德相
│ │││  總之,經論均從各乘的觀點宣說多種善知識的德相;但此處所說的,乃是能教導弟子三士道次第,
│ │││ 引領弟子趣入大乘成佛之道的善知識。
│ │││ 彌勒菩薩於《大乘經莊嚴論》(梵:Mahayana-sutralamkara-karika)說:「應依止具足:調伏、寂靜、
│ │││ 極寂靜、德勝、具精勤、教富饒、達實性、善巧說、悲憫、離厭的大乘善知識。」
│ │││ 意指弟子必須依止具備這十種功德的善知識。
│ │││┌未能調伏自身者,便沒有調伏他人的條件,所以能調伏他心相續的上師,必須先能調伏自心相續。
│ ││││ 那麼他們要怎樣才能調伏呢?假如只是隨便修持一下,就說獲得證悟功德,這樣便全無益處可言。
│ ││││ 他們必須擁有一種能與總體佛教相配合的調心方法,而這種方法定非「三學寶」莫屬,
│ ││││ 而彌勒菩薩在論中是以「調伏」、「寂靜」、「極寂靜」這三個名相來代表它們。
│ ││││┌論中所說的「調伏」是指「戒學」。《別解脫戒經》(梵:pratimoksa-sutra。比丘、此丘尼於每
│ │││││ 月十四或十五,與二十九或三十的其中兩日,舉行布薩誦戒時,必須念誦這部律典)
│ │││││ 說:「意馬不停四處奔馳,不斷努力仍難駕馭,而別解脫戒便是鑲滿尖釘的韁繩。」
│ │││││ 《律分別》(梵:Vinaya-vibhanga;即漢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 │││││ 亦說:「這是未調伏的弟子的韁繩。」
│ │││││ 上文是說,根門(眼耳鼻舌身意)猶如野馬,令我們不停追逐邪境。
│ │││││ 正如練馬師用優良的韁繩馴服野馬一般,善知識學習戒律,調伏根門,
│ │││││ 以極大的毅力令行為改邪歸正,所以善知識必須把野馬般的心相續調伏。
│ ││││├「寂靜」是指成就「定學」:心意內攝,靜寂安住的心境便是「定」;這是依仗守護戒律,
│ │││││ 捨棄惡行,修習善行的正念、正知而獲得。
│ ││││└「極寂靜」是指成就「慧學」;這是依仗:心得堪能的奢摩他,專觀「真實義」而達成。
│ │││├然而僅擁有調伏心相續的三學證德並不足夠,善知識還要真備聖教功德(教正法)。
│ │││├所以「教富饒」就是能對「三藏」等教法博學多聞。
│ ││││ 善知識敦巴(仲敦巴大士)說:「大乘上師在說法時,必須令弟子獲得深入瞭解。在修持教法時,
│ ││││ 必須顯示出在聖教衰微時(修持正法)能有什麼利益,在當時的情況下能有什麼用處。」
│ │││├「達實性」是指通達「法無我」的殊勝「慧學」。或可以這樣說:「善知識若能現證『真實』
│ ││││(藏:chos nyid,debzhinny id,yang dag nyid。又作法性、真如性、實相。)固然最好,假如不能的話,
│ ││││ 由教理通達『真實』也可以。」
│ │││└善知識縱能具備教、證功德,但是,其功德若比弟子低劣或與弟子相等,仍不足夠,所以他的功德必須
│ │││ 勝於弟子。《親友書》(梵:Mitra-varga)說:「人們若依止比自己低劣的人便會退步;依止同等的人
│ │││ 則同等;依止比自己優勝的人則會優勝。所以要親近勝過自己的人。你們若依止具有殊勝的極寂靜、
│ │││ 具戒及勝慧的人,便會成為比那些殊勝者更殊勝的人。樸穹瓦(藏:Phu chung ba;迦當派祖師)說:
│ │││ 「當我聽聞大德的生平傳記,便會生起見賢思齊之心。」塔西(藏:mTha'-bzhi)說:「我是以熱振寺
│ │││ (藏:Ra-sgreng;是迦當派的根本主院)的上座大德們為榜樣。」所以,我們必須效法那些功德勝過
│ │││ 自己的人。
│ │││  以上六種(調伏、寂靜、極寂靜、達實性、教富饒、德勝)是自己所要具備的功德,其餘(具精勤、
│ │││ 善巧說、悲憫、離厭)則是攝受他人的功德。有說:「能仁不能以水洗淨罪過;不能以手去除眾生的
│ │││ 苦惱;也不能把自己的證德轉移給別人;而是向眾生開示法性真諦,令他們得解脫。」(欽一切智
│ │││  mChims thams cad mkhyen pa 於《阿毗達磨俱舍論疏》 mChims mdzod gyi 'grel pa mngon pa'i rgyan 說:
│ │││ 此頌是出於慧鎧論師 Prajnavannan 所造的《法句經道品釋》Marga-varga 及《法句經優陀那品釋》Udana-
│ │││ varga。待考。參見《廣論》英譯本:The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 │││ 所以,諸佛除了以無謬開示道軌來攝受眾生外,可沒有以水淨除他人罪過等這類事情。
│ │││  在四種攝受他人的功德之中:
│ │││┌「善巧說」是指在說法時具有清淨的發心動機:意指善知識是以慈悲發心說法,而非為了求取利養、
│ ││││ 恭敬等等。
│ ││││ 博朵瓦(藏:Bo do ba。迦當派教傳派祖師)曾對慬哦瓦(藏:sPyan snga ba。迦當派修傳派祖師)說
│ ││││ :「黎摩(藏:Li Mo)之子(慬哦瓦)!不論我說了多少教法,從來沒有對一句感謝讚歎的說話
│ ││││ 感到歡喜,因為一切眾生無不處於無助的苦境之中。」
│ ││││ 所以,善知識也應該像這樣。
│ │││├「具精勤」是指以利他為樂事,永無間斷。
│ │││└「離厭」是指能忍受說法的艱苦,屢屢講說,永不厭倦。
│ │││ 博朵瓦說:「三學、悲憫、達實性,這五種功德是最重要。我的軌範師嚮尊(藏:Zhang btsun)
│ │││ 既不博通經教,亦不能忍受挫折,就連感謝他人幫忙的話也不會說;但是,由於他具有這五種功德,
│ │││ 所以凡是來到他面前的人皆能得益。甯敦(藏:gNyan ston)是個極為不善辭令的人,
│ │││ 他每次進行供養廻向時,只會這樣想:『這裡沒有一個人能明白我的說話!』
│ │││ 但是,由於他擁有這五種功德,所以凡是親近他的人皆能得益。」
│ │││ 所以那些僅以稱讚、宣說學處的功德來謀生活,而不能精進修行這些學處的人,便不適合作為善知識。
│ │││ 這種毫無實義的虛言,就像有人以演說旃檀木的好處來謀生一般,當有人問他「你有沒有旃檀?」
│ │││ 他卻回答:「沒有」。
│ │││ 《三摩地王經》說:「末世的比丘多無戒律,徒尚自誇博學多間,他們雖然讚歎戒律,
│ │││ 但是不會精勤守持自己的戒律。」
│ │││ 經中對於定、慧、解脫也有這樣的說法:「有些稱讚旃檀的好處者,大談旃檀是怎樣芳香撲鼻,但是,
│ │││ 若有人問他們:『請問有沒有你口中所讚的旃檀呢?』他們卻回答:『沒有,我只是靠稱讚這種妙香
│ │││ 來謀生活的。』同樣,在末世會出現一些不勤修習瑜伽的比丘,他們也是靠稱讚戒律來謀生,
│ │││ 但本身卻不具戒律。」
│ │││ 所以,經中對定、慧、解脫三種功德的說法悉皆相同。
│ │││  能幫助我們達成解脫的上師,便是究竟意樂(成佛意樂)的根本,所以凡是希望依止上師的人,
│ │││ 必須認識這些德相,並要盡力尋求具備這些德相的人。希望為人師者,也要知道並力求具足這些德相。
│ │││  在這個濁世時代,極難獲得十德俱全的善知識,假如不能求得這樣的善知識,應怎麼辦?應如
│ │││ 《妙臂請問續》(梵:Arya-subahu-pariprccha-nama-tantra;又作:聖賢臂所問續。漢譯名:蘇婆呼童子
│ │││ 請問經。屬於「事續部」的經典)所說:「正如獨輪車一般,即使有馬匹亦沒法在道路
│ │││ 上行走。同樣,若無修行的助伴,有情便不能獲得成就。修行的助伴應擁有智慧,形貌端正純淨,
│ │││ 種性高貴、心向教法,具足自信,堅毅不拔,諸相調伏,言語和悅,能行佈施,有悲憫心,能忍饑渴
│ │││ 苦惱,不拜婆羅門及外道天神。他們應要專注熟練,知恩圖報,敬信三寶。由於具足這些功德的人,
│ │││ 在『鬪諍時』極為稀有難得,所以咒師可依止能具備其中的半數、四分一數或八分一數的人為助伴。」
│ │││  文意是說,助伴應完全具備這些德相,最低限度也要具備八分之一的德相。
│ │││ 在鐸巴整理的《博朵瓦語錄》中,提到大依怙(阿底峽尊者)曾說:「上師的德相也是與此相同。」
│ │││  所以,這裡所說的各種易得及難得的上師德相中,能具有八分之一便是上師德相的最低標準。
│ ││├─戊二 能依弟子的德相
│ │││  聖天論師(梵:Aryadeva,又作提婆)於《四百論》(梵:Catuh-sataka)說:「正住、具慧、精進
│ │││ 的人才是聞法法器。這樣說法者的功德便不會轉變,聽眾的功德也不會轉變。」聖天是說能具備這三種
│ │││ 功德的人,才適宜聞法。又說若我們具足這些功德,說法者的功德便會現為功德,而不會現為過失。
│ │││ 不僅如此,對於這種具足功德的補特迦羅而言,聽眾的功德亦能現為功德而非過失。月稱論師(梵:
│ │││ Candrakirti)在論疏中(指月稱所造:四百論疏;梵:Bodhisattva yoga-carya-catuh-sataka-tika)提到聽者
│ │││ 若未圓具這些法器德相,即使說法的善知識極為清淨,但是也會被聽者本身的過失影響而變成有過失,
│ │││ 而且還會把說法者的過失視為功德。所以,即使我們能獲得一位德相圓滿的善知識,但是仍難以認識它
│ │││ 們(指善知識的功德)。因此,若要認識具備一切德相的善知識而作依止,弟子必須具備這三種德相。
│ │││  三種德相之中的「正住」是指不偏袒。假如懷有門戶之見,便會被自己的偏見蒙蔽,不能認識功德,
│ │││ 從而無法得知善說的真義。清辨論師(梵:Bhavaviveka)於《中觀心論》(梵:Madhyamaka-hrdaya
│ │││ -karika)說:「偏袒令心意苦惱,永遠不會證得寂靜。」偏袒的意思就是貪著自己的宗派及敵視他人
│ │││ 的宗派。應當反觀自心,把這種偏執捨棄。《菩薩別解脫經》(梵:Bodhisattva-pratimoksa-catuska-
│ │││ nirhara-nama-mahayana-sutra。即是大乘菩薩戒本)說:「應捨棄自己的成見,尊敬並安住於親教師
│ │││ 及軌範師的論點。」僅具有一種德相便足夠嗎?假如我們缺乏辨別善說正道及邪說相似道的慧力,
│ │││ 縱能「正住」仍不適合聞法,所以必須具有認識正邪二說的智慧,才能去蕪存菁。
│ │││ 只具有這兩種德相便足夠嗎?即使能夠具備這兩種德相,但是,假如我們像畫中所繪的聽法者一般,
│ │││ 毫無生氣活力,那麼仍不適合聞法,所以,必須具有大精進心。月稱論師於《四百論疏》說:「
│ │││ 在三種弟子功德之後,加上『專注』及『尊敬教法、法師』兩種功德,總數便有五種。」
│ │││ 這五種功德又可歸納為四種:
│ │││ (一)於教法極為精進希求。
│ │││ (二)在聽法時善能令心專注。
│ │││ (三)對教法及法師具有大恭敬心。
│ │││ (四)捨棄惡說,受持善說。
│ │││ 「具慧」是引生這四種功德的順緣,「正住」則能遠離偏袒違緣。
│ │││  應觀察這些令我們堪受上師指導的特質是否齊全,如果齊全,便要修習歡喜心。若未齊全,便一定要
│ │││ 盡力在後生之前獲得能令它們齊全的因緣。所以便要知道聽者的功德,假如不知道這些德相,便不會察
│ │││ 看它們是否齊全,於是便會失去我們的大目的。
│ ││├─戊三 弟子依止善知識的方法 分二
│ │││  具備這些合宜法器德相的人,應善觀察上師是否真備上述所需要的德相,然後即應向真相善知識領受
│ │││ 教益。然而,格西仲敦巴及桑樸瓦(藏:gSung phu ba)的傳記卻不相同。桑樸瓦有多位上師,而且凡
│ │││ 有說法便會前往聽間,所以當他由康區前來時,甚至在途中聽聞一位在家居士說法,眾弟子對他說這種
│ │││ 聞法方式實不恰當,但桑樸瓦答道:「我已獲得(聞法、隨喜)兩種利益。」
│ │││  格西仲敦巴的上師甚少,其數不多於五位。某次博朵瓦與公巴仁青(藏:Gom ba rin chen)討論這
│ │││ 兩位上師的作風是哪一位較好,最後,他們一致認為在未曾修心,容易看見善知識的過失而失信心時,
│ │││ 應以格西仲敦巴的作風較為妥善。這種說法頗為切實,所以師長不宜過多。總於曾經領受法恩,
│ │││ 別於以全圓道軌教授善巧指導我們的善知識,應如何依止的方法,分二:
│ │││ (一)意樂依止之法。(二)加行依止之法。
│ │││┌─己一 意樂依止之法 分三
│ ││││┌─庚一 總示依止善知識的心態 分四
│ │││││  《華嚴經》(梵:Ganda-vyuha-sutra)說有九種親近承事善知識的心態,能包含一切依止善知識
│ │││││ 的心態的關鍵扼要。這九種心態可略攝為四種心態:
│ │││││┌─辛一 如孝子心
│ ││││││  即是把己的自主放棄,順從上師的意願。孝順的兒子會懂得鑑貌辨色,順從父母的意願或說話
│ ││││││ 而行事,不會堅持己見,看待善知識的態度也要這樣。《聖現住佛前三昧大乘經》(梵:Arya-
│ ││││││ 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nama-mahayana-sutra;漢譯名:般舟三昧經。)
│ ││││││ 說:「如法親近善知識的弟子,絕不要自作主張,必須按照善知識的意願行事。」
│ ││││││ 經文的意思是對向德相圓滿的善知識而說,可不是說任人牽著我們的鼻子走。
│ │││││├─辛二 如金剛心
│ ││││││  意指善知識與弟子的關係堅固親密,不會被任何魔鬼、惡友等拆散。
│ ││││││ 同經(聖現住佛前三昧大乘經)說:「要遠離交情和顏面的無常變遷。」
│ │││││├─辛三 如大地心
│ ││││││  即是為上師擔起一切事業的責任,絕無懈怠,不負所托。博朵瓦對慬哦瓦的弟子說:「
│ ││││││ 你們既能遇見我這位如菩薩一樣的善知識(此指博朵瓦的同儕慬哦瓦,而非仲敦巴大士),
│ ││││││ 且能如教奉行,實有極大的福德。今後應以此為榮,切勿認為這是一種負擔。」(博朵瓦、慬哦
│ ││││││ 瓦、樸穹瓦三位迦當派的大善知識,是仲敦巴大士座下的三大弟子,世稱「三昆仲」。)
│ │││││└─辛四 承擔責任的方法 分六
│ │││││  這裡又可分為六種心態:
│ │││││ ┌─壬一 如山嶽心(舊作如「輪圍山心」)
│ │││││ │  不論生起什麼苦惱,絕不為其所動。慬哦瓦住在汝巴(藏:Rug-pa)一地時,公巴雲丹壩
│ │││││ │ (藏:sGom pa yonTen 'bar)的健康因嚴寒而轉差,於是便請教依怙童稱(藏:gZhon nu grags)
│ │││││ │ 應否離開當地,但是,童稱對他說:「我們曾多次住在莊嚴舒適的帝釋(梵:Indra)天宮,
│ │││││ │ 但是只有今天才能親近大乘善知識,聽聞正法,所以留在這裡才是最正確的。」
│ │││││ ├─壬二 如世間僕使心
│ │││││ │  即使要從事最低賤的工作,亦毫不猶豫。例如,班智達(阿底峽尊者)與他的譯師們一同
│ │││││ │ 住在後藏時,該處有一灘泥濘,格西仲敦巴把身上的衣服脫下來清掃污泥,又不知從何處找
│ │││││ │ 來乾淨的白土把泥潭覆蓋,然後還在阿底峽尊者之前堆設了一個曼達。尊者驚喜地說:「啊呀
│ │││││ │ (藏:ah re,表示歡喜的呼聲)我在印度也有一個像你一樣的弟子。」
│ │││││ ├─壬三 如除穢人心
│ │││││ │  意指要完全斷除一切慢心(梵:mana;藏:nga rgyal)及優越感(法尊法師譯作:過慢;梵
│ │││││ │ :ati-mana),對於上師應自居低下。正如格西仲敦巴所說:「我慢高峰上,難積功德水。」
│ │││││ │ 慬哦瓦亦說:「應看看青草在初春季節是從山頂開始滋長,還是從山下的谷地開始滋長。」
│ │││││ ├─壬四 如地基心(又作「如車乘心」)
│ │││││ │  上師的事情即使極難處理,亦能樂意承擔重任。
│ │││││ ├─壬五 如犬心
│ │││││ │  被上師貶抑或責駡時,不可心懷怨憤。如朵壟巴(藏:sTod Jung pa)每次碰見善知識拉索
│ │││││ │ (藏:dGe bshes lHa bzo)也會責駡他。拉索的弟子勒摩瓦(藏:Nyag mo ba)說:「這位
│ │││││ │ 阿闍黎很不喜歡我們師徒。」但是,善知識拉索卻告訴他:「你認為他在責駡我嗎?但是在我
│ │││││ │ 看來,我每次被他責駡時,就像得嘿嚕噶(梵:Heruka。即是本尊勝樂輪)加持了一次。」
│ │││││ │ 《八千頌般若波羅密多經》(梵:Ary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sutra)說:「即使說法師對
│ │││││ │ 求法者貶抑忽視,我們也不要介意計較,應該百折不撓,精進不退,殷勤求法。」
│ │││││ └─壬六 如舟船心
│ │││││  不論要來回奔走多少遍,只要是上師的事情,便不會感到厭煩。
│ ││││├─庚二 別明修習信心根本
│ │││││  《寶炬陀羅尼》(梵:Arya-ratnolka-nama-dharani-mahayana-sutra;全名:聖寶炬陀羅尼大乘經。)
│ │││││ 說:「信心就像母親一般,是產生一切功德的首要因素,能守護功德,令功德增長。
│ │││││ 能去除疑惑,救度我們脫離四大暴流(欲暴流、有暴流、邪見暴流、無明暴流),
│ │││││ 令我們處於安樂妙善的大城之中。信心能破除暗冥,令心明淨;
│ │││││ 信心能斷除慢心,是恭敬的根本,是珍寶及寶藏。
│ │││││ 信心就像我們的雙手,是搜集善法的根本,是趣向解脫的神足。」
│ │││││ 《十法經》(梵:Dasa-dharmaka-sutra)亦說:「信是最勝的車乘,必定能把我們載至佛位。
│ │││││ 所以,有智慧的人應以信心為前導,缺乏信心的人不能生起善法。
│ │││││ 試問被火燒焦的種子,又怎能長出青綠的苗芽。」
│ │││││ 經文是依有信心和無信心的得與失,來說明信心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 │││││  格西仲敦巴曾對阿底峽尊者說:「西藏有許多修行者,但是卻沒有證得殊勝功德的人。」
│ │││││ 尊者說:「大乘所包含的一切大小功德,均是依仗上師出生。你們這些藏人僅把上師視作常人,
│ │││││ 又怎能夠生起功德?」又有一些人向尊者高聲大喊:「阿底峽,請傳教授。」
│ │││││ 但尊者笑著說:「哈哈,我的耳朵還不錯。我傳給你們的訣竅教授便是『信!信!信!』」
│ │││││ 由此可知,信心是極為重要的。總之,信心是有多種,如:信三寶、信業果、信四諦,
│ │││││ 但是這裡所說的是信上師。至於弟子看待上師的方式,如《金剛手灌頂續》
│ │││││ (梵:Arya-vajrapany-abhiseka-maha-tantra;全名:聖金剛手灌頂大續。)所說:「若問:
│ │││││ 『秘密主(金剛手菩薩 vajrapani),弟子應怎樣看待阿闍黎? 』
│ │││││ 答案便是要像看待世尊薄伽梵一樣來看待他們。
│ │││││ 若弟子能這樣看待阿闍黎,便能時常修習善法,快速成佛饒益一切世間。」
│ │││││  在大乘的經典之中也說應生起視上師如大師(佛陀)的想法,而律藏的經典亦有這種說法。
│ │││││ 經中的意思是說,我們若能把某人視如佛陀,便會注意此人的功德而不會觀察他的過失。
│ │││││ 同樣,應如《金剛手灌頂續》所說,要完全捨棄分別上師過失的念頭,學習觀察上師功德:「應執
│ │││││ 持阿闍黎的功德,不應執著他的過失。思念阿闍黎的功德能得成就,但執著他的過失卻不可能。」
│ │││││  即使上師功德多而過失少,但是只要我們觀察這些過失,即會障礙我們自己的成就。相反,假如
│ │││││ 我們能對他的功德一心修信,不觀他的過失,即使上師過失甚多,我們亦能獲得自己的成就。
│ │││││  所以不論其人的過失是大抑小,只要此人是我們的上師,便要思維觀師過失的害處,由屢屢思維
│ │││││ 來把這種心態斷除消滅。假如當我們被放逸或強盛的煩惱影響,對上師產生尋求過失之心,
│ │││││ 便要盡力懺悔,誓不再犯,這種念頭的影響力便會逐漸減弱。
│ │││││  還有,應該著眼於上師的戒律、多聞、淨信等功德,並要思維這些功德。能依此修習的話,即使
│ │││││ 發覺上師有一些小過失,但是,由於我們是著眼於功德之上,所以便不會對我們的信心做成障礙。
│ │││││ 譬如,雖然我們看見自己不喜歡的人具有多種功德,但是由於我們的見過失心十分強盛,於是便會
│ │││││ 把見功德的心遮蔽,又譬如我們雖然察覺自己具有許多過失,但如果見己功德的心十分強大,便會
│ │││││ 把見己過失的心遮蔽。還有一個同類的例子,大依怙(阿底峽尊者)是奉持「中觀見」,
│ │││││ 而(他的上師)金洲大師(藏:Ser ling pa)則奉持「真相唯識見」(藏:rnam bden pa)。
│ │││││ 雖然阿底峽尊者的見地勝於他的上師,但因為尊者是依仗這位上師才能獲得菩提心,
│ │││││ 及總體的大乘道次第,所以在尊者的所有上師之中,金洲大師被奉為無與倫比的上師。
│ │││││  即使我們僅從他們聽受了一句偈頌,也不可以有輕重的分別,又即使他們是有犯戒等過失,
│ │││││ 也應該思維他們的功德,不要尋找求他們的過錯缺點。
│ │││││ 《寶雲經》(梵:Arya-ratna-megha-nama-mahayana-sutra;全名:聖大乘寶雲經。)說:「
│ │││││ 假如知道依止上師能增長善法,令不善減少。那不論我們的親教師是否多聞博學,持戒是否圓滿,
│ │││││ 也會生起他是『大師』(藏:ston on。即是佛陀)的想法。對於親教師亦會像對軌範師一般,產生
│ │││││ 敬信景仰。想到尊敬侍奉軌範師,便能圓滿成佛的資糧,能把仍未斷除的煩惱斷現,便會感到歡喜
│ │││││ 雀躍。所以對於上師所教善法應當奉行,對上師所教的不善法便不應奉行。
│ │││││  《勇猛長者所問經》(梵:Arya-grhapati-ugrapariprccha-nama-mahayana-sutra。全名:聖郁伽長者
│ │││││ 所問大乘經;即漢譯: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第十九)說:「長者,有一些菩薩會精勤求取聖教口授
│ │││││ 及精勤誦讀。他們若從軌範師聽聞教法,獲得口傳或開示佈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等
│ │││││ 積集菩薩道軌資糧的四句偈頌,即應由於這些教法而尊敬軌範師。軌範師所說的偈頌有多少名詞、
│ │││││ 多少句子、多少文字,他們便會以多少劫時間來恭敬侍奉軌範師,供養各種各樣的供物。長者,
│ │││││ 雖然他們是以軌範師應得的敬重方式來侍奉軌範師,但是尚嫌不足,何況不恰當的恭敬方式。」
│ ││││└─庚三 念恩起敬
│ ││││ 《十法經》說:「對於善知識應這樣想:
│ ││││ 我在生死輪廻長時流轉時,他們到處尋找我。
│ ││││ 我被愚癡障覆長時昏睡,他們能喚醒我。他們把我救出深不可測的『有海』(三有深如大海)。
│ ││││ 我誤入惡道時,他們為我揭示善道,令我脫離『有獄』(三有如囚牢)的束縛。
│ ││││ 我被病患長時侵損時,他們是我的良醫。
│ ││││ 我被貪等(指各種煩惱的)烈火焚燒時,他們是熄滅烈火的雲雨。」
│ ││││  《華嚴經》亦說:「善財童子(梵:Sudhana),善知識能救護我們脫離惡趣。
│ ││││ 他們令我們瞭解『法平等性』(一切萬法皆是名言安立,本無自牲,所以本性平等。)
│ ││││ 他們為我們開示安樂之道或不樂之道。
│ ││││ 他們教導我們『普賢行』。
│ ││││ 他們給我們指示通向『一切智城』(即是佛位)的道路。
│ ││││ 他們令我們趣入法界大海。
│ ││││ 他們為我們開示三時(過去、現在、未來)法海。
│ ││││ 他們為我們揭示聖眾的曼陀羅。善知識能增長我的一切善法。想到這裡便會感激流淚。」
│ ││││ 應依此經所說憶念善知識的大恩,在每一句讚頌善知識恩德的經文之中的「他們」改成「善知識們」
│ ││││ 。然後在善知識的畫像之前,誦讀經文,一心專緣文義。先前所引的經文(十法經)也可這樣處理。
│ ││││  《華嚴經》說:「我這些善知識是宣說正法,普示諸法功德,圓滿開示菩薩行的人,
│ ││││ 我善財一心為此而來。
│ ││││ 他們能令我生起這些功德,猶如母親。
│ ││││ 他們能賜給我功德乳汁猶如乳母。
│ ││││ 他們能教導我徹底修習菩提支分,這些善知識能遣除有害的事情,
│ ││││ 他們令我解脫老死猶如良醫。
│ ││││ 他們普施甘霖猶如帝釋天王。
│ ││││ 他們令賢善白法滿盈猶如滿月。
│ ││││ 他們明示寂滅之道猶如日光。
│ ││││ 他們對於親友與怨敵猶如山嶽。
│ ││││ 他們的心意穩定猶如大海。
│ ││││ 他們不遺餘力地救護我猶如船長,我善財便是因此而來。
│ ││││ 這些菩薩能令我發起覺心(菩提心),他們能成就菩提猶如佛子,所以諸佛皆稱讚我的善知識。
│ ││││ 我善財便是懷著這種善念而來。
│ ││││ 他們救護世間猶如勇士,他們是大商主、怙主及皈依處,他們是賜予我安樂的眼睛。
│ ││││ 我便是懷著這種想法來恭敬侍奉善知識。」
│ ││││ 應唱誦這些頌文來隨念善知識的恩德,誦時可用自己的名稱代替「善財」(據《華嚴經》入法界品中
│ ││││ 所載:善財童子是福城長者之子,在入胎及出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湧現,故名善財。善財曾南行參訪
│ ││││ 功德雲比丘,受學念佛三昧法門,又先後參訪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
│ ││││ 夜天、天女、婆羅門、長者、醫師、船師、國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樹神等五十五位善知識
│ ││││ ,聽受種種法門,最後得過普賢菩薩而成佛道,證入無生法界。善財是大乘佛教即身成佛的榜樣,
│ ││││ 他的求法過程是代表華嚴入法界的次第)。
│ │││└─己二 加行依止之法 分三
│ │││  馬鳴菩薩(梵:Asvaghosa)在《上師五十頌》(梵:Guru-panacasika)說:「何須多說!應盡力觀察
│ │││ 兩種事情:凡是上師歡喜的事情便要去做,凡是上師不歡喜的事情便要斷除。須知世尊金剛持曾說:
│ │││ 『成就是由如理依師所生』,所以一切事情務須令上師歡喜。」
│ │││  總之,我們必須盡力達成令上師喜悅的事情,並斷除任何令上師不悅的事情。
│ │││ 能令上師歡喜的方法有三種:(一)以財物供養、(二)以身語侍奉、(三)依教修行。
│ │││ ┌─庚一 以財物供養
│ │││ │  彌勒菩薩在《大乘經莊嚴論》說:「要以恭敬、財物、服務、修行來親近善知識。」
│ │││ │ 又說:「堅固者只要依師所教修行,即能令上師喜悅。」
│ │││ │ 《上師五十頌》說:「妻子、兒女及自己的性命等不可以施予的事情,尚應用來供獻誓句軌範師,
│ │││ │ 何況其他身外的財物。」
│ │││ │ 又說:「時常供養誓句軌範師,即是時常供養一切諸佛,供養師長便是福德資糧,由福慧資糧能獲
│ │││ │ 得殊勝的覺悟成就。」
│ │││ │ 拉梭瓦(藏:Lag sor ba)也亦說:「假如我們擁有好的東西卻供養下劣的東西,便會違犯三昧耶
│ │││ │ 戒。除非上師喜愛,又或我們只擁有下劣的東西,才不會違犯。」《上師五十頌》也有類似的說法
│ │││ │ :「希望求取無盡果位者,應以任何喜愛及最殊勝的東西供養上師。」
│ │││ │  還有,弟子與上師的立場是有分別的,就弟子的立場而言是必須這樣供養的,因為上師是弟子積
│ │││ │ 集福慧二資糧的無上福田,但是,就上師的立場而言,卻是絕不可以計較供養的。
│ │││ │ 霞惹瓦(藏:Sha ra ba)曾說:「『上師』這個名稱是用來稱呼那些喜愛修行,絕不計較財物供養
│ │││ │ 的人。與此相反的人便不足以作為求解脫者的上師。
│ │││ ├─庚二 以身語侍奉上師
│ │││ │  即是沐浴、按摩、擦身除垢、照料疾病等身體行為,與及讚譽上師功德的語言行為。
│ │││ └─庚三 依教修行
│ │││  最重要的就是遵照上師的教導實行,絕不違背。
│ │││ 《本生鬘》說:「報答恩德的供養便是依照我的教授實行。」
│ │││  假設我們必須遵照上師所教實行,可是我們所依止的上師要引領我們走向邪道,又或命令我們從事一
│ │││ 些違背三種戒律(別解脫戒、菩薩戒、三昧耶戒)的事情,那我們應依他的說話去做嗎?
│ │││ 功德光論師的《律經》曾說及這個問題:「假如親教師的教導與正法不符合,便要拒絕。」
│ │││ 《寶雲經》亦說:「善事應當遵照上師的說話實行,惡事則不應遵照上師的說話實行。」
│ │││  所以,我們不應聽從不善的教授。
│ │││ 《本生鬘》第十二品亦明確開示勿作不應理事的意義(佛陀於過去生行菩薩道時,曾轉生為婆羅門,
│ │││ 一天他的師長故意宣說惡法來考驗眾弟子,但是弟子們對師長的說話毫無異議,只有菩薩直言其非,
│ │││ 因此得師長褒揚稱讚)。儘管如此,我們也不應以此為理由,對上師做出種種不敬、輕蔑、斥責的不當
│ │││ 行為,應該委婉地推辭,而非依教奉行。
│ │││ 《上師五十頌》說:「假如不能遵照上師所教而行,則應以委婉的語言推辭。」
│ │││ 還有,在我們這樣親近上師時,是要獲得上師的一分正法,如《大乘經莊嚴論》所說:「
│ │││ 我們依止善知識是為了獲得功德,分享上師的一分正法,而不是為了獲取財物。」
│ │││ 博朵瓦曾說:「阿難尊者(梵:Ananda)擔任大師佛陀的侍者時,由於念及後世的學佛者,所以立誓在
│ │││ 侍奉佛陀時,不論任何情況,既不會取用佛陀未穿著的法衣,亦不會食用佛陀剩下的食物,讓自己能在
│ │││ 任何時間自在親近佛陀(求取正法)。反觀,我們這些現今的學佛者,對於佛法毫不重視,但是卻對
│ │││ 上師給我們的一碗茶汁斤斤計較,以此來衡量自己在上師心中的地位,這正是一種墮落的表現。
│ │││ 親近上師的時間要多長,博朵瓦曾說:「一位弟子來到我這裡,我的負擔便會加重一分。一位離開,
│ │││ 我的負擔亦會減輕一分。但是,若離開上師便不能獲益,所以應在距離適中的地方,長期修習。」
│ ││├─戊四 依止善知識的功德
│ │││  親近善知識能令我們接近佛果,諸佛喜悅,未來不會缺乏善知識,不會墮落惡趣,不會被惡業、
│ │││ 煩惱壓制,由於對菩薩行具足正念,所以不會違反菩薩行,於是功德資糧便會不斷增長,能達成一切
│ │││ 暫時目標及究竟目標。由意樂(思想)、加行(行為)侍奉善知識之後,我們便能成就自他二利,
│ │││ 圓滿福德資糧及智慧資糧。《華嚴經》亦所說:「善男子,得善知識扶持的菩薩是不會墮落惡趣。
│ │││ 得善知識思念的菩薩是不會違越菩薩學處。得善知識關懷的菩薩,能夠勝出世間。侍奉善知識的菩薩,
│ │││ 其行為是不會忘失任何菩薩行。得善知識照顧的菩薩,是不會被惡業、煩惱戰勝。」又說:「善男子,
│ │││ 遵從善知識所教而行的菩薩,能得諸佛世尊歡喜。對善知識言教歡喜不違的菩薩,能接近一切種智位。
│ │││ 不懷疑善知識言教的菩薩,即能親近善知識。思念善知識的菩薩,一切目的皆能實現。」
│ │││  《不可思議秘密經》(梵:Arya-tathagatacintya-guhya-nirdesa-nama-mahayana-sutra。全名:聖如來秘密
│ │││ 不可思議大乘經;即漢譯大寶積經第三品:密跡金剛力士會。)說:「善男子、善女人,應以大恭敬心
│ │││ 依止、親近、侍奉、尊重善知識。若能這樣做,你的意念便會由聽聞善教而轉善,從而你的修持也會
│ │││ 轉善。由造善業而轉成善行,能令你們的善友喜悅,又因你們只會修善,不造惡業,所以不會為別人
│ │││ 或自己招感苦惱。由於能防護自己和他人,所以便能夠圓滿無上正覺之道,我們亦因此而有能力利益
│ │││ 誤入邪道的有情眾生。由此可知,菩薩依止上師即能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 │││  此外,侍奉善知識能減輕於惡趣所受的果報。侍奉善知識的行為能減輕這些苦果,僅於現世身心感受
│ │││ 輕微的損苦,又或在夢中感受(亦即重報輕受)。還有,侍奉善知識的利益非常巨大,譬如其所得的
│ │││ 利益比供養無量諸佛所生的善根更大。
│ │││ 《地藏經》(梵:Ksitigarbha-sutra)說:「得善知識護念的人,能淨除令他們於無量俱胝劫流轉惡趣
│ │││ 的業,這些惡業將會透過在現世感受瘟疫、饑荒等種種身、心損苦而淨除;又或僅由承受責駡或夢境等
│ │││ 小苦而淨除。他們在一天上午所種的善根,比向無量十方諸佛獻供、禮拜及守持學處所種的善根更多。
│ │││ 侍奉上師者能具足種種不可思議功德。」
│ │││ 又說:「應知一切諸佛的無量功德神變,皆是由如法依止善知識所生。所以,應像依止、親近、侍奉、
│ │││ 恭敬諸佛一樣來對待善知識。」
│ │││  《本生鬘》亦說:「有智慧的人不應遠離善士,應以調伏的態度依止善士。親近善士之後,
│ │││ 他們的功德就像微塵一樣,自然會黏著我們。」
│ │││  博朵瓦說:「我們許多人也犯了像破皮衣的過失。我們就像拖著破皮衣在路上行走一般,
│ │││ 皮衣只會沾滿污泥,而不會沾滿金泥。同樣,假如我們只是偶然親近善知識,便不能沾染他們的功德,
│ │││ 但是卻會沾染他們的一些小過失。所以必須時常不斷親近善知識。」
│ ││├─戊五 不依止善知識的過失
│ │││  若我們已接受某人為善知識,但卻不能如法依止,那不僅今生會被非人及疾病侵損,來世還會墮落惡
│ │││ 趣,在無盡的時間之中,身受無量痛苦。《金剛手灌頂續》(梵:Vajrapani-abhiseka-maha-tantra)說:「
│ │││ 世尊,譭謗軌範師的人,會招感什麼果報?世尊答道:金剛手,不要問這個問題,因為它的答案會令
│ │││ 天人和世間驚恐畏懼,但是,勇士秘密主,我也可以略說一二,應當諦聽。我說這種惡業所招感的果報
│ │││ ,便是生於任何難以忍受的地獄,還要留在那裡無量劫。所以在任何情況下,也不可譭謗軌範師。」
│ │││  《上師五十頌》亦說:「譭謗軌範師者是最極愚昧的人,他們將會死於毒物、魔眾、瘟疫、痳瘋、
│ │││ 熱病等疾病。又或被帝王、火災、毒蛇、水災、空行(梵:daka,指世間空行)、盜賊、非人、礙神
│ │││ (梵:Vighnayaka;音譯毗那夜迦。又作施礙、邪引天、歡喜天)所殺,死後還會墮落地獄。絕不可擾
│ │││ 亂軌範師的心意,若由愚癡而做出這種行為,便一定會在地獄中被烤炙,佛陀曾說:譭謗軌範師的人,
│ │││ 將會住於無間地獄等各種可怖的地獄之中。」
│ │││  大善巧成就論師寶生寂(梵:Ratnakarasanti;藏名:Santipa;又作寂靜論師)在所造的
│ │││ 《黑炎摩續難處釋》(梵:Sri-krsna-yamari-maha-tantra-raja-panjika-ratna-pradipa-nama)亦引用以下的
│ │││ 經文說明:「即使僅聽聞一句偈頌,但假如不把說法者奉為上師,將會轉生為狗一百次,之後還會受生
│ │││ 為下賤種性。」而且,未出生的功德將不會出生,而已出生的功德卻會退轉失壞。
│ │││ 正如《聖現住佛前三昧大乘經》所說:「假如弟子對上師心存怨恨,桀驁不馴,滿懷敵意,
│ │││ 便無法獲得功德。假如不能生起善知識與大師佛陀無異的想法者,同樣不能獲得功德。
│ │││ 若不尊敬第三乘的補特迦羅(即是大乘的菩薩)或說法的比丘;又或不以大師佛陀或上師的想法來看待
│ │││ 他們,那不但無法獲得未得的功德,還會把已得的功德白白浪費掉。由於對這些補特迦羅不恭敬,
│ │││ 我們心中的正法便會泯滅。」
│ │││  還有,假如我們親近惡知識及惡友伴,也會令功德逐漸減少,而各種過失則會增加,一切厭惡的事情
│ │││ 將會陸續出現,因此必須遠離他們。
│ │││ 《念住經》(梵:Sad-dharmanusmrty-upasthana-sutra;漢譯:正法念處經。)說:「
│ │││ 惡友是一切貪、瞋、癡的根本。他們就像一棵有毒的樹。」
│ │││ 《大般涅槃經》(梵:Maha-parinirvana-sutra)亦說菩薩不害怕狂象,但是卻害怕惡友,因為狂象只能
│ │││ 摧毀肉身,但惡友卻能把善法和清淨心一起摧毀。經中又說狂象能摧毀色身,惡友能摧毀法身,
│ │││ 還說前者不能把我們擲入惡趣,而後者卻肯定可以。
│ │││  《諦者品》也說:「心靈被惡友操縱的人,就像被毒蛇侵襲,由於他們已捨棄像除毒妙藥一般的
│ │││ 善知識,所以縱使能夠聽聞寶貴的妙法,可是仍會墜進放逸的大深淵之中。」
│ │││  《親友書》亦說:「智者不應與無信心,慳吝、說謊、挑撥離間的人交友,不應與惡人結伴同行。
│ │││ 假如親近這些惡人,即使自己沒有作惡,也會令人產生懷疑,從而產生不愉快的事情。
│ │││ 假如我們親近那些不應親近的人,自己也會因此蒙上過失,就像把塗了毒藥的箭放進一般的箭袋之中,
│ │││ 便會令其他無毒的箭沾上毒藥。」由於親近惡知識,我們不但不能減輕先前已有的「性罪」和「遮罪」
│ │││ 惡行,更會令新的「性罪」和「遮罪」惡行增加。
│ │││ 格西仲敦巴說:「下等人若與上等人同行,最多亦只能變成中等人,但是,上等人若與下等人同行,
│ │││ 很快便會成為下等人的一份子。」
│ ││└─戊六 總結上述五者的意義
│ ││  所以,應知上文所說的教授便是舉世推崇的「上師瑜伽」(這裡所說的「上師瑜伽」是指一心修習依止
│ ││ 善知識的法門,並把這些法門應用於修持。)然而,若我們只是修學某種所緣境一次的話,便完全沒有作
│ ││ 用可言。所以在我們至心修持正法時,必須長時親近能無謬引導我們的殊勝善知識,又應像伽喀瓦
│ ││ (藏:mchad ka ba)所說:「在依止上師時,也會有捨棄上師的危險。」
│ ││ 意思是說,若我們不懂得依止的方法,不僅無益可得,反會有所損失,所以這些依止善知識的法規,
│ ││ 確是究竟願欲的根本,遠比其他一切事情重要。
│ ││ 有見及此,本人(宗喀巴)特引用各種容易明白且具啟發性的無垢經論,並以勤行經義的善士語教作為
│ ││ 嚴飾,對此作出概要的說明。詳細可從其他教典得知。」
│ ││  我們的煩惱非常粗重,有一些聞法者雖然從許多善知識處聽法,但由於他們不懂得依止上師的方法,
│ ││ 又或知而不行,所以反而會引起無數不如法依止上師的罪行,而且難以生起懺悔過往罪行,及防止未來
│ ││ 造罪之心,所以當我們已明瞭上述種種利益及過失後,便要屢屢思維它們的意義。
│ ││ 那些在過去多生從未如法依止善知識之輩,應當至心懺悔及防止造罪,還要盡力實修那些令自己成為合宜
│ ││ 法器的教法,反覆思維善知識的圓滿德相。應廣大發願啟請,積集褔慧資糧,以此作為我們在未證佛果
│ ││ 菩提之前,能獲得這種善知識照顧之因。能夠這樣做的話,我們很快便會變得像勇猛至極的佛子常啼,
│ ││ 與及尋求善知識永不厭足的善財童子一般。(佛子常啼亦即常啼菩薩。梵:Sadaprarudita。又作普慈菩薩、
│ ││ 常悲菩薩。這位菩薩因見濁世有情身受苦惱,所以時常悲哀哭泣,故名常啼。這位菩薩具大勇猛心,
│ ││ 修習般若波羅蜜妙行。他在夢中得聞東方有般若波羅蜜大法,因此東行求法途中為供養其師而賣身,
│ ││ 最後得見曇無竭菩薩,求得妙法。「佛子」又作「勝者子」亦即「菩薩」。)
├─┼┼───  第五節 修習軌理
│ │└─丁二 略說修習之法(修習軌理) 分二
│ │  修習之法分為兩部分:(一)正說修習之法。(二)破斥錯誤的修習觀念。
│ │ ┌─戊一 正說修習之法 分二
│ │ │  正說修習之法分二:(一)座中修法。(二)座間修法。
│ │ │┌─己一 座中修法 分三
│ │ ││  座中正修之法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結行。
│ │ ││┌─庚一 加行 分六
│ │ │││  依金洲大師的傳記所說,加行(即是準備修法)共有六種,此即:
│ │ │││┌─辛一
│ │ ││││妥善清掃住處,整齊地陳設佛身、佛語、佛意的象徵物(即是佛像、經典、佛塔等)。
│ │ │││├─辛二
│ │ ││││端正地擺設各種非由欺詐、諂媚手段獲得的供物。
│ │ │││├─辛三
│ │ ││││以適當的姿勢坐在舒適的坐墊之上,足結跏趺坐或半跏趺坐,令自心契入皈依、發菩提心的修法。
│ │ ││││ 如無著在《聲聞地》(梵:Yoga-carya-bhumausravaka-bhumi;全名:瑜伽師地聲聞地品;即漢譯
│ │ ││││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品。)說:「以結跏趺坐或自己所喜歡的坐姿,坐於法座或低座上,
│ │ ││││ 以此淨除貪求欲塵等障蓋,並以經行來淨除內心的昏睡障蓋。」
│ │ │││├─辛四
│ │ ││││觀想「甚深見派」與「廣大行派」的歷代傳承上師、無量諸佛、菩薩聖眾、獨覺、聲聞
│ │ ││││ 與及安住佛語大眾(即是受佛教誠的勇父、勇母及護法大眾),安坐面前虛空之中,
│ │ ││││ 作為積集福、慧的資糧田。
│ │ │││├─辛五 普賢七支偈 分七
│ │ ││││假如在我們的心中缺乏積集資糧、淨治罪障這兩種生起道軌的助緣,即使我們辛勤修道軌的正因,
│ │ ││││ 亦難以生起道軌。所以我們必須以能總攝積資、淨障扼要的「七支」來淨治自心相續。
│ │ ││││┌─壬一 禮敬支 分三
│ │ │││││  是包含身禮敬、語禮敬、意禮敬。亦即《普賢行願》(梵:Samantabhadra-carya-pranidhana)
│ │ │││││ 的第一頌所說:「所有十方世界中,遊於三世人獅子,我以清淨身語意,遍禮一切悉無餘。」
│ │ │││││ (《廣論》原文並未引錄整體七支願文,現依原文補足以便閱讀。)
│ │ │││││ 頌意是說應以身語意三門至誠敬禮,而非依從別人的做法,應以過去、未來、現在三時出現於
│ │ │││││ 世的十方一切諸佛作為修習物件,而非以一方世界或一時的佛陀為修習物件。
│ │ │││││ 智軍阿闍黎(藏:Ye shes de)在釋論(普賢願文四種注釋攝義)中說:「即使頂禮一尊佛陀,
│ │ │││││ 已能獲得無量福德,何況在頂禮時觀想數量這樣龐大的佛陀呢?」
│ │ │││││┌─癸一 身禮敬
│ │ ││││││  第二頌:「以彼普賢行願力,一切如來意現前,一身復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塵數佛。」
│ │ ││││││ 這一頌是特別描述三門禮敬中的「身禮敬」。
│ │ ││││││ 在觀想十方三時一切諸佛時,心意所觀的境象應像真實眼見一般。
│ │ ││││││ 在頂禮時,應想自身分出數量等同諸佛刹士微塵的身體來進行敬禮,還有在開始時,應由
│ │ ││││││ 深信禮敬對象普賢妙行的力量發動。智軍阿闍黎說:「即使以一具身體禮敬,已能獲得極大
│ │ ││││││ 福德,何況以數量這樣龐大的身體禮敬呢?」
│ │ │││││├─癸二 意禮敬
│ │ ││││││  第三頌:「於一塵中塵數佛,各住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亦復然,我信諸佛皆充滿。」
│ │ ││││││ 這一頌是描述三門禮敬中的「意禮敬」。
│ │ ││││││ 在每一顆微塵之上,均有與一切微塵同等數量的佛陀安坐,而每位佛陀皆有菩薩周恒圍繞。
│ │ ││││││ 由憶念諸佛功德而生起信解而進行「意禮敬」。
│ │ │││││└─癸三 語禮敬
│ │ │││││  下一頌:「諸功德海讚無盡,普以音支大海聲,稱揚一切佛功德,我今讚歎諸善逝。」
│ │ │││││ 先隨經文觀想從無量身體各各化出無量頭顱,再從每個頭顱各自化出無量舌頭,各以悅耳妙音
│ │ │││││ 讚揚諸佛無盡功德而進行「語禮敬」。頌中的「音」是指讚文;而「音」的「支」(支分)
│ │ │││││ 就是它的「因」,也就是舌頭;「海」是繁多的辭藻。
│ │ ││││├─壬二 供養支 分二
│ │ │││││  第二「供養支」分為「有上供」和「無上供」兩類。
│ │ │││││┌─癸一 有上供
│ │ ││││││  以下兩頌是描述「有上供」:
│ │ ││││││ 「以諸妙華勝華鬘,伎樂塗香勝傘蓋,最勝燈明妙燒香,我悉供養諸如來。
│ │ ││││││  諸妙衣服最勝香,末香積等妙高峰,一切最勝莊嚴聚,我悉供養諸如來。」頌中的
│ │ ││││││┌「妙華」是指人界、天界等地的殊妙散花(意指折下來的花朵或花瓣)。
│ │ ││││││├「鬘」是把各種花朵交替串連一起,以上兩者是包括各種真實或意想的花朵。
│ │ ││││││├「伎樂」是指絃樂器、管樂器及敲擊樂器。
│ │ ││││││├「塗香」是塗敷身體的上等香料。
│ │ ││││││├「勝傘蓋」是最高級的傘蓋。
│ │ ││││││├「燈明」是包括發光的摩尼寶珠和酥油燈等各種芳香明亮的燈燭。
│ │ ││││││├「燒香」是指一種香料或混合多種香料的燒香。
│ │ ││││││├「諸妙衣服」是指在一切衣服之中最上等的衣服。
│ │ ││││││├「最勝香」是指供杯之中的香水,包括由各種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香味薰成的香水。
│ │ ││││││├「末香」(即香粉)高廣等同妙高山〔梵:Sumeru。亦即須彌山、須彌盧山。意譯妙高山、
│ │ │││││││善高山、善積山、妙光山,佛教宇宙觀說此山是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周圍有八山、
│ │ │││││││八海環繞,由此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據《長阿含經》閻浮提洲品所載,須彌山高出
│ │ │││││││水面八萬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達八萬四千由旬。其山直上,無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
│ │ │││││││此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宮殿,山基有純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級「七寶階道」;
│ │ │││││││夾道兩旁有七重寶牆、七重欄楣、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其間之門、牆、窗、欄、樹等,皆
│ │ │││││││為金、銀、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風四起,無數奇烏相和而鳴,諸鬼神住於其中
│ │ │││││││。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宮,為帝釋天的居處。〕這些置於囊中的香末,可用來拋撒或焚燒,
│ │ │││││││又可用作分配繪畫曼陀羅(梵:mandala)的彩粉堆。
│ │ ││││││└「聚」是說上述所有供物應要多不勝數、莊嚴悅目和千差萬別。
│ │ │││││└─癸二 無上供
│ │ │││││  下一頌:「所有無上廣大供,我悉供養諸如來。深心信受賢行力,頂禮供養諸如來。」
│ │ │││││ 是描述「無上供」;有上供是世人的供物,所以無上供便是由菩薩等的神力變成的勝妙供物。
│ │ │││││  後兩句頌文(深心信受賢行力,頂禮供養諸如來)應加於上述沒有這兩句的偈頌之中。
│ │ │││││ 文意是指發心及接受禮敬、供養的對象。
│ │ ││││├─壬三 悔罪支
│ │ │││││  下一頌:「我由貪瞋癡增上,從身語意之所起,所造一切諸罪惡,我今一一皆悔除。」
│ │ │││││ 是描述第三「悔罪支」。罪惡的本質便是(貪瞋癡)三毒令我們運用身語意三門造業,
│ │ │││││ 其中可分為自作、教他或見作隨喜。所以頌文是以「一切諸罪惡」來總攝這三者。
│ │ │││││ 要懺悔罪惡便要憶念往昔罪惡的過失而生追悔,以後不再犯之心,誠心懺除罪惡。
│ │ │││││ 這樣便會令過往所造的罪惡不再擴展,在未來亦不會染犯。
│ │ ││││├─壬四 隨喜支
│ │ │││││  下一頌:「十方一切佛菩薩,獨覺有學及無學,一切趣中諸有情,所有福善我隨喜。」
│ │ │││││ 是描述第四「隨喜支」。「隨喜」是指憶念五種補特迦羅(即是在佛、菩薩、獨覺、有學聲聞
│ │ │││││ 、無學聲聞)的賢善利益,而修習像窮人發現寶藏一般的歡喜心。
│ │ ││││├─壬五 勸請轉法輪支
│ │ │││││  下一頌:「十方所有世間燈,達證佛果得無滯,我今勸請諸世尊,轉動無上妙法輪。」
│ │ │││││ 是描述第五「勸請轉法輪支」。勸請轉法輪是觀想自身分出數量等同十方諸佛的身體,
│ │ │││││ 勸請諸佛說法。諸佛是住於十方佛土之中,他們現證菩提後不久,便即說法,而且獲得無滯著
│ │ │││││ 、無障礙的智慧。智軍阿闍黎論中(普賢願文四種注釋攝義)所引的頌文,是作「現證菩提」
│ │ │││││ (而非「達證佛果」)來解釋。
│ │ ││││├─壬六 請住世支
│ │ │││││  下一頌:「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合掌而勸請,利樂一切有情故,唯願久住刹塵劫。」
│ │ │││││ 是描述第六「請住世支」。請住世是觀想自身分出無數身體,在十方刹土中,祈請要示現
│ │ │││││ 般涅槃的佛陀,為成就一切眾生的現前安樂和究竟利益,長住佛土微塵數劫。
│ │ ││││└─壬七 廻向支
│ │ ││││  下一頌:「敬禮供養悔露罪,隨喜勸轉請住世,盡我所積少善根,一切廻向大菩提。」
│ │ ││││ 是描述第七「廻向支」。廻向是令以上六支所顯明的一切善根,永遠不會罄盡,因為我們以猛厲
│ │ ││││ 的發願把這些善根,廻向自他一切有情,作為成就菩提之因。我們要這樣瞭解這些頌文的意思,
│ │ ││││ 同時要遠離散亂。如文句所說,徐徐念誦,這樣便能獲得無量福聚。
│ │ ││││ 實行禮敬、供養、隨喜、勸請轉法輪、請住世五支,是積集順緣資糧。懺悔支是去除違緣罪障。
│ │ ││││ 但是隨喜支的其中一部分,即是對自己的善行修習歡喜心,亦能令自己的善法增長。
│ │ ││││ 即使我們由積集、淨治、增長所獲得的善法甚為微小,但是透過廻向便能夠令它們增長廣大。
│ │ ││││ 縱使現前生起的善果將盡,但是廻向也能令它們永不窮盡。
│ │ ││││ 總而言之,七支可歸納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這三種事情之中。
│ │ │││└─辛六 曼達供
│ │ │││  然後,心中應明顯現起所緣境而呈獻「曼達供」,然後如下文所說,猛厲發願,進行多次啟請:
│ │ │││「祈請加持我與一切如母有情,從不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息滅。
│ │ │││ 祈請加持從恭敬善知識起,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順易生起。
│ │ │││ 祈請加持息滅一切內外障難。」(以上的啟請文是稱為「三大事啟請」,又作「三事求加」;
│ │ │││ 藏:Don chenpo gsum la gsol ba 'debs pa。通常曼達供是屬於第五種加行,亦即七支修法,
│ │ │││ 但格魯派大師妙音笑(Jam dbyangs bzhad pa)卻說曼達供是在第六加行之中呈獻。)
│ │ ││├─庚二 正行 分二
│ │ │││  正行分二:(一)總體修法。(二)此處修法(依止善知識的專門修法)。
│ │ │││┌─辛一 總體修法
│ │ ││││  所謂「修」(藏:sgom pa)的意思,便是令心屢屢專住於「善所緣」(所緣 sgom bya。
│ │ ││││ 又作所修境、所緣境。即是修習止觀時,意識所攀緣的物件),由此保任(藏:skyong)所緣
│ │ ││││ 及特殊的行相(藏:rnam pa。據《廣論》英譯本的注釋所說,此處的「行相」是分為「境行相」
│ │ ││││ 、「有境行相」兩種:
│ │ ││││┌境行相 yul gyi rnam pa:是指與佛陀無別的上師;
│ │ ││││└有境行相 yul can gyi rnam pa:是指行者自心定解上師是佛的信心。)
│ │ ││││  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是受自心操控,而不能操控自心,而且我們的心易被煩惱等障礙蒙蔽,
│ │ ││││ 從而產生各種罪過,所以「修」的意思便是為了操控自心,讓自心可供使用,也就是能按照自己
│ │ ││││ 的意願,令心安住善所緣境。但是,若我們在修時不停轉換所緣,隨意修習各種善所緣境,而不
│ │ ││││ 按照一定的次序,這樣便不能以這種方法來修習所緣,最後,還大大障礙令心如願安住善所緣境
│ │ ││││ 的能力。假如我們一開始便養成這種習慣,那我們一生的善法行持便會完全錯誤。
│ │ ││││ 所以首先必須確定修習所緣的數量和次序,然後屢屢思維,堅決發誓:「除了已決定的事情外,
│ │ ││││ 決不修習其他東西。」應具足正念正知,既不增多亦不減少,按照已決定的事情修習。
│ │ │││└─辛二 此處修法(依止善知識的專門修法)
│ │ │││  先應思維依止善知識能快速達成佛果等利益,與及不依善知識能引生現世後世苦惱等過失。
│ │ │││ 應生起防護心,這樣思維多次:「我決不容許自己計較上師的過失。」應根據自己所知道的事情,
│ │ │││ 來思維上師的戒定慧及博學多聞等功德,在我們未生起具清晰行相的信心之前,必須不斷修習。
│ │ │││ 然後,再依照上文所引的經典,思維上師對我們已有及將有的恩德。
│ │ │││ 在我們心中未生起恭敬之前,仍要這樣修習。
│ │ ││└─庚三 結行
│ │ ││  應以《普賢行願》及《七十願》(梵:Pranidhana-saptati-nama-gatha;又作:七十誓願頌。)等願文
│ │ ││ ,把我們所積集的善根功德,以大願力廻向作為成就現前和究竟的目標。
│ │ ││ 在黎明前、上午、下午、黃昏等四座皆要這樣修習。但是,若我們在初時的修習時間過長,
│ │ ││ 便容易被沉沒(藏:bying ba)和掉舉(藏:rgod pa)影響,若養成這種習慣的話,便會難以改正,
│ │ ││ 所以應分多座修習,而且時間要短。當我們還想修下去時候,若能結座,心中便會渴望下次上座修習
│ │ ││ ,否則便會像以下所說一般:「看見座墊即會感到嘔心。」當我們的修習有點堅固後,
│ │ ││ 便可以逐漸延長時間。應令每座修法遠離過緊或過鬆的修持過失,這樣便會令障礙減少,
│ │ ││ 並能克服疲倦和昏、沉等毛病。
│ │ │└─己二 座間修法 分二
│ │ │  座間修法分二:(一)結合引導。(二)學習四種資糧。
│ │ │ ┌─庚一 結合引導
│ │ │ │  總而言之,在座間(即是座與座之間的時間)是有許多可做的事情,如禮拜、旋繞經行,念誦等
│ │ │ │ 等,但此處主要是指我們在座中精勤修習完畢之後,若不能繼續依止正念、正知,任隨我們所修習
│ │ │ │ 的「所緣境」及「行相」完全散失,我們的進境便會微乎其微。所以即使在座間也要研讀開示所修
│ │ │ │ 法義的教法,並應時時憶念,又應以多種方法來積集引生功德的順緣資糧,以多種方法來淨除違緣
│ │ │ │ 罪障。善用自己所知道的事情,盡力守護已受持的戒律,乃是一切的基礎。此外,有把奉行:
│ │ │ │(1)於所緣境及其行相修心;
│ │ │ │(2)守持戒律;
│ │ │ │(3)積集資糧。
│ │ │ │ 稱為「結合教授」(藏:bsgril;又作「三合引導」)。
│ │ │ └─庚二 學習四種資糧 分四
│ │ │  除此以外,還要學習四種容易引生奢摩他道(止道)和毗缽舍那道(觀道)之因的資糧,亦即:
│ │ │ (一)密護根門、(二)正知而行、(三)飲食知量、(三)勤修不非時睡的瑜伽和睡時的正確修法。
│ │ │  ┌─辛一 密護根門 分四
│ │ │  │  此處分為五部分。先說:
│ │ │  │┌─壬一 「以什麼來防護」根門
│ │ │  ││  這就是以「常護正念」及「正念相續不斷」來防護根門。
│ │ │  ││┌第一「常護正念」是指反覆修持正念,絕不忘記防護根門的教法及其餘三種資糧。
│ │ │  ││└第二「正念相續不斷」是指恒常不斷殷重修持正念。
│ │ │  │├─壬二 「所防護的是什麼」
│ │ │  ││  這就是六種根門(眼、耳、鼻、舌、身、意)。
│ │ │  │├─壬三 「防護六根的什麼事情」
│ │ │  ││  這就是六種悅意境,和六種不悅意境(即是悅意及不悅意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
│ │ │  │└─壬四 防護根門的方法 分二
│ │ │  │ ┌─癸一 守護根門
│ │ │  │ │  由根、境(相接觸)生起六識後,意識便會對六種悅意境生起「貪」;而對六種不悅境
│ │ │  │ │ 生起「瞋」。所以「守護根門」的意思就是盡力保護自心遠離貪瞋,不讓它們產生。
│ │ │  │ └─癸二 以六根修持防護
│ │ │  │  便是真正遮止根門,譬如在(眼根)看見能引生煩惱的外境時,不讓根門攀緣它們。
│ │ │  │ 「守護根門」的意思便是
│ │ │  │ 不作意六境(舊作「不取行相」);亦不分別它們(舊作「不取隨好」),
│ │ │  │ 甚至因「忘念」及煩惱十分強盛而生起罪惡心時,也能透過防護來把它止息。
│ │ │  │┌「作意」即是有意或無意看見及作意色法等不應觀看的境相。
│ │ │  │├「分別」是指六識看見能引生貪瞋癡的六境後,意識對六境的執著,又或即使從未看見六境,
│ │ │  ││ 但是由別人聽聞這些事情而產生分別臆想。
│ │ │  │└「防護」是指保護心意免受污染,令心住於「善性」或「無記性」(藏:lung ma bstan。即是
│ │ │  │ 非善非惡的中性狀態)的事情之上。當心意住於「無覆無記性」時,並不是心意執持善所緣境的
│ │ │  │ 時候,而是住於威儀等時位。
│ │ │  ├─辛二 正知而行 分二
│ │ │  │  正知而行分二:(一)行所依事;(二)於所依事作正知行。
│ │ │  │┌─壬一 行所依事(行的所依基礎是什麼) 分二
│ │ │  ││  「行所依事」(行的所依基礎是什麼)分二:(一)五種行動業;(二)五種受用業。
│ │ │  ││┌─癸一 五種行動業 分五
│ │ │  │││  「五種行動業」便是:
│ │ │  │││┌─子一  身事業──外出前往市鎮、寺院或其他其方,又從這些地方回來。
│ │ │  │││├─子二  眼事業──因無意看見各種外境而略作觀視,與及有意觀看它們而詳盡觀視。
│ │ │  │││├─子三 支節事業──屈伸手足四肢關節。
│ │ │  │││├─子四 衣缽事業──受持及使用三衣、缽盂。
│ │ │  │││└─子五 乞食事業──飲食等事情。
│ │ │  ││└─癸二 五種受用業(寺院內的事業) 分五
│ │ │  ││  五種寺院內的事業(五種受用業)是:
│ │ │  ││ ┌─子一 身事業
│ │ │  ││ │ 「行」指前往教法相同者處,為求法行於道上。
│ │ │  ││ │ 「住」是指站在前往會面者;又或親教師、軌範師、上師等教法相同者之前。
│ │ │  ││ │ 「坐」是指在座墊等地方結跏趺坐。
│ │ │  ││ ├─子二 語事業
│ │ │  ││ │ 為求取過往未獲得的十二分教口傳,或為瞭解這些教法;或誦讀自己已獲得的教法;
│ │ │  ││ │ 或為他人說法;又或跟別人議論教法,令他們歡喜精進。
│ │ │  ││ ├─子三 意事業
│ │ │  ││ │ 於中夜時分睡眠時;或隱居於靜處時,默然不語,思維所聽聞的法義;或依「九心」
│ │ │  ││ │ (寂止奢摩他修法所說的「九住心」)修持「三摩地」(藏:ting nge 'dzin。又作三昧、
│ │ │  ││ │ 三摩帝。意譯為等持、正定。是遠離昏沉掉舉,心專住一境的之精神作用);或勤修
│ │ │  ││ │ 「毗缽舍那」(藏:lhag mthong。又作勝觀、觀);又或在炎熱季節,極感疲倦,欲於不
│ │ │  ││ │ 適當的時間睡眠時,進行某些事情來驅除睡意。
│ │ │  ││ ├─子四 晝事業
│ │ │  ││ └─子五 夜事業
│ │ │  ││  不會在晝間、初夜、後夜睡眠,這些事業也是「身事業」和「語事業」,而上文所說的
│ │ │  ││ 「於中夜時分睡眠」,僅是夜事業和意事業。
│ │ │  │└─壬二 於所依事作正知行 分四
│ │ │  │  於上述十種所依事作正知行的意思便是:在開始進行「行動業」或「受用業」之前,先要對這
│ │ │  │ 種事業建立「正念」(藏:dran pa)及「不放逸行」(藏:bag yod pa,意即謹慎從事)。
│ │ │  │ 由這兩者攝持而觀察環境的因素和進行的方法,然後再根據我們的結論來考慮及認識環境。
│ │ │  │ 這裡又分為四種要處:
│ │ │  │ ┌─癸一 基要
│ │ │  │ │應觀察身業等十種所依,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及進行的方法,然後根據所得的結論來考慮環境。
│ │ │  │ │ 以往返事業為例,應瞭解律典所說的往返方式,然後在往返時應思維現在要進行這些事情。
│ │ │  │ ├─癸二 方要
│ │ │  │ │ 應觀察所去之處會發生什麼事情及進行的方法,然後再根據所得的結論來考慮環境。
│ │ │  │ │ 例如在外出時,不應前往買酒等五種地方(又作「五非應行處」。依妙音笑大師所說,
│ │ │  │ │ 這五種地方為:買酒處、不當屠宰處、淫女處、帝王處、正當屠宰處),
│ │ │  │ │ 於外出時,對可前往的地方要具有正知。
│ │ │  │ ├─癸三 時要
│ │ │  │ │ 應觀察於不同時位會發生什麼事情及進行的方法,然後再根據所得的結論來考慮環境。
│ │ │  │ │ 例如要知道上午才適合前往市鎮,但是在下午則不宜,到時便要具足正知,依法而行。
│ │ │  │ └─癸四 事要
│ │ │  │  應觀察任何所做的事情,會發生什麼事情及進行的方法,然後再根據所得的結論來考慮環境。
│ │ │  │ 譬如,在外出時應憶念「應以極嚴謹的態度進入他人居家」等各種行走律儀。
│ │ │  │  總之,應憶念一切晝間和夜間的威儀,要知道什麼應作而什麼不應作。
│ │ │  │ 在從事應作的事情或遠離不應作的事情時,應具足「現在我正從事這種事情或遠離這種事情」
│ │ │  │ 的正知。假如能夠這樣做,據說現世便不會被違法罪過染污。
│ │ │  │ 死後亦不會墮入惡趣,並能獲得尚未證得的各種道軌證德資糧。
│ │ │  │ 我在「正知而行」及「密護根門」二段,是依照聖無著所引錄的佛經及解釋整理而成。
│ │ │  │ 若能努力修持這兩者,對增長一切善行可說無與倫比,特別是能夠令戒律完全清淨,
│ │ │  │ 並能迅速成就由「止」、「觀」所成的「無分別三摩地」。所以應努力學習。
│ │ │  ├─辛三 飲食知量 分四
│ │ │  │┌─壬一 食不過少
│ │ │  ││ 吃得太少便會饑餓,還會影響健康,沒有力量修習善業。所以「食不過少」的意思是指食物
│ │ │  ││ 的份量要足以令我們在明天用膳前,不會受挨饑抵餓。
│ │ │  │├─壬二 食不過多
│ │ │  ││ 吃得太多會令我們的身體沉重遲鈍,如負重擔,呼吸困難,還會令睡眠和昏沉加強,
│ │ │  ││ 任何事情也無法勝任,這樣便無力斷除煩惱。
│ │ │  │├─壬三 食用易消化及有益的食品
│ │ │  ││ 這種飲食能把舊時由飲食引起的苦受完全消除。
│ │ │  │└─壬四 食用不會引生煩惱的合宜食品
│ │ │  │  這種飲食能令我們不造罪行,處於安樂之中。對治貪著飲食的方法,便是修習飲食的過患。
│ │ │  │  飲食的過患有三種:
│ │ │  │┌由受用因所生的過患:應思維一切如何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只要經過咀嚼,並被唾液沾濕,
│ │ │  ││ 便會變得像嘔吐物一般。
│ │ │  │├由食消化所生的過患:應思維任何飲食,到了中夜或後夜便會被消化,再造成體內的血、肉等
│ │ │  ││ 大種原素,其餘則會變成大使和小便貯存於下身,每一天也要把它們排出體外。
│ │ │  ││ 應思維這種食物會引生多少疾病。
│ │ │  │└由尋求飲食所生的過患。又分為五種:
│ │ │  │ ┌求取飲食過患:為獲得食物及食緣(即耕種、畜牧、捕魚等活動),必須付出極大努力,
│ │ │  │ │ 且要忍受冷熱之苦,若不成功便會痛苦遺憾,即使成功亦會害怕被搶奪或被浪費掉,
│ │ │  │ │ 於是又要為保護它們而歷盡艱苦。
│ │ │  │ ├親友侵損過患:親如父子也會為了食物而反目成仇,互相爭鬥。
│ │ │  │ ├不知滿足過患:由於對食物的追求增加,令帝王國君之輩互相交戰而遭受大苦。
│ │ │  │ ├無自在過患:依靠別人而獲得食物的人,要為主人打擊敵人而身受大苦。
│ │ │  │ └從惡行出生過患:為了飲食及食緣,積聚身語意三門罪惡,在臨終時想起自己的罪行,
│ │ │  │   心生追悔。死後更會墮入惡趣。
│ │ │  │  儘管是這樣,飲食仍有一點益處,畢竟我們的身體要依靠飲食來維持。
│ │ │  │ 所以應思維:「只是為求養身而依賴飲食,實不合理。應為了修習清淨梵行才去滋養身體。
│ │ │  │ 施主和實行佈施的人,也是為求殊勝的果報,而把他們嘔心瀝血,辛勞所得的食物施贈給我,
│ │ │  │ 所以必須不負他們所望,令他們接待大果報。」應念寂天在《集學論》所說,受用飲食時,
│ │ │  │ 應思維是為了饒益施主和體內的蟲類,現在先以財施來攝受這些眾生,
│ │ │  │ 而未來將以正法來攝受它們,並當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
│ │ │  │ 龍樹在《親友書》(梵:Suhrl-lekha)亦說:「應知飲食是像藥物一樣,食時應離貪瞋心,
│ │ │  │ 只是為了維持身體,非為驕慢或壯健而食。」
│ │ │  └─辛四 勤修不非時睡的瑜伽和睡時的正確修法
│ │ │ 《親友書》(梵:Suhrl-lekha)說:「種姓主,智者在整日,及夜間的初分、後分修習善法後,
│ │ │ 在這段中間的時間,也要具足正念而睡眠,即使睡眠的時間也不可以浪費。」
│ │ │ 「整日」及「夜間的初分、後分」是指在座中及座間也要這樣修習。
│ │ │ 所以正如前文所說,在行時或坐時亦要把心中的「五蓋」(貪欲蓋、瞋恚蓋、昏眠蓋、掉悔蓋、疑蓋,
│ │ │ 這五種煩惱能覆蓋心性,令善法不生)完全淨除,不要讓它空過。
│ │ │  「密護根門」、「正知而行」及「勤修不非時睡」三者均具有座中、座間兩類教法;
│ │ │ 而此處是說座間的修法。睡眠的行儀是在座間發生,所以切勿讓它無義空過。
│ │ │  應該怎樣睡眠呢?應於晝間及夜間三分的初分修習善行;到了中分的時候便要睡眠,蓋因睡眠能增長
│ │ │ 體內那些能由睡眠而得益的大種元素。若我們能這樣調養身體,對於運用兩種精進(即是恒常加行精進
│ │ │  rtag sbyor 及殷重加行精進 gus sbyor)來修習善法便會極為有用,還會非常有益。
│ │ │ 在將要入睡時應離開禪房洗濯雙足,然後返回房內以右脅側臥,左腳疊在右腳之上,猶如獅子的睡姿。
│ │ │ 獅子臥姿的意思是指獅子在百獸之中,其克敵制勝的力量、自信和毅力最為強大;
│ │ │ 同樣,精進修持睡眠瑜伽的人,也要以種種大力,克服障礙!
│ │ │ 所以應像獅子一般眠息,而不是像餓鬼(俯臥)、天人(仰臥)或為欲所縛者(左脅臥)的睡姿,
│ │ │ 蓋因這些有情皆是懈怠懶惰,精進薄弱,克敵力量微小。
│ │ │  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右脅獅子臥能自然令身體不鬆懈,即使在熟睡時也不會忘失正念,睡眠不會厚重
│ │ │ ,而且不會做惡夢,若採用其他睡姿,便會產生出所有一切上述四者相反的過失。入睡的意樂有四種:
│ │ │┌光明想:首先認持光明的形相,然後由觀想光明而入睡。這種修法能令我們在入睡時,
│ │ ││ 心中不會生起黑暗。
│ │ │├正念:即是由聞、思、修習善法正義之念,在未入睡前應隨逐這種正念而修。
│ │ │├正知:以這種方法修習正念時,假如有任何煩惱生起,便會察覺並把煩惱斷除,不會順從它們。
│ │ │└起想 「起想」有三種:
│ │ │ ┌第一種起想是不讓自心被睡眠完全覆蓋,應以精進攝持自心,如同受驚野鹿,絕不熟睡,這種修法
│ │ │ │ 能除沉重的睡眠,能令我們醒覺而不會睡眠過度。
│ │ │ ├第二種起想是念思:「應如佛世尊所說,時常保持醒覺而修。」
│ │ │ │ 然後猛厲發願:永不違越佛陀所開許的獅子臥姿。
│ │ │ └第三種起想是要思念:「明天也要像今日一般,勤修不睡及善法。」
│ │ │   這樣便能令修善意樂相續不斷,即使忘失,仍要不斷努力勤修,令願力更趨堅固。
│ │ │ 若我們的飲食、睡眠能依這種有意義的方式進行,令它們不受罪行所染,便決不會把這麼多的壽命被
│ │ │ 白白浪費。我在此處是像聖無著一般,引用經典來進行抉擇解釋,除了座中正修的特殊修法之外,
│ │ │ 從本章至「毗缽舍那」之間的一切初中後(指前行、正行、結行)及座間行法,均已作出說明。
│ │ │ 座間行法的解釋至此結束。
│ │ └─戊二 破斥錯誤的修習觀念
│ │○一些尚未通達經論皆是實修教授的人會這樣說:「在修道時,僅應該進行『安住修』(藏:'jog sgom),
│ │ 不應對所緣境進行反復觀察。因為在聞、思的時候才要用『觀慧』(藏: sor sor rtog pa'i shes rab。或作分別
│ │ 慧)反復進行觀察 (藏:dpyad pa。又作觀擇、思擇。亦即進行分析抉擇)。還有反復觀察能障礙未來成就
│ │ 佛果:因為分別思維會執著實有相。」
│ │◎這種說法實屬胡說八道,對於修持的扼要可謂全不瞭解。彌勒菩薩在《大乘經莊嚴論》說:「
│ │ 先依聽聞如理作意。由修習如理作意而引生以真實性為所緣境的殊勝智慧。」
│ │ 意思是指我們應運用「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聽聞的法義,由此才能引生現觀「真實性」的「修所成慧」。
│ │  所以我們首先應從他人聽聞自己所要修持之法,透過別人來獲得瞭解(即是透過別人的解釋而獲得間接的
│ │ 認識)。然後再運用聖教和正理,如理思維所聽聞的法義,由自己的能力取得定解(即是透過自己的思維
│ │ 分析而獲得直接的瞭解)。若我們能以這種聞、思來決定當初所要修持的法義,沒有懷疑,然後再對它反覆
│ │ 純熟串習,這樣便稱為「修」(藏:sgom pa)。所以我們同時需要屢屢不斷的「觀察修」及不作觀察的
│ │ 「安住修」,因為「修」是分為不觀察而安住聞思所抉擇的法義,與及由觀慧思擇法義兩種。
│ │ 假如認定凡是修習皆是「安住修」,這就好像手中拿著一粒青稞,便聲言所有青稞也是這樣。
│ │ 還有,正如「聞所成慧」是以聽聞為先,「思所成慧」則以思維為先,同樣「修所成慧」也是以修習為先。
│ │ 如此一來,「修」的意思應是純熟串習那些由「思所成慧」所決定的事情,所以才會說「修所成慧」是由
│ │ 「思所成慧」產生。
│ │  因此,有多少聽聞便有多少「聞所成慧」,這種
│ │ 智慧愈廣大,那我們的思維亦會愈廣大。
│ │ 思維愈廣大,「思所成慧」亦會愈廣大。
│ │ 「思慧」愈廣大,修行亦愈廣大。
│ │ 修行愈廣大,斷除過失和成就功德的能力亦愈廣大。所以,經論皆說聞、思對於修習是最極重要。
│ │○有說:「由聞思決擇事情,只是為了增廣知識和消除外人的誤解,而非對向修習而設。
│ │ 所以在修習時必須另外修習一些與聞思無關的東西。」要知道,這種說法就像給馬匹指示跑道後,
│ │ 卻騎馬朝其他地方跑去,彼此毫無關係,還會完全破壞經典所說引生三慧(聞思修三慧)的總體次序,
│ │ 從而便會說出:「趣入正道不必多聞」的荒謬言論。
│ │◎未能通達這些要點的其中一種特徵,便是精研經續者與一個從未研習教理的人,在開始修習時竟然全無分別
│ │ ,兩者均不能決定適當的修持數量;至於另一種特徵,便是這種行者,假如從事聞思研習的話,
│ │ 便會受人非議,可是這一類錯謬的宗規在西藏依然存在。
│ │  雖然純熟串習由聞慧和思慧所決定的教義,確實不是修所成的功德,但是把它看作修習又有什麼矛盾呢?
│ │ 假如真的有矛盾,那麼未獲得「初禪未到定」(又作「未至定」,是未得初禪之前的前行禪定,所以稱為未
│ │ 至定。由於尚未到達根本定的標準,故稱未至定。)的凡夫便沒有修習的可能了,因為各種對法論典(即是
│ │ 《阿毗達磨俱舍論》等教典)常說從「欲界地」進入「上地」時,能生起修所成的功德,但是欲界地本身卻
│ │ 沒有以這一類修所成的功德(據《廣論》英譯本的注釋所說,「修所成的功德」(藏:bsgoms byung是有其
│ │ 特殊的含義,這類功德僅與色界和無色界有關。雖然行者可以在欲界證得這些功德,但是絕對沒有與欲界
│ │ 相應的修所成功德)。所以應如法友論師(梵:Dharmamitra)的《明句釋》(梵:Abhisamayalamkara-karika-
│ │ prajna-paramitopadesa-sastra-tika-prasphuta-pada-nama。全名:般若波羅密多優波提舍現觀莊嚴論頌顯明句義
│ │ 釋)所說來認識「修」的意思:「令心意轉成所修境的狀態或情勢。」例如「修悲」或「修信」的意思
│ │ 便是令心意生起這種特質。因此,大譯師們有時也會譯作「修道」,有時卻會譯為「習」(藏:goms pa。
│ │ 又作薰習、串習。亦即熟習),正如《現觀莊嚴論》所說:「見、習諸道中。」(意指:在「見道」和
│ │ 「修道」之中)因為「修」和「習」是同義詞。至尊彌勒(於《現觀莊嚴論》第四品)又說:「對於
│ │ 抉擇分(梵:nirveda-bhagiya;指「加行道」四種順抉擇分)、見道、修道,是反復思維、衡量、觀察,
│ │ 由此構成修道。」彌勒是說大乘聖者的修道尚且是由反復思維、衡量和觀察組成。因此可知,
│ │ 若認為「修」是與保任觀擇互相矛盾,實是可笑至極。
│ │  此外,還有無數說法能闡明保任屢屢思擇的目標就是修習,例如:修信、修四無量(慈無量、悲無量、
│ │ 喜無量、平等無量)、修菩提心(如「自他更換」或「七重因果」)、修無常苦。
│ │ 寂天在《入菩薩行論》及《集學論》說:「我是為了自心的修習而撰造這都論典。」
│ │ 意指這兩部論典所說的一切道軌次第皆是「修」。
│ │ 《集學論》還說:「所以應不斷修習身體、資財受用;福德的捨、護、淨、長。」意指「修」是包含對身、
│ │ 受用、善根三者進行捨、護、增、長四件事情。故當緊記,切勿把「修」的範圍定得過於狹窄。
│ │○在那些完全放棄觀察修法的錯見當中,最為下劣的應是認定:「凡是分別思維皆屬於實相執,能障礙成佛。
│ │ 」而這就是漢地親教師和尚(即是曾與印度蓮華戒論師對辯的,中國禪僧大乘和尚摩訶衍)的教規。
│ │ 我在「奢摩他」及「毗缽舍那」一節便會破斥這種邪見。這種邪見能有礙行者對教典產生敬重心,
│ │ 因為這些教典皆重於以觀慧來進行觀察思擇,可是,和尚的教規卻認為在修持時並不需要任何思擇觀察。
│ │ 這種邪見也是令聖教衰滅的主要因素;蓋因執持這種邪見的人,不能通達經論皆是實修教授,
│ │ 於是便會輕視經論的價值。
│ │◎若問:「按照你的說法,修習是有觀察修及非觀察安住修兩種,那什麼是觀察修?什麼是安住修?」
│ │  以下便會作出解釋:淨信善知識、有暇圓滿、義大難得、死歿無常、業果、輪廻過失,及菩提心等修習,
│ │ 便需要觀察修;因為這些修法需要有持久、強猛的心力,才有能力改變心意;假如沒有,便不能斷除不恭敬
│ │ 等各種跟這些修習相對抗的勢力。要生起這種強大的心力,就只能依賴屢屢觀察思擇的修習。例如,
│ │ 若我們對於貪境(貪愛的對象)妄自增添許多「可愛相」(可愛的性格),這樣便會引生強烈的貪愛;
│ │ 同樣地,若我們時常思維仇敵的「不可愛相」,便會產生強烈的瞋恚。因此在進行這些修法時(如修習
│ │ 有暇圓滿、死歿無常、業果等),無須理會所修的境相是否清晰明顯,但是由於我們的心力必須強大持久,
│ │ 才能認持其所緣境,所以便要修持「觀察修」。
│ │  當我們在修習「奢摩他」等安住修法時,是要引生能令自心如欲安住在某種所緣境的能耐。
│ │ 假如在我們努力修習「安住修」時,自心不能安住於不斷反覆觀察的所緣境之上,便不能引生「住心」,
│ │ 這時就必須進行「安住修」。其中的道理在「奢摩他」及「毗缽舍那」一節便會作出解釋。
│ │○又有一些不明此理的人說:「凡是智者(藏:mkhas pa ,即是班智達或論師、學者)僅應『觀察修』,
│ │ 凡是孤薩黎(梵:Kusali;又作乞士、善士。即是虔誠苦修的瑜伽行者)者,僅應『安住修』」。
│ │◎這種說法同樣不對,因為任何一方也須要從事兩種修法。
│ │ 智者須修習奢摩他等安住修;而孤薩黎亦須對善知識勤修大信心等修法。
│ │ 又於經部和續部亦多次宣說:行者必須運用觀察來進行這兩種修法。假如沒有從事觀察修又或不足夠,便不
│ │ 能引生道的命根;亦即清淨無垢的智慧。又即使能夠引生少許智慧,亦不會廣大增長。由於修道所求證的
│ │ 究竟目標,乃是能無錯亂簡別一切「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的智慧,所以我們的修道便難以取得進步。
│ │ 正如敬母阿闍黎(梵:Matrceta,即是馬鳴菩薩)所說:「在一切智慧之中,過智(一切種智)是最為優勝
│ │ 。」所以不論我修習了多少道,但反而會十分健忘,念力昏沌,取捨抉擇之心力愈來愈遲鈍,便要知道這是
│ │ 走上錯道的明顯特徵。
│ │  還有,若以觀慧觀察經義,我們便能瞭解三寶等功德的特性,這樣與這些特性有關的信心便會廣大增長。
│ │ 同樣,我們由觀察修而了知生死輪廻的多種過失,便能生起極大的厭離生死輪廻之心;
│ │ 又或從多種角度而了知解脫的利益,令自己精進追求解脫。
│ │ 以這種修習,甚至能得知菩提心及六波羅密多等多種妙行,從而令我們的不退轉信心、願力、精進,
│ │ 逐漸廣大增長。由於這一切全是由憑藉運用觀慧,對經義進行觀察修習而生起,所以有智慧的人應以這種
│ │ 方法引生不受別人影響的決定瞭解。
│ │○某些對修習一知半解的人或會這樣說:「假如在修習時以觀慧思擇及保任過多,便會障礙專注一趣的三摩地
│ │ ,這樣便不能達成堅固的三摩地。」
│ │◎現將作出解釋,三摩地(定)能令我們的注意力,能從心所欲地專注於任何一種所緣境之上。
│ │ 從未成就這種三摩地的人,假如觀察多種所緣境,便不能初次引生定境。
│ │ 所以在得定之前,只可以由「安住修」來達成定境。如果他們所顧慮的是這一點,那我也是完全同意的。
│ │ 不過,假如認為在得定前,若進行太多觀察修的話,便會有礙定境,那就完全不明白大車軌們
│ │ (藏:shing rta chen po;指龍樹、無著等大師)釋論所說的修定方法。譬如技術精湛的鍛金師,會把金銀再
│ │ 三不斷火燒水洗,把污垢雜質完全清除;這樣金銀便會變得非常柔順,能隨意改造成耳環等各種莊嚴飾物。
│ │  同一道理,我們首先對煩惱(梵:klesa。又作惑。令有情身心產生惱、亂、煩、惑、污的情緒活動。
│ │ 在佛典中,煩惱還有:隨眠、纏、結、蓋、漏、取、緊、縛、使、垢、暴流、塵等各種名稱。)、隨煩惱
│ │ (梵:upaklesa。即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又作隨惑、枝末惑。《俱舍論》說隨煩惱有二義:
│ │ 1、指隨心生起而惱亂有情的一切煩惱;2、指依根本煩惱而起的其他煩惱。)
│ │ 、惡行業果、生死輪廻等過失,按照經教的次序,以觀慧反復修習,令自心產生熱惱厭離。
│ │ 這種心情就像以火鍛金,把自心的污垢淨除,捨棄不善法類。
│ │ 然後,我們再按照經教所說的次序,運用觀慧反覆修習善知識功德、有暇滿義大、三寶功德
│ │ 、善行果報、菩提心利益等功德,令自心潤澤(即是令心變得柔軟堪能),這種心情就像以水洗濯金,
│ │ 令心趣向淨善法類而產生喜悅,以善法滋潤自心。若能達成此事,即能隨自所欲令心專注修習「寂止」
│ │ (奢摩他)或「勝觀」(毗缽舍那),並能無困難地獲得成就。
│ │ 所以,觀察修是成就「無分別三摩地」的無上法門。正如聖無著(在:瑜伽師地論)所說:「
│ │ 就像善巧鍛師和他的弟子,要把金銀的污垢雜質完全清除,於是便把金銀火鍛水洗。
│ │ 他們知道這種做法能令金銀柔順,適合用來製造各種莊嚴飾物。然後,這些工藝精湛的鍛師及弟子,
│ │ 便會憑著知識,用各種工具把金銀隨意造成任何飾物。
│ │ 同樣,由於瑜伽士能令自心不趣向貪等垢染,產生厭離,便不會趣向污染憂苦,樂於趣向善法類。
│ │ 若他們能夠這樣做,心意便能毫不動搖地,安住於任何用於止、觀修習範圍之中的物件。
│ │ 他們能運用自心來達成任何所求的目標。」
│ │  對於達成能令心意堅住所緣境的三摩地而言,最主要的兩種逆緣便是「沉沒」和「掉舉」。
│ │ 就此而言,若我們對於認識三寶等功德,能擁有極為強大持久的心力,要斷除「沉沒」便非常容易。
│ │ 許多具量大師皆提到,對治「沉沒」的方法便是透過看見功德來策勵自心。
│ │ 同樣,若我們對於認識無常、苦等過失,能具有極為強大持久的心力,斷除「掉舉」亦會十分容易。
│ │ 在許多經典也稱讚厭離是「掉舉」的對治法,因為「掉舉」是與貪有關的散亂心念。
│ │  所以,從對善知識修信心至「行菩提心」為止,行者達成智者所喜愛的堅固三摩地的難易程度,
│ │ 是與行者的修學程度完全相等。
│ │ 在遠離「沉沒」和「掉舉」之後,不但須要保任安住修習,亦須要保任觀察修習。
│ │ 所以,傳出這些教授的歷代傳承大師,為了對各種所修法門能生起定解,所以他們先會依照上師的教授,
│ │ 並引用相應的經論文義,和先賢祖師的語錄作為莊嚴,對修習的扼要作出圓滿的說明。
│ │ 正如他們所說:「懂得說法者為那些懂得聞法者說法時,他們在說法會場產生的轉心力量,
│ │ 是獨自思維所難產生的。」這句說話誠屬真知灼見。
│ │ 所以不應這樣說:「現在是修時。」然後只是略為修習一下,須知,這種聞時、思時、修時的言論,
│ │ 正是錯認廣說正法與修持互不相容的邪見。然而,能通達一切經教皆是實修教授的人,鮮如鳳毛麟角;所以
│ │ ,你們可以造論略釋所應修習的事情。(鑒於《廣論》所說的教授極為廣大,宗喀巴大士在此處建議後學,
│ │ 可以把《廣論》的內容簡攝為容易修習的教授,如後來班禪善慧法幢所造的《樂道》、五世達賴所造的
│ │ 《妙音口授》等教授。)
│ │  我們能否通達一切教典皆是教授,乃是因應我們能否瞭解這種修習次第而定。
│ │ 就連一些久學經(梵:sutra。即是顯教經典)、咒(梵:mantra。即是密教續典)教典之輩,在修道時,尚且
│ │ 會像上述執持錯見的人一般,跟自己所學習的經論對立,那些從未學習法藏(藏:sde snod;即是三藏經論)
│ │ 的人更不用多說。此理本應詳細抉擇,由恐文繁,故不贅說。破斥錯誤修習觀念的解釋,至此結束。
├─┼────  第五節 暇滿
│ └─丙二 (暇滿)親近善知識後的修習步驟(弟子的修心步驟) 分二
│  現在便要開示上師對於依照前文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的弟子,應如何引導的次第。弟子的修心步驟分二:
│ (一)勸勉求取暇滿人身的優點;(二)圓滿獲取暇滿人生優點的方法。
│  ┌─丁一 勸勉求取暇滿人身的優點 分三
│  │  勸勉求取暇滿人身的優點又分為三部分:(一)認識暇滿;(二)思維暇滿的重大意義;
│  │ (三)思維暇滿是難以獲得。
│  │┌─戊一 認識暇滿 分二
│  ││  「認識暇滿」分二:(一)閒暇;(二)圓滿。
│  ││┌─己一 閒暇
│  │││  《攝功德寶》(聖般若波羅密多攝頌)說:「以戒律來斷除八種無暇及生於旁生道(又作畜生道)
│  │││ 等環境,從而常得有暇。」依照經文所說「閒暇」(藏:dal pa)的意思便是不生於八種無暇之中。
│  │││ 而「八無暇」就像《親友書》所說:「堅執邪見,生於沒有佛教處、旁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  │││ 又或受生為邊地蔑戾車(梵:mleccha。即是文化極低的蠻族,但《時輪續》所說的蔑戾車卻不一定
│  │││ 居於邊地。)、愚鈍、啞子、長壽天,若具有上述任何一種問題便是無暇,能遠離這些問題便是有暇
│  │││ ,所以應當努力斷盡生死。八種無暇之中:
│  │││┌邊地是指生於沒有四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活動的地方;
│  │││├愚鈍、啞、四肢殘廢的意思是指耳朵或肢體不齊全;
│  │││└無佛教是指出生於無佛出生的地方。具有這三種無暇,便不能瞭解應取應捨的事情。
│  │││ 假如懷有撥無三寶、業果或前後世的邪見,便不能信解正法。
│  │││ 若生於下三惡趣的其中一趣,便難以生起修法之心,由於遭受痛苦折磨,縱能產生一點修法之心,
│  │││ 仍然不能修行。大慧論師(梵:Mahamati) 於《親友書明句釋》(梵:Viakta-pada-suhrl-lekha-tika)
│  │││ 中說:「『長壽天』是指『無想天』和『無色天』。」馬鳴菩薩(梵:Asva ghosa)於《八無暇論》
│  │││ (梵:Astaksana-katha)說:「長壽天是常因欲事而散亂(放縱五欲)的欲界天人。」
│  │││ 世親論師(梵: Vasubandhu)於《俱舍論》(梵:Abhidharma-kosa-karika; 又作:對法藏論)說:「
│  │││ 無色天是住於第四禪『廣果天』(梵:vrtaphala。又作果實天、嚴飾果實天、密果天、大果天、
│  │││ 廣天、極妙天。為色界十八天之一,是第四禪天之第三層天,位於福生天之上,無煩天之下。
│  │││ 居於此天的天人長住於「無想定」中,猶如無夢深睡的狀態)中的某個地區,它就像遠離「聚落」
│  │││ 的「阿蘭若處」(聚落,梵語 grama;又作聚洛;或稱村落、村。即眾人聚居之處。即是俗人聚居
│  │││ 的市鎮村落。阿蘭若處,梵:aranya。略稱蘭若、練若;譯為山林、荒野、靜處。是適合修定的
│  │││ 僻靜處。又譯為遠離處、寂靜處、最閑處、無語處。即距離聚落一俱盧舍,不聞大牛吼聲,
│  │││ 適合修行的空閒處)。這些天人除了在初出生時及臨終之際,一切「心」(藏:sems,亦即心王)
│  │││ 與「心所」(藏:sems byung,亦即心所)皆不會現行,而且會長住多個大劫。但不應說「無色界」
│  │││ (「無色界」與「色界」是聖凡雜居的地方)的聖者是處於無暇之境,所以此處所指的是生於無色界
│  │││ 的凡夫異生,這些異生由於沒有修習解脫道的善根,所以才是無暇。生於欲界的凡夫天眾,由於常被
│  │││ 欲樂擾亂,所以亦被稱作無暇。(依格魯派大成就者巴索卓之堅贊 Ba so chos kyi rgyal mtshan 所釋,
│  │││  生於欲界和無色界的凡夫天眾才是無暇。)至於「無暇」的名義,《親友書明句釋》說:「
│  │││ 處於這八種狀態便沒有時間修持善行,所以稱為『無暇』。」
│  ││└─己二 圓滿 分二
│  ││  「圓滿」(藏:byor ba)分為兩類:(一)自圓滿;(二)他圓滿。
│  ││ ┌─庚一 五自圓滿
│  ││ │ (「自圓滿」是自己本身的主觀條件;相反,「他圓滿」則為外在的客觀條件。)依《聲聞地品》
│  ││ │ (見漢譯《瑜伽師地論》)所說,五種「自圓滿」是:「人趣(即是生為人類)、生於中國、
│  ││ │ 諸根齊全、業不顛倒、信處。」
│  ││ │┌「生於中國」是指出生在有四眾活動的地區。
│  ││ │├「諸根齊全」是指沒有愚鈍、聾啞等缺憾,肢節、眼睛、耳朵等器官完整無缺。
│  ││ │├「業不顛倒」是指我們沒有染犯「五無間罪」;亦沒有教唆別人犯下這些罪行(又作五逆罪,即是
│  ││ ││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 │└「信處」的意思便是信「毗奈耶」(戒律)是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源。
│  ││ │  這裡所說的「毗奈耶」是泛指所有三藏聖教。
│  ││ │ 由於以上五者既是屬於自心相續所有,亦是修持正法的順緣,所以稱為「自圓滿」。
│  ││ └─庚二 五他圓滿
│  ││ 依《聲聞地品》所說五種「他圓滿」是:「有佛出世、宣說正法、正法住世、奉行正法、悲憫他人。」
│  ││┌「有佛出世」或「降世」是指菩薩歷三大阿僧祇劫積集福慧二資糧;坐菩提座;成就圓滿正等正覺。
│  │││ (菩提座又作菩提藏。班禪索南扎巴於《續部總釋.攝引有情心意》所說:「菩薩
│  │││┌於初無數劫圓滿『資糧』、『加行』二道入於『初地』;
│  │││├於第二大劫圓滿餘後之六有垢地;
│  │││├復於第三大劫圓滿三無垢地;
│  │││├最後生時,於『色究竟天淨土』,十方一切諸佛以大光明灌頂。
│  │││└於第二刹那,證得『金剛喻三摩地』、『法身』與『圓滿報身』,是為圓滿成佛。」
│  │││ 三乘、四續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坐菩提座成道的方式,各有不同描述。
│  │││ 上述是依「波羅密多乘」的說法)。
│  ││├「宣說正法」是指佛陀或佛弟子演說正法。
│  ││├「正法住世」是指菩薩從成佛、說法至示現入般涅槃之間,弟子能夠修證勝義正法,未曾壞滅。
│  ││├「奉行正法」是指證悟正法的人由於知道某些眾生是有能力證悟正法,所以便依照自己的證悟,
│  │││ 把自己所證的勝義正法傳授給別人。
│  ││└「悲憫他人」是指有施主和及實行佈施法衣等物品的人。
│  ││ 以上五種修持正法的順緣是屬於他人的心相續所有,因此名為「他圓滿」。
│  ││  《聲聞地品》所說的前四種(佛在世時才有的)他圓滿,現時雖已不能完全具備,但是我們仍然擁有
│  ││ 與「宣說正法」、「法教住世」和「奉行所住法教」三者相近的條件。
│  │├─戊二 思維暇滿的重大意義
│  ││  就連旁生也懂得在死前追求離苦得樂,所以假如我們也是這樣,從沒有為求究竟安樂而修持清淨正法
│  ││ ,那我們雖然生於善趣,也與旁生無異。正如月官論師(梵:Candragomin)在《弟子書》(梵:Sisya-
│  ││ lekha)所說:「追求現世快樂的人,就像一頭貪吃深坑旁幾口青草的幼象,終必墮進深坑之中,一無
│  ││ 所得。」總於修持這些正法,別於修持大乘道軌,亦非任何生命也能勝任,因此必須獲得前述的生命。
│  ││ 《弟子書》說:「得人身能成就菩提心;人身是善逝道的基礎;人身能產生巨大心力,令我們能接引
│  ││ 一切有情。龍、非天、持明、妙翅鳥、緊那羅或腹行均不能成就此道。(
│  ││ ┌龍,梵:naga。
│  ││ ├非天,梵:asura;即是阿修羅。
│  ││ ├持明,梵:vidyadhara;即是羅刹女。
│  ││ ├妙翅鳥,梵:garuda;又作金翅鳥。
│  ││ ├緊那羅,梵:kinnara;又名人非人。
│  ││ └腹行,梵:mahoraga;音譯摩睺羅迦,又作大蟒神。)
│  ││ 《入胎經》(梵:Arya-nanda-garbhavakranti-nirdesa-sutra 又作《難陀入胎經》,即漢譯《大寶積經》
│  ││ 第十四品)亦說:「即使生而為人也有這些無邊的痛苦,但人身的處境仍是最為優勝。此身縱經百萬劫
│  ││ 亦難以獲得,所以,就連天人在臨終時,其他天眾也會對他說:『願你能轉生於樂趣中』,他們所說的
│  ││ 樂趣便是人趣。」因此,人身也是諸天眾所嚮往的事情。
│  ││  一些欲界天人在宿世為人時,由於植下深厚的修道習氣,所以其(天人)身才能作為初證「見道」的
│  ││ 基礎,但是上界之身絕不能於初次證得聖道(指生於「色界」及「無色界」的天人,是不能在這一期
│  ││ 生命之中,初次現證空性,獲得「見道位」而超凡入聖)。正如前文所說,大多數的欲界天人也是處於
│  ││ 無暇狀態,所以人身實為初次得道的最佳基礎。不過由於俱盧洲(梵:Uttarakuru)的人身不適合作為
│  ││ 戒律的基礎,所以這是讚歎其餘三大部洲(牛貨洲,梵:Apara-godaniya;勝身洲,梵:Vîdeha;
│  ││ 贍部洲,梵:Jambudvipa)的人身,尤其是讚歎其中的贍部洲人身。所以應要這樣反復思維:「我現在
│  ││ 已經獲得這種優勝的生命,為何要能讓此身無義虛度?假如令此身空過,還有什麼會比這種做法更加
│  ││ 愚昧自欺?我曾多次步入惡趣等無暇險途。現在既能獲得一次脫身的機會,假如我們仍然把它浪費,
│  ││ 讓自己再次回到這些處境之中,那麼我們就像一個被邪咒所迷惑,喪失神志的人。」
│  ││ 正如聖勇(梵:Aryasura。即是馬鳴菩薩)所說:「獲得人身才能植下解脫生死輪廻的種子,
│  ││ 植下殊勝無上菩提佛種。人身是勝於如意寶珠的功德相續,能獲得此身的人,有誰會把它浪費?(見
│  ││ 《善說寶篋》;梵:Subhasita-ratna-karandaka-katha。)
│  ││  《入菩薩行論》(見第四不放逸品)亦說:「
│  ││ 既然獲得這樣的閒暇,若我仍不修善,那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自欺,也沒有比這更為愚蠢。
│  ││ 若我已瞭解這個道理,仍因愚癡而懈怠,便會在臨終時產生極大憂苦。
│  ││ 當我難以忍受自己的身體被地獄的烈火長時烤炙時,內心亦會被難忍的懊悔烈火焚燒而痛苦非常。
│  ││ 人身是稀有難得的有利環境,我現在既有機會獲得,且其有分辨利害的智慧,假如仍然落入地獄的話,
│  ││ 那就像一個被咒術迷惑而喪失判斷力的人一般,連內心被什麼東西蠱惑也不知道。」
│  ││  還有,格西仲敦巴曾問慬哦瓦:「你有沒有憶念自己具足暇滿人身?」
│  ││ 慬哦瓦回答:「我每次修習時也會這樣念誦一遍:『我現在既已擁有自主及順緣,若不善用現時的優點
│  ││ ,便會墮進險境,受制於他。試問還有誰人能把我救出?』」慬哦瓦在每次修習時,也會那念誦這首
│  ││ 出自《入中論》(梵:Madhyamakavatara;月稱論師造。見「離垢地」)的偈頌,而我們也應該這樣。
│  ││  應思維暇滿對究竟標的重大意義,亦應思維它們對現前標的重要性。如思維若此身能易達成佈施、
│  ││ 持戒、安忍等功德的道理,這些功德是身、受用及眷屬圓滿等「增上生」之因。
│  ││ 應這樣思維:「此身對『增上生』及『決定勝』皆有重大意義。若不晝夜勤修達成這兩種目標之因,
│  ││ 反而隨便把它浪費,即如得入寶山卻空手而回。這樣我們便會失去後世的安樂,亦不會獲得有暇之身。
│  ││ 失去有暇人身,痛苦便會接踵而至,試問還有什麼事情會比這種做法更為自欺?」(
│  ││ 增上生,藏:mtho ris。即是獲得天、人等高上善趣之身。
│  ││ 決定勝,藏:nges legs。即是獲得解脫或成佛。)
│  ││ 正如聖勇(於《善說寶篋》)所說:「善行廣大的人身是由無量劫所積的福德資糧而獲得。但是,
│  ││ 有一些人由於愚癡,在今生連少許的福德寶藏也沒有積集,他們在後世將會走入難以忍受的憂苦密室。
│  ││ 他們猶如入寶山而空手歸家。沒有十善業道便不能再度獲得人身,沒有人身又何樂之有?
│  ││ 不僅無樂而且只有痛苦,所以,在生前自我欺騙,實在是愚不可及的事情。」
│  ││ 在思維這個道理之後,應當發起盡聚暇滿人身意義的大願欲。《入菩薩行論》(見第五護正知品)說:
│  ││ 「既已支付(衣、藥、飲、食等)薪酬,便要命令此身為自己做有益的事情,假如對我們沒有幫助,
│  ││ 便不必給它任何東西。」又說(見第七精進品):「依靠這具如木筏般的人身,即能渡越苦惱河流,
│  ││ 這具木筏未來難再獲得,所以愚昧的人,不要再貪睡了。」布朵瓦於《譬喻寶聚》(藏:
│  ││ Ce sgom pa's dpe chos rin chen Spungs pa'i 'bum 'grel)說:「蟲蟻作禮拜、瘸子騎野驢,後藏人得魚、
│  ││ 酥油青稞團。(以上四個寓言皆是暇滿人身難得的比喻。此處不贅。)
│  ││  應思維這些經文的意義,由此發起盡取暇滿人身大義的願欲。
│  │└─戊三 思維暇滿是難以獲得
│  │  還有,不論我們是從善趣開始還是從惡趣開始,亦同樣難以獲得這種暇滿之身。
│  │ 所以佛陀在《律本事》(梵:Vinaya-vastu)說:「
│  │ ┌從惡趣死後而生於惡趣者,其數量是像大地上的塵土;
│  │ └從惡趣死後而生於善趣者,其數量則像指甲邊緣的塵土。
│  │ ┌從兩種善趣(人趣、天趣)死後而生於惡趣者,其數量亦如大地上的塵土;
│  │ └同樣從兩種善趣死後生於善趣者,數量亦像指甲邊緣的塵土。」
│  │ 若問:為何暇滿人身會這麼難得?應知人等善趣有情,亦時常染犯十不善等卑劣惡行,從而轉生惡趣。
│  │ 聖天論師於《四百論》說:「人們多行卑劣的事情,所以大多數凡夫異生,必定步入惡趣。」
│  │ 譬如,我們若對菩薩生起一刹那瞋心,我們尚且會住於無間地獄(梵:avichi-naraka。又作阿鼻地獄、
│  │ 阿鼻旨地獄。位於贍部洲地下二萬由旬處,墮入此地獄的有情,受苦無間。「無間」有五義:
│  │ 趣果無間、受苦無間、時無間、命無間、身形無間。),何況在我們的心相續中,懷有往昔多生以來所集
│  │ 罪惡習氣,而且這些習氣仍未生果,亦未經由對治而消除,所以為何不會留住惡趣多劫?
│  │  如果我們能把往昔所集的受生惡趣之因完全淨除,而且能防護自己不造新因,便肯定可以生於善趣。
│  │ 可是,能這樣做的人極為罕有;假如我們不能這樣做,便會生於惡趣。一但身處惡趣,便不能修善而且會
│  │ 不斷作惡。所以即使經過多劫的時間,也不會聽聞「善趣」這個名字。所以暇滿人身極難獲得。
│  │ 《入菩薩行論》(見不放逸品)說:「以我這樣的作為,尚且不能獲得人身;倘若不能再次獲得人身,
│  │ 那就只能作惡犯罪,乏善可陳。假如今天有行善的機會,但卻沒有用來修習善行,一但墮落惡趣被苦懶迷
│  │ 惑所逼,這時還能夠修善嗎?既然無善可修,兼且只能作惡,那即使經過一億劫,我們也不會聽聞善趣的
│  │ 名稱。所以佛世尊曾說:『人身極難獲得,猶如海中盲龜的頸子,能碰巧套入到處漂流的牛軛洞中一般困
│  │ 難。』在一刹那間造了重罪,尚且能令我們陷於無間地獄一劫;由無始以來積集惡業而不能趣向善趣,
│  │ 更不待言。」有人會這樣想:「我們感受惡趣苦報時,便會消除從前的惡業,這樣便能生於樂趣(藏:
│  │ bde 'gro),所以要脫離惡趣亦非難事。」須知,我們在惡趣受苦時,亦會不斷作惡,所以在惡趣歿後,
│  │ 仍會繼續轉生於惡趣,所以難以脫離惡趣。《入菩薩行論》(見:不放逸品)說:「僅受這些惡業的果報
│  │ ,我們也不因此而會解脫,因為我們在受報的同時,又會做出其他罪業。」
│  │ 當我們這樣思維暇滿人身難待之後,應發起盡取暇滿人身大義的願欲。
│  │ 應想:「若利用此身作惡,便是浪費至極,應善用此生光陰,修持正法。」龍樹於《親友書》說:「
│  │ 脫離旁生身而得人身,比海龜的頭能鑽進在大海四處漂流的牛軛孔洞,更為艱難。
│  │ 大王,應當行持正法,令此生能取得豐盛的成果。
│  │ 生而為人若然作惡,就好像用鑲滿各種寶石的黃金器皿來盛裝嘔吐物一般,可謂愚不可及。」
│  │ 月官論師在《弟子書》亦說:「難得的人身既已獲得,便要堅志求取我們的目標。」
│  │  大瑜伽師(依十八世紀的格魯派大師雍增噶威羅卓 Yang jen ga way lo dro 所說,此處所指的大瑜伽師
│  │ 便是仲敦巴大士。)一次對慬哦瓦說:「稍略休息一下吧!」
│  │ 但慬哦瓦答道:「本來是可以的,只是這具暇滿人身實在非常難得。」
│  │ 布朵瓦說:「從前在坌宇(藏:'Pan)地區有一座名叫瑪卡喀(藏:rMa'i phyva mkhar)的宏偉碉堡。
│  │ 後來,這座碉堡被敵人侵佔,過了很久仍然沒法收復。有一老人因此而痛惜不已。後來老人聽聞這座碉
│  │ 堡終被收復,他雖然不良於行,但是仍靠著一根矛槍,一拐一拐地走到碉堡之前。
│  │ 他興奮得高聲大叫:「瑪卡喀真的失而復得,這不是做夢吧? 」
│  │ 同樣,我們也要為獲得暇滿而歡喜,而且必須修持正法。
│  │ 在未獲得這個故事所譬喻的心態之前,必須勤加修習。
│  │  為了生起這種合格的盡取暇滿大義願欲,我們必須思維它的四種要點,此即:
│  │┌必須修行正法:蓋因一切有情眾生,皆是求樂厭苦,但是要除苦得樂只能依靠正法修持。
│  │├ 有能力修行:由於我們經已具備外緣:善知識;及內緣:暇滿。
│  │├必須現世修行:因為若不修行,未來多生之中便極難獲得暇滿。
│  │└必須當下修行:因為絕不肯定何時會死。
│  │ 當中的第三種要點,能斷除「後世才修行正法」的懈怠想法。
│  │ 第四種要點能斷除「雖然應該在現世修行,但不一定要在今年、今月或今日修行,可以遲一點才修」
│  │ 的懈怠想法。第三及第四兩點也可以總括為「速速修行」;這樣便只有三種要點。
│  │ 既然這樣,那念死亦與這裡有關,但是為免過於繁複,所以留待以後解釋。
│  │  假如我們從各方面來思維暇滿人身,便能夠對自心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應依前文所說思維。
│  │ 假如不能辦到,即應把上述的內容濃縮成三大綱領:
│  │ ┌一、暇滿的性質是什麼。
│  │ ├二、就現前、究竟目標而言極為重要之理。
│  │ └三、就因果而言難以獲得之理。然後,便可以隨宜選取上述的開示而作修習。
│  │┌就「因」而言,暇滿人身是難以獲得,應思維:
│  ││┌總於即使只是得生善趣,亦必須修習一種像戒律等的清淨善行。
│  ││└別於要獲得整體暇滿,更需要多種善根;例如要具備清淨戒律為基礎,並以佈施等修持作為輔助,
│  ││ 還要在死時能建立與來生相關連的無垢淨願。
│  ││ 由此可知,能具備這些因素者顯然極少,所以,當我們明瞭這個道理後,即由此思維
│  ││ ┌總於獲得善趣身果,
│  ││ └別於獲得暇滿人身,皆是難以獲得。
│  │└就「果」而言,暇滿人身難以獲得。若把那些與我們不同的惡趣眾生比較一下,能轉生於善趣者,
│  │ 固然絕無僅有,就是把那些與我們同類的善趣有情作個比較,殊勝的有暇之身也是非常罕見。
│  │ 格西鐸巴(藏:Geshe Dol-wa)極為重視這種暇滿難得的教法,他曾說其餘一切修法皆是隨此而生。
│  │ 所以必須盡力修持。
│  └─丁二 圓滿獲取暇滿人生優點的方法 分二
│  圓滿獲取暇滿人生優點的方法,分二:(一)對總體道軌生起定解。(二)盡取暇滿優點的真正方法。
│   ┌─戊一 對總體道軌生起定解 分二
│   │ 對總體道軌生起定解,分二:(一)三士道總攝一切聖教之理。(二)為何以三士所學引導弟子之理。
│   │┌─己一 三士道總攝一切聖教之理
│   ││┌佛陀最初發起菩提心,中間積集福慧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他所做一切全是為了利益有情,
│   │││ 所以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亦只是為了成就有情的利益,所以我們應當成就的有情利益,亦有兩種:
│   │││┌一、現前增上生,即是人天善趣。(下士法門)
│   │││└二、究竟決定勝,即是「解脫」(藏:thar pa)及「一切種智」(藏:rnam mkhyen;又作遍智,
│   │││  藏:kun mkhyen)。(中士、上士法門)
│   │││ 在兩者之中,所有一切達成「現前增上生」的佛說,均屬於「下士」(藏:skyes bu chung ngu)或
│   │││ 「共下士」的法門。
│   │││ 因為「殊勝下士」不會著重於現世,而是精勤追求後世人天善趣,並積集能生善趣之因。
│   │││ 《菩提道燈論》說:「為了自己的利益,以各種方法勤求生死輪廻之樂,應知這就是『下士』。」
│   │││「決定勝」可分為兩種:
│   │││ 一、只是出離生死輪廻的解脫;(中士法門)
│   │││ 二、殊勝一切種智。(上士法門)
│   ││├所有一切「獨覺乘」(藏:rang rgyal)及「聲聞乘」(藏:nyan thos)的佛說,
│   │││ 均屬於「中士」(藏:skyes bu 'bring)或「共中士」的法門。
│   │││ 因為「中士」是發起厭離一切三有(藏:srid pa,與輪廻同義)之心;為自己的利益而追求
│   │││ 解脫三有,從而趣修達證解脫的方便,亦即三學道軌(即是戒定慧三增上學)。
│   │││ 《菩提道燈論》說:「僅是勤求自己的寂靜,而背棄三有快樂,斷除惡業,即稱為『中士』。」
│   ││└阿底峽尊者於《集行燈論》(梵:Carya-samgraha-pradipa)說:「上師及佛陀曾說,依『波羅密多乘』
│   ││  (藏:parphyin theg pa)及『密咒乘』(藏:gsang ngag theg pa)能達成正覺,所以我將撰寫其中的
│   ││  意義。」意指達證一切種智的方便法門有兩種;此即「波羅密多大乘」及「密咒大乘」。
│   ││  這兩者便是屬於「上士」(藏:skyesbu chen po)的法門。
│   ││  上士由於大悲啟動,為盡除一切有情之苦求成佛果,學習「六種波羅密多」(即是顯教大乘的
│   ││  六度、四攝)和「二級次第」(即是下三續部的有相瑜伽、無相瑜伽,及無上續部的生起次第、
│   ││  圓滿次第)等法門。
│   ││  菩提道燈論說:「由明瞭自身的苦惱,從而真誠希求盡除其他一切有情的苦惱,即稱為上士。」
│   ││  下文將會詳細解釋上士達成正覺的兩種方便法門,亦即「波羅密多乘」及「密咒乘」。
│   ││ 菩提道燈論所說的三士名義與《攝決擇分》(梵:Viniscaya-samgrahani;即瑜伽師地論的第二分)
│   ││ 所說同義:「還有三種士夫:
│   ││┌一種是已正確受取不被視為戒律,但是卻和戒律相似地斷除十種不善戒律(修十善,斷十不善,並不
│   │││ 像戒律一般必須具有出離心,所以它們不被視為戒律,然而十善也像戒律一樣具有止惡的功能)。
│   ││├一種是已正確受取聲聞的戒律。
│   ││└一種是已正確受取菩薩的戒律。
│   ││ 當中的第一種是下品;第二種是中品;第三種是上品。
│   ││  教典又提到多種安立上、中、下三士的方法。世親論師的《阿毗達磨俱舍論疏》
│   ││ (梵:Abhidharma-kosa-bhasya)也和《菩提道燈論》一般,對三種士夫的定義作出界定。
│   ││ 雖然下士又分為「著重現世」及「著重後世」 兩類。但這裡所說的是指後者(著重後世),
│   ││ 這種士夫(殊勝下士)才會趣修成就「增上生」的無謬法門。
│   │└─己二 為何以三士所學引導弟子之理 分二
│   │  此處又分為兩部分:(一)以三士道引導弟子的意義。(二)以這種次第引導弟子的理由。
│   │ ┌─庚一 以三士道引導弟子的意義
│   │ │  雖然上文是說三種士夫,但是上士的道次第亦包括其餘兩種士夫的整體道軌,
│   │ │ 所以這兩種道軌是大乘道的一部分或分支。
│   │ │ 在馬鳴阿闍黎所造的《修習世俗菩提心論》(梵:Samvrti-bodhicitta-bhavana)說:「
│   │ │ 不害、誠實、梵行、不偷盜,捨棄一切所有,是引生善趣的行為。
│   │ │ 了知生死輪廻之苦,修習除苦道諦及斷除兩種罪行,是引生寂靜的行為。
│   │ │ 上士應實踐這些行為,它們是最勝出離道的文分,通達諸法皆空,生起悲憫一切有情的心流,
│   │ │ 無量無邊的善巧方便行為,是最殊勝的出離行。」所以,這裡所說的善知識
│   │ │ 並不是引導弟子趣入唯求三有之樂的下士道,
│   │ │ 也不是引導弟子趣入唯求自利解脫生死的中士道,
│   │ │ 而是採用了一些這兩種士夫所共有的道軌,來作為引導弟子趣入上士道的基礎前行,
│   │ │ 把它們作為修學上士道的支分。
│   │ │  所以,若我們已經發起前文所說的,盡取暇滿人身大義願欲,便一定要知道如何取得暇滿大義的
│   │ │ 方法。正如清辨論師在《中觀心論》所說:「
│   │ │ 有誰會把這具像芭蕉樹,和水中泡沫一樣,毫不堅實的身體,作為利他的條件,不把它們視作
│   │ │ 須彌山般堅實呢?那些賢善具悲心的人,每一刹那也會把這具為老、病、死基礎的身體,
│   │ │ 作為增長他人安樂的基礎。這具遠離八種無暇的有暇身,應以上士行及正法燈,把它善加利用。」
│   │ │ 因此,應以這種念頭趣入大乘之門:「我的身體猶如芭蕉、水泡毫無實義;它是各種病患的溫床;
│   │ │ 是衰老等痛苦的根源。故應善用自身,晝夜皆應效法上士的行為。」
│   │ │  若是這樣的話,最初便應該以上士的修行,來引導弟子修學下士和中士所共同的道軌;
│   │ │ 有什麼用處?應知修習這兩種士夫所共之道,乃是生起上士道的基礎前行。
│   │ │ 其中的道理在後文將會解釋。
│   │ └─庚二 以這種次第引導弟子的理由 分二
│   │  以這種次第引導弟子的理由,又分為:(一)真正原因。(二)作用意義。
│   │  ┌─辛一 真正原因
│   │  │◎能進入大乘的不二法門便是殊勝菩提心(梵:bodhicitta;藏:byang chub kyi sems;又作成佛意樂
│   │  │ 。《現觀莊嚴論》把菩提心定義為:「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只要這種菩提心能在
│   │  │ 自心相續之中生起,這時就像《入菩薩行論》(見第一菩提心利益品)所說:「縛於生死輪廻
│   │  │ 牢獄的苦惱有情,在發起大菩提心的一刹那,即名為善逝佛子(即是菩薩)。」意指這些有情
│   │  │ 隨之獲得「佛子」(藏:rgyal sras)或「菩薩」(梵:bodhisattvaa;藏:byang chub sems pa)
│   │  │ 的名稱,從而進入「大乘」(梵:Mahayana;藏:theg chen)。
│   │  │ 假如他們退失此心,便會退出大乘行者的行列。
│   │  │  所以,希望進入大乘的人,必須盡力以各種方法來發起菩提心。在開示菩薩道次第的最勝教典
│   │  │ 《集學論》及《入菩薩行論》,曾說及發心的方法;論中指出要發起菩提心,首先必須修習
│   │  │ 發菩提心的利益,為令至心愛樂發心利益之心增長,便須要修習皈依及七支願行。
│   │  │◎此處所說的利益可簡攝為「現前」和「究竟」兩種:
│   │  │ 前者(現前利益)又分為「不墮惡趣」及「生於善趣」兩種。
│   │  │ 若能發起這種菩提心,便能淨除許多過去積下的惡趣因,並能終止在未來繼續積集它們,
│   │  │ 還可以令過往積集的生善趣因,為菩提心所攝持而廣大增長。
│   │  │ 還有,由於行者是被菩提心策動,所以新造的善趣因是永遠不會窮盡。
│   │  │ 依靠這種菩提心能輕易成就究竟利益,也就是「解脫」及「一切種智」。
│   │  │◎我們首先必須具有希求成就現前利益和究竟利益的無造作願欲;假如缺乏這種願欲,
│   │  │ 儘管我們口中大談:「這些利益是由發菩提心產生,所以必須盡力發起此心,」
│   │  │ 亦不過是一堆空話罷了,只要我們反觀自心便會一目了然。
│   │  │ 所以,為了生起希望成就「增上生」和「決定勝」兩種利益的願欲,我們首先必須修學共同於
│   │  │ 中士和下士的心態意樂。
│   │  │ 當我們生起這種願望之後,便能夠趣修菩提心,也就是能引生這些利益的心態。
│   │  │◎當我們要修習菩提心時,又必須生起菩提心的根本,亦即「大慈心」和「大悲心」。換言之,
│   │  │ 在我們思維自己是怎樣在生死輪廻之中流轉,是怎樣缺乏安樂,怎樣被苦惱折磨時,
│   │  │ 假如連一點毛骨悚然的感覺也沒有,我們便不可能對其他在生死輪廻流轉;為苦所逼;缺乏安樂
│   │  │ 的有情,生起不忍之心。正如《入菩薩行論》(見:第一菩提心利益品)說:「
│   │  │ 這些有情即使為了自利,尚且未曾夢見這種心(菩提心),又怎會為了利他而生起這種心願。」
│   │  │ 因此,我們在下士的階段之中,是思維自已怎在惡趣受苦的道理。
│   │  │◎在中士的階段,是思維即使身處善趣仍須受苦,缺乏寂靜安樂的道理。然後,便要對那些和自己
│   │  │ 最親近的有情,修習推己及人之心,由此生起慈心及悲心,從而發起菩提心。所以,
│   │  │ 修學共於中士和下士的思維,便是生起無造作菩提心的方便法門,並非引領弟子趣向其他道軌。
│   │  │◎又在修習共下士意樂和共中士意樂時,行者運用思維皈依、業果的修行,以各種方法努力積聚
│   │  │ 善法;淨除不善。須知,這些修行對於發菩提心極有幫助,因為它們是與七支願行或皈依修持相
│   │  │ 應,是上士階段的菩提心修持的基礎前行修法。
│   │  │◎為人師者應當仔細說明下、中二士所學的法門,皆是發起無上菩提心的支分;
│   │  │ 為弟子者,亦要對於這些道理取得決定瞭解。
│   │  │ 在每次保任所緣(藏:dmigs rnam skyong)時,必須緊記這些教法乃是發菩提心的修學支分,
│   │  │ 否則,下、中士道與上士道便會變成各不相關。在我們未達至真正的上士道之前,由於對菩提心
│   │  │ 未能取得決定瞭解;所以若不修學這些發菩提心的支分,便會有礙我們發起菩提心;又或令
│   │  │ 我們喪失發心的巨大效益。所以,對這個道理必須特別注意。以這種方法修學下、中士道,
│   │  │ 並妥善修學上士階段所說的法門後,便要盡力在自己的心相續之中,引生真實無偽的菩提心。
│   │  │◎隨後,為了令菩提心堅固,首先應作不共皈依,然後實行「願菩提心儀軌」。依儀軌受持
│   │  │ 「願菩提心」(藏:smon pa'i byang chub kyi sems。簡稱「願心」)後,必須盡力學習各種學處
│   │  │ (藏:bslab pa)。然後,應發起求學六度、四攝等菩薩行的大願欲。
│   │  │ 若能至心生起這種求學之心,便一定會毅然受持「行心」(藏:'jug sems。即是「行菩提心」)
│   │  │ 的清淨律儀,隨後,縱使遇上生命危險,也要避免染犯根本罪,並要盡力不受中品纏犯、下品
│   │  │ 纏犯和多種惡作所污染。縱使染犯,也要按照教典所說的還淨犯戒儀軌,徹底進行自我淨化。
│   │  │◎然後便要廣大修學六波羅密多,特別是應該妥善修學「奢摩他」的心要:靜慮(藏:sems gtan;
│   │  │ 又作禪定),令自心堪能如願安住善所緣境。至尊阿底峽在《菩提道燈論》說行者是為了引發
│   │  │ 「通力」(藏:mngon par shes pa)而修「奢摩他」,這只是其中一例。尊者在其他地方亦說
│   │  │ 是為了生起「毗缽舍那」而修習「奢摩他」。
│   │  │◎然後,為了斷除「二我分別結縛」(即是「人無我」和「法無我」兩種妄想執著),應以正理
│   │  │ 決定無我空義;然後由保任無謬所緣來成就智慧的心要:「毗缽舍那」。
│   │  │ 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釋難》(梵:Bodhi-marga-pradipa-panjika)所說:
│   │  │ 除了「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修持外,行菩提心律儀學處以下的一切修持皆屬於「戒學」。
│   │  │ 「奢摩他」是定學或心學;「毗缽舍那」是慧學。
│   │  │ 還有,「奢摩他」以下的一切修行是屬於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之道或廣大道次第。
│   │  │ 生起三種殊勝智慧則稱為智慧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之道或甚深道次第;所以它們的次序和
│   │  │ 數量是極為確定的,僅以「方便」或「智慧」決不能成就達成正覺菩提。
│   │  │◎佛子鵝王(指第六地菩薩)便是以這種方式,展開兩翼,飛越佛陀的功德大海。
│   │  │ 一翼是俗諦:一切廣大方便之道;另一翼是善達無我真實勝義諦之道。
│   │  │ 他們絕不會只奉行道軌的其中一部分,就像折翼的鳥兒一般飛行。《入中論》說:「
│   │  │ 鵝王展開勝義和世俗的廣大白翼,在眾生鵝群簇擁之下,承著善風的勢力,
│   │  │ 飛越諸佛功德大海的最勝彼岸。」
│   │  │◎行者以共同道軌調練自心相續之後,便一定要進修密咒道軌,因為進修密咒能迅速圓滿二種資糧
│   │  │ 。假如不能修習共道以外的道軌;又或由於自己的根器意樂過於低劣,而不願修學密咒,
│   │  │ 那就只須要修習這些道次第,令它不斷提升。
│   │  │◎總於一切各乘;別於密咒乘,皆把依止善知識視為至耍。因此,當我們趣入密咒道後,即應奉行
│   │  │ 密咒所說的依止善知識修法;其法比先前所說的(依止方法)更為專門。
│   │  │ 然後應以來源清淨的續部灌頂,成熟自心相續,在灌頂時獲得的戒律(藏:sdom pa)、
│   │  │ 誓句(藏:dam tshig),應當寧捨身命,如理守護。被根本罪污染雖然可以重受,但是由於行者
│   │  │ 的心相續巳經敗壞,所以難以生起功德,所以必須盡力不受根本罪及支分罪所污染。
│   │  │ 假如受到它們污染,即應以懺悔及防護來清淨自身,蓋因戒律和三昧耶誓句乃是道之根本。
│   │  │ 之後,應依賢善的教授修學(下三續部)的有相瑜伽,或(無上續部)的生起次第瑜伽,
│   │  │ 待修學得堅固後,便要妥善修學(下三續部)的無相瑜伽,或(無上續部)的圓滿次第瑜伽。
│   │  │◎《菩提道燈論》說,道體既是由這種方式建立,所以道次第也是以這種方式來教導。大尊主(藏
│   │  │ :Jo bo chen po;藏人對阿底峽尊者的尊稱)在其他論釋中也是這樣說,如《大乘道成就略軌》
│   │  │ (梵:Mahayana-patha-sadhana-varna-samgraha)所說:「希望獲得不可思議的殊勝無上菩提,
│   │  │ 應以熱切修行為心要,因為菩提是依仗修行而有。這具極難獲得的暇滿之身,以後再難獲得,
│   │  │ 所以應當精勤修持,令此身能具有意義。」
│   │  │  同論又說:「就像囚犯有機會逃出牢獄時,便會心無旁騖,立即逃離該地。
│   │  │ 同樣,若能遇上渡越生死大海的機會,即應心無旁騖,出於三有宅門。」
│   │  │ 又說:「由安住於皈依、增上戒及願菩提心的根基,而受持菩薩戒。
│   │  │ 然後隨自己的能力,按部就班,如理修持六波羅密多等菩薩行。」
│   │  │ 還說:「修習方便、智慧的心要,亦即止、觀與止觀雙運。」
│   │  │◎覺賢論師(梵:Bodhibhadra)《三摩地資糧品》(梵:Samadhi-sambhara-parivarta)亦說:「
│   │  │ 首先應令悲力所生的正覺菩提心堅固。不要貪著輪廻受用之樂,要背棄執取。
│   │  │ 應圓滿具備信等財寶(即是七聖財;是成就佛道的七種能助益成佛的條件,故稱為財:
│   │  │ 一、信財:信受正法。
│   │  │ 二、戒財:持戒律。
│   │  │ 三、慚財:自慚不造諸惡。
│   │  │ 四、愧財:對不善法心生羞愧。
│   │  │ 五、聞財:能聞正教。
│   │  │ 六、施財:捨離一切無有染著。
│   │  │ 七、定慧財:攝心不散,明觀諸法。
│   │  │ 又作七德財、七法財。)
│   │  │ ,恭敬等同佛陀的上師。
│   │  │ 以這位上師所教的律儀,勇猛精進地修習。
│   │  │ 由土師的大恩而獲得寶瓶、秘密等灌頂,令行者身語意清淨,成為悉地成就的道器。
│   │  │ 由圓滿三摩地支所生的資糧,迅速達成殊勝悉地,這就是密咒的法規。
│   │  └─辛二 作用意義
│   │  假如中士和下士的修行是上士的基礎前行,那就應該把它們視為上士道次第,何必把它們別稱為「
│   │ 共中下上道次第」?別分三種士夫來引導弟子是有兩種重大意義:
│   │一、能摧毀尚未生起共中下士的心態,即以上士自居的增上我慢心。
│   │二、能廣大利益上、中、下三根的心靈。怎樣利益他們?即使兩種(根器較為)高上的士夫亦須追求
│   │  「增上生」及「解脫」,所以教導中、上品弟子,修習下 、中二士意樂的法門,能令他們生起功德,
│   │  因此沒有錯誤。但是假如讓下根士夫修學高上的修法,既不能令他們生起高級的見解,而且會令他們
│   │  放棄較低的見解,這樣便會一事無成。
│   │ 還有,若然教導那些宿世已經成就上品道軌的有緣士夫,修持下品士夫的共同道軌;過往已生起或未生
│   │ 起的功德均會快速生起。由於他們已生起下品的道軌,所以亦能順利進趣上品的道軌,所以並不會因此
│   │ 而延誤宿世所修之道。《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梵:Dharanisvara-raja-pariprccha;亦即:
│   │ 聖決定說如來大悲大乘經;梵:Arya-tathagata-maha-karuna-nirdesa-nama-mahayana-sutra。
│   │ 漢譯:大哀經)便是以珠寶巧匠逐步打磨寶石為譬喻,來說明必須按部就班引導弟子心靈的道理。
│   │ 為恐冗長,故不盡錄。怙主龍樹亦說:「先說增上生的教法,然後再說決定勝的教法;
│   │ 因為獲得增上生之後,便會逐步達成「決定勝」(見《寶鬘論》;梵:Raja-parikatha-ratnavali)。
│   │ 聖無著亦說:「還有,菩薩為了令他們的弟子能按部就班,正確地成就善法,所以先會觀察有情:
│   │ 若知有情的慧力低劣,便會先為他們開示淺易的法門,令他們修持淺易的教授教誡。
│   │ 若如有情的慧力中等,便會 為他們開示 中等法門,要他們修持中等的教授教誡。
│   │ 若知有情的慧力廣大,便會 為他們開示甚深的法門,要他們修持甚深的教授教誠。
│   │ 這就是對這些有情眾生的次第利益事業。」(見《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品》)
│   │  聖天論師於《攝行燈論》(梵:Carya-melapaka-pradipa。是「聖派密集五次第」的根本論典之一)
│   │ 亦解釋了行者首先須要修學波羅密多乘意樂,然後才趣修密咒乘,由此成立必須依次第修習的道理。
│   │ 然後又以下列的頌文來總結這個意思:「正覺佛陀曾說:初學修行的有情,趣向究竟目標的方便法門,
│   │ 就像樓梯的梯級。」《四百論》亦說道軌的次序是完全確定的:「
│   │ ┌最初要斷除非福(即是惡業);
│   │ ├中間要破除我執妄想;
│   │ └最後要斷除一切邪見,懂得這個道理的便是智者。」
│   │  大論師敬母阿闍黎(馬鳴)亦說:「就像把乾淨的衣服染色一般,首先應開示佈施等教語,
│   │ 令弟子內心生起善法,然後才令他們修習教法。」
│   │  月稱大阿闍黎亦引用這句教語,來證成道軌是有確定的次序。由於用作引導他人入道的次第程式,
│   │ 對於修持它們的人極為重要,所以必須對這個法門取得堅固的定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金色湛藍行者 的頭像
    金色湛藍行者

    ~卍~◎曼殊蓮華◎~卐~★禪體密用☆匯歸常寂光★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