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九七八年在吉隆坡開示
  密乘(SECRET YANA)分為三種,(一)密宗(SECRET DOCTRINE),(二)密行(SECRET PRACTICE),(三)密教(SECRET TEACHINE)。三個階級之高低有天涯之別。
  密宗是修心,How to refoem your mind,從凡夫心from human mind,轉為菩提心是為最難,由修心養性而至明心見性,心一通,萬法通,無一法可得--成佛後是一個法亦不須要,未成佛前是以為愈多愈好。
  普通人學密乘,無論在東京、北京、西藏,都是錯誤,只是向外馳求法,並不修心,學法不學佛,捨本逐末,菩提心難發,向外馳求法,若不回頭覺,猶如沙蒸飯,歷劫不成佛。
  密宗修持至因緣成熟,由明師一加點睛,便可以立即明心見性成佛,此是最高境界。
  密行是專修一個法,不是兩個法,因有兩個法即有兩個心,而成佛必定是一個師父、一個心、一個法,若有兩個法,則不能成功。
  佛教共有四乘,(一)小乘--分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二)緣覺乘--分為三果(緣覺、獨覺、辟支佛),(三)菩薩乘--分十一果(由初地至十一地),(四)佛乘--分二果,一是出世妙覺,一是入世正覺。而最高境界是密宗,一悟或一通即萬法皆通,不用求法。
  而金剛乘即是佛乘,即是一乘。
  密宗比較低級,本為教導印度四姓階級:(一)剎帝利--王族,(二)婆羅門--宗教族,(三)吠舍--工農商,(四)首陀羅--奴隸,而設的權教法門。因婆羅門教有甚多法門,如拜天地、星宿、牛馬、山河、水火等,密乘祖師投其所好,拜牛則設牛法,拜豬則設豬法,因人而設。所以密教有無量無數法門,但修持卻是不會成功的,只是為引誘其入門,然後再教其修般若波羅蜜多,使其回頭是岸。佛法是只有一個法,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若說有二個法,乃是方便而設。所以初機修持是有一個法,修成後,一法亦不可得。
  釋迦牟尼佛偈云:
  法法本無法 ── 一切法本來無法。
  無法法亦法 ── 對付眾生,無法亦要設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所以一切法是為眾生而設,是對治眾生心。
  而密教種種法,則是對治法,TO CURE SICKNESS,是假設法,而不是實法。
  我們的心有三個門:(一)三摩地門即假觀--對眾生立一切法,(二)奢摩他即空觀--一切法皆掃除,(三)禪那即中觀--統一切法或攝一切法,CONTROL ALL DHARMAS。
  一心三觀:假、空、中,任修一觀,則可以成就。此是最高之法門,乃是由心而起,不從外來。但若有絲毫驕傲或貪心,則一定墮落。所以一點點的眾生心亦不能存在。學法是一個方便門,是真實的,所以希望大家今後從根本上做功夫,不要從枝葉上做功夫。
  另外一個重要點,就是不要妄求神通。神通是外乘法,任你能夠飛天遁地,亦是不能成佛的。而且有了種種神通,其結果是反被神通所累。若是拜了神通的師父,此師父亦不能將神通傳授,仍然是要修持的,所以修外乘法能得神通,修內證法,則能夠明心見性成佛,神通亦自俱足。釋迦牟尼佛所傳授,是內證法,實在是一個般若波羅蜜多,並無別法,若有其他法,實在是密乘祖師設立之對治法。但若是實修,是只修一個法,而一法通,萬法皆通。所以大眾在這個時期,不宜學神通。小乘四果,如緬甸、泰國、錫蘭韋等地所學,去佛果太遠。緣覺三果:緣覺、獨覺、辟支佛(有佛出世因十二因緣而悟道為緣覺,無佛出世而悟道是獨覺),一級尤勝一級。譬如一位緣覺,百千萬億阿羅漢之道行不能追上。獨覺亦然,百千萬億緣覺之功力亦及不下(辟支佛法力更大,所有緣覺、獨覺之法力皆及不上)。所以我們學佛,宜『取乎法上』。我們所學的是最上乘,是以金剛經為主,所以我們皈依後,不應再拜小乘師父,否則便是退轉。其實一切法皆是假設,若不修持,便不能證果。
  做法師更難,要『擔業』,以前我來此地,醫好很多人,但亦病了快兩年,便是『擔業』所致。但我還承擔得起,所以若是道行不夠,是可以連累自己的。我一生人--現年七十餘歲,可說『擔業』了將近六十年,很奇怪,很多年輕醫生為我治病,醫我不好,醫生相繼逝世,而我反而不死。六十年來幾乎是這種情形。其實『擔業』即是盡速成佛,亦即將所有業障,今生今世受盡,成佛便即解脫,但要不怕苦,所以『擔業』樣樣皆是在『業境』中,亦是在『業境』中成就。
  大眾最重要不要向外馳求,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及釋迦佛問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起初須菩提還不明白,故云如是如是,釋迦佛便指正他云:「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所以若是只念咒而不修心,「是人行邪道」,向外馳求,「不能見如來」。大眾學佛要謹慎,不要為喇嘛或和尚所束縛,因為束縛人者並非發菩提心,而被人束縛者亦非發菩提心。
◎◎◎◎◎◎◎◎◎◎
    密教七則
(一)密教法師初初是戒禁取見──誓願綁人,譬如你皈依佛,你皈依了我,便不能違背我等之類。但現在初機是可以綁,深機是不主張綁了。無上最高法更是不主張綁人,法師並不綁弟子,但是弟子自己約束自己的心,使不落生滅--不起凡夫心。自己控制貪瞋痴慢妒,使不生起,尤其是不要意氣用事,因為第六識做主人是意,第七識做主人是氣,意氣用事,則一定落 的。所以我們控制凡夫心,久而久之,便能改造凡夫心。
(二)真正佛教是只有一個秘密,沒有二個秘密,但是密教卻有百千萬個秘密。
(三)初機頑強是應該綁,但若上了軌道,則不應該再綁。後來由宋朝以後,則只識綁而不識解了。所以最重要之口訣乃是不為人綁,而是自己約束自己,CONTROL自己生滅心,不為人所CONTROL控制,因為若是為人所CONTROL控制,則永遠不能出離,而且有了生滅心,便不能跳出輪迴。
(四)修行者只要修心便可以成就,不必修法,此是自度,若是要度他,則要修密教法,所以應該以密教為用,而不是修持--修持好了,借用密教法為用,普度眾生,若只是打鈴穀鼓來修,
是不會成功的。
(五)修行者必須要明白心法,若只是修事相,是不能成就的。
(六)用法是有相法,是入世法,能夠在娑婆世界,保護我們修行,免除一切災難。
(七)大眾是初機,不知道外來的喇嘛不懂教理,所以向外馳求。其實密教是用的,不是修的,若是今日學一法,明日學一法,結果愈多法則愈胡塗,而且又沒有重心,兼之複雜,無所適從,又不知道心要,學密教便走向婆羅門教的路 。所以喇嘛自己走錯了路徑,亦不知道。
◎◎◎◎◎◎◎◎◎◎
    一九七六年在芙蓉開示
  大眾對密宗的見解,未曾明瞭,所以要約略解釋。
  在佛住世時,沒有任何一宗,只是大乘人傳大乘,小乘人傳小乘。禪宗則是由修心養性而至明心見性成佛(此不是『見』字,性是見不到的,此字讀去聲為『現』,即將妄念澄清,佛性現前之義,PURIFY YOUR MIND, BUDDHA NATURE APPEARS)。
  龍樹菩薩出,始設立密宗--其實是密教,不是密宗。密乘分為密宗與密教。密宗與禪宗一樣,無分別,則是由修心養性而至明心見性成佛,所以禪宗與密宗是相通的。密行是專修一門而行持,直至成佛。所以龍樹菩薩當時所設的是密教,是依著婆羅門教根器而設立種種方法教化,譬如拜牛者則設牛法,拜豬者則設豬法等,因人而設方法,是方便之門,引誘彼等入門,使回頭是岸,而不是佛法。很多人攻擊,以為密宗是婆羅門教,其實不是,密宗即是禪宗。密教是為度婆羅門教而設,即是以婆羅門教的形式,來引誘彼等入門,然後使其回頭是鞣。後來無著菩薩出世,開創了唯識宗,而龍樹菩薩則開創的密宗、三論宗、華嚴宗。及至盛唐,一共開創了一十三宗:密宗(紅教、花教、白教、黃教)、般若宗(法性宗)、唯識宗(法相宗)、華嚴宗(包括攝論宗、地論宗)、法華宗(包括涅槃宗)、律宗、淨土宗,以上是大乘十一宗,小乘則有俱舍宗(主法有我空)、成實宗(主法我皆空)。
  蓮花生大士出世,則有圓覺宗,現在約略講講:
  禪宗與其他各宗,祇是大乘而未至最上乘,祇有圓覺是為最上乘。中國佛教是大乘的『招牌』,其實是做不到大乘的境界,祇是做到差不多小乘,有時甚至不及小乘的境界--祇是空談,實際行動比不上小乘。譬如淨土宗之唸阿彌陀佛--唸口簧,唸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仍然只是帶業往生,到達凡聖同居賌,是比不上小乘,小乘是淨業往生,最低限度可以達到方便有餘土。
  禪宗,由釋迦牟尼佛傳授,是為最上乘,但一至第二代祖師大迦葉,則變為小乘,如此一直傳至馬鳴大士,復變成為權大乘,即是初步權教,亦即是方便之大乘。至龍樹菩薩出世,始傳實大乘--最上乘,龍樹菩薩以後,實大乘又淪為小乘,所以禪宗三十三代祖師,除了馬鳴與龍樹稱為菩薩之外,其餘的都稱為尊者。而六祖慧能則又稱為大師。六祖慧能所傳授的,亦是自修自證,度人有限,所以只是比小乘略高,並不積極。現在我將龍樹菩薩最上乘的法門傳出來,此法門在世界上是已經失傳千年以上--若從龍樹菩薩計算,此最上乘法大概已失傳兩千年以上。此法門後來由印度傳至西藏,印度則失傳,再由西藏傳至西康,西藏則又失傳,再由西康傳至中國,西康又再失傳,所以只是傳一脈,此最上乘法門--圓覺宗,一方面是與禪宗一樣自修自證,一方面是實行地藏王菩薩的願,積極度眾生,所以在大乘中,是最積極的。
  圓覺宗是一乘法,是最高無上的法門。此法門在無量劫前,現生上王佛時曾經傳授一次,現在賢劫,有千佛出世,第一、二、三佛皆是演說三乘法,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至第四佛釋迦肄尼佛出世,始傳授此最上乘法。其後彌勒菩薩在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世,仍然是演說三乘法。第六尊佛時,有九千九百六十四尊佛一齊出世,分佈在娑婆世界各地,最後一尊佛樓至佛,仍然將在印度菩提道場降生,但對於最上乘法皆是秘而不宣。此最上乘法之傳承,是有其潛意的,經云:「燈將滅時必復明」,油燈將滅,必定迴光返照,比初燃時還要光亮,但只是維持一剎那間,便要熄滅。此最上乘法則是正處在此一剎那間,希望大眾不要錯失機會。否則歷經賢劫千佛,不能再遇,未來星宿劫亦不能再遇,一直要到無量劫後,文殊生王佛出世,始再傳授最後一次。
  初機學佛,一定要明白皈依,若不明白皈依的意思,則根本未曾皈依,亦即是盲從皈依。所以皈依有實在皈依,即真實皈依,有盲從皈依,亦有隨喜皈依,皈依的真實意義,在中國唐朝六祖時代,人人皆能明瞭清楚,宋朝以後直到現在,全世界之中,我若不說,則無人知道。
  一般之法師和尚,以為皈依是皈依其本身,其實不是如此,亦非如此簡單。此皈依真義,我若不說,大概所有法師皆不明瞭。先講依,若不懂依,則不是皈。依有依、止、住三個意思。依是依著方法修持,止是止息一切七情六慾、是非恩怨得失、愛惡取羦分別,能夠止息妄想妄念,則能夠安住正定。所以修持到「住」之時,即能夠得到定。皈是恢復我的本來面目、恢復我天真、還我天真,恢復我們NATURE。所以若是明白皈依,切實來做,是可以成佛的,譬如唸一茵「南無阿彌陀佛」,便可以成佛。
  現在再詳細講解:
  皈依是什麼意思?先將依做好,即是依著佛所教化方法--修般若波羅蜜多,止息一切七情六慾、妄想妄念、是非得失、愛惡取捨分別,由六根修持,眼耳鼻舌身意所見之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心不動,即是六根對六塵--根塵相對,心不動。此即是假觀,是觀一切如夢如幻,是第一個方法。
  第二個方法是塵與識相對,觀亦空亦有,若是根與識相對,即觀一切皆空。所以應守六軾,使心不為六塵所奪。如此依般若波羅蜜多行持,止息一切妄想妄念等等,便能得定。若能定得稍為長久,將六塵看假、六根看空、八識看妄,再將根塵一撇除,自性便現前--自性現前即是明心。若自性與佛性打成一片,便成佛。所以單修皈依,亦可以成佛。
  皈依師,分有外緣內因。譬如由諾那上師傳授我,我又傳授與你們,即是外緣。內因是你心裡的覺性--本體的師父。所以覺性的體是佛、覺性的智是法、覺性的清淨妙用是僧寶。皈依師,是皈依一切歷代祖師、一切金剛上師,承彼加持力,使我與遍法界一切有情,皆自在出纏(出
  即出離,纏即束縛,即自在出離苦海),脫離苦海,回歸佛國,即復顯RECOVER菩提心本體。
  皈依佛,是皈依釋迦牟尼2佛以及常住一切十方佛,承彼加持力,使我與遍法界一切有情,皆自在出纏,脫離苦海,回歸佛國,即復顯菩提心本性。
  皈依法,於外是皈依一切五藏十二部經典,於內即是復顯菩提心本來的智慧。
  皈依僧,有俗義及勝義講解。
  俗義是出家作和尚,是有名無實的僧寶,並非真僧寶。一般和尚,若是誠心學佛,只是學僧--還是幼稚園學生,尚不達僧寶地位,但一般和尚皆以為已經看透,自己便是僧寶之一,天高地厚,要人叩拜、要人供養,生大傲慢,大概這千年來,出家人都犯此毛病。孰不知,一念驕傲便遮蔽自性,永遠不懂佛字。我遊遍中國各地,知道出家人非常驕傲,皆因不明佛性。
  勝義解釋,皈依僧寶,是皈依一切十方賢僧聖僧眾,承彼加持力,使我與遍法界一切有情,皆自在出纏,脫離苦海,回歸佛國,即復顯菩提心妙用。
  菩提心如何妙用?
  法身佛不度眾生,因為成佛是這樣的:我們的自性SELFNATURE,譬如一杯水,傾入BUDDHA NATURE佛海中,自性即與佛性相融,其時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甚至無一佛可得,盡虛空量只是一體,即大空自在,所以法身佛不度眾生,若要度眾生,則要出定--出菩提路,乘願再來,始能度眾生。成佛譬喻是一片無形無相的大磁石MAGNET,放光明遍照法界眾生,發菩提心的眾生譬喻是鐵,磁石便將鐵吸著,不發菩提心的眾生譬喻是木,磁石吸木,不起作用。磁石吸鐵後,鐵亦變成磁石,換言之,發菩提心的眾生,經佛加被後,便成佛的化身,譬如釋迦牟尼佛選上你,你的心便與佛相應,便成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所以諸佛是假借人身而行菩善道度眾生,能擁有百千萬億化身,而本性卻是不動--一動都不動。六道:天、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牲,皆有如此情形。所以佛身是不能度眾生的,一定要等流(同類)化身,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云,應以何身得度者,則現何身而得度之,無量百千萬億佛,皆同此原理。
  僧寶是恢復自性菩提心本淨妙用,本來清淨是身口意清淨、六根清淨、八識清淨,一切一切皆清淨,起八萬四千智慧,破眾生八萬四千煩惱。
  此教理,世界上無人懂得。顯教說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者喻之性也,法者喻之智也,僧者喻之用也,是一體三寶;若是四寶,則是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師寶喻之體也,佛寶喻之性也,僧寶喻之用也。
  皈依後,接著便發菩提心,因為第一是皈依,第二便是發菩提心。若皈依而不懂發菩提心,學法便等於「床下底破柴」--包撞板。在二千年前,龍樹菩薩曾經講解一次;清朝初年,有一位法師亦曾講解一次,之外便是我講了。
  龍樹菩薩只是講其綱,未有詳細解釋,清朝初年,該法師亦是講俗義的發菩提心,亦不甚清楚。我所講的,是最清楚。將來每次灌頂,皆要當眾談一遍,大眾將「發菩提心義訣」影印回家,熟讀背誦,而背誦還不夠,還要將每一句來作一個念頭,以「義訣」來念念觀照自性,使不落生滅。若一落生滅,我們依著口訣,將「義訣」來觀照,將生滅心扭轉過來,變成菩提心。
  念念觀照自性,即是念念正精進,何為正精進與邪精進?整個世界,學密宗的若不懂得「發菩提心義訣」,不明白「皈依真義」、不懂得教理,皆是邪精進。否則便是正精進。所以大眾以前皈依不昧教理法師,都要從新學佛,因為此等法師注重修法不修心,整個中國甚至整個世界,修密的法師都犯上此毛病:「修法不修心,學法不學佛」--一味學佛、一味求灌頂,始終不將凡夫心來改造。「捨本求末」--有根本不做,「菩提心難發,以有所得心,向外馳求法。」其實萬佛在心,不用向外求,清淨心一恢復,萬法臨然俱足,一切神通自俱足。譬如,大眾之妄求天眼、慧眼等等神通,乃是「錯亂修習,猶如沙蒸飯,歷劫不成佛。」
  這首偈,我以前在台灣,是為了對治所有錯誤而沒有門 之法師而說,因為大眾都是修法不修心。從香港傳來的,亦是如此境界--將法輪倒轉。
  定亦有正定與邪定:明白發菩提心而修持是正定,不明白發菩提心的則是邪定。「發菩提心義訣」在六祖時期,亦有傳授,後來則漸漸失傳。
  大眾要依著「發菩提心義訣」、一心三觀而修持,如何修持?如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諸行無常──一切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皆是如夢如幻;人境要經過生老病死,物境要經過成住壞空,心境要經過生住異滅,所以皆是虛假,不能長久。此是假觀、是有。
  是生滅法──生滅是亦空亦有,是空有境界,是住世中觀。
  生滅滅己──生住異滅都滅了,便是空觀。
  寂滅為樂──至涅槃境界,不生不滅方是真。此是出世中觀。
  依著口訣,專修一尊佛、一個師父、一個法,久而久之,便可以自性現前成佛。今日所講,簡簡單單,到此為止,希望大眾勉之勵之。
  真正的和尚或喇嘛是應該供養,否則只是助其作業。
  大眾不可爭作法師,縱使爭得到,以後受苦無盡,因為所爭取的不過是幾個臭銅錢,將來受苦卻是無窮劫無盡,所以不應該爭,得就是得,不得就是不得,就應該懺悔而修到得為止,並要將人心改造,改到好為止,即是將人心改為佛心,人格改為佛格。若能改造則成佛,不在乎學得多。
◎◎◎◎◎◎◎◎◎◎
    皈依六則
(一)學佛是嚴重之事,譬如皈依,皈何物?依何事?須要明白,並非一拜師父即是皈依。依是依般若而修行,止是外止一切惡行、內止一切惡意、中止一切惡業。單修止,便能成功。能止,即能安住五定CONCENTRATION。
皈是歸宿,有俗義及勝義。眾生若不修心養性,必定歸宿六道,此是俗義,因為人之身體猶如旅館,人之靈魂即是住客。此旅館只能維持大約一百年,便要毀壞(死亡),住客便要搬屋,幸運者搬入人屋、天屋,其餘的則搬入狗屋、豬靉等。所以眾生不修行,便在六道輪迴歸宿,此
則是眾生之六道歸宿,是很難跳出輪轉的。
勝義歸鐶即是歸宿於佛之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四條路皆能超出輪迴,但我們的選擇仍然是佛之路,羅漢不為、緣覺亦不為,而菩薩只是修行之過程,所以究竟是要成佛。我們一定要皈依佛之法界,回歸我們本來的面目的家庭,因為我們的自性SELF NATURE與佛一樣,不同之處,可以金譬喻為佛性、礦沙譬喻為凡夫之自性;金藏礦沙之中,所以凡夫永遠不能出頭,此是眾生境界。修行者將礦沙淘洗,取出金,便成佛,永遠不再作眾生,所以金體是一樣的。
所以皈依是回歸佛之家庭,恢復我們的佛性。一定要明白教理始能明白皈依,若不明白皈依,即是盲從皈依。
(二)皈依後若祇是拜佛,則是迷信。
(三)顯教是三皈依,密宗是四皈依,密密是六皈依,一乘教是一皈依,即是皈依師父與三寶一體,是為最高之境界。三皈依是體智用,四皈依是體性智用。
(四)小乘皈依佛是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法是苦集滅道一切經典,僧是阿羅漢,時間是盡形壽皈依。中乘皈依佛是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法是十二因緣一切經絢,僧是一切緣覺,時間是盡未來際。大乘皈依是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常住十方一切佛,法是常住十方一切法,僧是常住十方一切聖僧,時間是盡未來際。
(五)外皈依是皈依外面常住三寶,祇能與佛結緣,不能內證,一定要皈依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在中國已失傳千餘年,在西藏亦已失傳,祇有我們本派始能將真義講出。
(六)皈依真義在中國未曾傳過,自南宋後禪宗失傳,中土則沒有人講解,西藏亦未有傳過,祇有本宗一脈能夠講解。十年前在台灣菩提樹雜誌曾經刊登,但始終沒有人懂得。此皈依心要是非常重要,若不懂得皈依心要,仍然是盲從皈依。所以大眾一定要注重皈依的理智,若不懂理智,則不懂佛法,而且還要深刻研究理智。
◎◎◎◎◎◎◎◎◎◎
    發菩提心七則
(一)此心要失傳千餘年。為何要發菩提心?因為眾生心即是生滅心,佛心即是不生不滅心。何為生滅心?由六根攀六塵--以何為緣?由意識SENSE OF MIND而起種種妄念,愛者取之,不愛捨之,不愛不惡而分別之,此即是生滅心。若對六塵不生其心--心不動,不為六塵所轉,即開始發起菩提心。我心本來是無煩惱,但一切事事物物現前--對境時,有愛惡分別取捨,則有煩惱。若無愛惡分別取捨,則無煩惱--無愛惡取捨則無貪瞋痴慢妒、無憎恨心,一切皆消滅。所以發起菩提心,即是將凡夫心改造,由修心養性而至明心見性成佛。
(二)若不能控制生虌心,則不能發起菩提心。控制生滅心,即是將所有所愛的物件不取DON'T ACCEPT,不愛者不要REJECT(捨)。愛惡取捨,不要分別,心要平等,久而久之,便成習慣。但不是一日能夠改造,因為能夠改造,便是佛了。所以將愛惡取捨心平等,INDIFFERENCE OF MIND,便是入門之路。
(三)若能改造人心,即是將生虌心轉為不生不滅菩提心,則不必修持。
(四)若將我相我見看破,則無愛惡取捨分別,平等而住,不起生滅心。因有我相,則有貪瞋痴慢妒、勝負得失、妄想妄念、種種是非恩怨、種種生滅。有過去心亦落生滅、有未來心亦落生滅、有現在心亦落生滅,所以要將三際看破,過去事不要想、不要回憶,而觀其空,過去心便
斷絕,第八識阿賴耶識清淨。未來心,未來勿願勿求,未來心便斷絕,第七識末那清淨。現在心,現在但知無著,無取捨分別--知而不隨,亦不隨環境去,心不動,如如不動,猶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則是知而不著,即英語ABSENT MINDED--對境無心,即於境無心、於事無心、於法無心,生滅心便撇除,第六識意識清淨。第六、七、八識清淨,一切一切皆清淨,菩提心便發起。所以菩提心起,生滅心滅,生滅心起,菩提心滅。
  其次發菩提心是要:
(1)改造人心--時常糾察CHECK OUT自心是否落生滅、是否落二邊。
(2)觀照。
(3)實修。
(4)實證。無論行住坐臥皆要如此,久而久之,成了習慣,菩提心便發起,否則便是開倒車。
(五)小乘祇知自度,不知度人,發願是今生今世,盡形壽發心修持。中乘亦然。大乘則是盡未來際修行,無窮無盡。最上乘則還要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所以菩提心有大小。涅槃是不生不滅之謂,即令眾生息除妄念,回歸真性。
(六)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發菩提心。換言之我們六根對六塵不動,不住色生心,六根對六塵絕緣。久而久之,心不動。如是生其心,即是前念不生,後念不滅即是思惟以種種方法普度眾生,不生不滅故謂之菩提心。
(七)學佛的根本要義,即是發大菩提心,如觀音菩薩發願:「我不度眾生,誰度眾生」,地藏王菩薩發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發菩提心即是要改造人心,將凡夫心改造,由凡夫生滅心改為不生不滅佛心,能夠改造則是「發」,不能改造仍然是眾生。
再進一步即是修菩提心,再進一步則是證菩提心。自己時常要觀照,所起之妄念則發光覺照,將妄念扭轉,然後觀照自性,久而久之,便成習慣。所以初期是「發」,熟後便是「修」,修至時機成熟,便是「證」,所謂悟、修、持、證,四個階鐙。
◎◎◎◎◎◎◎◎◎◎
    懺  悔
  修持正法祇能懺悔部份業障。懺悔有:
(一)事懺悔--如僧眾拜懺之類。
(二)理懺悔--明白教理,即懺悔從前所作所為,以後永不再做。
(三)性懺悔--是最重要,即是觀一切罪業如夢如幻,一切罪業皆空。我們要生起覺悟心而懺悔,亦即是發起菩提心而懺悔。
性懺悔是為最究竟。
  往昔唐朝時,有一位德問慧海法師,如何懺悔,慧海法師云:「事懺祇能滅罪些許,理懺亦然,惟性懺能盡滅罪業,譬如有人往昔所作惡業,如柴薪堆積,大逾須彌山,難於數計,祇要運用智火始能燒盡之。」所以能夠明心見性,則一切罪業悉皆消除。
◎◎◎◎◎◎◎◎◎◎
    赤子之心三則
(一)將精神集中一點MAKE YOUR MIND ONE-POINTEDNESS,並不容易做,非十年可以做成。一千年前,人的慾念輕,比較容易做,現在人慾念重,要洋房、汽車,所以很難恢復真心。要恢復真心,必須先恢復赤子之心,以為基礎。若不能恢復赤子之心,則始終不能悟道,因為赤子之心,無愛惡分別取捨,有赤子之心,始有資格聽法。
(二)若不恢復赤子之心,人愈老愈機械,分別愛惡取捨則愈厲害。所以不恢復赤子之心,則不能入道。
(三)如何闇找自己?我們的臭皮囊的色身是否自己?臭皮囊有生有死,祇是一軀死屍,不是自己。臭皮囊是一個旅館,我們的靈魂寄居在內,不過一百數十年,便要毀壞,所以便要搬屋。若能搬入人屋,是幸運者,運差的人搬入豬屋、狗屋、貓屋、甚至魚屋。所以人之生死如遷轉,即搬遷轉生。我們修持是要脫離此生鎚輪迴的圈子CIRCLE,避免遷轉。
  肉團心又是否自驍?不是,它只是死屍之肉團心。靈魂又是否自驍,靈魂亦是假的自己,不是真的自己,因為靈魂SOUL是MIXTURE,不是自己,因為其主權喪失。我們一定要將MIXTURE撇開,譬如開採金礦,是要將金沙採出,又譬如在怡保開採錫礦,亦是要將錫雰採出。此金沙或錫雰即是我們的靈魂。是未清淨的,是MIXED的。我們要將雜質去除,真金或純錫(表示真正自己)才能顯現。所以靈魂仍然要隨業輪轉,不是自己。
  所以老年人應作中年觀想,中年應作童年觀想,童年應作嬰兒觀想,則由老年至中年至童年而至嬰孩。我們未出世時在何處?在母胎時入了阿賴耶識已經是MIXTURE了。若靈魂不能PURIFY則始終要輪迴。
  靈心何在,還認得未來面目否?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一個SUPOSITION,譬喻是一點明光或淨光,此明光不可執著為實有,因為是SUPOSITION譬喻,無SUPOSITION又不能修證,所以假設來修持,將來是連淨光亦無有。此淨光在我們臨命終時,現出一剎那"1% of a mintute(一分鐘之一巴仙,相等於十分之六秒,比半秒略快一點),大眾把持不住。及至死後,又出現一剎那,大眾又把持不住。
  為人不可喪失良心,且應以良心為基礎。若喪失良心,則無話可說,是要輪迴了。有良心亦要輪迴,但有良心能夠修持,無良心則不能修持,一定墮落。有良心亦未必便得,不過是最低限度的地位,是有資格修而已,而且還要修到恢復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即是嬰孩之心。一定要有赤子之心始能悟道,若不恢復赤子之心則永遠不能悟道。
  赤子之心是無垢無染,一片天真,什麼亦不知道,是natural的。
◎◎◎◎◎◎◎◎◎◎
    人身難得
  很多人以為人身不值得重視,遇到逆境便去自殺。誰知人道之痛苦是有限的。最多是不過幾十年,但若是自殺,墮落枉死城,是受苦無限的--百千萬億劫均不能過去。人道時間短--人道六十年,陰間一秒鐘。所以我們知道人身寶貴,便要保護生命來修行,不可妄自去自殺。
  人類投生亦甚難,大眾恐怕是猜測不到。全世界的人口大約有三十餘億,而爭取一個人胎,你以為有多少靈魂?大約是等於全世界人口的一半,即十五、六億靈魂。一個入胎後,其餘的便爭不到,此十數怹靈魂,包括有天、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牲,六道皆有。何以人道最得寵?因為人道有苦有樂,可以盡一生修持成佛,天道有酢有苦,修行比較難,祇識享樂,而即使是修行,亦祇是馬馬虎虎,並不用心,所以天道修持,祇能成菩薩,不能成佛,所以人身比天身難得,修羅道好勇弗狠,是不能修的,三善道之中,人道修行最好,成佛亦必在人世。三惡道苦痛無邊,是不能修行的。所以我們人身很難得,失掉人身,是尋不回來的。
◎◎◎◎◎◎◎◎◎◎
    任運二則
(一)小乘、中乘聞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佛住持般若波羅蜜多。住持即是任運,將般若任運而用。如何任運?我們祇要CONTROL控制意識或生滅心,即能任運。
甚至降魔,我們祇要任運瞋恨心,便能降魔,若不能任運瞋恨心,則不能降魔。譬如咕嚕咕嚕里法,是任運貪心來敬我,對付畜牲,則任運容心來度化,天道則任運慢心來度化,修羅道則任運妒忌心。貪瞋痴慢妒,我們應當它們是僕人來看待,借它們來用,以它們來用,猶如FUNCTION一醉。但我們本身最重要是要恢復MASTER主權,始能夠利用它們,若不恢復,則不能利用。而且一念貪則墮落餓鬼、一念瞋墮落地獄、一念痴則畜牲、一念慢則天,所以一定要恢復主權,始能任運。一切識,宜當它為用,若當它為主人,便要墮落。所以有云:「依智不依識,依識入地獄。」更不要意氣用事,若意氣用事,任何事情皆能做得出來。意為第六識,氣為第七識,現在世界上各地的戰爭,皆是意氣用事所致,若將意氣用事止息,則世界太平矣。
(二)十法界是在心裡輪轉,所以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畜牲,皆是由心念裡生起,所以將生滅之念轉為不生不滅之念,即是訓練自心有主權,能夠控制自己即成佛,若是打鈴打鼓乃是引誘人入門,是不能成佛的。
◎◎◎◎◎◎◎◎◎◎
    門戶之見
  佛教一十三宗,加上蓮花生大賌所教化的圓覺宗,一共是一十四宗。各宗之教法本無有高下,而眾生根機則有高下,所以有的是漸、有的是頓、有的是漸頓都有,皆是因人而設,所以若是對機,此法門便契入,若不對機,便格格不入。譬如舍利佛座下二弟子:打銀丈與清糞夫,起初舍利佛是教導打銀丈作不淨觀,清糞夫作數息觀,但二人修持,總是無成績,因請問世尊,世尊云:「是教法錯誤,打銀丈應作數息觀,清糞夫應作不淨觀。」改正之後,打銀丈邊打邊數,結果便成功了。清糞夫亦是,觀人身四大皆不淨,亦成功了。所以應該對機,若不對機,則修任何法皆是不能成功。
  所以一十三宗旨皆是對機而設,而實在佛法祇有二門,一是入世,另一是出世。二門亦有二種修持:一是隨佛,是祇有一個,無二個,即是眾生隨佛,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另一是佛隨眾生而設教,則有無量無數法門。實在佛法是祇有一個,而修成後,一亦不可得,但度眾生則多至無盡。所以佛教不是一神教,亦不是多神教:入世則多至無量無數法門;出世,返本還原,一法亦不可得,祇是一大空自在。
  所以顯教對密宗不應該排擠,密教對顯教亦不應該排擠。若是排擠,則是眾生見,亦即是不應該有門戶之見,因為有門戶之見便有眾生之心,便有分別心。
  對佛教各宗固然不應該有分別心,對其他外教亦應該一視同仁。因為佛教是容他教而不是排他教。如何容他?佛教譬喻是大海,其他外教則是百川河流,各各匯歸大海。所以無論天主教、耶穌教、基督教、回教、印度教等等,皆能匯歸毘盧性海,所以是容他而不是排他。若是天主教的,在佛法中是應該保持其天主教徒身份,則外現天主教徒形象,內修佛法行--心是佛教門。
  若是回教的,情形亦是如此,因為外教不能超出生死。如龍智菩薩,則是前例:本為婆羅門教徒,皈依佛教後,仍然衣著婆羅門教服飾。龍智菩薩壽八百餘歲,昔日蒙龍樹菩薩傳授密法時,祇有二十餘歲,其後唐玄奘在印度晤見時,望之猶如三十歲人,唐玄奘因為不滿菩薩之婆羅門教裝譖,所以便不喜歡從其學習,祇是學了中觀。
  所以無論任何教門,都應該平等視之,即使不信其教義,亦不應該排擠,而應該度其回頭是岸。無論任何教門都應該平等超度,如觀音菩薩普門品云:「應以何身得度者,則現何身而得度之。」任何教門,觀音菩薩則現其教徒之身而度之,心量廣大,無有限制。
  明白此理,心便要平等、放寬,不應該排擠佛教各宗,亦不應該排擠外教,對於外教尤其應該恭敬尊重,而我們自己卻是專一佛教。
◎◎◎◎◎◎◎◎◎◎
    唸佛法門四則
(一)唸佛時,因煩惱未斷,口與阿彌陀佛打成一片,謂之口業圓融。現在成了阿彌陀佛,是身業圓融,即我身體與阿彌陀佛打成一片。現在唸佛功德是消除業障、惑業、滿足福慧,所以能夠開花見佛,悟無生忍,成就慧身。悟無生忍是由初地一直到十三地,不由他悟,是自心明白--不必他人教授,如六祖,一聽即能明白,不用師傅。
(二)唸南無阿彌陀佛是可以往生,但祇是帶業往生,到達凡聖同居士;本派的彌陀十念法最低限度可以到達方便有餘土,成績是不同的。但不是說此法好,彼法不好,是軾機而已,什麼法對機,便選擇什麼法,佛法是不勉強人的。
(三)本派起碼是淨業往生境界,能夠禪定解脫固然是好,但不容易。其實往生已落階級,而自性光明,與佛性光明打成一片,則是禪定解脫,是常寂光土境界。
(四)中國淨土宗是初步境界。因為不懂得發菩提心,所以是如此。二千年來,唸佛是用生滅心來唸,並無發起菩提心來唸。我所教的法門,就是發起菩提心來唸佛,是改造人心,與淨土宗是無可比較的。淨土宗本有師傅,即是在晉朝時,由印度僧人佛圖澄來中國傳與道安,道安又傳與慧遠。慧遠後來因閱小本阿彌陀經,見有「唸持名號」之句,便教人唸佛號--唸口簧。其實佛圖澄所傳,並非如此,而是唸佛修心--彌陀十念法,一方面唸佛,一方面修心,將凡夫心改造。所以唸佛法門由東晉起,失傳已有千餘年,現在所有唸佛的都是盲唸、生虌唸--我所教的是發菩提心唸。盲唸,是喊破喉嚨亦不相應,最高程度祇是往生凡聖同居士,甚至帶業往生亦甚難。
  慧遠以後,歷代祖師皆是由公眾指舉,譬如印光大師便是如此,並無師承。所以唸口簧,三歲小孩亦會唸,因為無師承,但其實淨土宗是有很好的師承的,但大眾固步自封,祇是一味猛唸阿彌陀佛,始終不肯相信。其實唸阿彌陀佛,並非如此,而是將凡夫心改造為阿彌陀佛的心。若祇是唸「南無阿彌陀佛」,而不修心,便是俗語所云:傻仔唸佛,或愚夫愚婦唸佛。
  中國的淨土宗是已經錯誤了千餘年,但若是說出來,淨土宗行人一定不信,但事實又是如此。我在台灣講了很多次,但難有一人相信。我的程度--修行四十餘年,要修禪宗的,我可以教禪宗,要淨土的,我可以教淨土,要學密行的,我可以教密行;要修密教、律宗、華嚴、法華、唯識,我都可以教,我是宗宗都通的,差不多是整個佛教十四宗的宗師,尤其是禪、密、淨土三宗為最好。
◎◎◎◎◎◎◎◎◎◎
    圓覺宗
佛教一十三宗,最究竟是圓覺宗,圓覺宗一方面是禪宗(自度),一方面是圓覺宗(度他)。禪宗自修成份高,度他成份少,我們自度度他皆要均等,所以名為圓覺,因為真如與圓覺是打成一片,真如是靜,圓覺是動。
真如分四個用法:
(1)真如寂而常照,(2)照而常寂,(3)寂照不二,(4)寂照雙離。
寂的真如常照圓覺。
所以圓覺宗猶勝禪宗,修成者要度他,未修成者則自度度他一齊行持,所以若要修成,則一定要度他。
◎◎◎◎◎◎◎◎◎◎
    六無畏
凡夫皆鎖在六根六塵八識而起的妄念中,皆是執著有我執。若將我相看破,便能入道。所以修密宗,必修六無畏。
(一)普無畏──行十善人,得天神擁護,遠離一切災難。
(二)身無畏──須守持五戒。
(三)無我無畏──將我相看空。分為相分與見分,須將二者看破,始是無我無畏。
(四)法無畏──一切法皆空。
(五)法無我無畏──法我皆須看空。
(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平等而住。
◎◎◎◎◎◎◎◎◎◎
    離識成佛
  真正佛教祇說一句話:馬鳴菩薩說:「離識成佛」。此識即是SENSE知覺,如SENSE PF THE EYE,SENSE PF THE EAR、SENSE PF THENOSE、SENSE PF THETONGUE、SENSE PF THE BODY、SENSE PF THE MIND,是為前六識,第七識是SENSE PF THE BRAIN,第八識是SENSE PF THE SOUL,所以離開八識知覺--將知覺撇開,六根看空,六塵不染,便成佛矣。但說是容易,行持則甚難。
◎◎◎◎◎◎◎◎◎◎
    入  定
  如何入定? 先要明白,我們有三個世間:
(一)情世間──即六道輪迴的眾生世間。
(二)器世間──即眾生所依的地如娑婆世界、天堂、地獄。
(三)時世間──即時間之過去現在未來。
  情世間有生老病死,即有輪迴。我們將生老病死看假、如夢如幻──以假觀打破生老病死、六道輪迴。我們看六道輪迴如一場夢,醒來行十善能享受天福,獲得瑕滿人身(身極清閒、壯健、福報好,相貌好之謂)。
   隨喜功德──樣樣功德都參加。
  觀照──自心如明鏡,佛心如明月,照著自己,自心是否與佛心相應?菩提心與佛心是否一致?
  未入壇或未上座時,應該拜佛,上座後則不拜,落座時亦不拜,祇是問訊便可。
  漢朝時是以右為大,如右宰相、「無出其右」等之類便是。唐朝以後則改為左,但實在是以右為大。梵文的次序,亦是以右為大。所以西方三聖是應該以觀世音菩薩在右邊。
  拜師時,弟子之觀念最重要,如觀師父是人,將來的果位便是人;觀師父是羅漢,便得羅漢;觀師父是菩薩,便得菩薩果;觀師父是佛,將來便成佛,所以心理之建設是最重要。
  一有懷疑,修法便完全不感應。
  等流化身──同類化身。
  五見之解釋:
(一)身見──是違反菩提心者。
(二)邊見──是相對,如有形與無形。
(三)見取見──自以為對,卻不是對。
(四)邪見──損人利己,祇為自利。
(五)戒禁取見──違反菩提心,如用戒誓來束縛弟子之類,是犯戒之作為。
  慈悲喜捨真義:
(一)慈──是與眾生安居樂業,將此慈心推廣--推己及人,由我全家,推至全埠、全國、全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是為慈無量。
(二)悲──是拔苦之心,令眾生離苦得樂,再推廣之是為悲無量。
(三)喜──一切眾生皆成佛,我始喜,是無相對之喜,即我成佛後,證得常樂我淨四德,離二邊。若有喜怒哀樂,乃為眾生心。
(四)捨──離開愛惡取捨分別,一切平等平等,再推廣之是為捨無量。
  法華經宗旨,示現種種神通,令小乘轉入大乘,是經王。
  秘密是祇有天然的秘密,NATURAL SECRET,譬如禪宗,其秘密乃是由修心養性而至明心見性成佛,是為正法,亦是一個法。
  我們是以大乘菩提心戒──諸惡莫作為主。我們是主張理戒,不是事弁。如六祖云:「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痰自性定,心地無痴自性慧,不生不滅本金剛」──金剛喻自性,堅固如DIAMOND。
  第四部密法是不講手印,祇講心印,主要是守住六根、自性,心不為外境所攝。
  本師含有二個意義:(一)法性──根本天人師,我尊崇依止。(二)自性──本來的自性釋迦佛。
  智慧與愚痴是相對的,不是中道,所以一落相對,即入輪迴。應該觀智慧愚痴如夢如幻,還歸中道空性,則成佛矣。
  得失亦是如此,因為有得有失,似落相對--即輪迴也,若是還歸中道空性,便成佛矣。
  因緣和合為色,因緣散盡為空。
  以肉眼看太平洋是甚大,若以慧眼來看,等於一個小湖,龍能一口吞下太平洋所有的水,其身能繞須 山七匝--須彌山比太陽大億萬倍。而最大還是金翅鳥,我們的世界祇能容納其一足--幾乎無立足之地。
  報化二土不易建立,但是可以借用阿彌陀佛或其他諸佛之二土。
  得志便忘形(忘卻自驍身份),則為所欲為,失志便昧心(蓋住良心),則莫所為。
  有佛法者為中國,無佛法者為邊地。
  大眾不要貪多,一貪多就如學婆羅教的事相,打鈴打鼓,便落生滅矣。
  那伽定之那伽是龍或象之義,以其偉大。所以佛教亦可名為那伽教,或龍教。又如龍王又可名為金翅鳥王,或象王,因為金翅鳥是空中之偉大,龍為水中之偉大,象乃陸上的偉大。而稱佛號如金翅鳥王如來,即是空中偉大如來,其他如龍王如來,或象王如來,義亦如此。
  孔子云:「惟酒為量不及亂。」即飲酒不亂便不犯戒,若亂則犯戒。但是灌頂時所飲之一點酒,是藉酒力而流通血脈,即是如引闖甘露向血管流行,消滅罪業,卻是功德。
  大眾開壇作法,若有任何騷擾,應該一概不理,彼有彼亂,我有我定。若是一理會,便不可以了。
  金剛經有二首偈,一是有為,一是無為。
  有為偈:
一切有為法──一切世間有所作的修為法。
如夢幻泡影──都是如夢幻化的水泡沫影。
如露亦如電──都是幻化,不能長久。
應作如是觀──應觀想如夢,返幻歸真。
  無為偈:
一切無為法,如虛亦如空──一切無為法如虛空一樣。
如如心不動,萬法在其中──若能守著心不動,見境不為境奪、見事不為事奪、見法不為法奪,一切法即在其中。
  心不動則自然通萬法。
  出有壞即是世尊,即是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之成住壞空,亦即是超出生死,故是佛之別名。
  加被是SHARE與PROTECT二個意義。
  外修是入定之練習。
  我們唸佛是因地觀音菩薩,將來是證果地阿彌陀佛。
◎◎◎◎◎◎◎◎◎◎◎◎◎◎◎◎◎◎◎◎◎◎◎◎◎◎◎◎◎◎
二、「發菩提心義訣」
  初機學佛,必須明瞭世間法與出世法,世間法一切一切,以唯物為主,出世法以唯心為主。世間一切物質,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礦物必經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一切生物必經生、老、病、死四個時期,一切物質終必空壞,一切生物終必老死,學佛者先看透一切畢竟空而將唯物觀念打破,繼看破一切生命畢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畢竟空寂,其不空者何?唯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團心而言,分為心識心性兩種。心識者,眾生心也,亦謂之生滅心。心性者,佛心也,謂之菩提心,亦謂之不生不滅心。
  何謂眾生心?由六根攀六塵八識而甚分別愛惡取捨,包括一切貪瞋痴慢妒,七情六慾,是非恩怨得失之報復心理以及種種意氣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識等而起之妄念均屬心識,謂之眾生心。
  迷則由此心識成生、滅、落三界,入輪迴而成六凡,悟則由此心性超生滅證真如頓般涅槃而成四聖。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淨,染謂取著六塵,淨謂不取六塵。世人未有不踰六塵者,若取著之而起貪瞋淫鍬等業是為惡,反之為善,又於六塵而行施戒忍者是謂善,善惡之業成於今,苦樂之報,應於後,因地善惡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沉,有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牲之各異,六道中繼續造業受果從而輪迴不息。
  觀其始由眾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為要法。若於六塵不取即無業,從而無報。是故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迴斯絕,業種便斷,斯出三界矣。若居不生而證真,身心永息,是為二乘,若從不生處而起六度萬行,是為菩薩大
乘,若似斷未證帶異計邪見者,是為外道,未免輪迴。是故縛脫由心,得失在我,修行者其鑒之。
  彌勒菩薩法語云: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又云依智不依識,依識入地獄,明瞭此旨,學佛庶乎近焉。
  何謂佛心?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佛者覺也,覺分三種:1.外覺,2.內覺,3.直覺。外覺即澄心,專修一個惺字,內覺即住心,專修一個靜字,直覺即攝心,專修一個寂字,以上三點合為一修持,是為大圓覺,亦即發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為法身常住境界,此時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虌謂之究竟涅槃。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一切外境,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性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臨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六根清淨。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心內一切事,過去、現在、未來,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性平等而住,於心無事,於事無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第七識(末那識)清淨。
  攝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一切外境及心內一切事,將外境內事,打成一片,是為中境,觀外境如夢如幻,內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性平等而住,住世同一夢境,出世還歸一如是也,其真義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第八識(阿賴識)清淨轉成第九識(菴摩羅識)即清淨無垢意,此識即為行者之清淨心性,經云:「諸佛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 視中,繼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任此正定則自性與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
  修行之道無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將眾生之生滅心轉為不生不滅之大菩提心是也。
  總之一切眾生未明心見性時,見色住色,聞聲住聲,心為六塵所轉,四大五蘊所障,四相所迷,
  自己作不得主,故輪迴生滅,見性之後,六塵還原為佛性矣。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未來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望為勉旃。
◎◎◎◎◎◎◎◎◎◎
    「發菩提心義訣」釋義
(按,此為一九七七年華藏祖師在香港諾那精舍為彭文海、楊善燈兩師伯所講,因有錄音,今日乃能公諸大眾,共沾法益。)
  發菩提心是覺悟不生不滅心。
  何謂眾生心?眾生心即是生滅心,即是迷、留戀三界,不思出離纏縛。
  菩提心即是覺悟,是FREE FROM ALL THINGS,ALL ATTACHMENTS,ALL BOUNDS(脫離一切物質、執著、譖縛)。
  所以菩提心即佛心,即是不生不滅心,眾生心即是凡夫心。
 「初機學佛,必須明瞭世間法與出世法」──世間法即是做人、謀利。貪瞋痴慢妒等等都是世間法。出世法即是跳出三界而至佛地。
 「世間法以物唯為主」──世間法講究物質為主。
 「出世法一切一切,以唯心為主」──此心是真心,不是妄心,有REAL MIND與UNREAL MIND之別,REAL MIND是佛心,UNREAL MIND是眾生心。
 「世間一切物質,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礦物必經成、住、壞、空四個時期」──成是成功了,住是維持MAINTENANCE,壞是毀壞,空是完全不存在了。鄢物無生命,有生長,但無靈魂。礦物亦是祇有物件而沒有生命。
 「一切生物必經生、老、病、死四個時期」──由老而病,由病而死。
 「一切物質終必空壞,一切生物終必老死」──物質是經過成住壞空(器界、依報),生物是經過生老病死(情界、正報),我們人心則是經過生住異滅(時界)四個時期。生是生起此心,住是維持,異是變遷,然後消虌。情世間包括三界六道,時世間則包括過去、現在、未來。
 「學佛者先看透一切畢竟空而將唯物觀念打破」──一切物質都要壞,所以要將唯物觀念看空。
 「繼看破一切生命畢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畢竟空寂」──生物必經生老病死四個時期,將色身看破,乃至我人眾生相都必經空寂。時間是生住異滅,有過去現在未來,都變成過去,不能存在。
 「其不空者何,唯心是也」──此即是真心,REALITY。UNREAL MIND是眾生心。
 「心者意也」──心即是MIND。
 「不指肉團心而言」──不是指IEART是指MIND,IEART是肉團心,MIND是念頭。
 「分為心識心性兩種」──眾生心是心識,佛心是心性。心識是SENSE OF THE MIND,心性是NATURE OF MIND。
 「心識者,眾生心也」──心識是SENSE OF THE MIND,我們要ERASE ALL SENSES,或SENSE OF THE EYE能見、SENSE OF THE EAR能聽見....,六識SIX SENSES都不能要,都是假的。我們要從六識中尋找HATURE。HATURE祇有一個,無二個。眾生錯誤,以為SENSES是真,而以SENSES作MASTERS,跟SENSES行,如眼見物,,愛而取之ACCEPT,不愛而捨之REJECT,不愛不惡而分別之DISTINGUISH。隨SENSES行即是眾生,佛是不隨SENSES行,因為所見皆是假之故。心不動,則無ACCEPT、REJECT、DISTINGUISH。
 「何謂眾生心?由六根攀緣六塵八識而生分別愛惡取捨,包括一切貪瞋痴慢妒,七情六慾,是非恩怨得失之報復心理以及種種意氣用事」──意氣最為重要(英文可用MOOD或IMPULSIVE來形容)眾生即錯誤在意氣用事。因有八識,所以大眾便為第七識所影響,如眼見便有愛惡心(愛即LIKE,惡即DISLIKE,亦即是LOVE與HATE),有相對便有輪迴。第七識之分別,即是眾生心,而起種種念頭即是第八識。
 「迷則由此心識成生滅,落三界,入輪迴而成六凡」──若是大眾不覺悟,便由此心生起生滅心而墮落欲界、色界、無色界而成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牲六道,流轉輪迴。
 「悟則由此心性超生滅證真如般涅槃而成四聖」──領悟此心即成聲聞、緣覺、菩薩、佛四果聖位。
 「夫人皆有心」──人皆有MIND。
 「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淨」──念起必有清淨與不清淨PURE與DIRTY。
 「染謂取著六塵,淨謂不取六塵」──眼見物,有愛惡分別取捨即是不淨,離開愛惡分別取捨即是淨。
 「世人未有不踰六塵者」──每一個人皆不淨,所以要慢慢修持。如見一物,心不動,便什麼都無,若心一動,種種麻煩即來臨。又如男人見女人,心不動不理便無事,若心一動,有愛,便要爭取。
  所以任何物件,心不動就不會發生關係,若一取就有關係了。
  所以六根一定要與六塵、八識不發生關係,就成佛了。
  眾生即是因為六根與六塵和合,若六根不與六塵和合,MATURE即現出。
  以下所講皆是大同小異,不必再解釋了。
  修行至這個地步,頂門便開。
  若是取相,即有愛惡取捨、有鬥爭、有貪瞋痴慢妒,若不動,即空--觀一切為虛假UNREAL,接著便是空。再繼續即是中,不空不假,住世是亦空亦有,出世是非空非有。最重要是觀一切如夢如幻,不理會即可以了,亦即是不愛惡、不取捨、不分別。
 「何謂佛心?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有愛惡取捨分別是眾生心,佛心是平等,見一切愛惡取捨分別,觀一切皆是虛假UNREAL。
  第二是觀一切皆空,第三是觀一切皆中。住世是亦空亦有,出世是非空非有,即做人是亦空亦有,成佛是非空非有。
  先唸蓮花生大士咒,唸到一心不亂,即是我覺悟、佛覺悟、眾生覺悟,同一NATURE,無二個NATURE,我們一心唸佛,即是將NATURE尋找出來。
  HOW TO FIND YOUR BUDDHA NATURE?如何尋找你的自性?
  我們唸到一心不亂,離開六塵,即六根與六塵絕緣,DISCONNECTED,六根與八識DISCONNECTED,NATURE即現出APPEAR。
  唸佛最重要是看六塵是假的、六根是空的、八識是虛妄的。眾生是用錯了SENSES--WRONG USE。佛是RIGHT USE--有愛惡取捨分別是WRONG USE,離開愛惡取捨分別是RIGHT USE。眾生有SENSES,即為SENSES所支配(CONTROL)。所以佛是要CONTROL SENSES與CONTROL六塵。
  其實說來說去都是這些,但眾生卻是做不到。
 第一是唸到一心不亂,離開六塵,NATURE就顯現。
 第二是觀一切皆虛假UNREAL,如夢如幻,久而久之,亦可現出NATURE。
 第三是觀一切法皆空,即一切經過成住壞空,久而久之,亦可現出NATURE。
 第四是觀一切歸中,住世做人是亦空亦有而不住相,出世成佛是非空非有,但究竟成菩薩是非空非有,成佛實在是空有雙離,即超出空有。因眾生是樣樣有,初地菩薩是亦空亦有,大菩薩是非空非有,而乞是空有超出(FREE FROM)。
  所以是如此這般唸,一直唸。
  第一個一心是ONE POINTEDNESS OF MIND,第二是空,即UNREAL,然後是中。
  唸得久後,即入定,觀一切皆空,連自己亦空,世界亦空,自性光明與佛性光明打成一片,即是與佛一體,是十二地菩薩。將來因緣成熟,成佛是為十三地菩薩。

    超出世間修心要訣(修行方法先空、後假、次中,所謂歷別三觀)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即中道義!
┌─────┬────┬──────────┬──────┬─────┬─┬─────┐ 
│世   間│世  間│觀  行(因地修行)│心    要│超出世間 │識│因行—果行│
├─────┼────┼──────────┼──────┼─────┼─┼─────┤
│ (一) │生老病死│空觀──空一切法  │無念無憶從容│空其六根 │根│成佛了因 │
│ 情世間 │無常迅速│一切一切還歸真如  │安住正定空一│返妄歸真而│ │  ↓  │
│指四聖六凡│剎那不住│ 空性泯其末那   │切事及人物境│超出生死 │ │ 般若德 │
│ 十法界 │    │          │ 乃至一切法│     │ │     │
│ 正報  │    │          │      │     │ │     │
│ 人緣  │    │          │      │     │ │     │
├─────┼────┼──────────┼──────┼─────┼─┼─────┤
│ (二) │成住壞空│假觀──立一切法一切│無相無作從容│守其六根 │塵│成佛緣因 │
│ 器世間 │無常迅速│一切次第安立如夢如幻│安住正定離一│返染還淨而│ │  ↓  │
│指山河大地│剎那不住│淨其六塵      │切相、泯一切│超出成壞 │ │ 解脫德 │
│ 依報  │    │          │  法   │     │ │     │
│ 地利  │    │          │      │     │ │     │
├─────┼────┼──────────┼──────┼─────┼─┼─────┤
│ (三) │生住異滅│中觀──統一切法過、│無住無得失無│攝念澄心撥│塵│成佛正因 │
│ 時世間 │無常迅速│現、未三心不可得,指│愛惡取捨分別│迷歸覺識自│ │  ↓  │
│ 天時  │剎那不住│過去、現在、未來一切│,非相對亦非│本心顯自本│ │ 法身德 │
│     │    │事事物物法法均不可得│絕對,自心平│性而超出生│ │     │
│     │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 │等而住,直證│ 滅   │ │     │
│     │    │住世空有圓融、出世 │中道實相, │     │ │     │
│     │    │空有雙超,轉其八識 │泯識歸性  │     │ │     │
└─────┴────┴──────────┴──────┴─────┴─┴─────┘

    「超出世間修心要訣」釋義
  此「修心要訣」法門是講一心三觀:先空、次假、後中。
  千餘年前,人的慾念輕,現在人的慾念重,修空觀不易,因為又要洋房、汽車,所以須從假觀入手,以前是從空觀入手,所以「修心要訣」上是寫著從空觀入手,與現在修行的次第是不同。
  「修心要訣」講義是要行者從假觀入手。講義列出三行表格:第一表示三個世間:
(一)情世間──指三界六道有情一切眾生間。
(二)器世間──指六道所居之境。
(三)時世間──指過去現在未來,分為三時,是為眾生境界,佛將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穀成一片,所謂三世一時,或三時合而為一名四時。
  情世間是講人緣,即人的因緣和合。器世間講地利。時世間講天時。
(一)「情世間」──是講眾生界,即是報。萬類眾生有生老病死,無常迅速。(無常是指並不長久,時常在變,每一秒鐘都在變遷。)對治生老病死則要修假觀,一切一切如夢如幻,虛假不實。修假觀(ALL UNEREAL),人生亦是無常,一切一切如夢如幻(修蓮師者唸蓮師咒,修度母者唸度闔咒。)此方法是最容易成就。修假觀成功,可以到達八地菩薩、九地甚至十地菩薩。
  「觀行」──是觀人有生老病死(假觀),我們的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地大是身體的皮肉、骨骼,水大的血液、大小便利等,火大是身體的溫度,風大是呼吸、四肢搖動,空大是人的大小位置,是有限的空大,無限的空大是整個法界,識大是我們的知覺,即阿賴耶識。)對付生老病死是要用假觀,而對付四大、六大、阿賴耶識(我們的靈魂),是要用空觀。
  我們的四大是因緣和合,不久就空了。
  修空觀(本尊蓮師仍然唸蓮師咒,本尊度母仍然唸度母咒)觀一切一切皆空。空有四個階段,即成住壞空,成是成功如房屋建造成了,住是維持多久MAINTENANCE,壞即變壞,空是無有了。對付人身的四大,我們修空觀,一切一切UNREAL。我們假觀要修,空觀亦要修,假觀空觀合修。
 「泯其末那」──修空觀可以將末那識清淨。無常是假觀,無我是空觀,最重要是泯其末那。末那識是SENSE F BRAIN,第六識是SENSE OF MIND,SENSE OF SOUL是靈識、知覺。
 「心要」──是無念,即修空觀,無念即是無妄念,即是控制意識,不使打妄想,亦即是前念不生。前念不生還可以,還要後念不滅,而到達不生不滅境界。(三個境界:前念不生、後念不滅、不生不滅)前念不生是止息一切妄念,後念不滅是無妄念而念念真如本性、念念真如本體、念念思惟種種方法令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出纏。前念不生,無念VOLD是空觀,後念不滅UNREAL是假觀,不生不滅NEUTRALISM是中觀,共三個境界。
 「無憶」──過去不要想。
 「從容安住正定」──從容即逍遙,很自在,很安然入定。
 「空一切事及人物境乃至一切法」──空一切事,即空一切MATERIALISM。人物境是事裡有境,境裡有事,中觀謂之法,共三個。EVERY PICTURE HAS A MEANING AND EVERY MEANING PRODUCES ANIMAGE OF THE PICTURE(此為上師請王甡根師兄以英語講述)。所以一個是事,一個是境,一個是法。先修假觀,假觀成功,已經成功。第二修空觀。若單修空觀成功,一切皆空,即是阿羅漢境界,若入中觀則成佛。
 「超出世間」──是空其六根,即將眼耳鼻舌身意看空。
 「返妄歸真」──ALL UNREAL變為ALL REAL。
 「而超出生死」──如此修假或空觀,可以跳出生死。
  戒分即根戒有六:即眼根戒、耳根戒、鼻根戒、舌根戒、身根戒、意根戒,是成佛了因(了因即明白因果),是般若德,如修假觀成就十地菩薩,修空觀,觀一切一切皆空,即成就阿羅漢,入中觀即成佛。若未達中觀,則不究竟。
(二)器世間──是指人所依據而居住的地方,即六道眾生居住的地方,亦名依報,如山河大地、天堂地獄等皆是。依報講地利,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所有一切一切都是由四大:地水火風和合而成,四大因緣和合能產生萬物,四大因緣盡,萬物歸空。
 「假觀」──與空觀不同,要立一切法、設一切法,譬如修阿彌陀佛,則教其阿彌陀佛,立即是ESTABLISH。空觀與假觀恰是相反,空是空掉一切,假觀則是建立一切法,譬如你要修法,則立一個法來度你。空即是一切皆掃除,還歸真如本性。(如從無住本(中觀)立一切法)(此是王甡根師兄所說),實在是從假觀立一切法。
「一切一切次第安立,如夢如幻,淨其六塵」--將六塵清淨。空觀是空其六根,假觀是淨其六塵。
「無相」──NO FORM,一切形相皆無。
「無作」──無做作。
「從容安住正定」──慢慢坦然入定。
「離一切相,泯一切法」。
「超出世間」:「守其六根」──守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本性,而心不動,即對於六塵心不動。
「返染還淨」──將污點PURIFY恢復PURITY。
「而超出成壞」──而超出成住壞空。
「塵」──戒分是:眼塵戒、色。耳塵戒:聲。鼻塵戒:香。舌塵戒:味。身塵戒:觸。意塵戒:法
  此是成佛因緣而得解脫德。
(三)「時世間」──是中觀,即PAST,PRESENT、FATURE過去現在未來,有生住異滅。生是起妄想,住是妄想維持多久,異是妄想變化,虌是息滅念頭,分為四個階段。
 「中觀」──「統一切法」--即CONTROL ALL DIARMAS。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即心即佛成就慧身。
 「住世空有圓融」──住世空有看化,圓融一致。一件物事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有的時候是四大構成,空的時候,是四大壞了。故因緣和合而生是有,因緣散盡而滅是空。兩件物事--空與有皆是四大所構成,所以其自性本體是一樣的、是無分別的。
 「轉其八識」──轉第八識成為智慧。
 「心要」──EXTRACT。
 「無住」──無住心即無地方來安住。
 「無得失」──無得亦無失。
 「無愛惡取捨」──WHAT YOU LIKE、YOU ACCEPT、WHAT YOU DISLIKE,YOU REJECT愛而取之,不愛(惡)而捨之。
 「分別」──DISTINGUISH。
 「非相對」──相對即DUALISM。
 「亦非絕對」──絕對即CONTRAST。
 「自心平等,直證中道實相,泯識歸性」──將八識還歸NATURE。
 「超出世間,攝念澄心」──CONTROL YOUR THOUGHTS即將妄念攝住,ILLUSIONS。澄心即PURIFICATION OF MIND。
 「撥迷歸覺」──由迷還歸覺即是醒覺。
 「識自本性」──識自己的清淨心。
 「顯自本性」──顯NATURE。
 「而超出生滅」──即超出生住異滅,而證法身德。
  「修心要訣」是從假觀起,唸一條咒,譬如唸四皈依:
  南無咕嚕啤梭哈──是一心的意思。   南無不達耶──是中觀。
  南無達爾麻耶──是空觀。   南無僧伽耶──是假觀。
  所以可將四皈依分為一心三觀,用四皈依來修亦得。
  若是唸蓮花生大咒:
唵啞吽,別炸咕嚕啤嘛悉地吽,唵梭哈──是假觀。
唵啞吽,別炸咕嚕啤嘛悉地吽,啞梭哈──是空觀。
唵啞吽,別炸咕嚕啤嘛悉地吽,吽梭哈──是中觀。
唵啞吽,別炸咕嚕啤嘛悉地吽,唵啞吽梭哈──是修一心三觀一齊。「梭哈」作為一心,「唵」是假觀,「啞」是空觀,「吽」是中觀。
  所以每一條咒皆可以配合來修一心三觀,大眾修持,先修假觀,便可成功。
 ◎◎◎◎◎◎◎◎◎◎
    「修心要門」釋義
  「修心要門」所述亦是一樣,不過是先提空觀,「修心要訣」則是先注重假觀。有的人是先注重空觀,但現在人的軾機是跟不上,一定要先修假觀,然後再由假入空,空又再入中。凡是修假觀,一定要由假入空,再由空入中,即成佛。或由假入中,亦成佛。單人假觀,祇是菩薩而已,單入空觀,祇是阿羅漢,一定要入中觀,始能成佛。
  如果能夠專修假觀,再修中觀,則容易成佛。
    (五)問答
問:何為小乘大乘?
答:小乘是自度,並不度人,有四果位:前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為有學,阿羅漢為無學,中乘即是緣覺,亦是自度,並稍為度與己有關係的人。大乘則如:「我教如舟」,與眾生同舟共濟。
最上乘則如金耙經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此則是最上乘,盡度眾生入法界。小乘靠佛度,最上乘不靠佛度。

問:經典是否有大小乘之分?
答:法無上下,人之根器則有上下,故因根器上下而說法是有的。

問:請問經典是否可以更改?
答:這就要看是否有翻譯錯誤,所以若懂得梵文,知道譯錯,則可以改,譯漏亦可以改。譬如金剛經,譯錯譯漏的地方就甚多,如:「云何降伏其心」即是錯誤,應譯為「攝伏」。

問:拜暹佛是否可以唸經?
答:佛無分暹羅或中國,佛只有一個,眾生心不同,所以分為:
(一)小乘──菩提心小,只是自度,度人有限。
(二)中乘──亦是度己,比小乘稍為廣大,神通亦較大,仍然有限制。
(三)大乘──是無限制,但只是度現在之無限制。
(四)最上乘──是更無限制,過去現在未來皆無限制,甚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藏之一切眾生皆要度,譬如眼所見之一切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便猶如眼識中藏伏著的影片,耳根所聽聞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聲音,便猶如耳識中藏伏著的錄音帶等等,亦皆要度。

問:請問灌頂是什麼意思?
答:灌頂的意思是沐浴洗身,先外洗身,次洗心,將MIND FURITY(意清淨),亦即是將眾生心變為不生不滅心亦即改造人心。將

問:佛弟子是否一定要皈依三寶?
答:是一定要皈依始能入門。什麼是皈依?其意義非常深遠:依有依、止、住三個意義。依是依著方法而修行,止是止息一切妄想妄念、七情六慾、是非恩怨得失。能夠止息妄念,就能夠安住正定。
皈是還我天真,RECOVER YOUR MATURE。此真義二千餘年罕有人識。師有外緣內因,如歷代祖師傳我,我再傳你們是為外緣。內因是菩提心的覺性,使其復顯。所以師是我們菩提心的本體,佛是菩提心的本性,法是菩提心的本智,僧是菩提心的妙用。

問:不皈依是否能夠證果?
答:不能,皈依後初步還要發菩提心,然後修般若波羅蜜多。

問:請問如何修持?
答:從心修起,中國淨土宗是靠佛力,但若無自力,則無他力,若自力足夠,則不必靠他力,而且須有一半自力,始能感動他力。

問:到法會入門聽經的弟子,是否都有善根?
答:當然,如金剛經云:「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所以今日遇到我,實在是很多世前,已種善根。

問:修持是否要看根機?
答:不是,成功是要看根機,或者快或者慢而已。

問:密宗是否主張誦經?
答:是初入門的一個認識,熟後則依經而行持。

問:以我而說,我丈夫反對我唸經拜佛,他說佛教是好,但他反對我好像迷信一樣,早晚唸經拜佛,實在是浪費時間,祇要行為舉止好,便已足夠。請問他所說是否有道理?
答:若程度高,可以如此修持,他所說亦未可厚非。但如果依經文來修心,譬如金剛經所云,最重要乃是對境不生心,即眼所見、耳所聽等,對境心不動,不為六塵所染。修金剛經比較唸經功德更大,誦經並不是不對,但不徹底。

問:譬如我們有受教育的人是應該不必如此迷信的,祇要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是否已經足夠?
答:唸經猶如攜帶著救生圈,是有所依傍,以前是沒有,但現在唸了阿彌陀佛或咒語,則依傍
它來修心。你們女人最好是唸綠度母,亦可以默唸,精神集中度母,對於外面色聲香味不動,久而久之,六根與六塵絕緣,則是佛了。

問:我心是堅持唸經拜佛,但為了避免與丈夫衝突,所以他在家時,改為頂禮而不持咒,以縮短時間,請問是否可以?
答:世間法是如此,但佛法是注重修心,此是環境所使。

問:再請問應該怎麼修持?
答:對境不生心,即對一切眼所見、耳所聽、心不動,繼而愛著不取,WIAT YOU LIKE YOU DON'T ,惡者不捨,WIAT YOU DON'T LIKE REJECT,亦不要分別DISTINGUISH,如此修持則可以!

問:如我們唸佛,只敬一尊佛,是否可以?
答:佛在你心,不是偶像,亦不是西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界佛,你若不修心,則與你毫無關係,即是若你以生滅心來唸口簧,佛與你無關係,唸佛修心則能發生關係。

問:凡夫修學,對於外境不能「攝伏其心」CONTROL YOUR THOUGHTS,而生起生虌心,所以取境後,再去「攝伏」,是否一樣?
答:心起,我們不管不理則可以了,亦即是對境ABSENT-MINDED(無心),如六祖壇經云:「對境無心」。

問:雖然是如此,但往往不能做到。
答:慢慢來,凡夫為萬物萬境所轉,菩薩不為萬境所轉而佛能轉萬境,一切境皆是虛有。

問:凡夫有肉體,怎樣可以脫離想像?
答:想像而不住相,不著意則可以。

問:修禪定有大悟小悟,悟境是否常存在心裡,抑或悟後便蕩然失去?
答:悟後還要證。悟只是知,但還要行PRACTICE。

問:修禪是否要參師?
答:過去情形是如此,因人的慾念輕,各師均各有其長處,但現在時代不同,人的慾念重,貪求物質如洋房汽車,心為諍奪。所以現在參禪是愈參愈差,兩個諍界不同。若用慧眼觀察,拜得入門的師父,一個則夠。

問:初皈師與參師有什麼不同?
答:未入門可以參師,以決定誰是最好,譬如一百位師父,未必皆已入門,以現在來計,甚至參一萬位師父,能有一位入門的都很難。如釋迦牟尼佛昔日所參,則是皆已入門。但入門後,還要選擇一位最上乘的。現在的世界,任你由吉隆坡參到西伯利亞--由南至北,再由日本參到美國,東西南北都參過,亦很難尋到一位入門的,所以現在入門後,再拜未入門的師父,即是開倒車。

問:所謂門,「不入門中門」,請解釋?
答:佛門,真如的門,DOOR OF THE DOORS,如SENSE OF THE SENSES,KING OF THE KING之意。

問:以文字是如此解,詳細意義則如何?
答:大眾要知道,密乘分為密宗、密教。現在香港等地方所傳,個個都是密教境界,西藏的活禪喇嘛,亦個個都是密教境界,對於自性法門永遠不懂。何謂佛?迷信的是拜偶像,種種繞佛、求牌的現象,都是迷信。若不要迷信,行者只須將心裡的貪瞋痴慢妒息滅、取捨得失息滅、分別心、七情六慾等息滅,佛性即現前。所謂自性佛是也。我們是求自性佛,不求外來佛--求外來佛屬於迷信。現在整個世界,學佛的都是迷信。
  偈云:「莫求佛兮莫求人,但自心裡莫貪瞋」──不向外求,只是將心裡的貪瞋痴悛妒心、是非心、取捨心、分別心、得失心息滅。
「貪瞋痴慢前頓盡,便是如來的的親」──將生滅心洗淨,便是如來的的親,所謂PURIFY YOUR
「內無垢兮外無塵」──外無塵即撇去六塵,亦即將生滅心(貪瞋痴慢妒心、是非心、取捨心、分別心、得失心)息滅,對於六塵無心--無取捨心。
「中間豁達無關津」──一切障礙皆通過。
「神無障礙居三界,恰似琉璃處日輪」──如光明透過琉璃,光明燦爛無礙。
  所以學佛是問心而不是拜佛。我所講的是依據金耙經、心經、及六祖壇經的方法而說,不是依密教的畸形古怪的方法而說。現在學佛的,差不多整個世界都迷信,欲覓一真信亦甚難。所以我如此說話,若是公開,很多人都會反對,但事實上卻又是如此。

問:請問佛是否能夠度眾生?
答:佛是否能夠度眾生?積極來說是能夠,但範圍是如何?佛度眾生,譬如阿彌陀佛,是設立化城,即是幼稚園,接迎初機或愚夫愚婦往生,但亦即是落階級(即落九品、十地等),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然後成佛。
  究極來說,佛是不能度眾生,眾生是自性自度。靠佛度落階級,自性自度不落階級。譬如禪宗及密宗,能夠一超跳至十地菩薩境界,所以大乘是不能度眾生,小乘則能度眾生。但最重要的是修行不宜靠佛度,因一意求生西方、求佛接迎,忘卻自身則是彌陀,便入凡聖同居士,不靠佛度,方為究竟。

問:我們度眾生,是怎樣度?
答:發菩提心度,自己改造人心,觀想眾生隨我修持,向我看齊。

問:請問法師有什麼境界?
答:法師有各種境界:
(一)凡夫僧──守持戒律而未成就。
(二)賢僧──守持戒律兼明教理。
(三)聖僧──成就者。
(四)名師──有名無實NOMINAL。
(五)明師──明道之師,無論居士、僧伽或喇嘛皆能成就。

問:怎樣才能成為灌頂法師?
答:灌頂法師一定要歷代祖師授權,然後還要加上修證。

問:怎樣才能知道法師之高低?
答:可以從其言行、定力看出,而最重要者是從「對境驗心」看出,因為境界現前,若不取不捨不分別,則是究竟。權術法師,受人禮拜供養,傲慢心生起,對貧賤富貴,分別甚為清楚,所以有趨富逐貴之舉。所以從行動中,對其境、驗其心,則能知道。若是取境,便是不究竟,若是對境罵人,甚至打人,便是無行持,便是凡夫相。對境而試驗,以事而驗,以法而驗,從其處事是否鎮定紉或驚恐,從環境來觀察則可以知道法師之高低。

問:佛弟子大迦葉尊者是修苦行,請問苦行的宗旨是什麼?
答:精進波羅蜜。

問:信、願、行、證,是否以行為主?
答:信有四個步驟:(一)多疑少信,(二)半疑半信,(三)多信少疑,(四)斷疑生信。
  所以一心淨信很難進行,有鑽研了十數年甚至數十年亦搞不通的。信之四個階段要通過,方能願,然後行。信、願、行、證都一樣重要,但首先信一定要徹底。

問:請解釋四相。
答:簡單來說,我相為我執──貢高我慢,人相是屬於他人,自己漠不關心,眾生相是因為不同介類,譬如畜牲等,不肯發心救度,壽者相是執著壽命,乃至多生多世,輪迴生死,不肯出離。

問:請解釋「心無罣礙」。
答:「罣礙」是心裡所執持,如父母掛念子女、丈夫掛念妻子等,「心無罣礙」即欥心不動,謂置生死於度外。

問:學佛是否可以祈求?
答:為自己解除災難,是凡夫愚見,初機固然難免,但後來明瞭教理,乃是祈求解脫,因為解脫時了生鎚、脫輪迴,是學佛之宗旨。若是求財求福年實為下機人也。

問:拜佛須用幾支香?
答:一支。香有事相香及理智香。如六祖壇所云,香可分作:
(一)戒香──能守戒則香,犯戒則不香。
(二)定香──心能定則香,不定則不香。
(三)慧香──有智慧則香,愚痴則不香。
(四)解脫香──不能解脫則臭。
(五)解脫知見香──不能解脫則臭。
嗅則是五濁之謂也,香即是脫離五濁之謂也。此是真如之解釋,若供奉香如沉香、檀香等則為天龍八部及諸鬼神之所樂聞者,佛菩薩是不須要的。

問:「西遊記」之中的孫悟空是否真有其人?
答:「西遊記」是明朝吳承恩所作。此人學問甚好,本來可中狀元,但卻屢試不中,連進士亦不及第,所以發憤作此書以洩忿。
  書中旨意是以孫悟空代表唐玄奘法師之心,奔騰迅速猶似孫悟空之翻跟斗雲,一念常繫乎天堂地獄之間,所謂心猿意馬是也,馬是代表意MIND,豬八戒是代表情,七蜘蛛精是代表七情,喜怒哀樂愛,猶如一面蜘蛛網,將人牢牢纏縛。沙僧則代表FEELING(感覺),其餘之盜賊表示六塵(六賊),
 
問:有人學佛,有人學道家,有什麼不同?
答:是不同。學佛能超出三界,道家並不超出三界。玉皇大帝只是在第二天,不能超出第三天,仍然要生滅。各天情形,現在約略分述於下: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六天,所以又名六欲天。
  第一重名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腰,有東西南北四面,人高二十里。該天一日,等於人間五百歲。
  第二重名忉利天,居須彌山頂,道家之玉皇大帝即是此天君王。人高四十四由旬(一由旬約等於四十里,四十由旬即是一百六十里),該天一日,等於人間一千歲。
  第三重天名夜摩天,是空居,天壽二千歲,人高亦是忉利天一倍,一日等於人間二千年。
  第四重天名兜率天,天壽四千歲。有內外院,外院為天人居住,內院為補處菩薩,將來由此下生成佛,今彌勒菩薩即居此。
  第五重天名化樂天,能於境上變化自娛,如欲乘象馬,則化象馬騎之以為娛樂。
  第六重天名他化自在天,障礙佛法的魔王則居此,分為兩重,下重是耶穌基督之天,上重是回教之天。
  色界有四禪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三界壽命,重重不同。但始終是有盡時。佛教之中,報身佛是有始有終、應身佛是有始有終、法身佛則是無始無終,所以必須證到法身佛,然後究竟。

問:請解釋「始」與「終」。
答:「始」是「起初」,即無始劫以來則無「起初」,「終」亦無止境,「始」亦無起頭。

問:密宗的「觀想」與觀無量壽經的十六門觀,有什麼分別?
答:十六門觀已經是密宗的方法....比唸佛為高,是生報土的。若照中國淨土宗的唸佛,唸到最高境界,祇是到達凡聖同居士,略低的則到達邊地,無法到達方便有餘土。觀無量壽經可以到達實報莊嚴土。我們修心法,可以到達常寂光土。

問:觀想與如理思惟,有什麼不同?
答:觀想是外面有一物件,如理思惟是理智,觀想是事。觀是對境而觀,是有境的,思惟是無境的,觀是前五識之境,思惟是第七識之境,所以不同:一個有境,一個無境。
      
  學佛行人,意欲得大解脫超出三界者,必先明瞭皈依真義,合掌儀式及真義,發菩提心要訣,及修心要訣。
  若依修心要訣修持,任持諸佛菩薩之一尊聖號,守其六根,念至一心不亂,得六根清淨,塵銷智圓,匯歸法界,此為上品成就也。
  若依此口訣,念至一心不亂,三昧現前,安住實報莊嚴土,此為中品成就境界。
  若依此口訣,念至一心不亂,三業清淨,往生方便有餘土,此為下品成就。
  至修淨土行人,念持名號,念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此為下下品成就。
  查淨土要門最重法本有數種。
 1、為彌陀十念心要,
 2、為直生淨土大法,
 3、為阿彌陀佛無上瑜伽三摩地法,
 4、為乘蓮花往生要門,
 5、為阿彌陀佛臨終法要,
  若依以上諸法中之一門修持,必獲大成就。
  至中國淨土宗係大眾化方便法門,祇要念持聖號至一心不亂,自力他力,打成一片,即可帶業往生。
  但品位不高,未免美中不足。倘能依最上乘含佛修心要門,必可得即生成佛。普願修淨土行人其勉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