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雪域法雨 (5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前  言
  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佛法寶藏中最無上、最甚深的精髓,它是佛陀真正的法身舍利,
三世如來無不依之而成就正等菩提。如經云:“過去未來十方佛,道皆般若非餘者。”
  不管你學顯宗還是學密宗、藏傳還是漢傳,只要是大乘佛教,必會對般若的殊勝性略知一二。
佛陀曾教誡阿難道:「即使你把我所講的法都忘失了,般若的隻言片語也絕不能忘,當以對如來知恩報恩之心,
受持此般若、切莫失毀。這一點理應銘記於心!」鑒於此,宣講般若的經典不可勝數。
就拿藏文的來說,《廣般若》有十萬頌,《中般若》有二萬五千頌,《略般若》有八千頌,
其他般若諸經還有許許多多;而漢文的《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字數合計達五百餘萬之多。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明總攝修菩提資糧品  第三
 │││
 ││├─丁二 教誨修學無上菩提的因──二種資糧 分六
 │││┌─戊一 成為資糧之理 分四
 ││││┌─己一 勸國王聽聞
 │││││   頌曰︰從不思議福,出生佛妙相,大乘教中說,王應如是聽。
 │││││   就主要的因雖說有三種,但無上菩提的一切因,皆攝合在二資糧中故,茲當宣說。上面已說若具
 │││││ 足如是身語業,得佛位已,當成就如是妙相,但未曾說由若干福業能成就彼等果。此處當說者,謂從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空法師 講授並校正修改  仁光 聽受譯頌  任傑 聽受譯釋】

頂禮至尊諸上師
                        明增上生決定善品  第一
明增上生決定善 各各因果品 第一釋
悲心根固慧陰涼,增上意樂賢園住,名稱威光無邊際,正法枝繁花茂盛;
善妙事業殊勝果,能滿一切眾生願,吉祥上師如意樹,恆禮智者中智者。
既証諸法無去來,亦明眾生成佛道,雖住遠離戲論中,由悲消除眾生暗,
通達無邊教藏海,現知唯一心要義,龍樹盛名遍大地,敬禮佛陀第二尊。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  判
┌─甲一 名義
├─甲二 翻譯敬禮
├─甲三 正釋論文 分三
│┌─乙一 從佛說緣起離八邊門禮讚大師
│├─乙二 釋緣起離八邊之理 分三
││┌─ 丙一 示緣起自性空 分二
│││┌─ 丁一 正示 分二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             第九品 破常品
│ └─丙二、釋依勝義諦的道次第 分二:
│  ┌─丁一、廣釋勝義諦 分三:
│  │┌─戊一、由破有為法常的門總破實有 分二:
│  ││┌─己一、標品名
│  │││  示修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破常品 第九
│  ││└─己二、正釋品文 分三:
│  ││ ┌─庚一、總破有為法常 分二: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敬禮具足大悲諸正士
  猶如雪山極白妙善聚,亦如牟尼能滿一切願,於此大地皆稱為遍智,敬禮有情師長能仁尊。
  閱無量經唯一正見眼,諸佛教法究竟心要義,圓滿解說佛語證遍智,怙主龍樹足下恭敬禮。
  童年廣學多聞悉圓滿,無量智慧般若海淵博,誰由智慧滅除生死苦,賢善大悲不住涅槃樂。
  由名稱光照破眾生暗,聖尊師徒足下恭敬禮。
  大車密意固然難通達,但為自己修習眾經論;及為饒益具根有情故,大論注釋我今樂分析。
  此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釋 分四:
┌─甲一、題義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聖者曼殊師利!
頂禮聖天菩薩!
中觀四百論頌詞
濁世人劣瑣事多,聞思修者寥晨星,聖者善說無人閱,況我微言覽者誰?
然為自心入正法,依諸經論師教言,略演甚深中觀道,若有信者請諦聽!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為利益不同根基而三轉法輪,其中第二轉法輪,著重宣述般若空性。世尊示現涅槃後,弘教者分兩大派開闡般若深義。其一以彌勒菩薩之《現證莊嚴論》為宗綱,開廣大行派,主要以隱義方式宣示般若;其二為龍樹菩薩所開創之甚深見派,以其《中論》為根本論,直示般若空性義理。於此根本論,又有兩大論師闡其密義,一者月稱菩薩,著《顯句論》釋《中論》字句,造《入中論》顯明其深義;另者即聖天菩薩,以修行竅訣方式粹攝《中論》密義而著《中觀四百論》。因而若欲修持了悟般若空性,於此論尤應深加研習。
  藏傳佛教中,修學中觀者皆以《中論》、《入中論》、《四百論》為根本論典。諸派中觀論師對《入中論》之抉擇自宗見上,有多種辯論,而於《中論》、《四百論》無有較大差異之見。因二論皆是根本中觀之論,即應成自續二派尚未分流前之中觀著述。另外,《四百論》非如《入中論》之專門抉擇見解,而是決定修持中觀之竅訣集匯,因此諸派論師也無多異議。如格魯派甲操傑大師之《中觀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與寧瑪巴大堪布阿瓊仁波切所著之《四百論疏·大海之滴》,其抉擇方式皆相同,概因此論於中觀宗之特殊地位而然。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法門都是斷煩惱、開智慧的方法,都是為了轉眾生迷妄的意識成為佛的智慧。
  但煩惱真能轉化成智慧嗎?先來看一些轉識成智的例子。
   佛陀是完全開悟的覺者,淨除了一切煩惱,具足了圓滿的智慧;或以菩薩為例,菩薩在登地以後,亦能依其高深的覺悟和定力,轉煩惱成為般若智慧;此外,當一 個人的修持達到四瑜迦的第二階段—離戲瑜咖時,也能夠淨除諸煩惱毒而發出智慧,由這些聖者的成就可知,轉識成智是絕對可能的,而這些成就者正是我們最好的 榜樣,因為我們還是凡夫,無法即刻將煩惱轉化成為智慧,而籍著傚法佛菩薩的行徑,便必定能逐漸達到開悟的境界。
  然而要轉煩惱成為智慧,首先必須認清煩惱是什麼,這就好比要懲罰小偷,就得先要捉到人才行一樣,如果人都提不到,那根本談不上懲罰了,同樣的道理,沒有認清煩惱是什麼,也就無法對症下藥而將它轉化成智慧了。
  煩惱是很奇怪的,如果你完全放縱它,絲毫不加以約束的話,那它會變得強大無比而無法控制,但如果你願意修持佛法予以對治的話,這些煩惱就會變得不實在,一點威力也沒有了,所以煩惱有沒有威力,完全決定在我們有沒有修行。
  眾生都正受著種種的苦難、爭鬥與不和,然而痛苦的根源,就是對煩惱的放縱,煩惱毒能使國家社會產生仇恨與不祥和的氣氛,但若我們能修持對
治 的法門,煩惱便失去影響力了,因為它們根本是不實在的,煩惱不但不實在,更不是永遠不變的,它們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我們能修持適當的法門,就能改變它, 減弱它的威力,此外,經由修行,我們不但能將自己的煩惱轉化成為智慧而得解脫,並且還能將這種種的方法分享給別人,就像諸佛上師傳授三乘佛法給我們一樣, 使別人也能轉煩惱成智慧,解脫輪迴。
  大致上來說,煩惱有五種,稱為五毒,分別是:貪、嗔、癡、慢、嫉,當然事實上還能分得更細,這五種不過是 最普遍、最常被提及的,導致眾生受盡各種苦難的,就是這五毒煩惱,這些煩惱甚至會給國家帶來苦難,有時連其他的國家也會跟著遭受不幸,最好的例子就是歷史 上那些數不清的大小戰爭,所以五毒煩惱是很危險的,它們能為害的範圍大到整個世界,並不只是小小的一個家庭或個人而已,此外,眾生墮入輪迴,亦是因為這些 煩惱所致,五毒煩惱對我們的影響並非僅是一點點而已,其影響已是無窮無量的累積,所以我們常說從「無始」以來,亦就是這個原因,由於五毒煩惱,我們累積了 無量的惡業和習氣,故始終在輪迴中不斷的受生。
  五毒煩惱的生起是需要外緣的,它不是憑空出現的,煩惱必須在各種因緣條件配合之下才會生起,這些外緣包括五大和五蘊。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雞年,帕繃喀金剛持住錫於昌都甘丹絳巴林時,為便於學人如何斷除,對治世間八法,特擇錄道次第廣論等而成此文。
  敬禮上師!
  《善住意天子請問經》中說:「得諸利稱與譽樂,不應於彼生憍慢,雖遭無利稱毀苦,願無耽著護世間」。《妙臂請問續》中說:「稱無稱與利無利,苦樂如是毀譽等,以心善破諸世法,罪惡淵藪應捨棄」。《親友書》中也說:「利無利苦樂,稱無稱毀譽,了世俗八法,齊心離斯境」。文中的「了世俗」是指國王,此段勸誡國王對八法應等量齊觀。受用圓滿之利與貧窮之不利,身中無病心情舒暢之樂與不樂,名聲遠播之稱與無稱,他人當面對自己恭維之譽與毀,這八種法是世人最為執著的,最容易生起貪憎,但由此生起的貪憎只不過是錯亂心造作的顛倒作意,所以實在的貪憎並不是取捨境,基本上應象註疏中所說的那樣:「於利等四不生歡喜與念著,於無利等四不生苦惱與憎恚,於彼等八法應平等住!」
  《道次第廣論》中說:「又易生難離,謂愛四事:利譽稱樂,及於此等四相違品,意不歡喜,當修對治。此復總修生死過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以及「思維譽等無功德之理,思維有過失之理,故於破此應當歡喜」。
  今初:若他讚我稱譽廣大,全無現世長壽無病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砂屋傾塌,諸愚童涕哭與我等今者等無有異,應自呵責而不貪著。如云「贊稱及承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彼利自者何」?又云「若沙屋傾塌,兒童極痛哭,如是失讚譽,我心如愚童」。
  第二:讚譽等者,於諸非義令心散亂,壞滅厭離,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則於彼等令心厭離。如云「贊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妒諸有德,破壞圓滿事」。
  第三:如是令我退失譽稱及利敬者,是於惡趣救護於我,斬除貪縛,遮趣苦門,如佛加被。
  如是思已,應由至心滅憎生喜。如云:「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於我,救護墮惡趣?」「我為求解脫,無須利敬縛,若有解我縛,我何反憎彼?我欲趣眾苦,如佛所加被,閉門而不放,我何反憎彼?」其他如《入行論》所說教授,破除對作毀謗等三事的無法忍受:心非有體他能害,若直害身間損於心,毀等於身亦不能損,既於身心二具無損故應歡喜,如是思已斷除憂悒,憂悒若滅,憎不生故。亦如論云「意非有形故,誰亦不能壞,由耽著於身,故身為苦損。毀訾及粗語,並其惡名稱,於身若無害,心汝何故憎」。霞惹瓦云「若於康壟巴,內鄔蘇巴,照巴三人,任說何語與向工石,全無差別,故得安樂,後時諸人耳根薄弱,故無安樂」。若對馨敦說某作是言,答曰:「暗中可罵國王,汝犯離間應當懺悔」。有謂慧金剛瑜伽師云:「人說我等為伏後者」。答云:「人不於人作言說事,又於何事」。次云:「速斷離間。若作是念,由毀訾等則餘補特伽羅於我不喜故不歡喜,若餘不喜我,於我有損可為實爾,然此於自全無所損,故應斷除不歡喜心。如云:「餘不喜於我,此於現後世,俱不損於我,何故我不樂」。若作是念,雖他不喜無損於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礙從他人所獲得利養,故於毀訾謗傳惡名者而發憎憤,所得利養須置現世,憎他之惡隨逐而行,故無利養速疾死沒,與以邪命長時存活,前者為勝。設獲利養長時存活,然於死亡終無免脫終須有死,至臨終時,先經百年受用安樂,與唯一年受用安樂,二者相等,唯為念境。兒時苦樂無差別故,比如夢中受樂百年,與唯須臾領受安樂,二睡醒時,樂與不樂全無差別。如是思維,若於利敬能破貪著,則於毀訾揚惡名等不生憂悒,以不求於他顯我殊勝,雖不顯揚喜無退故」。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敬禮大悲!
 為顯其法源清淨故開示作者殊勝:甘露藏教授,金洲所傳來。
 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如金剛日樹,文義等應知。五濁橫流時,轉為菩提道。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共有七義:

(一)開示加行基礎法
  先學諸加行。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心修法有兩種:(一)七因果;(二)自他平等相換。這兩種修心法的前行都含有「平等捨」修法,如《攝般若波羅蜜多論》中說:
  「於諸有情心平等,起父母想饒益心,及以慈心調伏之。」
  這裏所講的「平等捨」與「四無量」中的「平等捨」是不一樣的。「四無量」中的「平等捨」,是由於發現眾生因貪、瞋在輪迴中流浪,故而祈願一切眾生遠離貪、瞋而住於「平等捨」。此處所講的「平等捨」是修心,擺脫親、疏與貪、瞋的控制,進而對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的「平等捨」。這種平等捨又有兩種差別:
  「七因果」中「知母」的前行「平等捨」,僅是對仇敵、親友、中庸三者遮除親、疏與貪、瞋的「平等捨」,是一種與聲聞乘共同的「平等捨」修法;「自他平等相換」前行的「自他平等」,就不單是上述的「平等捨」,而是一種在思想與行為方面為一切有情拔苦、予樂不分遠近的平等心,是大乘不共的殊勝「平等捨」修法。
  修「知母」前行「平等捨」時,應設想我們面前有特別憎惡的仇敵、極為可愛的親友與非敵非友的中庸三種有情。面對這三種人,我們分別會生起明顯的悅意、不悅意與漠然這三種心。以仇敵為例,觀察一下自己為什麼會對他生起不舒服和不喜歡的心,將會察覺到:那是由於此人在今生曾傷害過我們。於是,應作如下思惟來破除瞋恚:
  「此人在過去多生之中曾作過我的父母和親友,曾幫助我無數次。不僅如此,說不定在今生當中或死亡之前,也可能成為朋友來幫助我。不論如何,有一件事絕對可以確定,那就是在後世解脫輪迴之前無數次的受生中,此人將與過去一樣,對我施行無數次的饒益。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期,此人已為我、將為我成辦無量的利益,像這樣的至友,如果只以今生一時的少許傷害,就對這位「敵人」生起瞋心而加以拋棄,我不就和凶殘的野獸、非人沒有兩樣了嗎?所以,從今以後絕對不能生起這種惡念。」
  同樣的,對親友生起悅意與貪戀時也應該觀察原因,如此便可發現這是因為他們在今生中成為我們的親屬,或在財物、飲食方面曾照顧過我們。隨後就該作如下思惟來破除貪戀:
  「這位親友在過去多生中曾是我的仇人,我們曾經彼此殺害無數次,喫對方的肉,喝對方的血;而且,在今生死亡之前,他也可能變成我的冤家,對我毫無利益可言;即便在今生中不曾傷害我,也難保在後世中我們不會成為仇敵而互相傷害。如果只因為目前稍有助於我,就對這位親友過分貪戀,不正像貪著於魔女的誘惑或豬貪戀於豬倌一樣?因此,我不應對所謂的至親生起貪戀。」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心「取捨」所緣廣修法:
  觀我愛執惡心在內心成一黑團狀,諸有情坐在自己面前,雖然體性上分屬六道,但外表都現苦惱母親之相。
  修「取」時,觀想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無色界有頂,八苦或三苦所攝之一切輪迴苦果呈黑氣相,各別從六道依次取來;因業煩惱集之業集中有十不善、五無間、違犯三律儀學處等,煩惱集中有六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等煩惱及習氣,這些也依次取來;聲聞、緣覺、菩薩相續中見道、修道之逆品,包括微細所知障在內的一切所斷,也依次取來。所取來的一切均呈黑氣相融入自心,將我愛執惡心碎為齏粉。母親有情得以脫離苦與苦因,身體變成澄淨光明之體。
  修「捨」時,捨身、受用、善根三者。第一,捨身時觀自身變成無數或僅有一身均可,不需觀成摩尼寶的形狀、顏色等。想自身如同如意寶、能夠變出一切想要的事物。施予外器世間,從地獄開始的一切不淨器世間過患均得以清淨,轉成如淨土一般;施予內情世間,惡趣有情之身由此轉成善趣具七功德之暇滿身,天、人等善趣有情之一切身粗重過患得以清淨,轉成相好莊嚴之身等;
  捨受用時,觀想自身變成如意身,屬於自己的食物、財產、房屋等,不屬於自己的一切有主、無主受用等,如虛空藏出生一切所需資具,施予有情,一切母親有情得以圓滿世、出世間之一切順緣;
  捨善根時,觀想自相續中的三學、聞思修三慧、包括念誦一句陀羅尼以上的三世善根,呈白光相施予有情。一切有情由此在相續中順易生起信等七聖財、四無量、六度、三十七菩提分、四續部道之證德等。
  此外,可觀想將上師、佛、菩薩心相續中的斷、證功德以及無量善資糧取來,因為他們不會將這些功德據為己有。將之施予有情,由此具足一切成佛因緣,當下即可成佛。
  此處如果想修「以果為道發心」之法,觀想從資糧田主尊心間放出一個化身融入自己,於是自己轉成釋迦佛,放出與有情數量相同的光束、普照一切有情,於是有情都成佛,變成釋迦佛之身,像「加行法」前行中所說的那樣修。假如此處不修「以果為道」,則將上述的「當下即可成佛」改想成「均已成佛」。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具足無緣大悲至尊具德恩師功德  名稱極難贊說昂旺朗吉堪布口授

  發心次第要覽:一、皈依發心;二、發心秘授:下中士道串修法。
1、修平等捨心
2、續修知母
3、次修念恩
4、次修報恩
5、次修慈心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乃我所修持法,思維饒益多眾生,手雖痛卻勤書寫,若有欲抄者應借。無有勝此之功德,
  無有更深之教言,乃是吾之根本法,精進修持勿捨棄。此屬顯宗法要故,未得傳承亦可誦。

  唉 嗎 呵!
自此日落之方向,越過無數眾世界,稍許上方聖境處,即是清淨極樂剎。我等肉眼雖未見,自心卻應明然觀。
彼剎阿彌陀佛尊,紅蓮寶色光耀眼,無見頂相足輪等,三十二相八十好;一面二臂定持缽,著三法衣跏趺坐,
千瓣蓮花月墊上,身背依靠菩提樹;慈悲慧眼遙視我。右側觀世音菩薩,身白左手持白蓮;左側大勢至菩薩,
身藍左持金剛蓮;右手施依印向吾。三大主尊如山王,巍然明然坦然住。大乘比丘十千億,身皆金色相好飾,
著三法衣黃燦燦。敬禮遠近無別故,我以三門敬頂禮。法身無量光部主,右手放光化觀音,復化百俱胝觀音;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敬禮無比大悲主,具恩根本上師前。見宗廣大無有量,定即智悲之光明,行即如來之苗芽。
  如是受持修行故,即身必能證妙覺,否亦安阿拉拉。見宗廣大無邊量,椎擊三要訣扼盡。
  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縱離妄念。離境要閑頓時住,陡然斥心呼一呸!猛利續呼也馬火!
  一切皆無唯驚愕,愕然洞達了無礙,明徹通達無言說。法身自性當認之,直指本相第一要。
  復次起住皆適可,嗔恚貪欲及苦樂。恒常及暫一切時,舊識法身認知之。
  今昔光明子母會,住於無說自性境。所現樂明數數除,猛施方便般若字。
  出定入定無差別,上座下座亦無別,恒久住於無別境。然於未得堅固間,須勤捨離喧鬧修。
  且須閉關專行持,恒及暫時一切處。保任唯一法身用,決定信此無他勝。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滿空 翻語   弟子 陳圓白 黃欽哉 傳真吾 筆記   韓大載、吉祥藏 潤文

四瑜伽:(一)專一瑜伽;(二)離戲瑜伽;(三)一味瑜伽;(四)無修瑜伽。

      (一)專一瑜伽
專一瑜伽分上、中、下三品。
  具樂覺受明空三摩地,初難定,後漸漸能定,此名下品專一瑜伽。有時無意入定而竟能定,定且堅固,住於明體,此名中品專一瑜伽。入定出定行止坐臥,晝夜一如,常住明體,如海無波,此名上品專一瑜伽。
  專一瑜伽是否究竟圓滿,檢別有六,(1)見體性未見。(2)力圓未滿。(3)於妄念上定顯未顯。(4)生功德未生。(5)播色身種未播(福慧二資已圓,化報二身稱色身)。(6)於俗諦上決信未信。

(1)明空之心,即本覺智,不假外求,當體即是,有此決信,為見性。否則雖得樂明無念之定,仍為未見體性。
(2)晝夜相續自然定於明空,為力已圓。若晝定夜否,午前定、午後則否等,為力未圓。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信密宗--序
    【序】
  現今末法時期,許多民間信仰,被視為佛教,其中更有許多相似法門,被誤認為密宗。佛教有這樣眾望所歸的吸引力固然是好事,但由於多元化媒體的誤傳,造成魚目混珠,令社會大眾,多受混淆,不知所從。正信金剛乘佛教,俗稱「密宗」,因言語隔閡,蒙受極多誤解。許多人誤以為「密宗」專求妻財子祿,怪力亂神,不重慈悲戒律,並與顯教不相容。由於宏化不周,識之者寡,使得無辜的正法蒙塵。
  學佛者尤其是密宗行者若不知修行大義,易惑於「相」、迷於「用」、不明本「體」,「我執」未脫反增「法執」,淪於心外取法,盲修瞎練,欲得解脫,反增纏縛。眾生之所以流轉生死,墮入輪迴,主因在不識自性本來面目,不明白起惑的前因後果,以及如何返本還原。因此一切了義證道法門,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都是教眾生明心見性,識取本來面目。
  所謂高法,是對高根器者單刀直入,不繞彎路,如「大圓滿」、「大手印」、「禪宗」等法門。但低根眾生業障纏縛深重,未必馬上消受得起,需要先修一些有相方便法,消些業障,積些福慧,增些定力,到一定程度後再導以了義法。所以對這些眾生而言,為因應其根器,這樣修就是當機的高法。釋尊所指「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的無上菩提、究竟佛果,雖眾生人人本具,但因無明遮障,隱而不顯。雖本自圓成,不依修得,但不修更見不著。為借法歸元,佛因應眾生不同根器,因病予藥,教出了八萬四千法門。雖究竟而言,祖師說「並無實法與人」,但相對來說,只要是依三法印,教導眾生入佛知見,證入自性的法門,不論顯密皆是「正法」,以正法引導眾生開悟自性菩提的信仰,就是「正信」,否則「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由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見性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以「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等直指悟入的訣竅教導眾生。密宗大圓滿勝喜金剛《直擊心要三金剛句》中開示的「見、修、行、果」之道,「....愕然洞達了無礙,明徹通達離言說,法身自性當認之,....恆常及暫一切時,舊識法身認知之」,亦直指了入處。蓮華生大士《見離覆遮自性得解脫》、《文殊大圓滿》、《大鵬鳥的翱翔》等大圓滿教授,亦是當下直指。不論顯密,如來正法都教行者參悟自性,悟入後如何在歷境對緣中保任磨練,住「見」不離,以「見」解縛,見修雙融,定慧雙運。打成一片成無功用行就由悟而證,並未叫人「心外求法」。
  究竟而言,未通達這了義真如不生不滅之處者,都非如來正法;相對來說,雖未通達了義,但以此為目標,依三法印,教人淨障集資,持戒、修定、開慧,漸次導入的法門,都算是正信。若四相不脫,我、法二執與分別心明顯,嘩眾取寵,專以靈動、神通、有求必應為號召,心外取法,以境惑人,並無實際教人悟入的法門,只強調大師加持力能不經勤修可速得感應等,讀者可自行用以上「離念法眼,真如心印」去印證一下,自作抉擇。今生法身慧命一誤,再回頭可能已歷劫。了義的金剛乘法門真俗二諦一如,除了「究竟悉地」(即明心見性悟道證道)外,也有「世間悉地」(即息災、增益、懷攝、降伏的靈驗相應),以解決一些生活、修行上的障礙,但不會本末顛倒,專以滿足信徒慾望及所求為能事,停留在「以黃葉止兒啼」的階段。
  真如實相無相,難以言詮,而金剛乘富於表徵方便,卻也能「以手指月」,依方便法導行者入實相。但由於複雜的事相和儀軌,使不懂的人看得目眩,好似滿天神佛,迷信難行。其實「無上瑜珈部」的修行,首重見地,愈高的法愈超越了宗教皮殼,如經上師詳細傳法引導後,方知句句直指心之本性,處處不離第一義諦。只看事相而不明心要者,則易心外求法,落入迷信,未得解脫,反增纏縛。所以依止聞思修成熟的上師極為重要,這也是金剛乘重視傳承的原因。密宗無上瑜珈部所修的是「自性本尊」,為證取如來自性。如修行者發心知見不正,以二元對立凡心,將本尊看成像外在鬼神去崇拜供養,猛求妻財子祿,以為如此就能滿足自身慾望,這不但把佛看成喜、怒、哀、樂和二元對立相未脫的凡夫,並且修本尊反易修成魔。雖也能得到一些世間法的靈驗,但無法依本尊瑜珈的修持,得到覺悟解脫的究竟成就。藏密祖師曾說過:「見地正確,修護法為本尊都可能得究竟證悟。知見不正,修法身佛普賢王如來為本尊都難以解脫。」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盡一切時頂禮皈依於師與佛並金剛持無別足前,願垂大悲隨賜攝受!
  本書惟將勝者大溫莎巴所傳菩提道次第前行教授六加行法,纂成一篇,令易持誦。

《六加行法》
初、掃除居室,陳列身語意之所依。
☆☆☆☆☆☆☆☆☆☆☆☆☆☆☆☆☆☆☆☆☆☆☆☆
二、無諂端嚴陳設供品。
☆☆☆☆☆☆☆☆☆☆☆☆☆☆☆☆☆☆☆☆☆☆☆☆
三、身具毗盧七法入安適座,乃乘殊勝善心修皈依等。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八五則】
  問:分二諦之事,如集學論說:「所知亦唯世俗、勝義二諦。」此以所知為所分之事也。然先德有多種說法,試舉其說,是否合理?
  答:一,如俄洛諾紮瓦(俄洛譯師)許「唯顯現事,乃二諦分別所依。」彼說空性,非心所知所行境,如是則應無勝義諦。此說非理。若空性非所知境,則遮實有之空性應無,是一切流轉有情,皆已滅盡生死。
  二,又有說:「不須增益之境,是二諦分別之所依。」此說非理。果如所許,應無增益之法,則諸宗(外、小)成就增益諸說(理),亦應皆無。如是則內道自宗,不應訶彼為增益成見。
  三,又有說:「不須尋伺觀察之境,是二諦分別之所依。」此亦非理。如其所說,則於二諦尋伺觀察,為無意義。
  四,又有說:「諦乃世俗勝義分別之所依。」此亦非理。如其所說,應說世俗即是諦實(真實),與經說世俗虛妄之義相違故。
  復又有說:「不須立二諦分別所依之事。」此說更非理。無分別之事,即有分別之法,成大過失。
【第二八六則】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一三則】
  問:修定初修時,選擇所緣之法,應如何選擇?
  答:如前已說,修止無所緣,不稱修止。有一類有情貪欲特甚,若不以對治貪欲之不淨觀為所緣,不易入定。如是類推,瞋盛者緣修慈悲;癡盛者應緣緣起理,慢心盛者緣十八界別;疑慮盛者緣數息。若貪等五種俱盛者,應緣緣起理;若強弱均等,及五種不強(小惑)者,則可隨擇所緣,依自所喜,可以自便。如是淨行所緣,所攝五種隨自之惑,擇一以為所緣,有二勝利,既可得定,兼可伏惑(非斷煩惱,但伏現行)。
  依經論及師教著重說:以佛像為所緣最殊勝。此之勝利,以常不離佛故,得佛加持。一,易於得定;二,積資懺淨;三,速能成就密乘法器。故應選一精美莊嚴佛像(多為釋迦像)。已入密者以密宗佛像為所緣,對修生圓二次有殊勝利益,對生次尤要。
  又有一類有情緣有形所緣,不易得定者,有一類有情緣佛像,反不易得定者,此二類宜修緣心定。總之,初修時,宜自選擇,以各種所緣試修,觀察何種較為明顯,一經選定,即不可隨時改易。
【第二一四則】
  問:一心專注所緣之法,試言其要?
  答:攝要言之,第一先須尋所緣(如觀佛像,細節即詳明燈頌自釋中);二,用正念住所緣,心住所緣後,間或又再提念觀察;三,用正知(正念所出一分)察沈相:念力大緩(松),則生昏沈,應對於所緣用力攝持,否則用力松,則沈難滅,然念力太緊,則生掉舉;四,用正知察有無掉相:如現掉舉相,即將心念稍放平緩,緩急分際,惟行者自行審知。此月居士之言也。初學者但須於正念有精力之緊持,而不於餘放逸,即具定學中之明住二分矣。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