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開宗明義、菩提道次第論著、師承等問題(問題一~九)
依止善知識法門中所出問題(問題十~三十八)
關於修與未修間及二種修法要義(問題三十九~四十一)
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中於有暇身勸受心要門中所出問題(問題四十二~四十四)
正取心要(攝三士道)共下士道中念死他無常法門中所出問題(問題四十五~五十四)
與下士共道中思惡趣苦法門中所出問題(問題五十五~五十九)
與下士共道中皈依三寶法門中所出問題(問題六十~六十六)
與下士共道中深信業果法門中所出問題(問題六十七~七十八)
與中士共道中即細分出離心法門中所出問題(問題七十九~九十七)

    第二章

上士道修心之道次第,即示菩提心修要門中所出問題(問題九十八~一○四)
七因果教授修菩提心法門中所出問題(問題一○五~一三一)
自他相換生起菩提心法門中所出問題(問題一三二~一四四)
以發心規則受法科目中所出問題(問題一四五~一四八)
發心已於學處須修之相科目中所出問題(問題一四九)
方便與智慧隨學其一不能成佛所有問題(問題一五○~一五九)
於菩薩學初求學及受菩薩戒程序、菩薩應行應斷綱要所有問題(問題一六○~一六一)
學行六度法門中所出問題(問題一六二~一九七)
學行四攝成熟他有情科中所出問題(問題一九八~一九九)

    第三章

止觀修法即示後二度禪定於智慧法門中所出問題(問題二○○~二一二)
修止法門中所出問題(問題二一三~二一五)
修止法門中離五過修八對治所出問題(問題二一六~二二二)
修止法門中九住心、六力、四作意、成止之量所有問題(問題二三一~二三五)
修觀法門中所出問題(問題二三一~二三五)
修觀法門中明抉擇見目中明染污無明科中問題(問題二三六~二四九)
修觀法門中明抉擇見目中尋求無我見科中問題(問題二五○~二八四)
修觀法門中建立世俗、勝義二諦科中問題(問題二八五~三一○)
修觀法門中正修觀法科中所出問題(問題三一一~三三九)
修觀法門中成觀之量科中所出問題(問題三四○~三四四)

    第四章

密乘無上瑜伽法門中所出少量問題(問題三四五)

「問題三四六~三六○略」
☆☆☆☆☆☆★★★★★★☆☆☆☆☆☆★★★★★★☆☆☆☆☆☆★★★★★★
曩謨曼殊廓喀雅

  何故造此論須先敬禮文殊?以此論依所聞師教,由自問自答之門,提要思維,如理抉擇,引生決定,乃思慧所攝。至尊文殊為智慧之主尊,故先禮文殊,以求加持,生起思慧。然則一切法門必須聞思而後修耶?當答:正應先須聞思而後修,否則為盲修瞎煉。若修時內心疑問叢生,則所修之法與能修之心必不相合,難生功用。彌勒所著經莊嚴論說:「由聞而後思,由思方生淨修之功德。」謂由聞所成慧,煉磨深思,而後有思所成慧,由此決定起行,而後有修所成慧。菩提道次第中亦說:「須於兼賅大小,圓融顯密之心要法(即菩提道次第),聞思修並重,以所聞為所思,以所思為所修,否則,無成佛圓滿迅速之道。」特別是恩師常開示說:「對於所聞一一法門,應作自問自答,抉擇其要義,引生決定知,然後依所聞思抉擇之法,與心相合而修,方能成義。」尤以空見,若未經聞思而修,則修時合體與否?如量與否?均不自知。應知所謂空見之見者,即謂出聞思抉擇後,所得決定知,此乃慧之一分,即所謂見。特是應成派正見,無論顯密,若無此見,不獲佛果。故本論中,關於中觀,問題詳開,所佔篇幅為數過半,蓋不經廣泛思擇,不能把握應成派中觀之見也。由此依寂靜地而修,得大通達,即稱修所成慧。於此宗喀巴大師亦說:「應依所聞,而後依理智抉擇思維,最後乃依淨地而專修。」以此學習問答三百六十則滅除心闇曼殊意光論之作,聊補思之一環,亦為進修而作也。

  於學習大乘速成佛正道明燈頌自釋師佛密意莊嚴論中,自所發現問題,自作答案,從第一章起至第四章止,其中所出問題共三百六十則。為熟習透知故,先列問題,後集答案。如是於一一法門中,所出問題經自測驗,已解問題,一見之下,不閱答案自亦能答,其未解者,自知其難,始參答案。如是易熟,影響特深,而可獲事半功倍之效也。

    學習第一章下中兩士道修心之次第亦即是粗細二分出離心修要中所出問題如下:

  本論(明燈頌釋)開宗明義及有關菩提道次第所出問題如下:

  一問:速速成佛之意,應如何解釋?
  二問:云何謂為完整無倒,全圓道理?
  三問:於是濁慧減之時機,修學之教授方式,是否應隨時機,有所變通?
  四問:原有阿底俠尊者菩提道炬論,此一教授,從仲敦巴以來,師師相承,無謬無餘,傳至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以此論而造菩提道次第論,何以宗喀巴大師論著,為諸大德贊為空前論著?
  五問:師承有何關係?
  六問:應如何分析菩提道次第之師承關鍵?
  七問:明燈頌及自釋(簡稱)有何特點?
  八問:於菩提道次第道之數目及次第,應如何生起決定?
  九問:應如何理解一切經教互不相違之理?

    依止善知識法門中所提出問題如下:

  十問:云何依止善知識為如道之根本?
  一一問:何為清靜之供?
  一二問:何為諸修之首?
  一三問:何以須觀顯資良田?
  十四問:依何種資田,修積福懺淨,能迅速積集二資糧?
  十五問:宗喀巴大師問本尊文殊菩薩,如何速得成就?文殊菩薩示以「勤於三法,能速得通達。」此三法為何種?
  十六問:末世積資因緣少,積罪因緣多,宜多修何法?
  十七問:何以不但觀真言尊,須觀智慧尊?
  十八問:有說七支(供養等)乃未證空性前,初業有情所作,是否合理?
  十九問:供「曼遮」(即壇供)有何重要意義?
  二○問:佛轉正法輪,必須勸請嗎?
  二一問:依了義說,佛無涅槃,法不衰毀,依不了義,而示涅槃。何以諸佛菩薩,諸大德須示涅槃方應機?何以當勸請勿速示涅槃?
  二二問:迴向與發願有何差別?何為善迴向與不善迴向?
  二三問:「栽椿啟請」(認定一地好釘椿之意)何以加持最大?
  二四問:經中說:供師一毛孔功德,比供無量諸佛菩薩的福德,尤為超勝,是何緣故?
  二五問:宗喀佛造菩提道次第祈禱求加頌中,首句即「萬德之本具恩師」,其理安在?
  二六問: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之過患,大者約有八種,而皆由輕師,或使師亂意惱怒而生,金剛乘戒十四根本罪,亦列輕師罪為第一,此為何故?
  二七問:攝要而言,弟子對師當如何觀法?頗公開示修菩提道次第法門中,有二鐵門欄,不易越過,此二鐵門欄為何者?
  二八問:依不善知識及惡友,令所積福德功德損壞,生種種不願發生事,應斷絕此輩,然而何為惡友?
  二九問:可觀上師即佛之理,應如何觀法?
  三十問:應視師如佛,許多行者都知道,且口頭上能道其理,然心中仍不能視為真佛之主要障礙為何?應以何法淨治?
  三一問:上師即佛有何經教明文作證?
  三二問:吾人每以百數之中,自有一二乃金剛大持所化現者,凡所遇諸師,寧即金剛持所化現麼?
  三三問:對於法源諸師,是否亦應如現依上師,觀其功德而生敬?
  三四問:由於見師乃凡俗相,或見如此這般過失,尚不易認師為佛,應以何法淨治?
  三五問:如已對師生信,尚未生十分恭敬,應以何法生此敬心?
  三六問:知念恩如上所舉分四,但應如何念法?
  三七問:依師「加行依止法」究為何種?
  三八問:三種加行依止法,應如何理解?
  三九問:修時攝加行、正行、完結行三段,在此三段中,由應注意之點(可例推其餘法門)為何者?
  四○問:未修間(此以依師法門如例,然可推餘法門)應如何作法?
  四一問:任何修法,均有二種修法,即「皆貢」(觀察修法),與「覺貢」(決斷修法,或說專注修法),此二種修法,如何理解,有何要義?

    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分二段中第一段於有暇心勸受心要門中所出問題如下:

  四二問:吾人具暇滿人身,有何種意義?
  四三問:暇滿人身,如何知其難得?
  四四問:既知難得,得已且具大意之暇滿人身,今既獲得,應如何作取捨?

    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分二段正取心要(攝三士道)於下士共道中念死無常法門問題如下:

  四五問:修不清靜,心不入道,症結安在?以何對治?
  四六問:觀其人入道與否?以能否捨其現世為衡量,此為上師教授,應如何理解此一教授?
  四七問:法與非法之差別,以何為量?
  四八問:法之深淺,關係於學法之人,此一上師教授,應如何理解?
  四九問:不修念死之過患,與修念死之勝利,各有何種?
  五○問:由何而決知定死之義?及此中心要?
  五一問:由何而決知死期無定?及此中心要?
  五二問:由何而決之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及此中心要?
  五三問:修死無常法中,為菩提道次第所無,乃上師口授要訣,乃根據經教而來,易使心感動之一法為何者?其內容為如何?
  五四問:曾學法多年,年過花甲,不須勸教(多數是如此),知死之將至,並知備死,唯速修正法,但大半手忙腳亂,多不如理,應如何為正?

    與下士共道中思惡趣苦法門中所出問題如下:

  五五問:由何而知定入惡趣?怎樣才能斷生惡趣苦因?
  五六問:地獄之苦,何故那般長永劇烈?
  五七問:有說地獄境,為各各有情,由自業力變現虛妄境界,是否應理?
  五八問:吾人於三惡趣,長存如隔岸觀火之心,其故安在?應如何諦思使此心入道?
  五九問:為修解脫生死苦之出離心,為何應先修遠離三惡趣苦之出離心?

    與下士共道中皈依三寶法門中所出問題:

  六○問:皈依清靜與否,以何因而定?
  六一問:應可皈依處,須具如何德相?
  六二問:由知何種使心感動,令皈依真切而有力?
  六三問:皈依有何種勝利?因何而有如是廣大勝利?
  六四問:以何判別內、外道?
  六四問:何謂真實皈依?
  六六問:應如何令所受皈依戒條,如法而得清靜?

    與下士共道中深信業果法門中所出問題如下:

  六七問:怖畏三途苦,知三寶功能,一心希求救護,為此已於三寶之救護下,其真能離三途之法為何者?
  六八問:上師教授說:業果為正法之首,其故安在?
  六九問:業果法門:業決定、業增長、此二理趣,較空性尤難通達,由於業果關係,非眼所親見,橫遍世間,豎歷永劫,當依何法而思修?
  七○問:業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應如何思修而作決定?
  七一問:有疑業若常住,則犯過,應如何決疑?
  七二問:有謂佛慧不他求,謂自心清淨即是佛;或說:「我修無上勝慧,不思善不思惡,但觀本來面目,煩惱自滅;如物瀋水,如水自澄清」等語。以業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觀之,應如何理解?
  七三問:如上知業決定增長,不作不得,作已不失等理,當先於業果之理如何生起決定,而作取捨?
  七四問:十黑業道中之邪見,不外斷常二見。然斷常二見共有多門,應如何差別其輕重?
  七五問:於具力之四種業門,何以應有認識?
  七六問:何以宗喀巴大師甚贊具八種殊勝功德之異熟身?
  七七問:對於黑白業果,若有如上種種認識,則於懺淨,及防止以後復作,更加註意。然懺悔有多門,以何種為最圓滿?
  七八問:由修下士共道法門,心初生起之量為何種?於如是法門,雖作聞思修,未入其要為何因?

    與中士共道亦即細分出離心修要中所出問題如下:

  七九問:對與下士共道及中士共道之加行與正行,應如何理解?
  八○問:苦集是所捨,滅道是所取,然集是因,苦是果,何故顛倒而說,先果(苦)後因(集)呢?
  八一問:當如何明集諦?
  八二問:知苦諦已,生起求解脫之心,何以不於苦諦後,即說滅諦?
  八三問:應如何認識滅諦之解脫?
  八四問:應如何生起求解脫之心?
  八五問:有說證空性,即任運能發菩提心,厭離輪迴之心,更無論矣,此說是否應理?
  八六問:思苦有何要義?
  八七問:性苦之行,是否即行蘊之行?
  八八問:生起出離心之量?生起出離心之要點?
  八九問:總攝生煩惱之相、業發之相、死及結生相續之相等三科,應如何瞭解其重點?
  九○問:應如何抉擇趣解脫道之自性?
  九一問:大乘菩薩不忍眾生苦,發悲願常入輪迴六道,救度眾生,不住涅槃,厭離輪迴之出離心,是否只為聲、緣小乘而說之方便?
  九二問:應修何等道,而為滅除生死輪迴?
  九三問:增上三學中,何故以戒為根本?
  九四問:應如何使此心對於戒學樂從,而非勉強?
  九五問:應如何使此心與自所受戒,護持不捨?
  九六問:「持戒」應如何修學?
  九七問:解脫之道,要在三學,於此共中士道,詳言戒學,而置定慧二學於上士道為何故?

    學習第二章上士道修心之道次第亦即示菩提心修要門中所出問題如下:

  九八問:發心為入大乘之門,然而有說,波羅密多乘(顯),依發菩提心為入門,密乘以灌頂為入門,是否應理?
  九九問:何故須入大乘?
  一○○問:甘丹派大德說:「上者一度非二涉,從初即可入大乘。」應如何理解此義?
  一○一問:何以入大乘之門,首應知發心功德?
  一○二問:大乘發心功德有何種?每種有何要義?
  一○三問:何故說發心為大乘命根?
  一○四問:此心(菩提心)如何發起,此一標題有何重要性?

    由七因果教授之門生起菩提心法中所出問題如下:

  一○五問:七重因果言教之「七重因果」應如何解釋?
  一○六問:總攝七因果言教有二義,於此二義,應作如何理解?
  一○七問:修求菩提之心,從利他心為始。修求利他之心,又從何而起?
  一○八問:四無量心中之悲無量,與七因果教中之悲心,有何差別?
  一○九問:關於二種教授,云何「七因果攝自他換,自他換不攝七因果」?
  一一○問:何謂具足定量之發心?
  一一一問:何以修七因果言教,須先修平等捨心?
  一一二問:平等捨修法,有怨、中、親三種同時修法,有先觀中、次親、後怨讎次第修平等捨者,二法應如何修及其意義?
  一一三問:平等捨之修要?
  一一四問:七因果言教中,修知母法門為重要,然而最為難修。要在何處?云何為難?
  一一五問:依教如何思修知母?
  一一六問:依理如何思修知母?
  一一七問:關於等流心識,此一根本問題,外道有何於此相反之承許法?對諸反論,應如何認識?
  一一八問:知母已次當念恩,從今生母、次父、親眷、次推中庸、仇讎、乃至飛禽走獸,何故如是次第思修?
  一一九問:何故念恩修法,當於生母之恩,數數思修?
  一二○問:知恩不忘報,畜類亦能,況為人乎?惟報恩以何為究竟?
  一二一問:云何諸佛說修悅意慈心於大悲二者種,先說修悲心,諸佛菩薩亦先贊大悲?
  一二二問:如何知悲心通內外道?及其差別?
  一二三問:修悲心之法,何故先以屠夫將殺之牛羊為所緣,次移生母、親眷,再移中庸境,漸次推及一切所有情?
  一二四問:大悲生起之量?
  一二五問:慈心修法,是否與修悲心次序、緣念相同?
  一二六問:何謂慈梵福報?
  一二七問:慈心生起之量?
  一二八問:修增上意樂之要義,云何為增上意樂之要義?
  一二九問:修報恩時,亦曾想以離苦得樂報其恩,此與增上意樂,有何不同?
  一三○問:云何為相似菩薩心?
  一三一問:云何為願行兩種菩提?

    由自他相換之門生起菩提心之法中所出問題如下:

  一三二問:依七因果言教,已能發起菩提心,何故再加自他相換法門?
  一三三問:七因果言教與自他換兩種教授,合併而修,此為宗喀巴大師教授,如何合併法?有何差別?
  一三四問:何謂自他平等心?
  一三五問:何故須思修愛執自我之過患?
  一三六問:愛執自我有何過患?
  一三七問:修他愛執有何障礙?應如何破除此障?
  一三八問:愛執他者有何勝利?
  一三九問:當如何生起他愛執之理?
  一四○問:應如何明自他相換義?
  一四一問:自他相換修法,不言其具體修法,但言其若干種,及其概要?
  一四二問:如何贊自他相換法,等同密法「金剛念誦」?
  一四三問:二種教授合修法末尾兩科——增上意樂、菩提心,雖與七因果同,但應如何銜接而修?
  一四四問:修菩提心法,下座後應如何修?

    以發心軌則受法科目中所出問題如下:

  一四五問:以發心軌則受法,以何身為贈受與不增受?
  一四六問:修學發心已,於任何事,不捨一有情,仍按經中有殘害佛法者,不可與慈之文,應如何理解?
  一四七問:得菩提願戒已,應如何守護不失?
  一四八問:菩提願心學處,分捨與退二種,應如何抉擇?

    發心已於學處須修學之相科目中所出問題如下:

  一四九問:發心已於學處須修學之相?

    方便與智慧隨學其一不能成佛科目中所出問題如下:

  一五○問:方便與智慧,隨學其一,不能成佛之理?
  一五一問:何得謂方便與智慧?
  一五二問:何得謂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
  一五三問:支那堪布大乘和尚所主之見——「任何亦不分別,即是成佛之道,施戒等者,是為未能修如是了義之庸愚而說……」等語,是否與大日經所說,全而不錯之道相合?
  一五四問:若謂和尚乃一門頓超之法,應如何理解?
  一五五問:內地習禪宗者所言,極似支那堪布大乘和尚之見,對宗主達摩應如何理解?
  一五六問:有謂「禪宗之禪,非四禪八定之禪,任何不起分別,乃修空性慧度,以但學慧度,餘何須用。」對如是之言,應如何解答?
  一五七問:若謂:「非廢止施等諸度,唯修慧而施等自具,謂於彼等任何亦不思維,則皆全矣,以不耽者能施、所施、施故物,而無緣之施即全,如是餘等亦全。經中亦說,於一一地中攝六度故耳。」作此言時,當作何解?
  一五八問:支那堪布大乘和尚引經說:「於施等六度,現行耽著,是魔之業。」三蘊經亦說:「由墮所緣而行布施,及執戒為勝,守護戒等,彼等一切,皆當懺悔。」梵問經說:「盡其所有一切行之觀察者,分別也,無分別者菩提也。」如是等處,當作何解?
  一五九問:恩師說:「破支那堪布,應知其與教相違,與理相違,自語相違。」當如何知其此等相違?
  一六○問:於菩薩學處求學,及學已受菩薩戒之程序?
  一六一問:菩薩應行應斷綱要?

    學行六度、四攝法門中所出問題如下:

  一六二問:菩薩應依何學處?
  一六三問:諸學攝於六度,彌勒所著大乘經莊嚴論中,如佛密意(如佛說:「善男子,應修布施乃至智慧波羅密多,而得圓滿菩提。」)而為顯釋,其中六種數決定之理,試驗期要?
  一六四問:兼則六度次第決定,有何次第及其概要?
  一六五問:何謂施之自性?
  一六六問:何謂圓滿施度?
  一六七問:施之差別?
  一六八問:施度於身心生起之法?
  一六九問:修施時意化身受用善根等,無盡施於有情,有何意義?
  一七○問:菩薩於受用衣食等之意樂,何謂成染犯,非染犯?
  一七一問:應布施之十種對境?
  一七二問:於十種對境,應具何種殊勝心?
  一七三問:布施應遮止何種心?
  一七四問:施不應行法?
  一七五問:捨不捨之理?
  一七六問:應圓滿具足六戒正學而施,何謂六種正學?
  一七七問:每度攝六度,如以布施應如何攝六度而修學?
  一七八問:所施之身、受用、善根,應如何修學舍、護、淨、增
  一七九問:於前中士道已說三學,既已說戒,何以於此六度又重說戒?
  一八○問:戒之自性(即何者是戒)?
  一八一問:戒之差別?
  一八二問:於身心如何生起持戒之法?
  一八三問:有說:「初業有情以律儀戒為首要,如行菩薩以攝善法戒為首要,地上菩薩以饒益有情戒為首要。」,是否應理?
  一八四問:何者為忍之自性?
  一八五問:忍之差別?
  一八六問:修忍於身心如何生起之法?
  一八七問:修三忍之理,有何要義?
  一八八問:何者為精進之自性?
  一八九問:精進之差別?
  一九○問:精進於身心生起之法?
  一九一問:何者為靜慮自性?
  一九二問:靜慮之差別?
  一九三問:於身心如何生起靜慮之法?
  一九四問:何者為智慧之自性?
  一九五問:智慧之差別?
  一九六問:智慧於身心如何生起之法?
  一九七問:何者為生清淨慧正因?

    學行四攝成熟他有情科目申所出問題如下:

  一九八問::何以菩薩成熟他有情,次應學行四攝?
  一九九問:菩薩萬行,皆可以六度、四攝攝之。從初發心,乃至未得"無學位"前,皆須勤行六度。試略言由此而經道位概況。

    學習第三章止觀修法亦即示後二度學處——禪定與清淨正見之修要所出問題如下:

  二○○問:止觀乃內外道所共,而菩薩於六度,應修學之止觀,為何種止觀?
  二○一問:修「止」經教,已有與佛密意相合之經莊嚴論、辨中邊論、瑜伽行論中聲聞地等,何以宗喀巴大師尚須造論?
  二○二問::何者為修定之順境?
  二○三問:何者為修止所依之資糧?何故須此諸資糧?
  二○四問:修定應以何為加行?
  二○五問:何謂止觀自性?經說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應如何正解?
  二○六問:遠離二障,須修止觀,當如何解釋二障,及彼二與止觀關係?
  二○七問:有認「定境」為證真如者,及有不依所緣而修者,其誤點安在?
  二○八問: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有認為皆「觀」之異名,即是觀量,是否應理?
  二○九問:忘如何認識止道於觀道之差別及其要義?
  二一○問:心為外境所奪之義,應如何了知?
  二一一問:或問菩薩豈非未具真實明顯現證空性耶?以聲聞多生重「專住」時長,菩茫注重「觀察」時長。
  二一二問:有謂先即以空性,為修止之所緣,故同時即可得勝觀。因止亦可以真俗二諦,隨一為所緣,何必先止後觀?

    修止法門中所出問題如下:

  二一三問:修定初修時,選擇所緣之法,應如何選擇?
  二一四問:一心專注所緣之法,試言其要?
  二一五問:初觀所緣應注意事項?

    修止法門中離五過修八對治法等所出問題如下:

  二一六問:未得定者,如何對治懈怠?
  二一七問:修定勤時,久住所緣,則沈掉自生,心即不善住所緣,是為忘念過失,應如何對治此過?
  二一八問:心住定時,沈掉二者為過失,應如何對治?
  二一九問:沈掉生起之因?
  二二○問:何謂正念、正知,及其差別?
  二二一問:欲除沈掉,先須認識沈掉體相,應如何認識及如何對治?
  二二二問:應於何時放緩?將何放緩?

    修止法門中九住心、六力、四作意等所出問題如下:

  二二三問:試略言九住心相?
  二二四問:依師傳教授:九住心修時,不能置書於面前,最略須將離五過、八斷行、九住心等領會於心中(修菩提道次第各法門之綱領料目亦然),例如九住心須逆溯、順次均能熟記其要於心中。以此試言九住心逆溯、順次之概況。
  二二五問:六力之概要?
  二二六問:四作意之概要?
  二二七問:真實成止之量?
  二二八問:無著聲聞地說:「賢首,當知如是所緣,甚為微細,難可通達!汝應發起猛利欲樂為求通達,發起精進。」吾人對此論義,應如何正解,而生起認識?
  二二九問:得遠離沈掉,入定出定皆得圓滿殊勝輕安之三摩地,究於五道,屬何道呢?
  二三○問:總依具明分、住分、輕安之三摩地,所趨之道?

    修觀法門中所出問題如下:

  二三一問:觀之略義?
  二三二問:修觀資糧中,何為修觀之主要因素?
  二三三問:修觀聞思應依何種經教?
  二三四問:修中觀見,應依了義教,然吾人智淺,於三時教,不能抉擇何者了義,何者不了義。若依語不依義,則佛語第三轉法輪,方是了義。又二大車軌,所言又互相異,究竟何所適從?
  二三五問:了義與不了義之義,應如何簡釋?

    修觀法門中別明抉擇見二目中一目明染污無明科目中所出問題如下:

  二三六問:試略言自宗認識無明煩惱之情況?
  二三七問:攝要而言,云何為我執及無我義?
  二三八問:對於我執及無我義,應成、自續兩派之差別?
  二三九問:云何我執為煩惱之根本?
  二四○問:云何薩迦耶見,分我及我所二種,及其與我執之差別?
  二四一問:執蘊無明(法我執),薩迦耶見(人我執),同為煩惱之裉本,得毋疑乎二執混而為一乎?
  二四二問:設有難則問:如寶論說,無明為生死根本;又如入中論說,諸煩惱過患,見由壞聚見(即薩迦耶見)而生。生死根本不應有不同之二,應作何解?
  二四三問:薩迦耶見,以我為所緣,生起實有執,同時與我相連之貪著隨起之概況?
  二四四問:云何愚癡無明遍一切煩惱?若知愚癡無明,是煩惱與輪迴根本,如提婆說:「能誅愚癡,即誅諸惑。」然則用何法以誅之?
  二四五問:本宗說:染污無明為流轉生死根本,指俱生我執,非分別我執。試明其義?
  二四六問:我與自性,乃無明耽著之境,是所應斷。此於依道斷,依理斷二者中屬何種?
  二四七問:問諦實(我或自性)若有,如何能斷?若無則何須斷(自性既無,將以何為所斷)?
  二四八問:內道佛子,依佛密意,決分幾派?試說各派之密意,及各派認識之「所斷」。
  二四九問:云何各派於應破之量,所許不同?不易合量(或太狹,或太過),試言其概。

  修觀法門中明抉擇見二目中第二目尋求無我見科目中所出問題如下:

  二五○問:欲斷無明,須求通達無我見,以是否唯依顯教而說,密宗為迅速成佛之法,或有他徑?
  二五一問:云何於我執,損與不損之義?
  二五二問:由法我執而後有人我執,云何依修見次第,先說補特伽羅無我,後說法無我?又由此所引發諸義?
  二五三問:本宗應成派認識補特伽羅之不共特法(不共餘宗),及他宗之認識?
  二五四問: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唯由分別有有性,若無分別無有性。」應如何顯此唯分別安立之義?附唯由名言安立一問題應注意四點。
  二五五問:總說應如何抉擇明我無自性?
  二五六問:應如何始見障真實空見之障——我執?
  二五七問:云何肯定其(所執之狀之我)所屬為一為異?
  二五八問:應如何決定了知自性之我與蘊非一之理(即決定破除一品之要)?
  二五九問:應如何決定了知自性之我與蘊非異之理(即決定破除異品之要)?
  二六○問:依四種扼要推思後,應如何修法?
  二六一問:說一異二品有何過失?
  二六二問:由四種扼要,及如我與蘊或一或異,均有過患,應生如何結論?
  二六三問:初得空見之情狀為如何?
  二六四問:建立我無自性之理據有三,令因明三法,試言其概?
  二六五問:問應成派自宗,於前後念我,雖不許自性成就,然亦許剎那生滅,且許前後念我各異,亦當如彌勒、近護非一相續,而把此(彌勒)作業,彼(近護)受果之過。試言其理?
  二六六問:願如何明我所無自性?
  二六七問:如何明如幻義?
  二六八問:有說:「空性離言離想,任何念想,皆不能修。」此說是否應理?
  二六九問:云何為「心所作空」,「一分空」、「無義空」等?
  二七○問:或說空性非心境,非所知境,是否應理?
  二七一問:若了知影像等如現而空,即是了達彼能無自性者,則異生既己現證,應成聖者?若非達無性,則彼如何能作無自性之喻耶?
  二七二問:試言相似現為幻之理,及舉相似如幻之例。
  二七三問:宗喀巴大師說:「披等所引現之如煙霧相,非如幻之理、此種境界,實無所難,其所難者、謂能了達遮一切法之自性成就,而又能決定安立無自性之補特伽羅作業受果等,毫無錯亂之二事並立者是也。」試言其要。
  二七四問:三摩地王經說:「三有眾生皆如夢,此中無生亦無死,有情人命不可得,諸法如沫及芭蕉,亦如幻事與空電,等同水月及陽焰,無人從此世間沒,而更往生餘世間,然所造業終不失,黑白亦各熟其果。」應如何正解?
  二七五問:依何方便現無倒如幻?依師教授應如何瞭解此中『現空雙合」之理趣?
  二七六問:於破除人法二我執之方便中,何放光破除人我,並以一異理據而為破除;次破除法我,以緣起理據而為破除?並試說緣起三理之要義。
  二七七問:依生緣起,應成派與他宗共,所不同者為何?
  二七八問:試言自宗所許不墮四生邊際之理論?
  二七九問:能知諸法性空,又罷了知業果,且能依之而善取捨者,云何為希有中之希有?如何方生如是定解?
  二八○問:應如何抉擇法無我?
  二八一問:云何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說:「成立無為法無自性,以前成立補特伽羅及有為無自性之理,而成立虛空、擇滅、非擇滅、真如等無為法無自性亦甚易?」
  二八二問:藏中諸派,如覺朗派,說真如有自性成就,及自空他空,俗有真無,非有非無等,皆自命如中觀應成派。彼等是否與真正中觀應成派之見相合?
  二八三問:或問中論說:「有為法無故,何得有無為。」如上解者,則六十正理論說:「若諸佛宣說唯涅槃真實,智者誰復執餘法虛妄。」此說唯涅磐真實,餘法不實,法界贊亦說:「凡是佛所宣說空義經,皆為滅除煩惱,非滅此法界(寂靜安樂自性清淨法界)」此說空無自性之經,是為滅除煩惱而說,非說無此本性清淨法界,寧不相違耶?
  二八四問:藏中狹卻巴說:「若如月稱所說,空性無自性,則成斷空。應說別有能所取空之智慧,乃是究竟空性。」此種說法,是否應理?

    修觀法門中建立世俗、勝義二諦科目中所出問題如下:

  二八五問:分二諦之事,如集學論說:「所知亦為世俗、勝義二諦。」此以所知為所分之事也。然先德有多種說法,試舉其說,是否合理?
  二八六問:如何分別二諦之數?
  二八七問:試分別二諦之義?
  二八八問:(《滅除心闇曼殊意光論》文殊院版原缺,望知者提供給我,以補上此處之遺漏。)
  二八九問:應如何釋世俗與諦字義?此中有何誤解?應如何正釋?
  二九十問:應如何釋世俗諦之體相?
  二九一問:世俗諦之差別應如何了知?
  二九二問:若則就世間知之前,應無正世俗,以正即非世俗,世俗即非正故。何以此論說,依世間量立正世俗?
  二九三問:應如何釋勝義與諦字義?
  二九四問:應如何釋勝義諦相?
  二九五問: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中說:「此聽見之勝義,即一一法有二體性之勝義體性,亦即諸法自性本空之性淨涅槃,如其所應離垢種時(垢謂煩惱、所知二障),亦即滅諦涅槃。」此中有幾種難解問題,試詳其義。
  二九六問: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中說:「以是當知,安立名言有時,雖不須以見真實理智成立,然須名言量與理智量不相達害。」應如何正解?
  二九七問:有說:若唯名之外,別有量能成安立瓶名之義者,則不須說『唯」詞,此說合理耶?
  二九八問:自續派於蘊聚上尋覓立名之義,而後安立,自宗(應成派)不許彼義。試言其理?
  二九九問: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中,關於勝義締釋難,於任何不見即見勝義問題,有何斷諍論義?
  三○○問:釋難中,關於勝意諦非一切種智所行境問題,有何斷諍論義?
  三○一問:釋難中,關於一切心、心所行悉皆斷除問題,有何斷諍論義?及有無勝義?
  三○二問:於此對於達空重要性,吾等應如何思維?
  三○三問:既引經成立勝義諦,若說此師(月稱)宗說勝義諦非所知法,及說聖根本定,無證真實義智,是否應理?
  三○四問:若佛不見蘊等,如何說佛具十力時為一切智,具一切智而不見蘊等即成相達。於此問題與佛智顯現之理有何斷諍論義?
  三○五問:勝義諦差別應如何了知?針對過去藏中人士誤解真勝義及隨順勝義,宗喀巴大師是如何正解?
  三○六問:昔中觀分二:一、理成如幻,二、極無所住二派。印度馬鳴菩薩等分此,謂前即自續派,後即應成派,原無不合。而藏中人士以為許勝義諦現空雙聚,為理成如幻派;唯於現境能滅戲論,即極無所住派,則為非理。試言其故。
  三○七問:由於過去藏中人士誤解自續派諸師論義,故所許非理。並誤認空性有「非遮」之義,其根源皆由於不辯何為「成」、「遮」之義,特別是何為「無遮」、「非遮」之義。故應詳「無遮」、「非遮」之義。
  三○八問:應如何理解二諦數數決定?
  三○九問:若問:善達二諦,有何重要?
  三一○問:能解釋佛語者,以何為最善?並言其事由,及其道要。

    修觀法門中正修觀法科目中所出問題如下:

  三一一問:修觀法分三大科中,以上所作問答,皆屬第一科修觀資糧;第二科為正修觀法,試舉正修觀法初、中、後綱要。
  三一二問:正修觀法中,止修住所緣之法,其概要如何?
  三一三問:試言定中修如虛空之概要。
  三一四問:試言後得修如幻化之空見修法?
  三一五問:試言得止後修觀之法應如何?
  三一六問:云何為相似中觀之空見?
  三一七問:云何為唯名假立之業果?
  三一八問:初業有情應如何修觀?
  三一九問:應如何理解緣起性空之理?
  三二○問:善修之情況應如何?
  三二一問:抉擇法無我有為法中,抉擇色法非自性成立之法,其概要為如何?
  三二二問:抉擇心法非自性成立之理,其概要為如何?
  三二三問:抉擇不相應行法非自性成立,其概要為如何?
  三二四問:抉擇法無我無為法,無自性之修法,其概要為如何?
  三二五問:得相似中觀時,當入何道位?
  三二六問:菩提道次第中,依止修觀之義,其概要為何?
  三二七問:如是次第修止觀法,是依大小何乘?
  三二八問:菩提道次第中,依止修觀之法,其概要為何?
  三二九問:云何若未得無我見,隨如何修,或觀察修,或專注修,終非修真實(勝觀)?
  三三○問:云何不憶彼見(勝觀),亦非勝觀?
  三三一問:云何先思一遍(無我見),其後一切無分別住,亦非修真實(勝觀)?
  三三二問:云何唯安住見,皆非勝觀?
  三三三問:應如何修,方是修勝觀之法?
  三三四問:此正修觀,乃已得止以後之事,何以尚須修止?
  三三五問:有一類人士說一切分別皆是「應破分」(須破除者)者,宗喀巴大師破斥甚廣,云何非理?及其誤點安在?
  三三六問:過去藏中先德異說紛紜,但考其修法總不出不分別一途。有說:名言有;勝義無,有說:名言由顛倒而有;又有說:非有非無者;有又自稱為應成派全不立宗,故無過失可指者。其要點症結安在?
  三三七問:若由觀察慧,以求無別慧,因果二法則不相順,於此應如何理解?
  三三八問:過去藏中先德引諸經論執為口實,但多誤解。宗喀巴大師對彼等誤解諸經論,如何正解?
  三三九問:如上廣破邪執,乃欲顯正義,然則修中觀正義,總攝其要,應如何修耶?

    修觀法門中分三大科中第三科成觀之量(即真正中觀之量)科中所出問題如下:

  三四○問:云何為成觀之量(即真正中觀之量)?
  三四一問:依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所示:云何為隨順勝觀,及真實勝觀?觀輕安與止輕安之關係為如何?
  三四二問:依自宗止觀雙運之法,應是如何?
  三四三問:吾人從依止善知識起,至止觀雙運,修學至此,應如何提綱挈領,攝要思維,以便心中攝持?
  三四四問:一切法門,後後依於前前,已如前說。若以密乘而言,其後後依於前前之要領為如何?

    學習第四章大乘密教無上瑜伽法門中所出少量問題如下:

  三四五問:何以宗喀佛不於菩提道次第廣略兩論中開演密乘,而別開密宗道次第?云何為合器與非器?

    後十五問屬於金剛乘教法,非受灌頂不能閱讀,謹從略。
☆☆☆☆☆☆★★★★★★☆☆☆☆☆☆★★★★★★☆☆☆☆☆☆★★★★★★
  學習問答三百六十則 學習明燈頌自釋師佛密意莊嚴論 一至四章中所出問題三百六十則答案如下:
【第一則】
  問:速速成佛之義,應如何解釋?
  答:總說:如阿底俠尊者祈禱本尊度母,請開示迅速成佛之法時,聖救度母及佛菩薩等開示說:「善男子,若欲迅速成佛,當速發菩提心。」依不共教授說:「速速成佛之法,初速字指密法共通部分,次速字特指無上瑜伽法門。」這是說初速字義,惟願不依三無數劫成佛,而依密法方便,一生得證圓滿佛位;次一速字義,是說不但如此,且願依於無上瑜伽方便,於此濁世,一生最短壽命中,得證圓滿佛位。又依宗喀巴大師傳派不共講義說:「初速字義,是說一般無上瑜伽法;次速字義,是說依宗喀巴大師所傳無上瑜伽不共教授。」具體說:初速字義,言修菩提道次第;次速字義,言依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所說教授——「上師瑜伽」為道之命脈,對於能怖、密集、勝樂為本尊,不離師佛本尊一體方便,自依師法門起,至得圓滿雙運身止之菩提道次第修習法中,上根三年,或七年,至愚十六人生亦當成佛。溫薩巴依此方便,數年之間,即已成就。故應緣念此為成佛方便,速中之最速者,這也是溫薩巴所許之最速法。
【第二則】
  問:云何謂為完整無倒,全圓道體?
  答:須大小兼備,顯密圓融,互為助伴,而於整個成佛修行道次,毫無顛倒,次第不亂,成為一補特伽羅迅速成佛之教授。如是教授,唯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始具此相。洵非重大輕小,尚顯謗密,獨宗偏見,抱殘守闕者,可同日而語也。
【第三則】
  問:於時濁慧減之時機,修學之教授方式,是否應隨時機,有所變通?
  答:應有所變通,如初有彌勒現觀莊嚴論等著作,及龍樹中觀諸論之出現;中有解脫軍般若光論、獅子賢現觀莊嚴論釋明顯義論、月稱入中論等釋著之闡明,後復有阿底俠道炬論、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等,攝三藏完整教要於一論之著作,復現於世。以此例推,因時因人,而施教授。明燈頌及自釋並此問答等著作,以及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之譯出者,即本此意而作也。而今而後,為應時機,通權達變,當作論著,揣將層出不窮也。
【第四則】
  問:原有阿底俠尊者菩提道炬論,此一教授,從仲敦巴以來,師師相承,無謬無餘,傳至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始依此論而造菩提道次第論。何以宗喀巴大師論著,為諸大德贊為空前論著?
  答:宗喀巴大師依道炬論而開演三士道,並加密宗二次第,及光明、幻化諸要義,於大小兼備之基,更增顯密圓融之美,成為完整無缺,復便於一補特伽羅易知便修之成佛教授。為前此大德所未詳細開演,故贊為空前,以此稱新甘丹派。
【第五則】
  問:師承有何關係?
  答:通達師承,關係甚大!知此正法,從釋迦世尊,直至現在傳法之師,師師相承,中無間斷,全圓正法,清淨甘露,如瓶瀉水,直注自心,能得加持。非法源不淨,或有間缺者可比;更非獲得一經半咒,盲修瞎念,以書為師,或自杜譔,仗倚世慧,望文生意者可比。縱使獲得精詳釋著,依之學習,無師自通,但亦缺師加持,障難叢生,不得成就。
【第六則】
  問:應如何分析菩提道次第之師承關鍵?
  答:從印度方面師承分析,所有廣行、深觀、偉大行三派教授要訣,阿底俠尊者完全獲得,因此阿底俠尊者的菩提道次第教授.稱為「匯合三派法流教授」。阿底俠尊者到藏,廣轉顯密法輪,由此傳出的師承甚多,統稱為「甘丹派傳承」。而此中「語派」、「經派」等傳承教授要訣,宗喀巴大師完全獲得,從而開演菩提道次第,並增加密乘教授,而成為空前論著。如是法傳,師師相承,直至恩師。我從恩師座前,獲此全圓教授,當如何念恩,而生敬信,始得師承加被也。總之,應知從印度師承說,阿底俠尊者為開顯道次第關鍵之大德,從西藏方面說,則以宗喀巴大師為主要關鍵。尤以通達師承,知重在念恩生敬也。
【第七則】
  問:明燈頌及自釋(簡稱)有何特點?
  答:根據至尊文殊開示宗喀巴大師的修要秘訣——「於濁世中壽短的一生中,欲速速成佛,應以出離心、菩提心、清淨正見三者為本,從依止善知識起,直至整個道體學行之間,徹底修悟共通道次第後,當求密乘三法」——的密意,而開演以「出離心」為綱的第一章下中兩士道修心之次第;次以「菩提心」為綱,而開演第二章上士道修心之次第;次以「清淨正見」為綱,而開演第三章止觀修法;最後以「密乘」為綱,而開演第四章無上瑜伽(密乘三法屬此)父母二續生圓二次第。攝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顯密二大論著於此四章中;復與宗喀巴大師三士道次第,及修密程序,絲毫不差,此為第一特點。又根據師傳直觀教導修要綱領瑪澈而造頌,依師傳顯密教授修法要訣,無謬無餘,以作釋論。以此師傳教授,具體內容,俱備於頌及釋論中,此為第二特點。復從依止師起,直至密乘雙運位,所有師傳教授,修法綱要,造作頌體,既具易於念誦修持之方便,且兼留有修時廣略隨力之餘地(老弱者誦本頌略思釋義而修,強者思釋論廣義而修),此為第三特點。
【第八則】
  問:於菩提道次第道之數目及次第,應如何生起決定?
  答:以三士道中,遍攝所有佛經所說一切顯密要道,佛為一切有情故,所說出離三惡趣,獲現上人天福報一切法,都攝於下士道法類中;佛所說究竟定善,具解脫生死,以及修斷生死根的空性一切智兩類中,凡說細分出離心,解脫生死的法類,都攝入中士道法類中;凡佛所說修二種菩提,圓滿一切智法類,都攝入上士道法類中。以此任入顯密兩乘,其成就佛道之唯一門徑,皆是「菩提心」。以下中兩士共道屬於上士道中,積福懺淨支分,為修上士菩提心之加行引導。既如是何以不說由大乘道而引導,分為三者而說為三士道引導?此應知為摧伏未生起下中士粗細二分出離心,而妄稱自己是上士,已發菩提心,這樣的我慢;二為對於上中下三類士夫,都能作大利益,故分三類。因為對上士說,如果未修下士的不墮三途苦,而生善趣之現上勝利,及中士道的究竟解脫的出離心,縱修上士道法,也不能生起真實菩提心。知此略要,則於道之三類目數及其次第之意義,心中生起應有之決定矣。
【第九則】
  問:應如何理解一切經教互不相違之理?
  答:「互」字義,為助伴之義,有水乳相融,非成水火。既然如是,如顯教遮貪瞋癡,密法乃以貪瞋癡為用,豈不相違?又如下士道,得人天果即以為足,中士道以出離生死為足,上士以菩薩為足,初觀似有相違。頗公作妙喻來理解互不相違之理說:「如人患病,醫投以涼藥,戒忌溫補劑。初劑除其熱病,乃投以補藥,又戒生冷物。同一患者,同一藥治者,其所不同者,病症與方便。涼熱雖不同,去病義則一。三士道也是這樣,下士道如生重病,思暫減輕,中士道如思除去病根,上士道思此痛苦,解除此病之方便,不唯自身病愈,並願治愈他有情。此心量力,大小之不同,非佛說有相違也。」就隨機來說,有時以顯為主,則以密為支分。例推密教,也是這樣,如修生起次第為主,則以顯之菩提為其支分;如修圓滿次第為主,則以生起次第為其支分。又如欲得顯教究竟,須依於密,欲求密法圓滿,須依於顯。佛語皆為利益有情,無論細微罪惡、功德,佛皆為說斷證方法,以此皆應學,皆應成就。佛語中有一分要者,不要者,無有是處。所謂「四方大道」,喻如擲骰,隨擲何處,見其形同,喻如置桌,隨置何處,見其平穩。此喻自依止上師起,至密乘雙運位止,所有各種法門修習,皆見其同,皆能安置平穩也。
【第十則】
  問:云何依止善知識為入道之根本?
  答:宗喀巴大師特標出「為入道之根本」者,如大樹無良好之根,則彼枝幹花果,皆不能生,生亦不好。此喻先不得善知識加被,一切向上之果,皆不能成。宗喀巴大師啟示後人,應特別注意者——為自依師生起恭敬之起碼一點功德起,以上直至成佛雙運位功德止。反之,對善知識不恭敬之起碼一點過失起,以至以上止觀錯謬,直至成佛以前過失,皆與此根本法門有關。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說:「世間造作(如土木金石醫術等),皆須師傅的教導,何況方自三惡道而出之人,對成佛之路,未嘗走過者,能不須上師嗎?」但如依不具德相的善知識,則如「問道於盲」。學人應有之功德,如六度四攝、定慧等,皆關係於善知識。指引菩提道的善知識,乃欲吾人認識全般佛道,直至成佛之道者。
【第一一則】
  問:何為清淨之供?
  答:應設無諂,非由邪命而來之供。一依質之來源,二依發心,不依世間八風。如昔甘丹派大德伯貢金,因有施主將來至其住所,遂嚴治其室,特莊嚴諸供,繼思非法,乃去取門後灰塵,撤置供上,以自懺悔。事傳大德蕩巴桑傑,聞而贊之,謂其供品乃真清淨。
【第一二則】
  問:何為諸修之首?
  答:班禪第一世洛桑卻季絳稱說:「諸修之首,首在發心(即動機)。」是說自己應先善察自己的動機。應如經中所說,不求此生世間名利受用福報等果。如果只求得此世安樂,則所作諸業,不能成為利益後世的意義,而且所修大乘法,亦變為世間法了。特別是如阿底俠尊者所說:「凡是貪瞋癡的動機,都是不善業,以不善業的動機,而修善法,是不能入於道的。」總之,應發為利一切如母眾生,我願速速成佛,應首發如是菩提心。
【第一三則】
  問:何以須觀顯資糧田?
  答:先應知心若不依於資糧田,則禮敬、供養、啟請等,皆無所依,積福懺淨,亦無從而作。至尊文殊告宗喀巴大師說:「但緣念而不積福懺罪,則如禾稼,但有種子,而無水土日光,不能生芽矣。」故此三種不能或離,為積福懺罪,故觀顯資糧田。
【第一四則】
  問:依何種資田,修積福懺淨,能迅速積集二資糧?
  答:頗章喀仁波伽說:「依上師瑜伽供養曼荼羅(即資糧田),加持特大。」此乃溫薩耳傳(源出文殊)。此一承傳系由宗喀巴大師次第傳出(此為宗喀巴大師秘密耳傳法之一,藏語「喇嘛卻巴措信」)。宗喀巴大師問本尊文殊菩薩依何種資糧田,積福懺罪,能迅速積集二資成佛?文殊菩薩開示,應依上師瑜伽供養資田。
【第一五則】
  問:宗喀巴大師問本尊文殊菩薩,如何速得成就?文殊菩薩示以「勤於三法,能速得通達。」此三法為何種?
  答:此三法:一、集資淨障(成熟行者身心),二、於上師即本尊無別前,啟請求加(速得加持),三、身心不斷修行(正行修法)。勤於此三者,自能迅速通達。欲身心通達,關係於得加持,而得加持,又關係於啟請。密部三昧相續集中說:「觀想具像本尊千百劫,不如一念觀想上師,其功德更大。」故啟請本尊求加持,千億劫不如一日對上師勤求加持之迅速。
【第一六則】
  問:末世積資因緣少,積罪因緣多,宜多修何法?
  答:宜多修「積資淨障支」,宜廣不宜略,此為上師再三叮嚀語。
【第一七則】
  問:何以不但觀真言尊,須觀智慧尊?
  答:昔無著菩薩修觀,欲見至尊彌勒,修十二年而不得見,後彌勒菩薩告以隨時在其面前,汝以障故,而不得見。故真言尊顯現在面前,又觀智慧尊顯現,於法有更加一層作用。
【第一八則】
  問:有說七支(供養等)乃未證空性前,初業有情所作,是否合理?
  答:積資淨障,攝於七支,喻如玄妙之七個寶車輪,若缺其一不能至佛地。昔印度伊遮菩提王說:「依唯識實識及幻識,皆不能成佛,當依七支成佛。」七支功德,能使種姓清明,身心成熟,頗公說:「不唯凡夫應修七支,佛與佛見面,皆先以七支讚歎為供養。菩薩見佛,聞大乘法,亦以七支供養,初地菩薩分身百數,見百佛世界;二地菩薩分身千數,見千佛世界,皆以七支供養。」由此可見有說七支乃未證空性前,初業有情所作,是不應理。
【第一九則】
  問:供「曼遮」(即壇供)有何重要意義?
  答:阿底俠尊者每日供「曼遮」六次,以供養重於現修。甘丹派諸德依此宗風,勤行「曼遮」供養,感諸佛清明現前。此種教授,直傳至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勤行「曼遮」供養,乃至手肉磨穿見骨,感速積福資,速得成就,乃至本宗之盛,為他所無。修密法每日對金剛上師,應供三次,否則,為密宗應懺悔之一。昔印度大成就者剛巴那說:「若行者未證得圓滿次第以前,不勤行『曼遮」供養,如自殺其勇士與空行。」供「曼遮」功德,感得六度,得紫磨金色身,得美妙依報,清淨剎土。
【第二○則】
  問:佛轉正法輪,必須勸請嗎?
  答:請轉法輪,與世間一切利益安樂有關,因有勸請法輪之人,始有宣說教法之事,修證佛法,教證功德,由此而生。若合法器,機已成熟,不待啟請,然啟請而說,此有要義:一、表法之重要,二、菩薩志願勇猛故,願自與他,皆轉法輪,三、以利他故,此對治輕法謗法業力。佛轉法輪,由梵釋之請,佛始說法者,以世俗信仰,以梵天為無上,表佛法輪殊勝無比。
【第二一則】
  問:依了義說,佛無涅槃,法不衰毀,依不了義,而示涅槃。何以諸佛菩薩,諸大德須示涅槃方應機?何以當勸請勿速示涅槃?
  答:如果佛、菩薩、大德等速入涅槃,則少轉法輪因緣,則佛教法不能長久住世間,則眾生福德衰殘,而利樂亦不可得。方應機者,有義利故,為今眾生不執常。雖是這樣,然當勸請勿速入涅槃。以啟請住世,亦有大義利故,一、為令應得度眾生增長福德,二、不失時機因緣。佛向阿難示意說:「一切如來具足四足神通,皆能久住沙塵劫,越過一切劫。」而阿難說,當時為魔加持,眾生福薄,故失時機,為魔乘機請佛涅槃。故於大德,應常請住世。
【第二二則】
  問:迴向與發願有何差別?何為善迴向與不善迴向?
  答:迴向攝發願,發願不攝迴向。僅願眾生得成圓滿佛陀,而未以事物換取此目的者,為發願。迴向中即有願力。迴向勿錯,應以正因為無上迴向(即善迴向),無上迴向有三:一、願自他三世善根,皆迴向無上菩提(應作如此解:一對他善根,先生隨喜讚歎,迴向他人成佛,然後以此隨喜功德,作自迴向圓滿菩提,否則即功德亦落於小乘)。二、迴向教授(即此宗喀佛之顯密菩提道次第教法),常住昌明,因有此殊勝教授住世,眾生始能從依師,至雙運位整個圓滿道體,依而修學,才能速得成佛。三、迴向上師即佛,義為上師、宗喀巴大師、佛陀一體無別,生生攝受於我。諸佛菩薩願如恒沙,皆可攝入此三者中。因證圓滿菩提,與教法常明有關,教法常明,又與上師攝受有關。不善迴向者,如昔印度有婆羅門修梵天果,後見一象,滿身瓔珞,心生艷羨,即得象身(本已將得梵王子身)。又如有但發願生極樂世界蓮花中,後果生花中,歷劫不開(三惡道有情已成佛,雖不受苦,彼尚未成佛)。西藏大德說:如不善迴向,但說如昔文殊、普賢菩薩所迴向,我亦如是迴向,亦可免錯迴向。
【第二三則】
  問:「栽椿啟請」(認定一地好釘椿之意)何以加持最大?
  答:如認各尊與上師各別,則不易生加持,故應觀為一切法身、報身、化身、本尊、諸上師、佛、獨覺、聲聞、護法等諸尊之總聚體。此為重要耳傳,宗喀巴大師已將各加持承傳總攝為此不共教授。
【第二四則】
  問:經中說:供師一毛孔功德,比供無量諸佛菩薩的福德,尤為超勝,是何緣故?
  答:師乃三寶總聚體,如法依止供養承事,得究竟福慧,能速成佛。以此之故,於師供養,諸佛菩薩都親觀見,而歡喜讚歎。
【第二五則】
  問:宗喀佛造菩提道次第祈禱求加頌中,首句即「萬德之本具恩師」,其理安在?
  答:能如法如理而依止,則世出世義利,自歸於我等。應知成佛之方便,依佛說不外:一、般若乘,二、金剛乘,而以金剛乘為最速。金剛乘中又以無上瑜伽為速,無上瑜伽中又以「上師瑜伽」為最要!故密部經中說:「誰之功德與功能,使我一時得法身。」此贊上師,若不依師,不惟不能證雙運身,即密部少分,亦不能知。若能如法依止,數年即至八地。總之,各種成佛方便,皆以依止善知識為其根本。
【第二六則】
  問: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之過患,大者約有八種,而皆由輕師,或使師亂意惱怒而生,金剛乘戒十四根本罪,亦列輕師罪為第一,此為何故?
  答:上師乃諸佛代表,故依理上師色相,應作佛化身觀故,事師五十頌中說「於師已作依怙想(已作師想)」,自己也即成為弟子了,以後如果輕師,則如輕鄙一切諸佛,以此常獲諸苦果。宗喀巴大師著作中也說:對師輕毀,如果不知愧悔,道基已毀,還說得上勤修聞思修麼?這種人不是在修善,實際是開惡趣之門。密集相繼中說:「雖造五無間罪,依金剛乘可得悉地,惟輕慢師罪,雖依金剛乘不得悉地。」此種事證,在過去行者甚多。密集相繼經中說:「勿言對師起輕慢,夢不願見輕師人。」以故宗喀巴大師說:「依止善知識法門,較其餘法門,尤為重要!」
【第二七則】
  問:攝要而言,弟子對師當如何觀法?頗公開示修菩提道次第法門中,有二鐵門欄,不易越過,此二鐵門欄為何者?
  答:灌頂經說「當視師為佛世尊。」應知修菩提道次第法門中有二鐵門欄,不易越過者:一即依止上師法門,二為菩提心法門。
【第二八則】
  問:依不善知識及惡友,令所積福善功德損壞,生種種不願發生事,應斷絕此輩,然而何為惡友?
  答:嘉色大師說:「如果與彼為友,令聞思修諸德行退失,而煩惱增長,原有的慈悲心,也化為烏有,這即是惡友。」涅槃經中說:「由於惡友能毀諸善功德,及向善的清淨心,故當斷絕之。」
【第二九則】
  問:可觀上師即佛之理,應如何觀法?
  答:有此堪能與否,視吾人看法而定。看法如觀上師即佛,固無不合,看法若過患,則不能生起即佛之想。因人之習氣,好察是非,應常觀其戒定慧、悲心等功德,則尋過之心甚微。世人見怨敵每不見其善處,觀師德應如觀自己,常人每不自見其過,但見已之功德。如何觀法有四:一、應知上師即佛乃金剛大持所許;二、上師即作一切佛之事業者;三、於現法中(末法時代),諸佛菩薩尚作度生事;四,應知自己成見不定。此四觀乃依師正行之最要者,詳如明燈頌自釋依師法門中。
【第三○則】
  問:應視師如佛,許多行者都知道,且口頭上能道其理,然心中仍不能視為真佛之主要障礙為何?應以何法淨治?
  答:不能視師如佛之障礙甚多,其中主要障礙,由於觀人過失習慣,總覺自智他愚,以此心中仍不免觀師過,甚至師德亦觀為過,而且胡作批評,因毫未生起觀師諸行(攝見為過失,如四波羅夷諸行),皆為功德之心。此之對治,應先察自己有無憍慢,必須毫無慢心,必須不觀師過,盡觀師德,師之諸行,皆為功德,以為對治。
【第三一則】
  問:上師即佛有何經教明文作證?
  答:略舉經教明文:金剛大持相續經中說:「於濁世末法時,我現阿合黎諸善知識相而說法。」又金剛相續中說:「誰為金剛薩埵者,為利益有情,作諸事業,我現凡俗相。」又說「最後五百劫(即現世)我現阿闍黎相(即諸善知識相),應於此相,作金剛持想,應作極恭敬。」以此甘丹派大德嘉裕瓦說:「如認為較上師另有賢良的金剛持,或本尊佛的人,這種人決不得成就。」父子增長經中說:「見不空成就問佛:(時佛將入涅槃)若佛涅槃,恐無人教化?」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後,當化阿闍黎身,而利諸有情。」不空成就心疑佛已離生老病死苦,現阿闍黎身,豈非又有生老病死相?佛知其意,而告彼言:「我現堪布阿闍黎身,亦現生老病死相。」故金剛大持垂示:「在末劫不能見佛之時,我決現凡俗阿闍黎相,勿因不見而悲痛,當思上師即我。」故依經教聖言俱在,佛乃真實語者,三摩地王經說:「日月雖壞,山河雖竭,惟佛語無虛誑者。」
【第三二則】
  問:吾人每以百數之中,自有一二乃金剛大持所化現者,凡所遇諸師,寧即金剛大持所化現麼?
  答:當知遊戲苦海眾生,無不在佛慈悲智慧普照之中,若吾人不能遇其化身,則出諸佛慈悲智慧之外,即金剛大持不知我等惡劣有情之痛苦。吾人已得難得人身,且又聞法,以此勝緣,自為諸佛之所護念,故所遇諸師必有金剛持化現者,且應思諸師皆是。
【第三三則】
  問:對於法源諸師,是否亦應如現依上師,觀其功德而生敬?
  答:水無泉源,則流枯竭,法不思源,則加持絕。縱能思源,若力不猛(不能如現在上師那般),則如冬日細瀑,不能湧貫,若力猛利,則如夏日巨流,湧貫直達。故上師瑜伽曼荼羅中,不能缺一法源之師也。若欲於法源諸師,亦能生起真實恭敬心,應於法源諸師戒定慧教證功德,及宏法利生事業,必須瞭解。以此為第八世達賴贊為空前論著之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必須譯出也。
【第三四則】
  問:由於見師乃凡俗相,或見如此這般過失,尚不易認師為佛,應以何法淨治?
  答:頗公說:「此種疑惑,勿壓抑之,如室中灰塵,勿但掩蓋,應以智慧掃帚(自問自答)而掃除之。應思雖我等所見凡俗相,究竟真是凡俗相否?當知我等所見好壞雅俗,皆隨於業力因緣之後,如水,天見其為甘露,人見其為清水,餓鬼見其為膿血。如善星見佛世尊所作業,皆為虛偽。又如無著見彌勒菩薩為母犬。宗喀巴大師之直傳弟子敬安洛珠說:「我等見上師為人,而非牛馬,應欣欣鼓舞,」如認已見者為實,則一切法成有決定了。如認為未見者即無,則不見者甚多,如尋香城等。昔佛在世時,有根器者,見其無德不圓,而外道則見其無德而稱,提婆達多見為虛幻。吾人今日之見上師,不猶愈於外道及提婆達多麼?即以大德那若巴見其師德羅巴燒活魚為食,形狀瘋顛,而世人無能知其為大成就者。近傳菩提道次第大德溫薩巴大師,當時人都稱他叫「溫薩瘋顛」。又寂天菩薩,人都說他無何長處,但見喫睡便三事而已,後有幾部大論行世,眾皆驚異。此類事例尚多,但略舉一二。總上情理,師雖現凡俗相,然真是佛,若見師過,究為功德與否,吾人不知,本為功德,吾人認為過失,亦復甚多。如比丘尼伯嘎瑪疑佛說供養、布施功德,乃為佛望供養,故意如此說。總之,金剛大持已說現師相者即佛,而吾人不見為佛,應作不祥之兆相想。因自意顛倒,已與金剛大持之語相違,以此凡師所作,應視為德。當觀上師離一切過,無德不圓,這樣的淨信,願速生起。
【第三五則】
  問:如已對師生信,尚未生十分恭敬,應以何法生此敬心?
  答:一、應由念恩而生敬,應念上師功德較佛殊勝,二、應念說法恩德,三、應念上師加持身心恩德,四、應念上師能滿吾人之願恩德。(詳明燈頌自釋依師法門中)
【第三六則】
  問:知念恩如上所舉分四,但應如何念法?
  答:頗公指示說:「依師法門是諸法門中,第一道不易越過的鐵門欄,然非越過不可,此門不開,其他法門不能開矣。」每多雖未失信,然尚未生敬,總當於四種念恩法門中,依師授教義,多思其理(詳明燈頌自釋)。特別是當念現實師恩(應落實際,不可空想,或籠統想有恩),應憶念自己的實況,如這一上師曾對我說如此這般法門(例如師曾對我不憚辛勞從依師起至密乘雙運位,所有法門教授,慈悲教我十年之久);使我拔除如此這般罪過,制止如此罪行,使我生起如此敬信(例如使我在康定時,拔除邪婬罪過,制止了枉貪及婬欲罪行,使我生起師為救我活我成就我之真佛);令我未聞之法得聞,未悟之法得悟(例如我在康定時,恩師令我未聞之無上瑜伽法門得聞,在我離康定後,師復設方便,令我得聞空行母法以滿我願,令我未悟之大樂與性空無別之法,得進一步瞭解);師曾賜我如此這般物件(例如我在康定時,師曾賜我三寶物多件,我病重時,師加持我並賜我極不易得之「大寶丸」數枚,飲服令我病愈);及以身心加持自己恩德(例如我之能作譯事,完全是師以身心加持於我,而始能成辦);師賜與受用恩德(例如我本極窮,後來之名利安樂,雖屬世間暫時安樂,然亦莫非師恩加被之所賜)。總之,如是師恩,極為深重!復由實況,逐一諦思,應生感動,涕泣悲淚,毛髮皆豎,油然起敬。
【第三七則】
  問:依師「加行依止法」究為何種?
  答:由念恩之門,而遵師語以行,即為行的依止。此加行法有三:一、供養上師一切受用(錢財物品),二、侍奉(執僕役),三、遵教奉行(此為最勝)。
【第三八則】
  問:三種加行依止法,應如何理解?
  答:一、諸師對我既有極大恩德,我若有財,為利有情願成佛,為迅速圓滿成佛福資,我當供養較諸佛尤勝福田——具恩上師。而且應知有優不供劣,若以吝嗇習氣,有優供劣,則退失對師三昧耶戒(犯輕師罪)。若無優,衹有劣者,且師亦喜受,以之供師亦無過。二、對上師以身承事法:如執僕役,侍奉湯藥等,當知如是承事上師的功德,較財物供養,尤為殊勝,能除無量罪障,獲無量福慧功德。如薩迦班抵達、那若巴、瑪爾巴、彌拉惹巴等承事上師,均獲得成就。三、依教奉行。經莊嚴論說:「最殊勝供養為依教奉行。」即依所聞菩提道次第,晝夜勤行修學,此項較前兩項,尤為重要。由於「如教修行」以供上師,上師是極喜悅的。所謂「如教」,是說如上師所教正法(即菩提道次第),弟子遵照而實修實行。以此我為最勝供養諸師故,寧願捨身命及受用以供師,特別是(如教奉行)以供師,令師喜悅,祈禱諸師加持我等,能如是成辦。
【第三九則】
  問:修時攝加行、正行、完結行三段,在此三段中,有應注意之點(可例推其餘法門)為何者?
  答:每日上午、下午、夜間共修三次,或晝間一次,夜間一次,最好是每日四次。但初學修加行一遍,稍有沈掉,即放下另修,萬不可令沈掉養成習慣,稍留餘趣,如與朋友別,但在歡時,若厭時相別,此後不願見了。此是說應在修得最好時,遠離沈掉清明易了之時,安住其上,每日課誦時,身心粗重,則下次厭煩,不想上座修法了。此為甘丹派先哲經驗之談,一切所緣攝入「修時」及「未修時」,不可急如跳蚤,但如虱之緩行則可。如下座時,有客久延,致將修時佔去,即至修時,草率而修。又不可一曝十寒,須常如一,乃可遠離沈掉。
【第四○則】
  問:未修間(此以依師法門如例,然可推餘法門)應如何作法?
  答:略言其要:一、應閱覽與正修時相關之經論,如修依師法門時,則應閱依師傳記,如善財及常啼佛子、那若巴依止德諾巴、瑪爾巴依止那若巴、仲敦巴依止捨准及阿底俠等行傳,並應閱拙譯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法源諸師行傳,其餘法門仿此。二、或供曼遮(在積供曼遮數時,未修間亦供曼遮),並以正知約諸根,由於身語意三門罪業,皆在未修時所造,此時未起防護故。未修時不住正知正念,則減少正修功德。若能相應,則互相增上,最要尤在守護根門。大德常言:「眾中常察語,獨坐常觀心。」三、如法勤行飲食、醒睡、沐浴等瑜伽(作法詳明燈頌釋論中)。
【第四一則】
  問:任何修法,均有二種修法,即「皆貢」(觀察修法),與「覺貢」(決斷修法),或說專住修法)。此二種修法,如何理解?有何要義?
  答:一、應決定聞、思、修一貫,應知聞、思、修三慧彼此相關:支那大乘和尚說:「修與聞思無關。」是不知由資糧道聞慧,方生加行道思慧,又由思慧展轉增勝,乃生見道位以後之真實修慧。應知所謂「修」,乃包含聞思二者,聞、思、修三慧,皆屬大乘修道。聞思修三者皆有修,博多瓦的蘭犢瓶手冊中說:「一般皆認聞思為外境,最要修時內心無差別,此皆追蹤於支那和尚。」不以所聞所思依之而修,乃別尋一法而修之。蓮花戒大師說:「說無聞無思而修,與具足聞思而修二無差別,作是言者,是不知應斷應證有多方便,得果最速。心、境相合謂之修,如能修之心,與所修之悲(境)相和合(串習之使相和合),非無分別之謂。」由聞大乘所說空性經教,如所聞而了知,得聞所成慧。由此決定知至生起,即得思所成慧,乃至未得定之前,皆屬思慧。所謂修:如寂天的入行論說:「今所說種種方便次第,皆為有情,以為修故。故不惟『覺貢」(決斷修,或說專注修)為修,一切聞思等,皆是修故。」佛經十分之七八,皆屬尋伺觀修——「皆貢」,但若執「覺貢」為修,實謗佛法多分。故菩提道次第略論以「分別慧觀」四字釋「皆貢」;以「專一安住」釋「覺貢」。
  二、若謂心不起分別,方能入道,是與教理相違。世親俱舍說:「具戒應具聞思慧,如是有情趣修道。」可見不可分聞思與修為二,支那和尚一類皆謂心不可起分別,善惡皆不必差別,則可斷輪迥。心無論善惡,但起分別,即輪迥因,故任何種不起作意,無論善惡、有無、是非等,如是方能入道(明燈頌釋中觀中廣破此)。如果是這樣,在熟睡時,任何不想,亦可謂之修道嗎?忘念也是同樣,乃至無想天也是佛了。此種宗見,與菩提心及空見大相妨礙。因為通達空性所生比量智,與執實之心恰相反,彼不知此二分別故。凡未通達空性心,未至見道前,不名現證空性,然與執實之分別不同。凡夫通達空性,心即了達於執實分別之過患。若此通達,與執實分別無異,則水可名火,則五位不能安立,即資糧、加行亦不能安立,更無從安立現證空性了。若不許凡夫有通達空性之心,則通達與現證同時俱起了。經中所說五道(五位)皆可稱解脫道,若不許「資糧」、「加行」,則不許五道為解脫道了。若執一切分別,皆為執著,則謗佛之一切方便法門了。即不須出離心、慈心、悲心、菩提心等之分別,是諸一切大乘方便。應知「觀」與「止」非障緣,若不具足定(止)之成因,縱修千劫亦不能成。定之成因支分,乃戒,當先知煩惱乃生死過患根本;應於善法勤奮,當先思維黑白業果功德,乃生淨信意趣。既是如此,當知此皆由「皆貢」(觀察修)而得,故知「皆貢」,乃修定勝方便。說此者,因沾有支那和尚餘習者,謂「分別觀行」妨礙「專一安住」或各別修等。宗喀巴大師特示學人知「分別觀行」亦為修道,不惟不妨「專一安住」,且有助益。
【第四二則】
  問:吾人具暇滿人身,有何種意義?
  答:得此暇滿人身,有極大意義。依現時,與究竟,乃至剎那,皆有重大意義。
  一、現時大義:若不欲墮三途,現時功能,此身即可辦到。現時身軀由持戒而來,欲持戒,此身即可辦到。人天福報,由布施為善而來,此身即可辦到。圓滿眷屬,由忍辱而來,修忍辱亦依此身而作。一切皆由此人身而辦到,此為無可懷疑者。同時思此成賢善國王身、轉輪聖王身,乃至欲生香巴拉,及兜率內院親見彌勒菩薩,與阿底俠尊者、宗喀巴大師相值,都能辦到。
  二、究竟堪能:依於戒定慧三學,戒中分:一別解脫戒,二菩薩戒,三金剛乘戒。一、別解脫戒,除南洲人聰慧而苦緣多,易生出離心,能堪受外,餘三洲不堪全受。二、關於菩薩戒,能以成佛為其體,依菩薩行為其用,願一己度眾生為其相。具此三種之大心力者(發菩提心者),以人為勝,天龍等雖能發心,然不及人。上界天不易生出離心,無初生證得聖道者(先在欲天中已證見道、修道,後生上界,方能證聖道,故無初生上界見道者)。除人外其猛利出離心不易生起,故猛利菩提心不易生起。以此資糧、加行,見道諸聖道中定慧學不易生起。故佛道以人為最勝。
  若欲即身成佛,須依金剛乘,而金剛乘則須先種贍部洲業力因緣,因南洲人前半生所種業力,下半生即可得果,他洲無是。特別是贍洲胎生六蘊(即四大加精液、脈息)因緣為最勝,依密經說,已生極樂菩薩,尚發願生贍洲。
  三、剎那成辦:頗公說:「暇滿身不惟有現時及究竟利樂,還有剎那成就,如天龍等餘身不能依者,此身一剎那間可做到。」此身有五種力大功能(一田門,二思門,三物門,四身門,五時門),攝要言之,此身能生起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等三律所有功德。特別是於此五濁惡世,人壽暫短一生中,此身即能作到咸佛。由於自若能修,任何皆可修到,以此如是人身,實具大義。
【第四三則】
  問:暇滿人身,如何知其難得?
  答:頗公傳有思維難得教授:一因,二喻,三體(或作數量)。
  一、因:如田中禾麥,皆非無因而生,故當觀能得暇滿人身勝果之因,自己究種與否?應知暇滿三因:一、淨戒為本,二、六度為助,三、加以淨願,吾人究具與否?若未細觀,覺戒已能守,若一細觀,則雖一戒,猶未能淨,甚至連戒條文,尚記不清,數不出(即以殺、盜、婬及其細節而言)。菩薩戒:一衣一食不知為利他而受用,乃如盜有情物而受用,一日之中,犯此甚易甚多,不易驚覺,一日不懺,其罪倍增。金剛乘戒瑜伽者,對一飲一食,皆須以嗡阿吽加持,不然無義吞下,成為罪性。特別是起凡俗相執,及與空性大樂(空樂)相違之起心動念,一日之中,所犯罪性,更難以數計,能立時起正知正念而作者,恐不甚多。以此說:「此因修者不多故。」實際上吾人於暇滿人身之因,恐尚未種,無此因則「得果暇身極稀」了。推之能勤六度與否?自己但返觀煩惱熾盡與否,即可得知。乃至清淨猛利欲樂,非僅發願而已。自已發願時,若不迴向現世利樂,即覺失望,如何真能清淨!以此知三因皆不易種下。所種下者,多為惡因,當墮惡趣。暇滿人身之得,故知極難。
  二、喻:經中說:得人身之難,如針上芥、瓶外豆、屋上草、白晝星。
  經教所舉,他喻尚多,尤以「盲龜頸」一喻,更為逗機。經中說:於大海中,有金色犁木,木有一孔,海底有盲龜,百年始一上浮,昂首水面,旋即下沈,當彼百年一伸其頸,豈能尋得此漂浮犁木之孔。若偶相值須數因緣:(一)、海靜無波;(二)、木有定處,然木漂流;(三)、龜常浮水面,週回尋求;(四)、龜常四望,然彼一伸其頸,旋即下沈。故雖不能武斷說彼決不能入孔,然難之又難,若偶一入孔,實為希有!大海喻生死海,龜喻自己,盲喻無智慧,海底喻三惡途,犁木喻佛法,不常住於一方,常流轉於十方,一伸其頸喻生喜趣,然不定能值佛法,旋即下沈喻人壽有限。依此方知「喻難得者」,如經云「大海浮木一洞隙,盲龜頸入尤難者,為諸惡趣生喜趣」的意義。
  三、體:即由數量知難得者。六道中以三惡趣數量為多,即以三惡趣中為數較少之畜生而言,海中畜生較陸上為多,陸上十人所佔之地位,有億萬蟲類(中有細色身依經說遍空界),恐南洲人數亦不能比。六道數如錐體,地獄數為錐底,以上漸少,人則如錐尖,其數最少。人中暇滿者,為數甚少,值佛世尤少。經說:佛出世如優曇波羅花一現而已。此專指南洲而言,別洲皆無佛出世。即南洲亦僅印、藏、中土內地,及其他小部分而已。即生此諸地,亦非盡人皆信佛法,又有教法不純。(雜外道與否?)依宗喀佛所闡明依理依教,完整有次,十二年即可證金剛大持果位之正法,更難值遇!昔班禪第二代洛桑卻季絳稱時,來一蒙古大德請其印證,問能保暇滿身與否?答:能。又問能生南洲,值過佛法否?答:能。又問:能遇宗喀佛教法否?答道:不能,尚須積福,我亦當為汝迴向。可見值遇宗喀佛教法之難。
【第四四則】
  問:既知難得,得已且具大義之暇滿人身,今既獲得,應如何作取捨?
  答:應取心要,菩提道次第為一切法之心要。頗公開示說:「趁此一息尚存,最上目的,輾轉增上,證得圓滿雙運果位;其次亦當解脫輪迴;最低限度,亦當不墮三惡塗。」取心要之法,應依師佛無二所指示正法教授心要而勤修。過去大德如貢巴瓦修此(難得具義,應取心要)之心念力生起時,腿上被木刺紮入,乃不知痛,無暇拔之。敬安瓦修此晝夜精勤修習,不思睡眠,或勸其稍息,答說:「修此稍息之心,不能生起。」心生之量,片刻空過之事皆不作,故不為無益之事,遑言作惡,此為修此心生起所見之跡相。頗公乃過來人常說:「於暇滿大義,心生通達者,其心絕不緣無意義事。」宗喀佛說:「絕不令心放逸,不空生片刻。」如不用催促勸勉我心之功,即空過一生,亦以為不足惜。故修此法,則令此心極欲受取心要(即修正法)。若知此而不修可以嗎?一、決定須修:總觀察一切眾生,皆思離苦得樂,應取捨不錯,能認識此正因,惟有正法;二、決定能修:不可自暴自棄;三、此身須修,四、現時即修。(非謂立刻關門點燈入座而修,乃謂於所應取捨之術,立刻實行學習。)
  不知應取善因,應捨惡因者,雖得此一次人身,則如阿闍黎勝勇所說「寶洲空回」一喻:到寶洲謂喻得人身;貪戀風景而忘采寶,喻人貪戀名利,而忘成就一切善因;空手而回,當負重債(去時資斧),喻空過人身,枉消過去所積受用善因,返故窮鄉,喻仍墮三途;忘取實利,喻忘取善因,則造惡因,自然墮三途了。入行論說:「以身作義利,故施以衣食,不然枉廢衣食了。」當思過去大德如宗喀巴大師、法金剛、溫薩巴等皆南洲人,具足六蘊之胎生類,與吾人無異,彼等皆成就,我等如何不能成就,此誰之過?(非自不能修,非修法錯誤,非無善知識錯誤)皆由自己未能發精勤修學之心。若此心未生,應勤祈上師即佛加持,迅速生起,方能勤取心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菩提道次第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金色湛藍行者 的頭像
    金色湛藍行者

    ~卍~◎曼殊蓮華◎~卐~★禪體密用☆匯歸常寂光★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