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西方極樂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世福德精進度
  六度之中,第一度就要精進,為什麼精進度要擺在第四?要知道,前三度不必講精進,大家就會做。比方說布施,為了結緣、為了怕受貧窮之苦、為了有福報,自然就會布施。世間人有求於人,他就會布施要同人結緣;這是各有所求,不講精進他就會布施。有錢的人希望世世都要富貴、有錢,他就會布施;貧窮的人知道沒有錢好苦喔!他也會勉強布施。有錢的人大布施,沒錢的人小布施;其實佛家講「心」,錢多當然做大事情,錢少就做小事情。但是有一個觀念,如果你是佛教徒就知道,布施行世間的善,不如修出世間的善;供養其他人不如供養父母師長,供養父母師長又不如供養三寶。
  有智慧、有善根的人固然知道要布施,愚蠢的人、惡人也知道要布施,當然他布施的對象不同。守財奴善事捨不得布施一個錢,為了吃喝嫖賭就捨得用,錢都是施給壞人,討好對方,達到他禽獸之欲。而且他的捨施慷慨得很,但他這個布施是在造惡業。你叫他說:「不要用!不要用!」他都會用。他的父母或兒女叫他:「生活要正常,錢不要用在這地方!」他還是把錢花在不正當的地方,這也是布施喔!還要他再精進嗎?持戒,為了自己不受苦,就要持戒——斷惡修善。忍辱,世間的正人君子都知道;心裏起了一念瞋恨,你還敢殺人嗎?殺人要受法律制裁。就說駡人好了,你駡人家一句,人家會回駡你十句,其至揍你,你還敢駡嗎?為了好事成就,你不忍辱怎麼行?有智慧的人都會忍辱的。
  前三度,世人有他的情況——情感意識,為了世間上的事,他能持戒、布施、忍辱,就像「光棍不吃眼前虧」,不忍辱吃虧的還是自己;但是學佛的人,他是在大悲上修忍辱。用心不同,所感的果就不同。又像吃素,現在社會上好多人也吃素;他們吃素,不過是為了身體健康,不要再生病。佛家吃素是以慈悲心、不忍為出發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怎麼敢吃牠?不敢!用心不同,所得到的果報也就不同;前者所得到的果也不過身體好,談不到有什麼功德,有功德才能增長智慧。
  有了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世間的安樂你都能得到。要得到出世間的安樂呢?當然,還是要修前三度,前三度是出世間的基礎。要得出世間的安樂——了生死、成佛道,就要有福有慧;你沒有般若,那有慧?沒有定,那有福?為了成就禪定、智慧,必要有精進度;沒有精進度,禪定、智慧能修得上去嗎?
  世間事當然也是要精進,那是小精進;大精進就像要你們到山上來打佛七,就不是那麼簡單了,這就要帶點精進。打佛七打個二、三天還可以,打個七天就不容易做到;家裏事業也不許可,自己的精神力量也有限。當然,功夫好或者善根好,那又另當別論,愈打七愈好。善根福德因緣差的,外面的事情一多,心裏就煩亂,坐得腿又疼就想跑,這地方就要加上精進了。就好像我們要跑上泰山頂,山巳經跑了百分之八十,還有兩成,走不動、不想跑,很想下山。但要到泰山頂才能一望無際、才能觀天下,所謂「登泰山而小天下」。想到達極高點還是要精進,所以六度中精進在第四,不是放第一,最主要的原因在此。
        制心一處辦佛事
  古人說:「教不嚴,師之惰」,教導不嚴,師道就墮落,那怎樣能成就後人、學人呢?要是有智慧的人應該求老和尚:「老和尚慈悲!我腿坐不好、掌合不好,你打我香板。」我不打你們,但你們自己要精進,所謂「成人自成人」。其實,精進還是好,腿坐不好香板打你,掌合不好香板打你,一次、二次以後,自自然然就好了嘛!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德修德皆法身
  十方眾生與佛同一法身。拿個比喻來說,就好像我們每人都有房子;以念佛堂來說,念佛堂有空,這個空是不是太空的空?當然是!離開了太空,佛堂裏也沒有空。你不要只認為佛堂是屋裏之空,其實屋裏之空就是太空。這個道理不是很容易明白嗎?無量的世界有無量的佛堂,無量的佛堂,堂內之空皆是太空。一切眾生在人講人性,學了佛,人性轉佛性;如果做禽獸之事情,人性又變成獸性了。這都是隨因緣而轉變。太空是太空,乃至到我們五臟六腑、汗毛的空,這些空因為形相不同而有大小;其實,不管怎樣小都是太空。汗毛之空與太空之空相比,太空不大,汗毛之空也不小;因為它是一體的,形相大小是假的。這個房子不用等到六十年就壞了,一壞就和太空一樣;其實,屋內的空就是太空的空,這道理就和眾生皆有佛性一樣。佛法難明,以舉例來譬喻就容易明白。
  空以形相來說,毛孔之空是小,太空之空是大,但是形相是假的、一時的、無常的,不是真實的。你若明白,空性是一樣的,只有一個空;那你就知道,無量的眾生,本有的真心大家都是同一個,所以說平等平等。不管什麼貴人所住房子的空都是太空;當然,裝潢各有不同,這是各人修因而感果,那叫做修德。佛法講性德、修德,性德就是本有、第一義諦真實之理,眾生與佛一切平等平等;修德,佛與眾生就不一樣了,佛陀所修的一切都是善法,善法圓滿、斷德究竟。我們善法沒有,只有惡法,所以感到苦果。現在我們就是要依佛的正智慧,斷惡而修善,經過無量劫的莊嚴——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到最後成道也是同佛一樣。
  所謂法身者,本有的理體叫做「素法身」;以事修種種的功德來莊嚴法身——十力、四無所畏種種的功德之法來莊嚴法身,叫「修德法身」。一般人只知道素法身,不知道還有修德法身,就是以四攝六度這些法所莊嚴成的一個法身。
  第一義諦、本有之體,就好像太空的空;第二義諦就像太空本身是空,但是空中有無量的星球、無量的世界。這些星球、世界是依著因緣而有,佛法講成住壞空,空中就這麼無限地隨著因緣在轉變,所以才有山河大地、一切世界。我們人有生老病死這四種環結,把你扣得緊緊的;心有生住異滅,都是無常的。星球會壞,太空會不會壞?太空會被水淹了?被風吹跑了?不會!太空是壞不了的。我們認識不了佛法的第一義諦,所以在事相上做一個比喻;這只是一個比喻,你不要把這個比喻當做真的,我們只是在譬喻之中取其某種意義。你七情六欲、貪瞋癡的妄想沒有清淨,不悟本性,怎麼會知道第一義諦的法身?等於生盲,你能看到什麼?大家還是要好好地修行。你不要以為道理講得這麼好,是真的;永遠不是真的,除非你自己證到了,那才是真的。就好像自己的面孔看不到,拿個鏡子來照一照,你千萬不要以為鏡子的影像就是你,那只是一個影像,不是真的;你自己的面孔永遠都看不到,只是看到一個影子。等到你開佛眼,回光返照,一切都知道了。
  大家好好地修,現在你們來打佛七,就是真正實事求是地在修,這樣是對的。如果只是明白佛法,不修行,也是枉然、空明白,不能夠出離生死之苦。佛法大慈大悲,解人生之苦,但要修行才能解脫,無量諸苦皆從生死而來。
        釜底抽薪蓮花生
  「世出世間」這一句話,是佛法的術語,「世間」就是世間人未學佛以前所學之法,「出世間」就是修出三界、了生死之法。除了佛教,一切的宗教都是修世間之法,最多升上天,到天上是最高的境界,壽命長。修人乘之法就是修五戒,身口是個完美的人。想升天堂要修十善,除了修五戒還要心地柔和、善良、有同情心,能幫忙人家。不管修五戒、十善,這都是世間的善。在佛法來講,善人只是一個基礎、墊腳石,修佛法的人不以世間善為究竟,所以,沒有善根的人,不大容易接受佛法。其他的宗教都是說世間法,人容易接受,又容易修。出世之法曲高和寡,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你要他信受奉行更是難,這也就是信佛的人比較少的原因。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法門開示集要
  目 錄
  一、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二、 跋
一、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時 間:民國四十九(一九六O)年十二月  地 點:美國舊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會講堂
  講述者:蓮華金剛藏聖者吳公潤江上師

  當我們聽講佛經時,就要入定,只要證一個三摩地,就可以得了。最要緊是要將時間打破,如果時間不打破,就不能相應。如何將時間打破?是要將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打破,變得過去、現在、未來三時合為一時。即現在將本師釋迦牟尼佛二千年前講經追回一樣,追回過去的時間,成為定力。追回過去時間,將過去釋迦牟尼佛的法再開出來。如果能入定,可將千萬億年時間追回;如果不能入定,就不能追回。現在入好深的定,將釋迦牟尼佛當年的講經法會追回,即現在講經等于你們在釋迦牟尼佛住世講經時一齊參加。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
  關懷臨終者可以讓你悲切地覺察到不僅他們會死,而且你自己也會死。太多的迷障讓我們忘了自己正在邁向死亡。當我們終於知道自己正在邁向死亡,其他眾生也跟著我們一起邁向死亡時,我們開始產生一種燃燒的、幾乎心碎的脆弱感,感受到每一個時刻、每一個眾生都是那麼珍貴,從而對一切眾生產生深刻、清晰與無限的慈悲。我聽說,湯姆斯.摩爾爵士( Sir Thomas More ) 就在他被斬首之前寫下這一句話:「我們都在同一輛車上,即將被處死,我怎麼可以怨恨任何人或希望任何人受到傷害呢?」把你的心完全開放,感覺生命無常的威力,會讓你發起包容一切而無憂無懼的慈悲心,這個慈悲心能夠讓那些誠心幫助人者的生命充滿力量。
  因此,直到現在,我所談對於臨終者的關懷可以歸納成兩點:愛和慈悲。慈悲是什麼?慈悲不只是對受苦者表達憐憫或關懷,不只是瞭解他們的需要和痛苦而已,它更是一種持續和實際的決心,願意盡一切可能來幫助他們緩和痛苦。
  如果慈悲不付諸行動,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在西藏,大悲觀世音菩薩( Avalokiteshvara )的雕像通常是千眼千手的,千眼是用來看到宇宙各個角落的痛苦,千手是用來伸到宇宙各個角落提供幫助。
        慈悲的邏輯
  我們都知道也感覺得到慈悲的好處。但佛法的特別力量在於清楚告訴你慈悲有它的「邏輯」。一旦掌握了它的邏輯,你的慈悲行為立刻變得比較急切而普遍、穩定而有基礎,因為它建立在清晰的推理上,在你從事和考驗的路上,會發現它的真理越來越明顯。
  我們也許會說,甚至有點相信,慈悲真好,但在實際的行動上卻相當不慈悲,帶給我們自己和別人的,大部分是挫折和悲痛,而不是我們想追求的快樂。
  我們一直在期待快樂,但我們的行動和感覺幾乎都在把我們帶到相反的方向,這不是太荒謬了嗎?這不就是代表我們對於真正的快樂和獲得快樂的方法,認知上可能有嚴重的錯誤嗎?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  序    索甲仁波切
  西藏是我的故鄉。在我六個月大的時候,就進入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秋吉.羅卓(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位於康省的寺廟。我們西藏人有一個殊勝的傳統,就是尋找過世大師的轉世靈童。他們的年紀很小,必須接受特殊的訓練教育,準備日後成為老師。我被命名為索甲,雖然後來我的上師才認出我是拖頓.索甲(Terton Sogyal)的轉世。我的前世是一位名聞遐邇的修行人,他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上師,也是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一位老師。
  就西藏人來說,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算是高個兒,站在人群中總是比別人高出一個頭。他滿頭銀髮,剪得短短的;慈顏善目,幽默風趣;耳朵豐滿,有如佛陀。但他最吸引人的地方,並不是這些,而是他在揚眉瞬目和優雅舉止之間,流露出的智慧和高貴。他的聲音渾厚迷人,開示時,頭稍後傾,法音潺潺而出,美如詩篇。雖然他法相莊嚴,卻平易近人。
  蔣揚欽哲增長了我的生命,也啟發了這本書。他的前世,改變了西藏的佛教修行。在西藏,光靠轉世的頭銜是不夠的,唯有學問和修行才能贏得尊敬。他閉關多年,相傳有許多神奇的感應。他學富五車,證悟高深,就像一部智慧的百科全書,什麼疑難雜症都考不倒他。西藏的修行宗派很多,大家卻公認他是一切教法的權威大宗師。對任何認識或聽過他的人來說,他就是西藏佛教的化身,就是修行圓滿具足的鮮活例子。
  我的上師曾經告訴過我,他的志業要由我來繼續,而事實上他也視我如子。我在工作上所能做到的。以及所能接觸到的聽眾,我覺得都是出自他給我的加持力。
  我早期的記憶都和他有關。我生長在他的氛圍裡,我的童年完全受他影響。他就像我的父親一般,有求必應。師母也就是我的姑媽康卓.慈玲.秋瓏 (Khandro Tsering Chodron)經常對我說:「仁波切可能忙著,不要煩他。」但我總是粘著他,他也高興我跟前跟後。我一直問他問題,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很頑皮,除了我的老師,誰也管不了我。每當他們要打我的時候,我就跑到上師背後,爬上他的法座,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我蹲在那兒,志得意滿,他只是一逕地哈哈大笑。後來有一天,我的老師私下向他們說明,為了我好,不應該讓我繼續野下去。因此,下一次當我再逃到他背後藏身時,我的老師就走進房間,向我的上師三頂禮之後,把我拖了出來。我當時想,多奇怪啊!為什麼他不怕我的上師呢?
  蔣揚欽哲通常都住在他前世住的房間,就在那兒,他的前世看到瑞相,並發動十九世紀橫掃西藏東部的文化和修行復興運動。那個房間很殊勝,並不特別大,卻有神奇的氣氛,滿屋子供奉著神像、圖畫和書籍。他們稱之為「諸佛的天堂」、「灌頂的房間」。如果我對西藏還有什麼印象的話,就是那個房間。我的上師坐在木質皮套的矮凳子上,我就坐在他的身旁。如果不是他缽內的東西,我是不肯吃的。隔壁的小臥房有一個陽台,但總是很黑,牆角放一個小火爐,爐上的茶壺鎮日燒著開水。我通常都是睡在上師床腳邊的小床上。他在唸咒時撥動念珠的滴答聲,是我終生難忘的。當我上床睡覺後,他就坐在那兒修行;第二天早晨我一睜開眼睛,他早就醒來了,還是坐在那兒修行,不斷地加持。當我睜開眼睛看到他的時候,心中就洋溢著溫暖、幸福的感覺。他就是有這種安詳的氣質。
  我長大之後,蔣揚欽哲就要我主持儀式,他只負責領導唱誦。在他傳授教法和灌頂時,我全都在場。但我所記得的,與其說是細節,倒不如說是整個氣氛。對我來說,他就是佛,這種印象在我心中永不動搖。其他每個人也都這麼認為。在他傳授灌頂的時候,弟子都全神貫注,幾乎不敢看他的臉。有些人甚至看到他化現前世或各種佛菩薩的形象。每個人都稱他為仁波切(Rinpoche),意為尊貴者,這是對上師的尊稱。有他出現的場合,其他的老師就不會被這麼稱呼。他的出現感人至深,讓許多人感動得稱呼他為「本初佛」(the Primordial Buddha)。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極樂世界3  

        重印了生脫死序
台北來函詢及「了生脫死」要訣。令即將「了生脫死」一書寄去。囑為再版,以廣流通。復問序於余。余以後學者繼往開來,責無旁貸。於是為之序曰:
  學佛行人,意欲得大解脫超出三界者,必先明瞭皈依真義,合掌儀式及真義,發菩提心要訣,及修心要訣。
  若依修心要訣修持,任持諸佛菩薩之一尊聖號,守其六根,念至一心不亂,得六根清淨,塵銷智圓,匯歸法界,此為上品成就也。
  若依此口訣,念至一心不亂,三昧現前,安住實報莊嚴土,此為中品成就境界。
  若依此口訣,念至一心不亂,三業清淨,往生方便有餘土,此為下品成就。
  至修淨土行人,念持名號,念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此為下下品成就。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緣悲藏觀世音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菩薩名除蓋障—八大菩薩之一,懇求釋尊傳授六字大明咒,釋尊云:“我於過去世,曾經向蓮花象王佛學習此咒。”而蓮花象王佛又從何處學習此咒耶?
  原來蓮花象王佛經歷無數世界,學習此咒不得結果,及至西方極世界,謁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乃請觀世音菩薩傳授,當時大地震動,天雨寶華,種種神變瑞相現前。蓮花象王佛獲咒後,普度眾生,無量無數。
  釋尊在過去世,未成佛前,曾得蓮花象王佛傳授此咒,而成佛後,亦曾傳授此咒多次。惟當除蓋障菩薩請求傳授,釋尊卻云:“印度某大城中,觀音菩薩化身為一居士,彼起止污穢,且有妻有兒,但不可輕視,彼實為觀音菩薩化身也”。
  除蓋障菩薩於是率領千二百名羅漢,旨謁居士。居士傳授六字大明咒之後,即示現種種神通變化,除蓋障菩薩以瓔珞供養居士,居士卻之云:“我不須要供養,你供養釋迦牟尼佛可也”。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卷(從第卅品至第四十八品;末為後記、再記及附錄),本卷重點為:
(一)繼前第廿八品、第廿九品,明極樂菩薩願力,修持真實功德。行圓德滿,諸佛共讚。兼明國土安樂清淨,壽樂無極,勸諭往生。
(二)對淨顯穢,痛斥濁世惡苦,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勸修世善,重重誨勉,令持經戒,度脫其身。經中備敘眾生造三毒五惡之業,招輾轉痛燒之報。切指致苦之由,復示出苦之方。欲令眾生深明因果,止惡行善,饒益有情,造福人間。以此迴向,同生極樂。
(三)禮佛現光,此會四眾,皆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普令見者獲益,聞者生信。
(四)顯邊地疑城。示疑惑未斷,但仍念佛修善,願生極樂者得生之處。
(五)本經流通分,讚歎念佛,勸於此經生導師想。當來經滅,獨留此經。常念不絕,則得道捷。「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普勸種福修善,念佛發願,往生淨剎。
        菩薩修持  第三十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卷 從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
  上卷表彌陀因地大願之發起。本卷表彌陀究竟果覺圓滿大願之成就。經中備顯極樂依正主伴,清淨莊嚴,微妙奇麗,圓明具德,超逾十方,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於第廿四品,標顯本經綱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之勝行,復於廿五品更廣明往生之正因。故祈讀者,於如是章句,應深尊重,發起淨信也。
  上卷明發願,本卷表願成。故知經中種種超勝獨妙之處,均由於本願之最勝極妙也。且經中再三拈出「願」字,如第十五品末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第廿七品曰:「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卷末第廿九《願力宏深品》云:「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由是可見,上卷是因,本卷是果。佛國超逾十方,唯因佛願宏深,恩德無極。
  第廿九品末復云:「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故我儕今日,正宜乘阿彌陀佛所施恩德,發願往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如第廿三《十方佛讚品》曰:「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往生正因品》曰:「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故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乃我等唯一直出生死之寶筏。以佛果覺,作我因心。因果如如,直趨究竟。自覺覺他,唯此普施真實之利。
  又經中從第十一《國界嚴淨品》至第卅二《壽樂無極品》,廣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事事無礙之相。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奇麗、不可思議之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願之所成,亦即極樂導師本淨明心之所現。事理無礙,故經中所宣妙相,悉是實際理體。復以事事無礙故,彼國一毛一塵,無不圓明具德。事事無礙乃《華嚴經》所專擅,今經復廣顯事事無礙,故知今經何異《華嚴》,極樂不離華藏。如曰弘法大師《秘藏記》曰:「華藏世界義。華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諸法於其中。故曰華藏。是華藏世界者,最上妙樂在其中,故曰極樂。當知極樂與華藏。雖名異而非異處。」又《秘藏記鈔六》曰:「天親《淨土論》(又名《往生論》),極樂世界名華藏世界。是其證也。以蓮華成國土,故云華藏。受最上妙樂,故曰極樂。是一處異名也。」
  又《住生論》謂極樂三重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曇鸞大師註曰:「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
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卷從經中第四品至第十品,詳陳彌陀因地,見佛聞法,初發大心,五劫精勤,結得大願。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積功累德,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是內容,淨土三經,唯此獨備,故稱本經為淨土第一經也。
      貳、正宗分
  經之正宗分,如人之身軀,心肺各髒皆備於是。本經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為正宗分。彌陀因行,法藏大願,極樂依正莊嚴,三輩往生正因,極樂菩薩修持,邊地疑城生因,娑婆穢土惡苦,極樂顯現證信等,皆攝於此。故不但為全經之主體,實亦為一部淨宗妙法之綱宗也。
  本經於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殊勝誓願等等無邊妙法行,陳述詳盡,廣於餘經。本卷內容,即彌陀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之經過。經中首云,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之劫。此表過去之時極為久遠。此時彌陀為世饒王,遇佛出家學道,法名法藏,發起宏深誓願,故知彌陀因地發心修行,為時實難稱計。但更應知彌陀發願之時,已非凡夫,古德多稱此時已是地上菩薩,如是則彌陀最初發心之時,更遠於此也。是故淨宗學人於此應生淨信,彌感佛恩。蓋此極樂依正及持名妙法,乃彌陀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劫,精勤修習之妙果。今則以此果覺,作我因心,此恩此德,匪言可喻。再者彌陀因地久證法身,故此一乘願王、六字洪名、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甚至一毛一塵,無非彌陀無為法身、真實智慧之所流現。一一皆超情離見,一一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一一皆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故此法門,不可思議。
  下第四品,首明法藏比丘因地學道發心之因緣。
        法藏因地  第四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無央數劫」。梵語阿僧祗,翻為無央數。央者,盡也。無盡數之劫,稱為無央數劫(或阿僧祗劫。劫之義,見上品「布施累劫」。劫為極長之時間單位,非算數所及之劫,名無央數劫),亦名阿僧祗劫。而此阿僧祗劫又復是無有限量,非思議所能及,故「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指過去之時,久遠無極。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極樂世界莊嚴圖  

  菩薩戒弟子 鄆城 夏蓮居 會集各譯 敬分章次
     金剛乘 三昧耶戒弟子 黃念祖 敬解
 
      編輯說明
一、本書《大乘無量壽經》乃近代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原譯,廣擷精要,圓攝眾妙,彙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為《無量壽經》中最善之經本。
 梅光羲居士於經序中讚曰:「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沈晦使之爽朗,繁複冗慢歸於簡潔,淩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黃念祖居士於前言中曰:「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悲智雙運,宗說俱通。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為宏淨宗,故願此淨宗第一之經,破塵生光;冀此無上之典,饒益當來。乃繼前賢,重行會集。屏棄萬緣,掩關三載,淨壇結界,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

文章標籤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