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則】
問:七重因果言教之「七重因果」應如何解釋?
答:所謂「七重因果言教」乃除初修平等捨心外,尚餘「知母」起至「菩提心」等七支。解釋「七重因杲」有多種解釋。若看眼在「七重」字義,則應以「知母」為因,念恩為果,報恩為因,慈為果,悲心為因,增上意樂為果,菩提心為因,圓滿佛位為果,及從知母起,至菩提心七支為因,圓滿佛位為果。以上二種說法為較切。
【第一○六則】
問:經攝七因果言教有二義,於此二義,應作如何理解?
答:總七因果言教有二義:一、修求利他之心,二、修求菩提之心。若缺其一,則不具量,無第一則無第二。故說:「菩提又從利他始。」又說:「僅修菩提無利他,有似獨覺非究竟,專修利他無菩提,又於法身不圓滿。現觀莊嚴論中說:一者發心為利他,二者修正等菩提。此為菩提心之總相。」
【第一○七則】
問:修求菩提之心,從利他心為始。修求利他之心,又從何而起?
答:依知母、念恩、報恩三種方便,生起慈悲、增上意樂三種修求利他之心,此三種又以增上意樂為主。然由增上意樂追溯,若無大悲,則增上意樂不生。欲於有情生大悲,須修悅意之慈心。當視一切有情如母,思拔其苦,方稱大悲,思予安樂,始為慈心。然吾人心中於怨者,以其苦為樂,於中庸者漠視其苦,須於最親者方愛。眾生以母為最親故,以此須修「知母」。為伏「怨」、「中」、「親」三心,當先修平等捨。修求利他之心,有如是次第。
【第一○八則】
問:四無量心中之悲無量,與七因果教中之悲心,有何差別?
答:謂於一切有情痛苦,思為解脫,此為四無量心之悲無量,尚非大悲;須視一切有情如母(重在如母),而思拔其苦,方稱大悲,即七因果言教中之悲心。
【第一○九則】
問:關於二種教授,云何「七因果攝自他換,自他換不攝七因果」?
答:因「七因果言教」能攝盡修求利他心及修求菩提心二種。「自他換法門」較略(雙具慈悲為其要),不盡攝二種故。
【第一一○則】
問:何為具足定量之發心?
答:應知但有菩提,則為獨覺,以其未圓利他,故非究竟。以除垢障來說,聲緣所知障習氣未除者,即未生起具足性相之菩提心,非無空慧也(二乘但緣知母至悉心而起悲,不能以增上意樂緣知母等,無猛勇大力。如舍利弗除不能救外道師,反為其弟子所殺)。但有利他,則於自利法身,尚不完具,以其未證圓滿菩提(指空慧)故。具足定量之發心,不偏一面,如我願證真勝義,願一切有情亦如我證真勝義,此亦發心之一,而非定量之發心。須無二種寂減自滿之心,對治專緣自利之心,須視佛功德;對治專緣利他滿足之心,須大慈大悲,法身自利,報化身利他,故須具足自他二利,而無二種寂減自足之心,方具性相。現觀莊嚴論說:「發心為利他,希正等菩提。」此二說明答提心之總相。
【第一一一則】
問:何以修七因果言教,須先修平等捨心?
答:宗喀佛說:「若於等捨之基礎上,種植慈悲種子,獲果必富饒。」此如耕稼,須先平治其田,次方灌注以慈心之水,方能普潤,而後收成始佳。
如是次第,乃不顛到,不重複,不缺少之成佛捷徑,即菩提道次第之次第。
【第一一二則】
問:平等捨修法,有怨、中、親三種同時修法,有先觀中、次親、後怨仇次第修平等捨者,二法應如何修及其意義?
答:依上師教授,先用後法,各各修起,再用前法,同時修習,由於先觀中庸境,為易修故,後同時修,為廣大普遍故。
【第一一三則】
問:平等捨之修要?
答:要在思惟生死輪迥無定理趣,以及怨親疾速轉變之理,以滅除將怨親因相,執為實有(不變)而起之貪瞋,如是減除怨親分類,而歸於平等捨。
【第一一四則】
問:七因果言教中,修知母法門為最要,然而為最難修。要在何處?云何為難?
答:要在若無知母之心,則慈悲等無由生起。難在如古德說,知母較勝解空性尤難,空性可依理而得勝解,知母但能依教,依理惟依因明量——成立輪迥無始之理。古德修此,有至曠野大聲呼娘者,可見修此之難。
【第一一五則】
問:依教如何思修知母?
答:依教,如經中說:「任於何處,未見我未生處,任見何有情,未見未為我母及師友者。」集經法句中說「若一有情欲依佛道而成佛者,須於一一有情,作父母想,求饒益之。」以一一有情無一未作我父母者,故我當為之作饒益。
【第一一六則】
問:依理如何思修知母?
答:因明量中有頌要義說:「欲尋一從前未生過有情之處無有。」換言之,即尋一新生有情之處所無有也。又說:「欲尋一不依前心之後心無有。」故無過去心,即無現在心,亦無未來心也。故知無一新生有情(無不銜接過去故)。各別有情,斷無不具等流心織,昨日所思,今日記憶,故知思潮等流不斷,推之往年,莫不皆然。故知今日之心,乃昨日心之等流,追溯而前,出胎之心,乃住胎之心等流,再追溯此生心,乃前生心之等流。推之前前,莫不皆然。
【第一一七則】
問:關於等流心識,此一根本問題,外道有何與此相反之承許法?對諸反論,應如何認識?
答:有說:「身從各支分具足而生,不須前生之心。」應問:「若但承認四大等共因(如地、水、火、風),而不許等流心誠(如種子),則人死後四大依然,何以無心識活動呢?又若許四大為心誠之不共因,心識由四大而生者,則體有肥瘠,心誠豈亦隨之而有肥瘠嗎?若謂心識由四大成者,則孿生兄弟,其因相同,雖貌相似,而心之善惡不同(雖受後天同等教育)者何也?故知其心識等流不同(兄思善時,弟不必思善,甚且思惡),智愚各異(雖其四大相同),心之不同,追溯而前,乃過去心之不同。孿生兄弟入胎心識,乃由未入胎前中有心識而來,追溯而前乃無始。有以前生不能見聞,遂謂為無(明日、後月、後年,皆不能見聞,不能謂無),大地有情,或較賢善,或較凶殘(雖同一先天四大,同一後天教育),皆可證明前生心識是有。若謂無有前生,則不應有由惑業而生者。若謂無前生煩惱亦由四大(地、水、火、風)作用而生者,則身有肥瘠,煩惱豈亦隨之而有肥瘠嗎?故知煩惱由過去熏習而成,豈能謂無前生。初生之童,皆具吮乳本能,亦可知有前生。以上均為承認四大(物),不承認前生(心)之一類。
有說:「若謂一切有情,既是我母,彼等何為不識我呢?」此不應理,現見世間,母子分散流亡,久後相逢,亦不認識,豈能以不識,即不相認。推之往世,不過離別時間較長而已。若謂過去已無,不認為母者,即以今生之母,若明日死後,若阿羅漢有神通者,見彼已變為蟲,豈能即不認之嗎?若今日母親已老,則母親少時壯時之一切(已過去消逝故),汝豈能即不認之嗎?
內外道有知母心,然未調純者,復疑一切有情,豈盡為我母?當思受生無量無數,在東方世界有一生,即有一母,以此有無量無數之母。彼諸有情,皆曾輾轉作我之母,否則母數不足。故推之南、西、北、中,莫不皆然,母數豈可記極嗎?虛空無邊,世界無邊,眾生界無盡,佛世界亦無盡,若謂我曾於此處此類受生,未於彼處彼類受生,雖以佛智,亦不能指數也。如是教理,應數數思修,直至生起「知母心」決定。
【第一一八則】
問:知母已次當念恩,從今生母、次父、親眷,次推中庸、讎讎,乃至飛禽走獸。何故如是次第思修?
答:此為由易入難,始能漸次生起,有所覺悟。否則,於從懷胎初生,即受其慈恩撫養之生母大恩,亦不知念,甚至仇其父母。而云能念一切人類(中庸)於我有恩,能愛一切人類,乃至能愛一切生物,極思饒益之,此豈合理?脫離常情實際,無非自欺欺人之語。
【第一一九則】
問:何故念恩修法,當於生母之恩,數數思修?
答:以母愛、母慈、母恩最易使人良知發現故。凶殘如俄洛野番,常出劫掠,以刀刺馬腹,墮馬胎,馬不顧其性命,惟以舌舐其胎中之駒,群匪為感泣!故於母愛、母慈、母恩,亦無動於中者,其凶殘已過食人之野番矣。
【第一二○則】
問:知恩不忘報,畜類亦能,況為人乎?惟報恩以何為究竟?
答:以甘旨美衣供母,雖屬當作,然非究竟,應以智慧抉擇利害。衣食富貴,我母過去曾受多次,非究竟安樂。害我母者,無過苦及苦固——「集諦」,即煩惱業;利我母者,無過安樂解脫。釋迦亦曾如我等為一切有情之母,一切有情亦曾為彼之母,等無差別。而彼生起報恩之念,求得斷證功德,以報母恩。我等何為不能報恩呢?究竟報恩,惟如佛速求得斷證功德,令我母趣於善,乃得安樂。令我解脫者,惟有置母於佛之清淨剎土中。如是思修,感動覺悟,生起決定,則報恩心,油然生起。
【第一二一則】
問:云何諸佛說修悅意慈心與大悲二者中,先說修悲心,諸佛菩薩亦先贊大悲?
答:以大乘佛果之根本乃菩提心,菩提心之根本為大悲。宗喀佛於菩提道次第中,以大悲開示菩提心初中後修習中,皆以大悲為要。大悲出生一切諸佛,故先贊大悲。悲如人手,有手則可取餘寶,有悲則餘功德,任運而生。若悲心不生,餘善皆不能生起。
【第一二二則】
問:如何知悲心通內外道,及其差別?
答:外道生上界,見下界無量有情之苦,願其離苦得樂,亦屬慈悲,惟非具量大悲;二乘人證空慧,亦觀見無量有情苦,而生悲思救。或說二乘無悲,或說有悲而無大悲,皆名相上之諍論。如頗公所說:「二乘但緣知母,念恩、報恩、慈心等而起悲(以證通力尤能緣知母等而起悲),惟不能以「增上意樂」以緣知母等,故無大勇大力,故不能發菩提心力。大乘人以「增上意樂」緣知母等,亦有於戒定慧三學修證中,而生悲者,尤為速發菩提心之因。」
【第一二三則】
問:修悲心之法,何故先以屠夫將殺之牛羊為所緣,次移生母、親眷,再移中庸境,漸次推及一切有情?
答:應知悲心以苦為所緣(攝六道苦),然所緣先後次序,極為重要!此為觀苦,不可先觀「行苦」(深細難知)之理,先應從粗分、明顯、現見、易感而起觀。以將殺之牛羊起觀即此意,此為上師口訣。次移生母,再移人中有權勢造惡者及怨仇等,再移親眷,次推及六道有情。六道中亦從最粗苦地獄,次餓鬼、畜生,別別而觀。此亦從粗分、明顯、易感而觀故。
【第一二四則】
問:大悲生起之量?
答:修到悲心,於隨類有情,如慈母於其極愛之獨子,有苦難時,不必作意,不由他勸請,亦非乍起還失,如本性而轉,任運生起思拔其苦之心,即為大悲生起之量。常人善根深厚者,偶見宰殺牛羊,似覺心懷不忍,與前不同,遂妄謂大悲已經生起,妄自以為已成菩薩。此於大悲生起之量(如上所說具量)誤解,此點既錯,則菩提心等亦錯。
【第一二五則】
問:慈心修法,是否與修悲心次序、緣念相同?
答:修慈次序,與修悲相同,亦先從未離刀鋸苦,未具安樂之牛羊,次移怨仇、親眷,再移中庸,及至推及一切有情。所不同者,為慈之所緣,為未具樂之有情,念彼曷當得樂,願彼得樂及樂因。所求安樂我願與,我當令其得樂及樂因。於有情匱乏有漏(人天福樂),無漏(解脫樂)之樂,當任運生起與樂之心。
【第一二六則】
問:何謂慈梵福報?
答:此謂慈心之勝利,遠勝以實物常行供養於究竟之田(無量剎土諸佛前),其福尤大。於一洲有情,生起慈心,則自己所得福報,即等此洲福。推之四洲,及三千大千世界,梵天亦然。得其等同廣大之福,故稱慈梵福報。當知者,乃至一切有情亦然,願眾生得涅槃樂,以慈心感佛之福報。
【第一二七則】
問:慈心生起之量?
答:修到慈心,於隨類有情,如慈母對其極愛之獨子,願以樂儘量與之之心,任運生起,即是慈心生起之量。
【第一二八則】
問:修增上意樂之要義,云何為生起增上意樂?
答:已如上說二乘不能生起菩提心者,以無增上意樂之力。當知於一切有情,有欲令其離苦得樂之慈悲,尚嫌不足,思安置有情於佛土,僅為一種所緣境。即我願作離苦得樂,力尚不足,當願一已願作,不諉他人。如是重擔一己願負荷承擔此擔之決定心生起,即為增上意樂。
【第一二九則】
問:修報恩時,亦曾想以離苦得樂報其恩,此與增上意樂,有何不同?
答:報恩時所生離苦得樂之心,如欲買物方議價,較增上意樂時所生離苦得樂之心,其範圍狹小。增上意樂如購物已付價,此物方為我所有。且報恩時所引為慈悲,此增上意樂所引為菩提心。
【第一三○則】
問:云何為相似菩提心?
答:菩提心依於能負荷利他之擔——最勇猛增上意樂,又須先於佛之身語意事業功德,生起勝解心,而生希求之欲得心,生起誠心欲得之心,乃修求菩提。修謂串習,求謂欲得。其欲得菩提之心,尚須串習,猶不是殊勝菩提心,故稱相似。入行論說:空性、大悲、修求菩提,皆初業有情相似菩提心。若修到不待造作,任運生起者,方是真實菩提心。
【第一三一則】
問:云何為願行兩種善提?
答:我願為一切如母有情,離苦得樂,負荷此擔,希求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初發心真實生起,為願菩提。此如將行未啟程,為達此願,願依六度、四攝等一切菩薩學處,皆一一依教奉行,決定不退,為行菩提。此如已在途中行程。如是願行兩種菩提,具足二利,即一者發心為利他,二者希求成正等覺。發此心真實生起,即大菩提心。願行兩種菩提差別,說法甚多,宗喀巴大師依蓮花戒所著修次初編,則以己任運生起菩提心,而緣念有情義利,願自成佛,始能稱願菩提。非但以過去善根,師寶加持,念利有情,願得成佛即可稱為願菩提;雖生起菩提心,尚未入佛子行(六度萬行),須任運生起菩提心,依學處入於六度萬行也。
【第一三二則】
問:依七因果言教,已能發起菩提心,何故再加自他相換法門?
答:再加自他相換法者:一,能迅速生起菩提心;二,能發起猛利菩提心。
【第一三三則】
問:七因果言教與自他換兩種教授,合併而修,此為宗喀巴大師教授,如何合併法?有何差別?
答:寂天傳之「自他相換法門」有五:一,自他平等;二,愛執自我之過患;三,愛執他者之勝利,四,明自他相換義;五,自他相換修法。合修之法,即如前「七因果言教」:一,平等心;二,知母;三,念恩;四,報恩;此後接「自他相換」法,即五,自他平等心;六,愛執自我之過患;七,愛執他者之勝利;八,明自他相換義;九,自他相換修法;此後仍接如前「七因果言教」後二科,為十,增上意樂;十一,菩提心。共為十一科。應知差別者:一,在形式上,略去「七因果」中慈心、悲心兩科。內容已如上說,「自他相換」已攝慈、悲在內。前三知母、念恩、報恩,乃修慈心、悲心之加行方便。二,於初科修平等捨心之基礎上,再加此間第五科「自他平等心」,雖同為加行,然略不同者,初修平等捨心,為除於怨、親、中庸三類分別心,總於有情視為母,故爾先修平等捨。此間自他相換法門,先修「自他平等心」,為遮於他漠視拋棄之心,故先修自他平等心。三,如是先修自他平等心,而修自他相換,尤以依七因果言教已能發心,再加修自他相換秘訣,能迅速生起菩提心,能發起猛利菩提心。
【第一三四則】
問:何謂自他平等心?
答:頗公說:「自他平等,人人皆知,無可多談。所謂希求離苦得樂之心,自他相同而平等。此言自喜安樂,他方不喜,無有是處。自不願痛苦,他亦不願。此種心理,彼此反覆皆同,無有差別,知此則自他平等心稍起。」
【第一三五則】
問:何故須思修愛執自我之過患?
答:若不知自愛執自我過患,則他愛執功德不明,自愛執亦不能破,則他愛執亦不生。以此殊勝自他相換法,即不能修。
【第一三六則】
問:愛執自我有何過患?
答:《入行論》說:「舉世一切苦,皆從我愛生。」此二語可攝愛執自我之一切過患。此潛伏身心中之自愛執,無始以來與生俱來,如影隨形,一言一行皆被支配,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總攝而言,誘惑我墮生死苦海中者,即自愛執,因自愛執,多作惡業,空過此生。分別而言,凡遇不樂之事,皆謂其原因,由於他方,而不察覺其由自愛執而生。下至輕毀言語,非人魔害,橫禍病災,不順諸事,皆由自愛執而來。此理人多忽略而不察。如彼此毀謗,因人人皆自以為是,圓滿無缺,愛執於此故。若人於自所愛樂之圓滿自是,生起不順,甚至相反,遂生瞋惱,熱嘲冷諷。父子兄弟,家鄉國族,彼此不睦,大而推之世界之亂,皆由各各自是,依自所執而起鬥爭。又於較我高者生嫉,較我低者生慢,相等者相衝突。又以我愛執故,能令我之善法戒,退失衰損。以自愛執故,但為現前安樂誘惑,不希後世利樂,遂不勤行善法。又身病心惱,亦由自愛執而成。身病多由不適之飲食而成,所謂百病從口入,明知彼損害身體之物,以愛執故,貪其味者,過量食之即成病。推之兵亂王害,冤仇盜賊,令心憂惱,無邊惡業,皆由自愛執而來。古德說:「失物非盜竊,乃自愛執竊,莫不由自愛執聚物所致。」古德喻自愛執為守管三界之獄卒,殺害入於善法根苗之屠夫,毀壞禾稼之冰雹,呼之為仇敵,為『凶兆惡煞』。故應誓除此菩提心之根本障疑——我愛執。
【第一三七則】
問:修他愛執有何障礙?應如何破除此障?
答:修他愛執有二障礙:一,於自他種類起差別心,即起種別執;二,執他苦與我無關,平常皆謂爾為爾,我為我,不須觀待而有體,自之安樂,亦不觀待於他,唯是自受,故勤追求。破此障礙,應知彼此自他,名義有二,體相無定。在此望對岸為彼岸,既至對岸,則向謂彼岸者,今成此岸。故彼此非體相有二也。應明觀待之理,以破各別之執。以自望自為自,以彼望彼亦為自。居彼岸謂此岸為此,居彼岸望彼岸亦為此。所謂自他愛執相換,觀待始成自他,自他由觀待而生,自他種名言有,種體性無。若分自他為二,則自之老少手足,亦當分為二,若言老少同一相續,手足同一集聚,則母子乃二,不必作饒益了。若謂母有恩德,然其他有情,亦曾作汝母,於汝之母,雖非一相續,而生他愛執,則應於一切曾作我母,雖非一相續,亦應作饒益。
【第一三八則】
問:愛執他者有何勝利?
答:《入行論》說:「盡世所有樂,皆從利他生。」當知世間安樂,由愛他命,受不殺戒,由愛他財,受不盜戒,故得人身。梵天由對四洲有情,生起慈心,方得梵王。推之出世樂,由愛他故,修六度四攝,圓滿福德資糧。由此增上修菩提心,亦為愛他,故無論佛果功德,下至地道功德,聲聞緣覺三學功德,莫非由他愛執生。聲緣三學以戒為本,所謂戒即由他愛而有。羅漢去貪,可謂自利,然其去瞋,即為愛他。非聲緣無慈悲,特不如菩薩之廣大勝利而已。諸佛未成佛以前,與我輩相等,否則,彼自性為佛,我等不須修,即修亦不能成佛了。以無自然常佛,我昔為天王時,彼佛或為我臣僚,甚且墮三途,以彼能去我愛執,生起他愛執,故能成佛。若真生起他愛執,雖殺盜婬妄,亦成功德。如昔釋迦過去為商主時,為憐大盜欲殺五百商人,將墮無間地獄,心生不忍,乃殺大盜。以此早得出離一百劫,並積集一百劫福德。從凡夫起,直至成佛,所有功德,皆從他愛執生,此執應執,純利無損,應生決定。
【第一三九則】
問:當如何理解生起他愛執之理?
答:總攝而言,自他相換法門,若不思自愛執之過患,即不明應生他愛執之理,他愛執即不能生起,亦不能生起如上所說一切功德,亦不能滅除菩提之障¯¯自愛執,即不能成佛。分別而言,應生起他愛執之理,吾人敬佛,為其開示解脫生死,成佛之道。依佛能有成佛之一日。如是吾人亦應敬我有情,當如敬佛(我師如佛更何待言),故稱有情為《覺窩》(義為救怙主,即佛別號)有情。他愛執之對境,皆緣有情,如於現生母親,不應漠不關懷而捨棄之,實應繫念恩德,而思報恩。一切如母有情,皆於我有恩,不應捨棄。世間受用圓滿,皆來自一切有情,若無對境,如何修施、戒、忍等六度四攝善法,若無田地,於何下種,故無福資可言。即不以為母一分而言,難得人身已得,難聞佛法已聞,及一切衣食受用等,莫不由《覺窩有情》而來,若無有情,佛不出世,不轉法輪,更不能辨別善惡,依法修行;乃至一衣一食,皆賴多數有情,耕耘勞作,恩德因緣而至。我身不依其他有情,我今不能變出一幅之布、一杯之羹,我等何為不縈念一切有情!經中說:「一切覺窩有情,較如意珠,尤為可貴,以一切有情為對境而修,不唯現世安樂,即後世人天福報,乃至出世地道功德,佛果,皆依他怙主有情而有。有有情,菩薩及佛事業方不斷,故應愛執悅樂較如意寶珠,尤貴之一切有情。此為菩提心之精要,應思修令心中覺悟全非虛語,獲得決定,而生起愛他執。
【第一四0則】
問:應如何明自他相換義?
答:所謂自他相換,非彼此易位而處,非以自樂換他苦。乃以追求自樂為主之心理,易為希求他人之安樂。亦非將他人之眼耳受用、眷屬,易為自有,乃易以自為主,珍重愛執自己之心,易為以他為主,珍重愛執他人之心。對人漠不相關之心,易為對己漠不關懷。如上所說二執之功過,即是修此自他相換之主因。頗公於此有要訣,略為五種。一,就世間利樂言,如《入行論》說:「自他不相換,世間亦無樂。」此言若不修自他相換法,即世間之樂,亦不可得。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說:「我由上師三寶加持,得自他相換,不惟自身喫著不盡,即養南贍部洲之人,亦有此心力。」故欲得順緣之方便。無逾於此者。二,就究竟利樂言,謂佛菩薩在等持中,所證空性與二乘同,而二乘但自解脫,不能證圓滿佛果者,以無自他相換力故。三,從懺淨方面言,亦以修自他相換為不可思議,如釋迦世尊過去生中,剛墮地獄,鐵輪鑽其頂,心膽俱裂,彼自念言:「世間有情,如我打母者,不知多少,彼等皆將受此劇苦,如何能忍!我願代之獨受,一剎那間,輪乃飛騰虛空,彼即頓生帝釋天宮。」異熟已成,猶能改轉,即以一念自他相換之心故。四,從積資方面而言,亦以修自他相換為殊勝,彌勒較釋迦先若干劫即發心入大乘,而釋迦先成佛者,以其本生事中,如月光王子截割肢體等事,經歷多次能自他相換故。五,從修密方面而言,亦以此自他相換為最殊勝方便。過去成就大德如無著瑜伽師見彌勒,阿底俠尊者見本尊救度母及大悲觀音,又如宗喀佛談大乘發心品親見三十五佛、藥師七佛。印度傳承諸師,皆由修自他換菩提心故。復當思我等凡夫之過失,與佛之功德相比,則知我愛執為一切衰損之門,他愛執為一切圓滿之生處,同時即願於相續不斷之常時,將愛執於我之心,易為愛執於他人,捨棄他人之心,易為捨己。恒常於他有情安樂及安樂之因,離苦及苦因,我皆願作。將自他愛執,如稱秤然,執其兩端,視其低昂。如是修捨己而為人,即是令此一心相換。
【第一四一則】
問:自他相換修法,不言其具體修,但言其有若干種,及其概要?
答:修法概要:啟請本尊加持已,先從不偏一類之平等心生起「知母」、「念恩」,以安住一切有情於佛地,而為「報恩」。次修「自他平等捨心」,次觀「自愛執過患」,及「他愛執功德」,生起捨己為人之心,凡他苦我皆拔,凡他樂我皆予,七因果中慈悲之意即具,且較猛利。以不惟思為母,且思一切「覺窩有情」,縱未為母,亦有大恩故。乃轉入正自他相換修法,願以我過去不遺餘力為自安樂之勤奮,轉為他人,以過去漠不關懷於他人之態度,轉對自己。相換法有「放出」、「取入」二義,頗公教授以「取入」為先,所緣境為悲,取眾生之苦;次予出法,所緣境為慈,予眾生之樂。如是拔苦與樂,總別修法共九種:首末各二種總修法,中五種別修法共為九種。初總修:拔諸老母痛苦觀法;二,總修:予諸老母安樂觀法;三,別修:移所緣先父母親屬,次中庸,次怨仇,思其諸苦,而願拔其苦及苦因觀法;四,別修:緣母予樂觀法;五,別修:供母正報、依報受用觀法;六,別修:想自化為善知識,為母說法,令母得聞正法,依法修行,由此得證地道諸果,以至成佛;七,別修:移所緣推之父及親眷,乃至中庸、怨仇,亦復如前觀法;八,總修:一切如母有情,皆離惑業,自之功德皆予諸母觀法;九,末別修:一切所知障盡皆滅除,安置佛位觀法。
【第一四二則】
問:如何贊自他相換法,等同密法「金剛念誦」?
答:修自他相換法純熟後,凡一呼吸,吸皆拔苦,呼皆予樂,乃生起菩提心,令其相續不斷之巧妙方法。克珠傑贊宗喀巴大師功德說:「大師之呼吸,均可饒益諸有情。」學行等功德,更無論矣。修此功德,不可思議。熟後則慈悲與呼吸之風息,如騎師御馬,任運自如。如是一呼一吸之間,呼皆予樂,吸皆拔苦,等同「金剛念誦」功德,念念相續相換中,皆是大慈悲道用功德。
【第一四三則】
問:二種教授合修法末尾兩科¯¯增上意樂、菩提心,雖與七因果同,但應如何銜接而修?答:於修如上末尾自他相換總修法(即九末總修)後,銜接「增上心」時,應繼思一切如母有情,既皆成佛,苦無不離,樂無不具。然此僅為我之觀想所緣境,而未真實將彼等安置於佛位。從此以後,我當真實修學能令有情成佛學處,一己負荷此擔不捨,應如是誠懇宣誓。餘如前(七因果)思修。以增上心誠懇宣誓後,繼思具有真實救度眾生成佛之功能者,唯佛為能,故為令一切有情成佛,我非成佛不可,願速成佛。此為願菩提。於六度四菩薩行,我決學行,為行菩提。餘如前七因果菩提心法思修。
【第一四四則】
問:修菩提心法,下座後應如何修?
答:除應閱有關修菩提心經論外,攝要有三:一,放眼觀境廣大修,常登高山遠眺,觀境廣大,此除心狹小境,而修自他相換法;二,甘丹派下座三修:甲、不悅意境(逆境),易生瞋,瞋起立察覺,與我相同生瞋而受苦者,不知凡幾,我願代受,令一切瞋,皆聚於我觀修;乙、悅意境(順境),易生貪,貪起立察覺,與我相同生貪而受苦者,不知凡幾,我願代受,令一切貪,皆聚於我觀修,丙、中庸境,易生癡(不起緣起),癡起立察覺,與我相同生癡而受苦者,不知凡幾,我願代受,令一切癡,皆聚於我觀修。三,下座應修綱要:謂利用煩惱化為道用,在末法時,煩惱熾盛,魔類隨喜,行者遇順、逆、中境,皆易退墮,乃魔加持。應思苦樂皆助伴。謂遇苦則思一切有情,具此苦者,不知凡幾,應修取入法;遇樂則思一切有情,皆應具此,則修施予法。
【第一四五則】
問:以發心軌則受法,以何身為增受與不增受?
答:天龍等人非人等,從身及意樂,皆堪發願,但如此北俱瀘洲及黃門之身,不堪發願。造五無間罪、邪見、謗無因果者之意樂(心),不堪發願。真實堪受之依者,謂如三士道次第,而曾修心者,而於菩提心,意稍有動者。受軌則時,依上師三寶加持,頓生菩提心而成佛子者有之。即未得加持,未真發心,然於其已於菩提心,意稍有動之心,令其更加增上。若意未稍動,即為授軌則,但略種習氣,實無大益。
【第一四六則】
問:修學發心已,於任何事不捨一有情,然經中有殘害佛法者,不可與慈之文,應如何理解?
答:此條指少數有情,與不擔荷,而捨多數有情不同。於殘害佛法有情,或曾受其災害非人魔類少數,最易起棄捨之心,即犯此條。經中有於殘害佛法者,不可與慈之文,乃指身語業,而意則不能生棄捨彼之心。如一串念珠去一,則其用不備,故不能離一有情。
【第一四七則】
問:得菩提願戒已,應如何守護不失?
答:得菩提願戒已,守護不失之教授,如菩提道次第所說四種:一,思二種勝利;二,修學遠離能壞之四黑法;三,修學受持不壞之四白法;四,犯已還淨法。
一,思二種勝利;
(一)成勝福田。發心無間,從種姓門,即能映蔽諸阿羅漢,謂成無上也。雖作少福,亦能出生無量福果故,為勝福田,及為一切世間所依止。
(二)攝持無惱害福。初發心菩薩,即得兩倍轉輪聖王福德。聖王常有一千藥叉大神守護,初發心菩薩,即有二千藥叉大神守護。雖在睡眠、迷悶、放逸之時,諸常住藥叉,或諸非人,不能擾害。
二,修學遠離能壞之四黑法:
(一)欺誑阿闍黎、尊長(攝父母在內)、具德。對境過大,方便欺誑,即成黑法,故應遠離。
(二)令於無悔處悔其善行。無悔處指善業。令生悔意,如對聲聞說:汝所作不好,或對供菜油燈者,謂汝供不如法,皆犯令懺,應說汝所作甚善,能將心量放大學大乘,或更能以酥油供更佳。
(三)誹謗安住大乘之有情。此之對境,有謂但受發心律儀者,依宗喀巴大師自宗謂於菩提心真實已發者。大寶積經說:四黑法此即根本。經中說,菩薩有情如熾炭蒙灰,不易識別,故應依有情清淨觀。
(四)隨行諂誑,無正直心。菩提道次第中說:諂誑者,如以昇稱為騙等。誑者,謂如無功德,詐現為有。諂者,於自作罪,方便不顯(惟有時發露己罪,於他有害,為慈悲故,暫時隱覆,亦一方便)。於自過失,辯護為功德亦諂。
三,修學受持不壞之四白法:
(一)危及生命亦不妄說。斷故知妄說,若如是作,即自能於阿闍黎等增上境,不生欺妄也。若無知妄說不犯此,故知妄說為罪。
(二)心行正直離諸諂誑。以正直心而住,此是第四黑法之對治。如人說自己有神通,口雖不應,或微笑默,亦犯諂誑(雖欲羅致而為我用)。
(三)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四方贊其德。我等所作善,無增長之相,而盡壞之相則甚多,以於菩薩及法侶,以瞋恚輕蔑而盡壞也。故應如迦葉問經所說:「於諸有情,生大師想。」因不知誰是菩薩,故設視一切有情如佛之方便。此為第三黑法之對治。
(四)化度眾生志不求餘,令住圓滿菩提。此亦就自己之方面,須將所化之機,安立於圓滿菩提。若所化機,不生圓滿菩提之意樂,則不成罪,以不能成辦之故,以此白法能斷第二黑法。
四,犯已還淨法:若犯菩提願戒,可依三十五佛懺悔儀軌懺除;若已受菩薩行戒,則須依還淨品而懺除(雖未受戒,然於佛前承許不作,稱中類善性,仍以於十八重四十六輕罪,捨命不犯為要,直至菩提,願護戒清淨,自當勵力,並應祈禱師佛加持,如是成辦加持之法,詳明燈頌自釋此一科目中)。
【第一四八則】
問:菩提願心學處,分捨與退二種,應如何抉擇?
答:有說犯四黑法,即捨菩提願戒,宗喀巴大師則以捨菩提心,及捨有情心,生起此二種,乃捨菩提願心條件,其餘犯四黑法,及與四白法相違者,但退而非捨。餘諸誓受學處,因攝於十八重四十六輕,然若尚未受菩提行戒,故不犯戒。然乃誓受學處,故成惡行(如未受五戒居士,曾於佛前,誓不殺生,以未受戒,故不犯戒,然是惡行)。依寂天軌則屬於已受菩提行戒,不僅成惡行,於戒有所犯。故明燈頌最後說:總於十八根重罪,四六輕罪毫勿染,捨命亦護戒清淨,直至菩提願守護。
【第一四九則】
問:發心已於學處須修學之相?
答:菩提道次第說:「如是發心已,於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如前所引金剛寶喻,雖亦有大勝利,然若不於菩薩學處,修行心要,則未有能成佛者。故於學處當學也。修次初編亦說:如是發心菩薩,知自未調伏,不能調伏於他已,自於修布施等,極作加行,以無加行則不得菩提也。又說:修亦謂受戒已,於彼學處而修學也。以謂菩提行戒,凡與六度不順者,皆可以十八重、四十六輕對治,方能修六度,此如昇階陛然。例如不以行戒對治慳貪煩惱,則不能行布施度。
【第一五0則】
問:方便與智慧,隨學其一,不能成佛之理?
答:大日經說:「秘密主:彼一切種智者,是從大悲之根本生,是從菩提心之因生,是以方便力而到究竟。」乃佛呼金剛手而告之:是以六度方便而到究竟。總上三句,謂須具智慧、方便二種始得成佛。聲緣具智慧而不具方便¯¯世俗菩提心,故未到究竟圓滿。故於六度圓滿,即圓滿福慧二資量,乃可到圓滿佛位。此如吾人貪瞋煩惱支分不具則不生,佛果菩提亦然。支分不具亦不生,智慧與方便隨缺其一,即不具則不生佛果。
【第一五一則】
問:何得謂方便與智慧?
答:此為藏王菩提光問阿底俠尊者問題,尊者答:「六度中除慧度,其餘施等五種,佛說為方便之一分;五蘊、十六界、六處皆由緣起,無自性生,了知如是自體性空,故說名為智慧。」
【第一五二則】
問:何得謂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
答:世俗菩提心:即前所廣釋之「真正菩提心」;勝義菩提心:謂唯名安立,須初地以上菩薩常時一心安住空性中者,於世俗諦之見相二分已斷,心與空性,和合為一,如水入水,無有二見。如是有情之心,方稱「勝義菩提心」,非實菩提心,假名安立為菩提心。於菩提心,則應知有世俗、勝義二種,內外道多於此義誤會,彼以住空性,即是修實菩提心,而彼不解有「世俗菩提心」也。
【第一五三則】
問:支那堪布大乘和尚所主之見¯¯「任何亦不分別,即是成佛之道,施戒等者,是為未能修如是了義之庸愚而說。」等語,是否與大日經所說,全而不錯之道相合?
答:應知如支那堪布大乘和尚所主之見,與大日經所說全具方便、智慧之道,隨其一分,皆不相合。即彼之見,亦非智慧,更非方便。支那堪布之旨,在遮止一切分別,對於任何種,皆不思維觀察,是為無緣,是即頓超,等同十地(以上皆和尚之語),宗喀巴大師謂其落於斷見。總攝支那堪布玄宗立論¯¯任何不分別,即修了義道。蓮花戒師破和尚之言,詳修次中編中。於此略要言之:「一,蓮花戒大師謂和尚謗「各各分別慧」,由此(各各分別慧)方生通達無我慧,即正淨勝義空慧,故無出世間智慧;二,凡內道修習止觀者,斷無不由各各分別慧,而能證心空合一之無分別慧;三,又與現實理不合,若謂於一切法不起作意,不作思維,則昔所曾受苦樂,亦不起念,無有是處;四,彼若謂我於過去善惡苦樂,亦不分別,然彼已有此不分別之念,即是分別;五,若謂於任何皆不起分別,則一切不能得,則意念宿世慧,及清淨無我慧,皆不能得。和尚不能答,承認負墮。
【第一五四則】
問:若謂和尚乃一門頓超之法,應如何理解?
答:蓮花戒大師曾答說:「汝法無因,既無循序漸進之基,漸尚不立,何況頓。若真頓教,汝現當已經成佛。而不然者,何謂頓超?所謂頓超者,謂不須時間頓趣入於圓滿佛位。須知內道法,皆由循序漸進而生,如登山然,若一切不分別,即得佛位,現見世間法,不加智慧思維,不以善巧方便而行,亦不能得。何況福慧雙圓之佛果,而可以不分別得之。又若汝喫飯時,一切不分別,則飯味一切不知,何況饑飽,則汝早已餓死,何況能成佛。又汝行時亦然,將不知而盲行墮於險巖而死矣。」和尚不能答,遂負墮。又吾人常有癡呆出神之時,即任何亦不分別,此與佛勝義智慧光明,相去不啻天壤!如是習於呆境,亦能發生樂受,易誤為空性。上者能得無心定,如是即可謂證空性,則吾人皆成佛矣。
【第一五五則】
問:內地習禪宗者所言,極似支那堪布大乘和尚之見,對宗祖達摩應如何理解?
答:凡屬內道,在印度無論大小乘,皆不捨俗諦行品,不與教及理相違(達摩系梵僧亦不出此範疇)。俗諦乃真諦之基,若於俗諦之相,尚無勝解,何能了達其空性。以此遍查印度大小乘中,無有立(如支那堪布之見為宗見者)如是之宗者。達摩系梵僧,不諳華語,假設有玄奘大師、義淨法師具相之翻譯,為之翻譯(內地法相宗所譯,及所立宗與印藏無不合,蓋由奘師之殊勝因緣也),或不致有從初到底之誤解也。恩師對此問題曾開示說:「餘不諳漢文,聞內地習禪宗者所言,極似支那堪布大乘和尚之見。達摩乃已證空性者,故說一心專注於空性時,不可於俗諦起任何分別。後人誤以其證境為修境,以為初業有情修加行教授,一心專注空境時,於俗諦執實相,皆應遮止,故於一切皆不分別。初機以為加行修法,實為顛倒。」以上恩師所說法語,確實道出千百年來錯誤根源。經中說:「任何亦不見,即是正見。」不知此就已證空性者,遮止俗諦而言,遂生誤解。應知一切種智,即攝真俗二諦,故知三乘及佛皆須俗諦行品,此乃彌勒現觀莊嚴論全論綱領。此論乃了義般若經之鎖鑰,與此論綱領相違,即與一切佛說了義經相違,並且違理。龍樹說:「不達俗諦者,不能了空性。」
【第一五六則】
問:有謂「禪宗之禪,非四禪八定之禪,任何不起分別,乃修空性慧度,以但學慧度,餘何須用。」對如是之言,應如何解答?
答:集研覈經說:「諸菩薩為菩提故,而修六度,諸愚癡人謂但應學慧度,以餘何須用,此破壞心也。」當知圓滿菩提不外法身、色身(攝報化)以為果,共道——色身乃修前五度之方便;法身乃修智度之慧資糧。金剛相續經說:「設獲空性者,僅此不成佛,因果無他故,方便非空性。」謂僅證空性,不得成佛,因與果無他,有此因方得此果,非空性已具方便,唯具空性之因。於得佛果,尚缺其餘諸方便。成佛方便,非僅此一方便,即金剛乘,亦須具方便智慧,各不相離,始謂之金剛乘。經中說:「此破壞心也。」謂破壞大乘心要。
【第一五七則】
問:若謂:「非廢止施等諸度,唯修慧而施等自具,謂於彼等任何亦不思維,則皆全矣。以不耽著能施、所施、施物故,而無緣之施即全,如是餘等亦全。經中亦說,於一一地中攝六度故耳。」作此言時,當作何解?
答:倘僅以此即全者,則外道於心一境性之觀中,平等住時,無耽著故,當全一切波羅密多。又如了義經十地經中所說:「許聲緣亦有於法性無分別智。」若如彼說,則聲緣平等住時,當全一切菩薩之行。如是則外、小皆成大乘。若因經說,一一之中,便能攝六,僅彼為足,則獻壇供,亦說塗牛糞水之行施有六,僅此認為具足六度,豈能合理?當知以見攝行,及以方便攝慧之理,譬有慈母,因愛子死為憂所苦,與餘談說等時,任起何心,而憂惱之勢力不減,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如是若通達空性之智勢猛,則於布施、禮拜旋繞等時,緣彼等心,雖非通達空性,然具彼等之勢力而轉,亦無相違。若以猛利菩提心為前行,則雖住空性定時,菩提心不現起,然以有彼力執持,亦無相違。慧與方便不離之理,亦如是也。」以上為菩提道次第中所說,於此應知,唯佛能同時一心雙運。故一心專注空定,不能同一剎那又緣布施等。但前者(菩提心施等)之力,未全退失,即為攝持。非皆全也。若謂一心專注空性時,同時亦能緣菩提心者,則緣菩提心,應有前因。但可說從前修菩提心之力不失,即為攝持不離。是故通達空性,智慧猛利力量不失,而行布施,方為無緣之施。非於所施、能施、施物任何亦不分別,即是無緣之施。於施時,見所施、能施、施物雖是有,而是緣起安立,無實自性,乃稱空慧真實攝持之施。支那堪布謂:「一切身語所作,皆非成佛方便。」然彼不知以慧攝持之方便,乃成佛之正因。菩提道次第說:「於說福德資糧之果,為世間身財長壽等,亦不應錯誤。若方便與智慧不相離,若是世間,倘以慧攝持,則極可為解脫與種智之因也。」如龍樹寶鬘論說:「大王:佛色身從福資糧生。」以故應勤修此福德資糧;「大王:佛法身從慧資糧生。」以故應勤修此智慧資糧也。
【第一五八則】
問:支那堪布大乘和尚引經說:「於施等六度,現行耽著,是魔之業。」三蘊經亦說:「由墮所緣而行布施.及執戒為勝,守護戒等,彼等一切,皆當懺悔。」梵問經說:「盡其所有一切行之觀察者,分別也.無分別者,菩提也。」如是等處.當作何解?
答:如是等處,不應誤解。初之義者,由於二我顛倒耽著,而發起行施等者,以不清淨,說為魔業。非謂施等,即為魔業。若不爾者,說墮所緣而施,則不須墮於所緣,理應總說布施當懺悔,然不如是而說故耳。此修次末編中,作如是答覆之理,極為重要!又梵問經義,彼經爾時,是觀察生住等時,說施等於真實不生;謂分別者,唯是安立之意,非說不依彼等,而當棄捨。此亦為修次末編所作答覆。總之,以一分道品,不足之義,如集經論亦說:「離善巧方便之菩薩,不應於甚深法性精進勤修。」明顯說之,秘密不可思議經亦說:「善男子,譬如烈火,從因而燃,因若無者,則當息滅。如是從所緣而心然,若無所緣,心則寂滅。善巧方便菩薩,以清淨波羅密多,了知寂滅所緣,於善根所緣,亦不寂滅;於煩惱所緣,亦不生起;於波羅密多所緣,亦為安住;於安性所緣,亦為分別;於一切有情,以大悲心,於所緣亦觀也。」謂於別別所說無緣有緣,須判別也。如是於煩惱及執相之縛須緩;學處之繩則須緊;於性遮二罪須壞;於諸善業則不須壞;故以學處拘束,與為執相之縛,二者不同。守戒而緩,及我執之縛而緩,二者亦不同。壞與解脫等義,亦應善為觀察。蓮花戒大師破「不作意」之理者,謂住於抉擇勝義理之見上,於任何亦不作意,專注一趣而修者,非其所破;若非住於抉擇勝義理之見,而心不行動,任何亦不分別而住,為修空性者,是所破也。
【第一五九則】
問:恩師說:「破支那堪布,應知其與教相違、與理相違、自語相違。」當如何知其此等相違?
答:攝支那堪布所著「睡轉法輪」等著中之心要——「謂但心不生分別,身語二業,可以隨便。但睡亦可成佛。」及其所引之經(如上文),彼亦誤解,應知由人法二我執而行施等,如以毒和食,不惟無益而又害之。若總說六度皆魔業,則汝(和尚)稱汝所倡者攝於慧度,亦魔業矣,成自語相違。與教理相違者,經中所說「墮所緣」謂耽著於「實有」。此所謂魔業,乃謂對於菩薩成佛為障之魔業,非對一切有情而言,不然,則登地有情,皆未達空,皆有二執,豈其修施等亦成魔業耶?一切行為如修大慈、大悲、菩提心等,皆謂具二執墮於有相之摧毀一切行品,凡夫現行雖有我執,然布施時之捨心,是善行,故非我執。破斥之謂若如所稱,則得法無我者,須將捨心、防心等,如瞋慢等而並滅之,即將六度視同煩惱而斷之,則無圓滿佛陀,佛依無所依矣。熱盛則寒微,寒盛則熱微(成反比),見行如此,則墮常斷,則以見害行,或以行害見,不惟不得成佛,如聖天四百論說:「執有墮畜生,執無墮惡趣。」法身與色身,凡夫之心識與肉體,此二不離互用。須於因位不離互用,須空慧乃得法身之因。然若無方便,法身亦不圓滿,故方便亦是得法身之質,如是空慧於色身亦可。基時於二諦抉擇,安立勝義,乃因果名言之量,二不相違。如龍樹集經論說:意謂離善巧方便之菩薩,專修空性,易墮寂滅,捨棄有情,墮於大乘險處。火以薪炭等緣而燃,心之定分、觀分皆須所緣而後生。或以為有「無所緣」之定心,不知彼以「無所緣」之義,為其所緣,或觀心之本來面目,則以心為所緣,無所緣則以何為念?所念如何?了知寂滅,實有所緣,以空慧了達無實有自性所緣,於彼等善根所緣,了達無實有自性所緣,而不棄捨。所謂「無緣」者,無實有自性所緣境。若依教理抉擇,於清淨空性見上,一心專注,於餘「實有見」不起分別,則與教理不相違,故非所破;若不依教理抉擇,但將心幽囚,成為呆板,不起分別,則與教理相違,故是所破。昔甘丹派大德皆說:「依教依理抉擇勝義理見上,其餘諸法,不能劫奪。於餘諸法不起分別作意,應一心專注一趣(空性所緣),應理解昔日達摩梵師之意,即如是說。後世華徒如支那堪布者,多誤解之矣。
【第一六零則】
問:於菩薩學處求學.及學已受菩薩戒之程序?
答:菩提道次第中說:「雖調伏律與密宗戒二者,於未受各各律儀之前,不可聽其諸學處,然此菩薩學處則不同,先知諸所應學,而淨修其因已,若能勇悍執持,乃傳其律儀。以是先須知諸學處(應先閱讀關於菩薩學處戒品諾經論,詳菩提道次第及明燈頌自釋中),以作意所緣境,於彼至誠極欲修學,而得律儀者,則甚堅固。」此為於菩薩學處求學之程序。學已受菩薩戒之程序者:菩提道次第中說:「學已受菩薩戒者,將初如何受戒之規,次彼無間於根本墮罪,及諸惡作守護方法,並違犯還出之規律等,廣抉擇已,於受戒之先,決須觀覽彼釋而知之。」此後先抉擇具量之師(具十功德、下至五功德,詳前善知識德相文中),又善說戒者,於其前依儀軌受(亦可自於三寶前受)。
【第一六一則】
問:菩薩應行應斷綱要?
答:菩薩戒二十頌略攝中有頌說:「雖若任何益(權衡輕重,暫時於自他有情,雖若有苦,而具究竟之樂,亦必須作),若益自他作(於自他現時究竟,雖微利亦作,何況大利。),暫苦究竟苦,菩薩應斷離,暫樂究竟苦,菩薩亦不作。」此為菩薩應行應斷綱要。惟就可能範圍內言,不能則不犯,(如阿底俠尊者對納措譯師語),若不善防護,則犯戒如雨之多。入中論說:「防護諸學處,首在防護心。」謂以正知、正念、不放逸三者,善防護身語意。犯罪還淨法詳虛空經藏及戒品注。
【第一六二則】
問:菩薩應依何學處?
答:菩提道次第中說:「菩薩所依學處,明晰分之,雖無邊際,若以類攝,可於六度中攝菩薩一切學處。六度者,是攝菩薩道一切關要之大總聚也。」應知廣行、深觀二大道,皆攝於六度中。
- Mar 11 Tue 2014 15:40
《滅除心闇──曼殊意光論》(學習問答360則) (6-3) 絳巴妥默(郭和卿)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