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則】
  問:修不清淨,心不入道,症結安在?以何對治?
  答:不修念死之過患有六,其中重點,為修不清淨。修不清淨,則心尚未入道。大德妥默桑波說:「於聞思修作障者,即現世利樂(此為症結所在)。於聞思修善行,雜以現世利樂惡心,則如美食雜以朽腐,不堪入口了。」又諸大德說:「為求現世圓滿,不惜毀謗傷害,皆由執著現世惡心,唯死無常可以對治。」
【第四六則】
  問:觀其人入道與否,以能否捨其現世為衡量,此為上師教授。應如何理解此一教授?
  答:甘丹派諸善知識說:「雖號稱學法,一項皆未得,能捨此世心,方列學法行。」所謂「捨此世心」,不是說棄捨一切,形如乞丐,乃就現處境況,內心對已有名聞利養,不生貪羨。今日為東方國王甚有威榮,然心不著追求,聽其自來(此為捨此世)。不汲汲於衣食尚易,不貪名則甚難。反之,窮至於一無所有,然猶想著異日或當富饒,亦不能說為捨此世。故雖極窮不能捨者,仍不能捨。雖極富饒,心能持者,亦可說為能捨此世。昔大德卓‧位奢貢波說:「有大修行者,榜其門上,書出閉關若干時限,其動機乃在沽名,故其修行為不清淨。」有許多喜巧者、講說者、著述者,皆流為此生喜巧者、此生講說者、此生著述者,皆為此生而立名,皆為名聞所自在,入於名聞之權下。即作布施等善法,莫不皆然,即以供佛而論,皆想當有見者、聞者,而不是為自及眾生積福。大德說:此種差別執著,一切善法若趨於此,雖勤修善法,而皆趣入惡道。故對於此種差別執著,若不刺以對治之矛,則雖善巧者、持戒者、大修行者皆毫無利益。須能閉三惡道大門,開善巧之路。能如是者,須有捨此世之心,則不隨煩惱,所行方為正法。
【第四七則】
  問:法與非法之差別,以何為量?
  答:昔博多瓦指示弟子說:「能去煩惱為法,不能去煩惱者為非法。」現在學佛法者,其煩惱與日增長,此即未入法門之象。其所學法未入心中變為醫藥。故修法者先應辨此法究竟入我心與否?須觀心行是否合經教,合者即法,不合者非法。
【第四八則】
  問:法之深淺,關係於學法之人,此一上師教授,應如何理解?
  答:合於世俗者非法人(學法人),不合於世俗者乃學法人,頗公於此反覆叮嚀!甚深稀有之法,學法至密集金剛法,深廣稀有,無以復加了。然若未生起捨此世心,則不能謂為甚深稀有之法,因其發心僅為此生名聞利養,如何能說是深廣稀有呢?大德卓‧位奢貢波說:「雖修至密部之王(即密集金剛),而未生死無常觀即為淺,若已生起死無常觀,雖僅修學入法之門三皈依即為深。未生無常心而好高攀登者,如墮險處!」昔大德陽袞巴說:「一般人皆好高鸞遠,學低下者,則心不樂,學空性法、空義諦皆為此而喜。但此諸法,每與有情器量不合,雖密乘圓滿次第亦無意義。不在所修之法深廣,而在能修有情,須為圓滿次第之有情。於所修法,雖誇如千金馬價,然不能修,人不如死狗價錢。故吾所修者,僅為死無常,業果諸法而已。」
【第四九則】
  問:不修念死之過患,與修念死之勝利,各有何種?
  答:不修念死之過患有六種:一、忘失正法;二、雖未忘失(正法),而不修習;三、修不清淨;四、失精進過患;五、自不善過患(此生與後世二種不善);六、死時追悔。
  修念死之勝利亦有六種:一、有大意義;二、有大力量;三、初之重大勝利;四、中之重大勝利;五、末之重大勝利;六、死時歡喜勝利。過患與勝利,每種應閱明燈頌自釋中念無常法門,方使此心有所感動而轉變,否則,此門不開,其他法門皆不能開矣。
【第五○則】
  問:由何而決知定死之義,及此中心要?
  答:由三因而決知定死:
  一因,思死王必來,任何法不能避免。無常集中說:「佛及辟支佛及依侍佛前的諸阿羅漢聲聞等聖者,身尚必壞。」又說:「相好金剛不死身(佛),須現無常應捨相,何況普身如蕉樹,欲堅不壞何可得。」又說:「空中、海中、山中,死王若來,不能逃避(如釋迦種)。任於何時,無論生於初劫、中劫或末劫,任住何地,任受何身(或天等身),皆不能避免一死。避免方法,無論以神通力、財寶力、藥力、咒力、大勢力皆不能避免。」有問:西藏密法何以有長壽法?此但以佛力、法力遮非時死,真死果現前,長壽佛亦不能救。
  二因,思壽命無增有減。入行論說:「晝夜無有住,此壽常壞滅,無有餘可增,我豈能不死。」前三句說定死之因,末句是說決定死。此外再思如明燈頌自釋中所說:織布、被殺死囚、畜牲,及秋雲、空電、瀑流等喻,反覆細思,務令此心生起感動,不欲放逸片刻。
  三因,思雖存在時,亦無暇修法。無暇修法,非定死原因,但言放逸,乃退一步言,縱未死亦無暇,現放逸以趨向於定死。大德敦伯殊默說:「未知修法二十年,欲修欲修二十年,不能不能二十年,消耗一生之傳記,如是而已。」少時心在父母,壯時心在妻室,老時心在兒孫,一生之中何時修法。縱有能修之二十年,又除夜間一半,晝間除飲食便溺等不可少之事,所餘修時,不及未修時多。六十歲以後,已無多大精力從事於修了。
【第五一則】
  問:由何而決知死期無定,及此中心要?
  答:亦由三因而決知:
  一因,思贍洲人壽無定,故死期亦無定。昔宗喀佛曾作問題令諸大修行者答覆。一、不但口說無常,欲令無常義,深入有情心底,可取以為修法者為何?二、死無常中最鋒利所緣,能刺入有情心中,令其感動者,而為諸經論所讚歎之無常法為何?第一世班禪答說:「心中所修無常,乃念死九因,如師所說;二、所緣中能抓著吾人之心,而為諸經所贊歡者,乃死期無定。」吾人於年內不死之心較輕,月內不死之心較重,而執著日內不死之心,最為堅固。然皆執於不死,故存推諉怠惰之心,則口言修者,但以自欺而已。能對治此者,即死期無定,如大鐵錘擊此則成粉碎,少時無所恃,今年死不可知,推至今月今日皆不可知。若謂今日無病,或不致死,當思健壯不可恃,紮一毒刺即可斃死,身軀微劣,猶如水泡。若謂大多數存在,我亦存在,當思自己所見所聞,死者甚多。聚經中說:「晨前所見人士,晚間有些不見(已死),晚間所見人士,晨間有些不見(已死),故知無定。」
  二因,思死緣多活緣少。死緣分內外二種。外緣.人與非人之殘害,人怨仇等用種種器械毒藥等,常謀殺自己生命,賊亂王害亦有時迫害自身。非人指部多、藥叉、山魈、厲鬼、地神、水怪等,如蠅逐臭於吾人周匝,伺機而發。災厄有八萬,魔害有三百六十。此外橫禍非災,如水火毒蛇猛獸毒食車禍中風地震等,何能決斷其不來,吾人尚暫無恙者,皆由過去善業力,及上師三寶加持。內緣:如疾病有四百二十種,如雲積聚,四大種在吾人身中,如囊中貯四毒蛇,若一毒強,餘三被毒噬。此喻地水火風在吾人身中,若一大增盛,餘三被克,即致病乃至死亡。飲食醫藥本為活緣,用之不當,活緣可成死緣,死緣則無成活緣者。又吾人為求生緣,所修財寶等,常為死緣。故應修非死緣之正法。
  三因,思身危脆,故死期無定。經中說:「七日並出時,大地成灰燼,況此微弱軀,那不成煨燼!」此言因紮一刺之微細緣,以致不救,突然死去,這樣如水泡般的身軀,真是異常危脆。諸大德說:「所謂死無常,此理易知而難生(動心)。」此言雖知不能避免死,然未知未死之前,及時學習正法,以利死後,早作準備,則臨死之時,不致恐怖。
【第五二則】
  問:由何而決知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及此中心要?
  答:亦分三因而決知:
  一因,思死時一切不能攜去。佛法如何利益?有說依佛法可得不死,此不應理。此指未死時,能修正法。常人死時,痛苦難忍,追悔無窮,顯現惡象。修正法者,遠離此各種怖畏,歡喜以去。經中說:「國王去時,須捨其錦秀河山,及眾寶聚而死,下至乞丐亦必捨瓢杖而死去。」生時下至一句念頌,死時可作資糧,以利後世。
  二因,思死時孑身而去。死時欲得一伴侶同往而不可得,國王擁有千百萬人民,常人縱兒孫滿堂,莫不孑然一身而去。與生俱來自身肉骨,亦必須捨離,尚不能攜去,何現其他眷屬親友財寶受用等。故人生時如旅客,死時別其住捨而去,決無住捨隨旅客而往者。若未修法,至於死時,於自身軀,深生愛著,不能捨故,煩惱熾然,由是而墮三途,則此身軀反成為死時之累。
  三因,思死時唯正法可益。死時既無定期,我今日即未脫離死王立至之危險,故及時應作防備。如是必須備死之法,即不貪戀於此世樂,現在即當學正法。俱舍說:「此時能攜去使死後荒涼,轉為安樂者,惟所積之福德資糧。」惟依無倒正法菩提道次第,如法修行。應於此下決定心,專一而修。生起現在須修之決定,復重在須捨此世之貪戀,不然,所修之法,不能入道。
【第五三則】
  問:修死無常法中,為菩提道次第所無,乃上師口授要訣,乃根據經教而來,易使心感動之一法為何者?其內容如何?
  答:為於修如上「三根九因」後,再加修死相之一法(此一法即師授要訣)。教授國王經中說:「國王:如此喻,死王以鞭策吾人至死所時,無名、無色、無人民、無財物、無依、無怙。口渴身痛,壽暖既盡,如入於黑洞中,津液涕泗,污穢全身,但有息出而無息入。人皆瞪視而不能救,自思得病不治,灌藥者灌藥,念經者念經,囂然一室時,自己心情,為如何耶?但感痛苦,呼吸困難。身暖或由上或由下,而漸消失。家人近前問詢或愈否?
  復至屋角聚商如何辦理後事。四大各各分離,地大分離時,身如山崩地裂,水大分離時,如身沒巨流中,火大分離時,則煩惱難當,風大分離時,則身覺飄蕩,剎那之間,中有現前。此時則易名為最不吉祥之死屍,乃於自名之上加以新故亡人,而不知其為某官某長矣。應加本鄉風俗而諦思之。修念死九因與死相,令心得感動與否?若念死心生起,則坐臥不安,食不甘味,聞人戲論,則心生厭煩,如死囚見劊子手舉刀將下之心情。宗喀佛說:若能思大義,則於無義事,深生追悔心;若能思「難得」,則於放逸過,不復願為之;能念「死無常」,於死無益事(與法不相合事),一切無心作;能念死則能生「捨此世心」。
【第五四則】
  問:曾學法多年,年過花甲,不須勤教(多數是如此),知死之將至,並知備死,唯速修正法,但大半手忙腳亂,多不如理,應如何為正?
  答:少壯時代,易忘老死,須人勸教,略生感動,復為世法沖淡。曾學法者,年過花甲,知死將至,知速備死(一般人不知備),然而於備死之法,大半亂抓,手忙腳亂,有一些急修止觀者,有一些忙抓圓滿次第幻身,或虹身修法者。少壯時身健則心易住,尚難伏此心猿,況老年身衰則心難調(過去修而已生功能者除外),恐心猿未系,死已臨頭,將無福資以為死用。尤以風息脈絡明點修法,此如追風毒蛇,少壯氣足精沛,較易調伏,年老氣衰精枯,恐風蛇未被抓住,反被風蛇毒害。應諦審自己菩提道次第,從依師起,至圓滿雙運位,各各法門,何種法門自己修過,並如量生起,何種法門雖尚曾修過,但未生起猛利感動和決定(只聽過教法,根本未作修習者,更無論矣),則應速即補課,當以此未生感動和決定之法門為「專修」,其餘法門為「概修」,如於依師法門尚未如量生起,則以此法門為「專修」,其餘法門作「概修」。至生起時,再進修其次法門為「專修」,其餘法門作「概修」。應知上師教授指示說:「僅一支香(時間)真實皈依,亦較終日修風息脈絡明點功德勝千百倍。」特別是於六加行中所說:「若無出離心與菩提心,則所作善業,不能謂為佛法。」尤當猛省也。宗喀佛教授指示說:「前前功德不生,則後後通達不起。」如冰上建屋,所修不固也。
【第五五則】
  問:由何而知定入惡趣?怎樣才能斷生惡趣苦因?
  答:由所造業,多為惡業,善因極少。親友書說:一、惡業常久:日日中起心動念,非貪即瞋,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之時極少極少;二、發心猛利:如惡口罵人,或舉手打人時,如竭全身之力,反之,於傳承上師,誦啟請文時,心念力微,遠不及罵人時矣;三、無對治故,惡業力大:初不以為惡業,作後又不易生反省追悔之心,常以已作為解,善業常以惡業將其消除,而惡業未嘗懺悔;四、對境增上:吾人因常依於父母,難免不有惡口抵觸,生瞋惱心,因對境大故,所作惡業亦大,對上師三寶,亦復如是。入行論說:「一剎那瞋恨心,可種無間地獄因。」以是知定入地獄。
  怎樣才能斷生三惡趣的苦因?昔有人問大德絳伯嘉措一生精修,想來定已獲證一種勝果。絳伯嘉措說:「我沒有其他功德,衹是有後世不生惡趣這點,我想可說是決定的……。」不生惡趣這一點,在不通顯密法要的人們心中,或許會認為不是什麼大了不起的保證,但在精通佛經及大車軌經論的人士們看來,確是有很高證德的徵象。要知道大車軌諸經論中說:「生惡趣的苦因等,為『見道」(證真空性)所斷。」「非捨離惡趣苦,而能得到不生惡趣的保證,也應當是證得加行道忍位,才能不墮惡趣。」以此看來這位大德最低估計是已經證得加行道忍位者,方不墮惡趣,因此有把握而說出那樣的保證話。當知經論中說:「證大乘資糧道時,已獲得法流三摩地,能真見殊勝化身,及百由旬內小至極微塵以上所有色法,並能知下至螻蟻微蟲的心思,以及獲得神通、陀羅尼、辨才、三摩地、不可思議智慧等功德。」證加行道所獲功德,復勝過資糧道百倍功德。以此吾人應對於墮三惡趣生起迫切怖畏,而虔誠皈依上師三寶希求救護!
【第五六則】
  問:地獄之苦,何故那般長永劇烈?
  答:因所造惡業,極粗重猛利故,如五無間業(殺父母、上師等)、邪見、謗無前後因果等。善惡有兩極端,善之究竟極端,所得之果為佛果,即究竟樂果,無漏長樂,佛功德不可思議故;惡之究竟極端,所得之果為地獄,即極端苦果,亦為時長永,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故。此為總說。若分別說:因所造各種之粗重之惡業(如猛利瞋恙,及殺人命二因,生等活獄,由於對三寶、父母、阿羅漢等瞋恨心,生黑繩地獄等等),感得各別不同之各種地獄苦。
【第五七則】
  問:有說地獄境,為各各有情,由自業力變現虛妄境界,是否應理?
  答:此不應理,當知所說地獄境(餓鬼傍生亦然),皆本佛說,佛為不誑語者,如說是虛妄境,則日月大地山河皆成虛妄。應說如水,天見為甘露,鬼見為膿血。非此水無,此水一分,乃其生因,鬼之業力乃俱生因,二者和合,則如量而成膿血。若謂妄境,則有語病,吾人所作善惡業所得之果,皆成虛妄。故應為大寒大熱獄,乃合量真實有。凡業所成,皆真實有。入行論說:「大熱大寒等地獄,其能作者為誰何?乃由我心所造成。」然不謂吾心虛妄變現之境界。
【第五八則】
  問:吾人於三惡趣,常存如隔岸觀火之心,其故安在?應如何諦思使此心入道?
  答:此由於對業力未審,於三途未怖。吾人之心,不入善法者,不惟於三途苦,心不能感動,即於死無常,亦不嘗動心。雖有上師引導,正法可修,吾心亦堪能修習,然此二門(死無常、三途苦)設不能通過,其後諸法,皆不能入。應思昔業多不淨,今業未懺除,自己或明年,或下月或明日,呼吸一斷,即墮其中,真實變為地獄有情,或餓鬼、畜生,受諸劇苦,吾人豈能忍受!以此於未墮之前,於三途苦,思難忍受,而生怖畏。能救護者惟三寶具此功德,故應生起皈依之心。入行論說:「若墮三途中,已離救護力。」頗公解釋說:如夢寐間乍覺,已墮惡趣,舉目四望,無能作我救護者,但蜷伏悔恨而已。故皈依求救,今日須作。遠離皈依救護之事,從此不復再作。審諦思維,若心生通達,其象徵如舍利弗之甥,食不下咽,食己還嘔。以過現未三世通觀,曾作惡業,將來當感惡趣,觀想若真,毛髮俱豎,不寒而慄,在座上不能自持。故當思此難得暇滿,若得即具大義之人身,現既獲得,當離惡趣一切苦,進而修得佛位。願如是能成,祈師佛加持。
【第五九則】
  問:為修解脫生死苦之出離心,為何應先修遠離三惡趣苦之出離心?
  答:由於對粗重之三惡途苦,若不生怖畏厭離之心,而於不易覺知之善趣輪迴生死苦,更不能生怖畏厭離之心。即對於粗分苦,無所動於中,遑論對於細分苦,可生感動。故知厭離三惡趣苦之粗分出離心,為修遠離輪迴苦之細分出離心之加行也。
【第六○則】
  問:皈依清淨與否,以何因而定?
  答:班禪洛桑卻季絳稱說:「皈依清淨與否,以畏惡趣苦及知唯三寶能救,是否具此二因而定。」
【第六一則】
  問:應可皈依處,須具如何德相?
  答:一、須自己解脫一切怖畏。自若未解脫一切怖畏,如自尚陷泥淖中,不能救出其他陷泥淖者。佛為自己解脫一切怖畏者,如成佛時,降可怖魔軍,又調伏瘋狂群象及毒龍,又化害佛大坑為蓮池等,廣如經論。
  二、又有令他解脫怖畏之方便善巧。如貪欲甚重之阿難陀,患癡甚重之周利盤陀伽,及千骨(鬢的上部+曼)沙彌,與食人之羅剎,皆為佛所調伏,導以善道,而證阿羅漢。又如諸阿羅漢無法攝受之施主伯吉,年將近百,衰老龍鍾,佛令出家而度脫之,廣詳經論。
  三、對一切行大悲,無親疏之分。如佛於其子羅(目+侯)羅及仇怨提婆達多,無怨親之分。提婆達多服藥王童子所造勝藥,體不能勝,痛苦萬狀。佛往觀之,佛說:「我視汝如羅(目+侯)羅,若真具此平等捨心,應手而愈。」言已果然。
  四、於佛有恩無恩者,佛皆為作義利。此與世道相反,世人於自有恩者,始作義利。如經說,佛度惡相女,及具十餘惡相子,又如列翁全無福報,佛亦調夫之,令其輾轉生福,出家證果。以上四德皆具,何以稱為應皈依者?因成佛由於法,而於法作助伴。作看護者乃僧眾,雖未具四德,而於可以成佛之法,作饒益助伴,故應皈依。而釋梵等神無斯德,故不應皈依。
  又依上師教授要訣說:「須知現前能說法者,上師即佛。法為所說菩提道次第之教義。僧為能依菩提道次第如法修行之良伴。」
  生起一種怖畏,但皈依一境(或佛、或法、或僧)亦可解脫(此種公案經論中甚多)。然欲解脫生死,則應皈三寶,如患重病,非有良醫、良方、良看護不能治愈。以此堪皈依唯三寶。
【第六二則】
  問:由知何種使心感動,令皈依真切而有力?
  答:由知:一、總義——佛身語意功德,法寶功德,僧寶功德;二、種種差別功德。略要言之:佛身功德:如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一一所有功德,詳諸經論;佛語功德:佛語具六十四妙音說法,佛以一音現各種義,如無常苦空隨機得解;佛意功德:佛觀一切法如掌上觀紋,於一時間,二諦並顯,總攝具悲智二德;佛之事業功德:不外令眾生離苦得樂,而其方便,則分暫時究竟二種。於佛功德實不能窮,故說不可思議。
  法功德者:應知佛之無邊功德,乃教證二法生起,故法之功德,尤不可思議。所謂教證:教謂經律論,乃相似法寶;依此三藏教法聞、思、修而通達之法即證,即滅諦與道諦。滅諦斷除過失,道諦修行功德。除此正法外,餘不能成佛。
  僧功德者:言「僧寶」與僧不同,三寶之「寶」字義,為稀有之義,聖者超越之義。得見道位以上,乃為超越。又彼能由念法功德,能如理依法修習者,乃賢聖僧伽。念僧功德詳經中羅漢、獨覺、菩薩各各道位,差別功德。吾人常以小乘為劣,然細思之,其功德極大,使具三十七道品、六通、五眼中除佛眼外,餘四皆具。
  二、了知差別者:(一)性相差別:如佛過淨德圓而為性;佛乃法之因,謂佛為度有情而說法,眾生聞之,如理修行,而得通達果,故謂法者彼果;僧伽者,謂能以他人依法如理修行,獲得通達,而輾轉承傳下來之教授,依之如理正修者,乃為賢聖僧伽之相。
  (二)事業差別:相差別就體言,事業差別就用言。佛令眾生,對於教法,不生顛倒,如其次第,而善為開示正法為用;法依各別有情當斷惑業諸苦,令斷為用;僧依其實現,以身作則為現業,應後來度化作範,令生仰慕歡喜,欲步後塵為用。
  (三)信解差別:此言於佛應生堪恭敬供養信解;對法應生真實修學,欲得成就信解;對僧應生與法相順之善友信解等。依如是信解諸行,而生起渴欲求成之心。
  (四)應修差別:此即上項信解之實行,於如上次第於佛(上師)作供養承事;於法身心生起相應實修瑜伽行;於僧法財受用等應作之事當作。
  (五)憶念差別:如經中說:憶念佛為一切功德福資糧田,莊嚴燦爛,又如解佛為佛子之父,眾生之宗師;念法有義利,為悅耳者,初聞、中修、後果皆屬於善;念僧為善正安住者,堪禮拜、供養、皈依為福田。
  (六)增福差別:以人法二種為主之增福,分情(人)與非情(法)。佛僧屬有情,法屬非情。有情又分一多,佛為一,僧為多。
  (七)皈依差別:認佛為皈依大師,法為正皈依,僧為修皈依良伴等。
  (八)內外差別:廣如成立因明論第二章詳說,餘師(外道)具愚癡無明,為三毒所染。外道亦有戒定,然不如內道戒定,極為殊勝。如十善戒中,意之三惡,後二(害意、邪見)外道皆不能圓。諸外道不執常則執斷,謗無因果,不信業果,甚則不許外因,如日出、木刺皆屬自然,別無因緣。外道立義雖異,然皆執有人我,許自我功德,能為常為實為自己,因有如是過失,故十善成常不圓滿。內道戒定,皆為解脫生死,其出發點亦不同,故入門之皈依,即以解脫生死為皈趣。如下士道共通皈依,即攝出離心,如云:「皈依法離欲尊。」意謂法乃解脫煩惱,而得涅槃之殊勝寶,此中即含希求出離之意。佛為如量士夫,非為佛知剎土微塵數,海水為若干滴積成,即佛告我此數,亦與解脫無關。乃為佛開示無倒應取應捨之法,此唯佛堪能,外道大師所不能,故惟皈依三寶。
【第六三則】
  問:皈依有何種勝利?因何而有如是廣大勝利?
  答:皈依勝利,略而言之有八:一,入佛子行數;二,皈依為諸戒之本;三,所積罪障能滅減;四,廣積大福;五,人與非人不能為災;六,不墮惡趣;七,隨願皆成;八,常生善根,速得佛位。因何而有如是廣大勝利?是因對境力大,故與其他善根不同。大悲白蓮花經說:「以語敕(咒)詛彼田中種子,令不成種,無有是處。世間凡夫,雖猶會看世間福利,然以對三寶,對境力大,故將來必得佛位。」
【第六四則】
  問:以何判別內外道?
  答:判別內外道,或以見為判別(無常、苦、空、無我);或以行為判別;追蹤佛所建立之善行,安立為內道;或以皈依為判別:有真實二皈依,入佛子行數,方可安立為內道。
【第六五則】
  問:何謂真實皈依?
  答:有三皈依,固為內道。然若心未生決定,未誠意皈依,雖博通三藏,通達空性,修習生圓二次第,其所修者,雖為內法,皆不能謂為內道。非口誦皈依,須從心底有認識生起決定,一切時皆依三寶,方為已得皈依而未捨,方為具實皈依。故能修者,未發至誠皈依之心,亦不入於佛子數。依上師教授說:「僅以一支香(時間),真實皈依,較終日修習風息脈絡明點功德勝超千萬倍。」
【第六六則】
  問:應如何令所受皈依戒條,如法而得清淨?
  答:於皈依三寶,應遮止學處,及應奉行學處,當鄭重實行。應遮止者:即「皈依於佛,於他天神不應禮供」,若禮供犯不知內外差別。天神等於善惡法,邪見顛倒故。「皈依法不殘害有情」,損害有情,即為非法,故應遮止。法,梵語「達摩」,意為引導有情出惡趣,而入解脫道。佛曾授記說:「於未來世有相似法,令諸有情,心生憂惱,起諸殘害,得大痛苦!」故應視其所說法門,其見行修是否清淨。依理為量,視其與龍樹、無著之學,是否相合。若不鄭重觀察,而信奉相似法,適犯此條(皈依正法,不殘害有情)。「皈依僧則不應共外道住」,喻如毒樹、毒海僅害身,邪見伴侶並害身心。外道不應共住,固無論矣,即於內道中僧俗人等,若自己確知其曾犯輕師(根本重罪)慢法者,亦不宜與之共住,恐受其惡之加持,而生大障奇災。
  應奉行者:佛之塑畫形像,隨為何種(包括顯密),美惡不應譏彈,置不淨處(如坐處、臥處),作物品質當買賣,作裝飾玩具等,凡不敬重及輕毀等方便,悉當斷除,應視同真佛,為如敬之田;於法凡四句局以上之法,皆當恭敬,不應質當經典,作為貨物,擱置露地及污穢處,或與鞋合持及跨越等,悉當斷除,如法寶而敬。上師說:「乃至不能在經上堆置佛像鈴杵、哈達等(哈達作供則可);於僧或是僧眾,或僅具出家相,亦不應呵毀及妄分彼此派別,而興仇視,應敬僧如寶。又末法世,因眾生業力關係,雖出家相猶不得見,以此希有因相,故應敬重僧相。
  共同學處:有六:一,隨念三寶功德(如前所說內外差別等功德),數數思之,知唯三寶能作救護,而至誠皈依。
  二,隨念三寶大恩:當以報恩意樂,而勤行供養。此中分不間斷供養及圓滿供養。若供飲食(或隨每日所餐)而不間斷,則少用功力,而能圓滿采多資糧。應知於資具獲得自在諸大菩薩,猶化身多億,往一切剎,於諸佛所,經歷多劫而行供養,如菩提道次第所舉十事,知此十差別,於一座間亦可具修,是名菩薩圓滿供養。法性供:知法性無別,則遍十方三守,眼見有限,意則無量。自不能舉辦眾多微妙之物,於他所辦,心生隨喜,亦稱廣大供養。若真無可供之物,若有信者,即以壇供(曼遮)及水,與無主物而供亦得,當以信心及修行而供。自有說無,吝不興供,感現見財物不能受用之果。
  三,隨念大悲:以悲心安立其他有情,令受皈依,有法施功德。
  四,啟白三寶:凡所作事及有所需(如病災急須救治),皆應仰賴三寶,以行與三寶相合之供養;而於與三寶不順之外道等,及其他世俗法,則不當依從。惟一切時中,無論順境逆境,皆一心依於三寶。
  五,既知勝利,勤修皈依:知如前說八種勝利,至心皈依佛法僧,為我作救護(口中不念亦可),心中至誠希求救護之念。如死囚往禮拜一相識且有權能救護己者之官吏,希求速救之心。以三寶為極大依怙,而生希求(三寶)救護之心,即皈依體相(心所中一種,心於境感動)。因皈依,令餘有情生起皈依之心;果皈依,自皈依後,對於未來希求三寶救護,為解救三途、生死苦,度脫一切有情,願得三寶果位,此即果相皈依。又如佛為大師,僧為良伴,皆因相皈依;而法為正所皈依,乃果相皈依。知如是皈依之體、因、果等,復念前說種種勝利,須於畫三夜三而行皈依。
  六,守護不捨:菩提道次第中說:「身命受用終須捨離,若因彼故而捨三寶者,則一切生中常為苦逼。故當立誓自決,任過何緣,乃至失命,皆不捨離皈依,雖戲笑亦不說捨三寶之言也。」總之,重在依學處實行,令所受皈依與學處不相違,而得清淨。
【第六七則】
  問:怖畏三途苦,知三寶功能,一心希求救獲,此為已於三寶之救護下,其真能離三途之法為何者?
  答:佛先說業果取捨,故應於業果,深生淨信,方知取捨,知取捨乃能離於三途苦。以故昔諸大德如阿底俠尊者等,首重開示業果法門。
【第六八則】
  問:上師教授說:業果為正法之首,其故安在?
  答:若於業果不明,雖晝夜不息,亦不入於修法行列。於微細業果,亦當殷重,若不加註意,雖為大成就者,不免墮三途苦。如婆羅門瞻那加修閻曼德迦法,得共通成就,因不注意業因,死墮地獄。故有資糧道菩薩墮地獄者,因於業果有違失故,然以菩提心力,旋可復出。無論如何善巧,苦連業果,亦墮苦趣,故應精勤,善為研究,先由業果理趣,審諦思維。
【第六九則】
  問:業果法門:業決定、業增長、此二理趣,較空性尤難通達。由於業果關係,非服所親見,橫遍世間,豎歷永劫,當依何法而思修?
  答:業決定:當依教、依喻、依事而作諦思。喻如種甘得甘,種葡萄得葡萄,種辛得辛,種底達(辣椒之類)得底達;依事:如善和尊者,及十萬釋種事等;依教:如賢愚因緣經等,尤以依教聖言量求之為要。對於「從善因唯生樂果,從不善因生苦果,不生樂果」之理趣,須依經而生決定。再以親自所見所聞有關業果之現前事實而思之,發起誓願從今日起,遠離不善,勤行善法。
  業增長:亦當依教、依喻、依事而作諦思。喻如能蔽五百乘之那羅樹,起於一小粒那羅果,樹上所結之果,又為種子,復生無數之樹,輾轉增長。外種如是,內種尤大,集法句經說:「雖作微小惡,後世招大怖,能有大損失,如毒入腹中。雖作小福業,後世感大樂,能成大義利,如穀實成熟」;依事:如沙彌郡德譏惡聲比丘如犬吠,感五百世為犬。金錢比丘以一金錢供色都如來,感世世生後,手中即握金錢,用之不竭等事,依教:仍依賢愚因緣經等聖言量。此外再以親自見聞所知現實因果而思之。應心生誓願,雖小惡決定不為,雖小善而為之,令心生決定。
【第七○則】
  問:業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應如何思修而生決定?
  答:亦當依教、依喻、依事而作諦思。業不作不得:喻如未種稻不生稻,未種麥不生麥。依事:如俠巴與婆羅門戰,有飛行神通,而不免墮火坑中死,未作業之婢無神通而得免難。依教:多閱佛所說有關業果如賢愚因緣經等聖言量,於不作不得之理,生起決定,善惡二業皆然。
  業作已不失:喻如播種田中,未遇破緣(焦芽敗種,腐壞蟲食等緣),決定生長而獲果,業亦復如是。自所作善惡二業,若未過破緣(於惡懺淨,於善退悔),自當觸其業所感之果;依事:如已證四果之諤軍比丘,以昔禁母不得食業,感多生受餓死之報,直至證得阿羅漢將不受後有,仍須償清舊債;依教:如戒經說:「假使時間經百劫,所作之業不亡失,若遇因緣聚會時,果報還當彼自受。」及賢愚因緣經等聖言量,於作已不失之理,生起決定。
【第七一則】
  問:有疑業若常住,則犯過,應如何決疑?
  答:此一根本問題,應知業果直通緣起性空之理,業果非不依緣,而自能自立成其為業果,實無有自性之業果,知無自性,以斷常邊。依緣而有,則遮斷邊。無自性成就之真實業果,雖或名有情,或名意生,或名能作者,但安立假名,皆無自性,而無可緣。然黑白業之異熟果,是有能受果之有情,自性雖無,緣起有故(依緣起有,則非實有非自能自立之有),造作何業,受何種果,決定無違。無自性與業果,不惟不相違,且為助伴,了知此即彼,此理趣甚奧妙。大德覺勒格西說:「了達空性後,於業果愈生忍信。」故擇師學法修空性,當以此為量。視其於業果不殷重,而自謂已證空性者,不墮常見,即墮斷見,即非中道。修行應以業果差別為寶鑒,而照自己,須心與善法相合。
【第七二則】
  問:有謂佛證不他求,謂自心清淨即是佛;或說:「我修無上勝慧,不思善不思惡,但觀本來面目,煩惱自滅,加物瀋水,如水自澄清」等語。以業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觀之,應如何理解?
  答:「自心清淨即是佛」,這句話基本上是正確的。但講得太過簡略,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如果有人誤解為任何亦不修就可成佛,則可問他被等業力習氣,究安置於何處?抑安置於佛心上乎?五無間粗顯業,殺父母、殺阿羅漢攝人身業,破和合僧攝入語業,以惡意出佛身血屬意業。僅為不殺,即成無記,應於不殺作斷離業,乃成為善。贊十善為依處如地基。若遇不善知識,教他任何亦不修,只求清淨本心,則無暇修善,空過此大義人生,深為可惜!當知不思善,不思惡,但觀本來面目,彼等住昏昧中,一善未作(殺之惡未思,不殺之善業未思)。孰不知不思善惡亦不能今昔所積業習亡失,而昔業仍如影隨形,若遇因緣聚會時,果報還當彼自受(不思善惡亦不能不受),雖以不受後有之阿羅漢,亦須償清舊債(惡業)。
【第七三則】
  問:如上知業決定增長、不作不得、作已不失等理,當先於業果之理如何生起決定,而佗作捨?
  答:當知於一切善不善業,攝粗顯為十(因不僅為十)。於粗顯重罪,世尊攝其要者,說「十黑業道」。若斷除彼十,大義之要,亦攝為十,故說為「十白業道」。應思殺生等罪性,依戒分五支,此間為四支:即事、發起、加行、究竟。應次第思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綺語、貪、瞋、邪見(每種詳如明燈頌自釋業果法門中)。不知則易犯,知則易遮止,尤以輕重差別,應細思維,方於取捨,有所抉擇。知此則作善擇其重者,於重罪則加意防護。知此則作善皆迴向無上菩提(想),作善雖費事費力而不厭倦(加行),修行應無間斷(即五,常時作業,力較大故)。地藏經說:「以此十善業道,當得成佛。若人乃至存活以來,下至一善業道,亦不護持,猶云我是大乘,我是求無上菩提者,此補特伽羅,最為詭詐,說大妄語。於一切佛前欺誑世間而說斷滅。如其愚蒙,自作其死,必顛倒墮落。」言顛倒應知即一切惡趣之異名。
【第七四則】
  問:十黑業道中之邪見,不外斷常二見,然斷常二見,共有多門,應如何差別其輕重?
  答:外道執神我、自性大自在天、自然無因,以殺業祠祀等斷常見,不攝為粗顯重罪,衹有執能斷善根之邪見,才攝為粗顯重罪(十黑業特攝粗顯者)。藏中大德於此再再叮嚀說:「現時斷見正熾,謗無因果,與印度外道及支那堪布之見,相似甚多。一般世俗科學家、哲學家皆撥無因果,此斷善根,為地獄因。如謂本覺固有,本有自性清淨之心,一切法如夢如幻事皆虛無,即墮斷見。」此種玄妙之論,頗似佛法,應善抉擇,壞善業之根,即在邪見。
【第七五則】
  問:於具力之四種業門,何以應有認識?
  答:具力四業門:一、四門力大:於三寶上師、父母等,作善惡業,皆具大力,對境力大也。二、意樂門力大:如以猛利怨或瞋而作則力大。言猛利之善不善意樂,皆具大力。故應發猛利意樂——為利有情願成佛。三、物門力大:此言財法一一種供施中,以法供施力大。以依教奉行(修行)供養力為最大。四、依門力大:此以有戒之有情,任作善不善,皆具大力。
  應有以上認識者,若遇機緣時(修行時),於作及積聚之際限,步步防止惡業,於善積極做到「作而積聚」。一、作而積聚最重,以作惡言,作而不懺悔,不對治者是。二、積而未作次之,如常念欲殺某人之心,而竟未殺,是為積而未作。三、作而不積又次之,懺悔、發露、防護未來,皆作而未積。四、不作不積最輕,如擠牛乳過量,以致牛死者是。前二則定受,後二則不定受。意之三業,無「積而未作」,故現法受。謂即從此生起受報,不定若干生受完。以修善言,如已受戒者(依門),但修一座六加行,對境乃上師三寶(田門),意樂乃發菩提心(意樂門),又具足修行供養(物門),如是具足四門,故其力最大。如於黑白業果已有認識,並知輕重,具力業門,定不定受等差別,則知取捨,更生決定,雖微小十善當奉行,微小十惡亦勿染。
【第七六則】
  問:何以宗喀巴大師甚贊具八種殊勝功德之異熱身?
  答:宗喀佛說:「若具有一德相完全之身,則修道之進程,非餘能比。」以成佛之道甚廣,非一二三生所能成(若非依生圓二次第得金剛大持位),則鬚生生世世依次得此殊勝八德異熟身。所謂異熟人德者,長壽、妙顏、勝族、自在、語尊、權稱、男身、具力等八德。然此非無因生,故當於能得八種異熟之因,如說努力,再發四願、具三緣。具四願者:一、願與法相遇,生於有佛法處;二、遇正士值善知識;三、能聞思修;四、願積福。三清淨緣者:一、心清淨:自善迴向無上菩提,於他善除嫉,而生隨喜;二、行清淨:對自己應長時無間猛利所作,對他未正受行者今受,已受法者讚美;三、田清淨:此言上說心行二種清淨,能獲多美果,等同福田。如是修八因、發四願、具三緣,當得殊勝異熟無疑。多世皆得殊勝異熟身,以修佛道,則可說為不遠佛位。
【第七七則】
  問:對於黑白業果,若有如上種種認識,則於懺淨,及防止以後復作,更加註意。然懺悔有多門,以何種為最圓滿?
  答:佛為初發心學人,雖說多種懺悔法門,然對治最為圓滿者,仍以四力為善。所謂四力者:一、依止力:此言皈依三寶修菩提心也。二、能破力:此言直破罪性,消滅罪性,直攻罪性之根,於罪性所感異熟得救護力量。能破力須作如毒入腹,深生追悔。修時可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法而作。三、對治現行力:依甚深經、依勝解空性、依百字明、依形像力、依供養力、依名號力。此第三對治力,屬實修正行,尤當勵力。四、遮止力:此言正防護十不善業,須如覆舟之起追悔,勿徒託空言。要在防護未來,後不更作之防護心,極為重要!然此心之生,又當從能破力,多起追悔,而始成功。若依此四力,罪淨之規:當生惡趣大苦之因,轉生小苦因,或雖生惡趣,竟不受苦,或但於現身稍患頭痛等即成清淨。須長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此亦視懺者力有強弱(具戒不具戒者),及四力對治全與不全,以為等差。經中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此對諸不修四力對治者而言。八千頌說:「若以四力如說而懺,則雖定當受果亦能清淨。」此指定受業,即謗法等粗重罪性,若具四力如法懺除,亦能清淨。若其異熟已究竟成熟,雖對治不能改轉,將未熟時,尚可改轉。如人七歲將瞎眼,十四歲將斷足。已滿七歲眼已瞎,不能復明,深生懺悔,則十四歲時,可不斷腳。
【第七八則】
  問:由修下士共道法門,心初生起之量為何種?於如是法門,雖作聞思修,未入其要為何因?
  答:修下士共道法門,心初生起之量:為往昔自己心中,總以求現世利樂為主,以求後世義利為兼之意樂,一變而為以求後世義利為主,而以求現世義利為兼(世間圓滿受用福報,亦所當求,不可以求為過患。主要耽著方為過患。不然,則人身亦當捨棄)。
  往昔生中,正法熏習,薄弱之故,於今生中,雖作開思修,未入其要,主因為心從法中而滑過,為害極大!大德俠窩宗巴說:「若不作深刻內思,多聞口頭法語,視同等閑,愈趨愈下,聞多修少,心滑之因。」又昔諸大德說:「內未生功用,僅口頭部份知識,為害甚大!以較過去未作開思修者,其過患尤大!」此如西藏諺語說:「生革搽油易揉制,油透滑革無法揉。」以此宗喀佛說:「由聞而知義,以(思)所聞之義,作符合其功用之修,此為極要!」
【第七九則】
  問:對於下士共道及中士共道之加行與正行,應如何理解?
  答:如念無常、怖惡趣、希樂趣,乃刺激麻木之心,屬於加行,以粗分出離心勸受心要。正行在修皈依,知業果取捨。然屬暫時,現時善趣果。此為下士所希求欲樂,乃趣中上士道者,所應共學。
  中士思維流轉生死等苦,明集是苦因,刺激其忘求解脫之心,屬於加行。以細分出離心勸受心要(求解脫之道)。正行在修三學,所得為解脫果位(如阿羅漢)。乃趣上士道者,所應共學。
【第八○則】
  問:苦集是所捨,滅這是所取,然集是因,苦是果,何故顛倒而說,先果(苦)後因(集)呢?
  「此是苦聖諦……乃至此是道聖諦。」使知四聖諦之體性。此是苦諦之「此」字,謂情器世間;此是集諦之「此」,謂煩惱業力;此是滅諦之「此」,謂惑業及苦皆滅;此是道諦之「此」,謂趣此方便(為戒定慧三學)。四聖諦言苦聖諦者:謂凡俗有情見為安樂,然諦實、聖者所見苦之自性,真實是苦。凡俗為愚癡無明所覆,於苦自性顛倒境,反以為樂。故佛世尊先說苦諦,令生厭離,欲求解脫。若於世間未生厭離,則雖所學為出世法,或為聞思修,皆成集諦。集諦為流轉輪迥之因,若如處牢獄,生起猛利求解脫之心,則任何所作,皆不為輪迥因所牽引。然若欲生厭離,則須思苦諦。
【第八一則】
  問:當如何明集諦?
  答:外道無不欲脫苦,然皆不知苦因,故應明(苦因)——集諦。苦因生業惑,由業惑生八萬四千煩惱,不能一一斷之,須認識其根,根乃我執。由執境而生我執,應知無我,則斷我執。我執既斷,煩惱不生,而有漏業亦不起,即不得苦,而證滅諦。真實減諦,為入聖道斷我執,通達空性。以通達不生,能斷此我執,即斷其根矣。故明集已,亦見我執能斷,即誓於滅苦之滅諦而現證,故次說滅諦。
【第八二則】
  問:知苦諦已,生起求解脫之心,何以不於苦諦後,即說滅諦?
  答:此當知爾時雖有欲得減諦,而求解脫之心,然尚未認識苦因——集諦。若未見苦因能斷,即思當得現證滅諦之解脫,為不順理故不取。主要在見苦因能斷,即思現證滅諦之解脫。然正解脫困,道之扼要,在出離心、菩提心、清淨正見(能斷我執)。應解脫者,乃苦集二諦。外道投巖、陷火、斷食、塗身、或注視上天七日,乃至修風息脈絡,或尋我本心,皆非解脫因,故不能得解脫果。若是見彼因(集)能斷,而認識現證解脫滅者,即念何為趣彼之道,轉入道諦,故道諦後說。如是世尊總攝流轉世間,及還滅世間之諸要處,於修解脫最為扼要。須於如是次第,引導學人,此為師——佛所教授語。
【第八三則】
  問:應如何認識滅諦之解脫?
  答:中觀自續派以下,如唯識、經部、有部若能生起真實求解脫之心,則能得解脫道。彼等亦能認識滅諦之解脫。中觀應成派所許減諦,須通達空性(法性),離於常斷二邊涅槃,乃斷煩惱障所證;於所知障,無餘斷盡,乃佛之涅槃。此則與自續派所安者不同。依上根利智(應成派),心須於所知生起定量,生起真實求解脫之心,故能見次求得解脫,此乃隨法引。自續派以下,乃隨信引。
【第八四則】
  問:應如何生起求解脫之心?
  答:自與其他一切有情,從無始以來,長久流轉於輪迥中,受盡無量諸苦者,皆由認識無量無邊生死輪迥,無非苦之自性,而希求解脫之心,未得生起所得之果報。故我及他有情心中,當以能知無邊生死輪迥,皆為苦之自性,而生起希求解脫生死之心。如何知輪迥為苦之自性?此須思流轉患苦,及其別苦,若如處牢獄,而生起真實猛利求脫離之心。欲生起此厭離,則須思苦諦也。發希求解脫之心,總依四諦、十二有支,然以苦諦為根本。
【第八五則】
  問:有說證空性,即任運能發菩提心,厭離輪迥之心,更無論矣,此說是否應理?
  答:此說非理。應知不厭輪迥,不能生起菩提心,即不能成佛。菩提道次第之心要,在發菩提心,其無常觀苦等,皆為發菩提心之方便加行。若謂證空性即任運能發菩提心,即墮無因,或墮無為法。小乘證空性,不能成佛者,以未發菩提心故。修行亦為引出菩提心之方便。自不能忍苦,推他亦不能忍,自生厭離思解脫苦,亦欲令他解脫苦,故最能引生菩提心。吾等貪著輪迥,不知是苦,故無求解脫之心,即不求解脫之法。如人野宿,大水淹沒,即覺冷苦,乃起視水自何方而來,而思有以堵之。使水不至,而得安睡,此如解脫。砌石堵水,此如道諦。
【第八六則】
  問:思苦有何要義?此間應如何思法?
  答:經論中說:思苦能於輪迥起厭離心,思苦能折憍慢,思苦能於他有情起悲,思苦能止惡修善。此言思苦功德,極關重要。
  應如何思法?當思自己雖從惡趣苦中出離,而獲此善趣(人身)。若繼修離十不善法戒,奉行十善,雖能從惡趣苦中獲得出離(粗分),而得到喜趣果位,然而未得斷除苦根——惑業煩惱,不能出離輪迥。未知苦諦,不離苦性故。故當思流轉中總苦:如龍樹親友書中所說六苦,當諦思之。所謂六苦:一、輪迥無定,二、不知滿足過患,三、數數捨身過患,四、數數受生過患,五、數數高下不可保信,六、共住友伴不可保信(每種苦之概要,詳明燈頌自釋中)。若具體思維,當思別苦。此中攝惡趣苦、善趣苦,惡趣苦應如前下士道中思惡趣苦法門而諦思。此間思惡趣苦後,當繼思善趣苦。此間依上師教授,先思人中苦,因八苦除末(取蘊苦),七苦主要依人而生。又七苦之次第,修時先取於人最有感受者,提前思修,次思修生、老、病、死等苦,此為上師要訣。一、人中苦:(一)謀生之苦,(二)愛別離苦,(三)怨憎會苦,(四)求不得苦,(五)生苦,(六)老苦,(七)(八)死苦。(詳明燈頌自釋);二、思惟非天苦(即阿修羅苦)(詳明燈頌自釋中);三、思惟天苦,分二:(一)欲界天苦,(二)上界天苦(亦詳明燈頌自釋中)。取蘊苦:五取蘊又稱有漏蘊,凡成苦諦者,稱為有漏。有說凡有漏,皆行苦性。依煩惱貪著現蘊,始取後蘊,故名取蘊。依煩惱而成蘊,依蘊而起以後煩惱。總之依受五取蘊,為生老病死所依,能引今後二世中,苦苦及壞苦二者。但成取蘊,由惑業自在,皆是行苦。八苦最當思維生苦及行苦性,始生起出離。思此二苦,始能破有漏蘊,始能出世間。但思老死等苦,惟心生淒慘,而不能出世間。於此有漏蘊輾轉相續之輪迥世間,心生厭離,乃真出離。平常失意,非真出離。(苦苦、壞苦詳明燈頌自釋)
【第八七則】
  問:行苦之行,是否即行蘊之行?
  答:應知五取蘊因惑業生,行苦之行,非行蘊之行。此身乃業力支配,非自由稱行苦。行苦之行,在藏語為「杜傑」,「杜」字義為攝引,由先業攝引今生蘊。「傑」字義謂能作,由攝蘊故,能作苦性,不自在轉。若不分別,謂行蘊之行是苦,則色、受、想等,皆是苦了。各宗所許行苦性,各有不同,然合中觀者,凡有漏蘊為行苦性。即許三界,雖能住其境界,然不自在,終當變壞,無自在力為行苦性。
【第八八則】
  問:生起出離心之量?生起出離心之要點?
  答:宗喀佛說:「見輪迥中各種妙享受,即如欲嘔吐者,此乃出離心生起之量。」如親愛者拂我意,即欲往寺廟中修行,此非出離心。不久時移勢易,情形改變,將於此親愛,倍生貪著故。於人於天,皆不願受,始是出離。生起出離心之要點:應知若未尋得方便生起出離心,菩提心不能生起,如前已說,則任修密乘生圓二次,皆為有漏蘊攝,不能得解脫道,此乃文殊菩薩教導宗喀巴大師語。若未生出離心、菩提心,別求一種秘法而自成佛,過去菩薩豈有如是成佛的嗎?不生出離心、菩提心,唯求成佛者,與求名求利者何異?以此應從取蘊性之輪迥世間中,而得解脫,獲證佛位。
【第八九則】
  問:總攝生煩惱之相、業發之相、死及結生相績之相等三科,應如何瞭解其重點?
  答:因知輪迴過患,而生厭離,故求解脫之道,須先知集諦流轉(輪迴)之次第,方知生死根本,乃有以對治之。由於流轉(輪迥生死)之因,雖須業、惑(煩惱)二者,然以煩惱為主。若無煩惱,昔所積業,縱越數量,如無水土等之種子,不能生芽。於業若無俱生因,亦不能成苦芽故。若有煩惱,雖無先業,亦可於彼無間,從新積集而取後蘊(取新業即取後有之煩惱)。如阿羅漢雖有業力(親因),然已煩惱(俱生因)盡故,不生業果。如是流轉之次第中,分三科抉擇:一、生煩惱之相,二、集業之相,三、死及結生之相。修時多以第一生煩惱之相為主,餘二科理趣作為參考。抉擇第一科生煩惱之相分四即:甲、煩惱之認識,乙、煩惱生起之次第,丙、煩惱之因,丁、煩惱過患。詳如明燈頌自釋中,茲略說其要:甲、煩惱之認識。俱合說根本有六,別開為十: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疑、六壞聚見、七邊執見、八見取、九戒禁取、十邪見(以上詳明燈頌自釋中)。
  乙、煩惱生起之次第。在根本煩惱中,中觀派說壞見與無明,彼二無別,則壞見即煩惱之根本。由壞見緣我(取蘊)及我所,而生執為實我之心。凡夫由執俱生實我故,則判別自他,於自(順緣)則貪,於他(逆緣)則瞋,及由我執故,只知有我,而生較他勝之諸種慢心等煩惱;特別執實我常存,不觀待他故,於說無我之佛世尊,及佛所說因果、四諦,與及三寶等皆撥為無。謂己殊勝,則不敬三寶。外道壞聚見執常我,故生邪見、邊見、見取、戒禁取等。由生邪見,於事於理生疑,則障於三寶敬事,最大障見真諦。依如是根本煩惱,使其餘隨煩惱增長,而積二業(福業、非福業)。作福業為欲界所攝之善業,及不動業為色無色界所攝之善業。作非福業,為十不善業等,以故流轉六道輪迥中,不得出離,而受如上所說三界中善惡二趣諸苦。以上略說煩惱生起之次第,以此而知眾苦之根本,即為無明,亦即壞聚見。(詳如明燈頌自釋)
  丙、煩惱之因。煩惱生因略有六:一、隨眠:乃種子潛伏,種雖未遇水土,然其生芽之能力潛在,不知生煩惱,則不能對治之。二、境界:初修行者須首離境,如須離家鄉父母,如修力堅固,不須離境,當依對治法。三、惡友:令我增長煩惱者為惡友。四、言教:聽說劍俠則生瞋心,聽說愛情則生會愛,對未成熟法器(有情)說無上瑜伽,反令生貪愛。有未得成就者,矯現成就,於五塵受用,如蠅生瘡,傳染群蠅。故當如阿底俠尊者說:「濁世時短,所應知者甚多,能讀經教,取其精華(如鵝飲乳而棄水)。」閱讀菩提道次第及其修行教授為最佳,此為經教之精華故。五、習慣:如於貪久習,則熾盛而易起,其餘煩惱以此類推。六、作意:如於女人,數數思維其各別欲態,貪愛必增長。於上六種,皆應現前認識,立即斷除。若不能斷(一與五之力大難對治),則諦觀察,再求對治。
  丁、煩惱過患。煩惱壞自壞他亦壞戒,未受用即衰退,施主退信,護法(如善天界神)及大師所呵責。煩惱似維護我,實則損我,起鬥諍,招惡名,於餘世生無暇中,結果生大憂苦。煩惱過患,無量無邊,廣如諸經論所說。
  傳承諸聖德皆說:「應先求煩惱之相、生因、過患三者,再示以對治之法。」如何方能與煩惱鬥諍?彼現起時,即認識彼,知其過患,立即斷除。
  第二,集業之相:若不能對治煩惱,則煩惱將有所造作(即造業),思如磁石,心如針,任運能引心,役心為業(詳明燈頌自釋中)。
  第三,死及結生相績之相:如上所說集諦,乃輪迥情形,如旋火輪,無始無終,由此而來之死及結生相續之相,亦須略知,分五:甲、死緣,乙、死心,丙、暖從何收,丁、死已成中有之理,戊、生有受生之相。(詳明燈頌自釋中士道中)
【第九○則】
  問:應如何抉擇趣解脫道之自性?
  答:抉擇趣解脫道之自性,要在修時思維輪迥如何之苦。然非無因而生,知由業生。然無煩惱,雖有業不生(如阿羅漢)。由煩惱無明,而有我執諸煩惱,以此欲脫離流轉諸苦,應斷除煩惱。然煩惱八萬四千,不能一一斷除,其根為無明、壞見,故能對治無明,則能出離生死輪迴。宗喀佛示此二乃具足出離心之相,更當依此出離心,而求殊勝解脫之佛位。
【第九一則】
  問:大乘菩薩不忍眾生苦,發悲願常入輪迥六道,救度眾生,不住涅槃。厭離輪迥之出離心,是否只為聲、緣小乘而說之方便?
  答:大乘不僅鬚生起猛利出離心,始能於他生悲,而速發菩提心,依菩提心力,廣積福慧二資糧,而得成佛。大乘菩薩觀厭離輪迥,較小乘尤廣(十萬倍)尤深。聲聞不住於有,則住涅槃道,大乘菩薩以盛大方便、智慧,不住兩道,實為希有!菩薩以大悲方便,不住涅槃;以空性智慧不墮三有(非如凡夫由惑業所制,流轉三有),故於自利利他,皆能圓滿。菩薩非喜三有,乃厭三有,而悲有情受三有之苦,為益有情,而於三有受生,如蓮出污泥而不染,以已證滅染污之功德,故不為污染。總之,出離心為大小乘所必修,應有正確之認識。
【第九二則】
  問:應修何等道,而為減除生死輪迥?
  答:比救頭燃更為急者,為滅除生死。世間人皆不能自主,以為隨命運轉,不知乃受業煩惱支配。應修增上三學(戒定慧),求證無生(空性),始能出離生死輪迥。外道專修定,上至有頂,後復下墮。故應具修三學,始證涅槃。涅槃分有餘、無餘二種,中觀應成派謂先離實執,即證無餘,後證有餘。又分暫時涅槃(聲聞、獨覺)、究竟涅槃(究竟佛),皆須智慧破除無明始能得,非只修戒定所能得。斷煩惱如洗衣,非一次能潔,初依戒破除粗分煩惱,次依定伏細分煩惱現行,後依慧盡斷煩惱。三學數須決定,又須次序不亂。所謂增上三學,以別於外道之成定慧,內道為斷除輪迴而受持三學,以無我慧而得解脫,故稱增上。三學亦攝於道諦(趣滅之道)。使聖見相應,即證空見。使惡見不相應,即離凡俗執實見。要在於三學,當勤修學。
【第九三則】
  問:增上三學中,何故以戒為根本?
  答:總說戒學乃佛教之根本,若其地無戒,即佛教衰微。佛教住世與否,須視戒律儀住世與否,又視別解脫戒住世與否。別解脫律儀,乃佛教根本,亦即利樂根本。環視世界人眾之不安樂,亦與不知守持戒律儀有關。佛說:「若其地有人守持戒律,如明光(知所取捨以教導人),則其地不空,如有我在(戒乃佛之代表),則我不焦慮。」
  特別當思吾人受業風鼓動,心識還漂流生死,如羽毛隨風飄蕩,不得自在。業煩惱依壞聚見(薩迦耶見)而起,彼於因緣和合蘊上,執我我所,鬚生無我慧方能對治。真見一切無自性之慧觀,方能照破薩迦耶見。然觀必依止,而止應具足資糧(見聲聞地),第一資糧即是戒律儀。如動(有情世間)不動(器世間),皆依於地。佛說:「定慧皆依於戒。」下士欲不墮惡趣,必須守持十善戒;中士欲解脫輪迴,趣向涅槃,須學三學,又以律儀為根本;上士欲度有情,自願成佛,須修萬行,又以戒為根本;密乘欲即生成佛,於壇場迎請智慧尊為灌頂說法,須先受三昧耶戒。故一切皆轉向戒上去,而以戒為根本。
【第九四則】
  問:應如何使此心對於戒學樂從,而非勉強?
  答:應先知持戒勝利。經中說:於此末世,煩惱熾盛,持戒功德,較佛在世時尤大。略說持戒有十種勝利:一,得增上功德;二、死無悔意;三,得美名稱;四,睡眠安適;五,善神守護;六,心無恐懼;七,得大權威;八,非人不得乘問傷害;九,怨敵不能害;十,如願成就。
【第九五則】
  問:應如何使此心於向所受戒,護持不捨?
  答:當數數思維不守護戒律過患,攝其要如菩提道次第所引文殊根本大教王經說:「持咒若壞戒,不得上悉地(成佛),中品亦不成(證空性),亦不成下品(八成就)。佛於毀戒人,不說咒成就,亦非趣涅槃,境處之方際。於此惡異生,何有咒成就,此毀戒眾生,如何有樂趣,既不成現上,亦不成勝樂,況佛說諸咒,而能成就耶?」雖犯微細遮戒,若未懺諍,感果甚大,如翳羅龍墮畜生。若犯根本別解脫戒,及菩薩戒,更應懺悔,求善知識重受。若無則於佛像前重受。密乘重受灌頂,誦百字明十萬遍,若放置不懺,則如佛說,如自食毒。於失戒過患,數數思之,當於自所受戒律,寧捨命亦不不捨。
【第九六則】
  問:「持戒」應如何修學?
  答:護戒支分,如護眼珠,應知生罪四因:一,不知為犯墮之門:謂無知之對治,應聽聞諸學處,而求了知,最低限度,如自己是沙彌,則應於沙彌五十條成及其釋著,閱讀求知;比丘則應於彼戒學二百五十三條,閱讀領會;若得圓滿四灌頂者,則應於二十律儀等菩薩等諸學處,及根本重罪等皆需了知而勤行。至於皈依戒、五成、及事師五十頌諸學處,此為入佛門內道基礎,尤為初入佛門,即須了知。若於取捨,不知犯戒,亦復感苦。不然,則畜生、邊鄙野人及外道等造罪,皆由無知,皆不感苦矣。
  二,不敬為犯墮之門:謂於說戒律儀大師佛世尊,及佛所說律儀諸學處,與及如理修學諸律儀學處之助伴(包括僧伽),等同梵行(攝在家眾)之諸人,應生敬重。不然,於此不敬,所犯之罪較重。應知別解脫律儀,甚難值遇佛說,末世聞名尚難,現能從受守持,故應敬重。
  三,放逸為犯墮之門:放逸之對治,謂以自為緣,所作諸罪,應生羞愧!及以他為緣,念為他所呵責,而當生羞愧!並應生起正知正念,具足慚愧,防護三門,毫不放逸。當知因失正知正念,故始放逸而毀戒。故行住坐臥,皆應自知,在作何事,有如尋人,能憶形貌,是為正念,見即認識,是為正知。隨時能生慚愧,則不放逸,不犯諸罪。
  四,多煩惱為犯墮之門:煩惱熾盛,應有對治,須先認識煩惱為仇敵,伺其出時,即以正知正念為指以指之,乃以方法戰勝彼,而求解脫。如對治貪,以不淨觀(詳俱舍瑜伽中);對治瞋,應觀慈心或修忍辱;對治癡,應知一切法依緣起,決無不依緣,而自能成立之實我,此執實我之俱生我執即癡。故以依緣故無自性之無我慧觀對治之;對治我慢,(自作高想)應分別觀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廣說六十四界),究在何處,悉不可得,有何憍慢!有為法如心所等,無為法如空大皆於人身中,且有而不知其究在何處,唯了知其名而已;對治疑,疑理方是煩惱所攝,雖是證空,始能斷疑。然於敬信三寶,業果之理趣起疑,則壞善根,為害極大!故應常思三寶功德,以對治於三寶不敬,常閱賢愚因緣經等聖言量,及釋量論因明)成立三世業果之理,與自耳聞目睹關於業果之現前事實,以對治於業果理趣之疑,並常以正念正知為警,見何煩惱生起,即依何法對治之。如貪一物,不加對治,又思此物形式,成處無一不好,較我以前所有者皆好,遂貪欲滋長,成無可治(力薄不能對治)。當令煩惱之起,如水上畫字,隨畫隨滅,莫令留痕;無記心,令如土上畫字,不久即減;善心,令如石上畫字,永垂不朽(出離心、菩提心等),此乃最要口訣。
【第九七則】
  問:解脫之道,要在三學,於此其中士道,詳言戒學,而置定慧二學於上士道為何故?
  答:滅除生死輪迥,修三學之道,缺一不可,此為定義。定慧二學,於上士時說者,此如宗喀佛於菩提道次第中說:「於此若僅於中士道而為引導者,亦須廣說以三學引導之方便。然此不爾,以慧觀及止學,生止法者,於上士時當說,今此略言戒學耳。」意謂此非只說中士道,如只演中士道,當繼廣說定慧二學,然此間中士道為通向上士之共道。而於上士道中,當廣說此定慧二學,故不於此廣說定慧二學而成贅述。且非依次修慧觀斷生死後,再發心入上士道,以出離心生起後,即須入於大乘,不可枉道迂迥,如一渡涉水,不須二涉也。
【第九八則】
  問:發心為入大乘之門,然而有說,波羅密多乘(顯),以發菩提心為入門;密乘以灌頂為入門,是否應理?
  答:入大乘與大乘不共道(密),於上士道中,如入宮殿,無門焉得入。此門為菩提心。因波羅密多乘,以因為道,果金剛乘,緣佛果相為道。非二者為因果關係,乃二者以菩提心為王。吾人欲入,試問已發菩提心否。說波羅密多乘以菩提心為入門,密乘以灌頂為入門者,使不知平常灌頂,但種習氣,得隨順灌頂,非真實灌頂。亦有說密乘以守戒為主,異說甚多。
  「灌頂」含得權之義,謂得聽聞、修習之權力。勿疑已得之灌頂,是否已得,但真得清淨灌頂與否,尚須觀察。昔阿底使尊者與印度大喜巧阿紮惹談論徹夜,弟子問尊者夜談何事?答說:「談家鄉事,惟有一事堪異,有修無上密喜金剛法者,將得聲聞果,且有墮惡趣之虞,蓋被退失菩提心也。」吾人人聞此,宜極猛省!
【第九九則】
  問:何故須入大乘?
  答:由粗分出離心轉入思輪迥苦,生起求解脫細分出離心,而修三學,能解脫生死成阿羅漢。然於自他二利,皆不圓滿。自利未圓者,聲聞阿羅漢未圓佛果,彼等住寂滅境,佛悲憫之,乃自心間放光照之,彼等如夢初覺,轉入大乘。如迦葉住雞爪山,彌勒放光照之,彼方思取佛果。於利他亦屬少分者,如舍利弗雖證羅漢,不知其母生處(已墮惡趣),故不能圓利他。以此圓滿自他二利,須入大乘。否則,成阿羅漢,於求自他圓滿,尚須從頭作起。
【第一○○則】
  問:甘丹派大德說:「上者一渡非二涉,從初即可入大乘。」應如何理解此義?
  答:此謂出離心生起後,即須入於大乘,不可枉道迂迥,經歷長劫遠道,得佛果位益遠。將來尚待佛菩薩勸請,重入大乘。大乘種姓人,較聲聞人去佛遠近,前者雖以業力墮無間地獄中,較後者已證阿羅漢者,其得果之障尚輕。由於阿羅漢住寂滅境中,以過樂故,不樂捨此等持。以此堅固願力,能住無數劫。又因彼已殺盡惑苦,全無苦受,無所借鏡,不易生悲,故生菩提心尤難。如佛贊文殊故事(詳明燈頌自釋本節目中)。聖人度人之切,即相似出離心生起已,應速入大乘。吾等修下中士道,雖為成阿羅漢而修,然皆為入大乘而修。經此一渡而入大乘,不須證阿羅漢後,待佛菩薩勸請,再涉入大乘也。
【第一○一則】
  問:何以入大乘之門,首應知發心功德?
  答:由於入大乘之門,在發起菩提心,於此勤策修習,又先應生勝解歡喜,故首應知發心功德。
【第一○二則】
  問:大乘發心功德有何種?每種有何要義?
  答:大乘發心功德,約為十種:一,入大乘門。此之要義,謂能入大乘行列與否,惟發心是視。若未發心,雖了達空性,得六神通,獲四靜慮,具三十七菩提分,皆未入大乘數,若初發心已,雖未具餘功德,亦入大乘數。
  二,得佛子名。此之要義,入行論說:「三界牢獄諸有情,發菩提心即佛子。」須先有菩提心,方能生起其他功德。若無菩提心,無論學顯學密,尚未得大乘人之名。若發菩提心,僅誦六字大明,亦極深密。華嚴經說:「菩提心者,乃一切佛法之種子,是成佛不共因。」
  三,超勝聲緣。此之要義,此特指以種姓映奪,謂初發心菩薩,即能映蔽。經說:「如轉輪聖王子,即元老重臣,亦環繞俯伏而拜。」故初發心菩薩,非以空慧等映奪聲緣,乃以具佛種姓而高貴。如舍利弗,光滿南洲,常住空性定中,然尚不及已發菩提心者,剎那間緣於空性之廣大積資懺罪,亦勝超彼。故菩提心較空慧尤重。
  四,成勝福田。此之要義,華嚴經說:「禮拜佛子之功德,如禮拜諸佛,禮拜初月之功德,亦如禮拜滿月,其功德無差別故。禮拜我(佛)但得禮佛功德一分,如禮初發心菩薩,既有禮佛功德(將來必成佛故),復有禮菩提心之功德,以此為二分也。初發心菩薩,即於我(佛)頭上嬉戲,亦無不可,如父愛子。」此言不但人天供養,佛亦如是讚歎,歡喜加持,故成為殊勝供田。
  五,圓滿福資。此之要義,發心者凡其所作諸善,皆歸於迅速成佛之道。如甘丹派大德說:「菩提心若發生,福亦依此圓,慧亦依此圓,無記行(睡、貪、嬉戲、放逸),皆成為成佛之福資。」
  六,速除罪障。此之要義,入行論中說:「菩提心若生,剎那間重罪皆淨,即在無間地獄,剎那燒盡,如劫灰清淨無餘。」應知無論為罪為障,皆不能了空性,不能見本尊。以除垢障來說,聲緣所知障習氣未除者,即未生起菩提心,非無空慧也。
  七,能成義利。此之要義:發心一切有情義利,皆能成就,不惟能成世間一切善願,即解脫生死直得佛位,皆能速得成就。密法一切成就,皆須依菩提心。有得密本,學習飛行,跌於巖下,非法不靈,乃心不發,若真發心,一摸手、一吹氣即有效,此種故事極多。
  八,災害不侵。此之要義,經說初發菩提心,一切災害不能侵,帝釋梵天皆來視,一切善神常守護。經中說,轉輪聖王乃世間福威最大者,常有一千藥叉持金剛而守護之,初發心菩薩倍之,故非人等皆不能侵。
  九,速得佛位。此之要義,經中說,諸佛曆劫深思,何為速得成佛之方便,唯見菩提心為最要,能速得地道果功德。
  十,有情樂果。此之要義,經中說,「若無菩提苗,則無有情安樂果。」世間微少豐收富樂,皆由佛菩薩菩提心加持而來,如帝釋、梵天、聲緣等之安樂,皆由佛菩提心圓滿加持,而得稱為佛之事業加持安樂果。入行論說:「聲緣皆由佛所生,佛由菩提心所生。」
【第一○三則】
  問:何故說發心為大乘命根?
  答:當知大乘命根,在菩提心。所謂大乘,有二:一、共通道波羅密多乘(顯),二、大乘不共道金剛乘(密),更無其餘大乘。然如人之有命方能存活,此顯密兩種大乘之命,即菩提心。宗喀佛說:「於身心中何時生起菩提心,雖其他功德未生,亦得住入大乘,若何時與菩提心捨離,繼通達空性等功德,亦墮入小乘,退失大乘。是故大乘以菩提心之有無,而作進退。」恩師說:「是否大乘?不依法而依人,此為宗喀巴大師之精要,西藏諸大德常以此自勉勸人。人未入大乘,但修大乘法,芥子許之佛果,皆不可得。」
【第一○四則】
  問:此心(菩提心)如何發起,此一標題有何重要性?
  答:知發心勝利,雖欲發心,但如何發起,多有未知。阿底俠尊者未至西藏時,藏中但有軌則受法,而不知修心次第,及發心之量(即內地佛徒,知此者迄今亦復不多)。尊者問:「修悲心,修慈心如何修法?」答:「不知,唯知依儀軌受法。」尊者說:「不知修悲、修慈,唯依儀軌,此唯西藏為然,印度無是也。」所謂修心者,將法與心相合,打成一片。儀軌不過護持,令其久遠。發心屬有為法,非色所攝,乃知所攝,乃心而非心所。不惟中土,即印度亦異說紛紜,有謂發心為勝解,有謂為欲,依宗喀巴大師正宗乃意識攝,非前五,依意識為利他故,緣正等菩提為境,而作到等同正等菩提地位,生起最殊勝意識,謂之發心。此最殊勝意識如何生起?宗喀巴大師乃依阿底使尊者言教——七重因果教授,及寂天自他相換修心教授,明顯開示此心如何發起。故知宗喀巴大師此一標題,亦含有如是之重要意義。又恩師說:「所謂發心,乃發廣大心,吾人平時常生起新心,為現世利樂者,求名求利,皆思明年後年,或較今年為好,彼所計或月或年,有大心者,不但為此生計,乃求後世人天果,其心較前為廣大矣;又有人以人天為不究竟,而思出離者,其心尤為廣大;又有不以解脫為足,思解脫其他一切有情,令住圓滿菩提,前前所發,皆不及此之廣大,過此尤廣者已不可得,故發心乃發廣大心。兀為上師口訣,將甚深教義,以淺喻令吾人易持於掌中。宗喀巴大師之恩,亦在總攝一切經要法門,令吾人便於修習。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金色湛藍行者 的頭像
    金色湛藍行者

    ~卍~◎曼殊蓮華◎~卐~★禪體密用☆匯歸常寂光★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