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人為什麼要學佛呢?為因世間有生老病死及六道輪迴。欲免此苦,只有學佛一途門徑;學佛是了悟自性,由修心而至見性成佛,謂之學佛。佛學為世間最高深之學問,將世間宇宙內之事、物、理,聖凡幽顯,洞徹無遺,宇宙以外之境界事物理,亦包涵無餘,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無盡事理,謂之窮研法界。佛經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一切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佛學包括世間一切學問,無盡無窮,凡人對於佛學有所知見,決不放棄學佛!
  世界者,無量時間與無量空間聯貫而成之幻體也;亦謂之世間。世界現象繁複極矣,科學者局部研究之,哲學者大體觀察之,所得者,不過枝枝節節之幻景因果律而已,於世界真相,未有能明之者也,有之厥為佛法。夫世界真理,俯拾即是,本無待向外馳求,世人殫竭心力而不能得者,為不知其要之所在也。佛法者,獨得其要焉,利根一超值入,當下了了;其次學而知之;又次困而知之,其能有成一也,然而其要安在,曰在明吾心。
  心有真妄,一而二、二而一,凡眾之心,奔逸放弛、念念流變,曾無一息之停,此妄心也;奔逸知所止、放弛知所攝,寂寂然歸於光明普照之妙,此真心也。握要言之,妄心之所以為妄,在已能覺之心,對待所覺之境;心境角立、能所溝分,使焉以妄心開妄境,繼焉以妄境熏妄心,輒納陳跡為種子,一遇機緣適合,又復開為對境,相開相納,流變靡已。從起滅無定言,謂之生滅心;從納種開境言,謂之藏識。真心寂照一如,故又曰真如;語其究境,舉心即錯,動念即乖,實無一字可說,若強說之,則「即心即境、能所雙忘」八字。其庶幾乎,然不可隨文字轉也;蓋作能所雙忘之念,此念分明是所,而作念之心,分明是能,並此能所而求盡之,是亦能所也。輾轉求盡,根蒂仍存;必實地行持,得諸離言絕思以外,庶可稍分相應耳。當其相應也,大而山河震撼,小而蚊蚋嗷嘈;顯而萬象森羅,隱而一念忽動,無不消歸自性。世界現象,遂與吾心交相融化,無跡可尋;其中寂靜光明,靡可言喻,一不相應,則妄心妄境,相與判然。世界輒復脫露而出,是知世界或融或露,完全操自我心;一言以蔽之曰:「世界者,我心之所表現耳!」
  雖然,猶有說焉,凡具妄心者,皆謂之眾生,亦謂之有情;
眾生多至無量無邊,我祇其中之一,我心能現我世界,一切眾生,亦莫不各現其世界。我所現者,應如我之夢幻,他眾生不能相知;他眾生所現者,亦應各如一己之幻夢,非我所能知。而事實上,彼此身形仍能互見,且復有山、河、草木等無情器界,為眾所共覺,抑又何也?曰此同分妄見使然也!夫有一牆於此,能碍我身,亦能碍他人之身,為各起妄見,適相契耳,非實有牆之存在!如以牆為實有,彼趙囊子安得見石壁之人出入自如耶?(出列子)一牆如是,一切器界可以類推。質言之,同一世界之眾生,環界能相符合,必大眾妄見從同之分量,不能逾最低之限度。使逾限度,即不能入此世界,而附於所能合格之他世界矣。西洋學者,不審世界之虛妄,紛取一切同分妄見為研究之對象,所得因果定律,雖資歸納演繹而來,不知所資,亦依同分妄見而建立,故無論如何觀察經驗,終屬幻影上一種比例法。或曰,既屬幻影,何以能施諸實用?曰實用二字,何嘗能逾「同分妄見」一步!即此一問,亦妄見也!打破此關,方足與知世界之真相!

            三界篇
  吾人所居世界,號曰娑婆!娑婆者,忍受煩惱之義。所以蒙此名為大眾同分妄見,恆為煩惱纏縛故。就纏縛之現象言之,凡分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欲界眾生,身形、心狀、情慾三事具足。色界能脫情慾。無色界則並身形亦無,為於心識而已!
  欲界具含六道:曰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前三、名三善途,後三、名三惡途。六道所由成,各緣藏識所伏種子之成熟,種子良者,善途中現;種子劣者,惡途中現。種子或良或劣,視夙昔造業善惡為之因,善惡業細目繁多,括其要,則各具十種:殺生、偷盜、邪淫,此惡業之形諸身者也;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此惡業之宣諸口者也;貪欲、瞋恚、愚癡,此惡業之動諸意者也。戒此十惡,則為十善業!
  欲界所依之地,準內典所載,以須彌山居海中,出入水面各八萬四千由旬,(每由旬約四十里)其外分布七香水海、七金山、在外有鹹海、有鐵圍山;鹹海之中,東南西北各現一大洲,一大洲邊附以二小洲。日月繞須彌山而行,東洲名弗婆提、南洲名閻浮提、西洲名瞿耶尼、北洲名鬱單越,此皆人道所居,今人所謂地球,即閻浮提也,近世學說以地球繞日、月繞地球,乃由揣度而成,並無天眼為之實證,他日思惟轉變,今說又將動搖。學者洞明佛理之後,自覺太陽系進化談,及天文家種種假定,皆戲論也!
  須彌山之四周,第一重外圍,有七重香水海;第一顆水星,其轉動率繞香水海一週,供天人來往遊玩,等如遊艇,為天人之交通工具。七香水海之外七重金山,有一金星繞七重金山。金星亦屬遊艇之類,即供天人遊金山之用,此二星為善星,有益於南贍部洲,如昇平之世,則金星當值,而天下太平。金山之外大鹹海,最接近大海者,為四大部洲,外有火星圍繞四洲而行,月輪旋轉則是繞四洲之內圍,火星為凶星,對南贍部洲不利,另有二星為火星之眷屬:曰羅喉、曰計都,此二星當值,則天下大亂,治世為金星當值,亂世為羅計二星當值。在火星之外為木星,亦是繞須彌山一匝,木星為凶星,所以名為太歲。木星之外為土星,亦是凶星。再繞須彌山之更外,有天王星,此星比較不甚凶惡,亦屬武裝,等如巡邏艇。天王星之外有海王星,此星繞大海之邊皮,大海之外圍為鐵圍山,鐵圍山則繞四大部洲,冥王星繞鐵圍山之內圍,為八大星之軌道。
  人之所以為人,為夙修十善得其中者之果報,而其間又有差等,東西南三洲苦樂狀態,大致不甚懸隔,北洲則以善因較勝,故所享亦較愉快,衣食器具皆由植物直接供給,不假工作地產釜鍑,中置焰火珠,珠自發熱,飯熟乃已。男女相悅,則會於林中,如無血統關係,樹為之合,若帷帳然,否則不合,男女自散,不敢強所欲也。顧此等歡會,終身不逾五次,非縱欲無度者可比。女子懷妊,七八日即產,置諸道周,喜之者撫而餵之,七日即長大成人,男入男群,女入女群,無所謂家族也。姿容咸如吾輩之二十許年紀,享壽千歲乃逝,無中途夭折者。溺便於地,地為之裂以納污,納已即合。地柔軟如棉,足按之,恆凹四寸,拔足則舒如初。華美之樹,葉葉相次,風雨不漏,為天然廬宇,男女日事遊觀蕩舟,脫衣浴於池,浴畢,隨手取衣飾於岸,不必原物,其人民不私己有,有如是者,(此舉大略,欲知其詳,可參閱長阿含經)吾輩南洲,人力少一分,資生之具即減一分;今世電爐電燈等物,疑若較為省事,不知乃他種人力之變相,非焰火珠可比。人民為維持生活計,不得不私所蓄,既有私蓄,斯有爭奪,此亂之所由來也。政治社會諸問題,任如研究,終無絕對實效可期,蓋利之所在,弊即寓焉;福之所起,禍即伏焉,欲與北洲並美,無此事也。然因苦心志、勞筋骨,行拂所為,正所以促成上探大道之念,則遠非北洲所能望焉!
  夙修十善,得其上者業種成熟,即生天道,天之所以勝於人,約有三事:一為化生;化生者,機緣一至,即託境現身,無處母胎之苦也!二為身勝;人中之痰涕、精涎、便溺、垢膩等一切不淨物,諸天皆無之,而天女姿色,美好特甚,任吾人頃城頃國之容,復以香花香水之飾,自天視之,惟覺劣陋臭穢,不堪親近!三為衣食;思之自至,宮室受用現成,視北洲取資於植物猶嫌不便,勿論南洲須待胼手胝足也!
  天之層次有六,以屬欲界,常稱六欲天:初曰四王天,居須彌山腰;二曰忉利天,居須彌山頂;此二天屬地居。三曰夜摩天;四曰兜率天;五曰化樂天;六曰他化自在天;此四天屬空居。六天樂境,逐層遞勝。
  四王者,因須彌為四寶合成:東黃金、南琉璃、西白銀、北水晶,四面各以一王領之,故名。
  忉利,義為三十三,以其天有君主一、臣佐三十二,合組地居天政府也。凡依地而居之眾生,皆歸此政府統攝。主名帝釋,古德考定,謂即道家之玉帝,儒家之上帝。道家修煉成仙,勢須上參帝釋,故知尊之。三代以前,人民業障較薄,於帝釋張善癉惡之舉,每能有所感覺,故詩累舉上帝以為頌。後人業障較深,對於帝釋,冥然罔覺,讀儒書者不知錮蔽,往往自負高明,以為上帝二字係屬虛擬,遂與耶教所用名詞,同一無味矣。
  空居四天,較為尊貴,不與人間相接,故吾人尤難與知,此四天所以能空居,為兼修未到定之力;定者,結跏趺坐,排除妄想,俾心安定。(欲知其詳,可取天台宗止觀研究之)或本梵音略名曰禪,或合稱禪定。未到者,以未能捨離情慾,非根本之禪也。夜摩義為善時,以生此者時時唱快樂故。兜率義為知足,以生此者於諸欲能知足故。化樂者,於境變化自娛(如欲乘象馬,則化象馬騎之以為樂)。他化自在者,假他所作樂境,以成己樂也。若夫情欲之娛,則形式逐層遞簡而愈樂;地居二天,有交媾之形,無洩精之穢。夜摩則惟抱持、兜率不過執手、化樂共笑、他化自在天相視(此本俱舍頌及立世論,若起世經則微異)。此等欲事,祇為縱樂而然,與胎育無關。以諸天化生,不由母胎故。惟縱樂不已,藏識所伏種子,適為下墮惡途之因,斯可懼耳!及命將終,則有五種大衰相現:一為衣染塵埃、二為華鬘萎悴、三為兩腋出汗、四為臭氣入身、五為不樂本座,是誠六天之通病也。
  阿修羅,具含無天、不端正、無酒等義,以其乏天之德、而男子貌奇醜、又少和氣、不能成釀也。所居在須彌山巖窟中,或散在海濱,或潛在海底,夙修十善,而瞋慢疑三習特盛之。其生也,多忿怒、好鬥諍,所享之樂,宮室華美,衣食亦出自然,然判在人道之下者,為日中不免自然之苦,避之不得,如享盛饌,末箸入口,化為淤泥,是其例也。(其他種類住處、及諸典實,楞嚴、正法念、增一阿含經,均有詳載,未及具引。)至吾人所能發現之處,於瞻波國有修羅宮,唐使王玄策曾三度過其地(出西國志)。而玄奘法師之游西域,又別有所得。
  閻浮提二萬由旬下,有地獄道,其中眾生身形,雖與人同,而處境則惟苦無樂,獄之重者為八大獄:一等活獄,生其中者,鐵爪長利,懷瞋互攫,又以刀劍遞相斫刺臠割,或身碎肉墜,想以為死,冷風吹來,則若復活!二黑繩獄,恆為熱鐵繩所迫,皮肉骨髓皆焦,其中兼受斬鋸之苦!三眾合獄,中有大石山兩兩相對,眾生入其間,山自然合,堆壓其身,骨肉糜碎!四嗥叫獄,鑊湯熬煎,苦極而叫。五大叫獄,乃煮煎尤慘者。六炎熱獄,受燒炙之刑。七極熱獄,乃燒炙之甚者。八阿鼻獄,義為無間,此為八大獄之最下層,眾生墜此,受苦無間,乃世間最淒慘處也!大獄之旁,各有十六小獄,未及細舉。此外尚有輕獄,散佈鐵圍山間,及東西南三洲山林江海等處,此道眾生所以飽嚐苦況,原因對十惡業曾作重大過犯(或獨犯一業,或兼犯多業)。
  業種為反動力所迫,遂演成種種苦惱之形,輕獄重獄,閻王隸役,皆自業之所感召,業力不消,實無擺脫之法!(其中詳細關係,見楞嚴、起世等經)後世自號開明之士,有以地獄乃儆世之權詞,此坐學驗兩淺之過耳!晉中散大夫趙泰於太始五年暴死,因心煖體柔,留屍十日,乃復甦時,此十日受職案行地獄,種種苦況,目不忍睹。祖父母及二弟與焉,甦時詳記以示人,且稔知奉佛法,足以轉業(出冥祥記)。此地獄之最詳晰者,世有走無常,於地獄形相,亦有所親見,故能言之如繪。明永樂宣德間,有酆都令尤和者,素闢地獄之說,卒以走無常勾攝其第付獄事,確確鑿鑿,無置疑餘地,遂大為帖服,且刻石於酆都觀紀其實,已示前此坐井觀天之失(出語怪)。後之硬主無地獄者,又將為尤和之所憐憫矣!
  鬼道住處,有正有邊:正住,在閻浮提下五百由旬;邊住,散居諸處。凡曾犯十惡,其業尚輕者生之,身形亦如人。中分有威德、無威德兩種:有威德者,得住地居天、及四周海濱山谷之間,皆有宮室之御,享用過人,世俗崇奉之神,即此類鬼也!無威德者雜處東西南三洲人道之間,或依糞穢、或附草木、或憑塚墓、或隱屏廁,並無舍宇棲止。業較微者,尚能一飽;業較重者,飢火長焚、去人遠矣!其與人同居,不相交涉,為成身之物質,兩不相同也。禪定功深、或特具鬼眼,庶睹其憧憧來往焉。疑者曰:無威德鬼,列入惡途宜矣,有威德鬼樂擬於天,人且奉之,何惡之云?曰:彼所以樂,由昔日佈施種子隨機成熟耳,雖號為神,而晝伏夜遊,虛怯多畏,依然鬼道本色也。我國鬼神之談,散見經史子集者,何可勝道?而通幽扶鸞諸術,又往往有奇驗,近日西人於鬼之事實,漸有所徵,鬼神問題,亦認為有研究價值,(且有影鬼相之事)昔人無鬼論誠無立足餘地矣!
  畜生廣義;凡吾人所能知之動物,除人類外,上至巨獸,下至微蟲,皆為所攝。非僅局於家所豢養,其身形特稱旁出,異於五道,此為夙昔對於十惡,作普通過犯之業報也。顧吾人所能知,祇在閻浮提與人同居之一部,其實畜類住處,諸道咸有,獄道之畜,如蛇、如鴟、如黑駁狗、如百足蟲,自無足以迄多足之毒類,皆生其中。鬼道則益以狐狸象馬之屬,混居人道者,東西南三洲現象略同,北洲則惟有鴻雁象馬、不惡之畜,無足多足之屬,概不與焉。六欲中天,空居四天,祇有二足之畜,如妙色鳥之類,雖有象馬娛樂,乃是幻化所成,非若地居天,實有其物,以供乘御也。畜類之大者,以難陀、跋難陀,二龍變現之身為最巨,身繞須彌山七匝,頭枕山頂,尾猶在海,其長、大為何如也。金翅鳥首尾相距八千由旬,摩竭大魚身長可達七百由旬,此二畜雖較二龍遠不能及,然既非吾人居地所能容,亦非吾人肉眼所能見。
  莊子逍遙遊,所謂鯤、所謂鵬,殆有窺見於此,姑以鯤鵬名之乎,畜類之小者,杯水微蟲,其數無限,今人假助顯微鏡,侈談微生物,不知較天眼所得,實尠乎其少也。吾人既局於肉眼,不能博觀世界生物,其略足資助者,不外地質家之發現遺骨,藉知古代形式變異之物耳;然所以變異,由於今昔造業不同,故表現於外之幻象未能一致。而業因之遞變,前後相承,不能忽甲忽乙,因之幻象亦漸次微變,若循一種軌跡焉,進化學者乃視為莫大秘奧,強作生物演進之證據。夫吾人所能考察之地層,充其量能有幾何年,以此等年較世界無量時間,以所居地較世界無量空間,皆所謂無窮小數中之無窮小數,於此微乎其微,末乎其末,時空中所得之幻影,欲以斷定世界無量時空之一切現象變態,何其妄也!今夫平圓,孰不知其為循環之圈乎?而於其中取無窮小弧,則弧線與切線,若合為一,因其合一之故,從而下斷語曰弧者直線也,累弧成圓,則圓者亦一直線,也是人之妄,不問可知,然知是人之妄易,而知進化論之妄難,則習焉而不知察之過也!
  色界眾生,大別為四天: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此為超未到定而入根本四禪所得果報也。所以亦稱天道,以不離十大善因,故四種禪,由淺漸深:初禪能離諸欲,未脫覺觀(麤思為覺,細思為觀);二禪能離覺觀,而耽喜樂;三禪能捨喜相,猶住樂法;四禪始能捨樂,護念清淨。
初禪內分梵眾、梵輔、大梵三天,中無男女之分,猶有語言號令;三天初為民、次為臣、再者為王。
二禪內分少光,無量光,光音三天。此三天以光勝:初尚少、次乃無量、又次則以光當語,故曰光音。
三禪內分少淨、無量淨、遍淨三天,此三天以淨勝,逐層遞進,觀名可知。
  四禪內分九天曰:無雲、福生、廣果(此三天為凡夫境:無雲者,以從三禪天,下至夜摩天,雖各空居,但必依雲而住,此天以上,始能離雲也。福生者,修勝福力,乃能生此天也。廣果者,凡夫所得之果,此為最勝也!)、無想(為外道所居,外道者,所習之道,與佛法不合者也。所謂無想,乃心想暫不行,非有得於無性也!)、無煩雜、無熱惱、善相見、善現相、究竟無極;後五名淨居天,為阿那含所居。阿那含,為聲聞第三果。無煩雜、無熱惱,其義可知。善相見者,定障漸微,見極明徹也。善現相者,形色轉勝,善態變現也。究竟無極,亦稱色究竟,謂形色之勝,在娑婆世界,至此而極也!
  二禪以上無語言號令,故統馭之權止於大梵王,梵王統攝初禪及欲界,成一小世界,以己先小世界眾生而生,後小世界眾生而滅,遂褒美稱大,以世界為己創造,此等思想,以充愚迷宗教家之主宰,堪當其選,然彼教中人,不知有此等事相也。積小世界一千,冠以二禪天,謂之小千世界;積小千世界一千,冠以三禪天,謂之中千世界;積中千世界一千,冠以四禪天,謂之大千世界。以數計之,大千世界,實含小世界十萬萬,以由千三次相乘,故又特稱三千大千世界。
  無色界眾生,為惡色界之拘於形相,而進修四空定所得之報果也。此界雖捨去身形,仍是天道。四空者: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欲生空處天,須求色法之滅除,色法者,凡具有變壞質礙之性咸屬之,如形色、聲音、堅熱、等等皆是也。入此定時,一心緣空,及心與空相應,則色相泯滅,無礙自在,而生空處天;以空處為可厭,則修識處定,一心緣識及至相應,則心識獨顯,而生識處天;以識處為可厭,則繫心無所有,定力既成,諸法泯滅,而生無所有處天;識處屬有想,無所有處屬非想,以兩者皆當厭離,則修非非想處定,及泯然寂滅,清淨無為,乃生非非想處天。(如圖所簡示)
 
 ┌────→ 非想非非想處天
無色界     無所有處天
 │      識處天
 └────→ 空處天
┌───┬─→ 究竟無極(色究竟)天 ←┐
│   │   善現相天
│   │   善相見天      〈淨居天〉
│  (四禪) 無熱惱天
│   │   無煩雜天 ←──────┘
│   │   無想天 ←─〈外道所居〉
│   │   廣果天 ←─┐
│   │   福生天 〈凡夫境〉
│   └→  無雲天 ←─┘
色界  ┌─→ 遍淨天             
│  (三禪) 無量淨天
│   └─→ 少淨天
│   ┌─→ 光音天
│  (二禪) 無量光天
│   └─→ 少光天
│   ┌─→ 大梵天 ←───────────────小世界
│  (初禪) 梵輔天                  │
└───┴─→ 梵眾天                  │  
┌─┬──┬────→ 他化自在天            │
│ │  │      化樂天              │
│ │  空居     兜率天              │
│六欲天 ┴────→ 夜摩天              │
│ │  地居─┬─→ 忉利天 (須彌山頂)       │
欲界└─────┴─→ 四王天 (須彌山腰)       │
│          阿修羅道 (須彌山巖窟、海濱、海底)│
│          人  道 (四大部洲)       │
│          畜生 道 ←(諸道皆有)      │
│          餓鬼 道              │
└────────→ 地獄 道   ←──────────┘
 
  三界眾生,每受生一次,謂之一期無常。無常者,本無今有、暫有還無也。其所以暫有,為業種之成熟;其所以還無,為業果之謝落。顧眾生藏識中之業種,無有限量,挨次成熟,以致輾轉受生,曾無已時。而無量業種中善惡種子,何所不具?故輾轉受生,實非一道長流;今日為人,明日可生天;今日為帝釋,明日或作驢豕。其有累世皆生一道者,則挨次成熟之業果相類也。而相類之業因,一遇其緣不繼之後,即受生他道也。故自無始以來,任何眾生,於六道中,一切繁華,萬般苦惱,當無不滋味備嘗也。一期無常之壽量,長短不齊;欲界最長者,為一中劫,如難陀等龍,及阿鼻獄眾生,皆其例也。劫者,不能以通常年月紀數之長期間也。世界經過成、住、壞、空四劫,名曰大劫;眾生公搆小世界之共業,混沌未顯時,稱為空劫;由醞釀而漸次成就,稱為成劫;小世界既成,眾生紛擾其中,稱為住劫;共業宣洩若盡,不能維持小世界形式,致感毀壞,稱為壞劫;成住壞空次第循環,而各稱中劫。吾人在南洲之壽量,依時而異,最小額為八歲,最大額為八萬四千歲(古史稱三皇室數萬歲,非無稽之談)。由最小漸增至最大,名增劫;由最大漸減至最小,名減劫(吾人現值減劫,壽額未及百歲,此後人壽更促)。增減二劫相加,謂之小劫。住劫,凡含二十小劫也。四天王壽五百歲,而一日當人間五十年;忉利天壽千歲,一日當人間百年。推之他化天,壽一萬六千歲,一日當人間千六百年;色界諸天,梵眾壽二十小劫,逐層增加,至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大劫。無色界四天,壽量二萬大劫至八萬大劫。但上列各壽量,雖為定額,然皆不免中夭,非若北洲之唯一不二!
  小世界將毀壞時,眾生共業漸變,皆修無覺無觀,漸次上升二禪天,所遺無情器界,無所繫屬(雖有重獄眾生,亦移附他方),不能不現毀壞之形。.在眾生同分妄見,通常感為火災,繼續七大劫皆然。至第八大劫,則感水災。此時二禪天一壞,眾生共業轉變,同生三禪天。如是七火一水,推至五十六大劫,軌則不失。五十七至六十三大劫仍感火災,至六十四大劫則感風災。此時三禪天亦壞,眾生共業轉變同生四禪天。此三大災,每經六十四大劫一循環,乃本諸眾業之錯綜變現也。四禪天不遭毀壞,以眾生業力遞相維繫故(無色界天既無形迹,無所謂毀壞)。每經一大災,世界既由眾業重新演成,其成立次第,據詳長阿含經,文繁不引!
  右舉三界事相,悉本諸內典。在修得天眼者,在在可以驗諸空間;在洞明本心者,一一可以消歸自性。學者若例以科學測度之詞,失之遠矣!
 
            人生觀
  上述宇宙大概,再言佛教之人生觀。人生之意義如何?人生之態度如何?人生之歸宿又如何?此為有志青年所應深思而猛省也!此而不明,則其忘身殉物殉情、捨本就末,以身口意,造種種業!其甚者,暴戾為惡,無所忌憚,此皆無正確之人生觀念,有以致之也!
  人生在世,猶如蝶夢花開,大限到來,恰似風霜曉露。而百歲光陰宛如南柯一夢。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因不知,常住真心,淨性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迴。」是人以榮華富貴為樂,以貧窮下賤為苦,一切樂事,本吾心所具足。心先明者,欲現何境,無不成立。諸天享用,不假他力人工,即此妙理流行之一端也;心有障礙,則所欲之境,未能應念而現,以有所牽制故。世人享用之仰給地方,與乎假助人工,皆自心排除障礙之重重暈影耳。富者牽制力尚弱,故覺易於溫飽焉;貧者終日胼手胝足,而不免於飢寒,則排除障礙之力不勝其牽制也。所以結此障礙者何?因惡業種子,伏留藏識不去也。惡種一去,苦境自亡,樂事可得而現矣!
  世人每以貧窮夭病為苦,不惜千方百計,欲求改換環境。雖講求經濟、研究衛生,不過避苦求樂之助,非是富饒壽康之根本:欲求富饒,必先芟除貧窮之惡種,貧窮之惡種在貪利;欲求壽康必先芟除夭病之惡種,夭病之惡種在殺生!
  嗟乎眾生,皆本具如來之智慧,只因昏迷倒惑,莫能自悟,逐幻現之根塵;積有漏之業障。於空華幻影之聲色貨利,起愛憎執著之心。既起貪瞋痴之心,便作殺盜淫之業,自茲久經長劫,互相報復,從苦入苦,無所底止。縱或戒善禪定自修,得生人天善道,而感惑業未斷,福盡猶復墮落,輪迴通道,了無已時。生則不知自身從何而來,死則不知自身歸於何處。故於是處,將臨命終時,所感境界略說,希望大眾知所警惕。凡人臨命終時,地水火風四大分離:地大分離時,體重如山,變為全身硬化抽搐;水大分離,通身發汗;火大分離,則面發紅熱;風大分離,則斷氣命終矣!
  斯時死者必見六種境之一:一覺自己中陰身旋轉數次,來生復生人道;或覺中陰身上升者、為天道;或覺中陰身上升、而有鬥爭雜念、為修羅道;或覺中陰身打跟斗向下者,為入地獄;或覺中陰身喉小腹大者,為餓鬼境界;或覺中陰身有兩翅下飛者,為畜生境界!此境界為死者命終時自知。倘遇有善知識為其助念,任念一佛或一菩薩名號,將可化惡劣環境為善境,甚至將亡者超昇往生極樂。
  若欲免六道輪迴之苦,唯有學佛修行。對於佛教人生觀之正確觀念,更非澈底明瞭不可:
1、衝破名利色慾三關:名、利、色乃人生一切煩惱生起之塵境,此種幻妄塵境,如不打破,將是行者修道之唯一障礙!故發心行者,應時時以智慧眼、常以四空觀,反觀觀照自性,觀照五蘊皆空;所謂「觀色是空」「觀受是苦」「觀身不淨」「觀法無我」,以及生老病死等八苦。當知色、心二法是「苦、空、無常、無我」就應該發菩提心,衝破人生所難放下,與不易通過之「名利色」三大關頭!
2、袪除生、死、病三根「貪瞋痴」:諸法緣生緣滅,聚合離散,空無自性。縱能隨緣現相,無非虛妄!如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現如來!」又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了解一切法,乃空無自性,情世間與器世間之一切,無非空花水月,有何可執?既無可取,自不應起幻想貪著,無貪則無瞋;貪瞋既無,則痴暗可破;無明既除,則生死毒根自斷!
3、儲積福慧二資糧:行者發菩提心,為度一切眾生而成佛,或為成佛而後度一切眾生,應勤修六度萬行,儲積福慧二資糧,乃能如願成就!
4、精進修持,行者志切「上行下化」。在修行過程中,應本「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之大無謂精神,任何困難與逆境,絕不變節!任何魔難,絕不退轉!直趨無上菩提大道,勇猛精進!
  今天與會大眾,皆與佛多生有緣,方得逢此殊勝法會。既得與此法會,即是佛子!我今為說六道痛苦真相,與皈依發心之意義,以及持戒起修證果成佛之利益。各位諸君!佛法難聞,正法更難聞!務望息除妄念,恭心靜聽,則離苦得樂,圓證菩提,就在斯須!六道輪迴之真相,我今略為舉示六道之苦相。何為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前三是三惡道,均受苦無窮,難得出頭。修羅、人、天是三善道,雖較三惡道為優,然而報盡或做惡業,仍要墮到三惡道去受苦!
  地獄一道,苦中為最,說不能盡!大概可分寒、熱二種之苦;寒熱之獄,各共有八,受那極寒極熱之苦,寒如冰凍、熱如火燒,其苦真難言喻。落了地獄,萬劫難得出頭!人世間百年,地獄才過一秒。世間負重之獸,莫過於象,象之中,以六牙象之力為最大,今以六隻六牙象所負之芝麻,其粒數當不可計量!在地獄中受苦,經過六十年,數芝麻一粒,要六隻六牙象所負之芝麻粒數盡,此時,地獄才得出頭。所以一落地獄,長此永無出期!世人快一時之意,造淫業;或見利忘義,做盜業;或起瞋恨心,做殺業,種下地獄之因,不自覺悟,真堪憐憫!此等地獄,為凡夫肉眼所不能見,故人多不信,常任意作惡。又人間亦有地獄:廁中蜣螂,早生暮死,時刻翻逐,在屎尿之中,非常苦痛;若遇人便尿時,即感受劇烈痛苦,此亦是地獄!凡人做惡事,而喜私自覆藏者,不肯發露懺悔,死後墮入幽暗地獄!此外,如刀山劍樹、剖腹剉骨、剛風臭氣、裂體悶心,種種苦象,若說其詳,真是窮劫難盡!
  其次,比地獄減一等苦者,便是餓鬼!餓鬼之形狀,腹大如山,喉細如針,食量與食道相差如是之甚,所以,終年受飢餓之苦。餓鬼偶而吃下食品等,到了腹中,便化為火,身便焚死,死後以孽報未滿,仍轉生餓鬼受苦。餓鬼之年壽極長,若照此間時日計算,他的壽命約在十幾萬年以上,落餓鬼道的原因,是由於慳貪!無奈世人對於錢財,祇知慳貪,不知施捨!死後落入餓鬼道受苦,真可憐憫!
  比餓鬼減一等苦者,便是畜生。我們所見的羽毛麟介,那四類畜生,在畜生看來,好像是天堂,並不算十分的苦;那苦的畜類,生在大海之底,有無數畜類,聚在一處,擁擠不堪、無從得食,強吞弱、眾食少,互相噉殺,一日而盡,等到噉殺盡淨,忽有一種業力的聲響發現,其所死的畜類,仍復轉生,重行受苦,輾轉生死,受苦無有窮期!
  以上所說,三惡道之苦,可謂苦極,其所以落此三惡道之因,無非從做十惡而來。十惡是意三:「貪、瞋、痴」,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身三:「殺、盜、淫」。凡人念及三惡道之苦,便不宜做此十種惡業!
  講到三善道,雖是受樂,但不修佛法以求出離輪迴,等到一朝報盡,隨所做惡業,便又墮入惡道。三善道中,享受最快樂者,要算是天道,凡往生天道者,都從修善而來,不過修善有帶著好名心者,有不帶著好名心者;其修善而帶著好名心者,死後所生之天,為自在天。生在此天上,頗快樂自在,如世間外道所修之天國,便是此天。此天因沒有見佛聞法的因緣,不易回頭,求趣解脫。故具正知正見者,誓不願生此天。至修善而不存好名心者,死後得生在其餘各天,均見佛聞法,超脫輪迴。不過,天道雖得見佛聞法,遠不如人道之勝!因修成佛道,必在人世也。所以人道修佛實優於天道。
  次於天道為阿修羅道。亦從修善而來,不過其心多瞋,好勝喜鬥,因此殺心極重。雖生善道,其墮落惡道亦甚速。天與阿修羅,享受雖比人間快樂,其墮落亦較人間為速;亦因他享受太過,有報盡即墮三惡道者!
  至於人道,既有見佛聞法之因緣,且福報大者,並得暇滿人身,能如說修行,可以即身成佛!,然此乃言得人身之為貴,非謂人道無苦,而可不求出離。要知人道中有八難三災,種種苦惱,生老病死,無人能免。故雖得人身,亦應急求解脫。又以其能聞佛法故,尤應乘此因緣,急求解脫!
  總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六道皆苦,應求出離!而三界六道之間,須知人身難得,實非容易!先說欲界,人道投生入胎狀況;當父母交會之時,中陰身爭相入胎,何謂中陰身?人有三陰,靈魂入於母胎,謂之前陰;由出生而至未死,謂之後陰;中陰身者,死後未投胎,謂之中陰身。
  世界人類有三十餘億,當父母交會之時,中陰身爭入胎之數量,亦在三十餘億之多。中陰身若愛於父方,則對母方有爭風妒忌之心,靈魂從母胎入,女精包男精而得女身;若中陰身愛母方,則對男性起爭風吃醋之意,靈魂從父精入,包母精而得男身。所以男胎抱母,女胎背母而生向外。中陰身何以入胎?為因參加交會。
  我輩成佛人,要超出三界,若於中陰身遇著交會之時,必須將之看破睇空!外道謂之斷欲捨欲;羅漢菩薩謂之離欲;最上乘者,不斷不取:即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看破放下,匯歸自性!不致入胎。因能看破放下,而觀照自性,則入於佛法界,無虞入胎矣!
  爭胎者三十餘億,入圍者亦有十億之數。男性射精,每一中陰身附一精蟲,總在十億以上;女性輸卵管,兩個孔道,分別排卵,精蟲流到不排卵方面,永不成孕。其能得入者,在內互相殘殺噉食,結果只得一個,孖胎者甚少,不比豬胎能有十二個之多;更復以長遠眼光,視其他生物,如每條鯉魚散卵,在億數之多,可見人身得之不易,世間不少自殺之人,不知人身之難得,可不惜哉!
  既知欲界入胎情況,再言色界:欲界有欲,色界無欲,彼雖無欲,但不能離開色相,一部份定,一部分禪,外禪不離相,禪定深則生高位,禪定淺則生低位,仍未能看破色相,視其禪定深淺,而定生天之品位。
  無色界之天,欲既看破,色亦看破,雖然看破色欲,但對於空字,不是真空,未到真空境界。所以看其空定深淺如何,分四重天,而定其高下。我等若欲超出三界:
一、在欲界必先將男女色欲看破、放下,觀照自性,可以離欲界,而至佛之法界;
二、在色界,看破光明之色相,觀照自性,可以離開色界,達到佛之法界;
三、想脫離四空天之無色界,必須看破空定,安住勝義真空,觀照自性,可以離開無色界,而達到佛之法界。
  總而言之,吾等修行人,對於以上三點功夫,應該注意修持,久而久之,可以超出三界!
  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於此略示六道苦相、及超出三界要訣已,望大眾聞而諦信,各各猛省、各各發心,皈投於大慈大悲、三界依怙之上師三寶。
 
            皈依上師三寶之意義
  今為汝等開示皈依上師三寶之意義:汝等對於佛法,既已起信,便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期證佛果。今日我將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然的道理,詳細為汝等宣說:凡初發心菩薩,先當皈依上師三寶;皈依是皈投依止之義,必有所皈投依止,始得攝受而得成就。三寶即佛、法、僧,以此三者具無上稀有、濟世、度生之義,如世間金玉珍寶之可貴,故稱為寶。上師乃佛法僧之總攝,即金剛大總持。為度生故,示現人身而作依怙,所以金剛密乘以皈依上師為首。人若皈依上師三寶,便不為外道邪魔之所侵害,又眾生在六道之中,輾轉輪迴、流浪生死,好像遊子,落魄他鄉,窮途無靠,今既皈依上師三寶,便是重返家庭,得父母之怙恃,又有家產,便可以發展其事業。此便是菩薩發心皈依上師三寶之本旨。
  皈依上師三寶,即是佛的弟子,應當守佛之戒律。在家所修者是五戒:(一)不殺害生命、(二)不妄取非義、(三)不非偶行淫、(四)不妄語欺人、(五)不飲酒亂性。修此五戒,能生十善、去十惡,可以得人天果;出家人所修者為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能成阿羅漢果;若欲成佛道,當修菩薩戒!修菩薩戒為成佛根本,此戒在家出家皆可修持,既能修菩薩道,便是菩薩,歷劫修持,久後必得成佛。汝等既已明瞭六道受苦,期求出離而皈依上師三寶,則持戒乃證果之階梯,各應發心受持!

        菩薩發心之本旨
  次應為汝等開示發心成佛之本旨:菩薩何故要發心成佛?實為報恩起見,非為世間名利恭敬;菩薩發心有七種因緣:(一)知恩、(二)念恩、(三)報恩、(四)樂喜、(五)大慈、(六)相應法發心、(七)發菩提心。
發此七種勝心,稱為初發心菩薩。菩薩者,覺有情之義。佛者、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為菩薩。菩提者,成佛之果也,發心自度度他、脫離苦海,乃至成究竟佛果,是謂之發菩提心。
  何謂菩薩知恩發心?菩薩自念:我今世得能為人,所賴父母養育之恩,何等深重!今世如此,前世亦必如此,推而至於十百千世,乃至無量世,世世從父母受生,則世世受父母之恩,其深且重,亦何獨不是如此?是為菩薩第一發心!
  何謂菩薩念恩發心?菩薩既念父母之恩,如此深重!又念無量劫來,生生死死、世世身身,受無數無量父母深重之恩,此無量無數、恩深愛重之父母,散在六道,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中受苦,皆已改形易面,與我當面不能相識,我豈可以漠然置之、忘恩不報乎?此是菩薩第二發心!
  何謂菩薩報恩發心?菩薩既知多生父母,散於六道,是則六道眾生,我當認為自己父母,發心救度,出生死之苦,證涅槃之樂,然後我報恩之心,方為究竟圓滿。但若度得人天小果,仍是有漏之恩,非究竟報恩之道;至若養色養志,雖亦孝親之事,尚非孝道之全,當度父母成為佛道,非但一世父母,當度盡歷劫千生、無量無數之父母,始共成佛,然後孝道方為完全,此為菩薩第三發心!
  何謂菩薩樂喜發心?菩薩視六道眾生為己父母,為報恩故,乃發悲心、發願度盡一切眾生,盡成佛道。此純出於天性自然,毫無勉強,所以能勇猛精進,見可度者固度,遇不可度者亦度;信仰我者固度,其毀謗我者亦度;常以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使盡成佛道,菩薩之願力方滿。倘遇眾生謗我、罵我,甚至打我、殺我,菩薩常存報恩之心,不起瞋恨之念,種種橫逆拂心之事,皆樂忍喜受;蓋菩薩自知無量劫來,造盡無數惡業,今忍辱受報,則夙業可消,而佛道可成;倘存名利心,對眾生起分別想,恭敬我者,喜為說法;毀謗我者,便加拒絕,此非真實菩薩發心,以菩薩發心全為報恩故,非為世間名利恭敬故,此為菩薩第四發心!
  何謂菩薩大慈發心?菩薩既無量劫來,為眾生之子女;亦無量劫來,為眾生之父母,故菩薩視一切眾生為己父母,亦視一切眾生是己子女。菩薩見眾生饑,如己之飢;菩薩見眾生之寒,如己之寒;菩薩見眾生疾病,如己之疾病;菩薩視眾生之身,如己之身,本為一體,毫無差別。故慈愛眾生猶如子女,大慈之心,發於自然,是為菩薩第五發心!
  何謂菩薩相應法發心?菩薩既已發心救度眾生,若與佛法不相應,則度生之功不能廣大。菩薩度生,不但度眾生之軀命,更當度眾生之慧命;不但度眾生之一世,當度眾生之萬世;不但度眾生得人天小果,更當度眾生得成究竟圓滿之佛果!惟是如此之度,必與佛法相應,才能成就。其所相應者何?即大智大慧是也!菩薩須具極大智慧,以身作則,不假言語,使眾生自然感化,故菩薩發心行道,先修智慧,是為菩薩六發心!
  何謂菩提心?菩薩以上六種發心,皆屬觀相、觀行中事,尚未及法身,何謂法身?無始終、無內外,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盡虛空量,祇是一體;非有非空、不可言說,不生不滅、法爾常恆!此即所謂法身。法身即是佛身,菩薩自從凡夫發心,乃至圓成佛果,就是證得圓滿法身而後已。證得圓滿法身,便成無上佛道,爾時威德具足,乃以神力救度眾生。是故菩薩必發心成佛,菩薩之發心成佛,為救度眾生,亦為教化眾生。故發心成佛,是為菩薩第七發心!然菩提心具有三相,心體、心相、心德:
一 言心體者,廣無有量,略亦有三: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大悲心。直心者,正念真如故,是即大智;
  深心者,樂修一切諸善行故,謂即大願;大悲心者,救度一切苦眾生故。
二 言心相者(相謂相用),謂智悲雙運,度盡眾生,盡修諸行,而無期限!
三 言心德者,謂正念真如,下無眾生可度,上無菩提而為所求,中無萬行而可修斷,亦無真如而為所念!
  『淨名云』「當今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菩提者,不可以心得,寂滅諸相故。」融上三心,則度而無度,修而無修。經云:「若於一切智,發生迴向心,見心無所生,當獲大名稱。」總觀此之三心,大願實為其主。慈氏菩薩云:「菩提心燈,大悲為油,大願為炷,光照法界(光即大智)。是有大悲之油,而苟無大願之炷,則縱有大智之光,亦無由使其顯露。」故學佛者,須發菩提心,即是發願也!
 
        六度萬行之指南
  菩薩既如前發七種勝心,便當廣修六度萬行,以求實證。因必實行菩薩道,方能成佛果,何謂六度?第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忍辱、四是精進、五是禪定、六是智慧:
  布施度,所以對治慳貪也!布施有兩種:(一)財施、(二)法施,財施不過修福,是有漏者;法施乃是修慧,是無漏者。財施能度人困厄,不能度人脫離生死;法施能度人慧命,可以超出輪迴,所以六度之中,布施第一。而法施尤較財施為重,若能財法兼施,方稱布施具足。但布施之時,當心存平等;財施時,當存救度心,不當存施恩心;法施時當存濟世心,不當存名利心,如是方為布施度。此外慈悲施、無畏施亦應行持,最後應以無施施,方為究竟。當知世間一切,皆為幻有,遷流不住,最可憐憫,應以悲心而行布施度,施時各發菩提心,無施者、無受者、無所施之物,三輪體空,功德最大。偈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十方一切佛。」於自性空中,平等上供下施,迴向一切有情,見性成佛,以此乃成佛種子。徹底觀之,種原於心,罪過功德,皆如幻化,而種不失,因果同時,如以菩提心,布施一燈一香一飯,乃至施與畜生一搏之食,如此因種,必發生根莖花果,決定成佛!若發菩提心,作諸功德,因小果大,如滴之水,等於大海;倘不發心,則如少水,不能潤大。若以此功德,藉求一長壽富饒子息,則如大海之水,等於一滴。此簡明菩提無分別心之要法,最關緊要者,大眾應深知自行選擇!
  持戒者,所以對治惡法也!戒為成佛根本,由凡夫生死之此岸,度登佛道涅槃之彼岸,其間所用之船,便是戒律。人若能持戒,此身便是佛身,久後必登彼岸。故持戒者,當不為名動,不為利誘,不為威武所屈,此身可碎,此戒不可破!所謂守戒如喬嶽泰山,屹然不可搖動,此方為持戒。持戒最要不離菩提心,故契經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行,魔所攝持!」請大眾注意!
  忍辱度,所以對治瞋恚也!菩薩所以廣修萬行,為志願成佛故;菩薩志願成佛,為度眾生故;菩薩救度眾生,為報恩故,而廣修萬行;其廣修萬行,都認作自己本分之事體,所以對於世間的力衰譽毀,稱譏苦樂之事,皆置之度外;對於橫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即遇人打我,甚至殺我,在菩薩心存報恩,視此等事,以為消滅我宿世業障,促我成佛因緣。所謂『不因世上多煩惱,如何獲證無生忍。』又菩薩亦非假釋外貌,硬認吃虧,以博容忍之名可比!
  精進度,所以對治懈怠也!凡人修持佛道,如農夫種田,當不怕勤苦,方有收穫;又如商人營業,當不可間斷,方能獲利。農夫若怕勤苦,其田便荒廢了,商人若時作時輟,如何能望營業獲利?此中道理,是人人知道的。修佛道與農夫的種田,商人的經商是一樣道理。要不可間斷,世間往往有人對於佛法,很是信仰,但是因循坐廢,不肯猛勇發心修行,或有雖則發心修行,卻是今日做,明日不做;或是逢齋日做,非齋日便不做;又有說我現在世事未了,等世事了後,那時我便修行。不知人命無常,光陰迅速,時機一去難以再得,凡真是菩薩發心,不當如此。因菩薩視眾生與己一體,眾生之苦,菩薩視如己身之苦,所謂眾生病,菩薩亦病,如救頭燃,豈有待時的道理?所以菩薩發心修行,救度眾生,此心堅逾金石,勇猛精進,雖千萬億生,如同一日不懈退、不間斷,盡未來際,不撓不屈,如此方得成就佛果。普賢菩薩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此真乃大菩薩救世之藥石良言,普願大眾信受奉行。
  禪定度,所以對治散亂也!菩薩修習禪定,可以使貪、瞋、痴、慢、妒五毒之念不起,成就無量功德。禪定之法,當先一心一德,信仰上師三寶,念持佛號,或本尊密咒,一心不亂,妄念起時,弗壓弗隨。如菩提論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念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妄念起時,以心照心;妄念隨起隨照,則一切邪妄,分別消除證覺地。此即依妄念緣妄念之起,而觀察自心本性,而致見性。六根不染,心無所住,三心不可得;離妄念,謂之前念不生,念念真如實相,謂之後念不滅。即念念出塵境,而入真如境。思維以種種方便,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大日經所云:「菩提心為因,大悲心為本,方便為究竟是也!」並應作空觀,觀世間一切法空,觀色受想行識五蘊空,而不住空相,如是次第作觀,漸漸進修,得成佛道。此為漸修頓證方法;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境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此為至極之心要法門!
  智慧度,所以對治愚癡也!此度以先修空觀、無常觀為本,了達無常、無我之旨,則人、眾生、壽者相之執,自可破除;無相即非有,無不相即非空,非空非有,了悟心境,妙契中道,方名般若。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覺悟時即佛,迷時是眾生,本來一體,猶如金與礦砂,又如冰與水,返本非異也。蓋眾生自無始以來,不覺不悟,流浪生死,迷惑真心,所以忘卻自己本來面目,汝等不知,圓妙真常,本來清淨,覺體真心,佛與眾生,原是無二無別;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汝等迷失多年,不能見著,以為成佛甚難之事。世尊認為最可憐憫,吾今謂成佛為眾生可能之事,下圖詳細說明:
 
    常顛倒    樂顛倒    我顛倒    淨顛倒
     ↑      ↑      ↑      ↑     
     └──────┴───┬──┴──────┘      (迷)
        (輪迴)   四顛倒
     ┌───┬───┬┴───┬────┐    
     眼   耳   鼻    舌    身       背覺合塵(眾生) 
     ↓   ↓   ↓    ↓    ↓      
     色   聲   香    味    觸
     └───┴───┴────┴────┘
             ↑          
     ┌───────┼─────────┐
     前       五         識 ←┐ ┌ 平等性智(除我慢轉受蘊)
                          │ │
     第    六     意      識  │ │ 妙觀察智(除貪轉想蘊)
                          │ │ 
     第   七    末    那   識  ├轉┼ 成所作智(除妒轉行蘊)  
                          │ │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 │ 大圓鏡智(除瞋轉識蘊)
                          │ │
 眾生┐  ┌在   纏   如   來   藏 ←┘ └ 如來法身(除癡轉色蘊)成法界體性智
   ├真如┤                   
 佛 ┘  └出   纏   佛   法   界
                             
       ( 涅  槃  四  德 )               (覺)
  ┌──────┬──┴───┬──────┐ 
  常      樂      我      淨         背塵合覺(佛)
 
  原來真如本性──圓妙真常,本來清淨覺體,佛與眾生之所共有,彼此並無增減,只因眾生不覺悟,心識不守自性,起無明而成第八識 ─阿賴耶識,由第八識生起前七識而入輪迴,發生種種顛倒妄想: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塵起則自心起,塵滅則心滅;心本無常,而眾生偏認為常;受本是苦,而眾生偏以為樂;生本無我,而眾生認為有我;身本不淨,而眾生認為淨。眾生將世間輪迴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四法,認為常、樂、我、淨,此乃凡夫之四顛倒,此即為背覺合塵 ─ 便是眾生!倘眾生能悟四大和合之身是幻,六塵緣影之心是妄,知所有貪求計較,皆是虛妄顛倒,則應發心修行,對於六塵起滅,不生其心。如金剛經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可塵銷智圓,即可轉前五識為平等性智,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第七識為成所作智,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如來藏更變成如來法身(成法界體性智),成就涅槃經常、樂、我、淨四德,此即名為背塵合覺── 佛。
  綜以上所說觀之,可見佛與眾生之區別,則在乎覺與不覺;倘能回頭是岸,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眾生因不能長進,不立志成佛,若能下大決心成佛,即可立刻成佛,故成佛究竟是一件可能之事。總之,佛與眾生,佛性本來具足,眾生為無明所障,不能自在解脫。菩薩修般若度,能立地成佛之理。譬之一個極堅固塞口之玻璃瓶,佛是瓶外空氣,眾生是瓶內空氣;佛為佛,眾生為眾生者,只因一層極堅且厚之心垢玻璃質,為之隔絕也。菩薩以大菩提心為因,並運用金剛般若,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恰如大鎚,將一層堅固心垢玻璃質,擊成粉碎,立使瓶內空氣,與瓶外空氣融和溝通,即能立地成佛。故般若為成佛之母,徹悟之即得佛心印,歸元而證佛果,則度盡眾生,而無眾生可度,亦無能度之我。故此度為一切佛道之本,修上五度,是屬於福德方面,若不修此智慧度,則散為人天福報,仍不能出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六度之首,在於布施;而六度之終,乃在智慧。若無此度,雖得證果,不過二乘而已;而阿羅漢成道,依苦集滅道四諦修行,悟無生智成道。成道時有誦下四句偈云:「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謂之四句成道。至緣獨覺,則依十二因緣生滅之法,悟不生不滅之法,而至成道;菩薩依六度萬行修行而成!(吉祥圓滿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佛法 所能 大千世界
    全站熱搜

    金色湛藍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