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二 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 分二
│││││││ ┌─癸一 阿難捨妄求真 分二
│││││││ │┌─子一 悲感痛悔
│││││││ ││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
│││││││ ││ 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 ││ 失我本心,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 ││ 上文阿難執妄為真,如來極破而令捨,此下阿難悟妄求真,如來極顯而令用。真原本有,
│││││││ ││ 近具根中,遠該萬法,無奈迷之已久,非遺似遺,若不方便顯之,則終不能見,此即二根
│││││││ ││ 本中真本。前妄本既破,今真本當顯,即顯平日所遺之真性,始自眼根顯出,復為融會四
│││││││ ││ 科七大,同歸如來藏體。阿難因聞,入滅受想定心尚非真,則尋常所用之攀緣識心,自不
│││││││ ││ 待言矣。所以重復悲淚禮佛,追述痛悔。凡人悟之深者,心必有悲,或悟妄而悲久苦,或
│││││││ ││ 悟真而悲久失,此悟所執識心全妄,而真心未悟,故悲悔耳!
│││││││ ││ 本文悔恃如來,不修大定,乃曰自我從佛出家,恃佛之威德神力,常自思惟(即妄想心)
│││││││ ││ ,無勞我自己修行,將謂我是如來最小之弟,情同天倫,如來必能惠(恩賜也)我三昧,
│││││││ ││ 不知彼此身心,本不可相代;如父子上山,各自努力,不能替代我行也。
│││││││ ││ 失我本心者:本心即本有真心,從無始來,迷不自覺,如醉漢衣裏之珠,迷則非失似失。
│││││││ ││ 既是遺真,自必執妄,所以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出家有三:
│││││││ ││一、出世俗家,即割恩斷愛,依止佛門;
│││││││ ││二、出三界家,即證無漏道,不受輪迴;
│││││││ ││三、出煩惱家,斷盡諸惑,一心清淨。
│││││││ ││ 今阿難但出第一種家,所以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阿難迷真,自喻窮子,
│││││││ ││ 遺失本有家珍,背覺合塵,如捨父逃逝。父喻本覺,子喻妄覺,從真起妄,背覺合塵,
│││││││ ││ 故如捨父逃逝。由是起惑造業,隨業受報,輪轉諸趣,備受痛苦,故此悲悔。觀此即佛不
│││││││ ││ 足恃,但求加被,不自修行者,可以警矣!
│││││││ ││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 ││ 此悔恃多聞,終無實得。今日乃知,因悟方知,雖有多聞善根,若不依教修行,與不聞
│││││││ ││ 相等;猶如有人,口說美食,說而不食,肚中終不能飽。雖有多聞,不肯從聞、思、修,
│││││││ ││ 三慧並進,徒聞無益,亦復如是。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觀此即聞不足恃,徒攻文字
│││││││ ││ ,而不實修者,可以警矣!
│││││││ │└─子二 表迷求示
│││││││ │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
│││││││ │ 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 │ 二障者:一、煩惱障:屬我執所起,有分別、俱生、麤、細之異。
│││││││ │ 麤乃作意分別之惑,如起身邊等見;細乃任運俱生之惑,如起貪瞋等心。總是昏煩之法,
│││││││ │ 惱亂有情身心,續諸生死,能障涅槃,故名煩惱障;又名事障,能障人天勝妙好事。
│││││││ │二、所知障:屬法執所起,亦有分別、俱生、麤、細之異。麤乃心外取境,不達外境唯心,
│││││││ │ 分別心外實有,有所希取;細乃自生法愛,不達修證性空,任運而生愛著,不能捨離。所知
│││││││ │ 二字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智境。礙正知見,即能障菩提,故名所知障,又名理障,能障所證
│││││││ │ 法空之理。
│││││││ │ 《圓覺經》云:「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二乘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則
│││││││ │ 入如來大圓覺海。」又二障,據天臺宗所分:煩惱障即界內見、思。見乃分別所起惑,思乃
│││││││ │ 任運所起惑;所知障,即界外塵沙、無明。塵沙謂於外境,不達唯心,遇事生執;無明謂於
│││││││ │ 所修證,不達性空,隨分起愛。阿難初果之人,但破我執分別,我執俱生仍在,是尚為煩惱
│││││││ │ 障所纏,而所知障全未解脫,故曰:「二障所纏。」然障纏必有所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 │ 即其因也。良猶誠也;寂者不動搖;常者無生滅。此之心性,即是真心實性,具在眾生根中
│││││││ │ 。心性二字,若單用一字,則體用雙兼,若雙用二字,則體用當分。以靈知謂之心,以不變
│││││││ │ 謂之性。誠由迷此教心真性,所以認彼妄識,而為二障所纏矣!
│││││││ │ 阿難已覺妄識,搖動不寂,生滅無常,故責己不知寂常心性,意欲捨妄求真,與前所求真
│││││││ │ 際所詣,迥然不同。前仍認識為心,但責己不知真處;今聞妄識無體,乃責己不知真心。惟
│││││││ │ 願如來,哀愍窮露:無有法財曰窮,無所棲藏曰露,即貧窮孤露,無有華屋,可以安身立命
│││││││ │ 也。發妙明心者:即本妙元明之心。妙是寂義,明是照義,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若言其寂,
│││││││ │ 一段光明,照天照地;若言其照,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如云棲大師所云:「寂湛常恆,
│││││││ │ 靈明洞徹」者是也。此心雖是眾生本有,迷不自知,故求如來,而啟發之。以期破除二障也
│││││││ │ 。開我道眼者:即求開見道之眼,屬智眼、心眼,非浮塵眼根與勝義眼根可比。阿難至此,
│││││││ │ 已知認見屬眼,與認識為心,同一錯謬,故求開道眼,可以辨明奢摩他路,而起微密觀照,
│││││││ │ 照見楞嚴定體。下文如來十番顯見,會四科融七大,皆為發妙明心,開道眼,應其所求也。
│││││││ └─癸二 如來極顯真體 分二
│││││││ ┌─子一 光表許說
│││││││ │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
│││││││ │ 一時周徧,徧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
│││││││ │ 《寶鏡》云:「此佛先以光相顯示,而後許說也。」前放光表破妄之相,今放光表顯真
│││││││ │ 之相也。卍字者,表無漏性德。梵云阿悉底迦,此云有樂,謂有此相,必受安樂。然按
│││││││ │ 華嚴音義卍字本非是字,因武周長壽二年,則天權制此字,安於天樞。以佛胸前有紋如此
│││││││ │ ,名吉祥海雲相。此相為吉祥、萬德之所集成,今制此字,安於天樞,冀獲吉祥故。
│││││││ │ 光表智慧,從胸卍字湧出,表根本正智,從如如理體而發。後文如來自謂,我以不滅不
│││││││ │ 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此是妙覺明,下是圓照法界。其光晃昱
│││││││ │ :光明盛貌。有百千色者:表體含萬德,用徧恆沙。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者:
│││││││ │ 此即表智光,圓照法界,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也。徧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
│││││││ │ 者:表上齊諸佛。旋至阿難,及諸大眾者:表下等眾生。正顯此光,生佛一如,無所欠闕。
│││││││ │ 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
│││││││ │ 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 │ 幢,表摧邪立正。大法幢,即大佛頂首楞嚴王,最勝之法,可以摧伏邪妄,建立正因。
│││││││ │ 獲妙二字,雙貫下二句,當云獲妙微密性,獲妙淨明心。性言微密者:謂幽微秘密,即識
│││││││ │ 精元明之體,人人本具,雖終日行,而不自覺也,乃屬如如之理,如宅中寶藏,非指示而
│││││││ │ 莫曉,故曰:「微密」;心曰淨明者,謂清淨圓明,即本覺照體獨立,個個現成,由妄識
│││││││ │ 障蔽,而不能發也。如摩尼珠王,自具照體,必隨方而現色,故曰:「淨明。」
│││││││ │ 得清淨眼者:此屬如如智,與上二句,乃理智對舉,此稱理之智,即微密觀照,遠離分
│││││││ │ 別,諸塵不干,故曰:「清淨。」稱理而周法界,即後大開圓解之智慧眼也。又阿難求寂
│││││││ │ 常心性。而佛許以獲妙微密性;求妙明心,而佛許以獲淨明心;求開道眼,而佛許以得清
│││││││ │ 淨眼;一一悉皆如願以償,由佛具樂說無礙辯,故能請答相應如是。
│││││││ │ 昔溈山問仰山:「妙淨明心,汝作麼生會?」仰山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 │ 溈山曰:「汝祗得其事。」仰山曰:「和尚適來問甚麼?」
│││││││ │ 溈山曰:「妙淨明心。」 仰山曰:「喚作事得麼?」
│││││││ │ 溈山曰:「如是!如是!」只緣仰山會妙淨明心,得清淨眼。
│││││││ └─子二 正顯即真 分三
│││││││ ┌─丑一 尅就根性直指真心 分二
│││││││ │ 阿難既已捨妄求真,而如來許以顯真。若就眾生分上,指出純真無妄之心,即使如來
│││││││ │ ,亦所不能。何以故?純真之心,清淨本然,未涉事用,並無眾生之名。既為眾生,
│││││││ │ 則依惑造業,依業受報,則真墮妄中,故只得帶妄顯真。所顯之真,即是八識精明之體
│││││││ │ ,前二種根本中所云識精元明,後第五顯見中,喻如第二月。識精本是妙明真體,因最
│││││││ │ 初一念,無明妄動,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全體是真,不過略帶無明之
│││││││ │ 妄;如第二月,亦全體是真,略帶揑目之妄。此之識精,即是眾生根性,處染不染,隨
│││││││ │ 緣不變,眾生日用之中,承渠恩力,迷不自覺,故佛向阿難眼中指出,即指根性為真心
│││││││ │ ,欲令阿難及諸大眾,捨彼識心用此根性,若不先為極顯其真,何能使阿難取此新悟,
│││││││ │ 捨彼舊執乎?明知體帶二種顛倒見妄,姑且帶之,而不急破;直待十番顯見之後,真理
│││││││ │ 即明,真體亦露,再為破壞同分、別業二妄,正如脫衣露體也。
│││││││ │┌─寅一 帶妄顯真 分十
│││││││ ││┌─卯一 顯見是心 分五
│││││││ │││┌─辰一 雙舉法喻現前
│││││││ ││││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
│││││││ ││││ 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
│││││││ ││││ 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 ││││ 此躡前拳相,以驗當機,畢竟取何為見。如來即為建大法幢,許令開發真心
│││││││ ││││ 道眼,於彼見解,不得不加勘驗,故連三問:一問: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
│││││││ ││││ 光明,因何所有?二問:云何成拳?三問:汝將誰見?問雖有三,意則在一,
│││││││ ││││ 要阿難參究見者是誰?即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宗門下教人看話頭,即本此
│││││││ ││││ 旨,豈可謂此經完全教意耶?此經乃有字之宗,宗門即無字之教。又此經雙兼宗
│││││││ ││││ 教,阿難不領能見是心,故如來不得已,舉例設喻以顯之。
│││││││ ││││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金光赤燄也)如寶山。閻浮檀此云勝金,
│││││││ ││││ 須彌山南面有洲,多此檀樹,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
│││││││ ││││ 失色。又傳此金方寸,置暗室中,照曜如晝。佛身金色如之,赩如寶山:金光赤
│││││││ ││││ 燄,猶如一座寶山。清淨所生:即前云,非是欲愛所生,故有光明。此答第一問。
│││││││ ││││ 我實眼觀:答第三問。佛問阿難:汝將誰見?正要阿難悟見是心。今者阿難於
│││││││ ││││ 識雖知是妄,於見仍認屬眼,不知眼根乃是色法,為眼識所依,見性所託,能見
│││││││ ││││ 並不是眼也。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此答第二問。
│││││││ │││├─辰二 雙陳法喻令審
│││││││ ││││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 ││││ 世尊見當機,仍然認眼為見,更反劣於前認識為心。略說眼見不及識心有三:
│││││││ ││││一、眼有形,易可破壞,觸之即傷,不若識心無形,卒難損壞;
│││││││ ││││二、眼有限,只能明前,不能見後,不若識心,前後左右,皆能徧緣;
│││││││ ││││三、眼有礙,但見障內(如牆壁為障障內可見)之色,不見障外,不若識心,遠隔
│││││││ ││││ 千山,皆能緣到。因此之故,眾生皆認識為心,迷卻本有真心;今認眼為見,迷
│││││││ ││││ 卻眼中見性。故如來巧示,無眼有見,令知此見非眼,見性常住,全不係屬眼根
│││││││ ││││ 之有無,有眼有見,無眼亦有見。若能悟此見性為真心,則常住妙明,不動周圓
│││││││ ││││ ,無邊妙義,悉皆得顯,方能迥超識心,令決取捨,故辨無眼有見。告阿難言:
│││││││ ││││ 我今不與汝談玄說妙,但就現前實事,與汝言之;法若不顯,再以喻明之。
│││││││ ││││ 諸有智者:指中根,要以譬喻而得開悟;若上智之人,一聞便悟,不須譬喻;
│││││││ ││││ 無智之者,喻亦難明。
│││││││ ││││ 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
│││││││ ││││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同也)否?
│││││││ ││││ 無手無拳,無眼無見,迷觀似同,悟見實異。今佛以見例拳,用手例眼,故問
│││││││ ││││ 之曰:以汝阿難眼根之見,比例我手之拳,此種事相,與義理均同否?正勘阿難
│││││││ ││││ ,為迷為悟耳!此中眼根,即眼所成之見,但舉能成,略却所成;拳理,即手所
│││││││ ││││ 成之拳,但標所成,略卻能成;須善會之。
│││││││ ││││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
│││││││ ││││ 以我眼根(所成見)例如來(手所成)拳,事義相類。
│││││││ ││││ 當機只知順水行舟,不知看風使舵,遂即應聲,答曰:唯然,世尊!唯然是應
│││││││ ││││ 諾之詞。既無我眼,不成我見等語,全同凡情見解,究竟不悟見不屬眼之理,乃
│││││││ ││││ 曰:以我眼根所成見,無眼即無見;例如來手所成拳,無手即無拳,若事相若義
│││││││ ││││ 理,兩者比例,正屬相類。類者似也,同也。
│││││││ │││├─辰三 辨明無眼有見
│││││││ ││││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
│││││││ ││││ 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 ││││ 初三句,總斥引例不齊。告阿難曰:汝言無眼無見,引例無手無拳相類,
│││││││ ││││ 是義實則不然,汝殊欠審察。何以故下,徵辨不相類之義。如無手人,手無則拳
│││││││ ││││ 相畢竟是滅,以手外無拳故;彼無眼者,眼壞而見性仍然不壞,以眼見各體故。
│││││││ ││││ 彼無眼者:指盲人,非見全無,以仍能見暗故。全無二字按體用作二釋:
│││││││ ││││一、約用釋:盲人無眼,既能見暗,但闕一分見明之用,非見暗之用而全無也。
│││││││ ││││二、約體釋:盲人無眼,但是眼無,並非能見之全體亦無,以見體整個,完全無有
│││││││ ││││ 虧損,亦非半無也。
│││││││ ││││ 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
│││││││ ││││ 我今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
│││││││ ││││ 此令其詢驗。重徵所以無眼有見者,何也?汝若不信,試於途中,詢問盲人,
│││││││ ││││ 自可驗知;以無眼有見,非盲人無以證也。汝何所見?是告以詢問之詞。彼諸盲
│││││││ ││││ 人,必來對答於汝:我今眼前,惟(獨也)見黑暗,除暗之外,更無他物可矚。
│││││││ ││││ 矚即看也,此則揣其答詞。
│││││││ ││││ 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 ││││ 前塵指眼前塵境。依本經眼根所對,有明、暗二塵。以是義觀者:以盲人矚暗
│││││││ ││││ 之義,觀察起來,眼前塵境,自有一分暗塵,盲人既能矚暗,則能見體性,有何
│││││││ ││││ 虧損?所以汝言相類,我謂不然者,此也。此佛就無位真人赤肉團上,指出一隻
│││││││ ││││ 金剛正眼,正所謂無明窟裏,有箇大光明藏也。上無眼有見,顯能見之性,不假
│││││││ ││││ 眼緣,是脫根也;下矚暗成見,顯能見之性,不假明緣,是脫塵也。而能靈光獨
│││││││ ││││ 耀,迥脫根塵,豈同妄心離塵無體者乎?
│││││││ ││││ 昔相國崔公群,見如會禪師問曰:「師以何得?」會曰:「以見性得。」會方
│││││││ ││││ 病眼。崔譏曰:「既云見性,其奈眼何?」會曰:「見性非眼,眼病何害?」
│││││││ ││││ 崔稽首謝之。後法眼禪師別云:「是相公眼」,豈以會之所答,猶涉教意乎?
│││││││ │││├─辰四 辨明矚暗成見
│││││││ ││││ 阿難言:諸盲眼前,惟覩見也黑暗,云何成見?
│││││││ ││││ 當機不達,矚暗成見之義。反難云:諸盲眼前,一無所見,惟獨覩見黑暗之境
│││││││ ││││ ,云何成見?良以眾生迷己為物,認見屬眼,但知眼見,不知性明。又世人不但
│││││││ ││││ 無眼即謂無見,乃至無明,亦謂無見。故此上科示內不依根,此科示外不循塵,
│││││││ ││││ 較上隨塵生滅之識心,其真妄何難立判也?
│││││││ ││││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惟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 ││││ 上科阿難意以見明為見,人所共許,覩暗成見,世間相違。故諍以唯覩黑暗,
│││││││ ││││ 云何成見?此科佛立例令審,無眼見黑,有眼處暗,約根有異,論境實同,
│││││││ ││││ 故問有別無別,令其自審。
│││││││ ││││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
│││││││ ││││ 當機則曰:如是世尊,此暗中人,有眼見暗,與彼群盲,無眼見暗,二者所見
│││││││ ││││ 黑暗,比較籌量,曾無有異。既知所見,二黑無異,當知能見,二見亦同。汝謂
│││││││ ││││ 無眼見暗,為無見,豈此有眼見暗,亦無見耶?以是義觀,無有明相,亦復有見
│││││││ ││││ ,顯彼見性歷然,自有離塵之體。全不係塵而為有無,明來見明,暗來見暗,
│││││││ ││││ 明暗相傾,見無所礙。正所謂:「青山常不動,白雲任去來!」
│││││││ │││└─辰五 辨定眼見是心 分二
│││││││ │││ ┌─巳一 例明眼見之謬
│││││││ │││ │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
│││││││ │││ │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
│││││││ │││ │ 此下辨明,見乃是心,此心離緣獨立,不藉根,不託塵。本科先例明眼見
│││││││ │││ │ 之謬。上六句,就阿難意按定;下六句,例破其謬。以無眼得眼而後見,既名
│││││││ │││ │ 眼見者;則無燈得燈而後見,應名燈見也?蓋燈不名見,人所共知;眼不名見
│││││││ │││ │ ,人所共迷,故用燈反難,令知眼見之謬。
│││││││ │││ │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 │││ │ 若謂是燈見者,燈是無情,而能有見,自不名為燈,既名為燈,自無能見之
│││││││ │││ │ 功。又則燈縱能觀見,自是燈觀,何關於汝之事?則燈不名見也明矣。
│││││││ │││ │ 眼不名見,例此可知。
│││││││ │││ └─巳二 結申心見正義
│││││││ │││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 │││ 是輾轉成謬之故,當知自有正義可申。此正明見性是心非眼,非但不藉明塵,兼
│││││││ │││ 亦離彼肉眼,故以燈為能例,眼為所例,有眼得燈,此但借燈以顯色,如是見者,
│││││││ │││ 是眼而非燈,此事人所共知。以此例明,無眼得眼,亦但借眼以顯色,如是見者,
│││││││ │││ 是心而非眼,此事人所不覺。如來如是顯發,可謂婆心特切,聞者急宜省悟,認取
│││││││ │││ 見性為心矣!觀佛前呵妄識非心,此顯見性是心,前後照應,即所以應阿難真心之
│││││││ │││ 求也。
│││││││ │││ 昔枯木祖元禪師,依大慧於雲門庵,夜坐次,見僧剔燈,始徹證。有偈曰:「剔
│││││││ │││ 起燈來是火,歷劫無明照破,歸堂撞見聖僧,幾乎當面蹉過!不蹉過,是甚麼?十
│││││││ │││ 五年前奇特,依舊祗是這個。」慧以偈贈曰:「萬仞崖頭解放身,起來依舊却惺惺
│││││││ │││ ,飢餐渴飲渾無事,那論昔人非昔人。」夫剔燈何與本分事?乃即悟去。如世尊云
│││││││ │││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如是見性,是心非眼。」此科以見性,脫根脫塵,迥然
│││││││ │││ 靈光獨耀,於四義中,是妙明義。
│││││││ ││├─卯二 顯見不動 分四
│││││││ │││┌─辰一 敘眾望示
│││││││ ││││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
│││││││ ││││ 猶冀希望也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 ││││ 此文乃結前起後,上四句是結前,下四句是起後。是言,即是心非眼之言;
│││││││ ││││ 默然,乃靜默無語,稍有解悟,始覺向日之非。《正脈》云:「
│││││││ ││││一:一向但知,有眼方為有見,無眼即為無見;今驗盲人覩暗,始知無眼亦有見,
│││││││ ││││ 而此見與眼,殊不相干。
│││││││ ││││二:一向但知,見明方可成見,見暗不得成見;今例有眼暗中,所見之暗,同於無
│││││││ ││││ 眼日中所見之暗無異,始知見暗之時,誠亦是見。
│││││││ ││││三:一向但知,見惟是眼,不名為心;今觀有眼得燈,無眼得眼,但皆顯色,始知
│││││││ ││││ 見乃是心,而此見精,離彼肉眼,別有自體,誠異前心離塵無體矣!」
│││││││ ││││ 默然之中,反覆研味此意而已。
│││││││ ││││ 心未開悟者:不是完全未悟,但未大開悟耳。前已覺緣心不寂不常,非妙非明
│││││││ ││││ ,故別求寂常妙明之心;今佛示我此見為心,靈光獨耀,已具妙明之義,未審此
│││││││ ││││ 心,亦具寂常義否?此正結前,下乃起後。
│││││││ ││││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冀者望也,如來法音,皆從大慈悲心中流出,故曰慈音。
│││││││ ││││ 宣示即希望宣揚指示,見性是心之心,亦具寂常妙明諸義否?佛則應其所請,
│││││││ ││││ 下九番顯見,以及四科皆顯諸義:第二顯見不動,是寂、常二義;
│││││││ ││││ 第三顯見不滅;第四顯見不失;第五顯見無還;皆屬常義。第六顯見不雜;
│││││││ ││││ 第七顯見無礙;第八顯見不分;皆妙明義。第九顯見超情;乃屬妙義。
│││││││ ││││ 第十顯見離見;乃屬常、妙二義。四科之前,佛示諸法本如來藏,常住妙明,
│││││││ ││││ 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於此四義,加周圓一義,顯見之中,如不失、無還、不雜
│││││││ ││││ 、無礙、不分諸科,皆含有周圓之義。此心即是如來藏心,豈同緣心生滅、昏擾
│││││││ ││││ 、動搖、隨塵有無耶?
│││││││ │││├─辰二 辨定客塵 分二
│││││││ ││││┌─巳一 如來詢究原悟
│││││││ │││││ 爾時世尊,舒兜羅棉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於鹿園中,
│││││││ │││││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
│││││││ │││││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 │││││ 此佛詢究原悟。欲借昔之客、塵,顯今身境;昔之主空,顯今見性。爾時
│││││││ │││││ 世尊,即望慈音宣示之時。佛舒兜羅緜,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舒者伸也,佛
│││││││ │││││ 前以手擎拳示阿難,現則伸手開拳,要引阿難大眾,見性現前。兜羅緜柔軟,
│││││││ │││││ 佛手似之,佛五輪指端,皆有縵網之相,且有金光,故曰:「網相光手」。
│││││││ │││││ 誨敕阿難及諸大眾者:乃誨以見性不動,如主、如空,敕令勿更錯認,客塵動
│││││││ │││││ 搖之身境。我初成道,於鹿園中者:佛在雪山,苦行六年之後,詣菩提場,臘
│││││││ │││││ 月八夕,覩星出現,忽然大悟,得成無上佛道。即以自所證之道,轉無上根本
│││││││ │││││ 法輪,說《華嚴》圓滿修多羅教,小機在座,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
│││││││ │││││ 教,不得已依本起末,不動寂場,而遊鹿苑,為五比丘說法。
│││││││ │││││ 鹿園即鹿苑,在波羅柰國境,為古帝王苑囿,又為帝王養鹿之園。其因緣:
│││││││ │││││ 昔有國王遊獵,無數兵士,各持利器,作一獵圍,圍內眾生,必難倖免。時有
│││││││ │││││ 二群鹿,各五百隻,其鹿王:一釋迦過去示生畜類,行菩薩道;一為提婆達多。
│││││││ │││││ 時釋迦鹿王,與達多鹿王言:今國王圍獵,我等以及一切禽獸,身命難保。
│││││││ │││││ 我與汝當向王請願,救彼身命,汝我二群輪流,每日進貢一鹿,請王解圍。
│││││││ │││││ 達多鹿王從其意,遂至王所,士兵見欲殺之,鹿王能作人語云:「勿殺我。
│││││││ │││││ 我與王請願。」鹿能人語,人皆奇之!又云請願更奇。乃報告於王,有鹿能作
│││││││ │││││ 人語,與王請願。王聞亦奇之,即許入。行禮訖,跪奏云:「大王今日遊獵,
│││││││ │││││ 小鹿大膽啟奏,求王下令解圍,我等當每日進貢一鹿,王可日食鮮味,終身食
│││││││ │││││ 之不盡;若盡行圍獵,眾鹿必死,王食不及,以後無鹿可食。」王因奇其事,
│││││││ │││││ 遂允解圍。一日輪達多鹿群進貢,派一母鹿,身懷有孕,再二日即產。乃求王
│││││││ │││││ 先派他鹿,待子生後,再往進貢。王怒不許,曰:「汝欲後死,誰願先死耶?
│││││││ │││││ 」該母鹿即到釋迦鹿王處,哀求為派一鹿,代其今日進貢,俟子生後,即往進
│││││││ │││││ 貢,可以保全其子。釋迦鹿王,心中一想:若派其他,殊難開口,若不設法,
│││││││ │││││ 又負所求,乃令母鹿,在此群中,自往代之。至國王所,王問:「子來何為?
│││││││ │││││ 」曰:「進貢與王充膳。」王曰:「難道汝二群之鹿,皆食盡耶,要輪汝自己
│││││││ │││││ 進貢?」對曰:「二群之鹿,只有增加,王日食一鹿,統計所生,一日不只一
│││││││ │││││ 鹿。」曰:「何為子來耶?」乃告以母鹿請願之事,不得不以身代之。王為感
│││││││ │││││ 悟,畜生中是有菩薩。乃說偈曰:「汝是鹿頭人,我是人頭鹿,我從今日後,
│││││││ │││││ 不食眾生肉。」遂將群鹿養於苑囿,禁人加害,故稱鹿苑。此處乃鍾靈之地,
│││││││ │││││ 多有仙人在此修行得道,又名仙苑。
│││││││ │││││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者:五比丘,佛初出家時,淨飯王遣五位大
│││││││ │││││ 臣,往勸太子回宮。父族三人:一、阿鞞,此云馬勝;二、跋提,此云小賢;
│││││││ │││││ 三、拘利,華言未詳;有云即摩訶男。
│││││││ │││││ 母族二人:一、阿若多,此云解本際,又云最初解;二、十力迦葉,此云飲光
│││││││ │││││ 。尋到太子,勸請回宮,太子乃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國。」五人因太子不
│││││││ │││││ 回,不得回朝復命,乃隨從太子遊方五載,而至雪山,同修苦行六年。三人不
│││││││ │││││ 堪苦行者,乃往鹿園,別修異道;後二人見太子受牧女乳糜之供,亦復捨去,
│││││││ │││││ 而至鹿園。
│││││││ │││││ 佛演《大華嚴》,雖稱本懷,不契時機,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事,亦欲開
│││││││ │││││ 方便門,說小乘法,乃思:誰應先度?悲二仙之已逝;喜五人之猶在,乃至鹿
│││││││ │││││ 園,為五比丘等,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一、示相轉;二、勸修轉;三、作證
│││││││ │││││ 轉。示集諦之相,即見、思煩惱,見惑粗如客,思惑細如塵,此在鹿園,
│││││││ │││││ 所說客、塵之義。
│││││││ │││││ 及汝四眾言一句,當指《阿含》會上四眾。佛對之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
│││││││ │││││ :即不能成就,無上正覺菩提之道。及阿羅漢者(解見在前),其故何也?
│││││││ │││││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客、塵喻粗、細煩惱:我執分別,行相不停如客;我執
│││││││ │││││ 俱生,行相微細如塵。我執即天臺宗,所謂見、思二惑。客、塵為三乘人通惑
│││││││ │││││ ,大、小共斷,不斷羅漢尚不能成,況無上菩提乎?故曰:皆由所誤。當時所
│││││││ │││││ 說客、塵,乃喻集諦煩惱,反顯主、空,乃喻滅諦耳。今但取能比之喻,不取
│││││││ │││││ 所喻之法,以客、塵二皆屬動,而喻身境,及緣身境之心;以主、空二皆不動
│││││││ │││││ ,俱喻見性耳。佛問汝等當時,聞說客、塵二字,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故問
│││││││ │││││ 因何開悟,欲今詳敘客塵、主空,可以例顯身境及緣心與見性,動不動之義。
│││││││ ││││└─巳二 陳那詳答佛印
│││││││ ││││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
│││││││ ││││ 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 ││││ 此憍陳那自陳得悟。他經有云憍陳如,即阿若多之姓也。此云火器,以先世事
│││││││ ││││ 火命族故。我今長老者:因佛在鹿園說法,阿若多最初稱解,成阿羅漢,為法性
│││││││ ││││ 長老。獨得解名者:阿若多,此云解本際,名也。因悟客、塵二字之理,
│││││││ ││││ 得成聖果,此從集諦入也。
│││││││ ││││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
│││││││ ││││ 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 ││││ 此述所解,先解客字,次解塵字。佛以客、塵喻集諦煩惱,即見、思二惑;
│││││││ ││││ 見惑緣境分別,背覺合塵,麤動不定,譬如行客,投寄旅亭,久緣如宿,暫緣如
│││││││ ││││ 食,而或之云者,久暫不定也。此境分別已定,復緣他境,捨此趣彼,如客之宿
│││││││ ││││ 、食既畢;俶者整也,遑者暇也;即整頓行裝,轉向前途而去,不暇安心居住也。
│││││││ ││││ 若實在主人,喻小乘偏真法性;自無所往,喻法性常住不動。
│││││││ ││││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 ││││ 如是指上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等。如是思惟,以見惑分別不住名客,
│││││││ ││││ 以法性常住名主,是我當時開悟,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 ││││ 又如新霽,清暘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
│││││││ ││││ 此解塵字。以思惑任運,搖動如塵。塵須有日光,照之可見,故曰,又如新霽,
│││││││ ││││ 清暘升天。久雨初晴曰新霽,清暘者,早晨之日也。日從雲中而出,喻已斷見惑,
│││││││ ││││ 得見道之智日,升於性天,其智微劣,於法性理,亦惟少分相應,故以光入隙中
│││││││ ││││ 喻之。隙者,門壁縫障,若無日光,不了塵相,譬喻若無見道之智,不見思惑,
│││││││ ││││ 若斷見惑,有了智光,能覺思惑,於偏空法性理中,微細起滅如塵,而法性不動
│││││││ ││││ 如空,故喻如日光,發明空中塵相。
│││││││ ││││ 塵之體質是搖動,虛空乃寂然不動,相形而顯也。
│││││││ ││││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 ││││ 如是思惟,乃以見道之智,觀察思惟:澄然寂靜,名之為空;飛揚搖動,名之
│││││││ ││││ 為塵。是我當時開悟,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 ││││ 趙州,一日掃地次,有僧問云:「和尚是大善知識,為甚麼掃地?」州曰:「
│││││││ ││││ 塵從外來。」僧曰:「既是清淨伽藍,為甚麼有塵?」州曰:「又一點也。」
│││││││ ││││ 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辨客、塵義,析入秋毫。
│││││││ ││││ 佛言:如是!
│││││││ ││││ 此佛印可其說。佛意祗要陳那說出客塵,主空,誰動誰靜,令阿難聞已生信,
│││││││ ││││ 識得眼中見性不動,身境與能緣識心,搖動而已。陳那分析,正合佛意,故印可
│││││││ ││││ 之曰:「如是」。 更有二義當知:
│││││││ ││││一、此客塵之喻,有通、有別。別者,如陳那所析,以見惑分別不住,取喻如客,
│││││││ ││││ 去之猶易,以思惑任運搖動,取喻如塵,拂之實難;通者,實則煩惱、所知二障
│││││││ ││││ ,分別、俱生二惑,隨境生滅,非真常性,皆為客義;以此二障二惑,而能染污
│││││││ ││││ 妙明,擾亂性空,皆為塵義。
│││││││ ││││二、本科顯見不動,以客、塵皆喻動義,主、空皆顯不動義。佛問客、塵,即密答
│││││││ ││││ 阿難,寂常心性之求。以客乃不住,喻身境識心;而主人自無所去,喻心性常住
│││││││ ││││ 之義。以塵乃搖動,亦喻身境識心;而虛空寂然不動,喻心性澄寂之義。
│││││││ │││├─辰三 正顯不動 分二
│││││││ ││││┌─巳一 對外境顯不動
│││││││ │││││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
│││││││ │││││ 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 │││││ 此佛以手為阿難之外境,以顯見性之不動。因上文陳那分析客塵,主空,
│││││││ │││││ 則動靜分明,要阿難即生滅之客、塵,薦取不動主、空之見性耳。故於眾中,
│││││││ │││││ 屈曲五輪指(又成拳相),屈已復開,開已又屈,以表外境不住,引起阿難
│││││││ │││││ 見性現前,令注意也。故問阿難:「汝今何見?」在佛之意,還是要阿難,
│││││││ │││││ 向能見處親見天然不動之本體,而阿難乃據事直答:「我見如來,百寶輪掌,
│││││││ │││││ 眾中開合。」佛手掌中有千輻輪相,故稱輪掌。
│││││││ │││││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
│││││││ │││││ 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
│││││││ │││││ 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 │││││ 佛告阿難者,因其不悟,故呼而告之曰。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
│││││││ │││││ 為是我手,有開合耶?為是汝見,有開合耶?」此佛更向親切處提醒,要阿難
│││││││ │││││ 於外境與見性,主、客之義,定要分清。阿難言:世尊寶掌,在大眾中,有開
│││││││ │││││ 有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此因如來提醒之後,始覺
│││││││ │││││ 佛手,開合如客,見性不動如主。
│││││││ │││││ 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 │││││ 此佛見阿難所答,依稀似是,但未便儱侗放過,還須切實勘驗始得。故即問
│││││││ │││││ 云:誰動?誰靜?要知動靜,較前開合,更深一層。以開、合易辨,動靜難明,
│││││││ │││││ 故問令答,且看當機,腳跟是否點地。阿難見佛手開合之時,佛手在阿難見性
│││││││ │││││ 之中,不住如客,而阿難見性,無有開合如主,此動靜分明,阿難已經領悟,
│││││││ │││││ 故承問誰動誰靜,應聲答云:佛手開合不住,動也,而我見性,本來不動。
│││││││ │││││ 但用況顯之詞,初學稍覺難解。尚無有靜者:非言見性不靜也,蓋靜必因動而
│││││││ │││││ 顯,先曾動過,後乃不動,方可說靜;見性從本以來,不曾動過,未動不須說
│││││││ │││││ 靜,故曰尚無有靜相可得,誰為無住,猶言何處有動耶?無住二字即動也,
│││││││ │││││ 正顯即性,非惟離動,而且動、靜雙離,誠天然自性之本定,非由制伏攝念而
│││││││ │││││ 成。凡欲求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決當以此見性,為因地心。佛但先顯,
│││││││ │││││ 不與明言,且待請修時,再與指出,必以根性為因心也。
│││││││ │││││ 佛言:如是。
│││││││ │││││ 阿難此時見解,陡然與前不同,已親領見性不動之義,所分外境為動,見性不
│││││││ │││││ 動,其理不謬,故佛印可之曰:﹁如是﹂。當知此中,以一佛手,為一切外境
│││││││ │││││ 之例,既佛手開、合,與見性無干,則凡一切萬事萬境,任其起滅紛飛,皆與
│││││││ │││││ 見性無干矣。若人於動中,覩此不動之性,常恆不昧,自不至為境所奪矣!
│││││││ │││││ 此文雙兼直、曲二指,如果如來但屈指開、合,不形審問,阿難即禮拜默領
│││││││ │││││ ,不分動、靜,何異教外別傳之旨?因有問有答,故曰雙兼直、曲二指。
│││││││ │││││ 而宗門豎指、伸拳,發明於人者,多本如來舒拳屈指之意,令人自見自悟也。
│││││││ │││││ 昔俱胝和尚,初住庵時,有一尼名實際,到庵直入,更不下笠。持錫遶禪床
│││││││ │││││ 三匝云:「道得即下笠。」如是三問,俱胝無對,尼便去。俱胝曰:「天勢稍
│││││││ │││││ 晚,且留一宿。」尼云:「道得即宿。」胝又無對,尼便行。胝歎曰:「我雖
│││││││ │││││ 具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遂發憤要明此事,擬棄庵往諸方參學。其夜山
│││││││ │││││ 神告曰:「不須離此,明日有肉身菩薩至,為和尚說法。」次日天龍禪師到庵
│││││││ │││││ ,胝乃迎禮,具陳前事,龍要胝作尼問。胝曰:「道得即下笠!」天龍豎一指
│││││││ │││││ ,俱胝忽然大悟。後來道風大振,凡有所問,只豎一指,至臨終謂眾曰:「吾
│││││││ │││││ 得天龍一指禪,直至於今用不盡。要會麼? 」豎起指頭便脫去,倘向指頭上會
│││││││ │││││ ,則千錯萬錯!若能了知豎指屬動,見性不動,則可親見主人翁矣!
│││││││ ││││└─巳二 對內身顯不動
│││││││ ││││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迴首右盼;
│││││││ ││││ 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
│││││││ ││││ 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 ││││ 上科對外境,而分動靜尚疎;此科就內身,而分動靜則親。以內身親為自體,
│││││││ ││││ 其與見性,動靜難分。佛要令阿難,更於自身中,親見不動之體,故從輪掌中,
│││││││ ││││ 飛一寶光,在阿難右,令其迴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令其迴首左盼。故
│││││││ ││││ 問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要阿難說出,觀光動頭,方可辨於見性之動靜耳。
│││││││ ││││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
│││││││ ││││ 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 ││││ 上科阿難於外境見性,所分動靜,已蒙印可;此科佛欲就內身勘驗頭、見,誰
│││││││ ││││ 動誰靜,看阿難能否於搖動身中,親見不動真體。正脈云:世人認見是眼,故頭
│││││││ ││││ 搖眼轉,宛似見性亦動,今阿難因佛上文說破,見不屬眼,已覺此見,離眼獨立
│││││││ ││││ ,湛然滿前,自試頭之搖,何干於見?是以直答: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
│││││││ ││││ 止(靜也),誰為搖動。即所謂而我見性,尚且無有靜相可得,如何更有搖動?
│││││││ ││││ 頭之與見,同在阿難當人分上,今於自身上,能分動靜,自然較勝從前認眼為
│││││││ ││││ 見多矣!阿難此時,能於搖動身境之中,分出不動之見性,由聞上科,彼無眼者
│││││││ ││││ ,非見全無,又既能矚暗,見何虧損?已領見性脫根脫塵,離緣獨立。又聞陳那
│││││││ ││││ 解說,客塵,主空之義,復明常住不動之義,故一經如來勘驗,能於動搖身境之
│││││││ ││││ 中,說出不動之見性。細究阿難,此時解悟,雖經如來印可,實屬從外入者,不
│││││││ ││││ 是從內發出,佛但以所答不謬而許之。何以見得阿難不是從內發出?觀下科意請
│││││││ ││││ 如來顯出身心二者之中,發明何為虛妄生滅無常性,何為真實不生滅常住性便知。
│││││││ ││││ 宗家多向根身,接引學人。昔無業禪師,初見馬祖,問曰:「
│││││││ ││││ 三乘文學,粗窮其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
│││││││ ││││ 祖曰:「祗未了的心即是,更無別物。」
│││││││ ││││ 業曰:「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
│││││││ ││││ 祖曰:「大德正鬧在,且去別時來。」
│││││││ ││││ 業纔出,祖召云:「大德!」業回首,祖曰:「是甚麼?」業便領悟,乃禮拜。
│││││││ ││││ 祖曰:「這鈍漢,禮拜作麼?」
│││││││ ││││ 又五洩靈默禪師,遠謁石頭,便問:「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
│││││││ ││││ 石頭據坐不答,洩便行。頭隨後召云:「闍黎!」洩回首,頭曰:「
│││││││ ││││ 從生至死,祗是這箇,回頭轉腦作麼?」洩於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棲止焉
│││││││ ││││ 。且道無業、五洩二人,回頭轉腦,便爾悟去,較阿難相去幾何?
│││││││ ││││ 佛言:如是。
│││││││ ││││ 眼中見性,湛然圓滿,超然獨立,不特與外境無干,而與內身亦不相干。又非
│││││││ ││││ 但無有動相,併靜相亦不可得,誠所謂這箇見性,內脫根身,外遺世界,身、境
│││││││ ││││ 兩不相干,動、靜二皆不屬。若能親見根中,不動搖之定體,即是奢摩他,微密
│││││││ ││││ 觀照,最初方便也。故佛復印可曰:「如是」。三正顯不動竟。
│││││││ │││└─辰四 普責迷認 分三
│││││││ │││┌─巳一 取昔所悟客塵
│││││││ ││││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 ││││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 ││││ 如來普告,意在令眾咸知,客塵、主空之義。若復眾生一句,上下當補足其意
│││││││ ││││ ,於後四句,方易領會。乃曰:汝等已明客、塵之義者,則不必說;若復有眾生
│││││││ ││││ ,未解客、塵之義者,即當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不獨頭
│││││││ ││││ 之搖動是塵,凡一切動相,皆屬塵義。又不獨佛手開、合不住是客,凡一切不住
│││││││ ││││ ,皆屬客義。
│││││││ │││├─巳二 令觀現前主空
│││││││ ││││ 汝觀阿難,頭自搖動,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 ││││ 此令眾轉觀,恐其未解,常住不動,主空之義者,故令就阿難身境驗之。乃曰
│││││││ ││││ :汝等倘未解主空之義,但觀察阿難,頭自搖動塵也;見無所動,空也;又汝觀
│││││││ ││││ 我,手自開合,客也;阿難見無舒卷,主也。而客塵、主空之義,豈不歷歷分明
│││││││ ││││ ;若悟主、空,自不被客、塵煩惱所誤矣!
│││││││ │││└─巳三 怪責自取流轉
│││││││ │││ 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
│││││││ │││ 云何是責、怪之詞。承上客塵,主空之義,明如指掌;應當捨客塵、動搖之身境
│││││││ │││ ,而取主、空不動之見性。云何汝等,仍以動者為實身,以動者為實境,猶故不捨
│││││││ │││ 客塵之身境,而取主空之見性,反乃從始洎終,於身妄執為實我,於境妄執為我所
│││││││ │││ ,此屬我執;又執身境,心外實有,不了萬法唯心,此屬法執。念念隨我、法二執
│││││││ │││ 以生滅,豈不自誤哉?念念即意識妄心;始、終二字,遠則無始為始,今世為終;
│││││││ │││ 近則生為始,而死為終,二皆可通。
│││││││ │││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 │││ 承上既已認妄,則必遺真。故曰遺失真性。
│││││││ │││ 顛倒者:認妄遺真,而真妄顛倒,此屬惑;
│││││││ │││ 行事者:依顛倒之惑,而於妄身、妄境,妄生取捨,此屬業。
│││││││ │││ 既經依惑起業,而於本具寂常之性,妙明之心,竟失其真,反認內四大妄身為我,
│││││││ │││ 外四大妄境為我所,是所謂認物為己,隨身口意,造種種業。
│││││││ │││ 輪迴是中:即捨身受身,於妄身妄境之中,妄生纏縛,不得解脫,受生死苦。
│││││││ │││ 此依惑造業,依業受報,自作自受,實非天造地設,亦非人與,故曰:「自取流轉。
│││││││ │││ 」流是遷流,轉是輪轉,生死死生,循環不失,亦寓深警之意。此科以見性離身、
│││││││ │││ 離境,凝然本不動搖,四義中是寂常義。
│││││││ ││├─卯三 顯見不滅 分四 【《首楞嚴經》 卷二】
│││││││ │││┌─辰一 會眾作意啟請
│││││││ ││││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
│││││││ ││││ 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
│││││││ ││││ 此文禮佛之前,乃經家所敘,願聞之後,為會眾意請。聞佛示誨,身心泰然者
│││││││ ││││ :前聞能推非心之斥,矍然驚怖!復聞離塵無體之驗,默然自失,身心皆不自在
│││││││ ││││ 。今者聞佛指示,盲人矚暗,見性是心,訓誨客塵、主空,見性不動,了知見不
│││││││ ││││ 屬眼,性元不動,非同妄識之無體,故得身心泰然(安舒自得貌)。
│││││││ ││││ 念無始來者:撫今追昔,追念最初一念,無始無明,妄動以來,轉如來藏,而
│││││││ ││││ 為識藏,雖具識精元明,緣所遺者(自緣不及非失似失),遺此本明,雖終日行
│││││││ ││││ ,而不自覺,故曰失卻本有真心。既已迷真,勢必認妄,認內搖外奔,昏擾擾相
│││││││ ││││ ,以為心性,故曰妄認緣塵,分別影事。能緣塵境,而起隨念計度,二種分別,
│││││││ ││││ 隨塵起滅,如塵之影,故曰緣塵分別影事,即第六意識。
│││││││ ││││ 今日開悟:即悟向之能推之心,離塵無體為影事,今之能見之性,離根脫塵為
│││││││ ││││ 真心,真妄分明。借喻以明,悲慶之意。前者認妄,如失乳兒,身命將絕,何等
│││││││ ││││ 可悲?今獲見性。如遇慈母,慧命可續,曷勝慶幸?是以合掌禮佛,謝前請後。
│││││││ ││││ 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 ││││ 此乃意請。前既悟頭動,見性不動,已於妄身中,悟明真性;復經如來印可,
│││││││ ││││ 何以還要求佛,顯出真妄虛實?因佛責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遂疑既具不動見性
│││││││ ││││ ,何以復責遺失?故願如來,向吾人身心之中,顯出何者是虛妄,現前有生滅,
│││││││ ││││ 何者是真實,現前不生滅。二發明性:二即身、心二者。以不動見性之真心,
│││││││ ││││ 不離動搖四大之色身,則身、心二者之中:一動一不動;一真一妄;一虛一實;
│││││││ ││││ 一生滅一不生滅。求佛於身心二者之中,一一發揮證明,誰是虛妄生滅無常性,
│││││││ ││││ 誰是真實不生滅常住性,令眾決定取捨,以免遺失真性,顛倒行事也。
│││││││ │││├─辰二 啟匿王出詞別請
│││││││ ││││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昆羅胝子。
│││││││ ││││ 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
│││││││ ││││ 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 ││││ 此王自陳斷見邪疑,求示真常正理。故起立白佛,敘昔未承佛教,不諳佛理,
│││││││ ││││ 見迦旃延,此云剪髮,姓也;名迦羅鳩馱,此云牛領,即外道六師之第五也。
│││││││ ││││ 邪計一切眾生,是自在天所作。毘羅胝,此云不作,母名也。自名刪奢夜,此云
│││││││ ││││ 圓勝,亦云正勝。今從母立稱,曰毗羅胝子,即六師之第三也。邪計苦樂等報,
│││││││ ││││ 現在無因,未來無果,此二皆以斷見為主。故咸言:「此身死後斷滅,無有後世
│││││││ ││││ ,名為涅槃。」梵語涅槃,雖有多譯,乃以不生不滅為要義。今言死後斷滅,
│││││││ ││││ 身死性滅,名為涅槃,真邪說也!匿王先受此惑,今聞主空寂常,見性不動之義
│││││││ ││││ ,觸起心疑。故云:「我雖值遇於佛,現今猶有狐疑。」狐性多疑,人有疑者似
│││││││ ││││ 之,故稱狐疑。此方名教,亦言人死靈隨氣散,無復存者。又云:魂升於天,
│││││││ ││││ 魄歸於地,皆類斷見,誤人非淺,請研斯文。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
│││││││ ││││ 此正別請。證知者:求佛舉事發揮,現證令知也。佛遂就匿王生滅身中,顯出不
│││││││ ││││ 皺不變之見性(即真心),證知此心,不生滅地。是向匿王自身發揮,令自驗證
│││││││ ││││ 而知,不至再生狐疑。又應會眾意請,現前身中,何者是虛妄生滅無常性,何者
│││││││ ││││ 是真實不生滅常住性,正是如來一點水墨,兩處成龍也。
│││││││ ││││ 今此大眾,諸有漏者:眾中獨指有漏者,以破除斷見麤惑,似惟指界內凡夫,
│││││││ ││││ 二乘有學,若辨見性真常,則三乘聖眾未明見性,真常之心亦咸皆願聞也。
│││││││ │││├─辰三 如來徵顯不滅 分二
│││││││ ││││┌─巳一 顯身有遷變 分二
│││││││ │││││┌─午一 略彰變滅
│││││││ ││││││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
│││││││ ││││││ 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 ││││││ 此佛欲示,虛妄生滅無常身中,有個真實不生滅,常住心性,以應阿難、
│││││││ ││││││ 匿王之求,先審其生滅,乃告大王:汝言彼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
│││││││ ││││││ 死後斷滅。我且不問汝死後,但問汝生前;如孔子有言:未知生焉知死。故
│││││││ ││││││ 問汝此現在肉身,為是同於金剛(世間最堅固之物)常住世間,不朽壞耶?
│││││││ ││││││ 為復還是變壞耶?此處佛立二問,要匿王自己審答者,有二意:
│││││││ ││││││ 一、就王老相,易示遷變;二、顯身無常,王者不免。
│││││││ ││││││ 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者:匿王答佛,稱呼世尊,佛問匿王,稱呼大王
│││││││ ││││││ ,彼此互相恭敬。我今此身,雖然存在,總屬無常。終者,究竟義,從作歸
│││││││ ││││││ 字解,究竟要歸遷變壞滅。王因受斷滅之教,懼其速滅,時時覺察,故此處
│││││││ ││││││ 以及下文,所答生滅之相,悉皆不謬。
│││││││ ││││││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
│││││││ ││││││ 世人身之現在,但知年往,不覺形遷。匿王迥超常情,未必無因,故問汝
│││││││ ││││││ 未曾滅,云何預知必滅耶?
│││││││ ││││││ 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去聲)現前,念念遷謝,
│││││││ ││││││ 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 ││││││ 此略舉變相,決知必滅。謂我此無常變壞之身,此二句先以標定:此身因
│││││││ ││││││ 屬無常,故不得常住世間,雖然未滅,決知當滅。我觀下,即無常觀。匿王
│││││││ ││││││ 雖受邪教,此篇所答,全是佛法。觀字當是去聲,乃智觀,非眼觀也。下數
│││││││ ││││││ 句,即是五陰中行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 ││││││ 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即諦觀無常身中。念念遷謝者;後念生
│││││││ ││││││ ,前念則遷流代謝(是滅義),再後念生,後念又復遷謝,念念如是。新新
│││││││ ││││││ 不住者:前念舊,後念新,再後念起,後念復舊;再後念乃新,新而又新,
│││││││ ││││││ 不得停住;此即剎那生滅,行陰之相。喻如香火成灰,灰落火新,少頃火復
│││││││ ││││││ 成灰,灰落而火又新,漸漸銷磨殞滅,新新不住,殞亡不息(止也),此一
│││││││ ││││││ 枝香,一定要滅盡。前五句是法,中三句是喻,後二句以法合喻,決定知此
│││││││ ││││││ 無常變壞之身,當歸滅盡而後已。此匿王所答,具有三支比量,三支者,
│││││││ ││││││ 宗、因、喻也。應立量云:身是有法,無常為宗;因云:念念遷謝,新新不
│││││││ ││││││ 住故;同喻如香火,異喻如金剛。
│││││││ ││││││ 佛言:如是!
│││││││ ││││││ 因匿王說無常觀,事理不謬,故佛印可其說,言:「如是」。三支比量,
│││││││ ││││││ 全無犯過,如是者,言其極成也。匿王觀察無常,竟觀到剎那生滅,這種境
│││││││ ││││││ 界,凡夫不知,足證匿王為四地菩薩,助揚佛化而來,故未承諸佛誨敕,而
│││││││ ││││││ 能說此行陰微細之相。孔子昔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不知
│││││││ ││││││ 者以為說水,其知者,即知孔子說行陰,念念遷流不住也。
│││││││ │││││└─午二 詳敘變滅 分三
│││││││ │││││ ┌─未一 較量老少
│││││││ │││││ │ 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
│││││││ │││││ │ 此辨老少形容。佛曰:大王!汝今生齡(年也)已從衰老,七十曰衰,
│││││││ │││││ │ 王年六十有二,故曰已從(隨也)衰老;其容顏形貌,比較童子(十五曰
│││││││ │││││ │ 童,未巾冠也)。之時,為何如?還是同耶?異耶?
│││││││ │││││ │ 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
│││││││ │││││ │ 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
│││││││ │││││ │ 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 │││││ │ 佛問老少,王加長成,從少敘起。我昔孩孺,膚腠潤澤者:始生曰孩兒
│││││││ │││││ │ ,始行曰孺子;膚是身之皮膚,腠是身之文理,幼時滋潤光澤也。年至長
│││││││ │││││ │ 成:二三十歲,長大成人,精神健康,血氣充滿(即氣充血滿);而今頹
│││││││ │││││ │ 齡:即現時六十二歲,乃屬頹敗之年齡,迫(近也)於衰耄(不必定局歲
│││││││ │││││ │ 數,但以迫近,衰朽老耄也),下二句,即釋衰耄之相。形容顏色,枯稿
│││││││ │││││ │ 憔悴,衰也;精采神氣,昏暗晦昧,耄也。髮白面皺,逮(至也)將不久
│││││││ │││││ │ :謂至此頹齡晚景,如日落西山,逮將不久於世,怎比壯年血氣充盛(即
│││││││ │││││ │ 滿也,亦旺也)。之時?壯尚不可比,何況童耶?
│││││││ │││││ │ 老年者,安可恬不知懼耶?
│││││││ │││││ ├─未二 詳敘變狀
│││││││ │││││ │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
│││││││ │││││ │ 此如來引說,問言大王,汝之形貌容顏,應當不是一旦頓朽,汝亦自覺否?
│││││││ │││││ │ 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
│││││││ │││││ │ 此下王答漸至。變化密移者:乃行陰遷變化理,密密推移,屬幽隱妄想
│││││││ │││││ │ ;凡夫心麤,當然莫辨,故曰:「我誠(真實也)不覺」。莊生喻如夜壑
│││││││ │││││ │ 負舟,彼謂造化密移,豈知行陰所遷。寒暑遷流,漸至於此者:寒來暑往
│││││││ │││││ │ ,一年一度,遷變流轉,漸漸至此,誠非頓朽。
│││││││ │││││ │ 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
│││││││ │││││ │ 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
│││││││ │││││ │ 何以故?徵釋漸至於此,非是頓朽。老少比較,人固易知,那知二十之
│││││││ │││││ │ 年,已老十歲,三十又衰二十,於今六十二歲,反觀五十之時,宛然強壯
│││││││ │││││ │ ,此麤推也。
│││││││ │││││ │ 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
│││││││ │││││ │ 微細思惟,其變寧惟一紀、二紀,實惟年變;豈惟年變?亦兼月化;
│││││││ │││││ │ 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
│││││││ │││││ │ 初四句牒前文。謂我見變化,密密遷移,雖然如此殂落,其間遷流變易
│││││││ │││││ │ ,且限十年(指前二十衰於十歲,三十又衰於二十也)。殂落者:尚書云
│││││││ │││││ │ :魂升於天,魄歸於地,是謂殂落,乃死之別名,此同斷滅之見。今者乃
│││││││ │││││ │ 取變遷之義,殂者往也,謂壯色日銷,同逝波之東去;落者下也,謂精神
│││││││ │││││ │ 日損,如夕陽之西下。若復下細推。令我微細思惟,其遷變豈獨一紀、二
│││││││ │││││ │ 紀;一紀十二年也,實在年年有變;豈唯年變?亦兼月月有化,此一月不
│││││││ │││││ │ 及上一月;何直(即何止也)月化?兼又日日有遷,命光與時光共謝。若
│││││││ │││││ │ 再沈其思慮,諦實觀察,剎那剎那(時之最短也),念念之間,不得停留
│││││││ │││││ │ 暫住。《仁王經》云:「一念中,具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
│││││││ │││││ │ 剎那生滅,非智莫覺。古有偈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
│││││││ │││││ │ 上,為害實不安。」此豈凡夫所能知耶?
│││││││ │││││ └─未三 總結必滅
│││││││ │││││ 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 │││││ 因念念不得停住,故驗知我身,究竟要歸變滅,總屬無常。佛引敘肉身遷謝
│││││││ │││││ 之相,正欲王與會眾,同明虛妄生滅,無常性也。
│││││││ ││││└─巳二 指見無生滅 分三
│││││││ ││││ ┌─午一 徵定許說
│││││││ ││││ │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
│││││││ ││││ │ 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 ││││ │ 此徵定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而許說也。佛見匿王,詳敘行陰,頗覺入
│││││││ ││││ │ 細,可示以不生滅性。故問之曰:大王!汝見變化,遷移改易,念念之間,
│││││││ ││││ │ 不得停住,悟知汝身,必歸滅盡;亦於念念剎那,生滅之時,汝知身中,還
│││││││ ││││ │ 有不滅性耶?此正欲發揮證知,真實不生滅,常住之性。匿王合掌白佛:我
│││││││ ││││ │ 實在不知,設若早知,豈受斷滅之教。佛言汝既不知,我今指示汝,現前生
│││││││ ││││ │ 滅身中之不生滅性。王前請求,云何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佛許示不生滅
│││││││ ││││ │ 性,正請許相應也。
│││││││ ││││ ├─午二 所見不變
│││││││ ││││ │ 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
│││││││ ││││ │ 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
│││││││ ││││ │ 此引敘觀河。謁者參拜;耆婆天,此云長壽天。謁此天神,以求長壽也。
│││││││ ││││ │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
│││││││ ││││ │ 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 ││││ │ 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 ││││ │ 此欲彰所見之水無異,引顯能見之性不變,文顯易知。
│││││││ ││││ └─午三 能見不滅
│││││││ ││││ 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
│││││││ ││││ 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 ││││ 此科正顯能見之性不變。先以皺變對顯,其面必定皺於童年者,因此不是本來
│││││││ ││││ 面目,故有皺變。故問今時觀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老少否?童即少,耄即
│││││││ ││││ 老,不必定指九十歲曰耄。王答不也,世尊!即無老少之變異。
│││││││ ││││ 此中有一疑問,必須解釋。問:「世有年老,精神健康,聰明不衰者,可說不
│││││││ ││││ 變,多有老眼昏暗,如何可說不變?」答曰:「自是眼暗,非關見性之事。若凡
│││││││ ││││ 不信,我有一比例:世有老人,眼根昏暗,帶著眼鏡一看完全明白,如說見性有
│││││││ ││││ 變,眼鏡亦復無用,今一帶眼鏡則明,足驗見性不變,自是眼昏,不是見性亦昏
│││││││ ││││ 。如盲人眼根雖壞,見性無虧,眼鏡但為助緣而已,實是性明,不是鏡明。
│││││││ ││││ 若定執鏡明,未帶眼上,何以不明?」
│││││││ ││││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
│││││││ ││││ 此因皺以分變與不變。而此見精性未曾皺。見精即第八識識精,性即元明之性
│││││││ ││││ ;因在眼故曰見精,此見精之性,即本來面目,故無皺變。
│││││││ ││││ 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
│││││││ ││││ 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 ││││ 此因變以分滅與不滅。匿王既因身之衰變,而預知身之必滅;何不因見之不變
│││││││ ││││ ,而預知此見,死後必不滅乎?彼不變者,元無生滅:指見性,本來不生不滅。
│││││││ ││││ 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者:以見性既不與身同變,云何於汝身中,而同受生死耶?
│││││││ ││││ 當知此身雖壞,真性常存。
│││││││ ││││ 而猶引彼末伽黎等四句,乃責留斷見。未伽黎此云不見道,字也,拘賒黎(是
│││││││ ││││ 其母名)子,其人謂眾生罪垢,無因無緣,即外道六師之第二,皆以斷滅為宗,
│││││││ ││││ 故云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 ││││ 能見不滅之文,既破匿王斷滅之疑,巧答會眾意請諸義。此中面皺,見性不皺
│││││││ ││││ (身心之真妄判然矣),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身心之虛實攸分矣),變者受滅
│││││││ ││││ ,彼不變者,元無生滅(身心生滅與不生滅發明矣)。此即向生滅身中,指出不
│││││││ ││││ 生滅性。分明證驗,前匿王在身上觀察,故恐斷滅;今世尊在見上發揮,故無生
│││││││ ││││ 滅。所謂:「不離花下路,引入洞中天。」足見世尊說法之妙也!
│││││││ │││└─辰四 王等極為慶喜
│││││││ │││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 │││ 一切凡夫外道,多執斷見,匿王本為除凡夫斷見之惑,故示同凡情而問。今聞死
│││││││ │││ 後不滅,已破斷見,故以生信發解,知即是解,此信知,與前狐疑相照應,信知此
│││││││ │││ 身,死後不至斷滅。捨生趣生者:謂捨此生之現陰身,而受中陰身,再趣他生,而
│││││││ │││ 得後陰身,此即第八識「去後來先作主公」依業受報也。王與他一類懷斷見之機,
│││││││ │││ 斷疑生信,聞法歡喜矣!
│││││││ │││ 匿王本不求取真心,雖聞不變不滅,不以為喜;又匿王本不求出生死,雖聞受汝
│││││││ │││ 生死,不以為驚;惟聞不至全滅,顯有後世,頓銷斷見之疑,故信解生喜,非餘眾
│││││││ │││ 無有信解歡喜也!權小聞說,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遂信生
│││││││ │││ 滅身中,元有不生滅性,解悟離識心外,別有此常住真心。自此修大定,成菩提,
│││││││ │││ 端有望矣,故亦踴躍歡喜,得未曾有也!此科以見性不滅論,盡未來際,究竟常住
│││││││ │││ 不滅,是四義中常義。
│││││││ ││├─卯四 顯見不失 分三
│││││││ │││┌─辰一 阿難因悟反疑前語
│││││││ ││││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
│││││││ ││││ 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 ││││ 此科顯見不失,與上科顯見不滅,俱屬常義。上科顯盡未來際,究竟常住不滅
│││││││ ││││ ;此科顯從無始來,雖然顛倒不失。阿難前問答客塵之義,以身境有動,如客如
│││││││ ││││ 塵,見性不動,如主如空,佛已印可,復普告大眾,當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搖
│││││││ ││││ 動者名之為塵,後乃斥責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適聞上科佛云:彼不變者,元無
│││││││ ││││ 生滅,與不動之見性,絲毫不異,遂起疑問,謂若此見聞,必不生滅,即上文彼
│││││││ ││││ 不變者,元無生滅;此起疑之端也。
│││││││ ││││ 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此正所疑。阿難因後疑前,以為
│││││││ ││││ 性有生滅,可說遺失,既是見性不滅不動,以何因緣,佛責遺失?但我等二障所
│││││││ ││││ 纏,如染塵垢,願佛興大慈悲雲,而降甘露雨,洗滌我之塵垢。故佛下文答意,
│││││││ ││││ 以因顛倒而說遺失,非因斷滅而說遺失也,可見非真遺失。本科全示,非失說失
│││││││ ││││ ,失本不失之相。
│││││││ │││├─辰二 如來發明因倒說失 分二
│││││││ ││││┌─巳一 即臂倒無失為喻 分三
│││││││ │││││┌─午一 定臂之倒相
│││││││ ││││││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此云
│││││││ ││││││ 印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 ││││││ 此即臂之正倒以喻不失,以顯心之正倒,亦復不失。諸佛眾生,真性平等
│││││││ ││││││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減尚不減,豈有失耶?祗因顛倒,則非失說失耳。
│││││││ ││││││ 佛以心之正倒不失難知,故借臂之正倒易見,令其觸類旁通,遂即垂金色臂
│││││││ ││││││ ,以千輻輪手,下指於地,示阿難言;汝見我手,為正為倒?當機因常遭如
│││││││ ││││││ 來當頭棒喝,不敢以己意自答,乃引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
│││││││ ││││││ 誰倒?猶言不知何者謂之正,何者謂之倒。
│││││││ │││││├─午二 定臂之正相
│││││││ ││││││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
│││││││ ││││││ 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棉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
│││││││ ││││││ 佛緊就其語而追之曰:若世間人,既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又將以何為正?
│││││││ ││││││ 阿難至此,不得不言,如來豎臂,以兜羅緜手,上指虛空,則名為正。
│││││││ │││││└─午三 明顛倒非失
│││││││ │││││ 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 │││││ 良以手臂,本無正倒之相,但阿難隨順世間,謂如來豎臂,則名為正。佛即
│││││││ │││││ 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此句即告以顛倒之名,下句乃指其顛倒之義;但
│││││││ │││││ 是將下垂之首,換作上豎之尾,首尾相換而已。縱說上豎為正,臂亦無增;下
│││││││ │││││ 垂為倒,臂亦不失。諸世間人,不了手臂本無一定正倒,一迷也;定要執著下
│││││││ │││││ 垂為倒,上豎為正,即是加一倍迷執之瞻視,即下結文,所謂迷中倍人。瞻視
│││││││ │││││ 二字,與上汝今見我,母陀羅手,見字相照應。瞻為仰瞻,則看上豎之首;視
│││││││ │││││ 為俯視,則看下垂之尾。但加一倍看法,無論說正說倒,皆不離此臂,雖說倒
│││││││ │││││ 時,臂本不失。
│││││││ ││││└─巳二 以心倒無失合喻 分三
│││││││ ││││ ┌─午一 標名合定
│││││││ ││││ │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徧知;
│││││││ ││││ │ 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 ││││ │ 此以法合喻,舉生身佛身之法,合上手臂倒正之喻。承上言,手臂下垂為
│││││││ ││││ │ 倒,手臂上豎為正。無論倒正,皆不離此臂,由是即喻觀法,則知汝阿難之
│││││││ ││││ │ 身,與諸(助語詞)如來清淨法身(此是離垢清淨),比類發明者:即生身
│││││││ ││││ │ 佛身,比例形顯,自可發明,如來之身,名正徧知身;了知心包萬法,為正
│││││││ ││││ │ 知,萬法唯心為徧知;如手上豎為正。汝等之身,執心在身內,執法居心外
│││││││ ││││ │ ,號性顛倒身;如手下垂為倒。此文不必在手臂上豎下垂,爭正爭倒。阿難
│││││││ ││││ │ 說世人以此下垂為倒,上豎為正,佛即順彼之說,但取臂之雖倒不失,喻明
│││││││ ││││ │ 心之雖迷不失也。
│││││││ ││││ │ 當知真心,本無迷悟,但為生佛迷悟所依,悟時名正徧知,雖悟亦無所得
│││││││ ││││ │ ;迷時號性顛倒,雖迷亦本不失,不過多一分迷執而已。如手臂本無正倒,
│││││││ ││││ │ 而為正倒所依,上豎說正,臂無所增;下垂說倒,臂亦無失,亦不過多一倍
│││││││ ││││ │ 瞻視而已。已。
│││││││ ││││ ├─午二 身無正倒
│││││││ ││││ │ 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於時阿難,
│││││││ ││││ │ 與諸大眾,瞪矒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 ││││ │ 此佛明知身無正倒之相,故問阿難,令其觀察。以手之顛倒,人所易知;
│││││││ ││││ │ 心之顛倒,人皆莫解,若能觀察,恍然自悟,則不至遺失真性耳。故曰:隨
│││││││ ││││ │ 汝諦審觀察,汝此色身,與佛法身比較,汝身稱顛倒者,既有名字,定有相
│││││││ ││││ │ 狀,何處號為顛倒?正要阿難循名核實,諦觀身上何處,號為顛倒之相,分
│││││││ ││││ │ 明指。於時阿難,與諸大眾,被此一問,恰似木偶,不能開口,瞪瞢瞻佛。
│││││││ ││││ │ 瞪、雙目直視,瞢、昏悶不了,瞻仰於佛,目睛不瞬(動也),不知身心,
│││││││ ││││ │ 顛倒所在,望佛待教也。不知者,因有甚深義趣,所以不知:
│││││││ ││││ │一、顛倒名雖在身,義乃從心:由心起顛倒,故於身上,不知顛倒相之所在;
│││││││ ││││ │二、其相更不在心,義乃在執:由迷眾起執,號為顛倒,而心實不依之真成顛
│││││││ ││││ │ 倒,故於心上,亦不知顛倒相之所在。
│││││││ ││││ │三、非可相見,祗可義求:因迷執而說顛倒,迷執亦非有相之物,豈能指其相
│││││││ ││││ │ 之所在耶?故曰: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 ││││ └─午三 正倒從心 分三
│││││││ ││││ ┌─未一 標如來慈悲告眾
│││││││ ││││ │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徧告同會:
│││││││ ││││ │ 佛興慈悲:興者發也;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不待請問,運無緣慈,
│││││││ ││││ │ 與以正徧知樂,運同體悲,拔其性顛倒苦。哀愍者:因見阿難大眾,
│││││││ ││││ │ 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以目直視如來,昏瞢不了,實堪哀愍!海潮音,
│││││││ ││││ │ 應不失時。阿難大眾,殷殷待教,故不失其時,而徧告同會也。
│││││││ ││││ ├─未二 引昔教以明正相
│││││││ ││││ │ 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 ││││ │ 佛引常說之教,以明正徧知義。此大乘了義,是佛常說,亦各隨機解。
│││││││ ││││ │ 如一切唯心造,凡小解為業造,權教解為識造,圓頓之機,直了真心所現
│││││││ ││││ │ ,真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今約深義,重明昔教。
│││││││ ││││ │ 色心諸緣,及心所使四句,明萬法唯心所現。色即十一色法,心即八識心
│││││││ ││││ │ 王。諸緣者:生心有四緣,謂親因緣、增上緣、等無間緣,亦名次第緣,
│││││││ ││││ │ 所緣緣;色法只有前二緣,不須後二緣故。及心所使者,即五十一心所法
│││││││ ││││ │ :徧行五法、別境五法、善十一法、根本煩惱六法、隨煩惱二十法、
│││││││ ││││ │ 不定四法。此五十一法,隨心王所驅使:故名心所使。五十一心所法,
│││││││ ││││ │ 八識所具多寡不同:第八識唯具五徧行心所;第七識具徧行五法,別境慧
│││││││ ││││ │ 、根本四法貪、癡、我見、慢;大隨煩惱八法,共十八心所;第六識,
│││││││ ││││ │ 力用最強,具足五十一心所;前五識具徧行,別境各五法,善法十一,
│││││││ ││││ │ 根本煩惱前三,中隨二法,大隨八法,共三十四心所。諸所緣法者:
│││││││ ││││ │ 即二十四種不相應法,因不與心王、心所、色法、無為法相應,乃色心分
│││││││ ││││ │ 位假立之法。得及命根眾同分,異生性與無想定,滅盡定及無想報,名身
│││││││ ││││ │ 句身並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併勢速,次第時方及與數,和合
│││││││ ││││ │ 性不和合性。二十四種不相應(是識所緣),及六種無為(是智所緣),
│││││││ ││││ │ 此中即百法五位,廣如唯識百法論說。以上百法,即統一切法,惟是真心
│││││││ ││││ │ 所現,真心如鏡,諸法如鏡中像而已。此文重一現字,見萬法即心也。
│││││││ ││││ │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 ││││ │ 此明萬法常在心中。汝身指阿難根身;汝心指阿難識心,其餘諸法,俱
│││││││ ││││ │ 攝在皆字之中。此如來直指阿難現前身心,以明諸法所依本體。寂照不二
│││││││ ││││ │ ,耀古騰今,曰妙明;性無妄染,純一無雜,曰真精;不變隨緣,隨緣不
│││││││ ││││ │ 變,不可思議,曰妙心;中即妙心之中,妙心為能現,諸法為所現,即阿
│││││││ ││││ │ 難之身心,亦為妙心中所現之物。此二段文中,有二種疑問,須加辨明:
│││││││ ││││ │一問:「諸所緣法,唯心所現,真如無為,亦在其中,何以真如亦為所現耶
│││││││ ││││ │ ?」答:「本經乃圓實大教,是絕待,非對待也,以彼真如無為,是對有
│││││││ ││││ │ 為而立,如下文云:『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故也。」
│││││││ ││││ │二問:「前顯見性黎耶體,是為能現,今汝身汝心,皆是妙心所現之物,則
│││││││ ││││ │ 此心外,另有真心耶?」答:「七轉識,但為所現,真心獨為能現,而
│││││││ ││││ │ 黎耶通於能所,對純真之心,則降為所現,對七轉識,則陞為能現,
│││││││ ││││ │ 與真心非一非異。故本經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若悟上文,
│││││││ ││││ │ 心包萬法,萬法唯心之旨,則為正徧知,而非性顛倒矣!」
│││││││ ││││ └─未三 責遺認以明正相 分三
│││││││ ││││ ┌─申一 怪責遺真認妄
│││││││ ││││ │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 ││││ │ 此責遺真認妄。前阿難問:「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名我等輩,
│││││││ ││││ │ 遺失真性?」其意不知以何因緣,說為遺失,此科即其因緣也。由顛倒
│││││││ ││││ │ 而說失,非失似失,雖不失而顛倒,無倒為倒,故責曰:云何汝等,
│││││││ ││││ │ 遺失云云。本妙者:本來自妙,不假修為,非謂他法妙,即謂心性,
│││││││ ││││ │ 本來自妙也。心性單舉,體用自應雙兼,今心性對舉,體用不分而分,
│││││││ ││││ │ 自其本覺而言謂之心,自其本寂而言謂之性。圓妙明心者:圓即本覺照
│││││││ ││││ │ 用,圓融朗徹,乃從妙起明,寂而常照,此用妙也;如摩尼珠之光。
│││││││ ││││ │ 寶明妙性者:寶即本性寂體,清淨堅實,乃即明而妙,照而常寂,
│││││││ ││││ │ 此體妙也;如摩尼珠之體。此心性,全體大用,原是自己本有家珍,
│││││││ ││││ │ 如何遺失?
│││││││ ││││ │ 認悟中迷:此即遺失真性所以。認字即屬顛倒執情,不當認而認也。
│││││││ ││││ │ 悟者悟萬法唯心,心包萬法;迷者迷法皆心外,心在身中。眾生應當反
│││││││ ││││ │ 迷歸悟,云何竟認悟中一點迷情,為己心性?此即是顛倒,即為遺失真
│││││││ ││││ │ 性,一迷也;若更執所認迷情,以為真心極量,此即屬認物為己,迷上
│││││││ ││││ │ 加迷,倍迷也,即是顛倒之中,更加一倍顛倒也。
│││││││ ││││ │ 心之悟迷,與臂之正倒對論,其理易明。心本無悟迷,而說悟迷,
│││││││ ││││ │ 如手本無正倒,而分正倒。其病皆在執之一字,執情若化,則為正徧知
│││││││ ││││ │ ,執情不化,則為性顛倒。手之正倒,不離一臂,人之悟迷,不出一心
│││││││ ││││ │ ,見雖迷執顛倒,而真心實不曾依之,而果成顛倒;如人迷東為西,
│││││││ ││││ │ 東實不轉為西,但一迷情妄執,東西顛倒,乃是不顛倒中,妄計顛倒,
│││││││ ││││ │ 故曰認悟中迷。亦乃不迷中起迷,如第四卷所云:「昔本無迷,似有
│││││││ ││││ │ 迷覺」也。
│││││││ ││││ ├─申二 法說認遺之相
│││││││ ││││ │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
│││││││ ││││ │ 妙明明妙之心性,本無迷、悟、世界、身、心等相,云何遺失本妙心
│││││││ ││││ │ 性,而起迷認?乃由最初一念妄動,迷性明故,而成無明,故曰晦昧(
│││││││ ││││ │ 即無明也)。由此無明,將靈明洞徹之真空,變為冥頑晦昧之虛空,
│││││││ ││││ │ 故云為空,是為業相,此則從真起妄,即經云:「迷妄有虛空」也。
│││││││ ││││ │ 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者:於此頑空,晦昧暗中,復依無明之力,轉本有
│││││││ ││││ │ 之智光,為能見之妄見,是為轉相;於空晦暗中,欲有所見,而業相本
│││││││ ││││ │ 無可見,瞪以發勞,故結暗境,而成四大之色,變起山河大地世界,
│││││││ ││││ │ 依報外色,故曰結暗為色,是為現相,即經云:「依空立世界,想澄成
│││││││ ││││ │ 國土」也。合業、轉、現三相,為三細,即阿賴耶識。以上色空等法,
│││││││ ││││ │ 迷者誤認虛空世界,心外實有。
│││││││ ││││ │ 色雜妄想,想相為身。
│││││││ ││││ │ 色,即結暗所成,四大之色;妄想,即能成之心。復由妄心,摶取少
│││││││ ││││ │ 分四大妄色,色心相雜,變起眾生,正報內色,故曰:「想相為身」。
│││││││ ││││ │ 想即妄心,相即妄色,色心和合,五蘊具備,而為五蘊之眾生,即經云
│││││││ ││││ │ :「知覺乃眾生」也。迷者誤認四大假合之身,為自身相。
│││││││ ││││ │ 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 ││││ │ 聚緣者,圓覺云:「妄有緣氣,於中積聚。」積聚能緣氣分,於妄身
│││││││ ││││ │ 中,內緣五塵落卸影子,計度分別,搖動不休(此即獨頭意識,內緣法
│││││││ ││││ │ 塵之境);外緣五塵諸境之法,明了分別,奔逸不已(此即五俱意識,
│││││││ ││││ │ 外緣五塵之境),趣向外境,奔馳縱逸 ,故曰:「趣外奔逸」。聚緣內
│││││││ ││││ │ 搖故昏,趣外奔逸故擾,即此昏迷,擾攘之相。迷者不知,原是無明,
│││││││ ││││ │ 展轉麤動之相,由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再起四麤,誤認妄識緣
│││││││ ││││ │ 塵分別,為自心相。合色雜妄想,想相為身,即《圓覺經》所云:「妄
│││││││ ││││ │ 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此即認物為己,顛倒之相。
│││││││ ││││ │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
│││││││ ││││ │ 自晦昧為空,從真起妄,悉皆認妄,已成顛倒,此處正屬顛倒之中,
│││││││ ││││ │ 更加顛倒。既一迷積聚緣氣,以為自心,決定迷惑,心在色身之內,
│││││││ ││││ │ 萬法皆在心外,與正徧知見,敵對相反,以上皆認妄之相。
│││││││ ││││ │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 ││││ │ 不知,即迷執心在身內,並不知真心廣大周徧,包含萬象。即阿難內
│││││││ ││││ │ 之色身(四大之色法,和合所成)。外洎(及也)山河,虛空大地之世
│││││││ ││││ │ 界,咸(皆也)是妙明真心中,所現之物。此乃遺真之相。若知心包萬
│││││││ ││││ │ 法,法在心中,則成正徧知矣!因不知故,認物為己,乃成性顛倒也。
│││││││ ││││ └─申三 喻說遺認之相
│││││││ ││││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
│││││││ ││││ 以下設喻。澄清百千大海,譬如包羅虛空大地之廣大真心,反遺棄之,此喻遺
│││││││ ││││ 真也;惟認一浮漚體,惟獨認海中一漚之體,譬如惟認悟中一點迷情,似在色身
│││││││ ││││ 之內,此喻認妄也。
│││││││ ││││ 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 ││││ 此喻執妄為真。喻中惟認一漚,即目為全海之潮,窮盡大瀛、小渤;法中認妄
│││││││ ││││ 識為真心,執妄識窮盡真心極量。
│││││││ │││└─辰三 深責迷倒結合前喻
│││││││ │││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 │││ 上喻中棄海認漚,一迷也;目漚為海,乃是迷中倍迷之人。合法中遺廣大之妙心
│││││││ │││ ,認緣影之妄心,一迷也;執此妄心即是真心全體,詎非加一倍之迷耶?
│││││││ │││ 如我垂手一樣,不知手臂本無正倒,一迷也;今定執上豎為正,下垂為倒,
│││││││ │││ 亦迷中倍迷之人,故曰等無差別。又不知真心本無迷悟,一迷也;反認悟中迷,
│││││││ │││ 亦迷中倍迷之人。心雖迷倒而不失,猶臂之雖倒而不失,等無差別也。
│││││││ │││ 前云遺失真性,正由顛倒,則非遺似遺,日用不知,則無失說失,懷珠乞丐,
│││││││ │││ 枉受困窮,名可憐愍!果能於此悟明,雖顛倒而不失,則不負本有;
│││││││ │││ 雖不失而顛倒,則不廢修證,庶性修無礙矣。此科以真性不失而論,從無始來,
│││││││ │││ 雖然顛倒不失,亦四義中常義。以如來盡心吐露,可謂澈法底源,惜當機未能直下
│││││││ │││ 承當,似極顯見性,妙明周圓之義。 (講義第三卷終)
│││││││ ││├─卯五 顯見無還 分四
│││││││ │││┌─辰一 阿難求決取捨
│││││││ ││││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
│││││││ ││││ 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 ││││ 上科如來,盡心吐露,極顯真心,可惜阿難未能領悟,而反起疑,故向佛求決取
│││││││ ││││ 捨。悲救深誨者:承佛悲憐愍念,救拔性顛倒苦,深加訓誨,而與正徧知樂。感傷
│││││││ ││││ 真心不失,顛倒受淪,故致垂泣矣!我雖承佛如是妙音:如是指法之詞,即指上三
│││││││ ││││ 科妙音,乃讚佛說法微妙音聲;佛音具足眾妙,乃總讚之曰:「妙音」。
│││││││ ││││ 悟妙明心:即指領悟上三科,所顯見性。阿難前求發妙明心,佛向阿難眼中指出,
│││││││ ││││ 顯見性即是妙明心,阿難領悟不動、不滅、不失之見性。元所圓滿:指不失科中,
│││││││ ││││ 包括虛空曰圓,周徧萬法曰滿,所顯廣大圓滿之義;常指不滅科中,真常不滅之義
│││││││ ││││ ;住指不動科中安住不動之義。此述聞法雖悟本心,下乃歸功意識。
│││││││ ││││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 ││││ 而字轉語詞,悟佛法音,是猶但領其文,未諳其旨,觀下未敢認取可知。阿難以
│││││││ ││││ 聞解之功,全歸重於聽法緣心,故曰現以(用也)緣心,緣心即第六意識,緣慮分
│││││││ ││││ 別之心,而能聞法領悟,有大功能。允所瞻仰者:允誠義,謂此緣心,是誠我所瞻
│││││││ ││││ 依仰慕,而不能捨者,若捨此心,憑誰聞法領悟耶?
│││││││ ││││ 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 ││││ 此心,即妙明心。眾生日用施為,一一無非承其恩力,咸皆迷而不知,故歸功於
│││││││ ││││ 緣心,阿難亦復如是,故曰:「徒獲此心」。獲者得也,其意徒得此心,而未敢認
│││││││ ││││ 為本來圓滿,元來無失,常住心地。其故何也?因不得其用,故未敢認也。
│││││││ ││││ 倘若認此,則必捨彼,卻後將何承領佛法?縱不惜緣心,而獨不重佛法乎?所以
│││││││ ││││ 躊躇莫決。觀此阿難則真妄雙迷。倘無根性真心,豈能聞法?聞既不聞,則分別緣
│││││││ ││││ 慮之心,何自而有?全承根性恩力,反疑不得其用,此迷真也;聞法領悟之心,
│││││││ ││││ 離塵即無分別,塵有則生,塵無則滅,完全無體,不過妄有緣慮分別,執認不捨,
│││││││ ││││ 此迷妄也。既是真妄雙迷,何得稱悟?
│││││││ ││││ 直至三卷末,獲本妙心,常住不滅,方敢認取此心,方是真悟。
│││││││ ││││ 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 ││││ 圓音:即佛最勝口輪「但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圓音,即是一音。
│││││││ ││││ 佛之音聲,圓滿普被,諸方異類,聞之皆同本音,一音具足一切音,故稱圓音;
│││││││ ││││ 一切音不出一音,故曰一音。佛音為眾生作增上緣,隨根差別,現眾多聲,猶如
│││││││ ││││ 一雨所潤,草木大小,隨根受益,有緣隔遠,如在一堂。
│││││││ ││││ 疑根者:謂致疑之端,乃疑自、疑人、疑法,三疑中疑法也。此疑根之於心,
│││││││ ││││ 非大雄大力之世尊,莫能拔之。此即緣心、真心,誰取、誰捨,莫衷一是,如人
│││││││ ││││ 惑於歧途,莫知所向,故求拔疑根,令到不疑之地,庶可歸無上道,無上道,即不
│││││││ ││││ 生不滅之果覺,須識不生滅之因心,庶可圓成矣!
│││││││ │││├─辰二 如來力為破顯 分二
│││││││ ││││┌─巳一 破緣心有還 分三
│││││││ │││││┌─午一 破所緣之法
│││││││ ││││││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 ││││││ 上科阿難求決取捨,此科如來力為破顯。破者破妄(緣心也),顯者顯真
│││││││ ││││││ (見性也),此欲破緣心有還,先破所緣之法(現說法音)。阿難不捨緣心,
│││││││ ││││││ 為重於法,若破所緣非真,而能緣自捨矣。
│││││││ ││││││ 汝等尚以緣心聽法,謂以能緣之心,聽我所說法音。則此法亦成所緣之塵,
│││││││ ││││││ 非得法性真理。以法音但是能詮,真理方是所詮,真理即眾生之心,聽法能悟
│││││││ ││││││ 真理,方不負我所說,故下喻說,聽法自應觀心。
│││││││ ││││││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
│││││││ ││││││ 上人字喻說教人;下二人字皆喻聽教人;指喻佛之聲教;月喻聽教人之心。
│││││││ ││││││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喻佛以音聲,而作佛事,說出聲教,直指人心,告示聽教
│││││││ ││││││ 之人。彼聽教人,因教自當觀心,猶因指自當看月也。若聽教悟心,則因指見
│││││││ ││││││ 月矣!
│││││││ ││││││ 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惟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
│││││││ ││││││ 以所標指,為明月故。
│││││││ ││││││ 此喻執教迷心。若復觀指,以為是月之體,此人豈惟(獨也)亡失月輪不能
│││││││ ││││││ 見,亦亡其所謂指也。何以故是徵,下二句是釋。即以所標之指,認為明月故
│││││││ ││││││ ;法合當云:若復執教為心,此聽教人,豈惟不達真心,亦且不知教意,何以
│││││││ ││││││ 故?即以所緣聲教,為真心故。
│││││││ ││││││ 豈惟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
│││││││ ││││││ 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
│││││││ ││││││ 明暗二字,喻中易知,法中難解。喻中不但亡指,並不識明暗。何以故句
│││││││ ││││││ 徵,下釋不識明暗之義。即以指體之暗性,認為月光之明性,自是明暗二性
│││││││ ││││││ 雙迷,無所了知故。法中教合指喻,心合月喻。教以聲名句文為體,無覺照
│││││││ ││││││ 之用,合暗喻;心以靈知不昧為性,有覺照之用,合明喻;學人不解依教觀
│││││││ ││││││ 心,但認聲教為真心,豈獨迷心,亦迷其教。何以故?以所說教,認為真心
│││││││ ││││││ 故。又不但迷教,亦復不達有覺照,無覺照之用。何以故?即以聲、名、句
│││││││ ││││││ 、文,無覺照之教體,為靈知不昧,有覺照之心性,覺與不覺,二者無所了
│││││││ ││││││ 別故。謂汝以緣心聽法,則我所說之法,亦成緣塵,汝則迷失法性,何異執
│││││││ ││││││ 指為月,不識明暗之人?故曰:「汝亦如是」。
│││││││ │││││├─午二 破能緣之心
│││││││ ││││││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
│││││││ ││││││ 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
│││││││ ││││││ 此正拔不捨緣心之疑根。分別:指聽法緣心;法音:即所聽聲教。上科先破
│││││││ ││││││ 所緣之法,此科乃破能緣之心。謂汝雖不以所分別聲教為心,若以能分別法音
│││││││ ││││││ ,為汝真心者,此心自應離卻所分別法音,有能分別自性,方許為真。此暫縱
│││││││ ││││││ ,下即奪,先喻說,後法合。此喻能緣心,離塵無性,譬如行客,寄宿旅亭,
│││││││ ││││││ 不過暫時止住便去,終不常住,而掌(管也)亭人,是為亭主,則無所去。
│││││││ ││││││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 ││││││ 此以法合。亦復如是者:能緣心不住,緣境之時,暫緣便去,終不久緣,故
│││││││ ││││││ 喻如客。若真是汝心,則如亭主常住,並無所去;云何離卻所分別聲,無有能
│││││││ ││││││ 分別之自性?此破意識緣聲之心也。
│││││││ ││││││ 斯則豈惟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 ││││││ 此下廣示有還。故云:斯則豈獨緣聲分別之心,離聲無性;即能分別我
│││││││ ││││││ 三十二相之容貌,亦是相有則生,相無則滅,離諸所分別之色相,亦無能
│││││││ ││││││ 分別之自性。
│││││││ ││││││ 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
│││││││ ││││││ 無分別性。
│││││││ ││││││ 如是二字,指上緣聲色二塵,離塵無分別性。乃至二字,超略中間香、
│││││││ ││││││ 味、觸、塵,井法處所攝,半分生塵,而分別之性,亦復都無。此是六識不
│││││││ ││││││ 緣六塵境界,五俱意亦皆不行,如是則能分別心,與所分別境,悉皆寂然。
│││││││ ││││││ 故曰:「都無」。唯留獨頭意識,緣法處半分滅塵,因法塵有生滅之分故。
│││││││ ││││││ 非色非空:即內守幽閒,法處滅塵境界,已離六塵麤相,故非色;猶有寂靜
│││││││ ││││││ 細境,故非空。參禪之士,到此境界,難免被他所誤。又非同色界(四禪天
│││││││ ││││││ )定,故非色;非同空處(空無邊處天)定,故非空。如八定後三定,所緣
│││││││ ││││││ 境界相似。不但隨塵起滅之見聞,緣心不行,即齅、嘗、覺、知,亦復不起
│││││││ ││││││ ,此處猶非真心,切勿錯認。
│││││││ ││││││ 拘舍離等,此云牛舍,乃末伽黎母名,即拘舍離子,六師之一,等餘外道
│││││││ ││││││ 。昧為冥諦者:昧即迷昧,不知此境非真,執為冥初主諦。智論云:「外道
│││││││ ││││││ 通力,能觀八萬劫,八萬劫外,冥然不知」。謂為冥初;從此覺知初立,
│││││││ ││││││ 故名主諦,亦云世性,謂世間眾生,由冥初而有此性,即世間本性也。
│││││││ ││││││ 離諸法緣,無分別性者:《正脈》云:「縱使心之分別都無,亦但離於麤分
│││││││ ││││││ 別耳,微細流注,固所未覺;縱使境之色空都盡,亦但離於麤境耳,滅塵影
│││││││ ││││││ 事,固不能離。若離諸法塵,半分滅塵之緣,即無分別之性,與上之離聲色
│││││││ ││││││ ,而無性者,同一例也。」
│││││││ │││││└─午三 指各有所還
│││││││ │││││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 │││││ 此心性,非圓妙明心,寶明妙性,即緣塵分別之心性,亦即上文所謂昏擾擾
│││││││ │││││ 相,以為心性,乃隨塵生滅,各有所還。分別聲者,從聲塵來,還之於聲;乃
│││││││ │││││ 至分別冥諦者,從冥諦來,還之冥諦。如人影相似,從何人來,還隨何人而去
│││││││ │││││ 。有來有去,但是暫住之客,不是常住主人,故曰:「云何為主」。
│││││││ ││││└─巳二 顯見性無還 分二
│││││││ ││││ ┌─午一 阿難求示無還
│││││││ ││││ │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本也)心,
│││││││ ││││ │ 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 ││││ │ 此當機聞說緣心有還,而求示無還也。還者歸還,如世間之物,從誰借來
│││││││ ││││ │ ,還之於誰。若是自己之物,則無可還,故問曰:若我能緣心性,如來現說
│││││││ ││││ │ ,各有所還,而如來所說妙明元心,云何乃是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 ││││ └─午二 如來詳與顯示 分四
│││││││ ││││ ┌─未一 指喻見精切真
│││││││ ││││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 ││││ │ 佛欲示無還之旨,先明見性,切近真心,且就阿難日用之見,分明指示
│││││││ ││││ │ ,故曰:且汝現前見我之時,此見即是八識精明之體,元者本也;故出其
│││││││ ││││ │ 名曰:見精明元。即二根本中真本,識精元明是也。體即第八識見分,
│││││││ ││││ │ 映在六根門頭:在眼曰見精。在耳曰聞精;在鼻曰齅精;在舌曰嘗精;
│││││││ ││││ │ 在身曰覺精;在意曰知精,本具精明之體,而有了境之用,但體受妄熏,
│││││││ ││││ │ 而有二種顛倒,見妄未除,精明尚欠於妙,故曰:「雖非妙精明心」。
│││││││ ││││ │ 雖非二字暫抑之。
│││││││ ││││ │ 而喻中,隨即揚其切近於真,如揑目所見之第二月,雖非真月,而與
│││││││ ││││ │ 真月原無別體,但多一揑而已,放手即真;非同水中月影,與真月有虛實
│││││││ ││││ │ 之殊,天淵之隔。以第一月,喻純真無妄之妙精明心;第二月喻見精明元
│││││││ ││││ │ ;水中月影,喻緣塵分別之識心。佛欲令人捨彼妄識,取此見精,為本修
│││││││ ││││ │ 因也。問:「阿難求索真心,佛何不指與純真無妄之心,而乃指此帶妄之
│││││││ ││││ │ 見精耶?」答:「純真之心,唯佛獨證,等覺菩薩,猶有一分無明未破,
│││││││ ││││ │ 真尚未純,而況位居凡、小,離此憑何指示乎?譬如指鑛說金,求金之人
│││││││ ││││ │ ,若捨於鑛,豈有真金可求?十番正示,二見翻顯,如銷鑛成金,其金一
│││││││ ││││ │ 純,則光明煥發矣!從上諸祖,皆本佛意,多於六根門頭,接引學人,
│││││││ ││││ │ 豎臂擎拳,一棒一喝,無非欲令學人,親向自身中,識取本來面目。
│││││││ ││││ │ 慎勿因此有雖非妙精明句,遂疑見精,以為全妄,不敢認取也。」
│││││││ ││││ ├─未二 許示無還之旨
│││││││ ││││ │ 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 ││││ │ 首句誡聽,下乃許示。無所還地者:即本元妙明心地;前阿難所云:「
│││││││ ││││ │ 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既圓滿,則無來無去,常住不動,
│││││││ ││││ │ 安有所還?是為無所還地。
│││││││ ││││ ├─未三 備彰八相皆還
│││││││ ││││ │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瞑,
│││││││ ││││ │ 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
│││││││ ││││ │ 見緣;頑虛之中,徧是空性;鬱垺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 ││││ │ 此欲示無還之見,先列可還之相。佛意非有可還之相,莫顯無還之見,
│││││││ ││││ │ 故先列可還,共有八相四對:明暗;通塞;同異;清濁也。各有體相,如日
│││││││ ││││ │ 輪是體,明曜是相,乃至澄霽是體,清淨是相。其中惟六七體相顛倒,觀還
│││││││ ││││ │ 處自知。大講堂戶牖洞然大開,內外通達,東方日輪升天,則全講堂,皆有
│││││││ ││││ │ 明曜之相;中夜即子夜,黑月謂一月之中,有分白月黑月,白月則光,黑月
│││││││ ││││ │ 便暗,因云霧晦冥(掩蔽於空),則復現昏暗之相。昏者暗之始,暗者昏之
│││││││ ││││ │ 極。此明、暗一對。
│││││││ ││││ │ 戶牖空隙之處,則見通相;牆宇之間,四圍曰牆,四簷曰宇,內外彼此不通
│││││││ ││││ │ ,則復觀壅塞之相;此通、塞一對。
│││││││ ││││ │ 分別之處:指眼前所分別之境,處即境也,如山、地、林、泉等處。
│││││││ ││││ │ 則復見緣:緣即塵緣差別,如山是高,地是平,林是密,泉是流,彼此之相
│││││││ ││││ │ 不一,則復見差別之相;頑虛之中,徧是空性,應是空性之中,徧是頑虛,
│││││││ ││││ │ 空性廣大,同是冥頑無知,故曰徧是頑虛之相;此同、異一對。
│││││││ ││││ │ 鬱垺之象,則紆昏塵,應是昏塵之象,則紆鬱垺,象即境象;紆環繞也;
│││││││ ││││ │ 地氣屯聚曰鬱;灰沙飛揚曰垺。昏塵境象,則紆繞鬱垺之相;澄霽斂(收也
│││││││ ││││ │ )氛:雨後天晴為澄霽,所有塵氛,悉皆收斂,萬裡蒼蒼,一色清淨,故又
│││││││ ││││ │ 觀清淨之相;此清、濁一對也。
│││││││ ││││ │ 此八相,皆為見精所對之境,下明各有所還,對顯見精無還,離塵別有全性
│││││││ ││││ │ ,異前緣心,離塵無體也。
│││││││ ││││ │ 此大講堂,喻妙明元心,不動不變之體,為大總相法門;八相,喻心體隨
│││││││ ││││ │ 緣,現一切別相。總言之,隨迷、悟二緣,而現染、淨諸相。明喻智慧,善
│││││││ ││││ │ 能照了;暗喻無明,昏於長夜;通喻六根通達,觸處洞然;壅喻二執障蔽,
│││││││ ││││ │ 頭頭是礙;差別之緣,喻善惡;頑虛之狀,喻無記;鬱垺喻昏迷之性;清淨
│││││││ ││││ │ 喻澄湛之心;正顯種種幻化,皆生當人妙明元心,此心不拒諸相發揮,能為
│││││││ ││││ │ 諸相所依,若講堂然,人人皆有此大講堂,試深思之!
│││││││ ││││ │ 昔報慈文遂禪師,嘗究《首楞嚴》,謁於法眼,述己所業,深符經旨。
│││││││ ││││ │ 眼曰:「《楞嚴》豈不是有八還義?」遂曰:「是!」
│││││││ ││││ │ 眼曰:「明還甚麼?」遂曰:「明還日輪。」
│││││││ ││││ │ 眼又曰:「日還甚麼?」遂懵然無對,自此服膺請益。
│││││││ ││││ │ 是可知主中主,故非註疏所及。端師子頌曰:「八還之教垂來久,自古宗師
│││││││ ││││ │ 各分剖,直饒還得不還時,也是蝦跳不出斗。」
│││││││ ││││ │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
│││││││ ││││ │ 能見是一,所見不一之相,咸在一見之中,故曰咸看此諸變化相。相以變
│││││││ ││││ │ 化稱者,自無而有,謂之變,雖有若無,謂之化,顯其不實也。吾今各還本
│││││││ ││││ │ 所因處:以上八相,各有所因,本因何處而來,還之何處。
│││││││ ││││ │ 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
│││││││ ││││ │ 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
│││││││ ││││ │ 上科云:諸相各有本因;此科徵釋本因,謂明相當還日輪,以日是明相本
│││││││ ││││ │ 因,以是之故,還之於日。
│││││││ ││││ │ 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
│││││││ ││││ │ 鬱垺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 ││││ │ 此中頑虛還空,鬱垺還塵,足證前之體相顛倒,其餘例上可知。以此八相
│││││││ ││││ │ 類推,則諸世間,一切眼家所對之色塵,皆有可還,不出斯類。
│││││││ ││││ └─未四 獨顯見性無還
│││││││ ││││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
│││││││ ││││ 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 ││││ 此正顯見性無還,乃為真主人。謂汝能見八種之相,此見之精,即是妙明真性,
│││││││ ││││ 無來無去,不生不滅,當欲從誰以俱還乎?誰字,即八相中隨舉那一相。何以故起
│││││││ ││││ ,是徵釋。設若見精還於明相,已隨明相而去,則不明時,應無復見暗?汝今不然
│││││││ ││││ ,雖明去暗來,通去塞來,異滅同生,濁滅清生,所見之相,任從種種,千差萬別
│││││││ ││││ ,而能見之性,湛然盈滿,如明鏡當臺,有物斯鑑,明來見明,乃至清來見清,
│││││││ ││││ 昭然不昧,凝然不動,無差無別,無往無還。
│││││││ │││├─辰三 承前判決取捨
│││││││ ││││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 ││││ 首句,近指八相,遠指六識。八相從緣而有,還之於緣,緣有則有,緣無則無;
│││││││ ││││ 六識因塵而有,還之於塵,塵生則生,塵滅則滅,皆有可還,自然非汝常住不遷之
│││││││ ││││ 真性,汝當決定棄捨,而不須執吝矣。云何汝先說,現以(用也)緣心,允所瞻仰
│││││││ ││││ ,而猶戀戀不捨!今此見精明性,明來見明,暗來見暗,不由汝以可還者,自然屬
│││││││ ││││ 汝自己,非汝之真性,而是誰耶?汝當決定認取,而不可猶豫也。云何汝先言,
│││││││ ││││ 未敢認為本元心地,而起愛妄疑真之心,今聞如是破顯,其疑根當可自拔矣。
│││││││ │││└─辰四 結歎自述淪溺
│││││││ │││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
│││││││ │││ 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 │││ 則知二字,承上無還而言,則知汝之見性真心,雖隨緣而恆不變。本字貫下妙明
│││││││ │││ 淨,此三義本來現具根中,即生滅門中之本覺心。眾生日用,不離這箇,不為諸相
│││││││ │││ 所遷,非同緣心之離塵無體,故曰:「本妙」;不為諸相所蔽,非同緣心之昏擾為
│││││││ │││ 性,故曰:「本明」;不為諸相所染,非同緣心之分別愛著,故曰:「本淨」。
│││││││ │││ 迷悶者:執吝緣心,無智自解,具足本末不覺,由是喪失本妙明淨之覺心,此非失
│││││││ │││ 似失也。法身流轉於五道,枉受淪溺,於生死苦海之中,常被漂流沉溺,如懷珠乞
│││││││ │││ 丐,珠本不失枉受貧窮,為可憐愍者。此科以見性無還而論,無往無還,挺物表而
│││││││ │││ 常住,亦四義中常義。
│││││││ ││├─卯六 顯見不雜 分二
│││││││ │││┌─辰一 阿難以物見混雜疑自性
│││││││ ││││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 ││││ 阿難雖聞見精無還,而領之未的,故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是雖知見性,不與諸
│││││││ ││││ 相以俱還,云何分辨,可以得知是我真性,而不屬於物也?觀雖識二字,阿難以見
│││││││ ││││ 性,昭昭靈靈,盈滿目前,物、見混雜,仍是有疑莫決,不敢認見為心,故佛即以
│││││││ ││││ 物、見分明顯自性也。
│││││││ │││└─辰二 如來以物見分明顯自性 分四
│││││││ │││ ┌─巳一 標定能所
│││││││ │││ │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汝今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
│││││││ │││ │ 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
│││││││ │││ │ 上科,當機疑物、見混雜,此科佛欲顯物、見不雜,故先須列出,如何是能
│││││││ │││ │ 見之性,如何是所見之物,然後就中揀擇,自然見是見,物是物,分明不雜。
│││││││ │││ │ 此先列能見,有聲聞見、菩薩見、佛見、凡夫見,故呼當機而告之曰:吾今問
│││││││ │││ │ 汝,汝現今未得四果無漏,清淨慧眼,乃承佛神力加被,乃能見於初禪,得無
│││││││ │││ │ 遮障留礙;而阿那律,具足云阿那律陀,彌陀經云:阿〔少/免〕樓陀、此云
│││││││ │││ │ 無貧,亦云不滅。因昔日以稗飯,施供辟支佛,所以受福不滅,於九十一劫中
│││││││ │││ │ ,天上人間不受貧窮果報。過去劫中為農夫,遠種山田,無暇回家喫飯,帶飯
│││││││ │││ │ 而食。山中有一道人修行巳證辟支佛果,七日下山化緣一次,是年饑荒,米糧
│││││││ │││ │ 昂貴,一日下山募化,連化七家,竟無一家施供,空缽而回。該農夫見而問之
│││││││ │││ │ 曰:「大師今日乞食得否?」答曰:「無人布施。」農夫聞言,心中動念:
│││││││ │││ │ 此大師七日化一次,每次化七家,無論多少,下七再化,今空缽而回,豈不是
│││││││ │││ │ 要餓七日?自愧無可供養,乃以所帶稗飯一包,布施供養,辟支佛接而受之,
│││││││ │││ │ 乃為咒願曰:「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
│││││││ │││ │ 願畢而去,十分感激!後農夫持刀割草,草中跳出一兔,其色純黃,遂跳至農
│││││││ │││ │ 夫背上伏而不動。農夫驚怪,奔回急喚其妻捉之,乃一金兔。自此無貧,
│││││││ │││ │ 九十一劫受福不滅,故以名焉,此過去因緣也。
│││││││ │││ │ 阿那律是佛堂弟,因聽法之時,常好睡眠,被佛訶云:「咄咄何為睡?
│││││││ │││ │ 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遂生慚愧,發大精進,七日不寐,
│││││││ │││ │ 失其雙目。佛愍而教之,授以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得半頭天眼,而證圓通,
│││││││ │││ │ 自述:「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
│││││││ │││ │ 《維摩詰經》阿那律答嚴淨梵王亦云:「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
│││││││ │││ │ ,如觀掌中菴摩勒果。」今言閻浮提者,以大千世界,有萬億閻浮提,舉別顯
│││││││ │││ │ 總也。故《華嚴》云:「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者是矣。有云:此閻浮提
│││││││ │││ │ 三字。與下科此見周圓。徧娑婆國三字對換。則兩皆不訛。此應見娑婆國,
│││││││ │││ │ 下科居日月宮,應只見閻浮提,此理不錯。據愚見不必更換,兩處但加字可也
│││││││ │││ │ ,此加萬億,或一切二字,於閻浮提之上,下科娑婆國下,加一四天下,
│││││││ │││ │ 南閻浮提即可。菴摩羅果,桃柰相似,生熟難分,此方所無,故不翻。
│││││││ │││ │ 上二是聲聞見。
│││││││ │││ │ 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
│││││││ │││ │ 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 │││ │ 前二句菩薩見,中四句佛見,後二句凡夫見。百千界者:初地菩薩見百界,
│││││││ │││ │ 二地見千界,乃至十地見無量世界。十方如來,見無限量,故曰:「窮盡微塵
│││││││ │││ │ 」,喻其多不可數也。國土皆稱清淨者:佛眼等觀,見穢同淨,無所不瞻,
│││││││ │││ │ 即佛見周圓也。以上聖見,下為凡見。眾生洞視,不過分寸:作三意釋之:
│││││││ │││ │一、對勝顯劣:謂眾生洞明之見,較之佛聖,不過分寸而已;
│││││││ │││ │二、收盡含生:謂蜎蝡之屬,見量狹窄,極其洞視(明見也),不過分寸之地;
│││││││ │││ │三、障礙失用:謂隔紙不見,此不過分也,隔板不見,此不過寸也。
│││││││ │││ │ 過作通過解,與上二不同,此中能見之文,具足十界五眼,凡夫肉眼,阿那律
│││││││ │││ │ 天眼,阿難仗承佛力慧眼,菩薩法眼,如來佛眼。
│││││││ │││ │ 五眼頌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知空(真諦)
│││││││ │││ │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同是如來藏,清淨本然平等一相),圓明法界內
│││││││ │││ │ ,無處不含容。」
│││││││ │││ │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徧覽,水、陸、空行,
│││││││ │││ │ 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
│││││││ │││ │ 此列所見,獨約當機,現量所親見之境。謂言以上聖凡諸見,姑勿論耳。
│││││││ │││ │ 且就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在須彌山腰,離地四萬二千由旬,
│││││││ │││ │ 東方持國天王,居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居瑠璃埵;
│││││││ │││ │ 西方廣目天王,居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居水晶埵,而齊日月。
│││││││ │││ │ 中間徧覽者:忉利天之下,大地之上,周徧歷覽,有情之類,有水居、陸處
│││││││ │││ │ 、空行諸眾生,無情之處,有山、河、大地、虛空、諸境界,雖有晦昧而昏暗
│││││││ │││ │ 者,晴霽而明朗者,種種形像,差殊不一,無非眼前塵境,所分別之相,
│││││││ │││ │ 種種滯留隔礙也。
│││││││ │││ ├─巳二 就中揀擇
│││││││ │││ │ 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
│││││││ │││ │ 物見本來不雜,阿難先疑混雜,故佛欲令自己揀擇,自驗自知,自可不疑。
│││││││ │││ │ 應字平聲,謂汝當於此能見所見之中,分別誰自誰他,自即見性,他指物象。
│││││││ │││ │ 今吾將汝擇於見中四句,吾是佛自稱,將汝將字,文意稍難領會;今不作別解
│││││││ │││ │ ,謂現今吾將汝現前所見,要汝自己揀擇,於能見所見之中,仔細分別,誰是我
│││││││ │││ │ 能見之見體?誰為我所見之物象?令能所分明不混,自然得知汝之真性矣。
│││││││ │││ ├─巳三 物見分明 分四
│││││││ │││ │┌─午一 正明物不是見
│││││││ │││ ││ 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徧諦觀,
│││││││ │││ ││ 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
│││││││ │││ ││ 草芥人畜,咸(皆也)物非汝。
│││││││ │││ ││ 上文佛令自揀物見,惜阿難無此智力,不能辨別分明,故佛此下,更以四
│││││││ │││ ││ 番,輾轉發明也。此正明物不是見。極者盡也,見源即見性,如云盡汝見性
│││││││ │││ ││ 能力,從日月宮,此最上所見是物,而非汝見性也;又至七金山,此山圍繞
│││││││ │││ ││ 須彌山之外,一重香水海,一重金山,共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其體皆
│││││││ │││ ││ 金:一雙持,二持軸,三擔木,四善見,五馬耳,六象鼻,七魚觜。
│││││││ │││ ││ 周徧諦觀者:用目循歷,諦實觀察,雖有種種光明,亦是物而非汝見性也
│││││││ │││ ││ 。漸漸更觀,自高而卑,自近而遠,乃見雲之騰,鳥之飛,風之動,塵之起
│││││││ │││ ││ ,此皆空中所有;以至地上、樹木也,山川也,草芥(菜類)也,人畜也,
│││││││ │││ ││ 亦咸是物,而非汝見性也。
│││││││ │││ │├─午二 正明見不是物
│││││││ │││ ││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
│││││││ │││ ││ 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 │││ ││ 此正明見不是物,上明諸物非見。見性已經擇出,阿難不解,故此承上重
│││││││ │││ ││ 示云:阿難是汝所見,若近若遠,若高若低,若大若小,所有物性(物是無
│││││││ │││ ││ 情性),雖復種種狀態,差別殊異,列在目前,同是汝之見精,一道清淨,
│││││││ │││ ││ 不起分別,圓明照了,矚見也。
│││││││ │││ ││ 則諸物類:指所見一切物類,自有千差萬別,而汝見性畢竟無殊。
│││││││ │││ ││ 此精妙明者:即此見精,本妙本明;與物不雜故妙,徧見諸物故明,即此妙明
│││││││ │││ ││ 真心,誠汝自己見性;物見分明,云何於諸物中,而不能揀擇耶?此正酬上文
│││││││ │││ ││ ,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問也。
│││││││ │││ │├─午三 反辨見不是物
│││││││ │││ ││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 │││ ││ 此數節文,承上反辨,見不是物。上科已將物、見分析明白,物有差別,
│││││││ │││ ││ 見性無殊,則見當然不是物。反辨云:若汝執言,見即是物,即當有相,見若
│││││││ │││ ││ 有相,則汝見有相,我見亦當有相,則汝亦可見吾之見,畢竟作何形相?試問
│││││││ │││ ││ 我見之相,同於何物?為方圓耶?為大小耶?
│││││││ │││ ││ 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 │││ ││ 前二句防謬,下三句難破。若謂汝我同見萬物之時,我見在於物上,汝見此
│││││││ │││ ││ 物時,即名為見吾之見者;下即難其當見不見,則吾收視不見物時,汝亦當見
│││││││ │││ ││ 吾不見之處,現今吾不見物時,汝何以不能見吾不見之體,在於何處?既不能
│││││││ │││ ││ 見吾不見之處,而說能見吾見物之見者,亦不足信也。譬如我手取物之時,伸
│││││││ │││ ││ 在物上,為汝所見,吾不取物時,手在何處,汝亦應見。
│││││││ │││ ││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 │││ ││ 此躡前何不見吾不見之處,防阿難謬答能見,故分開若見若不見兩途,俱反
│││││││ │││ ││ 證見性非物。上二句,謂若能見我收視不見之處,自然是我能不見之見體,
│││││││ │││ ││ 自然非彼所不見之物相。自然二字,即分明義;非彼不見之相六字,即非物二
│││││││ │││ ││ 字。此句與第四句,自然非物四字同,乃譯者潤文之巧耳。此文欲求義理明白
│││││││ │││ ││ ,須知彼字即指物言,當與我字對看,再用能所二字對釋,我見為能見,彼物
│││││││ │││ ││ 為所見,例如眼根見物,是我能見之見體,非彼所見之物相。今不見物,照上
│││││││ │││ ││ 例云:自然是我能不見之見體,自然非彼所不見之物相(此句,即自然,非物
│││││││ │││ ││ 四字),不必過於搜索,愈晦本意。下二句,若不見吾不見之地,則吾之見,
│││││││ │││ ││ 自然非物。何以故?若是物,收視不見時,必有所在之處,當然令汝可見,既
│││││││ │││ ││ 不能見,當然非物。吾之見既非是物,汝之見亦應非物,故末句結曰:云何非
│││││││ │││ ││ 汝真性?此云何非汝句,即答阿難前言,云何得知,是我真性相對。
│││││││ │││ │└─午四 反辨物不是見
│││││││ │││ │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
│││││││ │││ │ 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
│││││││ │││ │ 此反辨物不是見。當承上云:見若是物者,物亦當是見,則汝現今見物之時
│││││││ │││ │ ,汝既見物,而物亦當見汝矣。體性紛雜者:則無情之物體,與有情之見性,
│││││││ │││ │ 紛然雜亂,而不可辨也。果然如是,則汝與我,並諸世間眾生,有情之界,不
│││││││ │││ │ 成安立矣!何以故?物亦能見,物亦屬有情,則有情無情雜亂,故不成安立。
│││││││ │││ │ 又有一解:則汝與我有情世間,並諸器世間,則不成安立矣。何以故?物亦能
│││││││ │││ │ 見,就無有無情之器世間,即壤器世間相,何成安立。
│││││││ │││ │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徧,非汝而誰?
│││││││ │││ │ 此轉正意。言若汝見物見我之時,一定是汝見而非我見,汝我有情之與有情
│││││││ │││ │ ,尚不混濫,豈有情之與無情,而至雜亂耶?見性周徧者:謂汝現前,觀四天
│││││││ │││ │ 王宮,以及水陸空行,皆屬汝之見性周徧,此見總不屬於物,亦不屬於我,
│││││││ │││ │ 非汝真性,而是誰耶?物見分明,本不混雜,為何不敢認取?
│││││││ │││ └─巳四 責疑自性
│││││││ │││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 │││ 此承上物、見分明不雜。見性是在汝,而不屬於物,云何汝自疑汝之真性。
│││││││ │││ 性汝不真者:此性本來是汝,本有家珍,反不敢認以為真,而取我言,以求證實。
│││││││ │││ 汝問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故我責汝,云何自疑汝之真性也。此科以見性非物而論,
│││││││ │││ 不雜不亂,超象外以孤標,是四義中明義。
│││││││ ││├─卯七 顯見無礙 分二
│││││││ │││┌─辰一 阿難因塵疑礙
│││││││ ││││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
│││││││ ││││ 此科因當機聞說見性周徧一語,遂生疑惑,以為真性,既是周徧,應當一定周
│││││││ ││││ 徧,自應無礙,何乃動被物礙?故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
│││││││ ││││ 見性下,當加本來周徧意,與下文語脈,方可連續。謂若此見性,本來周徧,
│││││││ ││││ 必定是我真性,而非餘物,則應當一定無礙,今何不然?
│││││││ ││││ 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
│││││││ ││││ 徧娑婆國,退歸精舍,祗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
│││││││ ││││ 此述見性大小不定。云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此殿乃殊勝藏寶所成,
│││││││ ││││ 故稱勝藏寶殿。阿難隨佛至彼,故與如來,同觀日月宮,此宮亦在須彌山半,
│││││││ ││││ 與天王宮殿齊,隨至二宮,故曰居日月宮。灌頂云:「日宮縱廣五十一由旬,
│││││││ ││││ 火摩尼寶所成;月宮四十九由旬,水摩尼寶所成,皆天人充滿。日宮雖火摩尼寶
│││││││ ││││ 所成,其清涼與月宮同,但光勝下注耳,猶如火鏡,體質不熱,光注成燒。」
│││││││ ││││ 《起世經》云:「日月宮運行無滯,為五風所持:一、持風令不墜;二、住風令
│││││││ ││││ 安住;三、隨順風令順行;四、攝風令緩急;五、將行風令得中」也。
│││││││ ││││ 此見周圓,徧娑婆國者:自二宮遠觀,此見周徧圓滿,徧娑婆國。據日月宮所
│││││││ ││││ 見,不應徧娑婆國,有云:此處娑婆國三字,與上文閻浮提三字對換,兩皆不訛
│││││││ ││││ 。余意亦可不必換,但於娑婆國下加一四天下,南閻浮提,便是。退歸精舍祗見
│││││││ ││││ 伽藍者:從四天退歸精舍,祗見伽藍,此云眾園;清心戶堂,謂講堂,聞法能清
│││││││ ││││ 淨心地故。安處於戶內堂中,不能遠見,但瞻垂簷與廊廡,先大今小。
│││││││ ││││ 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
│││││││ ││││ 此陳疑以請。意謂:見性既云周徧,自當一定常徧,自在無礙。
│││││││ ││││ 此見今何如是大小不定,其體本來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忽然成小,唯滿一室?
│││││││ ││││ 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
│││││││ ││││ 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 ││││ 此妄情計度,求決於佛。承上徧界之見,今滿一室,為復此見,因室所局,縮一
│││││││ ││││ 界廣大之見,而為一室狹小之見耶?如身入卑門。必要鞠躬。為當牆宇夾斷周徧整
│││││││ ││││ 個之見,而成內外之二耶?如水築長隄,則分彼此。為復為當二句皆有不決之意,
│││││││ ││││ 故求佛與決,曰:「我今不知斯義所在」。即大小、縮斷之義,還是縮大為小耶?
│││││││ ││││ 還是夾令斷絕耶?實未明了;願垂弘(大也)慈,為我敷演斯義,一定所在。
│││││││ │││└─辰二 如來顯性無礙 分五
│││││││ │││ ┌─巳一 明不定由塵
│││││││ │││ │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 │││ │ 以下如來,顯性無礙,此總示大略。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凡所有事相
│││││││ │││ │ 業用,該上下方圓等類,皆屬前塵而有留礙,非關見性也。不應說言,
│││││││ │││ │ 見有舒縮者:舒縮意該斷續,應知見性不變,不因境礙,而有縮有斷。
│││││││ │││ │ 又見性隨緣,在大見大,處小見小,亦非塵之所能礙也。而眾生妄見,
│││││││ │││ │ 大小之遷,別有元由,下科自明。
│││││││ │││ │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
│││││││ │││ │ 此以喻明塵,大小不定,全由於塵,但得亡塵,自然無礙。今以見性譬虛空,
│││││││ │││ │ 塵相譬器皿,塵相有大小內外,而見性無舒縮斷續,其猶器有方圓,空無定相。
│││││││ │││ │ 先舉方器,中見方空,分開定方與不定方兩義。
│││││││ │││ │ 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 │││ │ 此明二義皆非。若言定方者,易以圓器,空應不圓,既隨圓現圓,是不定方;
│││││││ │││ │ 若言不定者,則在方器中,應無方空之相,今既器方而方,是又定方矣。
│││││││ │││ │ 兩應字,皆讀平聲。
│││││││ │││ │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
│││││││ │││ │ 汝先言,不知大小、縮斷之義所在,而見性大小之義,與定不定之性,如虛空
│││││││ │││ │ 者是也。虛空隨器而現方、圓之相,云何為有定在耶?
│││││││ │││ ├─巳二 教忘塵自徧
│││││││ │││ │ 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
│││││││ │││ │ 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 │││ │ 此輾轉解釋,見性無礙。故謂阿難,汝今欲令虛空之入,無有方、圓之相,
│││││││ │││ │ 但除器之方圓,空體本無一定方圓,不應說言:除器之方圓外,更除虛空方圓相
│││││││ │││ │ 之所在也。法合欲令見性無大、小之相,但除塵(界空色塵之相)之大、小,
│││││││ │││ │ 見性本無一定大、小,不應說言;除塵之外,更除見性大、小相之所在也。
│││││││ │││ │ 大、小由塵,但得亡塵,而大、小之相自泯。則見性廓周法界矣!
│││││││ │││ ├─巳三 以反難顯謬
│││││││ │││ │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
│││││││ │││ │ 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迹?是義不然。
│││││││ │││ │ 此之反難,要當機自審,以顯其謬。若如汝先所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
│││││││ │││ │ 則汝仰觀日時,豈能挽(引長也)見齊於日之面前耶?此乃令審,觀日非舒,
│││││││ │││ │ 自知入室非縮矣。若築牆宇,能夾汝見令斷,則將牆宇穿為小竇(孔穴也)時,
│││││││ │││ │ 寧無接續之迹耶?此亦令審穿無續迹,自知夾無斷痕矣。而疑縮疑斷,俱非正義
│││││││ │││ │ 。故斥之曰:「是義不然」。
│││││││ │││ ├─巳四 出成礙之由
│││││││ │││ │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
│││││││ │││ │ 此出成礙之由,由於法執。眾生法執未亡,執心外有法,動成有礙,法執一亡,
│││││││ │││ │ 自可同佛作用,惟妙覺明,圓融照了,無有少法可得,夫復何礙?一切眾生,總
│││││││ │││ │ 該凡、外、權、小而言,夫見本不可礙,而物亦不能礙,而凡、外、權、小,
│││││││ │││ │ 畢竟成礙者,皆從無始無明住地而來,迷己真心,而為萬物,不了萬物皆己,
│││││││ │││ │ 遂失本來一體之真心,而執心外有實法。迷字即是法執,乃為成礙之由,不達萬
│││││││ │││ │ 法唯心,遂有心、物之分,非惟物不隨心轉,而心反被物礙矣。故於是中,即是
│││││││ │││ │ 於一體之中,觀大觀小,逐境遷移,動被物礙。又不僅觀小,是為物轉,即觀大
│││││││ │││ │ 亦然。以界相尚在,塵相未亡,總成有礙。須知物本是心,迷之為物,則能礙心
│││││││ │││ │ ,亦如冰原是水,結之成冰,則能礙水:果能返迷,自可轉物矣!轉物者,即轉
│││││││ │││ │ 萬物為自己,如融冰為水,水自不至礙水也。
│││││││ │││ └─巳五 教轉物自在
│││││││ │││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 │││ 轉物之功,須憑妙智,悟圓理,破法執,悟明心外無法,法法唯心,轉萬物為
│││││││ │││ 自己,則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皆吾一體,此由事法界,而悟入理法界也。
│││││││ │││ 繼起圓修,亡塵入性,以性融塵,則同如來。以妙明不生不滅之自性,合如來藏,
│││││││ │││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 │││ 而證入理事無礙法界也。則同如來者,法身如來也。法身以理為身,圓融無礙,
│││││││ │││ 隨舉一法,體即法身。由理事無礙,然後身界無分,塵毛相即,小中現大,
│││││││ │││ 大中現小,而證入事事無礙法界,即同如來,稱性作用,一切自在矣!
│││││││ │││ 昔僧問谷隱聰禪師:「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萬象是物,如何轉得?」聰曰:「
│││││││ │││ 喫了飯,無些子意智。」若有意智,為物轉也。又僧問韶國師:「如何是轉物,
│││││││ │││ 即同如來?」韶曰:「汝喚甚麼作物?」僧曰:「恁麼則即同如來也?」韶曰:「
│││││││ │││ 莫作野干鳴。」擬同如來,即千里萬里。又此兩節文,若按相宗解釋:一切眾生,
│││││││ │││ 從無始一念妄動以來,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識。此識有見、相二分,
│││││││ │││ 不知見、相二分,本來不離一心,以能見之見分,取所見之相分,如下文云:「
│││││││ │││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此為迷己為物,既迷為物,則失本心(將心認作物,
│││││││ │││ 不了是心,則非失似失矣),由是心、物兩分,見分恆被相分所轉,逐物意移,
│││││││ │││ 故於相分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者:見、相二分,如蝸牛二角,
│││││││ │││ 出則成雙,收則歸一,現要轉物,相分即是物,必由見分去轉他,如何轉法?
│││││││ │││ 但要見分不取相分,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則無物可轉矣!
│││││││ │││ 如性宗金剛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則同如來矣。相既叵得,礙從何來?
│││││││ │││ 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 │││ 此明體自在,屬理事無礙法界。眾生迷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則被四大留礙而
│││││││ │││ 不圓;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則被六塵障蔽而不明;即是認物為己。又妄認諸法,
│││││││ │││ 心外實有,即是迷己為物,所以動被物礙,今既轉物,則身為法性身,圓照周徧,
│││││││ │││ 心為妙明心,靈明洞徹,萬物身心,本來一體,即所謂澈法底源,無動無壞,
│││││││ │││ 身心即是法界,不動之道場矣。
│││││││ │││ 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 │││ 此明用自在,屬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廣狹自在無礙門也。亦即第四卷,小中
│││││││ │││ 現大,大中現小之義相。毛端即一毛頭上,屬正報之最小者;國土即佛利大千世界,
│││││││ │││ 屬依報之最大者;毛端含國土,即以正攝依;國土在毛端,即以依入正。毛端看國,
│││││││ │││ 而國不小,即小中現大也;國外觀毛,而毛不大,即大中現小也。如一尺之鏡,而現
│││││││ │││ 千里之境,境在鏡而不小,鏡含境而有餘,依正相涉,不相妨礙,小大相容,無不自
│││││││ │││ 在,即廣狹自在無礙玄門也。
│││││││ │││ 前文故於是中,觀大觀小,乃是正報被依報所礙,見性被境界所遷。此則非獨不礙
│││││││ │││ 不遷,且能相即相入,而成無障礙之妙用矣!又較前亡塵境界,更是甚深,彼但圓照
│││││││ │││ 法界,而得理事無礙,此則大用自在,而得事事無礙,見性之妙,無以加矣!
│││││││ │││ 此科以見性無礙而論,觀大觀小,轉物自在無礙,是四義中妙義,又兼具如來藏,
│││││││ │││ 不動周圓二義。
│││││││ ││├─卯八 顯見不分 分二
│││││││ │││┌─辰一 阿難疑身見各體
│││││││ ││││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
│││││││ ││││ 此領前義,以生疑難也。前佛要當機,認見為心,多與發明,見性超然獨立,
│││││││ ││││ 身境無干。無還科中云:「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 ││││ 不雜科中云:「此精妙明,誠汝見性。」又云:「見性周徧,非汝而誰?」
│││││││ ││││ 阿難遂從分別心中,變現一種昭昭靈靈光景,湛然盈滿目前,喚作見性,似與
│││││││ ││││ 身心,判而為二。阿難前疑見性,與萬物混雜,此疑見性,與身心各體。故白佛言
│││││││ ││││ :「世尊!若此現前周徧萬物之見精,必定是我妙精明性者,今此妙性,現在我之
│││││││ ││││ 眼前,則離我身矣;既然是我妙性,豈有反在身外耶?」
│││││││ ││││ 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
│││││││ ││││ 此恐認見必遺身心。意謂湛然滿前之見,必定是我真性,則我現今之身心,當然非
│││││││ ││││ 我,究竟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此約分別以起計。謂:現今身心,為能
│││││││ ││││ 分別,有實在作用,彼在前之見,無有分別功能,來分辨我身,我身尚不能辨,
│││││││ ││││ 況能辨萬物耶?此正同世間凡夫情見,以有分別者為我,無分別者非我,不知恰墮
│││││││ ││││ 意識窠臼,與前執緣心有用,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不得其用,故不敢
│││││││ ││││ 認為本元心地,如出一轍。
│││││││ ││││ 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
│││││││ ││││ 此約能見以起計。謂在前之見,若實在是我真心,令我現今,此身反為所見,則見
│││││││ ││││ 性在我之前,如同外物在前;若實在是我,而今此身竟成所見,反非是我矣?
│││││││ ││││ 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 ││││ 此解承上前一解,見性既已離我同物,反能見我身,即同物能見我。
│││││││ ││││ 何殊(異也)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然物能見我,佛先不許,已斥其謬
│││││││ ││││ ,惟願再垂大慈,開導發明,令未悟者,可以得悟,認見何得不遺身心,見身何得
│││││││ ││││ 不同物見也。總會前文,佛則諄諄責之,警其不可認妄為真。阿難則種種疑之,
│││││││ ││││ 反恐認真遺妄,誠為顛倒之甚!良由不達認妄者,必至遺真,而識真者,自能融妄
│││││││ ││││ ,何至有所遺哉?詳佛答處,自見真妄徧融之旨趣矣!
│││││││ ││││ 又見性靈明洞澈,身心世界,外物頑礙,豈具能見功用,物不是見,前已辨明。
│││││││ │││└─辰二 如來明萬法一體 分六
│││││││ │││ ┌─巳一 直斥妄擬
│││││││ │││ │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
│││││││ │││ │ 前阿難謬執,見性與身心各體,故有見性在前之疑。佛不即約身心見性,無有
│││││││ │││ │ 二體以釋之,而獨約萬法一體以破者,中有二意:
│││││││ │││ │一、易於施破:見性如果在前,應同萬物分明可指,既於萬象中,竟無是見非見
│││││││ │││ │ 之可指,則是非雙絕,了無前相,而見性萬物,自成一體。以此例觀,疏遠之
│││││││ │││ │ 萬物,與見尚屬一體,而至親之身心,與見豈復為二耶?
│││││││ │││ │二、兼除二執:蓋身心者,我執之親依;萬物者,法執之顯境。阿難祗恐認見,必
│││││││ │││ │ 遺身心,則我執正自熾然,而法執尚猶微隱,若但說見性身心一體,彼將更執
│││││││ │││ │ 見性身心,合為我體,而以萬物為他體,非惟法執不能兼破,而二執益增上矣!
│││││││ │││ │ 故佛總對萬法,悉顯其無自無他,則二執蕩然矣!如灸病者,須得其穴,阿難
│││││││ │││ │ 種種謬執,惟此見性在前,是其謬本,故佛首奪云:「見在汝前,是義非實。」
│││││││ │││ ├─巳二 正遣是見 分三
│││││││ │││ │┌─午一 如來問
│││││││ │││ ││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 │││ ││ 先阿難妄擬見性在前,佛已直斥其非。此下辨無是見,與無非見,此科雙用
│││││││ │││ ││ 即物離物,而單遣是見也。如來問云:若此見精,實在汝之眼前,汝實實可以
│││││││ │││ ││ 看見者,則此見精,一定有地方所在,既有方所,必有相狀,非是無可指示?
│││││││ │││ ││ 此決斷定屬可指,下方令對物指出。
│││││││ │││ ││ 且今與汝,坐祗陀林,徧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恆河。汝今
│││││││ │││ ││ 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
│││││││ │││ ││ 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 │││ ││ 此先以物皆可指為例,下令指見。且今我之與汝,坐此袛陀林。周徧觀看,
│││││││ │││ ││ 近處林渠(水也河流之類),及與殿堂,高處上至日月宮,遠處前對恆河,
│││││││ │││ ││ 汝今於我師子座前,但是目之可見,舉手皆可指陳,是種種相,分別明白,
│││││││ │││ ││ 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若草若樹,纖細毫末,
│││││││ │││ ││ 大小雖殊,但可以有形,無不可以指著也。
│││││││ │││ ││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 │││ ││ 此教其指見。若必定見精,現在汝之眼前,汝應以手,確確實實指陳,
│││││││ │││ ││ 何者是汝眼前之見?
│││││││ │││ ││ 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
│││││││ │││ ││ 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者為物?
│││││││ │││ ││ 此有兩節文,乃佛立成格式,要阿難依此解答,不至混濫。先所謂雙用即
│││││││ │││ ││ 物離物,單遣是見,即在本科。此節格式,乃即物,須不壞物之本相;下節
│││││││ │││ ││ 乃離物,須當顯見之自體。
│││││││ │││ ││ 當知二字,要阿難注意著眼,何者是空,何者是物。此語莫作是見無空,
│││││││ │││ ││ 是見無物解釋。佛要阿難,依所定格式,物、見雙指,不壞物之本相。
│││││││ │││ ││ 先約空說:若空是見,既已成見,須當不壞空之本相,何者仍舊是空?
│││││││ │││ ││ 再約物說: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亦當不壞物之本相,何者仍舊是物?
│││││││ │││ ││ 此種格式,譬如即壁成畫,要須壁畫雙存,方成物見各體之義。
│││││││ │││ ││ 此順阿難迷執,見性與根身萬物,各皆有體,故作斯解。
│││││││ │││ ││ 若是見,即便無空無物,遂成一體,則與阿難語意相違。
│││││││ │││ ││ 又既成一體,自不容更說是見,如下文「我真文殊,無是文殊」。
│││││││ │││ ││ 此種解釋是《正脈疏》交光法師,特出手眼,能見人見不到之處。
│││││││ │││ ││ 能會佛立格本意,殊令人心悅誠服也!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
│││││││ │││ ││ 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 │││ ││ 上節即物索是見,此節離物索是見。乃離物須當顯見之自體,故囑阿難:
│││││││ │││ ││ 汝可更加一番微細工夫,披剝萬象,即剖開萬象,分析出此見元,此即離物
│││││││ │││ ││ 索是見也。精、明、淨、妙見元者:萬象不能混曰精;萬象不能蔽曰明;萬
│││││││ │││ ││ 象不能染曰淨;萬象不能變曰妙;此四乃見元義相,即本覺所具性功德相,
│││││││ │││ ││ 此曰:「見元」,上曰見精,有曰見性,名雖各出,乃隨語便,同指眾生
│││││││ │││ ││ 識精元明,即二根本中真本,與物同體。如果物見各體,必須離物以顯見之
│││││││ │││ ││ 自體,同彼諸物,歷歷分明,無所疑惑,指陳示我。
│││││││ │││ │├─午二 阿難答
│││││││ │││ ││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音暨)恆河,上觀日月,
│││││││ │││ ││ 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
│││││││ │││ ││ 此阿難答,即物無是見。謂舉手所指得到,縱目(即放眼)所觀(見也)
│││││││ │││ ││ 得到,指者皆是物,不能不壞物之本相,更指出何者是見也。
│││││││ │││ ││ 故曰:「無是見者」。曰:「無是見者」。
│││││││ │││ ││ 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
│││││││ │││ ││ 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 │││ ││ 此阿難答,離物無是見。如佛所說,即指上文佛立格云:「汝可微細,
│││││││ │││ ││ 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況我乃是有漏初學人,
│││││││ │││ ││ 那能離物指出是見,即羅漢、辟支佛,亦所不能,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象
│││││││ │││ ││ 前,剖析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見之自性也。是離物亦無是見之可指矣!
│││││││ │││ ││ 此雙用即離,單遣是見也。
│││││││ │││ │└─午三 佛印證
│││││││ │││ │ 佛言:如是如是!
│││││││ │││ │ 此佛言印證。重言如是者,以阿難所答,即物無是見可指,離物亦無是見可指,
│││││││ │││ │ 二者皆是,故言:「如是如是」。良以見性,量括十方,體周萬法,其與萬法
│││││││ │││ │ 非即非離,惟其非即也,故能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身界無干,生死不繫,眾生
│││││││ │││ │ 不達斯義,則混淆真妄,沉溺輪迴;惟其非離也,故能塵剎普融,萬物一體,
│││││││ │││ │ 用彌法界,色心不二,眾生不達斯義,則沉空滯寂,中止化城。如來自指見是心
│││││││ │││ │ 以來,多約不即之義,分真析妄,以決擇離塵獨立之體。今此科合下無非見,
│││││││ │││ │ 乃約不離之義,泯妄合真,以顯洩乎與物混融之妙,以釋阿難身見各體之疑。
│││││││ │││ ├─巳三 轉遣非見 分三
│││││││ │││ │┌─午一 如來問
│││││││ │││ ││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
│││││││ │││ ││ 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 │││ ││ 此顯離見無物,以遣非見也。上科雙用即物離物,單明無是見;此科單用
│││││││ │││ ││ 即物,雙明無非見無是見。佛恐當機,祗知見性離一切相,不知見性即一切
│││││││ │││ ││ 法也。故先述彼言,牒定其意,曰: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
│││││││ │││ ││ 別有自性;此牒上離物無是見也。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 │││ ││ 此牒上即物無是見也。此文雙牒離物即物,皆無是見。
│││││││ │││ ││ 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祗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
│││││││ │││ ││ 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 │││ ││ 此緊承上文,復告云:更觀種種物象差殊,必定無有見精,可以受汝所指,
│││││││ │││ ││ 如是則完全無是見;復承上文,既是完全無有是見,汝再向萬象中,仔細發明
│││││││ │││ ││ ,此諸物之中,何者非汝見耶?
│││││││ │││ │├─午二 阿難答
│││││││ │││ ││ 阿難言:我實徧見,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
│││││││ │││ ││ 此直答:我實徧見,一切萬象,不知是萬象之中,何者非我之見也。
│││││││ │││ ││ 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
│││││││ │││ ││ 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
│││││││ │││ ││ 此徵釋無非見之所以。上云單用即物,雙明無非見、無是見,即在此節。
│││││││ │││ ││ 以離物無憑,說於非見,故單用即物。承上徵云:我說無非見者,何以故?
│││││││ │││ ││ 下釋云:若樹非見,云何能見於樹?若樹即見(是見也),則樹既已成見,
│││││││ │││ ││ 復云何猶名為樹也?此文本明無非,帶明無是者,恐聞無非,仍復墮是,故兼
│││││││ │││ ││ 帶雙明,遮止矯亂也。如是徧歷萬象,指點將來,以至虛空,謂:若空非見,
│││││││ │││ ││ 云何能見於空?若空即是見,則空即已成見,復云何猶名為空也?
│││││││ │││ ││ 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 │││ ││ 此結答無非見。再四思惟是萬象之中,微細發明,見性朗見萬物,
│││││││ │││ ││ 無一物而非是見者。
│││││││ │││ │└─午三 佛印證
│││││││ │││ │ 佛言:如是如是!
│││││││ │││ │ 此佛印證。無一物而非見,斯言不謬,故重言如是以證之。
│││││││ │││ │ 本科惟明,一體不離之義,若有是非,何成一體?
│││││││ │││ ├─巳四 眾懼俯慰
│││││││ │││ │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 │││ │ 眾非無學,智力有限,故致茫然。是義即無是無非之二義,終者義之歸趣,始者
│││││││ │││ │ 義之由來,兩皆不知。下如來答中,本是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即義
│││││││ │││ │ 之所始也。既曰妄為,即無是非之可指,又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即義
│││││││ │││ │ 之所終也。既是一體,安有是非之可言哉?又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則是非始起
│││││││ │││ │ ,繇是真精妙覺明性,則是非終息矣!後二句,正由不知,莫衷一是,故驚惶悚
│││││││ │││ │ 懼,失其所守,或是或非,無可把握,故曰:「失守」。
│││││││ │││ │ 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
│││││││ │││ │ 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
│││││││ │││ │ 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 │││ │ 此佛慈安慰。知其即知阿難等,神魂驚變而不安,思慮憂慴而不定,佛心生起
│││││││ │││ │ 憐愍,而安慰阿難及諸大眾曰:諸善男子!汝等不必驚疑怖畏,無上法王,是佛
│││││││ │││ │ 成無上道,為諸法之王,於法自在;是真語者(無妄故),實語者(不虛故)。
│││││││ │││ │ 如所如說:如者依也,依佛所證,真如實理而說故,不誑者,無賺誤也。
│││││││ │││ │ 不妄者:無虛偽也。非同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末伽黎解在前。
│││││││ │││ │ 四種不死者:彼外道託言有不死天,一生不亂答人,死後當生彼天,立為四種
│││││││ │││ │ 矯亂論議,在十捲行陰中,謂:亦變亦恆、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
│││││││ │││ │ 皆指兩可,終無決定,是為四種不死,矯亂論議。今無是見,無非見,是非雙遣
│││││││ │││ │ ,豈同彼不死論議哉?此示以佛言可信,不必驚疑也。
│││││││ │││ │ 汝諦思惟,無忝哀慕者:諦是諦實,思惟是八正道中正思惟,如來欲阿難從
│││││││ │││ │ 聞慧而入思慧,庶可為起修之本,非教以仍用識心,思量分別,故加一諦字揀之
│││││││ │││ │ ;忝者辜負也,可約自他二意釋之:
│││││││ │││ │約自者,汝既已回小向大,哀求佛定,仰慕佛果,於此無是非之義,誠能諦實思惟
│││││││ │││ │ ,大開圓解,則悟明因心,自可圓成果覺,庶不負汝自己之哀慕矣!
│││││││ │││ │約他者,哀是佛哀,慕是眾慕,謂此中二義,茫然不知,佛哀愍之,望其領悟;
│││││││ │││ │ 眾仰慕之,望其啟發,故囑諦思,無負上下之望也。
│││││││ │││ ├─巳五 文殊啟請 分二
│││││││ │││ │┌─午一 舉疑代問
│││││││ │││ ││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 │││ ││ 而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
│││││││ │││ ││ 精見、色、空,是非是義。
│││││││ │││ ││ 前是經家,敘述代問之儀。今「世尊此諸大眾」起,至「元是何物,於其中
│││││││ │││ ││ 間,無是非是」止,是文殊代問之辭,先標眾疑。不悟者:舉其疑端;二種即
│││││││ │││ ││ 是義與非是義。精見,即八識精明之見分;色空,總該諸物即相分。文殊意謂
│││││││ │││ ││ :大眾所以惶悚失守者,祗因不悟如來兩番審問,特為發明,精見(即見精)
│││││││ │││ ││ 之與色空,是義與非是義兩種。是義,即無非見之義,以無非曰是故;非是義
│││││││ │││ ││ ,即無是見之義,義字雙連上是與非是,成二義也。
│││││││ │││ ││ 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
│││││││ │││ ││ 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
│││││││ │││ ││ 此述眾疑。二應字,俱屬平聲。謂:若此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當有所指,
│││││││ │││ ││ 云何無是見之可指?若非見者,應當無所矚,云何又能見色見空?而今不知是
│││││││ │││ ││ 義所歸者:即無是見、無非見二義,所歸趣也。故有驚怖!
│││││││ │││ │└─午二 揀過求示
│││││││ │││ │ 非是疇昔,善根輕尠(音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
│││││││ │││ │ 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 │││ │ 此代求佛示。謂此眾雖然有漏,非同疇昔(從前也),未曾廻小向大,善根輕
│││││││ │││ │ 薄尠少可比。元是何物句,正追究是義終始,詰本窮源之問也。願佛大慈哀愍,
│││││││ │││ │ 發明物象之與見精,元是何物。於中即無是見,又無非是見。無字,雙貫下是與
│││││││ │││ │ 非是。佛若發明,則大眾既知是義所歸,而驚怖自息矣。
│││││││ │││ └─巳六 如來慈示 分二
│││││││ │││ ┌─午一 曉以無是非之故 分四
│││││││ │││ │┌─未一 明一真無是非
│││││││ │││ ││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
│││││││ │││ ││ 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 │││ ││ 此佛酬答文殊之代問,故呼其名而告之,併及在會大眾。文中正顯真心
│││││││ │││ ││ ,絕諸對待,惟是一真,以明無是非之故,若有是非,則非惟真。十方
│││││││ │││ ││ 如來,已證極果之佛,併及大菩薩,有此大字一字,非但二乘絕分,即
│││││││ │││ ││ 權教菩薩,亦所不能,顯是佛及圓頓菩薩境界。自住三摩地中者:即是以
│││││││ │││ ││ 自覺聖智,常住於首楞嚴大定也。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 │││ ││ 此三摩地,即同前佛告阿難,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
│││││││ │││ ││ 之三摩提相同。地、提,不過梵音清濁之異耳。又此定非同權小,
│││││││ │││ ││ 有出有入之定,是以曰自住,即自住本地風光,不假修為造作也。
│││││││ │││ ││ 見與見緣四句,了妄無體。佛及大菩薩,住此定中,內脫身心,外遺
│││││││ │││ ││ 世界。根、塵、識三,不能為礙。見與見緣,並所想相者:見,即能緣
│││││││ │││ ││ 見分,見緣即所緣六塵相分。並者及也,想即六識妄想,相即六根身相。
│││││││ │││ ││ 此三六十八界,一切諸法,凡、外內執身心為實我,外執萬法為實法,
│││││││ │││ ││ 具足我法二執;權、小法執堅固,仍執實有身心世界。佛及圓頓菩薩,
│││││││ │││ ││ 了知徧計(六識)本空,依他(根塵)如幻,喻如病目所見之空華,
│││││││ │││ ││ 從緣無性,本無所有,非作故無,本性無故。非待病愈花滅纔無,
│││││││ │││ ││ 即正當病眼見空華時,華本無有,此即當體即空也。又空華,病眼觀之,
│││││││ │││ ││ 非有似有,此喻凡、外、權小,見十八界;淨眼觀之,了不可得,
│││││││ │││ ││ 此喻佛及圓頓菩薩,見一真法界。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又一解:
│││││││ │││ ││ 見攝六識,見、聞、齅、嘗、覺、知,見緣該六塵見等所緣之觀境,
│││││││ │││ ││ 想相指六根,想屬心,相屬色,心、色和合,以成根身。前云:色雜妄想
│││││││ │││ ││ ,想相為身,故指六根。 《正脈》云:「此科全是諸聖圓觀大定,
│││││││ │││ ││ 行人切須究心,若能常住此境,念念不昧,成佛何疑?」
│││││││ │││ ││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 │││ ││ 此達妄即真。了達能見見分,及所緣相分,當體即真。緣字並攝根、塵
│││││││ │││ ││ 、識三:根為能緣,塵為所緣,識從緣生。故以緣字,總該三六十八界,
│││││││ │││ ││ 即身、心、世界,依正二報。上明萬象皆妄,故喻空華,此明一性元真,
│││││││ │││ ││ 故曰菩提。乃三菩提中,真性菩提,亦即三性中,圓成實性。元是二字,
│││││││ │││ ││ 與前文殊所問,元是何物相照應。今順前文答云:此能見之見精,
│││││││ │││ ││ 及所緣之物象,所以無是非者,何也?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不假修為,
│││││││ │││ ││ 本來自妙;不用洗滌,本來自淨;不待揩磨,本來自明。妙即法身德,
│││││││ │││ ││ 非有非空;淨即解脫德,處染不變;明即般若德,靈光獨耀,乃是三德
│││││││ │││ ││ 秘藏之體。既是一體,迴絕是非,故反顯之曰:云何更有是見之與非是見
│││││││ │││ ││ 耶?此即無是非義之所終也。會諸相終歸於一性。
│││││││ │││ ││ 《正脈》問云:「佛初惟以見為性,而曲明其不與身心萬物為侶,
│││││││ │││ ││ 以謂見獨真,而餘皆妄,令人獨依見性也。今乃論妄,則降見性同是空華
│││││││ │││ ││ ;論真,則升諸法,同為真體,固是理極之論,其奈人之用心,將何所適
│││││││ │││ ││ 從乎?」今別答云:「阿難自被破識心之後,便乃捨妄求真,如來欲示真
│││││││ │││ ││ 心,特向眼根指出,意令阿難認見為心,故獨顯見性為真心也。然見性即
│││││││ │││ ││ 陀那細識,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體雖元明,用終帶妄,而眾生捨此,別無
│││││││ │││ ││ 純真之心可指,既不可認為非真,亦不可認為全真。若認全真,無異執鑛
│││││││ │││ ││ 為金;若認非真,便同捨鑛求金,二皆是迷。故前約元明,乃極顯其為真
│││││││ │││ ││ 心,今約帶妄,乃同降而喻空華。」而識心諸法,觀相元妄,無可指陳;
│││││││ │││ ││ 觀性元真,惟妙覺明,既不可昧性而執相,亦不可撥相而求性;若欲捨
│││││││ │││ ││ 諸法而求真心,何異離波而覓水也。前約相妄,故極令決擇分明;今約
│││││││ │││ ││ 性真,故識心亦升真體,如來為是理極之論者,欲令眾生徹證而圓悟也。
│││││││ │││ │├─未二 喻一真索是非
│││││││ │││ ││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 │││ ││ 此假文殊為喻,以明一真法界,本無是非二相。先喻一真索是非,文殊喻
│││││││ │││ ││ 一真之體。更有文殊二句索是,喻何者是見;末句索非,喻何者非見。問云
│││││││ │││ ││ :如汝此身,本來一個真文殊,為是更有文殊,喚作是文殊者,為無有文殊
│││││││ │││ ││ 耶?又無字即作非字解,於文亦順,而詳文殊答處,無字義長。
│││││││ │││ │├─未三 答本真無二相
│││││││ │││ ││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
│││││││ │││ ││ 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 │││ ││ 此喻一真無是非。文殊是大智慧,一聞便悟,領旨直答:「如是」,即領
│││││││ │││ ││ 諾之辭。答曰:世尊!我本一個真文殊(此喻一真之體),於我真文殊分上
│││││││ │││ ││ ,並無那個喚作是文殊者(此喻色空無是見也)。何以故三句,徵釋無是所
│││││││ │││ ││ 以。若更有一喚作是文殊者,則成二文殊,而一體自不能成,意顯一體分上
│││││││ │││ ││ ,更不容說是。此是字,非對非說是,即對本體說是,若說有是,則有對待
│││││││ │││ ││ ,而非絕待矣。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者:然轉語詞,
│││││││ │││ ││ 承上轉云:然我今日,真實文殊分上,非無有文殊(此喻色空無非見也。此
│││││││ │││ ││ 句若作無非文殊,其理更明)。於中者:於真實文殊體中,實無從說是,
│││││││ │││ ││ 及與說非;說既叵說,安有是非二相可得耶?此喻一真無是非,真如體中,
│││││││ │││ ││ 不剩一法,不少一法,圓同太虛,無欠無餘故也。合前此見及緣,元是菩提
│││││││ │││ ││ 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觀二於中,佛與文殊,法喻雖然各說,
│││││││ │││ ││ 彼此照應,如出一轍。
│││││││ │││ ││ 昔法眼、同紹修、法進三人,參地藏禪師,天寒落雪,附鑪烘火次,
│││││││ │││ ││ 舉《肇論》至:「天地與我同根」處。藏曰:「山河大地,與上座自己,
│││││││ │││ ││ 是同是別?(此句即同佛問阿難,何者是見,何者非見一樣)」
│││││││ │││ ││ 眼云:「別」。藏豎起二指。眼曰:「同。」藏又豎起二指,便起去。雪霽
│││││││ │││ ││ 三人辭去,藏至門前送之,問曰:「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 │││ ││ 乃指庭前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內在心外?」眼曰:「在心內」。
│││││││ │││ ││ 藏曰:「行腳人著甚麼來由,安片石在心頭?」眼無以對,即放下包囊,
│││││││ │││ ││ 依席下求請決。近一月餘,日呈見解。
│││││││ │││ ││ 藏曰:「佛法不恁麼!」眼曰:「某甲詞窮理絕也。」
│││││││ │││ ││ 藏曰:「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眼於言下大悟。
│││││││ │││ ││ 豐干欲遊五臺,問寒山、拾得曰:「汝共我去遊五臺,便是同流,若不共
│││││││ │││ ││ 我去遊五臺,不是我同流。」山曰:「汝去五臺作甚麼?」
│││││││ │││ ││ 曰:「禮文殊。」山曰:「汝不是我同流。」干獨入五臺,逢一老人,便問
│││││││ │││ ││ :「莫是文殊麼?」老人曰:「豈有二文殊?」干作禮未起,忽然不見。
│││││││ │││ │└─未四 總以法而合喻
│││││││ │││ │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
│││││││ │││ │ 此見即能見見精,無始在纏,靈光不昧,故稱妙明。與諸空、塵,即指
│││││││ │││ │ 物象,物象雖多,空、塵二字,足以該之。佛言此見精與物象,但惟一體,
│││││││ │││ │ 所以無是無非,亦復如文殊一樣,但有一真文殊,無是文殊,與無文殊也。
│││││││ │││ └─午二 教以出是非之法 分三
│││││││ │││ ┌─未一 曲顯真妄二相
│││││││ │││ │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 │││ │ 上三句是所依真,下二句是所起妄。本是對前元是,各有用意。前究是義
│││││││ │││ │ 之所終,欲曉以無是非之故,乃合二妄成一真,明妄元是真,於一真總喻而
│││││││ │││ │ 總合,歸真即無是非。今推是義之所始,欲教以出是非之法,乃從一真起二
│││││││ │││ │ 妄,明妄本依真,於真妄別喻而別合,悟真方出是非。準上文,亦有法喻合
│││││││ │││ │ 三節之文,推究見精、物象之來由,元是何物?既無是,而又無非,乃曰:
│││││││ │││ │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此指所依真。不變隨緣曰妙,寂而常照
│││││││ │││ │ 曰明,無上菩提,即第一義諦,真性菩提,為諸法之本源,無有何法,能在
│││││││ │││ │ 其上,故曰:「無上」。淨者,清淨本然:圓者,圓滿周徧;真心,即人人
│││││││ │││ │ 本具一真心體。此心本來寸絲不掛,一塵不染,亦即六祖所云:
│││││││ │││ │ 「本來無一物」是也。妄為色、空,及與聞見者:此明從真起妄,妄為二字
│││││││ │││ │ ,對上本是而來。謂本是一真心體,由最初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轉妙明而
│││││││ │││ │ 為無明,轉真覺而成不覺,起為業識,詐現見、相二分。色、空即所現之相
│││││││ │││ │ 分,依報世界物象等;及與聞見,即所現之見分。正報六根身相等,皆屬妄
│││││││ │││ │ 為,本非實有,雖非實有,宛現二相,則是非生焉。
│││││││ │││ ├─未二 別舉真妄二喻
│││││││ │││ │ 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 │││ │ 此別舉真妄二喻。上三句喻妄,有二月終墮是非。如字承上妄為二分,如
│││││││ │││ │ 揑目所見第二月,既有二輪,是非鋒起,於中妄計,誰是真月?誰非真月?
│││││││ │││ │ 合上真心,妄為色、空、見相之二分,於中是非自生。此二月之喻,與前無
│││││││ │││ │ 還科中不同,前單喻見精,切近真心,此雙喻見、相二分,以為是非之端。
│││││││ │││ │ 下二句,不可作有何是月,有何非月解,若如是解,已成無是非,即錯矣!
│││││││ │││ │ 當作誰是真月?又誰非真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者:此三句
│││││││ │││ │ 喻真以一月,方出是非,佛呼文殊,而告之曰:但識得一月為真,則惟一體
│││││││ │││ │ ,本無二輪,中間自無是月非月之可言;自可超出妄擬之戲論。
│││││││ │││ └─未三 以法各合二喻
│││││││ │││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
│││││││ │││ 是以二字,正承上文,乃謂是以上來所說法喻,研究起來,汝今觀見與塵,任從
│││││││ │││ 種種發明,無非妄想。汝非指文殊,乃指阿難;觀見即見精;塵即內之身心(此心乃
│││││││ │││ 妄識屬塵影),外之萬物。承上汝今不悟妙明真心,故觀見與塵,不了元是何物。
│││││││ │││ 任從汝種種發明,如對萬象而言,云何知是我真性?對身心而言,見性實我,而身非
│││││││ │││ 我。說是說非,總屬分別計度,名為妄想。於依他法上,起徧計執,縱饒說到驢年,
│││││││ │││ 亦不能於中超出是與非是。此合二月妄計是非之喻。
│││││││ │││ 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 │││ 由是返迷歸悟,會妄歸真,了知見之與塵,元是一真,則能超出是非之外。真精者
│││││││ │││ ,無妄離垢之體;妙覺明者,圓照法界之性。悟此體性,則能遠離依他起性,及徧計
│││││││ │││ 執性,則根、塵、識三,無非圓成實性,悉無自他之別,安有是非可指耶?故能令汝
│││││││ │││ ,出指非指者:此指字,與前佛問阿難,既有方所,非無指示句,相對。
│││││││ │││ 若悟一真法界,見、相二分俱屬空華,萬物、見性本來一體,故能令汝超出是非,
│││││││ │││ 豈復於萬象中,謂何者是見可指,何者非見可指耶?亦如但知一月真,則妄計全消。
│││││││ │││ 此合識得真月,是非自息喻。可見迷悟、真妄,惟在一念,若一念迷,則心境紛然,
│││││││ │││ 是非鋒起;若一念悟,則妙覺湛然,豈容是非於其間哉!此科以見性不分而論,無是
│││││││ │││ 無非,見真妄情自息,是四義中妙義。卯八顯見不分竟。(講義第四卷並第一冊終)
- Feb 10 Mon 2014 05:03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12-2) 福州鼓山涌泉禪寺 圓瑛、弘悟 著 受法弟子 明暘、日新 敬校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