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篇摘自義成活佛(Tulku Thondup)之《大圓滿修習》(The Practice of Dzogchen,原名Buddha Mind,
Snow Lion版,譯時蒙Snow Lion出版社書面授權)第一部份第一章至第五章。此書原分兩部份,第一部份為
九乘教法概論及大圓滿重要祖師生平簡介;第二部份為龍欽巴尊者大圓滿著述之精華撮要。
本篇所引寧瑪派歷代祖師論著片段,絕少見於漢土書籍,故甚具參考價值。
引 論
西藏大乘佛教有四大宗派,寧瑪派興起於公元七世紀,於九世紀之際,
由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寂護論師(Santaraksita)與藏王赤松德贊(Khri-Srong lDe-bTsan)所確立;
噶朱(bKa'-rGyud)及薩迦(Sa-sKya)兩派分別由瑪爾巴法慧譯師(Mar-Pa Ch'os-Kyi Blo-Gros 1012-1099)
及款‧至寶王('Khon dKon-mCh'og rGyal-Po 1034-1102)於公元十一世紀時所創立;
格魯派則為宗喀巴大士(rJe Tsong-Kha-pa 1357-1419)於公元十四世紀所創立。
經教(mDo)方面,四派相異之處,主要只在於各別尊崇不同經典及其演繹之道;
就密續(rGyud)而言,寧瑪派不共教授主要於九至十一世紀此一時期傳入、翻譯並弘揚於藏土,
被稱之為「舊密」(sNgags rNying-Ma)。
其它三派,均有共通之密續,而此等於十一世紀或以後方抵藏土之密典,則被稱為「新密」(sNgags gSar-Ma)。
寧瑪派實為最古老教派,亦為其它宗派之母。
據寧瑪派傳統,全部佛法顯密教授可判為「九乘次第」(Theg-PadGu)——
顯 三 乘:
聲聞乘(梵:Sravakayana; 藏:Nyan-Thos), 屬小乘;
緣覺乘(梵:Pratyekabuddhayana;藏:Rang-Sang-rGyas), 屬小乘;
菩薩乘(梵:Bodhisattvayana; 藏:Byang-Ch'ub Sems-dPa'),屬大乘。
外密三乘:
事密(梵:Kriyayoga; 藏:Bya-rGyud);
行密(梵:Caryayoga; 藏:sPyod-rGyud);
瑜伽密(梵:Yogatantra; 藏:rNal-'Byor rGyud)。
內密三乘:
大 瑜伽(梵:Mahayoga;藏:rNal-'Byor Ch'en-Po);
無比瑜伽(梵:Anuyoga; 藏:rJe-Su rNal-'Byor);
無上瑜伽(梵:Atiyoga; 藏:Shin-Tu rNal-'Byor)。
寧瑪派之不共教授即三內密,尤其是無上瑜伽。
九乘次第中各各層次,絕非宣示互相矛盾之理論,或引得不同果位:
彼等實為修行道上之過程而已,能直接或間接令(行者)證悟而成正等覺。
因修行人根器利鈍不同,部份行者須由層次較低之次第起修,依其證量逐級而上。
於某一次第嫻熟後,再進而修習更高次第。
有等利根行者,因夙生之業力,能直入最高次第,如無上瑜伽,甚至能即身而得佛果。
是故,引導天賦極高之人自普通教授起修,固為浪費生命、精力及機會;
反之,(鈍根者)由較高次第之教授起修,不獨無所利益,兼且實為錯誤。
因此,欲入各別修習之門,重要在量力而為,及能得睿智上師指導。
聲聞乘之見地,在於證悟「人我空」。其目標乃能斷(苦),及得一己之寂靜與快樂。
其修習乃遵行「八別解脫律儀」。其觀修乃將己心住於「止」,及「觀」四諦與其十六差別(十六行相)。
其果位成就為「士夫八次第」(譯按:即四向四果,如預流向、預流果等);第八次第即證阿羅漢位。
緣覺乘之見地,乃體悟人、法二我皆空,然心之剎那無間(相續)則為實有。
其目的在憑自力而得辟支佛之阿羅漢位。其修習乃奉行八別解脫律儀任何一支。
行者之止觀,乃修「四諦十六差別」,尤其更順逆觀「十二緣起」。其果亦證阿羅漢位。
菩薩乘之見地,乃體悟一切法空。其目的為度盡一切有情成正等覺。
主要修習為六波羅蜜多:佈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及般若。
行者修「三十七菩提分」以觀「二無我」及「四道」(譯按: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
其果以「二身」得成正等覺:行者既得無色身,亦得色身以利益眾生。
顯密之分別
蓮花業緣力尊者(Padma Las-'Brel rTsal)於《大圓滿龍青心髓前行導引‧普賢上師口授筆記》中,
闡釋顯密分別如下:
《三理趣燈》云: 果共離無明 少難多方便 利根為主故 密乘最殊勝
顯密二乘,雖有相同之果位成就,即成正等正覺。(但密乘)於得果具有殊勝方便,即:
離無明之殊勝「見」;攝無數善巧方便之殊勝「修」;行持殊勝而無困苦,行人屬利根等……。
甲、因乘(顯乘)了知:
(一)法性(即勝義諦)乃離戲論之八不,然而,因乘不能證悟法界與本智雙運如實自性;
(而密乘)則遣除(此無明),體證「界」「智」雙運自性。是以密乘不昧於法性之見地。
(二)因乘了知一切法(即世俗諦之有)緣生如幻自性,然而昧於不能了知(法)即(佛)身及本智,
(而只能了別其為)不淨之幻化。金剛乘(密乘)了知(一切皆)為(佛)身與本智之遊戲、「界」「智」
無二之真實義、二諦無二及無上法身。由是,以離無明故,(密乘)遂更殊勝。
乙、(密乘之)殊勝修持,乃在於二次第:方便之生起次第及智慧之圓滿次第。
丙、行持殊勝而無困苦:因乘無不必捨棄所貪外境而能得證悟之道。
(密乘)既能用所貪之境為(修學)之道(而不必捨棄),於自在及樂境中保任心識,
行者遂能即生以此孤身得證金剛持位。
丁、行人屬利根殊勝:密乘修習,乃為具有超凡根器之特殊行者而立,此根器之共(處),
在於具有能生正覺之殊勝五力;其不共(處),乃在其體證金剛乘甚深見地之智慧,
及具有「無畏(密乘)沉重事業」之堅強信力。
大乘顯密二乘之目標,同為求得正覺。但在方法上二者則有所不同。
密乘行者之見地,為因果無別;五大顯現即五佛部部妃,而五蘊顯現則為五佛部部主;
部尊表五根本智,情器世間則如諸佛及其剎土之清淨。
密乘行者既視一切法皆清淨,情器世間即是本尊及本尊剎土,故能於二諦相融中得一切法樂。
顯乘行者,則仍有染淨善惡之別,故不能取一切世法為修持,而密乘行人則能轉一切作修持方便。
內密之見地,尤其無上瑜伽,為究竟因果無別。
外密雖云比顯乘教授較為重視「無別」,而內密於此見地上又比外密更為殊勝。
因此,顯乘亦名「因乘」,意即行者所修乃成佛之因;
而密乘則名「果乘」,蓋藉灌頂力,則能體證情器世間即是本尊與佛剎,由是逐步修持,即能證悟圓滿。
密乘行者以三身為修行道之甚深善巧方便,於極短時間內解脫,得成佛果。
密續,乃將無明與煩惱轉化為如來藏與諸佛功德。
但此「轉化」,不同近世學者所云,由一物變成另一物,如點鐵成金;
而實乃將受污染之物淨化、圓滿還原於其真實境界。
密乘教授,須由具利根及極善業之人信解奉行。龍欽巴尊者(Klong-Chen Rab-'Byams 1308-1363)於
《如意藏論釋‧白蓮花》中,概述顯密教授之分別如下:
顯宗菩薩乘(或大乘)之教授,謂眾生皆有如來藏。以如來藏為種子,復以積集福德與智慧二資糧之修習,
經無數世後,如來藏(種)將盛開,而終能成正等正覺。由於強調因果相續,故名「因乘」。
密乘見地(即因果無別)則謂如來藏已本來具足圓滿於一切有情中,如日之有光,此為 「能淨之基」;
而能障如來藏之八識及其所變現,如雲,此為「所淨」。
生起、圓滿二次第之灌頂及止觀,則可清淨罪障,使功德光明遍照,如風驅雲散,此則為「清淨之果」。當下,
往昔煩惱污染既滅,雖則阿賴耶之名言、習氣等悉已轉化(成佛果及其功德),然其顯現實乃無差別相續之相。
《喜金剛密續》云: 眾生即是佛(就自性而言) 但為外障蔽 外障若清除 眾生仍是佛
顯密教日尊者(mDo-sNgags bsTan-Pa'i Nyi-Ma)曾云:據寧瑪派先賢所說,
認為顯密二乘於空性見(即勝義諦)並無不同,所不同者僅為對現象(即世俗諦)之見地。
其《見地與教派要義炬註疏‧妙音密意莊嚴》云:根據舊譯寧瑪派之見地,顯密二乘於勝義諦空性(見)並無不同。
蓋中觀宗之畢竟空性,與大瑜伽所言之大平等性,無上瑜伽所言之勝義普賢佛母、法爾壇城、本來清淨等,
皆是同一意義。另如密彭尊者(Mi-Pham 1846-1912)之《定解寶燈論》所云:
天竺聖月稱 藏土法賢師 意趣都如一 說本淨即空
唯若就相邊而言,
則大瑜伽所云:凡所有相本質光明,即大清淨之世俗諦;
無比瑜伽所云:一切相即普賢王如來,亦即三身壇城;
及無上瑜伽所云:(一切相)皆為甚深心識明相【腳註:原文為「基之明相」。此中之「基」,
即指凡夫藏(阿賴耶與如來藏)。今譯為心識,實指心識狀態。】,亦即法爾所成之壇城。
上述諸見地,乃至所述名相,顯乘皆付厥如,故知顯密二乘對世俗諦之見地,實有天壤之別。
「密」 之定義
「密」(Tantra)一詞解作相續。索波丹達尊者(Sog-Po bsTan-Dar)於《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
中云:《金剛頂續》云: 密續相續義 輪迴即密續 涅槃後密續
「密續」,視乎輪、涅二者之關係——有如琵琶絃線之相續——而有三分:
(一)如來藏乃根分之相續;
(二)見修雙運乃道分之相續;
(三)三身與本智乃果分之相續。
密乘教授,乃通過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使善巧方便與本智二者雙運,是故密乘法門廣大。
密乘不取苦行(此與顯乘不同),於利根行人而言,修密能速證佛果。
無畏教日尊者('Jigs-Med bsTan-Pa'i Nyi-Ma 1865-1926)於《吉祥秘密藏續大綱‧寶藏匙》中釋「密續」如下:
須體證成就者,乃「因」或「根」之密續。行者所藉以體證及於道上精進者,為「方便」或「道」之密續。
行者所圓成者,則為「果」之密續……。如是根、道、果三者皆置於同一相續之中,故名之為「密續」(相續)也。
《後密續》云:密續乃根、道(方便)、果之相續。
「密續」之分部
據寧瑪派傳承,共分六部密續。事密、行密或作密、瑜伽密,乃三外密;
而大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或大圓滿,為三內密。《明覺自現續》云:
金剛乘分外內密 外重戒律內方便 外密復分三支部 事密行密瑜伽密 內密亦分三支部 大與無比及無上
密乘各種教授
論述密續經典,各有不同。《吉祥秘密藏續大綱‧寶藏匙》云: 密乘乃由經典、口訣及正理三者所闡述。
甲、經典:(於《幻化網秘密藏續》中)攝四「釋續」及「後續」。
(四釋續中,首二續)講述解脫道之頓、漸二支者,為《智藏》及《金剛鏡》。
餘二續關於方便道之頓、漸二支者,為《海》及《過失》。
雖然「根本續」與「釋續」之定義甚多,但據洛‧善逝藏尊者(Rog bDe-gShegs sNying-Po)所言,
於較早期宣揚而成為(其它密續)所解說者,為「根本續」;而較後期出現且解說(根本續)者,則為「釋續」。
乙、口訣:論述及雜著,其作者或為上根殊勝行人,藉無上密續殊勝道,得證悟成就之果而教化眾生;
或為中根行人,得其本尊親自加持,而能開演密續;或為較次之行者,得諸持明祖師相傳而下之真實口訣教授。
此等著作(以《秘密藏續》)為例,如《巴甲》(sPar-khab),及名為《賓吒他》(Pindartha)之略釋;
尚有《道次第》、《精要》及《見鬘》等。
丙、正理:有等魯莽之演述甚深密教者,妄據因明學,結果只能將一己捏造之私見攙雜於法義中。
雖然於此等演述中,或具有「某某經論如是說」等引文,然多見解晦澀,實不能證明並無曲解密續之法義。
是故,(於密續法義)具足實信,並且依據釋續及成就者之口訣,以正理敷演根本續,實為非常重要。
密乘之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
密乘各個次第,因有各自之見地與修持方便,故有所不同。然每一次第皆重視(生起、圓滿)二次第之修習。
龍欽巴尊者於《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解》中云:
生起次第:由觀想外境成(諸本尊之)皈依境,行者遂能清淨執土石為自性實有而顯現之遍計執性。
由觀想諸有情成男女本尊,行者乃能清淨我執而離愛憎。
由觀想己身之蘊、界、處成本尊(蘊、界、處自無始以來即已如是),行者遂有無數利益,
此中包括將罪障清淨為色身(rupakaya)、圓滿積集福德資糧,及得三摩地(定)。
圓滿次第:能對生起次第觀修之少許執著,及觀修時對「觀諸法如幻」之少許執著,悉皆清淨無餘。
由能離一切戲論,甚至連「如是」 之概念亦離,遂能清淨法身(Dharmakaya)之障蔽、圓滿不可思議之止觀,
及智慧(資糧)之積集。由於將心專一觀於任何所緣,行者乃住於樂、明、無念之境界,以此而證悟內智實相,
即大手印,即圓滿次第之體性。為見如是之真實自性,於體證本始根基之自性、金剛身之自性及心性之勝義自性後,
行者復觀修此(真實之性)。(圓滿次第修習)分依自身及依他身等二種。
依於自身(之修習)為有作意之六種瑜伽:拙火、幻身、睡夢、光明、中有及遷識。
此乃不依他力而成正等覺之圓滿次第修習。依他身(之修習)即精通脈、氣、明點瑜伽之行者,以修「樂」為道。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Gyur-Med Tshe-dBang mCh'og-Grub)於《天鼓譬喻論》中,
總括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之意義如下:觀想一切顯現無二無別,悉皆為本尊之佛身,而(其形與色)
則與三界諸法相類,復具大悲心,及觀大樂融入,由是令佛三身(於自身)成熟,此乃生起次第之體性……。
將風、心、意融於中脈,以直接生起樂空本智,此則為圓滿次第之體性……。
修習脈、氣、明點之次第,及修習以明妃(為方便)令氣入住及融於中脈之次第,二者皆非究竟之圓滿次第,
然因其能令行者達致成就,是故(亦)稱為圓滿次第。
(生、圓)二次第之修習,皆通行於三外密與三內密,然相比於層次較高次第而言,層次較低次第則缺圓滿次第,
生、圓雙運則更無論矣。龍青巴尊者於《大車解》中就此事說云:
(外密中之瑜伽密)行者不斷觀想方便與智慧。是故行者於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亦各別(修習)。
三外密之見修行果
甲、事密
龍青巴尊者於《三休息善說海總義》中述事密如下:
事密行者了悟:一切於世俗層次中顯現之蘊、處、界等法皆須加以清淨;
而勝義虛空,亦即本淨自性,則是能清淨之基礎。
行者生活於清淨中,修道上則觀想本尊實有。視本尊為主,行者自身為僕。行者祈求本尊加持以得成就。
密彭尊者於《如意藏宗輪要義》中概括事密之見(根)與修(道)如下:
見(根)——
自勝義諦而言,一切法於空、有中皆無二無別。但於世俗諦中,事密視本尊為主人。此本尊功德具足,
無有惡業,為勝義虛空光明之現起,所現者為根本智之體相,同時此本尊能賜予非究竟及究竟成就。
事密行者視自身為求加持者、為未證果者、及為仍有煩惱(染)者。
是故,於勝義諦中一切平等,於世俗諦中緣起法則為實有。故事密之見地,乃相信通過修持,
與視一切法為本尊身、語、意之印記,即能成就眾多事業,而最後行者自身能得與本尊相同之體性。
修(道)——
行者一心觀想事密之六尊瑜伽(譯按:空性、文字、聲音、色、手印、相之本尊修習)——本尊身相、語音、
心相、宮殿、放光及收光等——及持咒召請本尊,求獲加持,且圓滿自身有如本尊,一若煉金術之點鐵成金。
龍欽巴尊者於《宗輪藏》中解釋事密之六尊瑜伽如下:
(一)若能視一切顯現即是虛幻妙身,則行者自能離一多二邊,而一切顯現亦自解脫成妙身。
(二)若能視咒字為妙音,則所持音聲與空性相融之咒輪便能持續,而咒字亦解脫成妙字。
(三)若能觀勝妙心識之所化,則記憶與思維乃昇華為等持,而一切概念亦解脫成妙觀察。
(四)若能視一切光華之放射與收攝為本尊之顏色,則彼等皆解脫為妙光,一切咒字亦解脫成根本智之體性。
(五)若能視光明為妙姿、妙座、妙冠及妙衣,則一切所顯皆解脫成勝妙宮殿。
(六)若能視一切法之生起為法身,即根本智(空性)之妙解脫,則一切所當捨者皆解脫成根本智。
同理,六根對六塵得解脫,且能認知六識,例如視一切顯現為本尊妙身,則行者之罪障自能清淨。
另據索波丹達尊者之《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中所言:
事密六種勝力,乃空性、文字、聲音、色、相與手印;於《瑜伽密續》中亦云:
「彼乃空性、文字、聲音、色、相與手印」。在一般(共)事密中,並無行者觀想自成本尊之修法。
但在較高層次(不共)之事密中則有之。
密彭尊者於《如意藏宗輪要義》中概括事密之行與果如下:
行——事密認為只有遵照儀軌所載一切而修,方能於修持中得成就。否則,便有如將種子播於缺水乏肥之土地中,
終將一事無成。是故,此部強調修外業,一言一行,皆有法度,每天三沐浴、三更衣,以求生活於清淨中。
此外尚行獻供及護摩(火供)等密法。
果——行者能得眾多成就,例如得持明身,其福德相等於色界及無色界之有情。
而究竟之果則為於十六生中證得三種姓金剛持地
(三種姓即三佛部,亦即如來、金剛及蓮花等三部。此三佛部皆與三佛身及五智配合)。
乙、行密
因行密之修持與事密相近,而見地則與瑜伽密相近,故亦名「兼密」。
密彭尊者於《如意藏宗輪要義》中概述行密如下:
行密兼重外在色身之清洗(例如沐浴)及內在心識之觀想,視本尊為友伴或兄弟而得成就。
見——於勝義諦中一切法平等。於世俗諦中,因無休止之顯現皆由緣起,故行密主張依本尊以得共不共成就。
因行密之次第比事密稍高,故視本尊為友伴。行密對二諦之理解較事密更深。
修——行者觀想對生本尊。於持咒時,觀想咒輪旋轉,此名為有相瑜伽。
於將出定時,行者遣送本尊,觀想虛空及住於無念,此則名為無相瑜伽。
行——求生活於清淨中,與事密相同。
果——行者能得無量成就,於七世中證得賦有三佛身與五智之四種姓金剛持地
(四種姓即四佛部,亦即如來、金剛、寶生及蓮花等四部,此中寶生部兼攝事業部)。
丙、瑜伽密
瑜伽密重觀想,視修外業(例如生活於清淨中)為輔助。密彭尊者於《如意藏宗輪要義》中概括瑜伽密如下:
見——因瑜伽密之平等見高於事密、行密二部,是故此部行者視自身與本尊自性平等。
此見地堅固不移,又以此見地故,於世俗諦上,觀想行者自身與本尊無可分別,有如江水匯入大海,無二無別,
如是行者自成本尊。此乃基於萬法唯識所現,以觀想力,行者自身即成本尊。
瑜伽密復有一不共見地:由修習四印,即本尊身、語、意、事業之自性,行者即能現證自身為本尊。
修——皈依與發心後,於空性境界中行者以五種現證,觀想自身為本尊壇城。復次,迎請根本智慧尊,
並將之融入所觀壇城中,更觀想自身之身語意、事業為本尊之身語意、事業(四印)以作印持。五現證1為:
【腳註:參《密續部總建立廣釋》,談錫永譯,收《佛家經論導讀叢書》第二輯,一九九六年香港密乘版。】
(一)蓮座及日月輪,此乃宮殿及佛剎土之種子或因緣。
(二)佛語之字母(包括元音與輔音),此乃吉祥教法之種子。
(三)佛意之手印(如金剛、寶等標幟),此乃佛於無量世內吉祥示現之種子。
(四)佛身壇城(如毗盧遮那佛之車輪),此乃吉祥眷屬與上師之種子。
(五)根本智慧尊,此乃本尊身與根本智慧吉祥本性之種子。
四印2為:【腳註:同上】
(一)大印,即身相。
(二)法印,即語之表義。
(三)三昧耶印,即意之表義。
(四)業印,如放光照射以圓滿一切所作之事業。
行——行者偶爾亦作清淨之行,但其日常戒律實較事、行二部為寬,且此部更強調內瑜伽之修持。
果——行者由證悟中積集資糧,至其究竟,則五蘊、五識及五毒皆被淨化,而於三世內證得五種姓(五佛部),
亦即五佛智體性之佛果。
外密與內密判別
以下為龍青巴尊者與密彭尊者見地之撮要,據《宗輪藏》及《如意藏宗輪要義》——
就見地(根)而言,外密對二諦仍有區別。大部份外密行者,先觀一切顯現(世俗諦)為本尊,於結束之際,
當行者將本尊身相消融時,行者始觀勝義諦,亦即離一切名言概念及戲論。
內密行者,則觀二諦相融及雙運。內密之見地(根)乃以無分別智領悟一切清淨無染,
了知一切法之顯現為三壇城,即無始時以來佛之身、語、意三壇城。外密之見地則非是。
就生起及圓滿二次第而言,內密行者修持時,生、圓二次第乃相融而修,此乃基於視一切法皆清淨之無分別智。
但外密行者則將二次第分別而修。就灌頂而言,外密以「瓶灌」為主,而內密則以「秘密灌」、「智能灌」及
「名詞灌」為主。修道上,外密行者攝受清淨純一之食物、衣服、住捨等。然內密行者則以平等無分別攝受一切。
於觀想時,內密行者之本尊與其明妃雙運,而外密行者則否。
於觀想處所時,外密行者輒生起清淨華麗之處所,例如宮殿、須彌山頂等。
而內密行者則生起如屍林、鄔金剎土等。於所用之法器,外密用貴重金屬所製之清淨法器,而內密則多以顱骨為之。
就服食而言,外密行者享用三白三甜之食物,即奶、牛油及奶酪等三白,與糖、蜜與糖漿等三甜。
內密行人則享用五肉——人、牛、狗、馬、象及五甘露——大便、精液、腦髓、血(女性經血)及小便。
就果而言,內密行者於今世即身成佛,而修外密者則須於未來世方能成佛。
三外密之經續,為藏密舊派與新派所共有。
但三內密(大瑜伽、無比瑜伽及無上瑜伽)之經續,則為寧瑪派所獨有。
而無上續部大略分作母續、父續及無二續三類,為藏地噶朱、薩迦、格魯等派所共遵。
三內密判別
《金剛薩埵心要鏡續》云:大瑜伽,乃生起次第,有如一切教法之基礎。
無比瑜伽,乃圓滿次第,有如一切教法之通道。無上瑜伽,即大圓滿,有如一切教法之精華。
不同學者與不同經續,對三內密之分別皆有不同分類。
法吉祥譯師(Lo-Ch'en Dharmasri 1654-1718)曾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總括數種不同之說法如下:
在解答朗恰巴華(Glan-Ch'ab Bar-pa)問題時,小宿氏尊者(rJe Zur-Ch'ung)云:
了知一切法皆為自心識幻化,此為無比瑜伽;
了知一切法之顯現乃根本心識之自相顯現者,即為無上瑜伽,
蓋俱生喜金剛(Ru dGa'-Rab rDo-rJe)曾云:一切法以幻化、力用及自相顯現。
大瑜伽行者證知一切法乃心性之幻化,而心性中「有」(方便)與「空」(智慧)無二無別。
無比瑜伽行者證知一切法乃心性之力用,而心性中之法界與根本智無二無別。
無上瑜伽行者證知一切法乃心性之自相顯現。此心性即無始以來自然存在之本覺智,無生無滅。
達(mDa')及倫(Glan)(譯按:小宿氏尊者二大弟子)皆持此說。
根據喬恭布巴(sKyo Gong-Bu-Pa)所言:
大瑜伽較注重「行」,無比瑜伽較重「修」,而無上瑜伽則注重於「見地」。
另根據般若光(Lha-rJe rog)謂:
大瑜伽,因強調生起次第之故,以三等持(空性、大悲心與種子字)觀想漸次生起本尊。
無比瑜伽,因強調圓滿次第之故,不重漸次生起,而主立時觀想生起本尊,
而無上瑜伽或大圓滿,並無任何觀想,蓋已超越上述二次第之故。
梅雅聰渣(Me-Nyag 'Byung-Grags)云:雖然所有三內密修行者皆於生、圓二次第上修持,
然大瑜伽較注重生起次第,無比瑜伽較注重圓滿次第,而無上瑜伽則無修無整。
結地譯師慶喜金剛(dPyal Lo-Tsa-Ba Kun-'dGa rDo-rJe 譯按:
本書原作二人,今據敦珠法王之《寧瑪派教法史》英譯本第三五九頁而定為一人)亦奉此說為圭皋。龍欽巴尊者
謂大瑜伽為父續,乃關於相狀顯現與善巧方便,對滯於戲論及嗔毒之行者較適合。
無比瑜伽為母續,乃關於空性與根本智,對有較平穩心態及滯於貪毒之行者較為適合。
無上瑜伽,乃關於無二無別,對滯於癡毒之行者較適合。
龍欽巴尊者於《心性休息》中云:
大瑜伽,主要涉及氣、生起次第及善巧方便。
無比瑜伽,主要涉及明點、圓滿次第及般若。
無上瑜伽,涉及一切事物、無二無別及根本智。
顯密教日尊者於《吉祥秘密藏續大綱‧寶藏匙》略釋如何於大乘二諦上,建立三內密之見地:
大瑜伽以有與空為二諦:一切顯現為大清淨之世俗諦,而空性為大平等之勝義諦。同樣,
無比瑜伽以一切顯現為世俗諦,即普賢王如來,即三法座之壇城,
復以空性為勝義諦,即普賢佛母,即本始如實之壇城。
無上瑜伽也是以顯現為世俗諦,即根之明相、即法爾成就,而空性則是勝義諦,即法界之根本、即無始以來之清淨。
對所有(內外)密而言,有、空二諦乃表達其見地之唯一形式。
在龍欽巴尊者所造之《大車解》中,對三內密獨特之處有如下之闡釋:
大瑜伽(善巧方便之父續)之行者主要靠修持二種方便而得共與不共成就。
一為善巧方便,即(生起)本尊壇城之生起次第;
二為根本智方便,即離言自在,亦即光明與空性雙運。二者既雙運,剛能清淨五大種(地水火風空)內之風息。
無比瑜伽(即母續),主要為根本智方便,只有少數生起次第之教授。於無比瑜伽中,行者之明點通過修持,
於四喜智所生之大光明中得證菩提,其修持方便為用咒字、薄伽壇城(Bha-ga Mandala),
以自身(即善巧方便)及他身(即明妃),於正覺母體之次第中修證。
無上瑜伽之行者,除強調於生、圓二次第之雙運中得證悟外,
復以離一、多之大根本智(此大根本智即以光明為顯現之究竟自性)而得證悟。
無畏洲尊者('Jigs-Med Gling-Pa 1729-1798)於《龍欽心髓三瑜伽大吉祥口訣總義》中寫道:
『大圓滿為上士設 無比瑜伽為中士 大瑜伽為下士立
漸生壇城大瑜伽 有如一切密續根 無比瑜伽剎那成 有如一切密續道 離心識相大圓滿 則是一切密續果』
『於大瑜伽修習中 以三等持淨執著 清淨情器世間執 三等持者即幻變
究竟自性之力用 以及無生勝義諦 以此等持力生起 能依所依之壇城』
『無比瑜伽教授云 普賢佛母之母體 純淨廣大即法界 法界勝義且究竟 由此生普賢如來
此即是為根本覺 於離一切言說中 勝義法界與本覺 雙運而得法爾見 以此覺受之力用
木尊壇城相應生 法爾圓滿深等持 二障由是得清淨 復次生起四佛身』
『於此勝義大圓滿 能證本尊即覺心 且證此心即是佛 以本來即是佛故 更無一法可生起 於此自然清淨中
不決定法生起時 無對治亦無修整 法爾光明離意度 於中顯現諸佛性 凡是剎那生起者 悉皆知已是空性』
無畏教日尊者於《吉祥秘密藏續大綱‧寶藏匙》中概述三內密如下:於無上續中,有大、無比及無上三部之分。
此三部密之究竟義,皆為光明本來自性之純一法爾,其特質即為空明無二。此究竟義之法門有三:
(一)依生起次第之詳明儀軌修三身為道;
(二)依生起次第中之簡軌漸次修內智與勝義法界;
(三)無須依靠生起次第所安立之儀軌,而以無修無整之自然等持現證內智。
強調上述第一、二、三法門之中密,分別冠以大、無比及無上之名。
無畏教日尊者於《大圓滿》中解釋三內密之教授重點如下:
一)父續(或大瑜伽)中,由控制氣而得力用,行者即可赤裸裸地得證光明。此淨光明或可由灌頂而致。
若行者控制甚而增加氣量,則所致之光明將趨穩定。
二)母續(或無比瑜伽)中,由圓滿明點而得力用,行者可控制光明瑜伽。
若因明點上升與下降令所生之喜樂增加,則生起及增加光明之力亦相應增長。
隨著行者控制氣及生起大樂,一切言語概念之戲論亦隨之消滅,而光明亦轉趨熾盛。
父續及母續皆有氣與明點之修習,只因重點有所不同而有區別耳。
三)無上密之行者,於光明中,攝持能令光明生起且不滅之本覺。此光明離虛幻,非因緣生,由無始來時已存在。
今因光明本身之氣所鼓動而復甦。以徹證法界與根本智之究竟認知故,此種光明之證悟,遂發出如千日之光輝。
三內密細分
三內密之每一部復可細分為三支部,此種細分乃根據每一支部內見與修之特點而作。
無畏洲尊者於《龍欽心髓三瑜伽大吉祥口訣總義》略述之如下:
三內密中每一部 若再加以細區分 則說共有九支分
壇城漸次生起者 名大瑜伽之大密 壇城法爾圓成者 名大瑜伽無比密 無生勝義之法界 乃大瑜伽無上密
剎那而成之壇城 名無比之大瑜伽 於本尊事相壇城 勝義法界得圓成 是為無比之無比
本尊自證智無二 為無比之無上密 證悟輪涅即壇城 乃無上之大瑜伽 心識法爾成本尊 乃無上密之無比
心印法界無體性 離一切非真實論 無上密之無上密 由根道果三者中 生起及圓滿次第 我已解說九支部
主要密續來源
據密乘經續之歷史,大部份新譯密續——例如密集金剛、時輪金剛及其它外密之經典,皆由釋迦牟尼佛所說,
但三內密及舊譯密續則非源自釋迦。
大瑜伽與無比瑜伽之密續出現於人間,乃當釋迦涅槃後二十五年,五大持明在摩那耶山(Mount Malaya),
於定中由金剛手如來所傳授。
復由五持明中之無垢稱(藏名Dri-MedGrags-Pa梵名維摩詰Vimalakirti屬離車毗族Licchavi)傳予鄔金國王——渣王。
大瑜伽除續部之經典外,尚有另一種類,名為修部(Sadhanas)之經典。
以下所述大瑜伽修部之八種經典,其傳承共分二派,分別為教傳(bKa'-Ma)及巖傳(gTer-Ma)。
甲、下述經典乃不同大德由教傳攝受,亦即師徒相傳:
金剛忿怒尊(Vajraheruka或Yang-Dak)經典由吽迦囉尊者(Humkara)所得;
大威德(Yamantaka)則由文殊友(Manjusrimitra)受持;
馬頭金剛(Hyagriva)由龍樹(Nagarjuna)受持;
甘露金剛(Vajramrta)由無垢友(Vimalamitra)受持;
普巴金剛(Vajrakila)由釋迦光尊者(Prabhahasti)及蓮花生大士受持。
乙、修部巖傳:以下經典由事業自在空行母(Las-Kyi dBang-Mo)封印,
交付予下述諸大德,而此等經典稱為修部巖傳:
吉祥忿怒尊(Sriheruka)之經典付於無垢友;
金剛忿怒尊(vajraheruka)之經典付予吽迦囉尊者;
閻摩死主 (Yamaraja)交予文殊友;
馬頭金剛 (Hyagriva)付予龍樹;
普巴金剛 (Vajrakila)付予蓮花生大士;
差遣非人 (Mamo) 付予達那生芝達尊者(Dhanasamskrta);
世間供贊 (mCh'od-bsTod)付予嚴布姑希(Rombhuguhya);
及猛咒詛詈(Drag-sNgags)付予寂藏(Santigarbha)。
空行母復將善逝集(bDe-gShegs 'Dus-Pa)交付與蓮花生大士。
上述大德將該等教授傳予弟子,大多數之傳承至今未斷。
無上瑜伽之根本密續由俱生喜金剛(傳無上密於人間之第一位祖師)於定中由報身佛金剛薩埵直接傳授。
俱生喜金剛復將傳承付予文殊友。無上瑜伽系統之教授,由不同之傳承而遞嬗,於西藏稱之為大圓滿。
三內密之主要經續
現存內密經典均收入二十六函(譯按:應作「二十五函」)之《寧瑪十萬續》(rNying-Ma rGyud-'Bum)中。
大瑜伽密續
大瑜伽之密典,率由印度大德及藏地譯師,如蓮花生大士、無垢友、寂藏、智藏(Jnanagarbha)、
遍照護(Vairocana)、虛空藏(Nam-mKha'i sNying-Po)及(努)佛智(Sang-rGyas Yc-Shes)等傳入西藏。
大瑜伽之密典分二大類,即十八續及修部。不動壽灌大聖尊者
據大伏藏師不變金剛(gTer-Chen 'Gyur-Med rDo-rJe 1646-1714)之著述,列明大瑜伽之主要密續如下:
甲、續部:
(一)所有大瑜伽密續之根本續,乃《幻化網秘密藏續》,全名為《金剛薩埵幻化網根本續秘密心要》。
(二)解說續:
五主續:
一、身續:《佛相應》 (Sang-rGyas mNyam-sByor)
二、語續:《月密明點》 (Zla-gSang Thig-Le)
三、意續:《秘密集》 (gSang-Ba 'Dus-Pa)
四、功德續:《吉祥初勝》(dPal-mCh'og Dang-Po)
五、事業續:《羯磨磨勒》(Karma Ma-Le)
五修續:
一、《忿怒尊遊戲》(Heruka Rol-Ba)(佚)
二、《寶馬遊戲》 (rTa-mCh'og Rol-Ba)
三、《悲心遊戲》 (sNying-rJe Rol-Ba)
四、《甘露遊戲》 (bDud-rTsi Rol-Ba)
五、《十二普巴》 (Phur-Pa bChu-gNyis)
五事業續:
一、《大象渡涉》(Glang-Ch'en Rab-'Bog)
二、《山王連綿》(Ri-Bo brTsegs-Pa)
三、《智慧威電》(Ye-Shes rNgam-Glog)
四、《誓句莊嚴》(Dam-Tshig bKod-Pa)
五、《等持一緣》(Ting-'Dzin rTse-gChig)
二副續:
一、據《善說白蓮池》雲為《毗盧遮那幻化網》(rNam-sNang sGyu-'Phrul Drva-Ba)
二、《方便絹索》(Thabs-Kyi Zhags-Pa)
乙、修部:八大本尊壇城(Mandala)之修部經典分兩類——教傳及巖傳。此八大本尊壇城為:
(一)閻魔身,
(二)馬頭語,
(三)金剛忿怒(真實)意,
(四)殊勝甘露功德,
(五)普巴事業,
(六)差遣非人,
(七)世間供贊,
(八)猛咒詛詈。
無比瑜伽密續
無比瑜伽之密續,由無垢友、遍照護及努佛智等傳入西藏。
據不動壽灌大聖尊者之《天鼓譬喻論》所云,無比瑜伽之密續有:
甲、四根本續:
一、《遍集明覺經》 (Kun-'Dus Rig-Pa'i mDo)
二、《諸佛密意總集》(Sangs-rGyas Tham Chad dGongs-Pa'Dus-Pa)
三、《智慧威電》 (Ye-Shes rNgam-Glog)
四、《屍林杜鵑遊戲》(Dur-Khrod Khu-Byug Rol-Ba)
乙、六支分續:
一、《普賢廣大自住續》(Kun-Tu bZang-Po Ch'e-ba Rang-LagNas-Pa'i rGyud)
二、《灌頂王》 (dBang-bsKur rGyal-Po)
三、《最勝等持》 (Ting-'Dzin mCh'og)
四、《分際配合第七》 (sKabs-sByor bDun-Pa)
五、《精進具義》 (brTson-Pa Don-lDan)
六、《三昧耶莊嚴》 (Dam-Tshig bKod-Pa)
丙、十二希有續:
一、《寂靜天續》 (Zhi-Ba Lha-rGyud)
二、《法性寂靜天續》 (Ch'os-Nyid Zhi-Ba'i Lha-rGyud )
三、《大忿怒天續》 (Khro-Bo'i Lha-rGyud Ch'en-Mo)
四、《忿怒天續之大了悟》 (Khro-Bo'i Lha-rGyud Kyi rTogs-Pa Ch'en-Po)
五、《大悲投施續》 (Thugs-rJe Ch'en-Po'i gTor-rGyud)
六、《瑜伽內聚大續》 (rNal-'Byor Nang-Pa'i Tshogs-rGyudCh'en-Po)
七、《吉祥熾燃忿怒母》 (dPal-'Bar Khros-Ma)
八、《紅血續》 (Rakta dMar-Gyi rGyud)
九、《火天寂靜整體熾燃續》(Me-Lha Zhi-Bar Kyur-Pa 'Bar-Ba'i rGyud)
十、《忿怒火供》 (Khro-Ba'i sByin-bSreg)
十一、《大作吽》 (HIung-mDzad Ch'en-Po)
十二、《大月密》 (Zla-gSang Ch'en-Po)
無上瑜伽密續
無上瑜伽之密續分為三部:心部(Sems-sDe)、界部(Klong-sDe)及口訣部(Man-Ngag sDe)。
甲、心部有二十一主續,由無垢友與遍照護傳入西藏。據龍青巴尊者之《宗輪藏》分述如下:
(一)由遍照護所譯之前五續:
一、《覺性杜鵑》 (Rig-Pa'i Khu-Byug)
二、《大力震動》 (rTsal-Ch'en Drug-Pa)
三、《金翅翱翔》 (Khyung-Ch'en lDing-Ba)
四、《石中熔金》 (rDo-La gSer-Zhun)
五、《不落幢大虛空》(Mi-Nub-Pa'i rGyal-mTshan Nam-mKha'-Ch'e)
(二)由無垢友、仰智童(Nyag Jnanakumara)及玉聲藏(gYu-sGra sNying-Po)所翻譯之後十三種續有:
一、《頂生王》 (rTse-Mo Byung-rGyal)
二、《虛空王》 (Nam-mKha'i rGyal-Po)
三、《樂幻莊嚴》(bDe-Ba 'Phrul-bKod)
四、《圓滿總義》(rDzogs-Pa sPyi-Ch'ings)
五、《菩提心滴》(Byang-Ch'ub Sems-Tig)
六、《樂無央》 (bDe-Ba Rab-'Byams)
七、《命輪》 (Srog-Gi 'Khor-Lo)
八、《第六明點》(Thig-Le Drug-Pa)
九、《圓滿總斷》(rDzogs-Pa sPhi-sPyod)
十、《如意寶》 (Yid-bZhin Nor-Bu)
十一、《遍集明覺》(Kun-'Dus Rig-Pa)
十二、《至尊正士》(rJe-bTsun Dam-Pa)
十三、《修習義成》(sGom-Pa Don-Grub)
(三)其它三主續:
一、《遍作王》(Kun-Byed rGyal-Po)
二、《希有》 (rMad-Byung)
三、心部十三經
乙、界部之密續由無垢友及遍照護傳入西藏。據不動壽灌大聖尊者之《天鼓譬喻論》所載,界部部份主要密續如下:
一、《大界無央王》 (Klong-Ch'en Rab-'ByamsrGyal-Po)
二、《普賢大虛空》 (Kun-Tu bZang-Po Nam-mKha'i-Ch'e)
三、《明覺自力現升》 (Rig-Pa Rang-rTsal Shar-Ba)
四、《教誡眾輪》 (gDams-Ngag sNa-Tshogs 'Khor-Lo)
五、《聖道莊嚴》 ('Phags-Lam bKod-Pa)
六、《金剛薩埵虛空邊際平等》(rDo-rJe Sems-dPa Nam-mKha'i mTha'-Dang mNyam-Pa)
七、《智慧密炬》 (Ye-Shes gSang-Ba sGron-Ma)
八、《寶輪》 (Rin-Po-Ch'e 'Khor-Lo)
九、《智慧秘密》 (Ye-Shes gSang-Ba)
十、《智慧圓滿》 (Ye-Shes rDzogs-Pa)
十一、《菩提心普作淨耳說法》(Byang-Ch'ub Kyi Sems Kun-La 'Jugs-Pa rNa-Dag sTon-Pa)
十二、《菩提心金剛散光》 (Byang-Ch'ub Kyi SemsrDo-rJe A'od-'Thor)
丙、口訣部之密續,主要由無垢友班智達及蓮花生大士傳入西藏。茲據不動壽灌大聖尊者之《天鼓譬喻論》及
蓮花業緣力尊者之《大圓滿上師心要釋》中所言,口訣部亦分作「絕密」及「心髓」二支分部。主要密續如下:
(一)十七續(rgyud-bcehu-bdun):
一、《圓滿自生》 (rDzogs-Pa Rang-Byung)
二、《無字》 (Yi-Ge Med-Pa)
三、《明覺自現》 (Rig-Pa Rang-Shar)
四、《明覺自解脫》 (Rig-Pa Rang-Grol)
五、《寶積》 (Rin-Po-Ch'e sPung-Ba/sPud-Pa)
六、《舍利熾燃》 (sKu-gDung 'Bar-Ba)
七、《聲應成》 (sGra Thal-'Gyur)
八、《吉祥具妙》 (bKra-Shis mDzes-lDan)
九、《金剛薩埵心要鏡》(rDo-rJe Sems-dPa'sNying-Gi Me-Long)
十、《普賢心鏡》 (Kun-Tu bZang-Po Thugs-Kyi Me-Long)
十一、《紹介嚴飾》 (nGo-sProd sPras-Pa)
十二、《珍珠寶鬘》 (Mu-Tig Rin-Po-Ch'e'i Phreng-Ba)
十三、《普賢六界》 (Kun-Tu bZang-Po Klong-Drug)
十四、《熾燃炬》 (sGron-Mma 'Bar-Ba)
十五、《日月和合》 (Nyi-Zla Kha-sByor)
十六、《獅子力圓》 (Seng-Ge rTsal-rDzogs)
十七、《摩尼鑲嵌》 (Nor-Bu Phra-bKod)
(二)二部其它主要密續:
一、《一發忿怒母》(Ekajati Nag-Ma Khros-Ma)
二、《光界熾燃》 (Klong-gSal 'Bar-Ma)
口訣部中之絕密部,復有兩類經典。據蓮花業緣力尊者於《如長流之教日‧耳傳教授精要》所云,第一類涵括
《十七續》及《忿怒母續》教法要點之心髓教授,因為由無垢友傳入西藏,故稱《無垢心髓》(Vima sNying-Thig)。
第二類涵括《光界熾燃續》教法要點之心髓教授,則由蓮花生大士傳入西藏,名為《空行心髓》
(mKha'-'Gros Nying-Thig)。
龍欽巴尊者則為《無垢心髓》及《空行心髓》作註釋補充,
分別有《上師心要》(Bla-Ma Yang-Tig)及《空行心要》(Mkha'-'Gro Yang-Tig);
又綜合兩種心髓而有《甚深心要》(Zab-Mo Yang-Tig)又名《心要如意寶》(Yang-Tig Yid-bZhin Nor-Bu)。
此二根本典籍與二註釋合稱《四部心髓》(sNying-Thig Ya-bZhi)。此為心髓派中部份最重要之經典及著作。
(譯按:原文略有含混,譯時已參考其它典籍改正,不贅。又,《口訣部十七續》之漢譯,收於本叢書見部。
此外亦準備翻譯《四部心髓》,正在組織中。)
甲、大瑜伽
在《幻化網秘密藏續》中,於論述輪迴與涅槃皆是心性與根本智之自然現起時有云:
(幻化現象——) 因執我故轉輪迴 六道由是有生滅 身財苦受之幻相 無非戲論之顯現
(佛剎——) 自證心識為空性 為無我為本覺智 由離戲論之念住 一切顯現皆能轉
一切法皆非實有 實為佛身語功德 以及佛剎之神變 亦為根本智所現
見(根)——其見地為「二了義諦之相融或無二無別」。密彭尊者於《如意藏宗輪要義》概述之如下:
此部由經教及知解,以四種信解等了知二了義諦無二無別,即法身相,為光明,離能所及離一切思維。
據此見地,諸法(即世俗諦)之顯現,與三輪(即佛之金剛身、金剛語及金剛意)之體性皆自本初以來即已存在。
當其為空性時,則是「了義世俗諦」。而佛身與根本智不可分之空性(無自性性),則是「了義勝義諦」。
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寫道:大瑜伽主要修生起次第,行者由修證「二了義諦」之無二無別而得解脫。
修(道)——以下為法吉祥譯師、不動壽灌大聖尊者與教日尊者等三人著作之概略:
於大瑜伽,行者觀想一切法之顯現皆為本尊壇城。
據續部及修部經典所載,行者修習二種瑜伽:有相瑜伽及無相瑜伽。
一、行者於有相瑜伽修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
甲、修生起次第時,行者以三等持觀想壇城,令自身三門,即身、語、意與本尊三門相融。
此三等持乃大空性等持、現位法爾等持、及因位(清淨咒宇)等持。
乙、修圓滿次第時,行者根據善巧方便道,修習上行及下行,觀想大樂之根本智。
二、行者修無相瑜伽觀想,即在法爾究竟自性中作觀。
行(事業)——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云:因對方便中之善巧生信心,故行者樂一切法而不生執著。
果(成就)——以下為密彭尊者與法吉祥譯師二者著作之概略:
由甚深道之力,得以清淨一切虛妄之垢穢,行者能於現世或中有身得四持明位或五佛身。
乙、無比瑜伽
《金剛莊嚴遍集明覺經》云:
器世間為佛母究竟法界,情世間即勝利佛父虛空。無論取捨皆為本覺樂受。此即是金剛誓句。
見(根)——其見地為界智無二。密彭尊者於《如意藏宗輪要義》概述之如下:
無比瑜伽了知有為法之一切顯現為普賢王如來(佛父),亦即本尊法爾所成之壇城。
而「法」之空性本質(此本質離一切邊見)則為普賢佛母,亦即根本法爾壇城。
復次,二者之自性平等雙運,而此即大樂之子、覺性之壇城。
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云:一切法皆是一心所生,當其於普賢佛母(空性母)之母體(法界)中時
,清淨無染,故其自性無生無滅、離一切戲論,亦名為根本真如壇城;由此無生無滅自性所無窮放射之內自覺性,
即自生光明壇城,則為普賢王如來(根本智佛父),亦名法爾成就壇城。
空性與顯現二者所交織之不可分自性,即大樂之子,亦即界智無二,及為根本覺性壇城。
修(道)——以下為密彭尊者與教日尊者著作之撮要:行者觀想一切本尊於行者金剛身內圓滿具足。
儘管行者自心中佛父、佛母、佛子三壇城未被區別,一切法皆藏於心識中,
但此心識因三現分(淨、不淨、無記)之薰習,致有能、所之見而受遮障。
一切事物遂有正邪、善惡、取捨之相,而眾生遂執持之。
欲除此障,行者須修內身之脈、氣、點,由是生大樂智,行者遂能於五道中精進。
以下為法吉祥譯師及不動壽灌大聖尊者著作之撮要:無比瑜伽主要之修行道有二:
一、方便道——為內智生起之修習,亦即無二大樂之修習。此修習,上焉者修自身四輪或六輪,以漸次引生內智。
下焉者則與明妃雙修,能立時生起內智。
二、解脫道——此亦分二:觀想本義,即法爾等持,此究竟自性離一切思維概念;修習標幟,乃仔細觀想本尊。
行者於持咒時,剎那間清楚觀想器世間與有情皆為本尊壇城,清脆如魚躍出水。
無比瑜伽,較側重圓滿次第,即脈、氣、點之瑜伽,及樂明無念之根本智,而對生起次第則置於較次之位。
行(事業)——據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云:行者於平等性中受持一切事物。
果(成就)——據法吉祥譯師及不動壽灌大聖尊者 所云:行者能得大樂身、四佛身與五根本智。
丙、無上瑜伽
自性——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云:無上瑜伽乃將根本佛性回復本來面目之手段。
此根本佛性,離一切取捨、離希求與疑畏。
定義——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中云:
大圓滿之定義為:於不落任何邊見之自生根本智體性中,三乘之義蘊得以圓滿而自在。
尊者續云:無上瑜伽之定義為:阿底(Ati),有最極義、至勝義、無上義、頂尖義及心髓義。
瑜伽,則是修習義。故此,此乃最高修習,乃一切修習中之極勝修習。
見(根)——密彭尊者於《如意藏宗輪要義》總括見地如下:
無上瑜伽了知一切法自無始時以來,已於唯一本體之平等自性中存在,亦即於自生之本覺智中存在。
雖然外境(一切法)於心識中一一顯現,然外境實無自性,且屬顛倒,心識於本初為三佛身之自性:
空性即法身,光明即報身,周遍一切之大悲即化身。
於本初清淨(大清淨)及任運成就之雙運境界中,無上瑜伽了知輪迴與涅槃於法爾任運而成之大壇城內,無二無別。
龍欽巴尊者於《宗輪藏》總括大圓滿之要點如下:
無上瑜伽主張:光明心性,即本來清淨之法界,自無始以來即住於自所任運之成就中。
此無二及自生之本覺智即是根。於其他層次較低之佛乘,因染力故,對一切法乃起分別心,
由是此自生本覺智便為希求及疑慮等煩惱所障。
尊者復於《聖智淨心對問》中云:心性即如來藏,即光明本覺智。於無心時,則有心性、光明及無分別本覺智。
《光贊般若經》云:「其心無心,心者本淨。」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中云:自性大圓滿,乃離心而在之心性。此亦是自生之內自證,亦即內光明。
於此自性大圓滿中,大自然之一切體性皆法爾而在,彼不須有待於能生所生或其他緣起之因果,蓋彼乃自然解脫。
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云大圓滿乃無上道:於大圓滿中,因了悟永恆不變究竟自性之自在,
及能不離此體性,故煩惱及所知二障即不須捨離而自然清淨。是故,大圓滿乃眾多修行道中無上極速成就之道。
分部——無上瑜伽六百四十萬頌(譯按:原文作六百萬零四百頌,今據敦珠法王《寧瑪派教法史》改正)之經續,
無垢友尊者將之分為三部:心部、界部及口訣部。
《大莊嚴續》中云: 諸持心者為心部 持虛空界為界部 若於道上無修治 此即口訣部心髓
龍欽巴尊者於《妙乘藏》中云:心部強調一切法無非眾生之心識所變,故一切皆不離心識。
此見地乃防止自心偏離於自然智。界部主張除普賢佛母(即究竟法性)之虛空外,實無餘處住。
此見地乃防止自心偏離於究竟法性之廣大虛空。而了知自性真實義者,乃是口訣部。
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云:大圓滿之教授分為三部,乃因應行者之悟性而施設:
由悟性故分三種見 心部外境為心遊戲 界部外境為自莊嚴 口訣部無生體性空
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云:
住於法身境界之等持,即本覺與空性雙運,為心部。
住於無修無整境界之等持,即住於究竟自性,為界部。
住於本來解脫,無所取捨之究竟自性境界中等持,為口訣部。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解釋云:因萬法無非心性所變現,能於應捨離之事邊解脫,是為心部。
因一切法皆於法性虛空(普賢佛母)中得圓滿,是故離於整治邊而自在者為無修界部。
能了知應捨離之事邊、及整治邊二者之真實體性,則是甚深口訣部。
蓮花業緣力尊者於《如長流之教日‧耳傳教授精要》中分釋無上瑜伽之三部如下:
心部視一切顯現為心識,心識為空性,空性為本覺,而本覺與空性為雙運。
於視一切顯現為心識時,乃以力用、遊戲及莊嚴三者而視一切顯現為心識。
首先,力用者,乃根木智之力用,此即為證悟與流轉二者。
基於力用,及以力用為能緣,則力用便成為一切妄念之根源。由力用生起之染心及五門等則是遊戲。
而內身、外身、高山、木石及屋舍之呈顯,則是莊嚴。總而言之,莊嚴與遊戲皆生於力用,此即自證與流轉,
而力用則由心性而生,故心性即因位如來藏。上述乃解釋視一切顯現為心識之道。
於此,最要者為此根本智(因位如來藏)乃純一光明,及為心識之自證,然此卻非大圓滿法爾生起之本覺。
稱為大圓滿,則因心識兼攝光明與空性,且此二者密不可分。
界部了知光明心識及自證即空性。然此尚有對空性之強烈認知。
總括而言,心部由了知除心識外別無他法可捨,而能解脫於應捨離之事邊。
但仍未能解脫於自證光明與心識之對治。界部因了悟光明心識及自證即空性,而能解脫於事邊及對治邊。
但此部尚未能扭轉對空性之執持,且對超越心識之俱生智未能把握重點。
口訣部除超越事邊及整治邊外,更了悟法性之三種特質——即本體、自相與悲心。
此三種特質自無始時以來已交融不可分,有如水之與濕、火之與熱。復次,彼等亦非新成之組合或心識所營造。
因口訣部能證根本自性之本來面目,故不僅高於九乘次第之餘乘,復高於無上瑜伽中之其他兩部。
甲、心部
《菩提心遍作王續》云: 佛眾生諸相 俱由心性生 若不依此見 不能見如來
《大界無央王續》云: 諸法以及種種相 於虛空中實平等 虛空即是根本智 其所標誌無生基
於中輪迴及涅槃 皆依緣起而顯現 是故說即緣生法 如天之雲及虹彩 以其正由本智生 故說皆住於法界
心部云一切法(即外境)無非心識之遊戲力用。索波丹達尊者於《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云:
心部主張輪涅道上之一切法皆心識之遊戲力用所生。《遍作王續》云:諸相佛眾生 俱由心性生 心性中無二
龍欽巴尊者於《宗輪藏》中云:心部之主張為:一切法之各各顯現,無非心性之影現,有如鏡中生出繽紛萬象。
此種種相狀俱非實有,乃心之覺相而已,但(與心)亦無二。心之體相乃心性、乃光明、乃自生本常見。
今時愚師謂:「大圓滿雲顯現便即是心。」此說大誤。
蓋若如是,則心應有色、有相及可見,因凡「顯現」皆具此而現也。
是故當知「顯現」者,乃心之不可思議覺相,且如鏡中之影像,確非實有。
此等「顯現」之所以於心中現起而成妄念,實因心之習氣故。當知心性乃生起一切顯現之基,
(而此心性)無偏無際,如明鏡表面,亦為分別根本覺之體相,此體相超越一切戲論所生之假設與邊見。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中云:心部之理論,勝於一切層次之次第。
勝於二諦、六波羅密及二次第——即所有被「能所」概念所縛,而實為妄作與污染之「道諦」。
(優勝之處在於)廣大法界,實即覺心之自性、廣大平等清淨之根本智、離言詮之法界、勝義諦之自性。
此乃完全自因果、善不善及取捨中解脫。要言之,為超於「能所」所攝之一切法。
乙、界部
界部主張自生本覺智及一切有法皆法界(或法性)之莊嚴(表徵)。龍欽巴尊者於《宗輪藏》解釋如下:
界部之要義:主張自生本覺智及由其所生之一切有法皆源自大清淨,二者自本初以來即已解脫。
一切有法以種種自顯之方式顯現,然因其已本來解脫,及為純淨果故,遂非實有。
亦以此故,心及其影現(即心之顯現)亦非實有。於離實有及非實有二邊之廣大根本覺性中,界部任令一切法顯現,
亦任由其生起或不生起,不論此等顯現被歸之於淨或不淨,於其當下顯現時,
其自體相已超脫於「有」或「非有」之邊見外。
索波丹達尊者於《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云:
界部主張種種顯現,實如天上之星宿,乃普賢佛母法界中,根本覺之自顯莊嚴(表徵)展現。
界部並非如心部所主張一切法乃心之遊戲力用所生。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云:
界部了知一切法之顯現,無非自生本覺智(即普賢佛母法界)之自生莊嚴(表徵)。
(法相之顯現)既非束縛,亦非解脫;既非能生,亦非所生。
是故界部不主一切法為(心之)遊戲力用所生,與心部異。
界部並無將一切法區分為「緣生」、「生或無生」、「是或非是」、「淨或染」等,
而只謂一切皆廣大根本解脫及無邊虛空。
丙、口訣部
《珍珠寶鬘續》云:
無邊本覺中 以無妄因故 不轉為虛妄 本始解脫故 名不可思議 以自解脫故 盡斷諸緣起
直觀解脫故 萬法皆清淨 解脫四邊故 乃盡四種見 解脫一味故 見諸法空性
口訣部,乃直接及法爾證悟本淨自性,而此本淨自性,離心、離言詮、離分別。
口訣部較其餘二部(心、界)為殊勝!
龍欽巴尊者於《宗輪藏》中云:
因心部謂一切法顯現皆屬心(之顯現),故仍有作意。而界部則緣一切有法為法性,仍屬有作意。
(與此二部相比),口訣部實較殊勝,因其於法性中自明。
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寫道:口訣部較其餘二部殊勝。心部謂一切法即心性。
心部修行雖重空性多於光明,然因其不能將光明之力用圓滿為法性,於緣心性之莊嚴(表徵)及神變時,
遂有加以作意分別之危險。界部修行雖空明並重,然卻恐有作意分別以緣法性,而偏於空性之危險……。
口訣部中,(廣大自在於戲論及言詮外之)本淨體相之光輝,於法爾頓成之自顯現中任運生起,於力用之顯現中,
無有偏差,亦無有障蔽;而一切法之顯現皆於一切法之法性中得以圓滿,速離諸般戲論,是故實較殊勝。
蓮花業緣力尊者於《大圓滿無上智總義‧子母匙精粹普賢心髓》中云:
心部與界部,皆以作意分別所起之概念——「如是」以了別心之空性邊及光明邊。
二者皆不能證悟「立斷」(且卻 Khregs Ch'od)中赤棵及無礙之根本覺。
口訣部之見地
無畏洲尊者於《龍青心髓根道果啟白》中概述(口訣部之)見地如下:
因其體性空 是故離常邊 自相為光明 是故離斷邊
悲心無盡故 萬象之根基 名言分為三 實乃不可分 願我能證得 大圓滿基位
基(根)——依大圓滿之見地,「根」乃本始清淨。因其體性為空及非有,是故無外顯之光或色。
然其自相乃法爾而成,是故其為本始光輝之體現,亦為光色及明點之極微細顯現(稱之為「內明」),
及為法性中之本覺智。因其體性乃空,故為非有。因其自相乃光明,是故自顯無盡。
因其悲心(力用)遍滿虛空而無礙,遂引生「基(根)之明相」。
基(根)之明相——本覺智之五力,自基(根)中向外生起。
此際,自法爾而成之自性中生出五種光明相狀,及大悲力用光輝,後者乃了別(五種光明)之能知。
此際,不能體證「能知」及「相狀」本來如是之自體性者,相對於「明」而言,即是「無明」。
復從基(根),即本始清淨中,生出「法爾成就生起八相」之自顯現。
龍欽巴尊者於《妙乘藏》中解釋「法爾成就生起八相」如下:
一、因生起而成 悲心之虛空從無間斷,遂有回向眾生之悲心生起。
二、因生起而成 光明之虛空從無間斷,故有如虹光之本覺智光明生起,而此光明遍於一切顯現。
三、因生起而成 本覺智之虛空從無間斷,故其住於無念之境界中。
四、因生起而成 諸佛身之虛空從無間斷,是故由諸佛身中清淨光明而化之寂忿(諸尊)乃遍滿虛空。
五、因生起而成 無二之虛空從無間斷,是故無「一」、「多」(等名句)之尋伺分別。
六、因生起而成 邊際解脫之虛空從無間斷,故法爾成就有如自體相之澄澈。
七、因生起而成清淨本覺智(即涅槃)法門之虛空從無間斷,
是故,原始清淨自體性之顯現及如無雲晴空之顯現,皆乃並生。
八、因生起而成不淨輪迴門之虛空從無間斷,遂有六道眾生之顯現。
本初佛解脫之道——於生起基(根)明相之際,因了知「識」之自體性,及體悟法爾而成之顯現,
乃自顯現及離自性,故行者即得解脫。此名為本初佛——普賢王如來解脫之道。
因幻而墮輪迴——於生起一切顯現之際,因不能體證「識」及一切法自顯現之真實本質,
遂有三無明及四緣之污染,而依十二因緣流轉於輪迴,永無窮盡,直至積集資糧及證悟,方得解脫。
一、三無明
依據《妙乘藏》,蓮花業緣力尊者於《極秘頓超(妥噶)耳傳之筆記‧普賢王如來密意莊嚴無字口訣空行精要》
中解釋三無明如下:
一、「識」中之一分,以不能了知本始清淨根本覺之如實自性故,是為「一味自因無明」。
二、於觀察外生之法爾所成顯現時,不能體悟其為自顯現及無自性,是為「俱生無明」。
普賢王如來亦有此二(無明),但因有智慧生起,故能引其至解脫境,而不致漂泊於輪迴。
三、眾生因不能證悟力用、尋伺為無自性,實為自體性與自力,由是而墮「能」「所」二邊。
復次,於(人法)二我中起遍計,恆思「我由彼生」或「彼由我生」。此乃「遍計無明」。
因有此三無明之故,心識粗分遂增,乃緣五本覺智之自光(為外境、為所緣)成五大種(即地水火風空)。
例如:緣白光,即大圓鏡本覺智之自光,遂有「水」之大種……。
因緣五種光為外境故,乃生起由五大種所成三界輪迴之器世界粗相;
緣寂忿諸佛身故,乃生起三界粗身;
緣法界之自聲故,生語;
緣本明之力用為「我之心識」故,生意。
二、四緣
蓮花業緣力尊者復於同書中解釋四緣如下:
一、不能了悟自體性之俱生無明,即是「因緣」。
二、外生之顯現為五種光者,乃「所緣緣」。
三、生起悲心之力用成尋伺者,乃「增上緣」。
四、「等無間緣」。(此緣乃)當三等無間緣畢集而成尋伺者,由是而墮入「能、所」之邊見中。
如是,遂偏離光明界而陷於異熟習氣。
三、十二緣起
有情皆因十二緣起而流轉於輪迴中。龍青巴尊者於《妙乘藏》中云:
依十二緣起順次流轉,(有情遂迷失於輪迴中):
一、無明——乃三無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質。
二、行——即形成輪迴之四緣。
三、識——由「行」而生起粗識,此粗識對外境種種相皆受用。
四、名色——由「識」因種種業力而生起「名」(即五蘊之受、想、行、識)及色。
五、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觸——六根緣外境(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七、受——由觸生起樂、苦及無苦樂之覺受。
八、愛——由受而生起貪「樂」厭「苦」之心。
九、取——由愛生起對外境之容受(即追求)。
十、有——因取而造作諸業及煩惱污染,由是轉生之因緣已成。
十一、生——由「有」故令(有情)生於諸趣中。
十二、老死——由生而有少年、老年及死亡。
自無始以來,有情即依十二緣起而流轉於輪迴。(例如)就有情之生命而言,若於第一瞬間不能了悟自體性,
當淨光明消散而中有開始出現時,此即無明。(於在生時)直至外呼吸斷絕(即死亡)止,乃十二緣起順次之推動。
於外呼吸斷絕直至死亡時,所出現之種種粗分及微細之消散,乃十二緣起之逆行,而種種幻象之顯現皆隨之而空,
輪迴亦開始消退。此際首先生起本淨之境象,即法爾而生之勝義法性(即涅槃)。
復次,遂生起「法性中有」之顯現,此乃涅槃(滅)之緣起所顯。當下,若不能證悟此勝義自性,則墮輪迴;
若能證悟,則解脫而得涅槃。此二者乃分別名之為「迷於輪迴」及「解脫得涅槃」。
於「基(根)」及「基(根)之明相」此二者中,無無明,然以緣起故(有如晴空之雲),
及由於(生起成輪迴之)種種不淨分別,有情始漂泊於六趣中也。
龍欽巴尊者據《寧瑪十萬續》中之大圓滿密續等經典,於《妙乘藏》及其他著作中闡釋大圓滿心髓部之見地。
蓮花業緣力尊者復據《妙乘藏》而於《極秘頓超(妥噶)耳傳之筆記‧普賢王如來密意莊嚴無字口訣空行精要》
中云:口訣部之四部:外、內、密及心髓,俱同謂妄念之生,皆因不能證悟本覺智故,
而此本覺智之體性、自相及悲心已在基(根)中。
但據密續,心髓部有不共見地如下:雖謂有三種妄念——有等眾生或迷於體性;或迷於覺受;或迷於力用。
其實眾生之迷,乃基於不了悟體性;不了悟心緣覺受之力用;及不了悟心緣「如何生起本覺」法門之力用。
所謂「大根基」,即佛與眾生之共同基礎,又名「童瓶身寶」(gZhon-Nu Bum-sKu),乃如下述:
體性為佛身,自相為語,及悲心為意。
(此根基)既非證悟自體性而成正等覺(即成佛境界);亦非因不能證悟而迷於心識(境界)。
此根基有如未煉之水銀,或如光華內斂之水晶。
然後,於本覺智中五氣(或五風,即持命氣與其四支分)之光華向外發射,由是自「童瓶身寶」中破出。
復次,自任運成就之力用及光華中,生出五種光之顯現,同時,悲心之光華(即本覺智),
遂以「尋伺分別」此一表徵生起。(當下)相對於「明」(即成正等覺)而言,此種因不能證悟分別心之自性,
及其如實而生之情況,乃構成所謂「無明」。
此際,基(根)實無變異,但卻似有所變,此乃就「基(根)之明相」而言變,名之為「本覺智之變化」,
(其實無非)本覺智中顯現之變異而已。此際,自根本清淨內如無雲晴空之顯現中,
生起「法爾成就生起八相」為自顯現,名為「如大寶匣自性」顯現,如夢如幻,於各自境界中生起,但彼等顯現,
既不能體證其無本體之自性,復未曾生起具「能緣」及「所緣」此等邊見之粗分心識。
(生起一切顯現之過程)至此為止,名為「由基(根)現基(根)之明相」。
龍欽巴尊者於《基(根)之明相智慧燈》解釋五氣(或五風)如下:
於根本覺境界中,持命氣(藏文 Srog-Rlung 梵文Prana)及其四支分,體現為本覺智之自性:
一、根本持命氣於根本覺之本覺智中,體現為智慧。此體現具有生起以下二分之潛能:
(一)生起名言與尋伺,此即妄念之源;(二)於萬法未生之前生起本覺,此乃解脫之源。
當下,此(根本持命氣)體現為緣外境之本覺智,是故此乃生起一切本覺智之根基。
其餘四支分皆為根本持命氣所孕育之自生力用或光華。
二、上行氣乃本覺智之導引。
三、下行氣乃智慧之光華。
四、平住氣具令致融和及滋養之力用。
五、遍行氣具令致圓滿之力用。
心髓部之見地
(一)、基(根)
以下為龍欽巴尊者於《妙乘藏》所述之關於口訣部中心髓部見地:
「本始基(根)」:其體性根本清淨,有如無瑕之水晶。然其非實體有,彼之自性乃法爾而成,
雖則(於如水晶之自性中)「微細自光」體現為甚深光明(內光明),但以未具緣故,光明非外顯。
是以基(根)乃存於說為「童瓶身寶」之模式中,以其表層尚未破裂故。
本始基(根)之體性乃空性,因根本清淨及中無一物故。
然微細根本覺、即甚深光明之自光,乃任運而成,無有障礙。故彼自體現為一切顯現之「生起根基」。
雖然如此,其體性並無以光、色、顏色等相作外顯。於體性之廣大虛空(即本始清淨)中,
有法爾而成之本始光輝、微細且甚深光明之自光及本智。彼等非同亦非異,然皆體現為
(一)最勝光明,
(二)任運成就之殊勝界,
(三)童瓶身寶之剎土,及
(四)體性、自相及悲心之本質。因其體性為空性,故無有相狀。
因其自相為光明,故從未捨棄本始光輝所顯之內自性。
因其悲心(力用)乃根本覺,乃體現為生起智慧而成本覺智之無間根基。
尊者續云:
自(根之)體性而言,本始清淨非實有法,而外在光明之光、形及顏色皆不可分。
但(若自根之)自相(即任運而成之法界)而觀,則見本始光輝,
亦即於法界中五種光、五大及明點之最極微細顯現。是故,自相乃住於最極微細根本智,即內自光明中。
尊者又云:
本始清淨之自相乃任運而成。其法界,即最極微細本覺智,乃住於內而體現為光明之微細顯現,即本始光輝。
(法界)離常邊,因其非(外現之)粗分外光明;亦離斷邊,因其為微細內光明。
是故,(離一切邊見之)法爾本覺智,因其體性為空,故非有;
復因其自相為光明,故為無盡之顯現;
亦為萬法生起之基,因其悲心(力用)無盡。此乃基(根)之真實體性。
(二)、由基(根)而生之顯現
龍欽巴尊者於《妙乘藏》中解釋云:
於根本法界中,「童瓶身寶」之體性體現為佛身、自相為語、而悲心為意。
因五氣之光華向外發射,住於本覺智心中之持命氣及其四支分,遂於「童瓶身寶」中破出。
復次,自法爾成就之光華中生起五種光顯現。同時,悲心光華(即本覺智)生起成為尋伺分別種種相之心識。
當下,不能了悟(心識與顯現)自體性,(相對於「覺」而言)即產生所謂「無明」之作用。
此際,基(根)雖無變而似有變,因本覺智顯現故也。
此際,於如無雲晴空境界之本始清淨顯現中,遂生起「法爾成就生起八相」之自顯現。
(三)、普賢解脫之道
龍欽巴尊者於《妙乘藏》中云:當內在光輝自本始法界向外生起,
而悲心(力用)則生起成為未能證悟根本覺自體性本來如是之相,當下,以觀外在「基(根)之明相」,
行者了悟其為內在自顯現,於此一剎那證悟,無明可得清淨,而基(根)之「法爾成就生起八相」,
則融入於本始清淨境界中,且即安住。
普賢之解脫(或解脫之普賢)從未間斷,非僅為一人或一眾於往昔一時一地所得解脫。
蓮花業緣力尊者於《無字口訣空行精要》中說云:勿以為普賢解脫相乃於古時所得之一種解脫,蓋於此時此刻,
有無數眾生於基(根)上起妄念,亦有無數眾生得解脫,復有無數眾生於迷與悟之邊界徘徊。
大圓滿中之成佛,並非向外尋伺所得,而是於根本覺之自性中得解脫。
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云:大圓滿只是指出——
本覺於自性中解脫即成佛之道,證覺從來不能向外希求或尋伺。
是故三世諸佛皆離能所,而於自然根本覺境界中圓滿。
(四)、眾生因無明而生虛妄
龍欽巴尊者於《妙乘藏》中云:「本始基(根)」本無虛妄,然當「基(根)明相」生起之際,
(亦同時生起)不能了悟自性之「分別心」,此分別心乃植根於無明,乃自別於「基(根)明相」,
由是遂生虛妄而成眾生。
蓮花業緣力尊者於《大圓滿上師心要釋》中云:虛妄之能所,於勝義而言皆非實有。
然其顯現為虛妄相,並化成煩惱污染,及善不善與無記諸業,先有五種光成為「所」之虛妄根基;
根本覺則成為「意」之虛妄根基;寂忿諸尊則成為「身」之虛妄根基。復次,乃有能、所及種種妄念等習氣建立。
由是(眾生)於流轉(輪迴)中,體驗苦樂無盡,有如水車,往復回還。
口訣部之分部
大圓滿祖師吉祥獅子(Srisinha)分口訣部教授為四部。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云:
口訣部(分四):外部如身;內部如眼:密部如心:心髓部則如全體。龍欽巴尊者於《宗輪藏》中解釋云:
一、外部(Phyi-sKor):
就體性而言,以無煩惱可捨故,五毒乃成(修習之)道。
就自相而言,以無整治故,一切生起皆顯現為法性之莊嚴。
就力用而言,以無偏私故,空性乃周普無偏。
二、內部(Nang-sKor):
就體性而言,以非實色故,故為離相之法性。
就自相而言,以其離來去故,實為永恆相續之本覺智。
就力用而言,以其遍入(輪迴與涅槃)故,此則有如(樹)根;
以其現證(自性),此則有如軀幹;
以其能開展(顯現諸色之力用)故,此則有如樹枝;
以其為(無盡)光明,此則有如花朵;
復以其能成熟故,此則有如果實。
三、密部(gSang-sKor):
就體性而言,以直指與證悟(根本覺)俱同時故,不須依聞、思、修(此三智);
就自相而言,因證覺與息斷(死亡)俱同時故,不須依精勤及串習力。
就力用而言,因悲心與證覺同時生起,故不須依賴圓滿二種(資糧)之積集。
四、心髓部(gSang-Ba Bla-Med):
就體性而言,因不須依於名言,故毋須倚賴分別智。
就自相而言,因乃親證故,遂不必住於意識分別之見地中。
就力用而言,因四見圓滿故1【腳註:見前述心髓部見地,基(根)之解釋一節】,
遂無有能得佛三身及五本覺智之希求。究其所以,則因在此修習中,行者可即身現證本始及法爾所成(之果位)。
蓮花業緣力尊者於《如長流之教日‧耳傳教授精要》中解釋四部之分別如下:
大要而言,四部於體證本始清淨法性之上,並無分別,然而——
一、外部雖詳述本始基(根)之法性,但無述及印記、本義及標幟如何表徵自性;四見之道如何生起;
光明如何於中有階段生起:及行者如何得解脫而入任運法爾果位中;
二、(內部)有述及道上之印記、本義及標幟如何表徵(自性),惟不及其餘(指根與果等);
三、密部闡釋瑜伽行者修習「四禪定」之道,惟亦不及其餘(指根與果);
四、心髓部則有如人身五蘊全具。彼闡釋本始基(根)之法性;印記、本義及標幟如何表徵(自性);
四部各各生起之道;中有階段如何生起光明;及如何入任運法爾果位而得解脫之道。
復次,此部於修行道上所有教授均解說圓滿,首尾具足,有如人之全體。
就各各眾生而言,修行道上之教授,至此已圓備齊全也。
龍欽巴尊者於《妙乘藏》中標舉心髓部作如是說:因不須依於名言,故毋須倚賴(分別)智。
因直接體悟自性,遂不必住於意識分別之見地中。
因四所顯能圓滿故,乃毋須依於佛三身及五根本智之果,此即為心髓部。
於(心髓部外)其他部派,行者皆依心識分別以證悟法性。
但此部視法性乃藉上師之力而為直覺(第一現前)所緣,故為最勝。
口訣部之觀修
無畏洲尊者於《大圓滿龍欽心髓本覺道次第導引‧無上智》中云:
口訣部中,能證悟自無始以來,已解脫自在之自心體性者為根本覺(或本明Rig-pa)。
能住於此證覺相續中,行者遂能以大力而證菩提。
尊者續云:初機修道上之行人於見山時,第一剎那際實必起「此是山」之思維。
但於第二剎那,因能抉擇此山自性之心識力用圓滿,由是「山」之概念遂隱沒無跡。
當下山之顯現雖從未(於心識中)消失,然行者乃得不緣山之顯現,而能住於法性中之體驗。
能清淨一切諸相為俱生解脫,將顯現與心識雙運無二,即為無倒大圓滿。
口訣部觀修之區分
口訣部之觀修大要分立斷(且卻)與頓超(妥噶)二種。《珍珠寶鬘續》云: 且卻與妥噶即是修習
蓮花業緣力尊者於《大圓滿無上智總義》中云:且卻之道,在於修赤棵覺性,不須依賴觀(妥噶)光明之生起,
能無整治而解脫,實為上根利器、但怠於修法者之殊勝道。妥噶則是藉有為而得解脫之道。
依於觀修光明之生起,精進之行人於即身中清淨其粗色身而得解脫。
然而,且卻實乃大圓滿修法之精要,而妥噶則是口訣部心髓派所特有。
眾自解脫尊者(sNa-Tshogs Rang-Grol 1608-?)於《中有念鏡論》中,謂大圓滿全部觀修已包含於且卻與妥噶之教授中:
一般而言,大圓滿之觀修有眾多分部,例如心部(外)、界部(內)、口訣部(密)及心髓部,
並有阿底(Ati無上)、持體(sPyi-Ti 總門)及仰兌(Yang-ti 最深法門)。
概而言之,彼等已包含於且卻(修明「根本覺」空不二)及妥噶(修現空不二)之中。
且卻與妥噶之基礎皆為根本覺性赤裸現證。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云:若行者
不能證悟赤裸覺性(即本淨及法爾根本成就),而只得妥噶空相之覺受,則亦無任何利益,惟轉生於色界而已。
大圓滿修行中,亦包括密續所載脈、氣、明點之教授。眾自解脫尊者於《和合隨筆》中云:
大圓滿教授之重點,在
(一)將一切脈融為本始智之脈,即離戲論之法界;
(二)一切氣融為本始智之氣,即根本覺之自光明;
(三)一切明點融為大樂本始智之明點,即法爾周遍之體性。
無畏教日尊者於《大圓滿》一書中,論述無上瑜伽之光明教授,其特點如下:
樂、明、無念之光明教授,已詳載於所有無上瑜伽密續中。
然強調直證智慧(此即根本覺相,亦即根本覺之悲力),復由此而修入光明道,則是金剛頂(即大圓滿)不共教授。
甲、立斷(且卻)
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云:
依於本淨空,以證悟離戲論之赤裸覺性,並將一切諸相融於法性空中,(是名且卻)。
法吉祥大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云:
(且卻)乃專注觀本淨之見地……俱生喜金剛尊者嘗於《無上玄義心髓論》中云:
無始心性即是佛 心如虛空離生滅 諸法清淨平等性 毋尋住此即觀修
由觀修而得證悟之四次第為:安 住、不動、平等與法爾。
《覺性杜鵑》云:是於止觀境 住無作而現1
【腳註:引自談錫永《六金剛句說略》。《覺性杜鵑》即《六金剛句》。】
密彭尊者在《如意藏宗輪要義》中,將大圓滿觀修精義撮要如下:
既具正見,復能無作意住捨而觀本始智之自顯體性,行者遂能直接體悟法性之「如是」本質。
雖然二者(且卻與妥噶)皆以無修整自生根本覺為無相本淨之道,然而且卻乃修「四量瑜伽」;
而法爾有相(之妥噶),藉將妄念顛倒還原為根本之「三重觀」修習,行者遂能圓滿「四所顯」之觀修。
無畏洲尊者於《大圓滿龍欽心髓本覺道次第導引‧無上智》(譯按:此有舊譯,即《大圓勝慧》一書可參考)
中解釋四量瑜伽如下:修四量瑜伽之法,《能顯燈續》有云:
安住須彌為見量 安住如海為修量 安住所顯為行量 安住明體為果量 具足四量瑜伽者 決定心契究竟義
一、依如須彌安住之見,能如實而了知離戲論,行者乃能自在及不散亂而觀廣大自光明及根本覺,
不受觀修所顯對治之影響。
二、於安住如海之修,雙腿結跏趺坐,目視虛空,行者務須安住於六識不向外攀緣之境界,心識清淨,
有如大海不為波浪所動。
三、依口訣瑜伽之行,行者(身口意)三門任運自然,由是使覆於見與修之自明根本覺赤裸顯露,
行者乃自在安住此境界中。
四、無整瑜伽之果,在觀五外境(五塵)之本然如是,內在遂有赤裸自光明燦然生起。
同時,由住五氣於法界中故,自淨識之光明乃外顯煙霧、陽焰、虹光等色相。
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云:
根本覺之體性乃自無始以來已離一切戲論,因此,諸解脫之法無不本來自在。
是故,此乃無修無整之本始清淨根本覺,或本淨之法爾境界(彼具「解脫三門」之相):
一、於根(見)而言,(根本覺)不落相狀而存在,因其自性空,是故不落任何邊見。
彼復離「我」「補特迦羅」等之分別見。彼乃無障礙之赤裸覺性,不可思議及不落言詮。
是故,彼乃住於「空解脫門」(或「無自性解脫門」)。
二、於道(修行)而言,(根本覺)非能以文字言辭表徵,亦不能以心識求之,以心識緣能所為二故。
是故,此乃任運而入之「無相解脫門」。
三、於果而言,以無怖畏或希求證量故,乃得法界成就之「無願解脫門」。
無論如何,(根本覺)住於秘密意,即金剛心髓光明傳承,而秘密意能圓滿根本覺一切功德,
由是,三佛身之一切功德亦自然任運生起。
索波丹達尊者於《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云:
根本覺並非所緣緣,是故乃離能緣「我」及「我所」之人我與法我;復亦離能修與所修。
若行者無修整而住於真實自性,根本覺性即能自八識中赤裸裸孕出,而行者亦可赤裸裸而見。
當能恆住於此法性證悟中時,無論任何顛倒見,皆不能令行者入於輪迴之中,此則如虛空,
自性不因流雲而有所改變……。當行者體悟此理時,因我執與法執已非由「我」,而實乃由分別之力所生,
雖則於某一時彼等(指法我二執)似由非實有之「基」與「根」所生,然彼等於生起當下已圓滿為無生而解脫。
由是不須再體證其他種種智慧。此際,心識種種作意,如念誦、默記、觀修、靜坐及住定等皆如水中作畫而消融。
復次,行者既將顯現諸法消融,則三聚——即外境顯現、自身及心識,已離粗色而自在,
行者證悟彼等為明空(雙運),如水中之月。具此(證量)之行者能穿山越石,無有障礙。
因其心性住於勝義諦中,故具天眼及宿命等神通功德,亦不受後有……。若其於空性平等本淨地中解脫,
則能以本始智光清淨色身之四大,消失於虛空中,如霧氣蒸發,而根本覺則住於法界中。
此則謂無願(能得成就)正覺……。某些情況下,為利益有情故,(行者)加持應消失之四大,使留存舍利而住世。
乙、頓超(妥噶)
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云:
依於顯現(或所見),將粗色清淨為光明之法爾成就,及將諸法融於一切顯現之法性中(是名妥噶)。
法吉祥譯師亦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云:依六門要儀之教授,遂有四所顯之漸次生起,(四所顯為):
現見法性顯現、覺受增長顯現、明體進詣顯現及窮盡法性顯現。《聲應成續》云:
現見法性之顯現 已離分別無悟者
覺受增長之顯現 虛妄顯現相消融 於中有際智成就
明體進詣之顯現 能離三身道境相
窮盡法性之顯現 能斷輪迴相續環
無畏洲尊者於《大圓滿龍欽心髓本覺道次第導引‧無上智》中解釋,得四所顯成就雖與其他佛乘為共道,
然由本乘(大圓滿)所得成就之不共處,在於(較其他佛乘)更為殊勝與迅速:
就所清淨之事與清淨所得之果而言,此四次第部份雖等同於波羅蜜多乘(顯乘)之「五道」,然於道上之快慢,
實有天淵之別,此如日月所行與車駕快慢之別。
下為《無上智》中關於「六門要」之撮義:
「六門要」之修習,乃(身口意)三門儀及觀光明三要訣。三門儀為:
一、身三種坐式:法身獅子坐、報身象坐及化身仙人坐;
二、語要儀者乃寂默;
三、心要儀者,乃心緣於外界虛空。像「觀光明三要訣」為:
一、門要訣者,乃依三身而眼有三種觀法;
二、境要訣者,即無雲晴空(或日或燈);
三、氣要訣者,以口任運呼吸,及觀根本覺於虛空,亦即以外法性生起內法性,由是內外相融。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闡釋妥噶殊勝之處如下:
且卻令虛妄顯現及由分別所生之對境,於真實自性中無餘解脫。
而於(妥噶)中,三界一切顯現皆解脫為五色明點之光明中,亦即根本覺自性。是故較其他下等之教授為殊勝。
得妥噶成就之瑜伽行者,於命終時,能依願力將己之肉體化為虹光身,只令具淨眼之有情所見;
並盡輪迴未空,誓利益一切有情。蓮花生大士及無垢友尊者皆以此等身降臨西藏。
無畏洲尊者於《無上智》中述二種成就如下:二種成就,分別為控制轉生之力及入胎之力。
一、轉生力之成就:行者化為大遷轉身('Pho-Ba Ch'en-Po)而利樂一切有情。行者於肉身四大消融後現虹光身。
轉生力及入胎力此二種成就屬妥噶所特有,蓋且卻別無其他,只於肉身消融及心性融於法界後,行者於本淨中解脫。
二、入胎力之成就:如不能以某種色身利益有情。行者即融其(大遷轉)身而入於內法界,
由此際直至輪迴已空為止,彼(行者)以無二無別之(四)佛身及(五)智,為眾生作菩提事業。
大圓滿道次第之成就
大圓滿行者以修習力故,能圓滿及得地道成就。佛法修學之五道,乃於剎那證悟大圓滿之根本覺而得成就。
巴珠無畏法自在寧波車(dPal-sPrul 'Jigs-Med Ch'os-Kyi dBang-Po 1808-1887)於《遙啟上師釋文》寫道:
大致上就因乘(顯宗)而言,行者於發菩提心後,經無量劫而積集福德及智慧二種資糧,此名為資糧道。
依觀修(禪定)力而生起及增長之智慧,行者遂與見道上之智慧聯結,而此即加行道。
能直見諸法實性及四諦所顯之勝義自性,是為見道。能今行者由所見中而得證悟種種覺受(之方便),即為修道。
已圓滿一切學處,無復有所修習,此乃無學道。於大圓滿中,此五道乃圓滿於剎那間。
巴珠寧波車續云:
(大圓滿中)能徹底及離一切名言而證悟「觀修本始智」,行者乃法爾圓滿諸方便善巧,如能捨等,
而離諸戲論及執著。復次,行者(於出定後)以類智(後得智)故,而有妙觀察智之相狀,及增長如幻非實之悲心。
是故,大圓滿行者於剎那間,圓滿福德及智慧二資糧之廣大積集。
此即絨法賢尊者(Rong-Zom)所說大圓滿之立名,實因能廣大圓滿二種積集故。
准此,證悟(大圓滿)根本覺之體性,即於剎那圓滿廣大資糧之積集,亦即資糧道也。
有等(自稱大圓滿導師者)貶斥(二資糧之積集)謂:「證悟大圓滿之行者,只專觀根本覺,
其他一切善巧方便(之修習)皆是顛倒。」亦有等(自稱大學者)聲稱已證悟大圓滿見者,無有任何功德,
如悲心、出離心等。驟聽此等邪說時,有等自詡為學者之人,不諳大圓滿真實義,
誹謗並造「斷法」之惡業而謂:「大圓滿乃不淨之法,蓋輕蔑諸功德事業故。」彼等於大圓滿法義實無絲毫了知,
兼亦未曾親見大圓滿眾多成就者之生平事跡。
一切大圓滿密續及論著皆云:當行者能直證大圓滿之法義,所有(出定後)類智皆離名言及執著而生起。
由是,行者能自然離於對名色等之執著,而封人、我之嗔、怒、愛、惡等,皆能清淨而入自解脫。
諸惡業亦法爾根絕而住於「四沙門法」(dGe-sByong Gi Ch'os-bZhi)——即他罵不還罵、他怒不還怒、尋過不還報、
他打不還打。行者遂以無修之修,住於「如流相續瑜伽」中,
當行者引生「自然慧燈」(Shes-Rab Rang-Byung-Gi sGron-Ma)之力為禪定智,而於名言詞義等密意有所領悟,
則六波羅蜜多所有功德,皆以一體任運無整而生起。
此等果位,於閱讀如龍欽巴尊者、無畏洲尊者等大成就者之傳記時,當能了知。
(巴珠寧波車續云:)由圓滿積集二資糧,及(出定後)類智之力,道上之障礙遂漸減退,
而行者與窮盡法性表義之禪定智聯結——此即加行道。此際,能見攝於四諦中之諸相,
為不可思議而離戲論之本始智所遊戲變現,即為見道。於相續如流無修之修中有所見,而修其密義者,即為修道。
當已無他道可修,以一切道皆已圓滿於純一及無修整之(大圓滿)境界故,是為無學道。
口訣部之《廣大明覺自現續》中分釋十六地成就。彼非成就不同功德或諸法之種種次第,
實乃證悟及圓滿同一境界與根本覺,及於此生或中有時得解脫成就之各各段落。
依工珠活佛功德海(Kong-sPrul Yon-Tan rGya-m Tsho 1813-1839)之《知識總匯釋義》所述,
此十六地乃大圓滿道所獨有。首十或十一地與大乘顯宗所說相同,唯以後諸地則為密乘之不共法。
《廣大明覺自現續》云:諸地無非根本覺之證悟而已。行者於體證勝義法性時,即圓滿所有諸地,
對聞知或已證悟根本覺之行者而言,於體證勝義諦時產生喜悅,得初地成就,即登「極喜地」。
了悟此(證悟)乃根本覺之自覺,為第二地,即「離垢地」。
於此能得覺受,為第三地,即「發光地」。
由觀光明而得覺受者,乃第四地,即「焰慧地」。
因法爾清淨諸毒煩惱,及由觀本始智所得證量覺受,而現證本始智者,乃第五地,即「難勝地」。
能見光蘊為第六地,即「現前地」。
因圓滿一切覺受而遠離煩惱諸毒者,為第七地,即「遠行地」。
住此境界而不動者為第八地,即「不動地」。
圓滿諸功德為第九地,即「善慧地」。
行者將自識攝於所觀之本始智中,令所觀自然生起,隨見諸相皆如(虛空之)雲,此乃第十地,即「法雲地」。
上述(諸地),行者皆於不捨此界(即此生)時而得成就。
行者若離此界(即捨此生而入中有境界),則非以上述方式而登諸地。
(行者)於斷一切虛妄顯現之際,而生起諸總集之所觀境,是為十一地,即「普光地」。
無任何執受,甚至連所觀(之諸總集)亦不執,及不為任何內外諸法所污染者,為十二地,即「淨蓮地」。
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剛鏈,化為虛空之光明五總集者,為十三地,即「咒鬘大集地」。
住於所觀之本始智為十四地,即「大樂地」。
於法爾境界,得決定成就,為十五地,即「金剛持地」。
於本淨境界法爾生起本始智,為十六地,即「無上智地」,蓋無他地更高於此……。
眾生之數目雖不可思議,然本始智之自性則一。(除以上所述諸地之外)別無他地或他道可言,亦無他地可修可證。
因能證悟大圓滿故,行者遂能離嗔、慢等諸毒,而全具悲心及定慧等諸功德。
密彭尊者於《修習法要口訣》寫道:
證悟功德廣大如虛空 心識無慢此道殊勝相 行者觀修縱非作意行 悲心大力無整任運起
行者經教縱非精勤學 如海顯密智慧得成就 行者得此無倒圓滿相 大圓滿道體性自圓成
淺學之徒妄言能生起 雲為樂明無念幻覺受 誇得殊勝成就慢心生 妄判高下不明自低劣
鋒利忠言尖銳不能容 何能忍受無間地獄火 不知輪迴苦因由自種 尚作大言無懼墮輪迴
放言高論無有少顧忌 獨懼他人月旦誡可笑
臨死所得果位成就
大致而言,所謂「生命」,毋乃一串生與滅之相續而已,蓋生命中每一刻,實為此一剎那之生與上一剎那之滅。
然世俗觀點,咸認為「生」指生命開始之時,而「死」則其終結之際。
吾人既已托「生」於此世,故「死」已成為吾等必須應付之主要問題。
依佛法言,若善為處理死亡時之境況,則死者雖非有成就者,亦能依緣起故,得往生善道。
而大圓滿成就者,能於死有、中有或後有際亦得成就。大圓滿成就者乃藏地極稀有殊勝之修行人,因其於死時,
能顯現種種於經教中提及之瑞相。此種種瑞相,皆因其精勤修習而得顯現。
遍智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將瑞相分為兩類:
因能迅速達致解脫故,於死時乃有兩種成就:
一、於(大圓滿)中,為求斷苦、本始自性、及寂靜剎土等成就,行者遂化盡色身諸污染四大,
所得果位即無上正等正覺(三藐三菩提)。
二、死時所現五相:光明、音聲、本尊相(據《句義藏》所述,為寂忿本尊現於骨中)、舍利(gDung)及大地震動。
此名為現證菩提。
無畏教日尊者於《答論》中分述根與果之不同如下:於心性光明一味不能了悟,即成虛妄之根;
然若能體證安住,則是解脫境界。前者為根,後者為果。遍知(龍欽巴)尊者不許二者為一之說法。
就根而言,每次死亡之際皆有光明生起,由不能證悟故,遂回轉於「能」「所」紛亂糾纏中。
當行者能得果時,因成就真實自性故,遂不退轉(於迷誤海中)。此即根與果之不同。
大圓滿法之不共處,在於死時色身之消融或遷化。如前所述,色身主要有兩種變化:
由且卻之修習,令色身一切乃至極微,亦分解無餘之虹身成就;
及由妥噶之修習,而得「虹光身」或「大遷轉」之成就。龍欽巴尊者於《實相藏論釋》中分別上述二種成就:
且卻中,於圓成本淨密意時,斷除(或消融)四大之修習,與妥噶中,因圓滿法爾成就而化盡四大之修習,
二者於清淨內外粗色四大方面,非常相似。但就且卻而言,於無色極微消融之當下,行者於本淨中得解脫成就,
是故無「虹光身」之顯現;而妥噶則因得虹光身,遂成就大遷轉(身)。
是故,二者之分別在虹光身之有無,而非在得解脫成就之本淨境界。
然而,有等大圓滿密續則作四種消融之差別。如《日月和合續》云:
一、空行死亡方式:
二、持明死亡方式;
三、自耗如火;
四、隱沒如空。
上述種種,皆化盡(身中)四大,至無形狀可見,更不復取其他色身。此乃殊勝行者所得。
遍智無畏洲尊者復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闡釋四種消融云:
殊勝(死亡)方式上,行者消融一己色身之法有二:於且卻中,行者消融(己身)如空,此則有如空行死亡之法。
於妥噶中,則(己身)消融如火,此則如持明死亡之法。茲更分別討論大圓滿成就者死亡方式如下:
一、將氣(風)與心中障礙法界之極微細污染加以清淨,行者得窮一切法入於內界之成就,
由是外身消融為極微而化。當下,(行者)依於色身之如是根本覺,遂與自性法界融合,此則有如瓶破,
而瓶中虛空遂與瓶外虛空相合。復次,於平等清淨無二無別(境界)中,法界與根本覺融合,行者乃得正覺。
二、此乃身(根)與根本覺(依於根)之融合。(大圓滿成就者)身中極微(於先一剎那)仍存在,
然(於下一剎那)則已消融而隱沒。於當下之際,根本覺遂入於法界中,不復退轉,有如善射者所發之箭。
此與空行母或以瑞相降生之有情,二者死亡方式相同。彼等身量皆(突然)隱沒。
三、就清淨風心二者之污染後,消融根本覺與法界(即行者得解脫成就之處所)而言,(與上述二者)相同。
但(此方式)於內四大耗盡時,外色身則化為光蘊。此則有如油盡而燈滅。
四、行者將其由業及習氣成熟而生之色身,化為令眾生可見之虹光身,藉以引導其入解脫道。
此則有如持明眾由某一地精進至更高地時,以音聲越空至其他諸佛剎土而利益有情,
亦有如吉尊獅子自在尊者(lChe-bTshun Seng-Ge dBang-Phyug 十一~十二世紀)於和育慈宮
(A'o-Yug Phyi-Gong)化為虹光身,惟留光明與音聲於該地之虛空中。
大圓滿行人,若仍有殘餘異熟業力,其身於死時則不會消融。
亦有等行者雖已無餘成就圓滿,其色身亦不化,而改留舍利或遺骨以令信眾供奉。
復次,亦有等大圓滿成就者以種種因緣或目的,其身或化或不化。索波丹達尊者於《功德藏述記》云:
大圓滿成就者,縱使於見或修中證悟,而能化其色身,但為不耗盡其業力(以化其身),寧作弘法利生之功德事業。
甚而以其遺骨或舍利而利益眾生,而得「異熟持明」(rNam—SMin Rig-'Dzin)之成就,
無畏事業光尊者('Jigs-Med Phrin-Las A'od-Zer dPal-'Bar 1745-1821,即第一世多竹千寧波車)。
殊勝大圓滿成就者之較次死亡方式,索波丹達尊者之《功德藏述記》云有四相:有等已證悟之大圓滿行人,
雖不能化盡四大,然若已證得如是實相,及已清淨對外境之執著,則不再為世間和合所迫。
彼等若示疾,不須依靠醫師、占卜或祈禱;若往生,則不須修七日死儀之類。彼具四相:
樂於獨處,不喜人煙,如鹿;不懼死亡,亦不懼一切法,於他無所畏懼如獅;
縱暴死於街衢,亦不憂愁,如丐;於生死一無所念,如嬰兒。
修持——
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云:於此(行者)樂受一切法而無取捨分別,蓋一切生起,
皆無非法性之遊戲而已。
果——
法吉祥譯師續云:當下,即於法爾頓成之普賢境界中得圓滿。
復因能圓滿具足四信,於此境界,行者遂能於輪迴中解脫,得入涅槃。
無畏洲尊者於《無上智》中解釋四信如下:四信謂——
一、無懼地獄之信(以知其虛妄故);
二、無冀業果之信,以知輪迴非實有故;
三、無求成就之信,以知涅槃亦無自性故;
四、無喜而平等住於正覺功德之信,以行者已證法爾境界故。
密彭尊者於《如意藏宗輪要儀》云:行者自性中有根本覺及菩提心體性,實與「無上智地」之普賢王如來無二無別。
既清淨一切客塵,此(成就)即清淨及證悟之圓滿,且無增無減,離一切變異。
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本注》云:
既能體證根性與道性 得五佛身五智圓滿果 得此果位非有他因緣 唯因藏識污染得清淨
心性寂靜契入法界故 由是如日清淨本始智 得離如雲八識近取因 了知我執習氣所緣法
無非由根生起之顯現 法爾光明無覆而顯照
據大圓滿法繫密續而言,大圓滿實乃諸乘之巔,蓋已涵攝諸乘功德故。餘乘只是證悟大圓滿究竟義之次第而已。
大圓滿之果則為證悟本覺智,亦即如來藏。如來藏,乃佛於二轉及三轉車輪時所說。
大圓滿殊勝處,在於以極速及最直接之道,俾利根行人證悟赤裸本覺智(如來藏),亦即大圓滿甚深清淨之見地。
然而,有些藏傳佛教其他宗派學者,質疑大圓滿作為純淨密宗見地與修持之真實性;
甚而更聲稱大圓滿與苯教或禪宗和尚摩訶衍之學說有關。
以下所引之文獻皆有來歷,實足以證明大圓滿之殊勝,及與餘乘教法之關係。
有些學者力詆大圓滿,謂其主張只住於無念及無修。實則各宗派諸大德均視大圓滿為甚深教授之一。
第一世班禪喇嘛善慧法幢(Blo-bZang Ch'os-Kyi rGyal-mTshan 1570—1662)於其《大手印口訣解》中寫道:
大圓滿大手印及中觀 道果卻派與及希解派
無非不同派別之名稱 若由具德瑜伽士觀修 皆能導入無二證悟境
密勒日巴尊者(Mi-La Ras-Pa 1040-1123)於《密勒日巴道歌集》中,對當巴桑結(PhaDam-Pa Sangs-rGyas)
唱出自身之證悟時,以「痛苦」與「死亡」說明此理:
大手印病由後襲 大圓滿病由前侵 瓶氣痼疾哀號泣 智慧熱病上面逼
三昧寒病下面侵 中間空樂寒熱激 口中吐出口訣血 法性大樂漲胸肩 病痛不算還有死 葬我金剛持塚中
(譯按:除末句外,依張澄基居士譯《密勒日巴大師全集》第671-672頁,慧炬版)
無畏洲尊者於《生圓修習答問竅訣集》中回答一薩迦派學者云:
大手印、大圓滿、中觀、希解派、卻派、道果等宗,就「果」(即解脫境界)而言,皆無二致;
然就法門而言,則以得果之遲疾(此則基於究竟以世俗諦或勝義諦為教授方便,屬直指數授與否)而有所不同。
諸乘教法皆為臻大圓滿之次第
大乘佛教皆謂佛法要義在於般若。大圓滿則現證圓滿赤裸本智,因本智圓滿,行者亦得圓滿其他一切莊嚴。
寂天菩薩(Santideva)於《入菩薩行論》中云1【腳註:譯者意譯】: 佛說諸支分 皆為智慧演
無畏洲尊者特於《功德藏本頌》中,標示一切共因乘之修習皆為達致大圓滿之次第:
廣大圓滿道要義 為淨心識諸污染 三律六度生圓等 皆大圓滿道次第
密彭尊者於《虛空心性見地鏡》中云:此(指大圓滿)乃唯一果乘,及為一切諸乘之巔。
除此乘外,餘乘皆伴以取捨破立,及為心識所造。故皆為引導至此乘(指大圓滿)之階梯。
一切部派諸乘及道次第等,因於此證悟中能成就大信故,遂皆於平等性中無整圓成。
二轉及三轉車輪之別
索波丹達尊者於《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中,闡釋二轉及三轉車輪時,二者見地之不同如下:
佛於二轉車輪時,以「三解脫門」(空性、無相及無願)闡明一切法相,令(行者)領悟對治(煩惱)而解脫符…。
於(三轉車輪)之時說如來藏。然依世俗見,(二轉車輪)時所說法,更能對治戲論……;
三轉車輪,於不可思議根本智、十力、如海功德等之宣說尤其廣大,但亦非謂二轉車輪時無說及此。如《集經》云:
若無根本智,則無生起與證覺,亦無如海佛功德。
大圓滿之果為如來藏
大圓滿觀修在於證根本覺,亦即如來藏,而證悟圓滿則為果,即得成正等覺。
如來藏乃於第二、第三(尤以第三)車輪所轉。有學者謂大圓滿所述之如來藏與第二車輪所轉者相合,
有等則謂此乃第二、第三車輪之要義。然大圓滿之教授,於證悟如來藏而言,實較其他共因乘深廣、速捷及殊勝。
二轉車輪乃大圓滿所依
據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雲,二轉車輪乃大圓滿所依,
因大圓滿亦主以離戲論之三「解脫門」:
根本自生覺性者 三解脫門之體性 二轉車輪佛所說 眾生本有如來藏 此即名為大圓滿
復據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所言,大圓滿乃二轉及三轉車輪之要義:
佛於二轉車輪時,以離戲論之道對治種種名言相,以教授不可思議自性,然而佛於此並無開演(如來藏)。
三轉車輪時,佛遂開演(如來)藏,然卻無宣說如何證如來藏之究竟道。
大圓滿則與二轉、三轉車輪並行不悖,兼攝二大車之勝義見地;
一、由龍樹菩薩於(六)《正理聚論》及《法界讚頌》中所闡述二轉車輪之見地等。
二、由彌勒菩薩、無著尊者及其弟(世親)所闡釋三轉車輪之見地。
顯乘所傳之如來藏
據大乘經典所言,如來藏乃一切法所具之自性。《月燈經》云: 如來藏遍諸有情
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云:「有情皆有如來藏」,及「如來藏如何為一切法自性」之說,
見於為利根眾生而說之三轉車輪。《大般涅槃經》云:開示如來秘密之藏,清淨佛性,常住不變。
龍樹菩薩於《法界讚頌》中云:猶如土中水 始終無染污 煩惱無明中 本智亦無垢
無著尊者於《實性論》中云: 佛法身周遍 真如無分別 具佛性有情 說有如來藏1
【腳註:引自談錫永《寶性論新譯》(《寧瑪派叢書》見部第一種),香港密乘版。】
龍樹菩薩於《中論》中云:如來所有性 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大圓滿教授—如來藏之殊勝
若較低次第亦說如來藏,則大圓滿有何突出之處?大圓滿之殊勝,非在說如來藏,而在其對如來藏之甚深見地,
及其修習如來藏之捷道。以下為《遍作王續》之引文。由較低次第與無上瑜伽之比較,可知大圓滿之不共要義:
菩提薩埵經乘中 為欲能登普光地1【腳註:即十一地】 尋思二諦作分別
具云法性空如天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離分別 離分別境經乘障 以分別較大圓滿 經乘如是成過失
事密為證金剛持 身語意為三淨門
住離能所清淨境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超能所 超能所境事密障 以能所較大圓滿 事密如是成過失
作密見地及行持 見隨瑜伽行隨事 見地行持不相融
不能體證無二義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為無二之覺心 無二境成作密障 以二見較大圓滿 作密如是成過失
瑜伽為證密嚴剎 遂入有相無相門
復以四印作修習 瑜伽未能離取捨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離取捨 以取捨較大圓滿 瑜伽密乃成過失
大瑜伽證金剛持 遂入方便智慧門
自心相續淨壇城 四重念修為修習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離希求 以希求較大圓滿 大瑜伽乃成過失
無比瑜伽證無二 遂入法界本智門 法界所顯視為因
本智壇城視作果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離因果 離因果境無比障 以因果較大圓滿 無比瑜伽成過失
《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引俱生喜金剛言:見地要塞大圓滿 剎那圓成道次第 餘諸下乘無可比
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據大圓滿而認同根本覺即如來藏:大圓滿中,
由無修整觀想而住於根本智相續境界中,此境界離戲論、法爾生起、超越心識、且離心及心所之作息,
(根本覺)顯現力用所起之煩惱污染乃自然消滅。《遍作王續》云:
以其住於自性境 是為不動法爾成 以其住於自性故 無有一法令變異 住於無整真如中 斯即離行無上行
龍欽巴尊者於《宗輪藏》中形容覺心(即大圓滿之根本覺)如下:
覺心自性涵攝一切法 非光明超越諸法光明 非空性超越諸法空性 非有而離實事與諸相
非非有而遍輪迴涅槃 非有非非有法爾平等 非本非末都非一切事 如是即為根本覺性境
龍欽巴尊者復於《宗輪藏》中,謂金剛心髓無上瑜伽乃諸乘之巔:
金剛心髓無上法 諸乘無比極頂巔 能證究竟勝義故 其下諸乘無可比 故為法爾成就巔
不同次第,乃為利益不同根器之有情而宣說。如《宗輪藏》云:
為令漸道根器眾 證根本法界自性 乃向下根行人說 聲聞緣覺菩薩乘
事密作密瑜伽密 乃向三中根者說 大無比無上瑜伽 乃為上根現本始
為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就,行者須體證此乘,其下諸乘皆為此乘之進階而已。《宗輪藏》云:
一切諸乘次第終須證 金剛心髓極密究竟義 是為諸乘巔頂勝光明 乃正等覺與諸乘心要
龍欽巴尊者復於《法界藏》中闡釋較下諸乘之功德如何攝集於大圓滿根本覺中:
於覺心中,即於根本覺中,諸乘已攝集無餘。
聲聞乘之見地決定,一切法不論內外,皆「人無我」如虛空。
緣覺乘決定,除人無我外,所緣法亦無我,故為一半法無我。
菩薩乘決定,人無我與法無我,能所皆如虛空。
此等體證已攝集於(大圓滿之根本覺)中,(此即)自生根本智之自性、空樂雙運如虛空之自性。
是故,大圓滿自生根本智已含容一切有法之實相,而諸乘亦已於(根本覺)中融合。
事密謂由視本尊與自身為主僕,及依獻供與讚頌,行者乃得成就。
瑜伽密則謂由將智慧尊融於所觀想之本尊壇城中,及向其作獻供與讚頌等,行者遂得成就。
二者於清淨三門污染及所得之成就皆同。是故,彼等之見地已攝於此(大圓滿之根本覺)中,亦即覺心之體證,
或因了悟一切法顯現皆為(法爾生起覺性之)壇城而得之本淨。
父續大瑜伽及母續無比瑜伽謂「根」壇城即根本覺:
「道」壇城,即觀想情器世界為本尊及越量宮,修習法界與根本覺無二、及方便與智慧無二;
「果」壇城,乃得無上正覺之成就。無上瑜伽則決定證知一切皆本始圓滿,及因不離於法性,亦即能離取捨修整故,
行者之根本覺遂能至(本始)根。是故,於此(根本覺)中,已攝集(一切諸乘)要義,而此乃廣大究竟秘密乘。
無畏洲尊者於《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敘述口訣部較其他諸乘次第,
及大圓滿中較次部居更為殊勝時云:大圓滿光明金剛心髓,亦即思維及煩惱污染之解脫道,行者於此,
因根本覺之本質而證悟煩惱污染無自性。是故,此部不捨(污染),此與聲聞及緣覺不同。
此部亦非如菩薩乘之調伏(污染),蓋此部中,對治之法與所捨之物皆同一體性。
此部亦非如一般密乘之取(污染)為道,蓋於此部,所有皆於心識相續中一切時平等;
亦非如心部之(心識)於(心識)自性中解脫,因心不見心故;
亦非如界部之視(心識)如莊嚴,因根本智不見心識故。(據教授分別),於本覺究竟法性,即真如中,
一切名言與戲論,例如自他之空性等皆無立足處,且法爾消融而隱沒無跡。
阿啦啦!「所顯」於本覺中,無有中斷,然本覺與之並不相混。是故能緣所緣(即輪迴之自性)
遂成法爾解脫之對治法與所捨之物,有如水中作畫;薩羅哈尊者(saraha)對此當生歡喜。
不為外境所惑之本覺體性中,無任何執著、捨棄或成就展現。
是以,此乃自輪迴束縛中解脫境界;天竺之正士尊者(Dampa)於此(見)當生歡喜。
於圓滿成法身本覺中,無有能抉擇者。是故,此乃根本智無礙自性,亦即離邊見之大自在。
思維既已解脫為本覺,故見、修(行)、果之假立亦斷,於修儀與法行已無所希求,
然行者仍須臾不離離戲論之覺心或法性。此即修法之圓滿。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中,指出大圓滿較其下諸乘殊勝之處:
於體證無我時,聲聞乘與緣覺乘皆主(最微細)識及極微為勝義諦。
瑜伽行派(譯按:此指唯識宗)謂自覺及自光明之識,乃極成之勝義諦。(以上諸派)皆不能超越心與心所。
中觀宗以四理,即非生、非滅、非有、非非有等抉擇二諦,以緣如虛空之空性,滅諦、離邊見及戲論等。
外密中,事密主以潔淨之禁戒行,求能取悅三清淨之本尊以得成就;
行密則據較高者(瑜伽密)及較下者(事密)緣諸相如是;
瑜伽密藉修四印瑜伽,賴本尊加持以證勝義諦;
大瑜伽則主(修習)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之脈、氣、點以證根本智;
無比瑜伽視法界與根本智為遍作王及其壇城。
概而言之,上述諸乘次第,直至無比瑜伽為止,皆無非心識所作之戲論,由彼等所言,可見實乃由尋思計度、
作意抉擇而達致「此乃非有」、「此乃空性」及「此乃勝諦」等以能所為法性之主張。
是故,彼等遂不能證悟如是法性。
尊者續云:(諸乘見地)皆由心識生起,由心識整治,此八識心,實即應捨之污染。
大圓滿中,一切體性功德,皆於心性中法爾呈現為任運光明,(此光明)超越心識,為本覺,亦為法爾而生之智慧。
是故,此乃本然自在,不依於能作或所作之因及其他因緣,如虛空體性。
此乃無變呈現,是故本初佛普賢王如來,證悟此法爾自成根本智成佛,非有所生起,亦不藉他緣如積資糧及聞思等。
大圓滿之如來藏與瑜伽行派之分別
大圓滿視本覺為自覺及自光明,然因其乃離戲論及無生故,因而勝於瑜伽行派所極成之「識之自覺及自光明」。
龍欽巴尊者於《法界藏》中云:(大圓滿中)證悟能所非有之本覺體性,名為法爾生起根本智。
然而,大圓滿不言其為「自覺」及「自光明」,如瑜伽行派(唯識宗)所主,
其故乃因(根據大圓滿)內與外既非有,是以不立(本覺)為內在心識;亦無自與他,故不立為自覺;
能緣與所緣亦從來無有,故不立離此二邊;亦非為「受」與「覺」之外境,是故不立「受」為無二。
既無心與心所,故(本覺)非為自心;亦非現為光明或非光明,故不立為自光明;以超越覺與非覺,故無所謂覺。
此名為大圓滿離一切邊見。
故雖視之為「自生根本智」、「覺心」、「法身」、「廣大法爾成就法界」及「赤裸自光明本覺」,
此等名相實只為表示方便而已。須知(大圓滿)自體性乃無可言詮,否則,若只觀字面意義,
則不能理解其與唯識宗所述之「自覺識」、「自光明」及「能緣所緣無二」等之區別。
大圓滿與中觀之分別
中觀將顯現與空性加以區別,而特別強調空性概念。
大圓滿自心識中區別根本覺,此即清淨及心性,由是現證及圓滿此赤裸覺性,同時亦證悟離分別與邊見之勝義諦。
龍欽巴尊者於《法界藏論釋‧經義寶庫》中云:自性大圓滿中,大部份體認離邊見之法,與中觀應成派相似。
然而中觀家以空性為要點;(大圓滿)則依於無生無滅、本始清淨之赤裸根本覺,而加以體認,
並觀由此而生之一切法皆離邊見如虛空。
無畏教日尊者於《大圓滿》一書中云:《法界藏》等稱許中觀應成派之見地。
故(大圓滿)於界定所破境時,依應成派。
然而(應成派)既將顯現與空性區分,復認知無所許而破之空性,云此即為顯現與空性之分別,或空性之遮撥。
此實乃仍住戲論而見修之法。彼宗更謂行者若先持戲論分別見地,復以觀修而得其覺受,則將如其所云:
「樂、明、心無念成熟。」而大圓滿傳統,則以根本覺為道,只許根本覺。
亦不落戲論,蓋戲論即心識,於將心識及根本覺分別後,即於根本覺上觀修。
雖然純粹之大圓滿並不修氣入中脈,但此修習比諸密續教授更為有效及直接。
金剛勝根歡喜力尊者(rDo-rJe dBang-mCh'og dGyes-Pa rTsal)於《基心察義‧大圓滿根道果之分別智慧光》中云:
彼執於方便道者認為:「無論大圓滿道如何殊勝,然若不依氣入中脈之法,則其證悟,
不能勝於中觀派(所教授)之覺受。」此類謬見,皆源於不明要義所在:引氣入中脈之唯一目的,
乃以此(為方便)而激起本始智,(大圓滿則為直接證悟本始智)。
大圓滿之殊勝
無畏教日尊者於《大圓滿散記》中云:大要言之,大圓滿之教授,深廣殊勝,然其要義,乃在於了知本覺,
如《功德藏》所云: 超越心識之本覺 自性大圓滿所專
尊者續云:心識種種(相),現起如本覺之自力,而此實非本覺。
否則,心識與本覺之分別,徒落於說本覺分別與本覺而已。
《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謂本覺超越八識:
超越八識遍計、詮表及因緣之本覺法性,即自性大圓滿根本智之呈現。
此亦超越心與心所:於大圓滿中,行者住於法爾而生根本智之自性相續境界中,將心與心所清淨而入於法界,
此乃超越心識及離於行持,無作意亦無修整。是故力用所顯之剎那污染亦法爾隱沒。
寧瑪派與苯教
有些學者謂寧瑪派教授與苯教混雜,蓋二者有甚多共通之經論與教法。以下所述,主要依據佛教史家之論著。
苯敦(Bon)乃西藏先於佛教而有之本土宗教,其創始者乃哲人辛饒彌窩車(gShen-Rab Mi-Bo-Ch'e)。關於其時代,
有不同說法。據有等苯教說法,謂其早於釋迦牟尼甚多,有數世紀之遙;有等則謂與釋迦同時;亦有謂後於釋迦。
辛饒祖師生於象雄(譯按:今名祥雄Zhang-Zhung)之沃莫隆仁(A'ol-Mo Lung-Ring),後來入藏宏揚苯教教法。
岡底斯山(Mt. Tise)及無熱池(Lake Manasarowar)皆位於象雄。
七世紀時,像雄成為藏地西部阿理(mNga'-Ris)區一部份,後曾改名為古格(Gu-Ge)。
最初,藏地苯教似乎只崇拜自然或自然之神祇。其後則併入主要為佛法之其他教法。
以下所述苯教史綱要,乃取自(土觀)羅桑卻季尼瑪(Blo-bZang Ch'os-Kyi Nyi-Ma 譯言善慧法日1737-1802)
所著之《土觀宗派源流》(全名《講述一切宗派源流和教義善說晶鏡史》)。
據其所云,乃按照止貢怙主('Bri-Gung sKyob-Pa 1143-1217)之《正法一密意趣》。
據此,西藏苯教之早期歷史可分為三階段:
一、湧現苯——起初,藏地之苯教,只作真壓鬼怪、供祀天神及為人家行房灶之法事等三事而已。
除此以外,苯教並無見地方面之說法。此時苯教名為「黑力派」苯教。
二、遊走苯——吐蕃王朝(127B.C.-901A.D.)四十一位贊普,其中第八位名為支貢贊普(Gri-'Gum bTsan-Po 譯按:
意譯為「刀下死者」)。於其駕崩時,鄰近地區如克什米爾、象雄及勃律之苯教師,傳入諸如顯現神力、
預言未來及超薦亡靈等苯教法術。
三、翻譯苯——此派大約於赤松德贊王(790-858A.D.)時代興起。
當佛菩提(rGyal-Ba'iByang-Ch'ub)受王命從佛教大德寶勝(Rin-Ch'en mCh'og)學法時,佛菩提陽奉陰違,
將多種佛典改譯成苯教之書。朗達瑪(?.-901A.D.)滅法後,後藏娘堆(gTsang Nyang-sTod)人名為辛古魯迦
(dgSher-rGur Klu-dGa'),將大量佛經改譯為苯教名相。稍後,又有名為窮波苯徒(Khyung-Po Bon Zhig)等眾,
亦將大量佛典以苯教名相改譯之。翻譯苯亦名為「白力派」苯教。
因此,苯教之經典,有許多實為佛經之移花接木。善慧法日尊者續云:
苯教法類,有全部《甘珠爾》之代替品(《甘珠爾》記載佛陀所說之法,西藏文,共一百一十卷)……。
(苯教)經典中,亦有無常、業果、慈悲、菩提心、六波羅蜜多等零碎之教授,亦建立五道、十地、三身等理論;
至若灌頂、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住律儀三昧耶戒、開光、火供、修供壇城、超渡亡靈道場等,
類似佛教作法之事項亦甚多。其說法形式上與佛法多有雷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亦不少。
如佛法說「正覺」,苯教則名為「耶辛」;「法身」名為「苯身」;「般若佛母」名為「薩智耶桑」;
「報身」名為「袞杜桑布」(「普賢」之音譯);「化身」名為「斯巴些布」;「阿羅漢」名為「辛賽」;
「菩提薩埵」名為「雍中心巴」;「上師」名為「溫色」;「空性」名為「阿麥尼」等。
據佛經言,佛法以不同形式出現及教授,以利益後人,而正法之唯一目的乃在利益眾生。
是故不可謂佛教化身為苯教教授乃非理。蓮花尊勝尊者(Padma rNam-rGyal 十九至二十世紀間)於
《白蓮池論》中數引佛典具說如下:
《華嚴經》云:具福種姓子!如來化身無量,以不同色聲化現調伏有情。
《妙臂經》云:佛性雖離嗔與執 為利貪眾現貪相 調伏忿眾現忿相 具方便師我頂禮
《金剛網續》云:
不論何形相 苟能調眾生 佛必現此相 有如摩尼寶 不論何方便 苟能律有情 以此最方便 開演諸教授
有些寧瑪派伏藏明顯表示佛學大德及教法如何示現為苯教與苯教師。蓮花尊勝尊者於《白蓮池論》中續道:
法自在上師(Ch'os-dBang 1212-1270)於南卡真(gNam-sKas Chan)地所發之(伏藏著作名為)《誨量》中云:
彼於金剛座定中1 觀音啟示往西藏【腳註:原著疑此「彼」即指蓮花生大士。】
苯教勢大難弘法 遂現辛哈俄卡身
示密相予法王妥2 令心向法別善惡【腳註:指六世紀初時的藏王妥托聶(Thothori)。】
由大伏藏師界光藏尊者(Klong-gSal sNying-Po 1625-1692)所取出之《教誨遺命》中,尤指出:
彼3【腳註:同前指蓮花生大士。】於欲往象雄時,曾先觀察之,遂知象雄只有苯教可以調伏。
彼遂與自光明眷屬至該地而作此言:「善男子諦聽:吾父乃念智虛空,吾母乃具光熾燃母,吾大兄乃壽灌持明。
吾乃法爾生自勝義苯,即不動界。」彼遂大開離常斷二邊無量教授之門。共有十八萬有情得解脫。
若細思之,佛法示現為苯法可以三點證成:
一、觀世音菩薩曾發心調伏所有堪調伏之藏土有情;
二、苯教行者亦具如來藏法身,同時於勝義清淨自性傳承中亦無有不同;
三、若此等教授不以此(苯)方式而傳,則該等有情定難以訓誡,而(佛)事業亦不能圓滿。
以苯教伏藏面目而出之佛法,乃由蓮師為後世徒眾所封藏。當時機已至,真實(佛教)伏藏師如北巖法系之
持明雕翎尊者(Rig-'Dzin rGod-Kyi lDem-'Phru-Chan 1337-1408)乃發取伏藏而授予苯教徒。《教誨遺命》云:
佛苯伏藏醫星藝 苟與心性對機者 佛乃藏諸山巖寺 浮屠碑石與大樹 卵石宮殿窟穴內
敦珠寧波車無畏智金剛尊者(bDud-'Joms Rin-Po-Ch'e 'Jigs-Bral Ye-Shes rDo-rJe 1904-1987)於
《寧瑪派教法史‧帝釋勝王戰鼓妙音雷》中,對指責寧瑪派者有如下之答辯:或曰:
「苯教與大圓滿似大有關聯,蓋二者教授,有相似之處。」誠然,於名相中,確有相似之處。
然苯教之書,實為模彷彿法而著,故此焉得不似;例如:藏地苯教徒率有等同於佛教(之經典及本尊),
彼等有類似中觀、般若、戒律、阿毗達磨及密續之經典;亦有本尊如勝樂、大威德金剛及普巴金剛等;及諸如拙火、
大手印及大圓滿等之教授……,卜算(Phyva-gShen)及咒術等(存在於傳統苯教中)之教授,
均能賜予信眾現世利益。此等皆有可能乃諸佛菩薩之教授。
敦珠寧波車續於此書解釋蓮花生大士為藏地佛教徒保留若干苯教獨有之修持:
上師(指蓮師)謂藏地之鬼神悅於苯教,是以卜算、祀神及招財引福等術准其保留。
由上文及其他資料可知,「白力派」苯教與佛教非常相似,而「黑力派」苯教則是原始苯教。
大抵因人性之故,於任何宗教史中,率多記載負面事件。是以不論苯教或佛教,於西藏皆非唯我獨尊。
佛法被改譯為苯教,以作為報復及與佛教徒競勝之用;而傳統苯教之修持,則引入於佛教中,為世俗利益之用。
然而,從較為積極觀點而言,「白力派」苯教將大量佛典及其修持改譯為苯教名相,並托名於不同時期之苯教祖師。
因苯教之翻譯期與寧瑪派發展時期同步,故此苯教教授與寧瑪派教授更加相似,實非無因。
復次,於不同時期中,眾多寧瑪派祖師與苯教祖師,於取出及弘揚大量彼此共通之教授時,亦曾互相傳授。
再者,不單只寧瑪派,甚至於其他藏傳佛教中,皆能發現具有傳統之苯教文化,諸如祀神已改成祭祀護法。
然而於此須知純正之藏傳佛教徒非同一般祭祀護法,乃以悲心、正見及自利利他之正覺,將之轉化為密乘修習。
是故,於苯教中發現有大圓滿及寧瑪派其他經典與教授,無非顯示流傳之佛法被改譯為苯教名相而已。
大圓滿與和尚摩訶衍
有些藏傳佛教徒學者評駁大圓滿,聲稱大圓滿主張頓悟及住於無念,是與和尚摩訶衍之見地雷同。
下文乃據藏傳佛教資料,對和尚摩訶衍(Ha-Shang MahaYana)見地(非對禪宗)之研究。
摩訶衍乃中國禪宗大德。禪宗為菩提達摩尊者於公元六世紀所傳來。據善意法日尊者之《土觀宗派源流》,
菩提達摩乃心要宗(譯按:即禪宗),自佛陀首徒迦葉尊者以來之第二十八祖。
努佛智尊者(gNubs-Sangs-rGyas Ye-Shes 九至十世紀時人)於《禪定目炬》中,對達摩尊者生平有如下之簡述:
頓門派(Chig-Ch'ar-Ba)乃由迦葉至達摩多羅(譯按:即菩達摩提)一系傳下。
菩提達摩尊者經海路自東(指印度)而來(中國)。當其抵達中國江南,謁見梁武帝蕭衍時,
達摩尊者心知粱武帝不解勝義,遂往加勒柱(mKhar Lag-Ch'u 譯按:此乃譯音,應指洛陽)。
此地有名為卡師(Kha-shi待考)1【腳註:疑為「其時」的音譯,蓋譯者誤此為人名。
可參《歷代法寶記》的《達摩傳》原文。】、留支(Liu-chi 即菩提留支)及光統(Kvan-hong)等僧人,
嫉妒達摩尊者,而留支更曾六次向其下毒,皆不能害。
最後,(達摩尊者)終能尋得一徒(譯按:指慧可)盡傳其法,後逝於漢土,歸葬。
有商人名宋雲(Un)者旅次天竺,於蔥嶺(Ramatingilaka)見達摩尊者手持一鞋,遂與尊者詳談。
返國後,對人言及其遇,人遂發尊者塚,只獲一鞋於其棺中。眾皆尊其為聖者2。
【腳註:努佛智尊者所據,應為晚唐以後的說法,如《傳法記》、《歷代法寶記》等,實不可靠。
可參《禪宗史實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冊)。】
據努佛智尊者《禪定目炬》所言,摩訶衍乃菩提達摩以下第七傳,而《禪定目炬》同時亦先序普寂(651-739),
後再排以摩訶衍,二者之腳注則分別序之為第十與十一。此腳注之真實性難考。
是故摩訶衍可能屬北宗普寂門下,但應非普寂親傳,蓋摩訶衍在西藏,為九世紀時。
關於摩訶衍生平之資料不多,只知其於赤松德贊王(790-858A.D.)時,乃藏地中著名漢土佛學大師。
因摩訶衍奉行頓門派教法,故於藏地受屬於漸門派之印度大德所反對。
最後,於現代西方學者所謂「桑耶僧諍會」之辯論中,摩訶衍為印度大德蓮花戒(Kamalasila)所挫敗。
摩訶衍及其徒眾被逼離藏,而其教法亦禁行於藏土。
自此以後,摩訶衍之教法遂絕跡於西藏,所能見者亦僅為零星對其批評之篇章而已。
關於其教法真相如何及究竟其是否為真正之禪宗等問題,資料確實不足。
然近世所發現:由努佛智尊者所著之《禪定目炬》,及一些敦煌文獻,稍可補足關於摩訶衍教法之資料。下詳。
復須注意,或謂不少大乘經教之翻譯為藏文,乃憑一名大乘和尚之記憶而成。
究竟此是否與摩訶衍同屬一人?龍欽巴尊者於《宗輪藏》中云:
不少被日成(Nyi-Ma dNgos-Grub)焚燬於天竺那爛陀寺之經典,先已譯為漢文,
如《華嚴》、《大般涅槃》及《律藏》等,由遍照護及巴‧尚喜('Ba' Sang-Shis)二人據大乘和尚之記憶而譯為藏文。
傳統藏學家皆認為摩訶衍否定善業,而只主張住於無念。
彼等對摩訶衍觀點之描述如出一轍,均似根據摩訶衍與蓮花戒辯論時所採之觀點而發。
以下所錄,乃自祖拉成瓦(Tshug-Lag 'Phreng-Ba 1454-1566譯言藏鬘)之《智者喜筵》,其他資料,
則於西藏編年史《巴協》及布頓大師(Bu-sTon Rin-Ch'en Grub 1290-1364)《佛教史大寶藏論》中,
皆有大同小異之記載:(與蓮花戒辯論時)摩訶衍謂:「一切既為心識尋伺所生,由善不善業之業力故,
遂感善道或惡道之果報,眾生由是流轉於輪迴中。只須無思、無作,則能於輪迴中解脫。是故應無思。
十法行,諸如佈施(繕寫、供養、聞法、記憶、念誦、演說、默念、思惟及修法)等教授,
乃為鈍根及無善業資糧者而施設。對具足成熟根器之利根行人而言,善不善業皆是障礙,
譬如黑白二雲,任一皆能障日。是故,無思、無念及無尋伺則離戲論。此即頓悟,與十地相等。」
無畏教日尊者於《大圓滿》一書中對摩訶衍之觀修一言以蔽之:
彼(指摩訶衍)謂心中不思一法,即是甚深(菩提)道。
眾自解脫尊者於《和合隨筆》中,駁斥摩訶衍之觀修,實乃將大圓滿與大手印之觀修顛倒1
【腳註:此指修持次第顛倒。】:摩訶衍所謂「(住於)無念及無想乃實在之觀修」,
實已顛倒大手印與大圓滿所主光明、覺性及空性相融之道。
善慧法日尊者之《土觀宗派源流》及智悲自在尊者(mkhyen-brtse'i dbang-po l820-1892)之
《戒寶大班智達法語》皆如是言:至於來到藏地之和尚摩訶衍,雖是宗門,然其教授與宗門所主之見地似有不同。
宗門學者云:凡未為出離心與菩提心所攝持之善業,及彼惡業,雖各別能生樂與苦果,然彼等實無差別,
蓋皆不能成一切種智之因。譬如黑雲白雲,雖現不同顏色,然能障虛空則一。
和尚摩訶衍於此不加簡別,倡說一切善分別及惡分別皆能作繫縛。又,宗門之觀修教授及見地中,
雖有「全無所作」、「全無所思」之語,然此乃就已現證實相法性者而言,
而和尚摩訶衍則謂初基修行人若能全不作意,即能解脫。
是故,不可因一和尚所言有誤,遂引申為一切(宗門)和尚之見皆是邪計。
無畏洲尊者於《龍青心髓》之《遍智教授甘露明點》中,分別抉擇和尚摩訶衍之所謂「見地」及大圓滿見
(然而於腳注中,尊者則質疑對摩訶衍見地所一直流傳之指責是否公允):
據汝所言(摩訶衍之見地中,其教授)無從區別「境心分別」與「直捷無外境」。
(果如是),則墮入不能了別心識與本覺之境地。
此極度無明之境地,如悶絕或熟睡,於此境地中一切憶念、思維及覺受皆斷。
大圓滿中,無外境根本智不緣「境心分別」,一切分別皆已隱沒於內覺微細如水晶之憶念境界中,其自性無遷,
亦無增減,此乃住於離戲論及廣大虛空之所觀境中。是故,二者(指摩訶衍之見地及大圓滿見)無可能有相似之處。
有一饒具趣味之故事,乃關於無垢友尊者、仰定賢尊者(Ting-'Dzin bZang-Po)
及一位只知其稱為「和尚」之漢土大德。無垢友尊者乃赴西藏之偉大印度大乘學者;
仰定賢則是無垢友尊者心髓教授之心子;該和尚未知是否即為和尚摩訶衍,然其極有可能屬於漸門派。
此故事說明大圓滿與此等觀修之分別,並指出若不修正定及圓滿體證,則縱使行者能入甚深禪定,及有奇妙之體驗,
亦非菩提,只屬虛幻而已。
眾自解脫尊者於《成熟灌頂與解脫道之大手印要義問答‧呈獻善緣美酒甘露如意》中述此故事:
於大圓滿歷史中,曾發生如下事實:有一仰氏(Nyang)僧人,曾任赤松德贊王侍從,名為定賢,
嘗從一和尚修觀。彼精勤修習,能住於深定中,日以繼夜,毋須飲食,進而獲得神通。
當彼自傲於得此妙定之際,遇大班智達無垢友。彼陳述其觀修(於無垢友求評定),無垢(友)云:
「噫!汝之觀修只能往生於龍族,且汝將歷無量劫沉睡不醒。此終非菩提之因。」
遂令仰氏僧人(於大圓滿中)醒悟其過去世(業力),於是向無垢友尊者學習大圓滿教授,後證得虹光身。
新資料:本世紀發現兩種文獻,對摩訶衍之見地有所澄清——一為《禪定目炬》(又名《瑜伽目之禪定》),
乃努佛智(九世紀時人)所著。努氏為蓮花生大士二十五弟子之一,與摩訶衍同時。
據敦珠寧波車《寧瑪派教法史‧帝釋勝王戰鼓妙音雷》所載,努氏享壽逾百歲。
此書因版本罕有,故令歷代學者多緣慳一面。
作者於書中以公正及尊敬之態度,敘述佛家不同教派,其中包括當時流行於西藏之頓門派。
另一為十九世紀末,由歐洲學者於中國敦煌所發現之文獻。敦煌文獻包括眾多寶貴經典,
及大量以藏文、漢文及其他中亞地區文字所寫之文獻片段,現藏於各地圖書館,估計其時代應為十二世紀或以前。
據傳敦煌文獻中有屬於和尚摩訶衍之著作(不全),大概所指乃一名為《禪定頓悟流轉門》1
【腳註:似指《頓悟大乘正理決》。】之書。《禪定目炬》曾徵引此書,然本人實未能加以評論。
《禪定目炬》:本書極其珍貴,因其提供大量當時不同見地、修行及歷史之資料。
可惜因語言、文體、抄寫者字體及內容簡潔等關係,書中多處內容並不清晰,尤待加以闡釋,但目前並無此等評注。
當今之世,能深入瞭解本書之學者實已如鳳毛麟角,即有評釋者或翻譯者,可能亦只屬個人私見,或人云亦云而已。
是故,與其試圖論述本書,不如於此述其大略,俾讀者能各立己見為佳。
本書共八品,第四品論述由印度學者如蓮花戒等於西藏所弘揚之漸門派,被視為不了義;第五品論述於中國由
菩提達摩、於西藏則由和尚摩訶衍所弘揚之頓門派;第六品論述密宗;第七品則為諸乘之巔峰——大圓滿。
《禪定目炬》清楚說明本書論述教派之次序,乃根據其教授之殊勝,後後勝於前前。
以下所引,乃節錄自《禪定目炬》,就入止觀之道,分別闡明四派之要義與區別:
一、新門派(Tsen-Men),乃漸次捨離「相」之四見,如自性見(對治見、真如見及成就見)等而入於無見2
【腳註:「正見」即離戲論。】……。
二、頓門派(sTon-Men),自起始時即不依別法,頓時修學無生法性……。
大德摩訶衍云:「無念而定於不可思議法性中。」努氏(釋頓門派)云:於此,並無漸門派之漸修,
蓋於本初際剎那頓入於一切相智,此謂無修之修……。於此,並無如漸門派行者之一物可捨,蓋觀空性之本覺,
已圓滿積集二資糧(福德與智慧),是以無須清淨,因無所緣與無執著故。
努氏續釋云:據頓門派所言,一切自他法本始無生,而尋伺無生則實令心識污染;由是遂不能得見大義。
譬如一棲木之力不能令大海興波。若無思,則能入於法性……漸教乃為下根者而說。
努氏復云:
三、據大瑜伽密續言,一切法皆自光明,如本覺。此即二諦無二、非作者所作、遍光明及界智無二……。
四、無上瑜伽:法爾圓成真如中,一切法於無邊清淨及法爾自生智之大界中,皆本始光明;
因與果,毋須各自尋覓(或毋須作意),皆法爾圓滿。
以下為《六祖慧能壇經》之引文: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
《壇經》續云:(善知識)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壇經》亦云: 教即無頓浙 迷悟有遲疾 若學頓法門 愚人不可悉
《壇經》續云:大師言:「……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
閱畢所引上文後,當能管窺摩訶衍之見地一二,及其是否與禪宗或大圓滿相似。
若和尚摩訶衍之教授只謂住於無所思維,此即非大乘或大圓滿之經典所教授。
若彼謂於體證法性究竟義後,應無念而住,因任何念頭皆能障蔽行者住於證境故,如此則與大圓滿教授無忤。
然而此法只於體證此等成就之行人應機,而非對吾等只具凡夫心識、生活、見地及情緒之人而說。
大乘確有說頓悟者,尤以密乘與大圓滿為著。
然此乃對心識成熟、根器已利、善業已積之人而說,蓋其於今生或宿世,已曾修學故也。
是以,據傳統西藏學者,如巴氏、布頓及祖拉成瓦(藏鬘)等說法,摩訶衍之「頓悟」,只屬住於無念而已。
《禪定目炬》則清楚表明乃無念而住於法性中。然而,於此須詳加研究其所謂「法性」者為何?
及其為何等觀修或證境?復次,據《禪定目炬》所言,摩訶衍謂漸道乃為下根者而說,
然則摩訶衍又如何分別利根鈍根?蓋摩訶衍似乎有教無類;彼豈非認為大多數人皆利根眾生耶?
編按:義成活佛寧波車(Tulku Thondup Rinpoche),一九三九年出生於藏東果洛(Golok)。
四歲時,被確認為著名寧瑪派道場多竹千寺(Dodrup Chen Monastery)大學者兼修行人貢美堪布
(Konme Khenpo)之轉世,並迎往多竹千寺居住及修學,後得金剛阿捨梨(Vajracarya)位。
一九五八年後移居印度。於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六年間任Lucknow大學之講師;
於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年間任 Visva-Bharati 大學印藏研究之高級講師。自一九八○年後移居美國。
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三年間任哈佛大學(Harvald University)客席教授,現於麻省劍橋靜居。
寧波車著作等身,曾出版多本譯作及著述,並得佛乘基金會(Buddhayana Foundation)贊助,
致力於藏傳寧瑪派系統之翻譯及研究。
引書譯名對照:
蓮花業緣力尊者《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導引‧普賢上師口授筆記》
rDzogs-Pa Ch'en-Po Klong-Ch'en Nying-Thig Gi sNgon- 'Gro'i Khrid-Yig Kun-bZang Bla Ma'i Zhal-Lung Gi Zin-Bris (f. 205)
by Pema Ledrel Tsal.
龍欽巴尊者《如意藏論釋‧白蓮花》
Theg-Pa Ch'en-Po'i Man-Ngag-Gi bsTan-bChos Yid-bZhin Rin-Po-Ch'e'i mDzod kyi 'Grel-Ba Pama dKar-Po (Vol. I & II)
by Tshul-Khrims Blo-Gros (alias KLong-Ch'en Rab-'Byams).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顯密教日尊者《見地與教派要義炬註疏‧妙音密意莊嚴》
lTa-Grub Shan-'Byed gNad-Gyi sGron-Me Yi Tshig-Don eNam-bShad 'Jam-dByangs dGongs-rGyan (f. 105)
by mDo-sNgags bsTan-Pa'i Nyi-Ma (Bod-Pa sPrul-sKu).
索波丹達尊者《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
Yon-Tan Rin-Po-Che'i mDzod-Kyi dKa'-gNad rDo-rJe'i rGya-mDud 'Grol-Byed Legs-bShad gSer-Gyi Thur-Ma (f. 306)
by Sog-Po bsTan-Dar (1759-?).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無畏教日尊者《吉祥秘密藏續大綱‧寶藏匙》
dPal-gSang-Ba sNying-Po'i rGyud-Kyi sPyi-Don Nyung-Ngu'i Ngag-Gis gSal-Bar 'Byed-Pa Rin Po-Ch'e'i mDzod-Kyi lDeu-Mig
(f. 107) by 'Jigs-Med bsTan-Pa'i Nyi-Ma.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明覺自現續》
Rig-Pa Rang-Shar Ch'en-Po'i rGyud (Pp. 1-167, rNying-rGyud, Vol. 10).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龍欽巴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解》
rDzogs-Pa Ch'en-Po Sems-Nyid Ngal-gSo'i 'Grel-Ba Shing-rTa Ch'enoPo (Vols. I & II) by Dri-Med A'od-Zer.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天鼓譬喻論》
bDe-Bar gShegs-Pa'i bsTan-Pa Thams-Chad Kyi sNying-Po Rig-Pa 'Dzin-Pa'i sDe-sNod rDo-rJe Theg-Pa sNga-'Gyur
rGyud-'Bum Rin-Po-Ch'e'i rTogs-Pa brJod-Pa Lha'i rNga-Bo-Ch'e lTa-Bu'i gTam (Vol. I & II)
by 'Gyur-Med Tshe-dBang mCh'og-Grub (1764-?).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龍欽巴尊者《三休息善說海總義》
Ngal-gSo sKor-gSum Gyi sPyi-Don Legs-bShad rGya-mTsho (f. 60) by Ngag-Gi dBang-Po (alias Klong-Ch'en Rab-'Byams).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密彭尊者《如意藏宗輪要義》
Yid-bZhin Rin-Po-Ch'e'i mDzod-Kyi Grub-mTha' bsDus-Pa (f. 38) by Mi-Pham rNam-rGyal.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龍欽巴尊者《宗輪藏》
Theg-Pa Tham-Chad Kyi Don gSal-Bar Byed-Pa Grub-Pa'i mTha' Rin-Po-Ch'e'i mDzod (f. 206) by Dri-Med A'od-Zer.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法吉祥譯師《密主事業善說教授》
dPal gSang-Ba'i sNying-Po De-Kho-Na-Nyid Nges-Pa'i rGyud-Kyi rGyal-Po sGyu-Po sGyu-'Phrul-Dra-Ba sPyi-Don Gyi sGo-Nas
gTan-La 'Bebs-par Byed-Pa'i Legs-bShad gSang-bDag Zhal-Lung (f. 419) by Lo-Ch'en Dhar-mashri (1654-1717).
Published by Ven. D.G.Khochen Tulku, Nyingmapa Lama's College. Clement Town, Dehra Dun, India.
龍欽巴尊者《心性休息》
rDzogs-Pa Ch'en-Po Sems-Nyid Ngal-gSo (f. 56) by Dri-Med A'od-zer.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無畏洲尊者《龍欽心髓三瑜伽大吉祥口訣總義》
Klong-Ch'en sNying-Gi Thig-Le-Las, Yoga gSum-Gyi sPyi-Ch'ings dPal-Ch'en Zhal-Lung
(f. 6, Vol. Om, KLong-Ch'en sNying-Ting Collection) by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無畏教日尊者《大圓滿》
rDzogs-Ch'en (f. 58) by 'Jigs-Med bsTan-Pa'i Nyi-Ma (1865-1926). Published by Dodrup Sangye Lama.
蓮花業緣力尊者《大圓滿上師心要釋》
rDzogs-Pa Ch'en Po Bla-Ma Yang-Tig Las, gNyis-Ka'i Yang-Yig Nam-mKha' Klong-Ch'en Gyi rNam-Par bShad-Pa Nyi-Ma'i
sNang-Ba (f. 114) by Padma Las- 'Brel rTsal. Publisher unknown.
蓮花業緣力尊者《如長流之教日‧耳傳教授精要》
gZhi Khregs-Ch'od sKabs-Kyi Zin-Bris bsTan-Pa'i Nyi-Ma'i Zhal-Lung sNyan-brGyud Ch'u-Bo'i bChud-'Dus (f. 67)
by Padma Las-'Brel-rTsal. Publisher unknown.
《幻化網秘密藏續》
gSang-Ba'i sNying-Po De-Kho-Na-Nyid Nges-Pa (f. 1-31, Vol. Pha,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金剛莊嚴遍集明覺經》
rD-rJe bKod-Pa Kun-'Dus Rig-Pa'i mDo (f. 1-138, Vol. Na,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龍欽巴尊者《聖智淨心對問》
Sems-Dang Ye-Shes Kyi Dris-Lan (f. 66-74, Vol. I, gSung-Thor-Bu), by Tshul-Khrims Blo-Gros. Published by Sange Dorje.
無畏洲尊者《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
Yon-Tan Rin-Po-Ch'e'i mDzod-Las, 'Bras-Bu'i Theg-Pa'i rGya-Ch'er 'Grel rNam-mKhyen Shing-rTa (f. 440)
by mKhyen-brTse'i Lha (alias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Pema Thrinley for Ven. Dodrup Chen Rinpoche, Sikkim National Press, Gangtok, Sikkim, India. 1985.
《菩提心遍作王續》
Ch'os Tham-Chad rDzogs-Pa Ch'en-Po Byang-Ch'ub Kyi Sems Kun-Byed rGyal-Po (f. 1-110, Vol. Ka, rNying-Ma rGyud-'Bum)
.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大界無央王續》
Klong-Ch'en Rab-'Byams rGyal-Po'i rGyud (f. 128-197, Vol. Ga,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珍珠寶鬘續》
Mu-Tig Gi 'Phreng-Ba Zhes-Bya-Ba'i rGyud (f. 234-289, Vol. Ta,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蓮花業緣力尊者《大圓滿無上智總義‧子母匙精粹普賢心髓》
rDzoga-Pa Ch'en-Po Ye-Shes Bla-Ma'i sPyi-Don, sNying-Thig Ma-Bu'i lDeu-Mig Kun-bZang Thugs-Kyi Tikka (f. 271)
by Padma Las-'Brel-rTsal (alias mKhen-Po Ngag-Ch'ung, 1879-1941).
無畏洲尊者《龍欽心髓根道果啟白》
Klong-Ch'en sNying-Gi Thig-Le-Las. gZhi-Lam 'Bras-Bu'i sMon-Lam (f. 2) by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Ven.
Dodrup Chen Rinpoche, Sikkim, India.
龍欽巴尊者《妙乘藏》
Theg-mCh'og Rin-Po-Ch'e'i mDzod (vol. I & II) by Ngag-Gi dBang-Po.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蓮花業緣力尊者《極秘頓超(妥噶)耳傳之筆記‧普賢王如來密意莊嚴無字口訣空行精要》
Shin-Tu gSang-Ba Ch'en-Po Thod-rGal sNyan-brGyud Kyi8 Zin-Bris Kun-Tu bZang-Po'i dGongs-rGyan Yig-Med Upadesa
mKha'-'Gro'i Thugs-Kyi Tikka (f. 40) by Padma Las-'Brel-rTsal.
龍欽巴尊者《基(根)之明相智慧燈》
gZhi-sNang Ye-Shes sGron-Me (f. 1-10, Vol. Wam, Bla-ma Yang-Tig, Ya-bZhi). Published by Sherab Gyaltsen Lama.
無畏洲尊者《大圓滿龍欽心髓本覺道次第導引‧無上智》
rDzogs-Pa Ch'en-Po Klong-Ch'en sNying-Thig-Gi gDod-Ma'i mGon-Po'i Lam-Gyi Rim-Pa'i Khrid-Yig Ye-Shes Bla-Ma
(f. 83, Vol. Hung, Klong-Ch'en sNying-Thig Collection) by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Jamyang (Dilgo) Khyentse.
眾自解脫尊者《中有念鏡論》
Bar-Do sPyi'i Don Thams-Chad rNam-Par gSal-Bar Byed-Pa Dran-Pa'i Me-Long (f. 40)
by sNa-Tshogs Rang-Grol (1608-?) of rTse-Le. A xylographic copy from rGyal-Gyi Sri sNeu-sTeng.
眾自解脫尊者《和合隨筆》
Ch'os-Tshul sNa-Tshogs Las brTsams-Te 'Bel-gTam-Tu bGyis-Pa'i Rabs me-Tog Ch'un-' Phyang (f. 75)
by by sNa-Tshogs Rang-Grol. A zylographic copy from rGyal-Gyi Sri sNeu-sTeng.
《聲應成續》
Rin-Po-Che 'Byung-Bar Byed-Pa sGra Thal-'Gyur Ch'en-Po'i rGyud.
(f. 193b-265b, Vol. Tha, rGyud bChu-bDun,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巴珠無畏法自在尊者《遙啟上師釋文》
Bla-Ma rGyang-'Bod Tshig-'Grel (f. 16a-59b, Upadesa Rin-Po-Ch'e'i Za-Ma-Tog) by Ah-Bu Hral-Po
(alias dPal-sPrul Rin-Po-Ch'e, 1808-1887). Publisher unknown.
密彭尊者《修習法要口訣》
gDams-Ngag Sangs-rGyas Lag-bChang-Ma'i sByong-Thabs gNad-Kyi Man-Ngag (f. 71-84, Upadesa)
by Mi-Pham, Publisher unknown.
龍欽巴尊者《句義藏》
gSang-Ba Bla-Na Med-Pa A'od-gSal rDo-rJe'i gNas-gSum gSal-Bar Byed-Pa Tshing-Don Rin-Po-Ch'e'i mDzod (f. 243)
by Ngag-Gi dBang-Po.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無畏教日尊者《答論》
Dris-Lan (f. 1-11, Vol. Kha, rDo-Grub Ch'en gSung-'Bum) by 'Jigs-Med bsTan-Pa'i Nyi-Ma.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龍欽巴尊者《實相藏論釋》
sDe-gSum sNying-Po'i Don-'Grel gNas-Lugs Rin-Po-Ch'e'i mDzod Ches-Bya-Ba'i 'Grel-Ba (f. 93)
by Klong-Ch'en Rab-'Byams.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日月和合續》
Nyi-Ma Dang Zla-Ba Kha-sByor-Ba Ch'en-Po gSang-Ba'i rGyud (f. 192-218, Vol. Ta,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無畏洲尊者《功德藏本頌》
Yon-Tan Rin-Po-Ch'e'i mDzod dGa-Ba'i Ch'ar Zhes-Bya-Ba bZhugs. (f. 51) by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Pema Thrinley for Ven. Dodrup Chen Rinpoche, Sikkim National Press, Gangtok, Sikkim, India. 1985.
無畏洲尊者《生圓修習答問竅訣集》
Klong-Ch'en Nam-mKha'i rNal-'Byor Gyi gSung-'Bum Thor-Bu Las, bsKyed-rDzogs bsGom-Phyogs Dris-Lan
Dang Zhal-gDams rNams Phyogs-Su sDeb-Pa (f. 174) by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Sonam T.Kazi.
密彭尊者《虛空心性見地鏡》
bChing-Grol Med-Pa gShis-Kyi gNad-brTags-Pa Sems-Nyid Nam-mKha'i Me-Long blTa-Ba (f. 119-123, Upadesa)
by 'Jam-dPal rDo-rJe (alias Mi-Pham rNam-rGyal). Publisher unknown.
龍欽巴尊者《法界藏》
Ch'os-dByings Rin-Po-Ch'e'i mDzod (f. 26) by Klong Ch'en Rab-'Byams.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龍欽巴尊者《法界藏論釋‧經義寶庫》
Ch'os-dByings Rin-Po-Ch'e'i mDzod Kyi 'Grel-Ba Lung-Gi gTer-mDzod (f. 212) by Klong-Ch'en Rab-'Byams.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金剛勝根歡喜力尊者《基心察義‧大圓滿根道果之分別智慧光》
gNyug-Sems A'od-gSal Gyi Don-La dPyad-Pa rDzogs-Pa Ch'en-Po gZhi-Lam 'Bras-Bu'i Shan-'Byed Blo-Gros sNang-Ba (f. 76)
by rDo-rJe dBang-mCh'og dGyes-Pa rTsal (Zhe-Ch'en rGyal-Tshabs).
無畏教日尊者《大圓滿散記》
rDzogs-Ch'en Thor-Bu (f. 7) by 'Jigs-Med bsTan-Pa'i Nyi-Ma. Published by Dodrup Sangye Lama.
善慧法日尊者《土觀宗派源流》
Grub-mTha' Thams-Chad Kyi Khung-Dang 'Dod-Tshul sTon-Pa Legs-bShad Shel-Gyi Me-Long by (Thos-kvan)
Ch'os-Kyi Nyi-Ma (1737-1802). Published by Ngawang Gelek Demo.
蓮花尊勝尊者《白蓮池論》
sNga-'Gyur rDo-rJe Theg-Pa gTso-Bor Gyur-Pa'i sGrub-br Gyud Shing-rTa br-Gyad-Kyi Byung-Ba brJod-Pa'i gTam
mDor-bsDus Legs-bShad Padma dKar-Po'i rDzing-Bu (f. 284) by Zhe-Ch'en rGyal-Tshab Padma rNam-rGyal (19th cent.).
Published by T.Y. Tashigangpa.
敦珠無畏智金剛尊者《寧瑪派教法史‧帝釋勝王戰鼓妙音雷》
sNga-'Gyur rDo-rJe Theg-Pa'i bsTan-Pa Rin-Po-Ch'e Ji-lTar Byung-Ba'i Tshul Dag-Ching gSal-Bar brJod-Pa Lha-dBang
gYul-Las rGyal-Ba'i rNga-Bo-Ch'e (f. 410) by 'Jigs-Bral Ye-Shes rDo-rJe (1904-1987). Published by Dudjom Rinpoche.
努佛智尊者《禪定目炬》
gNubs-Ch'en Sangs-rGyas Ye-Shes Rin-Po-Ch'es mDzad-Pa'i sGom-Gyi gNad gSal-Bar Phye-Ba bSam-gTan Mig-sGron
(f. 253) by gNubs-Ch'en Sang-rGyas Ye-Shes (9th cent.). Published by 'Khor-gdon Gter-sprul 'Chi-med-rig-dzin, India.
祖拉成瓦尊者《智者喜筵》
Dam-Pa'i Ch'os-Di 'Khor-Lo bsGyur-Ba rNams-Kyi Byung-Ba gSal-Bar Byed-Pa mKhas-Pa'i dGa'-sTon (part 1-5, Vol. I & II)
by dPa'-Bo gTsug-Lag Phreng-Ba. Published by Mi-Rigs dPe-bsKrun-Khang, China, 1986.
無畏洲尊者《遍智教授甘露明點》
Kun-mKhyen Zhal-Lung bDud-rTsi'i Thig-Pa (f 14, Vol. Hung, Klong-Ch'en sNying-Thig Collection)
discovered by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眾自解脫尊者《成熟灌頂與解脫道之大手印要義問答‧呈獻善緣美酒甘露如意》
sMin-Byed Kyi dBang Dang Grol-Lam phyag-rGya Ch'en-Po'i gNad-Don Gyi Dri-Ba Lan-Du Phul-Ba sKal-bZang
dGa'-Byed bDud-rTsi'i 'Dod-'Jo (f. 101) by sNa-Tshogs Rang-Grol (1608-?). A xylographic copy from rGyal-Gyi Sri sNeu-sTeng.
- Feb 18 Tue 2014 19:26
《九乘次第論集──藏地論著:九乘差別廣說》 義成 仁波切 造 許錫恩 譯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