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經 序       長安 釋僧叡
  「摩訶般若波羅蜜」者,出八地之由路,登十階之龍津也。夫淵府不足以盡其深美,故寄「大」以目之;水鏡未可以喻其澄朗,故假「慧」以稱之;造盡不足以得其涯極,故借「度」以明之。然則功訖有無,「度」名所以立;照本靜末,「慧」目以之生;曠兼無外,「大」稱由以起。
  斯三名者,雖義涉有流,而詣得非心;跡寄有用,而功實非待。非心故,以不住為宗;非待故,以無照為本。本以無照,則凝知於化始;宗以非心,則忘功於行地。故啟章玄門,以不住為始;妙歸三慧,以無得為終。假號照其真,應行顯其明,無生其用,功德旌其深。大明要終以驗始,漚和即始以悟終。蕩蕩焉!真可謂大業者之通塗,畢佛乘者之要軌也。夫寶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廣。囑累之所以殷勤,功德之所以屢增,良有以也。
  而經來茲土,乃以秦言譯之。典謨乖於殊制,名實喪於不謹。致使求之彌至,而失之彌遠;頓轡重關,而窮路轉廣。不遇淵匠,殆將墜矣。亡師安和尚,鑿荒途以開轍,標玄指於性空,落乖蹤而直達,殆不以謬文為閡也。亹亹之功,思過其半,邁之遠矣!
  鳩摩羅什法師,慧心夙悟,超拔特詣;天魔干而不能迴,淵識難而不能屈;扇龍樹之遺風,震慧響於此世。秦王感其來儀,時運開其凝滯。以弘始三年,歲次星紀,冬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秦王扣其虛關,匠伯陶其淵致。虛關既開,乃正此文言;淵致既宣,而出其釋論。渭濱流祇洹之化,西明啟如來之心;逍遙集德義之僧,京城溢道詠之音。末法中興,將始於此乎!
  予既知命,遇此真化,敢竭微誠,屬當譯任。執筆之際,三惟亡師「五失」及「三不易」之誨,則憂懼交懷,惕焉若厲。雖復履薄臨深,未足喻也。幸冀宗匠通鑒,文雖左右,而旨不違中,遂謹受案譯,敢當此任。以弘始五年,歲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於京城之北逍遙園中出此經。法師手執胡本,口宣秦言,兩釋異音,交辯文旨。秦王躬覽舊經,驗其得失,諮其通途,坦其宗致。與諸宿舊義業沙門:釋慧恭、僧、僧遷、寶度、慧精、法欽、道流、僧叡、道恢、道標、道恆、道悰等五百餘人,詳其義旨,審其文中,然後書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盡。校正檢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訖。
  文雖粗定,以釋論檢之,猶多不盡;是以隨出其論,隨而正之;釋論既訖,爾乃文定。定之未已,已有寫而傳者;又有以意增損,私以般若波羅蜜為題者。致使文言舛錯,前後不同。良由後生虛己懷薄,信我情篤故也。
  胡本唯〈序品〉、〈阿鞞跋致品〉、〈魔事品〉有名,餘者直第其品數而已。法師以名非佛制,唯存〈序品〉,略其二目。其事數之名與舊不同者,皆是法師以義正之者也。如「陰」、「入」、「持」等,名與義乖,故隨義改之。「陰」為「眾」,「入」為「處」,「持」為「性」,「解脫」為「背捨」,「除入」為「勝處」,「意止」為「念處」,「意斷」為「正勤」,「覺意」為「菩提」,「直行」為「聖道」。諸如此比,改之甚眾。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名謬者,定之以字義;不可變者,即而書之。是以異名斌然,胡音殆半。斯實匠者之公謹,筆受之重慎也。幸冀遵實崇本之賢,推而體之,不以文樸見咎,煩異見情也!
 
            冠科(《義疏》──隋末唐初之三論宗大德 嘉祥吉藏大師所著。)
┌─甲一 序分 二
│┌─乙一 通序 二
││┌─丙一 聞法時處
│││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丙二 聞持之伴 二
││ ┌─丁一 聲聞眾 二
││ │┌─戊一 比丘眾 三
││ ││┌─己一 舉類明數
││ │││ 共摩訶比丘僧,大數五千分,
││ ││├─己二 明位歎德
││ │││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心調柔軟,摩訶那伽,所作已辦,
││ │││ 棄擔能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以正智得解脫。
││ ││└─己三 簡學比丘
││ ││ 唯除阿難在學地,得須陀洹。
││ │└─戊二 餘三眾
││ │ 復有五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皆見聖諦。
││ └─丁二 菩薩眾 二
││  ┌─戊一 明位歎德
││  │ 復有菩薩摩訶薩,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得無礙陀羅尼,悉是五通,
││  │ 言必信受,無復懈怠,已捨利養名聞,說法無所希望,度深法忍,得無畏力,過諸魔事,
││  │ 一切業障悉得解脫,巧說因緣法。從阿僧祇劫以來,發大誓願。顏色和悅,常先問訊,所語不粗。
││  │ 於大眾中得無所畏。無數億劫說法巧出。解了諸法:如幻、如燄、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
││  │ 如乾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得無礙無所畏。
││  │ 悉知眾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意無罣礙,大忍成就,如實巧度。
││  │ 願受無量諸佛世界,念無量國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能請無量諸佛。
││  │ 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遊戲出生百千三昧。諸菩薩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成就。
││  └─戊二 列名總結
││ 其名曰:颰陀婆羅菩薩、剌那伽羅菩薩、導師菩薩、那羅達菩薩、星得菩薩、水天菩薩、主天菩薩、
││ 大意菩薩、益意菩薩、增意菩薩、不虛見菩薩、善進菩薩、勢勝菩薩、常勤菩薩、不捨精進菩薩、日藏菩薩、
││ 不缺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執寶印菩薩、常舉手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
││ 諸菩薩摩訶薩,一切菩薩皆是補處紹尊位者。
│└─乙二 別序 三
│ ┌─丙一 入三昧王三昧四番放光瑞 四
│ │┌─丁一 周身肢節放光
│ ││ 爾時,世尊自敷師子座,結跏趺坐,直身繫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 ││ 是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從足下千輻相輪中,放六百萬億光明。
│ ││ 足十指、兩踝、兩[足*專]、兩膝、兩[月*坒]、腰、脊、腹、脅、背、臍、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
│ ││ 項、口、四十齒、鼻兩孔、兩眼、兩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從是諸光出大光明,
│ ││ 徧照三千大千世界。從三千大千世界,徧照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 ││ 亦復如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光明出過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 │├─丁二 舉身毛孔放光
│ ││ 爾時,世尊舉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諸光徧照三千大千世界,復至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
│ ││ 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丁三 放常光照十方界
│ ││ 爾時,世尊以常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亦至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
│ ││ 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丁四 舌根放光化佛說法
│ │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微笑。從其舌根放無量千萬億光,是一一光化成千葉
│ │ 金色寶華。是諸華上皆有化佛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眾生聞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復至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亦如是。
│ ├─丙二 入師子遊戲三昧六種震動瑞
│ │ 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東涌西沒、西涌東沒、
│ │ 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是三千大千世界中,
│ │ 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即時解脫,得生天上,從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
│ │ 是諸天人自識宿命,皆大歡喜,來詣佛所,頭面禮佛足,卻住一面。如是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
│ │ 地皆六種震動,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即時解脫,得生天上,齊第六天。
│ │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啞者能言、狂者得正、亂者得定、裸者得衣、
│ │ 飢渴者得飽滿、病者得愈、形殘者得具足。一切眾生皆得等心,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
│ │ 亦如親族及善知識。是時,眾生等行十善業道,淨修梵行,無諸瑕穢,恬然快樂。
│ │ 譬如比丘入第三禪;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嬈眾生。
│ └─丙三 十方世界眾供養瑞 二
│  ┌─丁一 此方世界眾供養
│  │ 爾時,世尊在師子座上坐,於三千大千世界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徧至十方如恆河沙等
│  │ 諸佛世界。譬如須彌山王,光色殊特,眾山無能及者。爾時,世尊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
│  │ 是時,首陀會天、梵眾天、他化自在天、化自樂天、兜率陀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
│  │ 及三千大千世界人與非人,以諸天華、天瓔珞、天澤香、天末香,天青蓮華、赤蓮華、白蓮華、紅蓮華、
│  │ 天樹葉香,持詣佛所。是諸天華乃至天樹葉香,以散佛上。所散寶華,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上,
│  │ 在虛空中化成大臺。是華臺邊垂諸瓔珞,雜色華蓋,五色繽紛,是諸華蓋、瓔珞,徧滿三千大千世界。
│  │ 以是華蓋、瓔珞嚴飾故,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亦如是。
│  │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眾生,各各自念:﹁佛獨為我說法,不為餘人。」
│  │ 爾時,世尊在師子座,熙怡微笑,光從口出,徧照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光故,此間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
│  │ 皆見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及僧;彼間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亦見此間三千大千世界中釋迦牟尼佛
│  │ 及諸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  └─丁二 他方世界眾供養 二
│   ┌─戊一 舉東方佛世界眾
│   │ 是時,東方過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多寶,佛號寶積,今現在為諸菩薩摩訶薩說
│   │ 般若波羅蜜。爾時,彼界有菩薩,名曰普明,見大光明,見地大動,又見佛身;到寶積佛所,白佛言:
│   │ 「世尊!今何因緣,有此光明照於世間,地大震動,又見佛身?」
│   │ 寶積佛報普明言:「善男子!西方度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號釋迦牟尼,
│   │ 今現在欲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是其神力。」
│   │ 是時,普明菩薩白寶積佛言:「世尊!我今當往見釋迦牟尼佛,禮拜供養;及見彼諸菩薩摩訶薩
│   │ 紹尊位者,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於諸三昧而得自在。」
│   │ 佛告普明:「欲往隨意,宜知是時。」
│   │ 爾時,寶積佛以千葉金色蓮華與普明菩薩,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華散釋迦牟尼佛上。
│   │ 生彼娑婆世界中諸菩薩難勝難及,汝當一心遊彼世界。」
│   │ 爾時,普明菩薩從寶積佛受千葉金色蓮華,與無數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俱共發引,
│   │ 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東方諸佛。
│   │ 持諸華香、瓔珞、澤香、末香、燒香、塗香、衣服、幢蓋,向釋迦牟尼佛所。到已,頭面禮佛足,
│   │ 一面立,白佛言:「寶積如來致問世尊:『少惱、少患、起居輕利、氣力安樂不?』
│   │ 又以此千葉金色蓮華供養世尊。」
│   │ 爾時,釋迦牟尼佛受是千葉金色蓮華,以散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世界中佛。
│   │ 所散蓮華,滿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一一華上皆有菩薩,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
│   │ 聞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頭面禮釋迦牟尼佛足,
│   │ 各以供養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釋迦牟尼佛。是諸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
│   │ 各各以善根福德力故,得供養釋迦牟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   └─戊二 例餘世界眾
│ 南方度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離一切憂,佛號無憂德,菩薩名離憂。
│ 西方度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滅惡,  佛號寶山, 菩薩名儀意。
│ 北方度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勝,   佛號勝王, 菩薩名德勝。
│ 下方度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善,   佛號善德, 菩薩名華上。
│ 上方度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喜,   佛號喜德, 菩薩名德喜。
│ 如是一切,皆如東方。爾時,是三千大千世界,皆成為寶,華徧覆地,懸繒旛蓋,香樹華樹,皆悉莊嚴。
│ 譬如華積世界、普華世界,妙德菩薩、善住意菩薩,及餘大威神諸菩薩,皆在彼住。
└─甲二 正宗分 二
 ┌─乙一 般若道 二
 │┌─丙一 正明實相般若 二
 ││┌─丁一 就法門明般若 二
 │││┌─戊一 顯正 三
 ││││┌─己一 為三根人三周說般若體 三
 │││││┌─庚一 佛對舍利弗為上根人略說般若 四
 ││││││┌─辛一 廣讚勸學 二
 │││││││┌─壬一 佛廣讚般若勸菩薩學 二
 ││││││││┌─癸一 總明
 │││││││││ 爾時,佛知一切世界,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若乾闥婆、
 │││││││││ 人、阿修羅等,及諸菩薩摩訶薩紹尊位者,一切皆集。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以一切種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癸二 別明 三
 ││││││││ ┌─子一 偏約自利明 五
 ││││││││ │┌─丑一 具足因行當學般若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欲以一切種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 ││    以無所捨法,應具足 檀波羅蜜,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
 ││││││││ ││  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 尸羅波羅蜜。 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
 ││││││││ ││ 身心精進不懈怠故,應具足毗梨耶波羅蜜。不亂不味故,應具足 禪波羅蜜。
 ││││││││ ││  於一切法不著故,應具足 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 ││ 不生故,應具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 ││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
 ││││││││ ││ 九次第定、十一切處,九想:脹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青想、噉想、散想、
 ││││││││ ││ 骨想、燒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入出息、念死,十想:
 ││││││││ ││ 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淨想、斷想、
 ││││││││ ││ 離欲想、盡想,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 ││ 盡智、無生智、如實智,三三昧: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
 ││││││││ ││ 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 │├─丑二 圓滿果德當學般若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徧知佛十力、四無所畏、
 ││││││││ ││ 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欲     具足道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 ││      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 ││     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 ││      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 │├─丑三 欲超二乘當學般若
 ││││││││ ││  「復次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欲上菩薩位,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欲住六神通,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知一切眾生意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欲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得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當學般若波羅蜜!
 ││││││││ ││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持戒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諸禪定、解脫、三昧,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行少施、少戒、少忍、少進、少禪、少智,
 ││││││││ ││            欲以方便力迴向故,而得無量無邊功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丑四 成就眾德當學般若
 ││││││││ ││ 「菩薩摩訶薩欲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
 ││││││││ ││                   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欲使世世身體與佛相似,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生菩薩家、欲得鳩摩羅伽地、欲得不離諸佛,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以諸善根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隨意成就,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滿一切眾生所願,飲食衣服、臥具塗香、車乘房舍、牀榻燈燭等,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眾生,
 ││││││││ ││    立於檀波羅蜜、立於尸羅、羼提、毗梨耶、禪、般若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殖一善根於佛福田中,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盡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復次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諸佛稱讚其名,當學般若波羅蜜!
 ││││││││ ││復次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欲一發意,到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當學般若波羅蜜!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發一音,使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聞聲,當學般若波羅蜜!
 ││││││││ ││復次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欲使諸佛世界不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
 ││││││││ ││ 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
 ││││││││ ││                 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如、法性、實際,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住般若波羅蜜。」
 ││││││││ │└─丑五 具大神力當學般若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數知三千大千世界中大地諸山微塵,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析一毛為百分,
 ││││││││ │ 欲以一分毛盡舉三千大千世界中大海、江河、池泉諸水,而不嬈水性,當學般若波羅蜜!
 ││││││││ │ 三千大千世界中諸火一時皆然,譬如劫盡燒時;菩薩摩訶薩欲一吹令滅,當學般若波羅蜜!
 ││││││││ │ 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大風起,欲吹破三千大千世界及諸須彌山,如摧腐草;
 ││││││││ │             菩薩摩訶薩欲以一指,障其風力令不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 「      菩薩摩訶薩欲一結跏趺坐,徧滿三千大千世界中虛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欲以一毛舉三千大千世界中諸須彌山王,
 ││││││││ │             擲過他方無量阿僧祇諸佛世界,不嬈眾生,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以一食供養十方各如恆河沙等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
 ││││││││ │欲以一衣、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旛華蓋等供養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
 ││││││││ ├─子二 偏約利他明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十方各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悉具於戒、三昧、智慧、
 ││││││││ │ 解脫、解脫知見,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令得無餘涅槃,
 ││││││││ │ 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布施時,應作是分別:『如是布施得大果報;
 ││││││││ │ 如是布施得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
 ││││││││ │ 如是布施得生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自樂天、他化自在天;
 ││││││││ │ 因是布施得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
 ││││││││ │ 因是布施能生八聖道分;因是布施能得須陀洹道乃至佛道。』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布施時,以慧方便力故,能具足檀波羅蜜、
 ││││││││ │ 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布施時,以慧方便力故,具足檀波羅蜜乃至
 ││││││││ │ 般若波羅蜜?」佛告舍利弗:「
 ││││││││ │ 施者、受者、財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羅蜜;
 ││││││││ │      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羅波羅蜜;
 ││││││││ │         心不動故,具足羼提波羅蜜;
 ││││││││ │    身心精進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羅蜜;
 ││││││││ │         不亂不味故,具足禪波羅蜜;
 ││││││││ │     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
 ││││││││ └─子三 約得佛果明 四
 ││││││││  ┌─丑一 自他圓滿當學般若
 ││││││││  │ 「復次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欲得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欲到有為、無為法彼岸,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欲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如、諸法法相、無生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在一切聲聞、辟支佛前,欲給侍諸佛,
 ││││││││  │    欲為諸佛內眷屬,欲得大眷屬,欲得菩薩眷屬,欲淨報大施,當學般若波羅蜜!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不起慳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亂心癡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一切眾生立於布施福處、持戒福處、
 ││││││││  │        修定福處、勸導福處,欲令眾生立於財福、法福處,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當學般若波羅蜜!
 ││││││││  │ 何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菩薩摩訶薩欲以天眼見十方如恆河沙等
 ││││││││  │      世界中諸佛,欲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欲知諸佛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聞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忘,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見過去、未來諸佛世界,
 ││││││││  │                    及見現在十方諸佛世界,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聞十方諸佛所說十二部經:修多羅、祇夜、受記經、伽陀、
 ││││││││  │ 優陀那、因緣經、阿波陀那、如是語經、本生經、廣經、未曾有經、論議經,
 ││││││││  │               諸聲聞等聞與不聞,盡欲誦受持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佛所說法,已說、今說、當說;
 ││││││││  │              聞已,欲一切信持,自行亦為他人說,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過去諸佛說已,未來諸佛當說,
 ││││││││  │                  欲聞,聞已,自利亦利他人,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世界中間暗處、日月所不照處,欲持光明普照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無有佛名、法名、僧名,
 ││││││││  │               欲使一切眾生皆得正見聞三寶音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世界中眾生,以我力故,
 ││││││││  │    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狂者得念、裸者得衣、飢渴者得飽滿,當學般若波羅蜜!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若欲令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
 ││││││││  │              諸在三惡趣者,以我力故,皆得人身,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令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以我力故,立於戒、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
 ││││││││  │             令得須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般若波羅蜜!」
 ││││││││  ├─丑二 得佛威儀當學般若
 ││││││││  │ 「復次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欲學諸佛威儀,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欲得如象王視觀,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菩薩作是願:『使我行時離地四指,足不蹈地,我當共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
 ││││││││  │          無量千萬億諸天眾,圍繞恭敬,至菩提樹下。』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我當於菩提樹下坐,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以天衣為座,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行住坐臥處,欲使悉為金剛,當學般若波羅蜜!」
 ││││││││  ├─丑三 成熟眾生當學般若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出家日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日轉法輪。
 ││││││││  │ 轉法輪時,無量阿僧祇眾生遠塵離垢,諸法中得法眼淨;
 ││││││││  │      無量阿僧祇眾生一切法不受故,諸漏心得解脫;
 ││││││││  │      無量阿僧祇眾生,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無量阿僧祇聲聞為僧,
 ││││││││  │               我一說法時,便於座上盡得阿羅漢,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我當以無量阿僧祇菩薩摩訶薩為僧,我一說法時,無量阿僧祇菩薩皆得阿鞞跋致。
 ││││││││  │                    欲得壽命無量光明具足,當學般若波羅蜜!」
 ││││││││  └─丑四 嚴淨佛土當學般若
 ││││││││ 「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世界中無淫欲、瞋恚、愚癡,亦無三毒之名。
 ││││││││ 一切眾生成就如是智慧:善施、善戒、善定、善梵行、善不嬈眾生,當學般若波羅蜜!
 ││││││││            使我般涅槃後,法無滅盡,亦無滅盡之名,當學般若波羅蜜!
 ││││││││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聞我名者,
 ││││││││ 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得如是等功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1 序品 終)
 │││││││└─壬二 讚菩薩功德成就諸天歡喜 五
 │││││││ ┌─癸一 四天王奉四鉢
 │││││││ │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能作是功德,是時四天王皆大歡喜,意念言:
 │││││││ │ 『我等當以四鉢奉上菩薩,如前天王奉先佛鉢。』
 │││││││ ├─癸二 諸天給侍供養
 │││││││ │ 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皆歡喜,意念言:
 │││││││ │ 『我等當給侍供養菩薩,減損阿修羅種,增益諸天眾。』
 │││││││ ├─癸三 諸天請轉法輪
 │││││││ │ 三千大千世界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歡喜,意念言:『我等當請是菩薩轉法輪。』
 │││││││ ├─癸四 為作親族知識
 │││││││ │ 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增益六波羅蜜時,諸善男子善女人各各歡喜,
 │││││││ │ 意念言:『我等當為是人作父母、妻子、親族、知識。』」
 │││││││ └─癸五 令離淫欲 二
 │││││││  ┌─子一 標
 │││││││  │ 「爾時,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歡喜,各自念言:
 │││││││  │ 『我等當作方便,令是菩薩離於淫欲,從初發意常作童真,莫使與色欲共會。
 │││││││  └─子二 釋 三
 │││││││   ┌─丑一 受欲者有障
 │││││││   │ 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丑二 斷欲者有得
 │││││││   │ 以是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斷淫欲出家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不斷。」
 │││││││   └─丑三 除疑 二
 │││││││    ┌─寅一 舍利弗問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要當有父母、妻子、親族、知識耶?」
 │││││││    └─寅二 佛分別答 三
 │││││││     ┌─卯一 有親族知識
 │││││││     │ 佛告舍利弗:「或有菩薩有父母、妻子、親族、知識;
 │││││││     ├─卯二 從初發心修童真行
 │││││││     │ 或有菩薩從初發心斷淫欲,修童真行,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犯色欲;
 │││││││     └─卯三 方便受欲 三
 │││││││      ┌─辰一 正說
 │││││││      │ 或有菩薩方便力故,受五欲已,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辰二 舉譬
 │││││││      │ 譬如幻師、若幻弟子,善知幻法,幻作五欲,於中共相娛樂。於汝意云何?
 │││││││      │ 是人於此五欲頗實受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      └─辰三 合譬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故,化作五欲,於中受樂,成就眾生,亦復如是。
 │││││││ 是菩薩摩訶薩不染於欲,種種因緣毀訾五欲:欲為熾然,欲為穢惡,欲為毀壞,欲為如怨。
 │││││││ 是故舍利弗!當知菩薩為眾生故受五欲。」
 ││││││├─辛二 正說般若 二
 │││││││┌─壬一 依二門修二行 二
 ││││││││┌─癸一 依第一義門修智慧行 二
 │││││││││┌─子一 開宗明行般若相 二
 ││││││││││┌─丑一 正示般若行相 二
 │││││││││││┌─寅一 約二空說般若明所觀空 二
 ││││││││││││┌─卯一 明觀生法二空
 │││││││││││││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云何應行般若波羅蜜?」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
 │││││││││││││ 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不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
 │││││││││││││ 菩薩、菩薩字性空,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離色亦無空,離受想行識亦無空;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何以故?
 │││││││││││││ 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謂為菩提;但有名字故,謂為菩薩;但有名字故,謂為空。
 │││││││││││││ 所以者何?諸法實性,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故。
 │││││││││││││ 菩薩摩訶薩如是行,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垢,亦不見淨。
 │││││││││││││ 何以故?名字是因緣和合作法,但分別憶想假名說。
 ││││││││││││└─卯二 結明不著
 ││││││││││││ 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一切名字,不見故不著。」
 ││││││││││││                            (02 奉鉢品 終)
 │││││││││││└─寅二 約二空說般若明能觀空 三
 │││││││││││ ┌─卯一 勸思惟生法二空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思惟:『菩薩但有字,
 │││││││││││ │ 佛亦但有字,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色但有字,受想行識亦但有字。』
 │││││││││││ ├─卯二 舉況
 │││││││││││ │ 舍利弗!如我但有字,一切我常不可得,眾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
 │││││││││││ │ 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
 │││││││││││ │ 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說。
 │││││││││││ └─卯三 合況
 │││││││││││ 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見我,不見眾生乃至不見知者、見者,
 │││││││││││ 所說名字亦不可見。」
 ││││││││││└─丑二 歎菩薩勝二乘 二
 ││││││││││ ┌─寅一 菩薩行不可得空方便外用故勝 二
 ││││││││││ │┌─卯一 正明
 ││││││││││ ││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般若波羅蜜,除佛智慧,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
 ││││││││││ ││ 用不可得空故。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諸名字法,名字所著處,亦不可得故。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為行般若波羅蜜。」
 ││││││││││ │└─卯二 舉喻格量優劣 二
 ││││││││││ │ ┌─辰一 總格量 三
 ││││││││││ │ │┌─巳一 閻浮
 ││││││││││ │ ││ 「譬如滿閻浮提竹、麻、稻、茅,諸比丘其數如是,智慧如舍利弗、目連等,
 ││││││││││ │ ││ 欲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
 ││││││││││ │ ││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用智慧度脫一切眾生故。
 ││││││││││ │ │├─巳二 三千
 ││││││││││ │ ││ 舍利弗!置滿閻浮提如舍利弗、目連等。
 ││││││││││ │ ││ 若滿三千大千世界,如舍利弗、目連等;
 ││││││││││ │ │└─巳三 十方
 ││││││││││ │ │ 復置是事,若滿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連等智慧,欲比菩薩行
 ││││││││││ │ │ 般若波羅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 └─辰二 別格量 三
 ││││││││││ │  ┌─巳一 正格量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一日修智慧,
 ││││││││││ │  │ 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
 ││││││││││ │  ├─巳二 舍利弗問 三
 ││││││││││ │  │┌─午一 總明眾聖智同
 ││││││││││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聲聞所有智慧,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 │  ││ 阿羅漢、辟支佛智慧、佛智慧,是諸眾智無有差別,不相違背無生性空。
 ││││││││││ │  │├─午二 明性空無異
 ││││││││││ │  ││ 若法不相違背無生性空,是法無有別異;
 ││││││││││ │  │└─午三 問勝劣
 ││││││││││ │  │云何世尊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一日修智慧,出過聲聞、辟支佛上』?」
 ││││││││││ │  └─巳三 佛答 四
 ││││││││││ │   ┌─午一 明二乘劣 三
 ││││││││││ │   │┌─未一 明無修行度眾生事
 ││││││││││ │   ││ 佛告舍利弗:「於汝意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一日修智慧,心念
 ││││││││││ │   ││ :『我行道慧益一切眾生,當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度一切眾生。』
 ││││││││││ │   ││ 諸聲聞、辟支佛智慧,為有是事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 │   │├─未二 明無修行度眾生念
 ││││││││││ │   ││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諸聲聞、辟支佛頗有是念:
 ││││││││││ │   ││ 『我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一切眾生,令得無餘涅槃』不?」
 ││││││││││ │   ││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 │   ││ 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緣故,當知諸聲聞、辟支佛智慧,欲比菩薩摩訶薩
 ││││││││││ │   ││ 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   │└─未三 廣舉眾德行明無念
 ││││││││││ │   │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諸聲聞、辟支佛頗有是念:『我行六波羅蜜,
 ││││││││││ │   │ 成就眾生,莊嚴世界,具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
 ││││││││││ │   │ 度脫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涅槃』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 │   ├─午二 明菩薩勝
 ││││││││││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能作是念:『我當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 │   │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脫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涅槃。』
 ││││││││││ │   ├─午三 舉螢火喻二乘劣
 ││││││││││ │   │ 譬如螢火蟲,不作是念:『我力能照閻浮提,普令大明。』
 ││││││││││ │   │ 諸阿羅漢、辟支佛亦如是,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 │   │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脫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涅槃。』
 ││││││││││ │   └─午四 舉日出喻菩薩勝
 ││││││││││ │ 舍利弗!譬如日出時,光明徧照閻浮提,無不蒙明者。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六波羅
 ││││││││││ │ 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脫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涅槃。」
 ││││││││││ └─寅二 菩薩眾行具足故勝 二
 ││││││││││  ┌─卯一 明德勝
 ││││││││││  │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淨於佛道?」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住空、無相、無作法,
 ││││││││││  │ 能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淨於佛道。」
 ││││││││││  └─卯二 明田勝 二
 ││││││││││   ┌─辰一 第一問 二
 ││││││││││   │┌─巳一 舍利弗問
 ││││││││││   ││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住何等地,能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
 ││││││││││   │└─巳二 佛答 三
 ││││││││││   │ ┌─午一 明總具諸功德故為二乘田
 ││││││││││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
 ││││││││││   │ │ 常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
 ││││││││││   │ ├─午二 明菩薩利他功德為福田
 ││││││││││   │ │ 何以故?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世間諸善法生。何等是善法?所謂十善道
 ││││││││││   │ │ 、五戒、八分成就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
 ││││││││││   │ │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
 ││││││││││   │ │ 六波羅蜜、十八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
 ││││││││││   │ │ 、一切種智,盡現於世。」
 ││││││││││   │ └─午三 正答其問
 ││││││││││   │ 「以菩薩因緣故,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
 ││││││││││   │ 非無想天皆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   │ 辟支佛、佛,皆現於世。」
 ││││││││││   └─辰二 第二問答 二
 ││││││││││    ┌─巳一 舍利弗問
 ││││││││││    │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淨畢施福不?」
 ││││││││││    └─巳二 佛答 二
 ││││││││││     ┌─午一 明為田
 ││││││││││     │ 佛言:「不也!何以故?本已淨畢故。
 ││││││││││     └─午二 明為大施主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為大施主,施何等?施諸善法。何等善法?
 ││││││││││ 十善道、五戒,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以是施與。」
 │││││││││└─子二 辨宗示般若習 二
 │││││││││ ┌─丑一 第一周說般若 二
 │││││││││ │┌─寅一 正明習應般若 二
 │││││││││ ││┌─卯一 舍利弗問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習應般若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卯二 佛答 七
 │││││││││ ││ ┌─辰一 息緣習
 │││││││││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習應色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  習應 受想行識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復次,舍利弗!
 │││││││││ ││ │ 菩薩摩訶薩習應眼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  習應耳鼻舌身心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 習應色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聲香味觸法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 習應眼界空、色界空、眼識界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耳聲識界、
 │││││││││ ││ │ 鼻香識界、舌味識界、身觸識界、意法識界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 習應苦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集、滅、道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 習應無明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
 │││││││││ ││ │ 取、有、生、老死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 習應一切諸法空,若有為、若無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習應性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習應七空,所謂性空、自相空、
 │││││││││ ││ │ 諸法空、無所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辰二 息觀習 二
 │││││││││ ││ │┌─巳一 約世出世明觀淨 二
 │││││││││ ││ ││┌─午一 別明五陰淨不見應不應 五
 │││││││││ ││ │││┌─未一 不見應不應習
 │││││││││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習應七空時,不見色若相應若不相應,
 │││││││││ ││ ││││ 不見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
 │││││││││ ││ │││├─未二 不見生滅習
 │││││││││ ││ ││││ 不見色若生相若滅相,不見受想行識若生相若滅相;
 │││││││││ ││ │││├─未三 不見垢淨習
 │││││││││ ││ ││││ 不見色若垢相若淨相,不見受想行識若垢相若淨相;
 │││││││││ ││ │││├─未四 不見合習
 │││││││││ ││ ││││ 不見色與受合,不見受與想合,不見想與行合,不見行與識合。
 │││││││││ ││ ││││ 何以故?無有法與法合者,其性空故。
 │││││││││ ││ │││└─未五 不見有習
 │││││││││ ││ │││ 舍利弗!色空中無有色,受想行識空中無有識。
 │││││││││ ││ │││ 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
 │││││││││ ││ │││ 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
 │││││││││ ││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 ││ ││└─午二 結明一切法淨不見應不應
 │││││││││ ││ ││ 「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 ││ 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 ││ ││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 ││ ││ 亦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 ││ ││ 亦無智,亦無得。亦無須陀洹、無須陀洹果,無斯陀含、無斯陀含果,
 │││││││││ ││ ││ 無阿那含、無阿那含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辟支佛、無辟支佛道,
 │││││││││ ││ ││ 無佛、亦無佛道。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巳二 約泯明觀淨
 │││││││││ ││ │ 「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
 │││││││││ ││ │ 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若相應若不相應;
 │││││││││ ││ │ 亦不見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
 │││││││││ ││ │ 不見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色識界乃至意法識界若相應若不相應;
 │││││││││ ││ │ 不見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 若相應若不相應。
 │││││││││ ││ │ 如是!舍利弗!當知菩薩摩訶薩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辰三 緣觀俱淨習 四
 │││││││││ ││ │┌─巳一 空智不與境合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空不與空合,無相不與無相合,
 │││││││││ ││ ││ 無作不與無作合。何以故?空、無相、無作,無有合與不合。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巳二 有智不與有境合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入諸法自相空。
 │││││││││ ││ ││ 入已,色不作合,不作不合;受想行識不作合,不作不合。
 │││││││││ ││ │├─巳三 法不與時合
 │││││││││ ││ ││ 色不與前際合,何以故?不見前際故。
 │││││││││ ││ ││ 色不與後際合,何以故?不見後際故。
 │││││││││ ││ ││ 色不與現在合,何以故?不見現在故。受想行識亦如是。
 │││││││││ ││ │└─巳四 時不與時合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前際不與後際合,後際不與前際合,
 │││││││││ ││ │ 現在不與前際、後際合,前際、後際亦不與現在合;三際名空故。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者,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辰四 息果習 四
 │││││││││ ││ │┌─巳一 非三世果不與三世合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 ││ ││ 薩婆若不與過去世合,何以故?過去世不可見,何況薩婆若與過去世合!
 │││││││││ ││ ││ 薩婆若不與未來世合,何以故?未來世不可見,何況薩婆若與未來世合!
 │││││││││ ││ ││ 薩婆若不與現在世合,何以故?現在世不可見,何況薩婆若與現在世合!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巳二 三世法不與非三世果合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 ││ ││ 色不與薩婆若合,色不可見故;受想行識 亦如是。
 │││││││││ ││ ││ 眼不與薩婆若合,眼不可見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 ││ ││ 色不與薩婆若合,色不可見故;聲香味觸法亦如是。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巳三 行因不與果合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檀波羅蜜不與薩婆若合,
 │││││││││ ││ ││ 檀波羅蜜不可見故;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 ││ ││ 四念處不與薩婆若合,四念處不可見故;乃至八聖道分亦如是。」
 │││││││││ ││ │└─巳四 因滿不與果合 三
 │││││││││ ││ │ ┌─午一 明十力等
 │││││││││ ││ │ │ 「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與薩婆若合,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見故。
 │││││││││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 ├─午二 明人法
 │││││││││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佛不與薩婆若合,薩婆若不與佛合;
 │││││││││ ││ │ └─午三 明空有二智
 │││││││││ ││ │ 菩提不與薩婆若合,薩婆若不與菩提合。何以故?
 │││││││││ ││ │  佛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佛;
 │││││││││ ││ │ 菩提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菩提。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辰五 息二邊習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 ││ │ 不習色 有,不習色  無,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不習色有常,不習色 無常,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不習色 苦,不習色  樂,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不習色 我,不習色 非我,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不習色寂滅,不習色不寂滅,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不習色 空,不習色 非空,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不習色有相,不習色 無相,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不習色有作,不習色 無作,受想行識亦如是。」
 │││││││││ ││ ├─辰六 息行習
 │││││││││ ││ │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作是念:
 │││││││││ ││ │ 『我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般若波羅蜜,非行非不行般若波羅蜜。』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辰七 息為習 二
 │││││││││ ││  ┌─巳一 不為一切德行 二
 │││││││││ ││  │┌─午一 正明不為 二
 │││││││││ ││  ││┌─未一 不為因果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不為般若波羅蜜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檀波羅
 │││││││││ ││  │││ 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故行般若波羅蜜。
 │││││││││ ││  │││ 不為阿鞞跋致地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成就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
 │││││││││ ││  │││ 不為淨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
 │││││││││ ││  │││ 十八不共法故行般若波羅蜜。」
 │││││││││ ││  ││└─未二 不為境智
 │││││││││ ││  ││ 「不為內空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
 │││││││││ ││  ││ 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諸法空、自相空、
 │││││││││ ││  ││ 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故行般若波羅蜜。
 │││││││││ ││  ││ 不為如、法性、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
 │││││││││ ││  │└─午二 釋不為義
 │││││││││ ││  │ 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壞諸法相故。
 │││││││││ ││  │ 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巳二 偏明不為六通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如意神通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天耳
 │││││││││ ││ 故、不為他心智故、不為宿命智故、不為天眼故、不為漏盡神通故行般若波羅蜜。
 │││││││││ ││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尚不見般若波羅蜜,何況見菩薩神通!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飛到東方,
 │││││││││ ││ 供養、恭敬如恆河沙等諸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 ││ 不作是念:『我以 天耳,聞十方諸佛 所說法。』
 │││││││││ ││ 不作是念:『我以他心智,知十方眾生心 所念。』
 │││││││││ ││ 不作是念:『我以宿命通,知十方眾生宿命所作。』
 │││││││││ ││ 不作是念:『我以 天眼,見十方眾生死此生彼。』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亦能度無量阿僧祇眾生。」
 │││││││││ │└─寅二 舉果歎德 二
 │││││││││ │ ┌─卯一 明今世果 二
 │││││││││ │ │┌─辰一 明得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惡魔不能得其便;
 │││││││││ │ ││ 世間眾事所欲隨意;十方各如恆河沙等諸佛,皆悉擁護是菩薩,令不墮聲聞、
 │││││││││ │ ││ 辟支佛地;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亦擁護是菩薩,不令有礙;
 │││││││││ │ ││ 是菩薩所有重罪,現世輕受。
 │││││││││ │ │└─辰二 釋得
 │││││││││ │ │ 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用普慈加眾生故。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 └─卯二 明後世果 二
 │││││││││ │  ┌─辰一 內果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疾得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
 │││││││││ │  └─辰二 外果
 │││││││││ │ 所生處常值諸佛,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見佛。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丑二 第二周說般若 二
 │││││││││  ┌─寅一 就相應行說 七
 │││││││││  │┌─卯一 無等不等合不合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作是念:
 │││││││││  ││ 『有法與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何以故?
 │││││││││  ││ 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是法與餘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卯二 無疾遲得不得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作是念:『我當疾得法性,若不得。』
 │││││││││  ││何以故?法性非得相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卯三 不見有法出法性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有法出法性者。
 │││││││││  ││ 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卯四 不以法性分別諸法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作是念:『法性分別諸法。』
 │││││││││  ││ 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卯五 明法性無得相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作是念:『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
 │││││││││  ││ 何以故?是菩薩不見用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卯六 不見智與境合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法性不與空合,空不與法性合。
 │││││││││  ││ 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卯七 十八界不與空合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眼界不與空合,空不與眼界合;
 │││││││││  │     色界不與空合,空不與色界合;眼識界不與空合,空不與眼識界合;
 │││││││││  │     乃至意界不與空合,空不與意界合;法界不與空合,空不與法界合;
 │││││││││  │ 意識界不與空合,空不與意識界合。」
 │││││││││  └─寅二 就稱歎門說 二
 │││││││││   ┌─卯一 歎無得而得 二
 │││││││││   │┌─辰一 略歎空相應第一 二
 │││││││││   ││┌─巳一 歎因
 │││││││││   │││ 「是故,舍利弗!是空相應,名為第一相應。
 │││││││││   ││└─巳二 歎果 二
 │││││││││   ││ ┌─午一 歎離果
 │││││││││   ││ │ 舍利弗!空行菩薩摩訶薩,不墮聲聞、辟支佛地,
 │││││││││   ││ └─午二 歎得果
 │││││││││   ││ 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辰二 廣舉異名相應歎 二
 │││││││││   │ ┌─巳一 歎因
 │││││││││   │ │ 舍利弗!諸相應中,般若波羅蜜相應為最第一,最尊、最勝、最妙,為無有上。
 │││││││││   │ │ 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相應,所謂空、無相、無作故,
 │││││││││   │ └─巳二 歎果 二
 │││││││││   │  ┌─午一 歎自行
 │││││││││   │  │ 當知是菩薩如受記無異,若近受記。
 │││││││││   │  └─午二 歎化他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相應者,能為無量阿僧祇眾生作益厚。」
 │││││││││   └─卯二 歎得無所得 三
 │││││││││    ┌─辰一 正歎
 │││││││││    │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作是念:『我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諸佛當授我記,
 │││││││││    │ 我當近受記,我當淨佛土,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轉法輪。』
 │││││││││    ├─辰二 歎生善
 │││││││││    │ 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法出法性,亦不見有法行般若波羅蜜,
 │││││││││    │ 亦不見有法諸佛授記,亦不見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生我相、眾生相,乃至知者、見者相。何以故?
 │││││││││    │ 眾生畢竟不生不滅故,眾生無有生、無有滅;若法無有生相、無有滅相,
 │││││││││    │ 云何有法當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
 │││││││││    │ 菩薩摩訶薩不見眾生故,為行般若波羅蜜;眾生不受故,眾生空故,
 │││││││││    │ 眾生不可得故,眾生離故,為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
 │││││││││    │ 菩薩摩訶薩於諸相應中,為最第一相應,所謂空相應,是空相應勝餘相應。
 │││││││││    │ 菩薩摩訶薩如是習空,能生大慈大悲。」
 │││││││││    └─辰三 歎滅惡
 │││││││││ 「菩薩摩訶薩如是習相應,不生慳心,不生犯戒心,不生瞋心,不生懈怠心,不生亂心,
 │││││││││ 不生無智心。」                       (03 習應品 終)
 ││││││││└─癸二 依世諦門修功德行 二
 ││││││││ ┌─子一 舍利弗問 二
 ││││││││ │┌─丑一 問來生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能如是習相應者,從何處終,
 ││││││││ ││ 來生此間?
 ││││││││ │└─丑二 問往生
 ││││││││ │ 從此間終,當生何處?」
 ││││││││ └─子二 佛答 二
 ││││││││  ┌─丑一 答來生 二
 ││││││││  │┌─寅一 正答
 ││││││││  ││ 佛告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能如是習相應者,或從他方佛國
 ││││││││  ││ 來生此間,或從兜率天上來生此間,或從人道中來生此間。
 ││││││││  │└─寅二 明優劣
 ││││││││  │ 舍利弗!從他方佛國來者,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故,捨身來生此間,
 ││││││││  │ 諸深妙法,皆現在前,後還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在所生處,常值諸佛。
 ││││││││  │ 舍利弗!有一生補處菩薩,兜率天上終,來生是間,是菩薩不失六波羅蜜,隨所生處,
 ││││││││  │ 一切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疾現在前。
 ││││││││  │ 舍利弗!有菩薩人中命終,還生人中者,除阿惟越致;是菩薩根鈍,
 ││││││││  │ 不能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不能疾現在前。」
 ││││││││  └─丑二 答往生 二
 ││││││││   ┌─寅一 牒問
 ││││││││   │ 「舍利弗!汝所問:『菩薩摩訶薩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從此間終當生何處者。』
 ││││││││   └─寅二 正答 七
 ││││││││    ┌─卯一 依般若度往生一人
 ││││││││    │ 舍利弗!此菩薩摩訶薩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常值諸佛,終不離諸佛。」
 ││││││││    ├─卯二 依禪度往生十九人 四
 ││││││││    │┌─辰一 約方便無方便七人 二
 ││││││││    ││┌─巳一 無方便著禪 二
 ││││││││    │││┌─午一 無方便入禪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不以方便入初禪乃至第四禪,亦行六波羅蜜;
 ││││││││    ││││ 是菩薩摩訶薩得禪故,生長壽天,隨彼壽終,來生是間,得人身,
 ││││││││    ││││ 值遇諸佛,是菩薩諸根不利。
 ││││││││    │││└─午二 無方便捨禪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第四禪,亦行般若波羅蜜;
 ││││││││    │││ 不以方便故,捨諸禪,生欲界,是菩薩諸根亦鈍。」
 ││││││││    ││└─巳二 有方便不隨禪生 五
 ││││││││    ││ ┌─午一 賢劫成佛
 ││││││││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第四禪,入慈心乃至捨,入虛空處乃至
 ││││││││    ││ │ 非有想非無想處,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行佛十力乃至大慈大悲;是菩薩
 ││││││││    ││ │ 用方便力,不隨禪生,不隨無量心生,不隨四無色定生;在所有佛處於中生
 ││││││││    ││ │ ,常不離般若波羅蜜行。如是菩薩,賢劫中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午二 生欲界人中
 ││││││││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第四禪,入慈心乃至捨,入虛空處乃至
 ││││││││    ││ │ 非有想非無想處;以方便力故,不隨禪生,還生欲界若剎利大姓、
 ││││││││    ││ │ 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為成就眾生故。」
 ││││││││    ││ ├─午三 生欲界天
 ││││││││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第四禪,入慈心乃至捨,入虛空處乃至
 ││││││││    ││ │ 非有想非無想處;以方便力故,不隨禪生,或生四天王天處,
 ││││││││    ││ │ 或生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    ││ │ 於是中成就眾生,亦淨佛土,常值諸佛。」
 ││││││││    ││ ├─午四 生色界天
 ││││││││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入初禪,此間命終,
 ││││││││    ││ │ 生梵天處,作大梵王。從梵天處,遊一佛國至一佛國,
 ││││││││    ││ │ 在所有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轉法輪者,勸請令轉。」
 ││││││││    ││ └─午五 一生菩薩 二
 ││││││││    ││  ┌─未一 生諸佛前
 ││││││││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一生補處,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入初禪乃
 ││││││││    ││  │ 至第四禪,入慈心乃至捨,入虛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修四念處乃至
 ││││││││    ││  │ 八聖道分,入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不隨禪生,生有佛處,修梵行。
 ││││││││    ││  └─未二 生兜率天
 ││││││││    ││ 若生兜率天上,隨其壽終,具足善根,不失正念,
 ││││││││    ││ 與無數百千億萬諸天圍繞恭敬,來生此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辰二 約神通四人 二
 ││││││││    ││┌─巳一 為習佛法生有佛土 三
 ││││││││    │││┌─午一 離三界
 ││││││││    ││││ 「復次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得六神通,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
 ││││││││    ││││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
 ││││││││    │││├─午二 脫二乘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至到處,
 ││││││││    ││││ 無有聲聞、辟支佛乘,乃至無二乘之名。
 ││││││││    │││└─午三 壽無量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至到處,其壽無量。
 ││││││││    ││└─巳二 為利眾生生無佛土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國土至一國土,所至到處,有無佛法僧處
 ││││││││    ││ ,讚佛法僧功德;諸眾生用聞佛名、法名、僧名故,於此命終,生諸佛前。」
 ││││││││    │├─辰三 約發心四人 二
 ││││││││    ││┌─巳一 發心成就眾生 三
 ││││││││    │││┌─午一 生益物處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得初禪乃至第四禪,得四無量心,
 ││││││││    ││││ 得四無色定,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    ││││ 是菩薩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常生有益眾生之處。
 ││││││││    │││├─午二 入菩薩位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行六波羅蜜,上菩薩位,得阿惟越致地。
 ││││││││    │││└─午三 即成佛道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
 ││││││││    │││ 與無量阿僧祇眾生作益厚已,入無餘涅槃;是佛般涅槃後,餘法若住一劫,
 ││││││││    │││ 若減一劫。
 ││││││││    ││└─巳二 發心淨佛國土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與無數百千億菩薩,
 ││││││││    ││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為淨佛國土故。」
 ││││││││    │└─辰四 約超越四人 四
 ││││││││    │ ┌─巳一 超禪
 ││││││││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    │ │ 遊戲其中:入初禪,從初禪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乃至入四禪,
 ││││││││    │ │ 從四禪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虛空處,從虛空處起入滅盡定,
 ││││││││    │ │ 從滅盡定起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從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盡定。
 ││││││││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入超越定。」
 ││││││││    │ ├─巳二 超果 四
 ││││││││    │ │┌─午一 正明修行超二乘道果
 ││││││││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    │ ││ 不取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
 ││││││││    │ │├─午二 以方便力還化二乘
 ││││││││    │ ││ 以方便力,為度眾生故,起八聖道分,以是八聖道,令得須陀洹果乃至
 ││││││││    │ ││ 辟支佛道。」
 ││││││││    │ │├─午三 釋疑
 ││││││││    │ ││ 佛告舍利弗:「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果及智,是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
 ││││││││    │ │└─午四 結名
 ││││││││    │ │ 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是阿惟越致地中住。」
 ││││││││    │ ├─巳三 超天
 ││││││││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六波羅蜜,莊嚴兜率天道,當知是賢劫中菩薩。
 ││││││││    │ └─巳四 超生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修四禪乃至十八不共法,未證四諦,當知是菩薩一生補處。」
 ││││││││    ├─卯三 依精進度往生三人 三
 ││││││││    │┌─辰一 根鈍故久得佛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無量阿僧祇劫修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辰二 不說無益事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六波羅蜜,常勤精進,利益眾生,不說無益之事。
 ││││││││    │└─辰三 勤斷三惡道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常勤精進,利益眾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    │ 斷眾生三惡道。」
 ││││││││    ├─卯四 依檀度往生三人 三
 ││││││││    │┌─辰一 行財施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六波羅蜜,以檀為首,安樂一切眾生,須飲食與飲食,
 ││││││││    ││ 衣服、臥具、瓔珞、華香、房舍、燈燭,隨其所須,盡給與之。
 ││││││││    │├─辰二 行法施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變身如佛,為地獄中眾生說法,
 ││││││││    ││ 為畜生、餓鬼中眾生說法。
 ││││││││    │└─辰三 具行二施起勝國土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變身如佛,徧至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國土,
 ││││││││    │ 為眾生說法;亦供養諸佛及淨佛國土,聞諸佛說法;觀採十方淨妙佛國相,
 ││││││││    │ 而以自起殊勝國土。其中菩薩摩訶薩,皆是一生補處。」
 ││││││││    ├─卯五 依忍度往生二人 二
 ││││││││    │┌─辰一 明得果 二
 ││││││││    ││┌─巳一 得相好諸根淨利果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成就三十二相,諸根淨利;
 ││││││││    │││ 諸根淨利故,眾人愛敬;以愛敬故,漸以三乘法而度脫之。
 ││││││││    ││└─巳二 歎修因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學身清淨、口清淨。
 ││││││││    │└─辰二 明離果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得諸根淨;以是淨根,而不自高,亦不下他。」
 ││││││││    ├─卯六 依施戒度往生四人 二
 ││││││││    │┌─辰一 明因 二
 ││││││││    ││┌─巳一 行施戒離惡道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住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乃至阿惟越致地
 ││││││││    │││ ,終不墮三惡道。
 ││││││││    ││└─巳二 常不捨十善行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阿惟越致地,常不捨十善行。
 ││││││││    │└─辰二 明果 二
 ││││││││    │ ┌─巳一 作輪王身
 ││││││││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中,作轉輪聖王,
 ││││││││    │ │ 安立眾生於十善道,亦以財物布施眾生。
 ││││││││    │ └─巳二 常得值佛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無量千萬世作轉輪聖王,
 ││││││││    │ 值遇無量百千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    └─卯七 更明般若度往生十二人 二
 ││││││││     ┌─辰一 總明六人 六
 ││││││││     │┌─巳一 第一菩薩自照照他 二
 ││││││││     ││┌─午一 歎菩薩智德高明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常為眾生以法照明,亦以自照,乃至阿耨多羅三藐
 ││││││││     │││ 三菩提,終不離照明。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於佛法中,已得尊重。
 ││││││││     ││└─午二 歎方便離惡 二
 ││││││││     ││ ┌─未一 正歎離惡
 ││││││││     ││ │ 舍利弗!以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身口意不淨不令妄起。」
 ││││││││     ││ └─未二 示離惡之方 二
 ││││││││     ││  ┌─申一 論三業不淨
 ││││││││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淨?」
 ││││││││     ││  │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是身、是口、是意。』
 ││││││││     ││  │ 如是取相作緣,舍利弗!是名菩薩身口意罪。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若得身、得口、得意,
 ││││││││     ││  │ 用是得身口意故,能生慳心、犯戒心、瞋心、懈怠心、亂心、愚心。
 ││││││││     ││  │ 當知是菩薩行六波羅蜜時,不能除身口意粗業。」
 ││││││││     ││  └─申二 論三業淨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除身口意粗業?」
 ││││││││     ││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如是菩薩摩訶薩能除
 ││││││││     ││ 身口意粗業。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十善道,不生聲聞心,
 ││││││││     ││ 不生辟支佛心,如是菩薩摩訶薩能除身口意粗業。」
 ││││││││     │├─巳二 第二菩薩總相淨佛道 二
 ││││││││     ││┌─午一 正釋
 ││││││││     │││ 「復次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淨佛道時,行檀波羅蜜、
 ││││││││     │││ 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
 ││││││││     │││ 是名菩薩摩訶薩除身口意粗業。」
 ││││││││     ││└─午二 料簡 二
 ││││││││     ││ ┌─未一 舍利弗問
 ││││││││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佛道?」
 ││││││││     ││ └─未二 佛答 三
 ││││││││     ││  ┌─申一 明法空
 ││││││││     ││  │ 佛告舍利弗:「佛道者,若菩薩摩訶薩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
 ││││││││     ││  │ 不得檀波羅蜜、不得尸羅波羅蜜、不得羼提波羅蜜、不得毗梨耶波羅蜜
 ││││││││     ││  │ 、不得禪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
 ││││││││     ││  ├─申二 明生空
 ││││││││     ││  │ 不得聲聞、不得辟支佛、不得菩薩,不得佛。
 ││││││││     ││  └─申三 結不可得空
 ││││││││     ││ 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佛道,所謂一切諸法不可得故。」
 ││││││││     │├─巳三 第三菩薩行六度不可壞 二
 ││││││││     ││┌─午一 正釋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無能壞者。」
 ││││││││     ││└─午二 料簡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無能壞者?」
 ││││││││     ││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不念有色乃至識,
 ││││││││     ││ 不念有眼乃至意,不念有色乃至法,不念有眼界乃至意識界,
 ││││││││     ││ 不念有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念有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     ││ 不念有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念有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     ││ 不念有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行增益六波羅蜜,無能壞者。」
 ││││││││     │├─巳四 第四菩薩具二慧故具二莊嚴 二
 ││││││││     ││┌─午一 正釋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具足智慧,用是智慧,常不墮惡道
 ││││││││     │││ ,不生弊惡人中,不作貧窮人;所受身體,不為人、天、阿修羅所憎惡。」
 ││││││││     ││└─午二 料簡 二
 ││││││││     ││ ┌─未一 舍利弗問
 ││││││││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智慧?」
 ││││││││     ││ └─未二 佛答 三
 ││││││││     ││  ┌─申一 明實方便慧
 ││││││││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用是智慧,成就見十方如恆河沙等
 ││││││││     ││  │ 諸佛、聽法、見僧,亦見嚴淨佛土。
 ││││││││     ││  ├─申二 明方便實慧
 ││││││││     ││  │ 菩薩摩訶薩以是智慧,不作佛想,不作菩薩想;不作聲聞、辟支佛想;
 ││││││││     ││  │ 不作我想;不作佛國想。用是智慧行檀波羅蜜,亦不得檀波羅蜜,
 ││││││││     ││  │ 乃至行般若波羅蜜,亦不得般若波羅蜜;行四念處,亦不得四念處;
 ││││││││     ││  │ 乃至行十八不共法,亦不得十八不共法。
 ││││││││     ││  └─申三 結二慧
 ││││││││     ││ 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智慧。用是智慧,能具足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
 ││││││││     │├─巳五 第五菩薩淨五眼 三
 ││││││││     ││┌─午一 總標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淨於五眼:
 ││││││││     │││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     ││├─午二 別釋 五
 ││││││││     │││┌─未一 肉眼淨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肉眼淨?」
 ││││││││     ││││ 佛告舍利弗:「有菩薩肉眼見百由旬,有菩薩肉眼見二百由旬,
 ││││││││     ││││ 有菩薩肉眼見一閻浮提,有菩薩肉眼見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
 ││││││││     ││││ 有菩薩肉眼見小千世界,有菩薩肉眼見中千世界,
 ││││││││     ││││ 有菩薩肉眼見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肉眼淨。」
 ││││││││     │││├─未二 天眼淨 二
 ││││││││     ││││┌─申一 明菩薩見諸天所見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天眼淨?」
 ││││││││     │││││ 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天眼見一切四天王天所見,見三十三天、
 ││││││││     │││││ 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所見,見梵天王所見,
 ││││││││     │││││ 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見。
 ││││││││     ││││└─申二 明諸天不見菩薩所見
 ││││││││     ││││ 菩薩天眼所見者,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不知不見。
 ││││││││     ││││ 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天眼,見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世界中眾生,死此生彼。
 ││││││││     ││││ 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天眼淨。」
 ││││││││     │││├─未三 慧眼淨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慧眼淨?」
 ││││││││     ││││ 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薩不作是念:
 ││││││││     ││││ 『有法若有為若無為,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
 ││││││││     ││││ 是慧眼菩薩亦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
 ││││││││     ││││ 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慧眼淨。」
 ││││││││     │││├─未四 法眼淨 三
 ││││││││     ││││┌─申一 知聲聞法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是人
 ││││││││     │││││ 無相行;是人行空解脫門,是人行無相解脫門,是人行無作解脫門,
 ││││││││     │││││ 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     │││││ 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有眾見、疑、齋戒取,是人名須陀洹;
 ││││││││     │││││ 是人得思惟道,薄淫恚癡,當得斯陀含;增進思惟道,斷淫恚癡,
 ││││││││     │││││ 得阿那含;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
 ││││││││     ││││├─申二 知辟支佛法
 ││││││││     │││││ 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
 ││││││││     │││││ 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
 ││││││││     │││││ 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     ││││└─申三 知菩薩法 二
 ││││││││     ││││ ┌─酉一 知一菩薩始終方便 二
 ││││││││     ││││ │┌─戌一 明無始始義 二
 ││││││││     ││││ ││┌─亥一 明自行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知是菩薩初發意,行檀波羅蜜乃至行
 ││││││││     ││││ │││ 般若波羅蜜,成就信根、精進根,善根純厚。
 ││││││││     ││││ ││└─亥二 明化他
 ││││││││     ││││ ││ 用方便力故,為眾生受身:若生剎利大姓,若生婆羅門大姓,
 ││││││││     ││││ ││ 若生居士大家,若生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
 ││││││││     ││││ │└─戌二 明無終終義
 ││││││││     ││││ │ 「是菩薩於其中住,成就眾生,隨其所樂,皆給施之;亦淨佛國土,
 ││││││││     ││││ │ 值遇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 亦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     ││││ └─酉二 廣知一切菩薩始終方便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
 ││││││││     ││││ 知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
 ││││││││     ││││ 知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
 ││││││││     ││││ 知是菩薩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     ││││ 知是菩薩未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     ││││ 知是菩薩到阿惟越致地,
 ││││││││     ││││ 知是菩薩未到阿惟越致地;
 ││││││││     ││││ 知是菩薩具足神通,
 ││││││││     ││││ 知是菩薩未具足神通;
 ││││││││     ││││ 知是菩薩以具足神通,飛到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見諸佛,供養、恭敬、
 ││││││││     ││││                           尊重、讚歎;
 ││││││││     ││││ 知是菩薩未得神通,當得神通;
 ││││││││     ││││ 知是菩薩當淨佛土,未淨佛土;
 ││││││││     ││││  是菩薩成就眾生,未成就眾生;
 ││││││││     ││││  是菩薩為諸佛所稱譽,所不稱譽;
 ││││││││     ││││  是菩薩親近諸佛,不親近諸佛;
 ││││││││     ││││  是菩薩壽命有量,壽命無量;
 ││││││││     ││││  是菩薩得佛時,比丘眾有量,比丘眾無量;
 ││││││││     ││││  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菩薩為僧,不以菩薩為僧;
 ││││││││     ││││  是菩薩當修苦行難行,不修苦行難行;
 ││││││││     ││││  是菩薩一生補處,未一生補處;
 ││││││││     ││││  是菩薩受最後身,未受最後身;
 ││││││││     ││││  是菩薩能坐道場,不能坐道場;
 ││││││││     ││││  是菩薩有魔、無魔。
 ││││││││     ││││ 如是!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     │││└─未五 佛眼淨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佛眼淨?」
 ││││││││     │││ 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求佛道心,次第入如金剛三昧,得一切種智;
 ││││││││     │││ 爾時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薩摩訶
 ││││││││     │││ 薩用一切種智,一切法中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
 ││││││││     │││ 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佛眼淨。」
 ││││││││     ││└─午三 結 二
 ││││││││     ││ ┌─未一 明六度攝一切善法
 ││││││││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當學六波羅蜜。何以故?
 ││││││││     ││ │ 舍利弗!是六波羅蜜中攝一切善法,若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
 ││││││││     ││ └─未二 明般若攝一切善法
 ││││││││     ││ 舍利弗!若有實語能攝一切善法者,般若波羅蜜是。
 ││││││││     ││ 舍利弗!般若波羅蜜能生五眼,菩薩學五眼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巳六 第六菩薩明具六通 三
 ││││││││     │ ┌─午一 總標
 ││││││││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修神通波羅蜜。
 ││││││││     │ ├─午二 別釋 六
 ││││││││     │ │┌─未一 神足通 三
 ││││││││     │ ││┌─申一 標
 ││││││││     │ │││ 以是神通波羅蜜,受種種如意事:
 ││││││││     │ ││├─申二 釋 二
 ││││││││     │ │││┌─酉一 正釋
 ││││││││     │ ││││ 能動大地;變一身為無數身,無數身還為一身;隱顯自在,
 ││││││││     │ ││││ 山壁、樹木皆過無礙,如行空中;履水如地,凌虛如鳥;出沒地中,
 ││││││││     │ ││││ 如出入水;身出煙燄,如大火聚;身中出水,如雪山水流;
 ││││││││     │ ││││ 日月大德威力難當,而能摩捫;乃至梵天,身得自在。
 ││││││││     │ │││└─酉二 簡異 二
 ││││││││     │ │││ ┌─戌一 簡外道
 ││││││││     │ │││ │ 亦不著是如意神通,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
 ││││││││     │ │││ │ 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如意神通!』
 ││││││││     │ │││ └─戌二 簡二乘
 ││││││││     │ │││ 除為薩婆若心。
 ││││││││     │ ││└─申三 結
 ││││││││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如意神通智證。」
 ││││││││     │ │├─未二 天耳通 三
 ││││││││     │ ││┌─申一 標
 ││││││││     │ │││ 「是菩薩以天耳淨,
 ││││││││     │ ││├─申二 釋 二
 ││││││││     │ │││┌─酉一 正釋
 ││││││││     │ ││││ 過於人耳,聞二種聲:天聲、人聲。
 ││││││││     │ │││└─酉二 簡異 二
 ││││││││     │ │││ ┌─戌一 簡外道
 ││││││││     │ │││ │ 亦不著是天耳神通,天耳與聲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
 ││││││││     │ │││ │ 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耳!』
 ││││││││     │ │││ └─戌二 簡二乘
 ││││││││     │ │││ 除為薩婆若心。
 ││││││││     │ ││└─申三 結
 ││││││││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天耳神通智證。」
 ││││││││     │ │├─未三 他心通 三
 ││││││││     │ ││┌─申一 標
 ││││││││     │ │││ 「是菩薩如實知他眾生心:
 ││││││││     │ ││├─申二 釋 二
 ││││││││     │ │││┌─酉一 正釋
 ││││││││     │ ││││ 若欲心,如實知欲心;離欲心,如實知離欲心;
 ││││││││     │ ││││  瞋心,如實知瞋心;離瞋心,如實知離瞋心;
 ││││││││     │ ││││  癡心,如實知癡心;離癡心,如實知離癡心;
 ││││││││     │ ││││ 渴愛心,如實知渴愛心;無渴愛心,如實知無渴愛心;
 ││││││││     │ ││││ 有受心,如實知有受心;無受心,如實知無受心;攝心,如實知攝心;
 ││││││││     │ ││││ 散心,如實知散心;小心,如實知小心;大心,如實知大心;
 ││││││││     │ ││││ 定心,如實知定心;亂心,如實知亂心;解脫心,如實知解脫心;
 ││││││││     │ ││││ 不解脫心,如實知不解脫心;有上心,如實知有上心;
 ││││││││     │ ││││ 無上心,如實知無上心。
 ││││││││     │ │││└─酉二 簡異 二
 ││││││││     │ │││ ┌─戌一 簡外道
 ││││││││     │ │││ │ 亦不著是心,何以故?是心非心相,不可思議故;
 ││││││││     │ │││ │ 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他心智證!』
 ││││││││     │ │││ └─戌二 簡二乘
 ││││││││     │ │││ 除為薩婆若心。
 ││││││││     │ ││└─申三 結
 ││││││││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他心神通智證。」
 ││││││││     │ │├─未四 宿命通 三
 ││││││││     │ ││┌─申一 標
 ││││││││     │ │││ 「是菩薩以宿命智證通,
 ││││││││     │ ││├─申二 釋 二
 ││││││││     │ │││┌─酉一 正釋
 ││││││││     │ ││││念一心乃至百心,念一日乃至百日,念一月乃至百月,
 ││││││││     │ ││││ 念一歲乃至百歲,念一劫乃至百劫、無數百劫、無數千劫、
 ││││││││     │ ││││ 無數百千劫乃至無數百千萬億劫世;我是處、如是姓、如是名、
 ││││││││     │ ││││ 如是生、如是食、如是久住、如是壽限、如是長壽、如是受苦樂;
 ││││││││     │ ││││ 我是中死、生彼處,彼處死、生是處,有相有因緣。
 ││││││││     │ │││└─酉二 簡異 二
 ││││││││     │ │││ ┌─戌一 簡外道
 ││││││││     │ │││ │ 亦不著是宿命神通,宿命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
 ││││││││     │ │││ │ 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宿命神通!』
 ││││││││     │ │││ └─戌二 簡二乘
 ││││││││     │ │││ 除為薩婆若心。
 ││││││││     │ ││└─申三 結
 ││││││││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宿命神通智證。」
 ││││││││     │ │├─未五 天眼通 三
 ││││││││     │ ││┌─申一 標
 ││││││││     │ │││ 「是菩薩以天眼,
 ││││││││     │ ││├─申二 釋 二
 ││││││││     │ │││┌─酉一 正釋
 ││││││││     │ ││││ 見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惡處、好處,若大、若小;知眾生
 ││││││││     │ ││││ 隨業因緣:是諸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惡業成就、意惡業成就故,
 ││││││││     │ ││││ 謗毀聖人;受邪見因緣故,身壞墮惡道,生地獄中。
 ││││││││     │ ││││ 是諸眾生,身善業成就、口善業成就、意善業成就,不謗毀聖人;
 ││││││││     │ ││││ 受正見因緣故,命終入善道,生天上。
 ││││││││     │ │││└─酉二 簡異 二
 ││││││││     │ │││ ┌─戌一 簡外道
 ││││││││     │ │││ │ 亦不著是天眼通,天眼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
 ││││││││     │ │││ │ 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眼神通!』
 ││││││││     │ │││ └─戌二 簡二乘
 ││││││││     │ │││ 除為薩婆若心。
 ││││││││     │ ││└─申三 結
 ││││││││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天眼神通智證。
 ││││││││     │ ││ 亦見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生死,乃至生天上;四神通亦如是。」
 ││││││││     │ │└─未六 漏盡通 三
 ││││││││     │ │ ┌─申一 標
 ││││││││     │ │ │ 「是菩薩摩訶薩漏盡神通,
 ││││││││     │ │ ├─申二 釋 二
 ││││││││     │ │ │┌─酉一 正釋
 ││││││││     │ │ ││ 雖得漏盡神通,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 ││ 亦不依異法。
 ││││││││     │ │ │└─酉二 簡異 二
 ││││││││     │ │ │ ┌─戌一 簡外道
 ││││││││     │ │ │ │ 亦不著是漏盡神通,漏盡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
 ││││││││     │ │ │ │ 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漏盡神通!』
 ││││││││     │ │ │ └─戌二 簡二乘
 ││││││││     │ │ │ 除為薩婆若心。
 ││││││││     │ │ └─申三 結
 ││││││││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漏盡神通智證。」
 ││││││││     │ └─午三 結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神通波羅蜜;
 ││││││││     │ 具足神通波羅蜜已,增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辰二 別明六度即為六人 四
 ││││││││      ┌─巳一 約六度明六人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檀波羅蜜,淨薩婆若道;
 ││││││││      │                        畢竟空,不生慳心故。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尸羅波羅蜜,淨薩婆若道;
 ││││││││      │                       畢竟空,罪不罪不著故。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羼提波羅蜜,淨薩婆若道;
 ││││││││      │                          畢竟空,不瞋故。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毗梨耶波羅蜜,淨薩婆若道;
 ││││││││      │                    畢竟空,身心精進,不懈怠故。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禪波羅蜜,淨薩婆若道;
 ││││││││      │                        畢竟空,不亂不味故。
 ││││││││      │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般若波羅蜜,淨薩婆若道;
 ││││││││      │                        畢竟空,不生癡心故。」
 ││││││││      ├─巳二 釋畢竟空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六波羅蜜,淨薩婆若道;
 ││││││││      │ 畢竟空故,不來不去故,不施不受故,非戒非犯故,非忍非瞋故,
 ││││││││      │ 不進不怠故,不定不亂故,不智不愚故。」
 ││││││││      ├─巳二 釋畢竟空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六波羅蜜,淨薩婆若道;
 ││││││││      │ 畢竟空故,不來不去故,不施不受故,非戒非犯故,非忍非瞋故,
 ││││││││      │ 不進不怠故,不定不亂故,不智不愚故。」
 ││││││││      ├─巳三 明得觀成就
 ││││││││      │ 「爾時,菩薩摩訶薩不分別布施、不布施,持戒、犯戒,忍辱、瞋恚,
 ││││││││      │ 精進、懈怠,定心、亂心,智慧、愚癡;不分別毀害、輕慢、恭敬。何以故?
 ││││││││      │ 舍利弗!無生法中,無有受毀者,無有受害者,無有受輕慢、恭敬者。」
 ││││││││      └─巳四 簡果異二乘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如是諸功德,聲聞、辟支佛所無有。
 ││││││││ 得是功德具足,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得一切種智。」
 │││││││└─壬二 明行成得果 二
 │││││││ ┌─癸一 明行成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切眾生中生等心;一切眾生中生等心已,
 │││││││ │ 得一切諸法等;得一切諸法等已,立一切眾生於諸法等中。
 │││││││ └─癸二 明得果 二
 │││││││  ┌─子一 報果
 │││││││  │ 是菩薩摩訶薩,現世為十方諸佛所念,亦為一切菩薩、一切聲聞、辟支佛所念。
 │││││││  │ 是菩薩在所生處,眼終不見不愛色,乃至意不覺不愛法。
 │││││││  └─子二 習果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辛三 時眾得益 三
 │││││││┌─壬一 三百比丘得受佛記
 ││││││││ 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三百比丘從座起,以所著衣上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佛爾時微笑,種種色光從口中出。
 ││││││││ 爾時慧命阿難從座起,整衣服,合掌,右膝著地,白佛言:「佛何因緣微笑?」
 ││││││││ 佛告阿難:﹁是三百比丘從是以後六十一劫,當作佛,皆號名大相。
 ││││││││ 是三百比丘捨此身,當生阿閦佛國。
 │││││││├─壬二 六萬欲天發心行道
 ││││││││ 及六萬欲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彌勒佛法中出家行佛道。」
 │││││││└─壬三 十千人等發願得記
 │││││││ 是時,佛之威神故,此間四部眾見十方面各千佛;是十方國土嚴淨,此娑婆國土所不及。
 │││││││ 爾時,十千人作願:「我等修淨願行;修淨願行故,當生彼佛世界。」
 │││││││ 爾時,佛知是善男子深心,而復微笑,種種光從口中出。
 │││││││ 阿難整衣服,合掌白佛:「佛何因緣微笑?」
 │││││││ 佛告阿難:「汝見是十千人不?」阿難言:「見!」
 │││││││ 佛言:「是十千人於此壽終,當生彼世界,終不離諸佛;後當作佛,皆號莊嚴王佛。」
 │││││││                                 (04 往生品 終)
 ││││││└─辛四 眾聖歡喜領解稱歎如來述成 三
 ││││││ ┌─壬一 列眾
 ││││││ │ 爾時,慧命舍利弗、慧命大目揵連、慧命須菩提、慧命摩訶迦葉,如是等諸多知識比丘,
 ││││││ │ 及諸菩薩摩訶薩、諸優婆塞、優婆夷,
 ││││││ ├─壬二 正歎 二
 ││││││ │┌─癸一 歎法 二
 ││││││ ││┌─子一 正歎般若 二
 ││││││ │││┌─丑一 歎德 三
 ││││││ ││││┌─寅一 就第一義門歎
 ││││││ │││││ 從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 │││││ 尊波羅蜜、第一波羅蜜、勝波羅蜜、妙波羅蜜、無上波羅蜜、無等波羅蜜、
 ││││││ │││││ 無等等波羅蜜、如虛空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 ││││├─寅二 就世諦門歎
 ││││││ │││││ 世尊!自相空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 │││││ 世尊!自性空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諸法空波羅蜜、無法有法空波羅蜜、
 ││││││ ││││└─寅三 合明二門歎
 ││││││ ││││開一切功德波羅蜜、成就一切功德波羅蜜、不可壞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 │││└─丑二 釋歎 二
 ││││││ │││ ┌─寅一 明菩薩由般若故行成果立
 ││││││ │││ │ 「諸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無等等布施,具足無等等檀波羅蜜,得無等等身、
 ││││││ │││ │ 得無等等法,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 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 │││ └─寅二 歎三世佛由般若故行成果立
 ││││││ │││ 「世尊本亦復行此般若波羅蜜,具足無等等六波羅蜜,得無等等法;
 ││││││ │││ 得無等等色,得無等等受想行識;佛轉無等等法輪。
 ││││││ │││  過去佛亦如是行此般若波羅蜜,具足無等等布施,乃至 轉無等等法輪。
 ││││││ │││ 未來世佛亦  行此般若波羅蜜,當作無等等布施,乃至當轉無等等法輪。」
 ││││││ ││└─子二 結勸修行
 ││││││ ││ 「以是故,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度一切法彼岸,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 │└─癸二 歎人
 ││││││ │ 唯!世尊!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禮敬供養!」
 ││││││ └─壬三 如來述成 二
 ││││││  ┌─癸一 正述
 ││││││  │ 佛告眾弟子及諸菩薩摩訶薩:﹁如是!如是!諸善男子!是行般若波羅蜜者,
 ││││││  │ 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作禮,恭敬供養。」
 ││││││  └─癸二 釋成
 ││││││ 「何以故?因菩薩來故,出生人道、天道,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轉輪聖王,
 ││││││ 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出生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因菩薩來故,世間便有飲食、
 ││││││ 衣服、臥具、房舍、燈燭,摩尼、真珠、玻瓈、瑠璃、珊瑚、金銀等諸寶物生。
 ││││││ 舍利弗!世間所有樂具,若人中、若天上,若離欲樂,是一切樂具,皆由菩薩有。何以故?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時,住六波羅蜜,自行布施,亦以布施成就眾生;
 ││││││ 乃至自行般若波羅蜜,亦以般若波羅蜜成就眾生。
 ││││││ 舍利弗!是故菩薩摩訶薩為安樂一切眾生故,出現於世。」       (05 歎度品 終)
 │││││├─庚二 佛命須菩提為中根人廣說般若 三
 ││││││┌─辛一 緣起 五
 │││││││┌─壬一 現舌相放光明
 ││││││││ 爾時,世尊出舌相, 覆三千大千世界。從其舌相,出無數無量色光明,普照十方如恆河沙等
 ││││││││ 諸佛世界。
 │││││││├─壬二 時會並集 二
 ││││││││┌─癸一 十方菩薩眾集 五
 │││││││││┌─子一 睹瑞疑問
 ││││││││││ 是時,東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無量無數諸菩薩見是大光明,各各白其佛言:
 ││││││││││ 「世尊!是誰力故,有是大光明,普照諸佛世界?」
 │││││││││├─子二 十方佛釋
 ││││││││││ 諸佛告諸菩薩言:「諸善男子!西方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是其舌相
 ││││││││││ 出大光明,普照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 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故。」
 │││││││││├─子三 十方菩薩欲來
 ││││││││││ 是時諸菩薩各白其佛言:「我欲往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摩訶薩,并欲聽般若波羅蜜。」
 │││││││││├─子四 十方佛許
 ││││││││││ 諸佛告諸菩薩:「善男子!汝自知時。」
 │││││││││└─子五 齎供而至
 │││││││││ 是時,諸菩薩摩訶薩持諸供養具,無量華蓋、幢旛、瓔珞、眾香、金銀寶華,向娑婆世界,
 │││││││││ 詣釋迦牟尼佛所。
 ││││││││└─癸二 諸天眾集
 ││││││││ 爾時,四天王諸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各持天上天香、末香、澤香、天樹香、葉香,
 ││││││││ 天種種蓮華,青、赤、紅、白,向釋迦牟尼佛所。
 │││││││├─壬三 因供養重現瑞
 ││││││││ 是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天所散諸華,於三千大千世界虛空中,化成四柱大寶臺,種種異色,
 ││││││││ 莊嚴分明。
 │││││││├─壬四 時眾悟道
 ││││││││ 是時,釋迦牟尼佛眾中,有十萬億人,皆從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未來世中,
 ││││││││ 亦當得如是法,如今釋迦牟尼佛,弟子、侍從、大眾、說法,亦爾!」
 │││││││└─壬五 佛歡喜授記
 │││││││ 是時,佛知善男子至心於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不出不作,得是法忍。佛便微笑,
 │││││││ 種種色光從口中出。阿難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微笑?」
 │││││││ 佛告阿難:「是眾中十萬億人,於諸法中得無生忍。是諸人於未來世,過六十八億劫,當作佛,
 │││││││ 劫名華積,佛皆號覺華。」                    (06 舌相品 終)
 ││││││├─辛二 正命說 三
 │││││││┌─壬一 命說 三
 ││││││││┌─癸一 題名而命
 │││││││││ 爾時,佛告慧命須菩提:「汝當教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如諸菩薩摩訶薩所應成就
 │││││││││ 般若波羅蜜。」
 ││││││││├─癸二 時眾疑
 │││││││││ 即時諸菩薩摩訶薩及聲聞大弟子、諸天等作是念:「慧命須菩提自以智慧力,
 │││││││││ 當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耶?為是佛力?」
 ││││││││└─癸三 釋疑成佛命義
 ││││││││ 慧命須菩提知諸菩薩摩訶薩、大弟子、諸天心所念,語慧命舍利弗:「敢佛弟子所說法,
 ││││││││ 所教授,皆是佛力。佛所說法,法相不相違背;是善男子學是法,得證此法;佛說如燈。
 ││││││││ 舍利弗!一切聲聞、辟支佛,實無力能為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
 │││││││├─壬二 受命略說自陳所悟請佛印成
 ││││││││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菩薩、菩薩字,何等法名菩薩?
 ││││││││ 世尊!我等不見是法名菩薩,云何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壬三 佛廣述其言成其所說 三
 │││││││ ┌─癸一 答第一問 二
 │││││││ │┌─子一 廣述能所說以觀菩薩字 二
 │││││││ ││┌─丑一 略破三假明菩薩不可得觀菩薩字 三
 │││││││ │││┌─寅一 法說 二
 │││││││ ││││┌─卯一 借名以破三假
 │││││││ │││││ 佛告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名字,名為般若波羅蜜,
 │││││││ │││││ 菩薩、菩薩字亦但有名字;
 │││││││ ││││└─卯二 借三假以破名
 │││││││ ││││ 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 │││├─寅二 舉譬合說 三
 │││││││ ││││┌─卯一 約人法
 │││││││ │││││ 須菩提!譬如說我名,和合故有,是我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如眾生
 │││││││ │││││ 、壽者、命者、生者、養育、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
 │││││││ │││││ 使受者、知者、見者等,和合法故有,是諸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 │││││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 │││││ 須菩提!譬如身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 │││││ 須菩提!譬如色受想行識,亦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 │││││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是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
 │││││││ │││││ 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 │││││ 須菩提!譬如眼,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是眼不在內、
 │││││││ │││││ 不在外、不在中間;耳鼻舌身意,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 │││││ 色,乃至法亦如是。眼界,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 │││││ 乃至意識界亦如是。
 │││││││ │││││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
 │││││││ │││││ 但以世間名字故說;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 ││││├─卯二 約內外
 │││││││ │││││ 「須菩提!譬如內身名為頭,但有名字;項、肩、臂、脊、肋、[月*坒]、[足*專]、
 │││││││ │││││ 腳,是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故說;
 │││││││ │││││ 是名字亦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
 │││││││ │││││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但以名字故說;
 │││││││ │││││ 是亦不生不滅,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 │││││ 須菩提!譬如外物,草、木、枝、葉、莖、節,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說;
 │││││││ │││││ 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
 │││││││ │││││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
 │││││││ │││││ 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
 │││││││ ││││└─卯三 約過現
 │││││││ ││││ 「須菩提!譬如過去諸佛名,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故說;
 │││││││ ││││ 是亦非內、非外、非中間住。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
 │││││││ ││││ 須菩提!譬如夢、響、影、幻、燄、佛所化,皆是和合故有,但以名字說;
 │││││││ ││││ 是法及名字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
 │││││││ ││││ 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
 │││││││ │││└─寅三 結勸
 │││││││ │││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名假施設、受假施設、法假施設,
 │││││││ │││ 如是應當學。」
 │││││││ ││└─丑二 廣破三假明菩薩不可得令菩薩學 五
 │││││││ ││ ┌─寅一 令作無分別觀破菩薩名 三
 │││││││ ││ │┌─卯一 明無分別觀
 │││││││ ││ ││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色名字是常,
 │││││││ ││ ││ 不見受想行識名字是常,不見色名字無常,不見受想行識名字無常;
 │││││││ ││ ││ 不見色名字樂,不見色名字苦;不見色名字我,不見色名字無我;
 │││││││ ││ ││ 不見色名字空,不見色名字無相,不見色名字無作;不見色名字寂滅;
 │││││││ ││ ││ 不見色名字垢,不見色名字淨;不見色名字生,不見色名字滅;
 │││││││ ││ ││ 不見色名字內,不見色名字外,不見色名字中間住;受想行識亦如是。眼色、
 │││││││ ││ ││ 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諸受,乃至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諸受亦如是。」
 │││││││ ││ │├─卯二 釋
 │││││││ ││ ││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字、菩薩、菩薩字,
 │││││││ ││ ││ 有為性中亦不見,無為性中亦不見。
 │││││││ ││ │└─卯三 結
 │││││││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是法皆不作分別。」
 │││││││ ││ ├─寅二 令作實相觀得實相慧 三
 │││││││ ││ │┌─卯一 明實相觀
 │││││││ ││ ││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住不壞法中,
 │││││││ ││ ││ 修四念處時,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字,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乃至
 │││││││ ││ ││ 修十八不共法時,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字,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
 │││││││ ││ │├─卯二 釋
 │││││││ ││ ││ 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但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無垢無淨。
 │││││││ ││ │└─卯三 結
 │││││││ ││ │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當作是知:『名字假施設。』」
 │││││││ ││ ├─寅三 明無所著觀 二
 │││││││ ││ │┌─卯一 明不著
 │││││││ ││ ││ 「知假名字已,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
 │││││││ ││ ││ 不著眼乃至意,不著色乃至法,不著眼識乃至不著意識;不著眼觸乃至不著意觸;
 │││││││ ││ ││ 不著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乃至不著意觸因緣生受:
 │││││││ ││ ││ 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不著有為性,不著無為性;不著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
 │││││││ ││ ││ 、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 ││ ││ 不著三十二相,不著菩薩身;不著菩薩肉眼,乃至不著佛眼;
 │││││││ ││ ││ 不著智波羅蜜,不著神通波羅蜜;不著內空,乃至不著無法有法空;
 │││││││ ││ ││ 不著成就眾生,不著淨佛國土;不著方便法。
 │││││││ ││ │└─卯二 釋
 │││││││ ││ │ 何以故?是諸法無著者,無著法,無著處,皆無故。」
 │││││││ ││ ├─寅四 明得果
 │││││││ ││ │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著一切法,便增益檀波羅蜜、
 │││││││ ││ │ 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 ││ │ 入菩薩位,得阿惟越致地;具足菩薩神通,遊一佛國至一佛國,成就眾生,
 │││││││ ││ │ 恭敬、尊重、讚歎諸佛;為淨佛國土,為見諸佛供養;供養之具,善根成就故,
 │││││││ ││ │ 隨意悉得;亦聞諸佛所說法,聞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忘失;
 │││││││ ││ │ 得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
 │││││││ ││ └─寅五 結勸
 │││││││ ││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當知諸法名假施設。」
 │││││││ │└─子二 明菩薩不可得印成能說 二
 │││││││ │ ┌─丑一 檢無菩薩體明受假空 四
 │││││││ │ │┌─寅一 歷舉諸科問答 二
 │││││││ │ ││┌─卯一 就有以明即離俱無菩薩
 │││││││ │ │││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是菩薩不?受想行識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 │ │││       「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薩不?」         「不也!世尊!」
 │││││││ │ │││       「色聲香味觸法是菩薩不?」         「不也!世尊!」
 │││││││ │ │││       「眼識乃至意識是菩薩不?」         「不也!世尊!」
 │││││││ │ │││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地種是菩薩不?」         「不也!世尊!」
 │││││││ │ │││   「水、火、風、空、識種是菩薩不?」         「不也!世尊!」
 │││││││ │ │││   「於須菩提意云何?無明是菩薩不?」         「不也!世尊!」
 │││││││ │ │││         「乃至老死是菩薩不?」         「不也!世尊!」
 │││││││ │ │││ 「於須菩提意云何?離色、
 │││││││ │ │││  離受想行識,乃至離老死,是菩薩不?」         「不也!世尊!」
 │││││││ │ ││└─卯二 就如以明即離俱無菩薩
 │││││││ │ ││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如相是菩薩不?」         「不也!世尊!」
 │││││││ │ ││        「乃至老死如相是菩薩不?」         「不也!世尊!」
 │││││││ │ ││  「離色如相,乃至離老死如相是菩薩不?」         「不也!世尊!」
 │││││││ │ │├─寅二 佛重責無體之所以
 │││││││ │ ││ 佛告須菩提:「汝觀何等義,言:色非菩薩,乃至老死非菩薩;
 │││││││ │ ││ 離色非菩薩,乃至離老死非菩薩;色如相非菩薩,乃至老死如相非菩薩;
 │││││││ │ ││ 離色如相非菩薩,乃至離老死如相非菩薩?」
 │││││││ │ │├─寅三 須菩提重答無體之所以
 │││││││ │ ││ 須菩提言:「世尊!眾生畢竟不可得,何況當是菩薩!
 │││││││ │ ││ 色不可得,何況色、離色、色如、離色如是菩薩!
 │││││││ │ ││ 乃至老死不可得,何況老死、離老死、老死如、離老死如是菩薩!」
 │││││││ │ │└─寅四 佛稱歎勸學
 │││││││ │ │ 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眾生不可得故,
 │││││││ │ │ 般若波羅蜜亦不可得,當作是學。」
 │││││││ │ └─丑二 檢無菩薩義明名假空 四
 │││││││ │  ┌─寅一 舉法歷問奉答
 │││││││ │  │   「於須菩提意云何?色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於須菩提意云何?色常,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常,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色無常,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無常,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色樂,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樂,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色苦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苦,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色我,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我,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色非我,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非我,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於須菩提意云何?色空,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空,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色非空,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非空,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色相,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相,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色無相,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無相,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色作,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作,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色無作,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受想行識無作,是菩薩義不?」  「不也!世尊!」
 │││││││ │  │ 「乃至老死亦如是。」
 │││││││ │  ├─寅二 佛重責無義之所以
 │││││││ │  │ 佛告須菩提:「汝觀何等義,言:色非菩薩義,受想行識非菩薩義?
 │││││││ │  │ 乃至色受想行識無作非菩薩義?乃至老死亦如是?」
 │││││││ │  ├─寅三 須菩提重答無義之所以 二
 │││││││ │  │┌─卯一 就根本答
 │││││││ │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色畢竟不可得,何況色是菩薩義;受想行識亦如是。
 │││││││ │  │└─卯二 就相待門答
 │││││││ │  │ 世尊!色常畢竟不可得,何況色無常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
 │││││││ │  │ 世尊!色樂畢竟不可得,何況色苦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
 │││││││ │  │ 世尊!色我畢竟不可得,何況色非我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
 │││││││ │  │ 世尊!色有畢竟不可得,何況色空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
 │││││││ │  │ 世尊!色相畢竟不可得,何況色無相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
 │││││││ │  │ 世尊!色作畢竟不可得,何況色無作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
 │││││││ │  └─寅四 佛稱歎勸學
 │││││││ │ 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色義不可得,
 │││││││ │ 受想行識義不可得,乃至無作義不可得,當作是學般若波羅蜜。」
 │││││││ ├─癸二 答第二問 三
 │││││││ │┌─子一 述成不見義
 │││││││ ││ 「須菩提!汝言:『我不見是法名菩薩。』須菩提!
 │││││││ ││ 諸法不見諸法,諸法不見法性,法性不見諸法;
 │││││││ ││ 法性不見地種,地種不見法性,乃至識種不見法性,法性不見識種;
 │││││││ ││ 法性不見眼、色、眼識性,眼、色、眼識性不見法性,乃至法性不見意、法、意識性,
 │││││││ ││ 意、法、意識性不見法性。須菩提!有為性不見無為性,無為性不見有為性。何以故?
 │││││││ ││ 離有為,不可說無為;離無為,不可說有為。」
 │││││││ │├─子二 明不見故得無所畏 三
 │││││││ ││┌─丑一 境空
 │││││││ │││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諸法無所見;是時不驚、不畏、不怖,
 │││││││ │││ 心亦不沒、不悔。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不見色受想行識故,不見眼乃至意,
 │││││││ │││ 不見色乃至法,不見淫怒癡,不見無明乃至老死,不見我乃至知者、見者,
 │││││││ │││ 不見欲界、色界、無色界,不見聲聞心、辟支佛心,不見菩薩、不見菩薩法,不見佛、
 │││││││ │││ 不見佛法、不見佛道。是菩薩一切法不見故,不驚、不畏、不怖,不沒、不悔。」
 │││││││ ││├─丑二 心空
 │││││││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菩薩心不沒、不悔?」
 │││││││ │││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心、心數法不可得,不可見,
 │││││││ │││ 以是故菩薩摩訶薩心不沒、不悔。」
 │││││││ ││└─丑三 根本空
 │││││││ ││ 「世尊!云何菩薩心不驚、不畏、不怖?」
 │││││││ ││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意及意識不可得,不可見,以是故不驚、不畏、不怖。
 │││││││ │└─子三 勸行
 │││││││ │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法不可得故,應行般若波羅蜜。」
 │││││││ └─癸三 答第三問
 │││││││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行處,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菩薩,不得菩薩名,亦不得菩薩心,
 │││││││ 即是教菩薩摩訶薩。」                      (07 三假品 終)
 ││││││└─辛三 須菩提奉命而說 三
 ││││││ ┌─壬一 於說般若前稱歎勸學兼示巧學之方令虛心信受 三
 ││││││ │┌─癸一 廣舉諸行勸學 七
 ││││││ ││┌─子一 舉六度根本勸
 ││││││ │││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具足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具
 ││││││ │││ 足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 ││├─子二 舉所知境勸
 ││││││ │││ 「菩薩摩訶薩欲知色,當學般若波羅蜜!乃至欲知識,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知眼乃至意,欲知色乃至法,欲知眼識乃至意識,欲知眼觸乃至意觸,
 ││││││ │││ 欲知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當學般若波羅蜜!﹂
 ││││││ ││├─子三 舉所斷勸
 ││││││ │││ 「欲斷淫瞋癡,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斷身見、戒取、疑,淫欲、瞋恚,
 ││││││ │││ 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等,一切結使及纏,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斷四縛、四結、四顛倒,當學般若波羅蜜!」
 ││││││ ││├─子四 舉徧學行勸
 ││││││ │││ 「欲知十善道,欲知四禪,欲知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 │││ 當學般若波羅蜜!﹂
 ││││││ ││├─子五 舉三昧陀羅尼勸
 ││││││ │││ 「菩薩摩訶薩欲入覺意三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入六神通、九次第定、超越三昧,
 ││││││ │││ 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師子遊戲三昧,當學般若波羅蜜!
 ││││││ │││ 欲得師子奮迅三昧,欲得一切陀羅尼門,當學般若波羅蜜!
 ││││││ │││ 菩薩摩訶薩欲得首楞嚴三昧、寶印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一切法印三昧、
 ││││││ │││ 觀印三昧、畢法性三昧、畢住相三昧、如金剛三昧、入一切法門三昧、三昧王三昧、
 ││││││ │││ 王印三昧、淨力三昧、高出三昧、畢入一切辯才三昧、入諸法名三昧、觀十方三昧、
 ││││││ │││ 諸陀羅尼門印三昧、一切法不忘三昧、攝一切法聚印三昧、虛空住三昧、三分清淨三昧、
 ││││││ │││ 不退神通三昧、出鉢三昧、諸三昧幢相三昧;欲得如是等諸三昧門,當學般若波羅蜜!」
 ││││││ ││├─子六 舉慈悲化他勸
 ││││││ │││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滿一切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 ││└─子七 舉菩薩所離勸
 ││││││ ││ 「欲得具足如是善根,常不墮惡趣,欲得不生卑賤之家,欲得不住聲聞、辟支佛地中,
 ││││││ ││ 欲得不墮菩薩頂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癸二 明學有得失 二
 ││││││ ││┌─子一 無方便著空故墮頂
 ││││││ │││ 爾時,慧命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墮頂?」
 ││││││ │││ 須菩提言:「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不以方便行六波羅蜜,入空、無相、無作三昧,
 ││││││ │││ 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亦不入菩薩位,是名菩薩摩訶薩法愛生故墮頂。」
 ││││││ │││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名菩薩生?」須菩提答舍利弗言:「生名法愛。」
 ││││││ │││ 舍利弗言:「何等法愛?」
 ││││││ │││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色是空,受念著,受想行識是空,受念著。
 ││││││ │││ 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順道法愛生。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色是無相,
 ││││││ │││ 受念著,受想行識是無相,受念著;色是無作,受念著,受想行識是無作,受念著。
 ││││││ │││ 色是寂滅,受念著,受想行識是寂滅,受念著;
 ││││││ │││ 色是無常乃至識,色是苦乃至識,色是無我乃至識,受念著;是為菩薩順道法愛生。
 ││││││ │││ 是苦應知,集應斷,盡應證,道應修;是垢法,是淨法;是應近,是不應近;
 ││││││ │││ 是菩薩所應行,是非菩薩所應行;是菩薩道,是非菩薩道;是菩薩學,是非菩薩學;
 ││││││ │││ 是菩薩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非菩薩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 │││ 是菩薩方便,是非菩薩方便;是菩薩熟,是非菩薩熟;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是諸法受念著,是為菩薩摩訶薩順道法愛生。」
 ││││││ ││└─子二 有方便巧學得入位 二
 ││││││ ││ ┌─丑一 明菩薩不見空故不起空見
 ││││││ ││ │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名菩薩摩訶薩無生?」
 ││││││ ││ │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 ││ │ 內空中 不見外空,外空中不見內空; 外空中不見內外空,內外空中不見外空;
 ││││││ ││ │ 內外空中不見空空,空空中不見內外空;空空中不見 大空, 大空中不見空空;
 ││││││ ││ │ 大空中不見第一義空,第一義空中不見大空;
 ││││││ ││ │ 第一義空中不見有為空,有為空中不見第一義空;
 ││││││ ││ │ 有為空中不見無為空,無為空中不見有為空;
 ││││││ ││ │ 無為空中不見畢竟空,畢竟空中不見無為空;
 ││││││ ││ │ 畢竟空中不見無始空,無始空中不見畢竟空;無始空中不見散空,散空中不見無始空;
 ││││││ ││ │ 散空中不見性空,性空中不見散空;性空中不見諸法空,諸法空中不見性空;
 ││││││ ││ │ 諸法空中不見自相空,自相空中不見諸法空;
 ││││││ ││ │ 自相空中不見不可得空,不可得空中不見自相空;
 ││││││ ││ │ 不可得空中不見無法空,無法空中不見不可得空;
 ││││││ ││ │ 無法空中不見有法空,有法空中不見無法空;
 ││││││ ││ │ 有法空中不見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空中不見有法空。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
 ││││││ ││ └─丑二 明菩薩不念有故不起有見 二
 ││││││ ││  ┌─寅一 明不見有 三
 ││││││ ││  │┌─卯一 明不見一切諸法有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學般若波羅蜜,應如是學:
 ││││││ ││  ││ 不念色受想行識,不念眼乃至意,不念色乃至法;
 ││││││ ││  ││ 不念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 ││  ││ 乃至十八不共法。」
 ││││││ ││  │├─卯二 明不念三心故不起有見
 ││││││ ││  ││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是心,不應念、不應高;
 ││││││ ││  ││ 無等等心,不應念、不應高;大心,不應念、不應高。
 ││││││ ││  │└─卯三 釋不見之義
 ││││││ ││  │ 何以故?是心非心,心相常淨故。」
 ││││││ ││  └─寅二 論不見有 四
 ││││││ ││   ┌─卯一 論心常淨義
 ││││││ ││   │ 舍利弗語須菩提:「云何名心相常淨?」
 ││││││ ││   │ 須菩提言:「若菩薩知是心相,與淫怒癡不合不離,諸纏、流、縛等諸結使一切
 ││││││ ││   │ 煩惱不合不離,聲聞、辟支佛心不合不離。舍利弗!是名菩薩心相常淨。」
 ││││││ ││   ├─卯二 論常淨心有無義
 ││││││ ││   │ 舍利弗語須菩提:「有是無心相心不?」
 ││││││ ││   │ 須菩提報舍利弗言:「無心相中,有心相、無心相可得不?」
 ││││││ ││   │ 舍利弗言:「不可得!」
 ││││││ ││   │ 須菩提言:「若不可得,不應問:『有是無心相心不?』」
 ││││││ ││   ├─卯三 出常淨心體
 ││││││ ││   │ 舍利弗復問:「何等是無心相?」
 ││││││ ││   │ 須菩提言:「諸法不壞不分別,是名無心相。」
 ││││││ ││   └─卯四 廣例萬法
 ││││││ ││ 舍利弗復問須菩提:「但是心不壞不分別,色亦不壞不分別,乃至佛道亦不壞不分別耶?」
 ││││││ ││ 須菩提言:「若能知心相不壞不分別,是菩薩亦能知色,乃至佛道不壞不分別。」
 ││││││ │└─癸三 舍利弗稱歎 二
 ││││││ │ ┌─子一 歎須菩提能說巧學
 ││││││ │ │ 爾時,慧命舍利弗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汝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見法生,
 ││││││ │ │ 從法化生,取法分,不取財分,法中自信身得證。
 ││││││ │ │ 如佛所說,得無諍三昧中,汝最第一,實如佛所舉。
 ││││││ │ │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 │ │ 是中亦當分別知,菩薩如汝所說行,則不離般若波羅蜜。」
 ││││││ │ └─子二 重勸三乘當學
 ││││││ │ 「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
 ││││││ │ 欲學 聲聞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
 ││││││ │ 欲學辟支佛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
 ││││││ │ 欲學 菩薩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何以故?
 ││││││ │ 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是中,菩薩摩訶薩、聲聞、辟支佛當學!」(08 勸學品 終)
 ││││││ ├─壬二 正明奉命為菩薩說般若 三
 ││││││ │┌─癸一 就三解脫門說般若 三
 ││││││ ││┌─子一 就空門說般若 三
 ││││││ │││┌─丑一 謙讓門 三
 ││││││ ││││┌─寅一 正明菩薩不可得若為人說則恐生悔
 ││││││ │││││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覺、不得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 │││││ 當為誰說般若波羅蜜?
 ││││││ ││││├─寅二 釋悔因緣 二
 ││││││ │││││┌─卯一 就非住非不住求菩薩名字不可得 二
 ││││││ ││││││┌─辰一 總明一切法集散不可得
 ││││││ │││││││ 世尊!我不得一切諸法集散,若我為菩薩作字言菩薩,或當有悔。世尊!
 ││││││ │││││││ 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無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 ││││││└─辰二 別明一切法集散不可得 三
 ││││││ ││││││ ┌─巳一 明法無集散 二
 ││││││ ││││││ │┌─午一 別明世出世等法無集散 二
 ││││││ ││││││ ││┌─未一 明世出世無集散
 ││││││ ││││││ │││ 「世尊!我不得色集散乃至識集散。若不可得,云何當作名字?
 ││││││ ││││││ │││ 世尊!以是因緣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無所有故。
 ││││││ ││││││ │││ 世尊!我亦不得眼集散乃至意集散。若不可得,云何當作名字,言是菩薩?
 ││││││ ││││││ │││ 世尊!是眼名字乃至意名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
 ││││││ ││││││ │││ 是名字無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 ││││││ │││ 世尊!我不得色集散乃至法集散。若不可得,云何當作名字,言是菩薩?
 ││││││ ││││││ │││ 世尊!是色字乃至法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
 ││││││ ││││││ │││ 是字無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眼識乃至意識,
 ││││││ ││││││ │││ 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亦如是。」
 ││││││ ││││││ │││ 「世尊!我不得無明集散,乃至不得老死集散。
 ││││││ ││││││ │││  世尊!我不得無明盡集散,乃至不得老死盡集散。
 ││││││ ││││││ │││  世尊!我不得淫怒癡集散,諸邪見集散,皆亦如是。」
 ││││││ ││││││ │││ 「世尊!我不得六波羅蜜集散,四念處集散乃至八聖道分集散,
 ││││││ ││││││ │││ 空、無相、無作集散,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集散,
 ││││││ ││││││ │││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善、念入出息、念身、念死集
 ││││││ ││││││ │││ 散,我亦不得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集散。
 ││││││ ││││││ │││ 世尊!我若不得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集散,云何當作字,言是菩薩?
 ││││││ ││││││ │││ 世尊!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
 ││││││ ││││││ │││ 是字無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 ││││││ ││└─未二 明虛實法無集散
 ││││││ ││││││ ││ 「世尊!我不得如夢五陰集散,我不得如響、如影、如燄、如化五陰集散,
 ││││││ ││││││ ││ 亦如上說。
 ││││││ ││││││ ││ 世尊!我不得離集散,我不得寂滅、不生不滅、不示、不垢不淨集散。
 ││││││ ││││││ ││ 世尊!我不得如、法性、實際、法相、法位集散,亦如上說。」
 ││││││ ││││││ │└─午二 合明世出世無集散
 ││││││ ││││││ │ 「我不得諸善、不善法集散,我不得有為、無為法、有漏、無漏法集散,
 ││││││ ││││││ │ 過去、未來、現在法集散,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法集散。
 ││││││ ││││││ │ 何等是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所謂無為法。世尊!我亦不得無為法集散。」
 ││││││ ││││││ ├─巳二 明人無集散
 ││││││ ││││││ │ 「世尊!我亦不得佛集散。
 ││││││ ││││││ │ 世尊!我亦不得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諸佛,及菩薩、聲聞集散。
 ││││││ ││││││ │ 世尊!若我不得諸佛集散,云何當教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 ││││││ │ 世尊!是菩薩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
 ││││││ ││││││ │ 是字無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 ││││││ └─巳三 明非人非法諸法實相無集散
 ││││││ ││││││ 「世尊!我不得是諸法實相集散,云何當與菩薩作字,言是菩薩?
 ││││││ ││││││ 世尊!是諸法實相名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
 ││││││ ││││││ 是名字無所有故;以是故,是名字不住,亦不不住。」
 ││││││ │││││└─卯二 就不可說門求菩薩名字不可得 四
 ││││││ │││││ ┌─辰一 法說
 ││││││ │││││ │ 「世尊!諸法因緣和合,假名施設,所謂菩薩。是名字於五陰中不可說,
 ││││││ │││││ │   十二處、十八界,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可說;於和合法中亦無可說。
 ││││││ │││││ ├─辰二 譬說
 ││││││ │││││ │ 世尊!譬如夢,於諸法中不可說,響、影、燄、化,於諸法中亦不可說。
 ││││││ │││││ │ 譬如虛空名,亦無法中可說。」
 ││││││ │││││ ├─辰三 合譬 二
 ││││││ │││││ │┌─巳一 別明世出世法不可說
 ││││││ │││││ ││ 「世尊!如地、水、火、風名,亦無法中可說。戒、三昧、智慧、解脫、
 ││││││ │││││ ││ 解脫知見名,亦無法中可說。如須陀洹名字,乃至阿羅漢、辟支佛名字,
 ││││││ │││││ ││ 亦無法中可說。如佛名、法名,亦無法中可說。
 ││││││ │││││ │└─巳二 總明一切法不可說
 ││││││ │││││ │ 所謂若善、若不善,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我、若無我,
 ││││││ │││││ │ 若寂滅、若離,若有、若無。」
 ││││││ │││││ └─辰四 釋結
 ││││││ │││││ 「世尊!我以是義故心悔:一切諸法集散相不可得,云何為菩薩作字,言是菩薩?
 ││││││ │││││世尊!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無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 ││││└─寅三 知菩薩不可得故得利
 ││││││ ││││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聞作是說,般若波羅蜜如是相、如是義,心不沒、不悔、不驚、
 ││││││ ││││ 不畏、不怖,當知是菩薩必住阿鞞跋致性中,住不住法故。」
 ││││││ │││├─丑二 不住門 四
 ││││││ ││││┌─寅一 正明無住行 四
 ││││││ │││││┌─卯一 不住世出世法 二
 ││││││ ││││││┌─辰一 不住世法
 ││││││ │││││││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色中不應住,受想行識中不應住;
 ││││││ │││││││ 眼耳鼻舌身意中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中不應住,眼識乃至意識中不應住;
 ││││││ │││││││ 眼觸乃至意觸中不應住,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中不應住;
 ││││││ │││││││ 地種,水、火、風種,空識種中不應住;無明乃至老死中不應住。何以故?
 ││││││ │││││││ 世尊!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
 ││││││ │││││││ 世尊!色空,不名為色,離空亦無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 受想行識、識空,不名為識,離空亦無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 │││││││ 乃至老死、老死相空。
 ││││││ │││││││ 世尊!老死空,不名老死,離空亦無老死,老死即是空,空即是老死。世尊!
 ││││││ │││││││ 以是因緣故,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不應色中住,乃至老死中不應住。」
 ││││││ ││││││└─辰二 不住出世法
 ││││││ ││││││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中不應住。何以故?
 ││││││ ││││││ 四念處、四念處相空。
 ││││││ ││││││ 世尊!四念處空,不名四念處,離空亦無四念處,四念處即是空,空即是四念處;
 ││││││ ││││││ 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 ││││││ 世尊!以是因緣故,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應住。
 ││││││ ││││││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檀波羅蜜中不應住,尸羅波羅蜜、
 ││││││ ││││││ 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不應住。何以故?
 ││││││ ││││││ 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乃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空。
 ││││││ ││││││ 世尊!檀波羅蜜空,不名檀波羅蜜,離空亦無檀波羅蜜,檀波羅蜜即是空,
 ││││││ ││││││ 空即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 ││││││ 世尊!以是因緣故,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不應六波羅蜜中住。」
 ││││││ │││││├─卯二 不住禪慧 二
 ││││││ ││││││┌─辰一 不住慧
 ││││││ │││││││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文字中不應住,一字門、二字門,
 ││││││ │││││││ 如是種種字門中不應住。何以故?諸字、諸字相空故,亦如上說。
 ││││││ ││││││└─辰二 不住禪
 ││││││ ││││││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諸神通中不應住。何以故?諸神通、
 ││││││ ││││││ 諸神通相空,神通空,不名神通,離空亦無神通;神通即是空,空即是神通。
 ││││││ ││││││ 世尊!以是因緣故,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諸神通中不應住。」
 ││││││ │││││├─卯三 不住緣觀 二
 ││││││ ││││││┌─辰一 一切觀不可得故不住
 ││││││ │││││││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
 ││││││ │││││││ 色是無常不應住,受想行識是無常不應住。何以故?無常、無常相空。
 ││││││ │││││││ 世尊!無常空,不名無常,離空亦無無常;無常即是空,空即是無常。
 ││││││ │││││││ 世尊!以是因緣故,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
 ││││││ │││││││ 色是無常不應住,受想行識是無常不應住;色是苦不應住,受想行識是苦不應住;
 ││││││ │││││││ 色是無我不應住,受想行識是無我不應住;色是空不應住,受想行識是空不應住;
 ││││││ │││││││ 色是寂滅不應住,受想行識是寂滅不應住;色是離不應住,受想行識是離不應住,
 ││││││ │││││││ 亦如上說。」
 ││││││ ││││││└─辰二 如實際等緣不可得故不住
 ││││││ ││││││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如中不應住。何以故?如、如相空。
 ││││││ ││││││ 世尊!如相空,不名如,離空亦無如;如即是空,空即是如。
 ││││││ ││││││ 世尊!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法性、法相、法位、實際中不應住。何以故?
 ││││││ ││││││ 實際、實際相空。
 ││││││ ││││││ 世尊!實際空,不名實際,離空亦無實際;實際即是空,空即是實際。」
 ││││││ │││││└─卯四 不住三昧門陀羅尼門
 ││││││ │││││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
 ││││││ │││││ 一切陀羅尼門中不應住,一切三昧門中不應住。何以故?
 ││││││ │││││ 陀羅尼門、陀羅尼門相空,三昧門、三昧門相空。
 ││││││ │││││ 世尊!陀羅尼門、三昧門空,不名陀羅尼門、三昧門,離空亦無陀羅尼門、三昧門;
 ││││││ │││││ 陀羅尼門、三昧門即是空,空即是陀羅尼門、三昧門。
 ││││││ │││││ 世尊!以是因緣故,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如乃至陀羅尼、三昧門中不應住。」
 ││││││ ││││├─寅二 明有住行為失
 ││││││ │││││ 「世尊!如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故,
 ││││││ │││││ 以吾我心,於色中住,是菩薩作色行;以吾我心,於受想行識中住,是菩薩作識行。
 ││││││ │││││ 若菩薩作行者,不受般若波羅蜜,亦不具足般若波羅蜜;
 ││││││ │││││ 不具足般若波羅蜜故,不能得成就薩婆若。
 ││││││ │││││ 世尊!如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故,以吾我心,
 ││││││ │││││ 於十二入乃至陀羅尼、三昧門中住,是菩薩作十二入乃至作陀羅尼、三昧門行。
 ││││││ │││││ 若菩薩作行者,不受般若波羅蜜,亦不具足般若波羅蜜;
 ││││││ │││││ 不具足般若波羅蜜故,不能得成就薩婆若。」
 ││││││ ││││├─寅三 明無住行為得 二
 ││││││ │││││┌─卯一 正明
 ││││││ ││││││ 「何以故?色是不受,受想行識是不受。
 ││││││ ││││││ 色不受,則非色,性空故;受想行識不受,則非識,性空故。
 ││││││ ││││││ 十二入是不受,乃至陀羅尼、三昧門是不受。
 ││││││ ││││││十二入不受,則非十二入;乃至陀羅尼、三昧門不受,則非陀羅尼、三昧門,性空故。
 ││││││ ││││││ 般若波羅蜜亦不受,般若波羅蜜不受,則非般若波羅蜜,性空故。
 ││││││ ││││││ 如是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應觀諸法性空。
 ││││││ ││││││ 如是觀心無行處,是名菩薩摩訶薩不受三昧廣大之用,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 ││││││ 是薩婆若慧亦不受,內空故,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
 ││││││ ││││││ 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
 ││││││ ││││││ 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故。
 ││││││ │││││└─卯二 反釋
 ││││││ │││││ 何以故?是薩婆若不可以相行得,相行有垢故。何等是垢相?
 ││││││ │││││ 色相乃至諸陀羅尼門、三昧門相,是名垢相。」
 ││││││ ││││└─寅四 舉小說大 二
 ││││││ ││││ ┌─卯一 取先尼為論 三
 ││││││ ││││ │┌─辰一 反釋
 ││││││ ││││ ││ 「是相若受、若修,可得薩婆若者,先尼梵志於一切智中,終不生信。
 ││││││ ││││ │├─辰二 順釋出其所悟 二
 ││││││ ││││ ││┌─巳一 不受法觀
 ││││││ ││││ │││ 云何為信?信般若波羅蜜,分別解知,稱量思惟,不以相法,不以無相法。
 ││││││ ││││ │││ 如是先尼梵志,不取相住信行中,用性空智,入諸法相中,不受色,
 ││││││ ││││ │││ 不受受想行識。何以故?諸法自相空故,不可得受。」
 ││││││ ││││ ││└─巳二 離四句觀 二
 ││││││ ││││ ││ ┌─午一 總就一切法明
 ││││││ ││││ ││ │ 「是先尼梵志,非內觀得故見是智慧,非外觀得故見是智慧,非內外觀得故
 ││││││ ││││ ││ │ 見是智慧,亦不無智慧觀得故見是智慧。何以故?
 ││││││ ││││ ││ │ 梵志不見是法,智者、知法、知處故。」
 ││││││ ││││ ││ └─午二 別約五陰明
 ││││││ ││││ ││ 「此梵志非內色中見是智慧,非 內受想行識中見是智慧;
 ││││││ ││││ ││     非外色中見是智慧,非 外受想行識中見是智慧;
 ││││││ ││││ ││    非內外色中見是智慧,非內外受想行識中見是智慧;
 ││││││ ││││ ││ 亦不離色受想行識中見是智慧;內外空故。」
 ││││││ ││││ │└─辰三 結其所悟
 ││││││ ││││ │「先尼梵志,此中心得信解於一切智。以是故,梵志信諸法實相,一切法不可得故。
 ││││││ ││││ │ 如是信解已,無法可受,諸法無相、無憶念故。
 ││││││ ││││ │ 是梵志於諸法亦無所得,若取、若捨,取捨不可得故。
 ││││││ ││││ │ 是梵志亦不念智慧,諸法相無念故。」
 ││││││ ││││ └─卯二 結明菩薩般若
 ││││││ ││││ 「世尊!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此彼岸不度故。
 ││││││ ││││ 是菩薩色受想行識不受,一切法不受故;乃至諸陀羅尼、三昧門亦不受,一切法不受故。
 ││││││ ││││ 是菩薩於是中亦不取涅槃;未具足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未具足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故。
 ││││││ ││││ 何以故?是四念處非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非十八不共法;是諸法非法,亦不非法。
 ││││││ ││││ 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色不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受。」
 ││││││ │││└─丑三 思惟門 二
 ││││││ │││ ┌─寅一 列三義
 ││││││ │││ │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應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羅蜜?
 ││││││ │││ │ 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是誰般若波羅蜜?』」
 ││││││ │││ └─寅二 釋三義 二
 ││││││ │││  ┌─卯一 正釋 三
 ││││││ │││  │┌─辰一 釋實相般若
 ││││││ │││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念:『若法無所有不可得,是般若波羅蜜。』」
 ││││││ │││  ││ 爾時,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法,無所有不可得?」
 ││││││ │││  ││ 須菩提言:「般若波羅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禪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
 ││││││ │││  ││ 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
 ││││││ │││  ││ 內空故,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
 ││││││ │││  ││ 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
 ││││││ │││  ││ 無法有法空故。
 ││││││ │││  ││ 舍利弗!色法,無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識法,無所有不可得。
 ││││││ │││  ││ 內空法,無所有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法,無所有不可得。
 ││││││ │││  ││ 舍利弗!四念處法,無所有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有不可得。
 ││││││ │││  ││ 舍利弗!諸神通法,無所有不可得,如如法,無所有不可得;
 ││││││ │││  ││ 法性、法相、法位、法住、實際法,無所有不可得。
 ││││││ │││  ││ 舍利弗!佛,無所有不可得;薩婆若法,無所有不可得;
 ││││││ │││  ││ 一切種智法,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
 ││││││ │││  │├─辰二 釋觀照般若
 ││││││ │││  ││ 「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如是觀時,
 ││││││ │││  │└─辰三 般若屬菩薩
 ││││││ │││  │ 心不沒、不悔、不驚、不畏、不怖,當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
 ││││││ │││  └─卯二 明果 三
 ││││││ │││   ┌─辰一 明得正果 二
 ││││││ │││   │┌─巳一 明正因
 ││││││ │││   ││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因緣故,當知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
 ││││││ │││   ││ 須菩提言:「色,離色性;受想行識,離識性。六波羅蜜,離六波羅蜜性;
 ││││││ │││   ││ 乃至實際,離實際性。」
 ││││││ │││   ││ 舍利弗復問須菩提:「云何是色性?云何是受想行識性?云何乃至實際性?」
 ││││││ │││   ││ 須菩提言:「無所有,是色性;無所有,是受想行識性;
 ││││││ │││   ││ 乃至無所有,是實際性。
 ││││││ │││   ││ 舍利弗!以是因緣故,當知色,離色性;受想行識,離識性;
 ││││││ │││   ││ 乃至實際,離實際性。
 ││││││ │││   ││ 舍利弗!色,亦離色相;受想行識,亦離識相;乃至實際,亦離實際相。
 ││││││ │││   ││ 相,亦離相;性,亦離性。」
 ││││││ │││   │└─巳二 明正果
 ││││││ │││   │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如是學,得成就薩婆若?」
 ││││││ │││   │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得成就薩婆若。
 ││││││ │││   │ 何以故?以諸法不生不成就故。」
 ││││││ │││   ├─辰二 明得方便果
 ││││││ │││   │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因緣故,諸法不生不成就?」
 ││││││ │││   │ 須菩提言:「色、色空,是色生成就不可得;
 ││││││ │││   │ 受想行識、識空,是識生成就不可得;乃至實際、實際空,是實際生成就不可得。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漸近薩婆若,漸得身清淨、心清淨、相清淨。
 ││││││ │││   │ 漸得身清淨、心清淨、相清淨故,是菩薩不生染心,不生瞋心,不生癡心,
 ││││││ │││   │ 不生憍慢心,不生慳貪心,不生邪見心。」
 ││││││ │││   └─辰三 成就二果生處自在方便利益
 ││││││ │││ 「是菩薩不生染心,乃至不生邪見心故,終不生母人腹中,常得化生。
 ││││││ │││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諸佛。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當作是學般若波羅蜜!」(09 集散品 終)
 ││││││ ││├─子二 就無相門說般若 五
 ││││││ │││┌─丑一 明無方便失使菩薩識而不隨 二
 ││││││ ││││┌─寅一 明無方便相 四
 ││││││ │││││┌─卯一 外著於境故失
 ││││││ ││││││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欲行般若波羅蜜:
 ││││││ ││││││ 若行色為行相,若行受想行識為行相;
 ││││││ ││││││ 若色是 常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 常行為行相;
 ││││││ ││││││ 若色是無常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無常行為行相;
 ││││││ ││││││ 若色是 樂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 樂行為行相;
 ││││││ ││││││ 若色是 苦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 苦行為行相;
 ││││││ ││││││ 若色是 有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 有行為行相;
 ││││││ ││││││ 若色是 空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 空行為行相;
 ││││││ ││││││ 若色是 我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 我行為行相;
 ││││││ ││││││ 若色是無我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無我行為行相;
 ││││││ ││││││ 若色是 離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 離行為行相;
 ││││││ ││││││ 若色是寂滅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寂滅行為行相。
 ││││││ ││││││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行四念處為行相,乃至行十八不共法為行相。」
 ││││││ │││││├─卯二 內存於我故失
 ││││││ ││││││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羅蜜。』
 ││││││ ││││││ 有所得行,亦是行相。
 ││││││ │││││├─卯三 著於內外兩捨亦失
 ││││││ ││││││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能如是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亦是行相。
 ││││││ │││││└─卯四 結
 ││││││ │││││ 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
 ││││││ ││││└─寅二 明無方便失 三
 ││││││ ││││ ┌─卯一 不離生死
 ││││││ ││││ │ 須菩提語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色受念妄解,若色受念妄解,
 ││││││ ││││ │ 為色故作行;若為色故作行,不能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及後世苦。
 ││││││ ││││ │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方便,眼受念妄解乃至意,色乃至法,
 ││││││ ││││ │ 眼識界乃至意識界,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
 ││││││ ││││ │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受念妄解,為十八不共法故作行;若為作行,
 ││││││ ││││ │ 是菩薩不能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及後世苦。」
 ││││││ ││││ ├─卯二 失菩提果
 ││││││ ││││ │ 「如是菩薩尚不能得聲聞、辟支佛地證,何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
 ││││││ ││││ └─卯三 結
 ││││││ ││││ 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
 ││││││ │││├─丑二 明有方便得使菩薩識而修行 二
 ││││││ ││││┌─寅一 略就一行明 二
 ││││││ │││││┌─卯一 明外無所著故得
 ││││││ ││││││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當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有方便?」
 ││││││ ││││││ 須菩提語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時,
 ││││││ ││││││ 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識;不行色相,不行受想行識相;
 ││││││ ││││││ 不行色受想行識常,不行色受想行識無常;
 ││││││ ││││││ 不行色受想行識樂,不行色受想行識苦;
 ││││││ ││││││ 不行色受想行識我,不行色受想行識無我;
 ││││││ ││││││ 不行色受想行識空,不行色受想行識無相,不行色受想行識無作;
 ││││││ ││││││ 不行色受想行識離;不行色受想行識寂滅。何以故?舍利弗!
 ││││││ ││││││ 是色空為非色,離空無色,離色無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 受想行識空為非識,離空無識,離識無空,空即是識,識即是空;
 ││││││ ││││││ 乃至十八不共法空為非十八不共法,離空無十八不共法,離十八不共法無空,
 ││││││ ││││││ 空即是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即是空。
 ││││││ ││││││ 如是!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有方便;
 ││││││ ││││││ 是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卯二 明內無所受故得
 ││││││ │││││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
 ││││││ │││││ 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
 ││││││ │││││ 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何因緣故不受?」
 ││││││ │││││ 須菩提言:「是般若波羅蜜,自性不可得故不受。何以故?無所有性是般若波羅蜜。
 ││││││ │││││ 舍利弗!以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
 ││││││ │││││ 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何以故?一切法性無所有,不隨諸法行,
 ││││││ │││││ 不受諸法相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諸法無所受三昧廣大之用,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 │││││ 是菩薩摩訶薩行是三昧不離,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寅二 廣就眾行明 二
 ││││││ ││││ ┌─卯一 明行諸三昧及陀羅尼故得 二
 ││││││ ││││ │┌─辰一 未來得菩提 二
 ││││││ ││││ ││┌─巳一 別明行百八三昧 三
 ││││││ ││││ │││┌─午一 徵
 ││││││ ││││ ││││ 舍利弗言:「但不離是三昧,令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 更有諸餘三昧?」須菩提語舍利弗言:
 ││││││ ││││ ││││ 「更有諸三昧,菩薩摩訶薩行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 舍利弗言:「何等三昧,菩薩摩訶薩行是,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午二 列
 ││││││ ││││ ││││ 須菩提言:「諸菩薩摩訶薩有三昧名首楞嚴,行是三昧,令菩薩摩訶薩疾得
 ││││││ ││││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名寶印三昧 師子遊戲三昧 妙月三昧 
 ││││││ ││││ ││││ 月幢相三昧 出諸法印三昧 觀頂三昧 畢法性三昧 畢幢相三昧 
 ││││││ ││││ ││││ 金剛三昧 入法印三昧 三昧王安立三昧 放光三昧 力進三昧 
 ││││││ ││││ ││││ 出生三昧 必入辯才三昧 入名字三昧 觀方三昧 陀羅尼印三昧 
 ││││││ ││││ ││││ 不忘三昧 攝諸法海印三昧 徧覆虛空三昧 金剛輪三昧 寶斷三昧 
 ││││││ ││││ ││││ 能照耀三昧 不求三昧 三昧無處住三昧 無心三昧 淨燈三昧 
 ││││││ ││││ ││││ 無邊明三昧 能作明三昧 普徧明三昧 堅淨諸三昧三昧 無垢明三昧 
 ││││││ ││││ ││││ 作樂三昧 電光三昧 無盡三昧 威德三昧 離盡三昧 不動三昧 
 ││││││ ││││ ││││ 莊嚴三昧 日光三昧 月淨三昧 淨明三昧 能作明三昧 作行三昧 
 ││││││ ││││ ││││ 知相三昧 如金剛三昧 心住三昧 徧照三昧 安立三昧 寶頂三昧 
 ││││││ ││││ ││││ 妙法印三昧 法等三昧 斷喜三昧 到法頂三昧 能散三昧 
 ││││││ ││││ ││││ 壞諸法處三昧 字等相三昧 離字三昧 斷緣三昧 不壞三昧 
 ││││││ ││││ ││││ 無種相三昧 無處行三昧 離暗三昧 無去三昧 不動三昧 度緣三昧 
 ││││││ ││││ ││││ 集諸德三昧 住無心三昧 淨妙華三昧 覺意三昧 無量辯三昧 
 ││││││ ││││ ││││ 無等等三昧 度諸法三昧 分別諸法三昧 散疑三昧 無住處三昧 
 ││││││ ││││ ││││ 一相三昧 生行三昧 一行三昧 不一行三昧 妙行三昧 
 ││││││ ││││ ││││ 達一切有底散三昧 入言語三昧 離音聲字語三昧 然炬三昧 淨相三昧 
 ││││││ ││││ ││││ 破相三昧 一切種妙足三昧 不喜苦樂三昧 不盡行三昧 多陀羅尼三昧 
 ││││││ ││││ ││││ 取諸邪正相三昧 滅憎愛三昧 逆順三昧 淨光三昧 堅固三昧 
 ││││││ ││││ ││││ 滿月淨光三昧 大莊嚴三昧 能照一切世三昧 等三昧 無諍行三昧 
 ││││││ ││││ ││││ 無住處樂三昧 如住定三昧 壞身衰三昧 壞語如虛空三昧 
 ││││││ ││││ ││││ 離著如虛空不染三昧。
 ││││││ ││││ │││└─午三 結
 ││││││ ││││ │││ 舍利弗!如菩薩摩訶薩行是諸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巳二 總明行無量三昧陀羅尼
 ││││││ ││││ ││ 「復有無量阿僧祇三昧門、陀羅尼門,菩薩摩訶薩學是三昧門、陀羅尼門,
 ││││││ ││││ ││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辰二 現在得授記
 ││││││ ││││ │ 慧命須菩提隨佛心言:「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是三昧者,已為過去諸佛所授記,
 ││││││ ││││ │ 今現在十方諸佛亦授是菩薩記。」
 ││││││ ││││ └─卯二 明實無三昧可行亦無記可得
 ││││││ ││││ 「是菩薩不見是諸三昧,亦不念是三昧;亦不念我當入是三昧,我今入是三昧,
 ││││││ ││││ 我已入是三昧;是菩薩摩訶薩都無分別念。」
 ││││││ ││││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是諸三昧已,從過去佛受記耶?」
 ││││││ ││││ 須菩提報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
 ││││││ ││││   般若波羅蜜不異諸三昧,諸三昧不異般若波羅蜜;
 ││││││ ││││ 菩薩不異般若波羅蜜及三昧,般若波羅蜜及三昧不異菩薩;
 ││││││ ││││    般若波羅蜜即是三昧,三昧即是般若波羅蜜;
 ││││││ ││││ 菩薩即是般若波羅蜜及三昧,般若波羅蜜及三昧即是菩薩。」
 ││││││ ││││ 舍利弗語須菩提:「若三昧不異菩薩,菩薩不異三昧,三昧即是菩薩,菩薩即是三昧,
 ││││││ ││││ 菩薩云何知一切諸法等三昧?」
 ││││││ ││││ 須菩提言:「若菩薩入是三昧,是時不作是念:『我以是法入是三昧。』
 ││││││ ││││ 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是菩薩於諸三昧不知不念。」
 ││││││ ││││ 舍利弗言:「何以故不知不念?」須菩提言:「諸三昧無所有故,是菩薩不知不念。」
 ││││││ │││├─丑三 佛述歎 二
 ││││││ ││││┌─寅一 佛述
 ││││││ │││││ 爾時,佛讚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我說,汝行無諍三昧第一,與此義相應。
 ││││││ │││││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
 ││││││ │││││ 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應如是學。」
 ││││││ ││││└─寅二 審答方便事 四
 ││││││ ││││ ┌─卯一 明萬行入一乘
 ││││││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學般若波羅蜜耶?」
 ││││││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學般若波羅蜜,是法不可得故;
 ││││││ ││││ │ 乃至學檀波羅蜜,是法不可得故;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法不可得故。」
 ││││││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是法不可得耶?」
 ││││││ ││││ │ 佛言:「如是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是法不可得。」
 ││││││ ││││ ├─卯二 明人法不可得 三
 ││││││ ││││ │┌─辰一 人空(約凡)
 ││││││ ││││ ││ 舍利弗言:「世尊!何等法不可得?」
 ││││││ ││││ ││ 佛言:「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畢竟淨故。
 ││││││ ││││ │├─辰二 世出世法空
 ││││││ ││││ ││     五陰不可得,十二入不可得,十八界不可得,畢竟淨故。
 ││││││ ││││ ││   無明不可得,畢竟淨故;   乃至老死不可得,畢竟淨故。
 ││││││ ││││ ││   苦諦不可得,畢竟淨故; 集、滅、道諦不可得,畢竟淨故。
 ││││││ ││││ ││   欲界不可得,畢竟淨故; 色界、無色界不可得,畢竟淨故。
 ││││││ ││││ ││  四念處不可得,畢竟淨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畢竟淨故。
 ││││││ ││││ ││ 六波羅蜜不可得,畢竟淨故。
 ││││││ ││││ │└─辰三 人空(約聖)
 ││││││ ││││ │ 須陀洹不可得,畢竟淨故;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不可得,畢竟淨故。
 ││││││ ││││ │ 菩薩不可得,畢竟淨故;佛不可得,畢竟淨故。」
 ││││││ ││││ ├─卯三 明因緣不可得
 ││││││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畢竟淨?」
 ││││││ ││││ │ 佛言:「不出不生,無得無作,是名畢竟淨。」
 ││││││ ││││ └─卯四 明學無所學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如是學,為學何等法?」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於諸法無所學。何以故?
 ││││││ ││││ 舍利弗!諸法相不如凡夫所著。」
 ││││││ │││├─丑四 重明失義 二
 ││││││ ││││┌─寅一 略明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諸法實相云何有?」
 ││││││ │││││ 佛言:「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 ││││└─寅二 廣明 二
 ││││││ ││││ ┌─卯一 舍利弗問所迷能迷二事
 ││││││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 ││││ └─卯二 佛答 二
 ││││││ ││││  ┌─辰一 答無所有
 ││││││ ││││  │ 佛告舍利弗:「色受想行識無所有,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
 ││││││ ││││  │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有,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
 ││││││ ││││  └─辰二 答無明 二
 ││││││ ││││   ┌─巳一 正明無明
 ││││││ ││││   │ 是中,凡夫以無明力渴愛故,妄見分別,說是無明。是凡夫為二邊所縛,
 ││││││ ││││   │ 是人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而憶想分別,著色乃至十八不共法。
 ││││││ ││││   │ 是人著故,於無所有法而作識知見,是凡夫不知不見。何等不知不見?
 ││││││ ││││   │ 不知不見色,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知不見,以是故墮凡夫數,如小兒。」
 ││││││ ││││   └─巳二 廣出凡夫四過
 ││││││ ││││ 「是人不出。於何不出?不出欲界,不出色界,不出無色界;不出聲聞、辟支佛法中。
 ││││││ ││││ 是人亦不信。不信何等?不信色空,乃至不信十八不共法空。是人不住。不住何等?
 ││││││ ││││ 不住檀波羅蜜,乃至不住般若波羅蜜;不住阿鞞跋致地,乃至不住十八不共法。
 ││││││ ││││ 以是因緣故,名為凡夫,如小兒,亦名為著者。何等為著?著色乃至識,著眼入乃至
 ││││││ ││││ 意入,著眼識界乃至意識界,著淫怒癡,著諸邪見,著四念處乃至著佛道。」
 ││││││ │││└─丑五 雙舉得失勸捨失學得 二
 ││││││ │││ ┌─寅一 舉失 三
 ││││││ │││ │┌─卯一 正明
 ││││││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 │││ ││ 佛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 │││ │├─卯二 釋所以
 ││││││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無方便故,想念分別,著般若波羅蜜、著禪波羅蜜、毗
 ││││││ │││ ││ 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
 ││││││ │││ ││ 想念分別著。以是因緣故,菩薩摩訶薩如是學,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 │││ │└─卯三 結
 ││││││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 │││ │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學,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 │││ └─寅二 明得 二
 ││││││ │││  ┌─卯一 正明
 ││││││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今云何應學般若波羅蜜,得薩婆若?」
 ││││││ │││  │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般若波羅蜜。
 ││││││ │││  │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得薩婆若,以不可得故。」
 ││││││ │││  └─卯二 釋所以
 ││││││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不可得?」
 ││││││ │││ 佛言:「諸法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           (10 相行品 終)
 ││││││ ││└─子三 就無作門說般若 四
 ││││││ ││ ┌─丑一 明無學無得 二
 ││││││ ││ │┌─寅一 正約六喻明 二
 ││││││ ││ ││┌─卯一 舉幻喻 四
 ││││││ ││ │││┌─辰一 須菩提問
 ││││││ ││ ││││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當有人問言:『幻人學般若波羅蜜,
 ││││││ ││ ││││ 當得薩婆若不?幻人學禪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
 ││││││ ││ ││││ 檀波羅蜜,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種智,得薩婆若不?』我當云何答?」
 ││││││ ││ │││├─辰二 佛答 二
 ││││││ ││ ││││┌─巳一 明萬法不異幻
 ││││││ ││ │││││ 佛告須菩提:「我還問汝,隨汝意答我。須菩提!於汝意云何?
 ││││││ ││ │││││ 色與幻有異不?受想行識與幻有異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 ││ │││││ 佛言:「於汝意云何?眼與幻有異不?乃至意與幻有異不?
 ││││││ ││ │││││ 色乃至法與幻有異不?眼界乃至意識界與幻有異不?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
 ││││││ ││ │││││ 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與幻有異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 ││ │││││ 「於汝意云何?四念處與幻有異不?乃至八聖道分與幻有異不?」
 ││││││ ││ │││││ 「不也!世尊!」
 ││││││ ││ │││││ 「於汝意云何?空、無相、無作與幻有異不?」「不也!世尊!」
 ││││││ ││ │││││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檀波羅蜜與幻有異不?乃至十八不共法與幻有異不?」
 ││││││ ││ │││││ 「不也!世尊!」
 ││││││ ││ │││││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幻有異不?」
 ││││││ ││ │││││ 「不也!世尊!何以故?色不異幻,幻不異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
 ││││││ ││ │││││ 世尊!受想行識不異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即是幻,幻即是識。
 ││││││ ││ │││││ 世尊!眼不異幻,幻不異眼,眼即是幻,幻即是眼。
 ││││││ ││ │││││ 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亦如是。
 ││││││ ││ │││││ 世尊!四念處不異幻,幻不異四念處,四念處即是幻,幻即是四念處;
 ││││││ ││ │││││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異幻,幻不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幻,幻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巳二 明幻無異故無學無得
 ││││││ ││ ││││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幻有垢有淨不?」      「不也!世尊!」
 ││││││ ││ ││││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幻有生有滅不?」        「不也!世尊!」
 ││││││ ││ ││││ 「若法不生不滅,是法能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不也!世尊!」
 ││││││ ││ │││├─辰三 釋疑
 ││││││ ││ ││││ 「於汝意云何?五受陰假名是菩薩不?」         「如是!世尊!」
 ││││││ ││ ││││ 「於汝意云何?五受陰假名有生滅垢淨不?」       「不也!世尊!」
 ││││││ ││ ││││ 「於汝意云何?若法但有名字,非身非身業,非口非口業,非意非意業,不生
 ││││││ ││ ││││ 不滅,不垢不淨;如是法能學般若波羅蜜、得薩婆若不?」 「不也!世尊!」
 ││││││ ││ ││││ 「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以無所得故。」
 ││││││ ││ │││└─辰四 領解
 ││││││ ││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 ,如幻人學。何以故?世尊!當知五陰即是幻人,幻人即是五陰。」
 ││││││ ││ │││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五陰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 ││ │││ 「不也!世尊!何以故?是五陰性無所有,無所有性亦不可得。」
 ││││││ ││ ││└─卯二 合舉五喻
 ││││││ ││ ││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如夢五陰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 ││ ││ 「不也!世尊!何以故?夢性無所有,無所有性亦不可得。」
 ││││││ ││ ││ 「於汝意云何?如響、如影、如燄、如化五陰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 ││ ││ 「不也!世尊!何以故?響、影、燄、化性無所有,無所有性亦不可得。
 ││││││ ││ ││ 六情亦如是;世尊!識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陰。」
 ││││││ ││ │└─寅二 例舉十八空
 ││││││ ││ │ 「如是法皆內空故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故不可得。」
 ││││││ ││ ├─丑二 略明初心無方便失
 ││││││ ││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新發大乘意菩薩,聞說般若波羅蜜,將無恐怖?」
 ││││││ ││ │ 佛告須菩提:「若新發大乘意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無方便,亦不得善知識,
 ││││││ ││ │ 是菩薩或驚、或怖、或畏。」
 ││││││ ││ ├─丑三 廣明有方便 二
 ││││││ ││ │┌─寅一 須菩提問
 ││││││ ││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方便?菩薩行是方便,不驚、不畏、不怖?」
 ││││││ ││ │└─寅二 佛答 二
 ││││││ ││ │ ┌─卯一 明內因 二
 ││││││ ││ │ │┌─辰一 明應薩婆若心修行
 ││││││ ││ │ ││ 佛告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薩婆若心,觀色無常相,
 ││││││ ││ │ ││ 是亦不可得;觀受想行識無常相,是亦不可得。
 ││││││ ││ │ ││ 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中方便。復次須菩提!
 ││││││ ││ │ ││ 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觀色苦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 應薩婆若心,觀色無我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復次須菩提!
 ││││││ ││ │ ││ 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觀色空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 觀色無相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 觀色無作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 觀色寂滅相,是亦不可得, 乃至識亦如是;
 ││││││ ││ │ ││ 觀色 離相,是亦不可得, 乃至識亦如是。
 ││││││ ││ │ ││ 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中方便。」
 ││││││ ││ │ │└─辰二 明慈悲為眾生修六度 六
 ││││││ ││ │ │ ┌─巳一 布施
 ││││││ ││ │ │ │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觀色無常相,是亦不可得;
 ││││││ ││ │ │ │ 觀色苦相、無我相、空相、無相相、無作相、寂滅相、離相,是亦不可得;
 ││││││ ││ │ │ │ 受想行識亦如是。是時,菩薩作是念:『我當為一切眾生說是無常法,
 ││││││ ││ │ │ │ 是亦不可得;當為一切眾生說苦相,說無我相、空相、無相相、無作相、
 ││││││ ││ │ │ │ 寂滅相、離相,是亦不可得。』是名菩薩摩訶薩檀波羅蜜。」
 ││││││ ││ │ │ ├─巳二 持戒
 ││││││ ││ │ │ │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以聲聞、辟支佛心,觀色無常亦不可得,
 ││││││ ││ │ │ │ 不以聲聞、辟支佛心,觀識無常亦不可得,不以聲聞、辟支佛心,
 ││││││ ││ │ │ │ 觀色苦、無我、空、無相、無作、寂滅、離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 │ 是名菩薩摩訶薩尸羅波羅蜜。」
 ││││││ ││ │ │ ├─巳三 忍辱
 ││││││ ││ │ │ │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是諸法無常相,乃至離相,忍欲樂
 ││││││ ││ │ │ │ ,是名菩薩摩訶薩羼提波羅蜜。」
 ││││││ ││ │ │ ├─巳四 精進
 ││││││ ││ │ │ │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薩婆若心,觀色無常相亦不可得
 ││││││ ││ │ │ │ ,乃至離相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應薩婆若心,不捨不息,
 ││││││ ││ │ │ │ 是名菩薩摩訶薩毗梨耶波羅蜜。」
 ││││││ ││ │ │ ├─巳五 禪定
 ││││││ ││ │ │ │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起聲聞、辟支佛意,及餘不善心
 ││││││ ││ │ │ │ ,是名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
 ││││││ ││ │ │ └─巳六 般若
 ││││││ ││ │ │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思惟:『
 ││││││ ││ │ │ 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 ││ │ │ 不以空眼故眼空,眼即是空,空即是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
 ││││││ ││ │ │ 不以空受故受空,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 ││ │ │ 不以空四念處故四念處空,四念處即是空,空即是四念處;
 ││││││ ││ │ │ 乃至不以空十八不共法故十八不共法空,十八不共法即是空,空即是十八不共法。』
 ││││││ ││ │ │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畏、不怖。」
 ││││││ ││ │ └─卯二 明外緣
 ││││││ ││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守護故,聞說是般若波羅蜜,
 ││││││ ││ │ 不驚、不畏、不怖?」
 ││││││ ││ │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善知識者,說色無常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
 ││││││ ││ │ 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說受想行識無常亦不可得,持是善根
 ││││││ ││ │ ,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 ││ │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善知識,說色苦亦不可得,說受想行識苦亦不可得;
 ││││││ ││ │ 說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亦不可得;說色空、無相、無作、寂滅、離亦不可得,
 ││││││ ││ │ 受想行識空、無相、無作、寂滅、離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
 ││││││ ││ │ 但向一切智。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 ││ │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善知識,說眼無常,乃至離亦不可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
 ││││││ ││ │ 說無常,乃至離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
 ││││││ ││ │ 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 ││ │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善知識,說修四念處法,乃至離亦不可得;持是善根,
 ││││││ ││ │ 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 ││ │ 乃至說修十八不共法、修一切智,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
 ││││││ ││ │ 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 ││ └─丑四 廣明無方便 二
 ││││││ ││  ┌─寅一 明內因
 ││││││ ││  │ 須菩提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隨惡知識,
 ││││││ ││  │ 聞說是般若波羅蜜,驚、怖、畏?」
 ││││││ ││  │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離一切智心,修般若波羅蜜,得是般若波羅蜜,
 ││││││ ││  │ 念是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
 ││││││ ││  │ 皆得、皆念。」「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離薩婆若心,觀色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
 ││││││ ││  │ ,觀受想行識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觀眼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乃至意觸因緣
 ││││││ ││  │ 生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於諸法空,有所念,有所得。」
 ││││││ ││  │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離薩婆若心,修四念處,亦念、亦得;
 ││││││ ││  │ 乃至修十八不共法,亦念、亦得。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 ││  │ 以無方便故,聞是般若波羅蜜驚、畏、怖。」
 ││││││ ││  └─寅二 明外緣 二
 ││││││ ││   ┌─卯一 須菩提問
 ││││││ ││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隨惡知識,聞般若波羅蜜驚、畏、怖?」
 ││││││ ││   └─卯二 佛答 二
 ││││││ ││    ┌─辰一 出九種惡緣 九
 ││││││ ││    │┌─巳一 第一種
 ││││││ ││    ││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惡知識,教離般若波羅蜜,
 ││││││ ││    ││ 離禪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
 ││││││ ││    ││ 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 ││    │├─巳二 第二種
 ││││││ ││    ││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惡知識,不說魔事,不說魔罪,不作是言:『
 ││││││ ││    ││ 惡魔作佛形像來,教菩薩離六波羅蜜,語菩薩言:善男子!用修般若波羅蜜為?
 ││││││ ││    ││ 用修禪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為?』
 ││││││ ││    ││ 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 ││    │├─巳三 第三種
 ││││││ ││    ││ 「復次須菩提!惡魔復作佛形像,到菩薩所,為說聲聞經,若修妒路乃至
 ││││││ ││    ││ 憂波提舍,教詔分別演說如是經。
 ││││││ ││    ││ 不為說魔事、魔罪,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 ││    │├─巳四 第四種
 ││││││ ││    ││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佛形像,到菩薩所,作是語:『善男子!汝無真菩薩心
 ││││││ ││    ││ ,亦非阿惟越致地,汝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 不為說如是魔事、魔罪,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 ││    │├─巳五 第五種
 ││││││ ││    ││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佛形像,到菩薩所,語菩薩言:『善男子!色空,
 ││││││ ││    ││ 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空,無我、無我所;眼空,無我、無我所;
 ││││││ ││    ││ 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空,無我、無我所;檀波羅蜜空,乃至般若波羅蜜空;
 ││││││ ││    ││ 四念處空,乃至十八不共法空;汝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 ││    ││ 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 ││    │├─巳六 第六種
 ││││││ ││    ││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辟支佛身,到菩薩所,語菩薩言:『善男子!
 ││││││ ││    ││ 十方皆空,是中無佛、無菩薩、無聲聞。』
 ││││││ ││    ││ 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 ││    │├─巳七 第七種
 ││││││ ││    ││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和尚、阿闍梨身,到菩薩所,教離菩薩道,
 ││││││ ││    ││ 教離一切種智;教離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教離檀波羅蜜,乃至教離
 ││││││ ││    ││ 十八不共法;教入空、無相、無作。作是言:『善男子!汝修念是諸法,
 ││││││ ││    ││ 得聲聞證,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 ││    ││ 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 ││    │├─巳八 第八種
 ││││││ ││    ││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父母形像,到菩薩所,語菩薩言:『子!汝為須陀洹果
 ││││││ ││    ││ 證故勤精進,乃至阿羅漢果證故勤精進,汝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 ││    ││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受無量阿僧祇劫生死,截手截腳,受諸苦痛。』
 ││││││ ││    ││ 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 ││    │└─巳九 第九種
 ││││││ ││    │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比丘形像,到菩薩所,語菩薩言:『眼無常可得法,
 ││││││ ││    │ 乃至意無常可得法;眼苦,眼無我,眼空、無相、無作、寂滅、離,說可得法,
 ││││││ ││    │ 乃至意亦如是。用有所得法說四念處,乃至用有所得法說十八不共法。』
 ││││││ ││    │ 須菩提!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 ││    └─辰二 教令離
 ││││││ ││ 知已,當遠離之。」                     (11 幻學品 終)
 ││││││ │├─癸二 就稱歎門說般若 二
 ││││││ ││┌─子一 歎行法之人 二
 ││││││ │││┌─丑一 歎釋菩薩義 二
 ││││││ ││││┌─寅一 明菩薩句義畢竟無所有 二
 ││││││ │││││┌─卯一 須菩提問
 ││││││ ││││││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為菩薩句義?」
 ││││││ │││││└─卯二 佛答 二
 ││││││ │││││ ┌─辰一 略釋
 ││││││ │││││ │ 佛告須菩提:「無句義,是菩薩句義。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無有義處
 ││││││ │││││ │ ,亦無我;以是故,無句義是菩薩句義。」
 ││││││ │││││ └─辰二 舉譬廣釋 十
 ││││││ │││││  ┌─巳一 七喻譬
 ││││││ │││││  │ 「須菩提!譬如鳥飛虛空無有跡,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  須菩提!譬如夢中所見無處所,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  須菩提!譬如幻無有實義,如燄、如響、如影、如佛所化無有實義,
 ││││││ │││││  │ 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巳二 如等譬
 ││││││ │││││  │「須菩提!譬如如、法性、法相、法位、實際無有義,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巳三 幻人譬
 ││││││ │││││  │ 「須菩提!譬如幻人色無有義,幻人受想行識無有義;
 ││││││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 須菩提!如幻人眼無有義,乃至意無有義。
 ││││││ │││││  │ 須菩提!如幻人色無有義,乃至法無有義;眼觸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無有義;
 ││││││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 須菩提!如幻人行內空時無有義,乃至行無法有法空無有義;
 ││││││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 須菩提!如幻人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有義;
 ││││││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巳四 佛法譬
 ││││││ │││││  │ 「須菩提!如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色無有義,是色無有故;
 ││││││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 須菩提!如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識無有義,是識無有故;
 ││││││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 須菩提!如佛眼無處所,乃至意無處所;色乃至法無處所;眼觸乃至意觸因緣
 ││││││ │││││  │ 生受無處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 須菩提!如佛內空無處所,乃至無法有法空無處所;
 ││││││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 須菩提!如佛四念處無處所,乃至十八不共法無處所;
 ││││││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巳五 無為譬
 ││││││ │││││  │ 「須菩提!如有為性中無無為性義,無為性中無有為性義;
 ││││││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巳六 無依譬
 ││││││ │││││  │ 「須菩提!如不生不滅義無處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 │││││  │ 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須菩提!如不作、不出、不得、不垢、不淨無處所,
 ││││││ │││││  │ 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 須菩提白佛言:「何法不生不滅故無處所?
 ││││││ │││││  │ 何法不作、不出、不得、不垢、不淨故無處所?」
 ││││││ │││││  │ 佛告須菩提:「色不生不滅故無處所,受想行識不生不滅故無處所,
 ││││││ │││││  │ 乃至不垢不淨亦如是。
 ││││││ │││││  │       入、界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乃至不垢不淨亦如是。
 ││││││ │││││  │       四念處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乃至不垢不淨亦如是。
 ││││││ │││││  │   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乃至不垢不淨亦如是。
 ││││││ │││││  │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巳七 淨義譬
 ││││││ │││││  │ 「須菩提!如四念處淨義,畢竟不可得;
 ││││││ │││││  │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 須菩提!如四正勤,乃至十八不共法淨義畢竟不可得;
 ││││││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 須菩提!如淨中我不可得,我無所有故;乃至淨中知者、見者不可得,知見
 ││││││ │││││  │ 無所有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巳八 二事譬
 ││││││ │││││  │ 「須菩提!譬如日出時無有黑闇,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 │││││  │ 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須菩提!譬如劫燒時無一切物;
 ││││││ │││││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巳九 佛德譬
 ││││││ │││││  │ 「須菩提!佛戒中無破戒;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 │││││  │ 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須菩提!如佛定中無亂心,佛慧中無愚癡,佛解脫中
 ││││││ │││││  │ 無不解脫,解脫知見中無不解脫知見;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 │││││  │ 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須菩提!譬如佛光中日月光不現,佛光中,四天王天
 ││││││ │││││  │ 、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乃至阿迦尼吒
 ││││││ │││││  │ 天光不現;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 │││││  └─巳十 結無相
 ││││││ │││││ 「何以故?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菩薩句義,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
 ││││││ │││││ 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金色湛藍行者 的頭像
    金色湛藍行者

    ~卍~◎曼殊蓮華◎~卐~★禪體密用☆匯歸常寂光★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